全三国述评

第三十九章 孙权之死
在司马懿去世,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总览魏国军政大权的当年年底,(公元251年)孙权到南郊祭祀,不幸中风。十二月,火速召回大将军诸葛恪,拜为太子太傅,同时以中书令孙弘领少傅。将除了生杀大权以外的所有政事全部委任给诸葛恪。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病情加重,自知不起,召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少傅孙弘和太常滕胤、将军吕据、侍中孙峻,属以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时年七十一岁,谥曰大皇帝。七月,安葬在蒋陵。(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
从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到吴神凤元年(公元252年),孙权实际执掌政权长达五十二年,是三国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割据领袖。历来有人认为孙权之所以能立足江东成为一方诸侯是承父兄之基业,这种见解并不全对。孙坚、特别是孙策确实为孙权的江东基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首先是这基础并非牢不可破,最初时仍是风雨飘摇;其次如果孙权没有卓越的领导才能,再好的基础也好逐渐销蚀毁于一旦。因此,孙权的个人能力才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父亲和兄长的功劳在于减少了孙权创业之初的艰辛。
孙权的谥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纯属创新,谥法中不见,也是一大异数。
孙权在位期间与魏国的征战情况,基本上在其他章里讲述过,本章主要评述孙权的执政得失,看看这位大皇帝是怎样治国理政。
那个时代,治国理政的首要条件是集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才能统治百官统治百姓,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同一时期的魏国曹丕、曹睿集权,(蜀)汉刘备、诸葛亮集权,(以相权代替君权)包括司马懿集权,都比较顺利,只有孙权的集权道路充满阻碍,一波三折。
前面说过,这主要是江东世族势力庞大,盘根错节,孙权要得到他们的合作,就得分出一部分权力给他们,这也是孙权实行丞相制的原因。(蜀)汉实行丞相制是由于刘禅年幼,没有威望,要想保住刘姓江山,必须牺牲皇权,将皇权交给朝廷重臣,依靠朝廷重臣的忠诚稳固政权,求得政权的延续。孙权是长君,自身也有威望,不需要辅政大臣,但也被迫实行丞相制分权,以此换来江东世族的支持,确保孙姓政权的稳固和延续。
孙权很无奈,也很不甘心,前面我们曾经说过孙权在任吴王时就策划过一次集权行为,即暨艳事件,受到江东世族的抵制没能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孙权的集权行为就到此为止。
孙权称帝后,江东世族的顾雍继续为相,另一江东世族的陆逊以上大将军身份辅佐太子孙登,掌武昌留事。顾雍为相在内,陆逊领兵在外,江东世族在吴国的政治、军事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逐渐表面化和公开化。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8 14:19:56 +0800 CST  
吴嘉禾(公元232-237年)至赤乌年间(公元238年)间,吴国政坛爆发吕壹事件,就是孙权继暨艳事件后的又一次集权行为。这次事件的延续时间、牵涉到的官员数量与质量、对吴国政治社会的影响都远远超过了暨艳事件。
吕壹是个什么人?是个校事。校事,是三国时代魏、吴两国设立的特殊官吏。《辞海》对其释义为:“古代掌侦察刺探的官。”俞正燮《癸己存稿校事》载:“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侯官,明之厂卫……或谓乏典校,或谓之校曹,或谓之校官。”也就是一个直接隶属于皇帝的特务组织的头子。
专制政权的一大特点就是特务统治,中国古代历朝都有这种机构,只是明显与否。曹操也有校事,可知的有卢洪、赵达二人,经常凭个人爱憎来作威作福。高柔做法曹掾时曾向曹操弹劾过此二人,曹操最初不听,后来这二人越发猖狂,曹操才将他们杀掉。当时有一句话最能体现这二人作威作福到了何种程度,“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连曹操都可以不怕,就怕这二人。(曹丕时仍有,可知的叫刘肇)到司马懿篡权后,估计是司马懿担心朝臣不服,有反叛之心,更加重用校事,程昱的孙程晓当时为黄门侍郎,专门上书指斥校事制度,魏国才取缔了校事。从程晓的上书中可以看到校事势力之大,作恶之多,让人触目惊心。孙权去世后诸葛恪执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校事,以此赢得朝臣和百姓的赞誉。
吕壹本来是和秦博一起为中书,主要职责是典校诸官府及州郡文书。吴国没有设置中书令一职,但从孙权经常派中书郎到顾雍处商谈政务咨询国事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一个中书机构。吕壹、秦博为中书,就是这个机构的官员,最初只是为孙权作秘书工作。随着孙权的信任,其职责发生了变化,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务功能拥有巨大权力的组织。于是吕壹等人开始作威作福,设置关卡巧立名目盘剥商人百姓利益,搜集官员罪状,举报弹劾,哪怕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也不放过也要大张旗鼓地审理,加重为大案要案,借此丑化和诬陷官员。诽谤大臣,陷害无辜。
因为有孙权的信任和支持,吕壹无所顾忌的为所欲为,各级官员人人自危。从步骘的上疏中可以看到这点,“我听说各位典校官员挑剔细微,吹毛求疵,加重案情着力诬陷,动辄就想陷害他人来达到作威作福的目的,无罪无辜的人,横受大刑。因此使得人们局促不安于天地之间,谁人不恐惧战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8 14:23:19 +0800 CST  
综合相关记载,可以把吕壹的行为归结为三类:
一、打击各级官吏。中央大员包括丞相顾雍等,地方大员包括江夏太守刁嘉等在内,皇室成员包括左将军、云阳侯、公主丈夫朱据等都因为被吕壹奏报而受到孙权的斥责和处分。
二、监视朝廷重臣。从步骘上疏中可以看到,丞相顾雍、上大将军陆逊、太常潘濬等,都受到监视。
三、插手朝廷人事任免。因为吕壹的奏报丞相顾雍、左将军朱据等被暂停职守。黄门侍郎谢厷问吕壹:“顾雍的事情怎么样了?”吕壹回答:“不大好。”谢厷又问:“如果顾雍被免,谁可以代替他?会不会是太常潘濬?”吕壹想了一阵才回答说:“差不多吧。”谢厷说:"潘太常很恨你,只是离得太远没办法报复你(当时潘濬与陆逊一道住武昌)。他今天要是代替了顾雍,明天就会打击报复你。”吕壹很害怕,赶忙释放并恢复了顾雍的丞相职务。
这三种行为都事关朝廷大局、事牵朝廷重臣、事涉朝廷要务,没有孙权的同意,其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一个校事能够插手的。吴国群臣也知道这一点,因此大都不敢说话。如吕壹诬陷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政,孙权愤怒地将刁嘉收监审讯。受到连坐的人都害怕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诽谤国政的话,只有是仪一个人敢说真话,说没听到过。孙权转过来对付是仪,天天审讯,诏书旨意也越来越严厉,但是仪仍据理力争,终于得以洗清罪名,并连带解救了刁嘉。
吕壹搜集了许多大臣的黑材料,然后逐一给孙权汇报,得到孙权授意后采取行动,同时借此机会公报私仇。就连陆逊、潘濬这样的大员都只是在私底下忧心忡忡,只有骠骑将军步骘连连上疏直言相抗。太常潘濬也忍无可忍,请求朝见,准备“尽辞极谏”。等到了建业后,听说太子孙登已经数次建言也没得到孙权的采纳,知道自己的劝谏也不会得到孙权的采纳。潘濬就大宴百官,计划在吕壹来赴宴时亲手将其刺杀,然后独自承担后果,不惜以玉石俱焚的非常手段为国除害,可见通过正常的渠道和手段已经没有任何作用了。
吕壹最终失败是源于对朱据的迫害。朱据的部曲应当领取三万缗的军饷,军中有一叫王遂的工匠弄虚作假盗取了这笔军饷。吕壹怀疑是朱据克扣私吞公帑,严刑拷打朱据主管财务的官员致死。朱据可怜那个主管枉死而为他厚葬。吕壹又以此为由认为朱据是做贼心虚。孙权得到吕壹报告后,多次责问朱据,朱据又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自囚等待判罪。数月后,典军吏刘助发现事实真相,报告了孙权,孙权大为感慨,说:“朱据都能被冤枉,何况普通官员百姓啊?”于是下令追究吕壹罪责,以百万巨资重赏了敢于披露真相的刘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8 14:25:43 +0800 CST  
@面具的爹 2018-03-08 15:40:23
鼎。
-----------------------------
谢老乡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8 16:52:19 +0800 CST  
@面具的爹 2018-03-09 08:15:02
哎,我是不相信什么完全公正的历史。
每个人或者团体接触的资料不可能完备,即便完备也会受到主观影响,每个人都跳不开时代的局限性,也不可能亲身经历所有的历史细节,即便亲身经历所有事,也达不到完全表述清楚,更别说几倒手的资料,治史者或多或少会带着自己价值观来理解事件,或时代局限性带来的偏差。
写得再好的历史也最多不过问心无愧,光就这一点都是难上加难。
据我个人非常浅薄的认知来说,西方历史......
-----------------------------
谢;老乡捧场。老乡恰好说反了。西方不光有史官,还有教士、学者,再加上百姓识字率高,通过他们的家信就可以发现和印证许多历史事实。英国和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博物馆里至今保留着大量的古代家信,都是珍贵的历史史料。不要小看家信的价值,一战时中国劳工在法国的历史状况,许多就是通过这些劳工的家信来研究论证的。而这些全靠晏阳初在法国中国劳工中开展的文字扫盲,使这些劳工得以完成家信。
西方自查理大帝分封后,各国国王谱系至今保持完整,各国发展脉络都是清晰可见的,怎么会没有史官?怎么会有历史空白期?
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只有周,西周比较完备,东周已经乱得一塌糊涂,不过名义上仍然是封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再也没有封建时期了,只有皇权专制时期。
周朝史官还能做到秉笔直书,太史公以后就不行了,太史公本人就是个情绪化的修史者。西晋不准(人名,读为否彪)盗墓后才兴起私人修史之风,唐宋以后出现文人笔记小说,才有了一些辅助史料。
官修史书,特别是唐以后的就存在大量的伪造,隋史、宋史、明史尤其严重,如果没有其他史料做旁证,很多历史就会被掩没。
清以后的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说清以前中国历史是在封闭的环境里自说自话,清晚期就不是了,西方列强入侵,有许多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军官身在中国,在这个开放的环境里还要自说自话就不光是可笑了,而是可耻。
真心希望老乡能够找机会读读那些客观公正的史书。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0:11:15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09 10:22:14
不知这个诽谤朝政是不是今天的妄议中央,看来历史没有多大变化。
-----------------------------
不谈国事,呵呵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0:37:5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3-09 13:00:05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08:55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3-09 14:00:01
顶起来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09:08 +0800 CST  
杀死吕壹后,孙权引咎自责,派中书郎袁礼逐一向诸大将道歉,并征求对时事的意见。袁礼回来后如实呈报了与诸将联系的情况,孙权据此写了封信给其中的主要官员,信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引咎。袁礼征求意见时,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心有余悸,不敢妄议,就“以时事当有所先后,各自以不掌民事”为由推辞给陆逊、潘濬。陆逊、潘濬也“怀执危怖,有不自安之心。”孙权得知诸将的态度后自称“闻此怅然,深自刻怪。”
二、以情感拉近与诸将因吕壹事件而疏远了的关系,表明与诸将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鼓励诸将大胆进谏,共定大业,声明自己是乐于听到不同意见的。
吕壹事件结束。孙权想通过吕壹实现高度jiquan的意图因为吕壹不讲策略树敌太多,遭到北方入吴士人集团和江东世族的联手反对而没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孙权的jiquan行动到此为止。
赤乌七年(公元244年),孙权以上大将军陆逊为相,并下诏赋予陆逊“总司三事,以训群寮”的职权。表面看来,陆逊集军政大权为一体,江东世族似乎已经到达了权力的巅峰。其实不然,陆逊虽为丞相,但并未到建业任职,而是长驻武昌,没有孙权的诏令不得进京。陆逊远离朝廷之外,不居庙堂之内,怎么能够做到“总司三事”、“绥靖四方”兼“内外之任”?甚至在建业城内发生夺嫡之争的危急时期,陆逊三番五次地上书,请求让自己到建业阐述嫡庶的分别,以匡正得失,仍然没能得到孙权的同意。陆逊只是个名义上的丞相,军政大权还是掌握在孙权手中。
自此以后的两任丞相也没能从孙权手里分到多少权力。赤乌九年(公元246年),步骘继陆逊为相,和陆逊一样任职于外,长住西陵,未经许可不得入京。赤乌十二年(公元249年),朱据在步骘死后两年吴国未设相的情况下领丞相,又卷入太子与鲁王之争被孙权贬为新都郡丞,基本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孙权从任吴王开始,就处于和江东世族联合平衡,然后争权夺利,再联合平衡,再争权夺利的恶性循环之中,到最后都没能得到圆满的解决,这种内耗也影响了吴国的发展壮大。加上另外一个也是始终没能解决的山越内乱问题,将孙权困在江东。说孙权偏安江东,是对孙权的误解,孙权没有全力北伐,是受这两大因素的掣肘。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20:42 +0800 CST  
居然又有敏感词,醉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21:10 +0800 CST  
孙权在政治上依靠和江东世族的联合,在军事上则主要是依赖皇族。
孙权要在强宗豪族林立的江东站稳脚跟,就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其兄孙策在平定吴会时,曾大开杀戒诛杀豪强首领,使江东强宗豪族的实力大为削弱。孙权讨伐山越,更是使其大伤元气,孙氏军事集团由此成为江东最大的军事势力,无人能够撼动。为了将这种军事实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并始终保持这种优势,孙权采取了强化皇室成员军事力量的办法。这是基于现实的考虑而制定的。
孙坚、孙策遗留下来的将吏中,以北方人士为主。北方人士有中原情结心向故土难以完全信任(仅是与皇族成员相比,并不是说这些人就不忠诚)。江东强宗豪族则自成一体有天然的排外性,难以驾驭。皇族成员忠诚度高,目标利益一致,有着血脉相连的亲缘情感关系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生关系,最值得信赖。有点像现在的家族企业,创业初期,重要部门的主要职务都是由家族成员担任。孙策初定江东之时,所占据的江东六郡中,有四个郡的太守由家族和外戚成员担任:孙策自领会稽太守,吴景为丹杨太守,孙贲为豫章太守;分豫章为庐陵郡,孙辅为庐陵太守。
孙权时期,孙氏宗族成员在江东军事集团里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孙静,是孙坚三弟,最早跟随孙坚,在孙策平定会稽王朗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表拜为奋武校尉。本来孙策还想委以重任,但孙静眷恋家乡不愿外出为官,自愿要求留镇家乡。孙权时期升迁为昭义中郎将。
孙瑜,孙静的二儿子。以恭义校尉开始其带兵之路。建安九年(公元204年),领丹阳太守,为众所附,至万余人。加绥远将军,后迁奋威将军,仍然担任丹阳太守。
孙皎,孙静的三儿子。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余人。后迁都护征虏将军,代程普督夏口。黄盖和兄长孙瑜去世后,其部曲全部并入孙皎部。孙权赐沙羡、云杜、南新市、竟陵为孙皎的奉邑。孙皎自置长吏管理辖区。曾因小事与甘宁发生争执,受到孙权的批评。孙皎立即上疏陈谢,并与甘宁深交。吕蒙偷袭荆州南郡时,孙权本来想让孙皎和吕蒙为左右部大督,经吕蒙提醒,改为后继。在擒关羽,定荆州的战斗中,孙皎也有很大的功劳。
孙皎的弟弟孙咨、孙弥、孙仪都为将军,封侯。孙咨为羽林督,孙仪为无难督。
孙奂,孙静的四儿子。孙皎死后,孙奂代统其众。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想趁曹丕刚死曹叡即位忙于国内事务的机会进攻石阳。孙奂派所部将军鲜于丹率领五千人先断淮道,自己亲率吴硕、张梁五千人为大军前锋,降服了高城,得到三员将领。孙权退兵时车驾路过孙奂驻地,看见孙奂军阵整齐,不禁感慨地说:“初吾忧其迟钝,今治军,诸将少能及者,吾无忧矣。”任命孙奂为扬威将军,封沙羡侯。
孙承,孙奂的儿子。孙奂死后以昭武中郎将统领孙奂的兵马,接任江夏太守。
孙贲,孙坚的侄子。最早追随孙坚的宗族子弟之一。孙坚死后,就是他代替孙坚统率余部,并扶送孙坚灵柩归乡安葬。后跟随袁术,屡建功劳,被袁术封为领豫州刺史,后转丹杨都尉,行征虏将军。袁术称帝,以孙贲为九江太守。孙策征江东时,写信相招,孙贲“困而后免”好不容易逃出来跟从孙策。孙策攻取豫章后,以孙贲领太守,后封都亭侯。
孙邻,孙贲之子。九岁时就代替死去的父亲领豫章太守,进封都乡侯。在郡二十年,讨平叛贼,功绩卓著。后来召还武昌,为绕帐督。迁夏口沔中督、威远将军。
孙邻的弟弟孙安、孙熙、孙绩,儿子孙苗、孙旅都入仕为官封侯拜将。儿子孙述,为武昌督,平荆州事。孙震,无难督。孙谐,城门校尉。孙歆,乐乡督。
孙辅,孙贲的弟弟。以扬武校尉辅佐孙策平三郡。孙策分豫章立庐陵郡,以孙辅为庐陵太守。孙辅安抚稳定属城,分别任命官吏管理。后迁平南将军,假节,领交州刺史。孙策死后,孙辅因担心孙权不能保守江东,就与曹操联络,意图投降,被孙权发现后终身关押。但其儿子孙兴、孙昭、孙伟、孙昕并未受到牵连,仍然入仕为官封侯拜将。
孙河,孙坚族子,出后姑俞氏,后复姓为孙,应为孙策姑表弟。(一说本姓俞氏,孙策赐姓为孙,列入孙氏谱系)孙河“质性忠直,讷言敏行”是孙策心腹。孙策死后,跟随孙权征讨李术,孙权任其为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
孙韶,孙河的侄子。孙河死时孙韶才十七岁,孙权任其为承烈校尉,统领孙河部曲,并以曲阿、丹徒二县为孙韶奉邑。孙韶自己安置官吏进行管理。后为广陵太守、偏将军。孙权为吴王后,升迁为扬威将军,封建德侯。称帝后,为镇北将军。孙韶一直为边将,守护边境数十年。因孙权西征都武昌,孙韶有十几年没有觐见过孙权。孙权还都建业才得以相见,深得孙权喜爱,加领幽州牧、假节。
孙韶死后,儿子孙越继承,官至右将军。另外几个儿子也身居高位:孙楷为武卫大将军、临成侯,代孙越为京下督;孙异至领军将军;孙奕为宗正卿;孙恢为武陵太守。后孙楷被孙皓逼迫降晋。
孙桓,孙河的儿子。仪容端正,博学强记,被孙权称为宗室颜渊,擢为武卫都尉。曾在荆州争夺战中与关羽在华容交战,诱降关羽余党五千多人,得到许多牛马器械。二十五岁时,任安东中郎将,参与夷陵之战,违令突出却歪打正着成为夹击刘备的有生力量,阻断了刘备的后逃之路。刘备曾愤恨地说:“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儿,而今迫孤乃至此也!”孙桓以功为建武将军,封丹徒侯,下督牛渚。
孙桓的弟弟孙俊,性度恢弘,才经文武,为定武中郎将,屯戍薄落。死后长子孙建袭爵,为平虏将军。少子孙慎,为镇南将军。
孙河的儿子中还有出任县级行政长官的。孙助,为曲阿长;孙谊,为海盐长。只是二人都去世得早。
孙权的三个弟弟:
三弟孙翊,骁悍果烈,像大哥孙策。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以偏将军领丹杨太守,被边洪暗害。儿子孙松为射声校尉、都乡侯。
四弟孙匡,很早就去世了。儿子孙泰,为长水校尉。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跟随孙权围新城,中流箭而死。孙泰的儿子孙秀为前将军、夏口督。孙秀为公室至亲,握兵在外,受到孙皓迫害,也投降晋。
五弟孙朗为庶出,曾为定武中郎将,在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与曹丕三路伐吴相抗时隶属吕范,因违反吕范命令放火,烧损了军用器材,被吕范解送回吴。孙权不让其姓孙,改其族为丁氏,终身监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22:32 +0800 CST  
除皇族成员外,外戚成员也是孙权倚重的对象。
吴景,孙权的舅舅,最早跟随孙坚的将领之一。因征伐有功,拜骑都尉。袁术表吴景领丹杨太守,后被刘繇所迫退出丹阳。袁术又以其为督军中郎将,后又为广陵太守。孙策征江东时,写信招吴景,吴景立即“委郡东归”。孙策又让其担任丹杨太守。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吴景死后,儿子吴奋授兵为将,封新亭侯。
谢承,孙权谢夫人的弟弟。为五官郎中,后迁长沙东部都尉、武陵太守。谢承官声不显,但其所著《后汉书》百余卷却为人称道,可惜大部分失传。儿子谢崇为扬威将军;谢勖为吴郡太守,都很知名。
徐琨,孙权徐夫人的父亲,也是最早追随孙坚的将领之一,为偏将军。后随孙策,在吴景还没从广陵来到江东时被孙策任命为丹阳太守。因其所统兵马太多,遭到孙策猜疑,正好吴景来到,孙策借口征战所需将起调离。孙权时,徐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跟从孙权攻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后来征讨黄祖,中流箭而死。儿子徐矫,承接父亲爵位,讨平山越,拜偏将军。死时无子,弟弟徐祚承袭封爵,也凭战功做到芜湖督、平魏将军。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以上的宗室和外戚成员,就是要说明一个事实,孙氏集团的军事实力在江东首屈一指,任何其他势力都无法撼动。孙权巧妙地将宗族群体与生俱来的凝聚力政治化,把宗族的血缘系统转化为国家政权系统,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强化皇族成员军事实力的同时,孙权还采用联姻的手段来加强与江东世族的联系,尽力将其拉拢到同一利益共同体之中。顾雍、陆逊、朱据、朱治、全琮等家族中都有人与孙氏联姻,成为与皇室利益休戚与共的外戚,加固了孙权的统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23:07 +0800 CST  
在军事管理上,孙权主要采取了由朝廷掌控的授兵制与世袭领兵制、奉邑制、复客制和临战设帅制。
授兵制,孙策时已实行,如授周瑜二千兵,授李术三千兵、授韩当二千兵,骑五十匹等。就是先由朝廷授予将领一定数额的军队,将领以其为基础自行发展壮大。如朱桓为荡寇将军时,孙权授兵二千人,一年之间就发展到一万多人,更为奇特的是,朱桓部曲有一万人,这些人的妻子、儿子孙桓都认识,可见将兵之间关系之紧密亲近。
授兵多少不一,多者如董袭授数千人,少者如徐盛授五百人。最初跟随孙策、孙权的将领一般都是被封为别部司马,如黄盖、韩当、陈武、董袭、凌统、徐盛、潘璋、蒋钦、周泰,授予一定数量的士兵,相对独立地自行发展。有时也将战争中俘获的士兵授予有功将领。如吕蒙袭击曹操皖城有功,孙权在任其为庐江太守的同时,将所得人马全部分给他,另外还奖励了六百人为吕蒙在寻阳屯田,官属三十人。孙权允许将领自行招兵买马,陆逊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时就因要与当地山越发生武装冲突而招兵买马。先有部曲二千多人,由于在征讨山越的过程中对俘获的山越采取“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方法,迅速发展壮大为“精兵数万人”。但招兵买马的行为一般限定在本行政区域内,不能在其他将领管辖的区域。
世袭领兵制就是将领死后,其官职、爵位和所属部队由儿子继承,如果没有儿子就过继一个同宗的儿子来继承。或者是兄死弟及。从上面列举的宗族成员的继承事例中可以看到这两种情况。不光是皇族成员,就是一般的统兵大将也是世袭的,就算继承人还很年幼,朝廷也不会随意剥夺他的继承权。如孙邻九岁就继承了父亲孙贲的官职,爵位还由亭侯升为乡侯。再如吕蒙曾经和成当、宋定、徐顾三员将领相邻而屯。三员将死后,儿子、弟弟都很幼弱,孙权就把这三员将领的兵马全部合并给吕蒙。吕蒙坚决不要,认为这三员将领都因勤劳国事而死,子弟虽小,也不能废除他们的继承权。连续三次给孙权上书,孙权才改变了决定,同意由这三人的子弟继承。又如周瑜死后,其子周胤继承,后来因为犯罪被罚到庐陵郡囚禁,究竟犯了什么罪不得而知。诸葛瑾、步骘连名上疏为周胤求情,希望孙权看在周瑜的面子上原谅周胤,而核心就是“还兵复爵”。孙权给这二人作了个回复,其中说周胤依仗周瑜的功勋“酗淫自恣”,从此看周胤的罪名是属于酗酒、淫乱、放纵等不检点行为。还说自己多次教育其仍然不知悔改,因此才追究他的罪,其兵和爵位也不宜归还,并没有答应诸葛瑾和步骘的请求。紧随诸葛瑾、步骘之后,朱然和全琮为周胤求情的上书也同时呈送到孙权这里,孙权这才答应。
奉邑制是世袭领兵制的辅助制度之一。为保证军队供给,孙权一般会指定一至几个县为某一将领的奉邑,就是这几个县的税赋大部分由该将支配,用于军需。如上面讲过的以曲阿、丹徒二县为孙韶奉邑。鲁肃代替周瑜时,周瑜的四千士兵,四个县的奉邑全部划给鲁肃。第一次与刘备发生荆州之争划湘水为界后,以寻阳、阳新为吕蒙奉邑。吕蒙代替鲁肃时,又把下隽、刘阳、汉昌、州陵划给吕蒙。将领也可在奉邑内屯田,自给自足。孙权曾赐吕蒙“寻阳屯田六百人”。
由于所属部队的供给是由将领自行解决,有些头脑灵活的将领还在和平时期开展贸易活动,增加军费收入。如潘璋所领兵马不过数千人,但其驻军所在地却经常像有一万人那么热闹,就是因为潘璋善于谋利,在驻地专门建立军需市场,其他部队都到此来进行交易。
复客制也是世袭领兵制的辅助制度之一。“客”,即私人所属的佃客;“复”,即免除税赋与徭役。佃客有国家赐予,如上所说赐吕蒙六百名屯田的佃客,也可自行招募,同样不用缴纳赋税、承担徭役。孙权以此为统兵将领提供经济支持。非统兵将领的其他官僚世族也享有复客的优惠。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27:21 +0800 CST  
临兵设帅制。孙权时期,从来没有固定的执掌全国兵马的军事统帅,每逢大战,除孙权亲自带兵外,都是临时设置统帅,集中将领。战事结束后立即解散,各回辖区。有学者统计,孙权一生共设置了十六次临时统帅。
孙权这样做有三个原因:
一、确保军队领导权始终集中掌握在自己手里。统兵将领平时各不相属,不易形成以某个人为中心的统一的军事集团。孙权封赐的什么大将军、前、后将军等高级将领,平时和校尉、都尉这些低级军官一样,只能管辖自己的部曲,上面都直接听命于孙权。只有遇到战争,被孙权封为督、都督、大都督,才有统领孙权分派来听从其指挥的将领及部属的权力。将军名头,只是表示职务、待遇高低,并无相应的调兵之权。
二、孙权的军事指挥能力较差。孙策时孙权第一次统兵出征广陵陈登就大败亏输,后来也曾多次亲率大军出战,也是败多胜少。逍遥津之战还差点命丧张辽之手。所幸孙权不光有自知之明,还有识人之明,更为幸运的是孙权手下有统帅之才的人层出不穷。特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江东四杰,就像四位优异的接力赛选手一样,一棒一棒的紧密相接,帮助孙权度过难关,定鼎江东。宋人洪迈在其所著《容斋随笔》里,对四杰虚怀若谷、互相推举、惺惺相惜,孙权用人不疑、江山相托,君臣同心同德和睦默契,终成大业的情形赞不绝口,认为“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前面说过,四杰交接并非完全如洪迈所言)
三、可以及时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不拘泥于官职大小、资历长短。如夷陵之战以陆逊为大都督,孙权调派给陆逊的将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资历都比陆逊长。孙权大胆启用陆逊,确实是慧眼识人。又如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任命出身寒门的周泰为濡须督,拜平虏将军,防御曹操。朱然、徐盛等宿将被归为周泰部下,心中不服。孙权特地赶到濡须坞,宴请诸将,席中让周泰脱去衣服,露出道道伤痕。孙权指一道伤痕,周泰就仔细回答这道伤痕的由来。孙权触景生情“流涕交连”,朱然、徐盛等将领也深自叹服。孙权第二天还派使者送来“御盖”,增强周泰的威信。
这里说个插曲。孙权以周泰为督,固然是周泰有这个能力,但也不排除孙权与周泰之间的个人情谊所起的作用。周泰与蒋钦本来是孙策的左右亲随,孙权喜爱周泰,就从孙策那里把他要过来做自己的贴身护卫。孙策在丹阳讨伐山越时,孙权住在宣城,(今安徽省南陵县弋江镇)有不到一千人的护卫,由于疏忽大意,并没有预先做好防御准备,遭到数千山越的突然袭击。孙权刚上马,几个山越的刀锋就迫近身边,有的已经砍中孙权的马鞍。护卫们吓得惊慌失措,只有周泰奋不顾身保卫孙权,胆气超人。左右护卫受到鼓舞与周泰并拢作战,打退山越。周泰受伤十二处,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当天要是没有周泰,孙权几乎丧命。周泰是孙权的救命恩人。孙策非常感激他,给他一个特殊恩惠,只要他在哪里,哪里的征赋就归他。孙权任其为督,也应有报恩之意吧。
言归正传。孙权的军事管理中,最具危险性的是世袭领兵制,容易出现拥兵自重甚至分裂割据的现象。比如像陆逊这样优秀的人才,一年时间就能积聚“精兵数万”,发展下去是相当可怕的。孙权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对此是有预防措施的。奥秘就在上面几个制度里。在授兵制里,孙权可以在将领去世或有罪的情况下剥夺其兵权,收回士兵。皇族成员中也有被剥夺的。孙辅因与曹操勾结被孙权处置,其中一条就是将他的士兵分配给其他将领。上面举的周瑜之子和吕蒙同僚的例子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再如凌统死后,两个儿子幼小,孙权就将凌统之兵交给了骆统,将凌统的儿子带回宫养育。在奉邑制、复客制里,一样可以剥夺、收回。另外,强化皇族成员的军事实力也是预防异姓势力坐大的一种手段。一旦有事,皇族成员可以共同对付。如孙翊任丹阳太守被妫览、戴员指使边洪杀害后,另一皇族成员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孙河立即赶到丹阳意图平乱,虽然也遭到妫览、戴员的杀害,但其行为证明皇族成员是同气连枝一致对外的。荆州争夺战时,孙权本打算以吕蒙、孙皎为左右督共同指挥,遭吕蒙拒绝后,仍然让孙皎为后继,很难说就没有监视吕蒙之意。夷陵之战时,孙桓敢于违抗陆逊军令擅自出击,也很难说背后就没有孙权的指使。吴国最重要的两个战略重地是扼守长江中游的江夏郡和北部边境地区,江夏郡太守长期由孙奂、孙承父子相守,北部边境长期由孙韶相守,也说明孙权对皇族成员的高度信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37:16 +0800 CST  
各位看官周末愉快,下周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4:42:15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8-03-09 16:03:55
顶,东吴的军事制度真是别具一格
-----------------------------
谢老乡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6:08:21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3-09 17:00:31
吾观楼主,乃七步之才,卓尔不群,真奇人也!
-----------------------------
哈哈,咋啦?荒山野岭回来成半仙啦?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09 17:04:04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3-12 10:29:55
实在抱歉,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回复,特来支持!
-----------------------------
谢兄台捧场。没关系的,起码比我登录不上废弃老账号强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2 10:48:34 +0800 CST  
@荒城旧梦xx 2018-03-10 22:12:25
支持佳作,周末愉快!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2 10:48:47 +0800 CST  
@云门门下 2018-03-10 10:56:52
吴国的军事制度很有特色,江东士族的势力如此顽强,竟然贯穿了整个六朝时期。
-----------------------------
谢谢捧场。江东士族势力确实强大,但基本没能取得领导地位。东晋衣冠南渡,北方豪门随之,把持政权。“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都是北方豪门。
中国人口迁徙是由北往南,新思潮则是由南往北,奇怪的是南方从来就斗不过北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3-12 11:07:56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