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教之言选集

诸位主内同昆仲,本主题将“正教之言”的精华文集摘录于此,同主内昆仲分享,愿我们在基督圣三内合而为一,正如基督所祈祷的。(本主题将陆续摘录,请勿回复!)

圣哉上帝,圣哉大能者,圣哉永生者,怜悯我们!


為什麼要祈求聖人

耶穌是天主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

絕大多數新教的教會強烈地反對一切聖人的代禱,他們引用諸如弟前2:1-5,說耶穌是天主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他們又引用申18:10-11,似乎這段經文禁止人呼求亡者的靈魂。他們還指出這樣一個事實,即在聖經中沒有活人向死人祈禱的事例——耶穌基督是唯一的例外,因為祂是活著而又復活了的,因為祂既是人,又是天主。
但是,聖經確實指示我們呼求那些在天上的人,請他們與我們一起祈禱。在第一○三篇聖詠上,我們祈禱:「上主的眾天使,請你們讚美上主,你們是執行祂命令的大能臣僕,又是服從上主聖言的聽命公侯;上主的眾天使,請讚美上主,你們是奉行祂旨意的忠僕。」(詠103:20-21)在第一四八篇聖詠上,我們祈禱:「請你們在天上讚美上主,請你們在高處讚美上主!他的諸位天使,請讚美他,他的一切軍旅,請讚美他!」(詠148:1-2)
那些在天上的神聖不但與我們一起祈禱,他們也為我們祈禱。在《默示錄》中,我們讀到:「來了另一位天使,持著金香爐,站在祭壇旁;給了他許多乳香,為同眾聖徒的祈禱,一起獻在寶座前的金壇上。乳香的煙與聖徒的祈禱,遂由那位天使的手中,升到天主面前。」(默8:3-4)在天上將我們的祈禱獻給天主的並非只有天使,也有人。若望看到「那二十四位長老(即在天上的天主子民的領袖),俯伏在羔羊前,各拿著弦琴和盛滿了香料的金盂——這香料即是眾聖徒的祈禱」(默5:8)。這段經文表明了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聖人們在天上將在地上的聖徒的祈禱奉獻給天主。
的確,我們有基督作為我們在天主寶座前唯一的代禱者,但是,這绝对沒有阻止我們任何新教的弟兄請求他們的信徒同伴為他們祈禱。當我們請求我們的朋友與信徒同伴的祈禱時,我們也一直請求天主的朋友為我們祈禱。向那些先我們而離世的人祈禱是可能的,因為他們都活於基督內,就如同我們一樣地向基督獻上他們的祈禱。我們所有人——無論是在天上的,還是在仍活於此世的——都向天主與人之間的同一位中保耶穌基督祈禱。正是藉著基督,我們來到了父的寶座前。
最後,我們為什麼不願請求那些已在樂園中贏得了他們的位置,已經侍立在天主的寶座前敬拜聖三的人祈禱呢?
對新教徒而言,不接受聖人敬禮的部份是因為他們將信理與實踐都只建基於聖經之上。因此,對於大多數爭論任何給聖經章節的解釋的新教徒而言,證明的經文就是標準。出於同樣的原因,我們在正教會內所發現的敬拜與信理的統一,就是基於我們的敬拜方式與我們有關聖傳與聖經的信理教導的事實。由於聖經出於教會生活的口頭傳統,聖經只能在教會生活內恰當地加以解釋。我們的這一統一性是基於我們所受的教導之上。
正教會將她時時處處所受的教導宣告為教義。教會是大公的,因為她所教導的與她的敬拜方式不但是源於宗徒時代,也是在宗徒時代在各地被教導與實踐的。她是大公的,因為現在的她與她的歷史上的最初時代的她是相同的。在她解釋聖經時,她所依賴的是她的聖傳,因為聖經正是由她的聖傳中出現的。
還有一點需要加以思考,即我們這些在新教中長大的人是如何解釋基督是天主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的觀念。新教的觀念認為中保意為代禱者(代言人)。但是,它還有更深刻的意義,它不但意味著代禱者(代言人),也意味著基於天主與人在耶穌基督的位格內的位格合一這一事實的天主與人的重新和好。我以為,這才是「中保」一詞的真實意義。你可以把它與它的拉丁詞源「mediare」的意義作一比較:按袖珍詞典上的解釋,這個詞意為「放在中間」。 這豈不是清楚地表明了新教解釋沒有觸及真正的問題嗎?一旦我們明白了這一點,對聖人代禱的整個爭論也就沒有其現實意義了。

以基督內的愛,
特里豐院長

2017年1月16日(儒略曆1月3日),星期一


原文網址為: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7/01/why-ask-the-saints/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6-12-11 15:50:13 +0800 CST  

伯多祿前書註釋

真福德奧斐拉克特著
緣懷譯

概要

就如伯多祿宗徒自己所說的,他寫信給散居在各地的成為基督徒的猶太人。他的這一書信側重於倫理教導。由於在猶太人中的某些人相信,宗徒將他們建立於信仰之內,他首先解釋並證明:先知們預先宣告了對基督的信仰,他們也預先宣告了藉著基督的寶血而完成的救贖,連天使也切望窺探的所有這一切已被傳報給了猶太人與外邦人。之後,他勸勉收信者,行事為人要相稱於召叫他們的那位,告誡他們也要尊敬君王;他命丈夫與妻子要同心一意。他又進而給他們做了一些倫理勸勉,他解釋了主在陰間宣講救恩與復活,為使那些先前已死了的人也能從死人中復活,當這些人尚活於肉身之內時,他們受到了譴責,他們也能居於復活的恩寵內;他接著又講論了萬事的結局已經臨近了,每個人都必須準備好回答審判者的訊問。之後,他就結束了這封書信。

第一章

1-2a. 耶穌基督的宗徒伯多祿致書給散居在本都、迦拉達、卡帕多細雅、亞細亞和彼提尼雅作旅客的選民:你們被召選,是照天主的預知;受聖神祝聖,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祂寶血所灑。

他說「作旅客的」,既是因為他們散居在各地,也是因為所有生活在天主內的人都是在地上作旅客的,例如:達味說:「因為我在你前只是旅客,如我列祖一樣只是路過。」(詠38:13)稱一個人是作旅客的,不同於稱一個人是外來者。後者是指一個從外地(他國)來的人,無論其貧富貴賤。就如同外部的事物與直接相關的事物相比,其重要性更低,同樣,外來者比作旅客者更低。【註一】我們讀這句話時,必須重新調整詞序這樣來讀:耶穌基督的宗徒伯多祿,照天主的預知,受聖神祝福,為服事耶穌基督,分沾祂寶血洗淨之恩。其它詞彙應放在這之後,因為伯多祿用它們來指示收信者。【註二】「照天主的預知。」宗徒以這句話,想要表明,儘管他在時間的進程中,但他決不比本身也是受派遣的眾先知來得低。眾先知是受派遣的,依撒意亞說:「祂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依61:1)如果宗徒在時間上比眾先知稍後,但他在天主的預知上卻不比他們來得低。在這一點上,他啟示出自己與耶肋米亞先知是相等的,耶肋米亞在還未離母胎之時,在接受割損之前,天主就認識了他,他就受到光照,被選定作萬民的先知(參閱耶1:5)。就如同先知預先宣告了基督的到來,以及其它事情(他們正是為此原因而受派遣的),伯多祿解釋了宗徒的使命,說:受聖神的祝聖,我被派遣,為順服耶穌基督,又蒙祂寶血所灑。他解釋了他作為宗徒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人分別出來。因為這就是「祝聖」一詞所指示的,例如,在「你們要做我特別祝聖的子民」(參閱申14:2)這節經文中,這裏「祝聖」亦即由列國中被分別出來之意。因此,作為宗徒,他的工作就是藉著屬靈的恩賜,將那順服耶穌基督的十字架與苦難者與列國分開,當需要潔淨與異教徒交往而受到的污穢時,他們不是被母牛的灰所灑,而是被耶穌基督的寶血所灑。「寶血」一詞也預告了相信基督的信友為了祂而殉道。因為凡順服的跟隨老師的腳步的人,毫無疑問,其本身決不會拒絕為那為了整個世界而傾流寶血者傾流自己的血。

2b. 願恩寵和平安豐富地賜予你們!

因為我們得救是一恩賜,我們自己並沒有貢獻出任何東西。「平安」,因為由於我們令主感到難過,而被列入祂的敵人之列。

【註一】漢譯者註:真福德奧斐拉克特的這段註釋意義非常誨澀,似乎意思是:作旅客者雖然尚在旅途之中,但其畢竟是本地人,外來者無論其身份地位如何,皆非本地人,因此低於本地人。

【註二】漢譯者註:真福德奧斐拉克特對這兩節經文的斷句方式不同於目前通行的天主教的思高本和新教的和合本。聖人認為後半句,即「照天主的預知,受聖神祝福,為服事耶穌基督,分沾祂寶血洗淨之恩」,是修飾本句的主語「耶穌基督的宗徒伯多祿」的。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17 12:11:55 +0800 CST  

聖人們就活在基督耶穌內

按照新神學家聖西默盎所說,在聖人的聖像前放置長明燈,這表明若沒有光——即基督,聖人什麼也不是。只有當基督之光照耀在他們身上,他們才是生活而又光芒萬丈的。
聖人們給我們表明我們在天主內所具有的是何等榮耀的命運,他們指示了我們「有份於天主的性體」的方法。聖人們如同天上如雲的見證一般,他們就臨在於神聖的禮儀之中,與我們一起敬拜聖三。作為我們的朋友,他們在天主的寶座前為我們代禱,他們已贏得了那場美好的仗,當我們在我們自己通向天主的道路上奮鬥時,我們藉著紀念他們的生平榜樣而獲得鼓勵。
有人說,在世界上有兩種人:認為自己是聖人的罪人,與認為自己是罪人的聖人。聖人就是使天主的光明照耀的基督徒,他的生活被聖神的德能所轉變。
當我們尋求聖人向天主代禱時,我們敬禮聖人,但我們只欽崇敬拜天主聖三——父、及子、及聖神。我們敬禮聖人的聖像,也敬禮聖人與殉道者的聖髑。但是,按照第七次普世大公會議的決議與法令,這一敬禮並不與聖像本身相關,而是與它們的原型相關,或是與它們所代表的人相關。
我們聖堂的內牆上裝飾了聖人的聖像與壁畫,這提醒我們記得我們為如雲一般的見證——諸聖——所環繞,戰鬥中的教會(即此世的教會)並不與(在天上的)得勝了的教會分離。在基督內,死亡並沒有使我們分開,因為聖人並非死了,而是生活在基督耶穌內。
願光榮歸於耶穌基督,祂在祂的諸聖中受光榮。

以基督內的愛,
特里豐院長

2015年3月4日(儒略曆2月19日),星期三

原文網址為: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5/03/cloud-of-witnesses/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18 11:11:08 +0800 CST  

論閱讀福音

聖依納爵•布里安恰尼諾夫 著

在閱讀福音時,不要尋求愉悅,不要尋求高超的狀態,不要尋求絕妙的思想——而要尋求純正而又神聖的真理。
不要滿足於僅僅只是誦讀福音而不結出果實;要努力實行它的誡命,以我們的行動閱讀它。這是生命之書,你必須以你的生活來閱讀它。
最神聖的經卷——四福音——以瑪竇福音開始,以若望福音結束,你不要以為這是沒有原因的。瑪竇更多地教導我們要如何承行天主的旨意,他的教導特別適合行走在天主的道路上的初學者;若望則詳細闡述了天主與藉著誡命而獲得更新的人的合一,這只有那些在屬神道路上的進階者才能達致。
在你打開神聖的福音書時,要記住它決定了你的命運。我們要按它接受審判,這取決於我們如何在此世上按它而生活,我們或是領受永福,或是接受永罰(參閱若12:48)。
天主將自己的旨意啟示給了塵埃糞土——人!在你手中的是詳細講述祂偉大而至聖的旨意的經卷。你可以接受它,也可以拒絕你的創造者與救主的旨意——這全取決於你自己想要什麼。你的永生與永死就在你自己的手中——你只要想一下你必須何等認真而又明智。不要輕看你永恆的命運!
你要懷著痛悔的精神向主祈禱,好使祂能開你的眼睛,讓你看到隱藏在祂的法律中的奇能(參閱詠118:18),這法律就是福音。你的眼睛會被打開,你會看到靈魂由罪惡中得到神奇的醫治,這是由天主的話語所完成的。肉體疾病得醫治只是靈魂得醫治的證明——對屬血氣之人以及心靈因耽於聲色而癱瘓的人的證明(參閱路5:24)。
要極其恭敬而又專注地誦唸福音。不要以為福音中的任何事是較不重要或不值得做完全的默觀的。福音中的一筆一劃都放射出生命之光。忽視有關生命之事就是死亡。
你要閱讀有關被主治癒的患癩病的、癱子、瞎子、瘸子及附魔的人的經文;你要默觀你自己的靈魂就如同這些患病的人一樣,它承受了許多不同形式的罪惡傷害,被魔鬼所俘獲。你要由福音學習,相信治好了他們的主也會治癒你,如果你勤勉地為了你能得醫治而向祂祈求。
你要獲得能使你獲得醫治的靈魂意向。那些能夠接受醫治的人,就是承認自己是有罪的,並決定拋棄罪惡的人(參閱若9:39-41)。對驕傲的義人,即罪人,看不到自己是有罪的人,救主對他們是不需要而又無用的(參閱瑪9:13)。
看到我們的罪,看到整個人類處於墮落的狀態,這是天主的特別恩賜。你要為自己求得這一恩賜,你就會更加理解天上的醫書——福音了。
你要努力以你的理智與心靈來領會福音,好讓你的理智能暢游在福音之中,生活在福音之中。於是,你的行動就會更樂意變得福音化。這可以藉著不斷恭敬的閱讀福音而達致。
最著名的古代教父之一——大聖巴各默,用心認識福音,按天主所啟示他的,要求他的弟子以學習福音為不可或缺的功修。福音就這樣處處與他們相伴,一直指引他們。
即便是現在,為什麼基督徒的教師不應以福音裝飾天真孩童的記憶,反而將伊索寓言與各種垃圾充斥他們呢?
牢記住福音,這是何等的快樂,何等的富足啊!我們不能預見到在我們的塵世生命中所要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劇烈變化與大災難。當人牢記住福音後,瞎子也能讀它了;它可以與囚犯一起進入監獄;它可以在田地裡向勞作者說話,潤澤他;它可以在審判時指導法官;它可以在市場裡指引商人;它可以使病人在筋疲力盡的無眠之夜與極其令人壓抑的孤獨之中得到喜樂。
你不要膽敢按己意解釋福音與聖經的其它經卷。聖經是由聖先知與宗徒們所宣告的,他們不是按自己的私意,而是按聖神的默感宣告的(參閱伯後1:21)。有什麼比按自己的私意解釋聖經更瘋狂的事呢?
聖神藉著先知與宗徒宣告天主的話語,藉著諸聖教父闡述福音。天主的話語及其解釋是聖神的恩賜。這是神聖的正教會所接受的唯一解釋!這是她的真正子女唯一接受的解釋!
無論誰,若他按自己的私意解釋福音與所有聖經,就拒絕諸聖教父與聖神對它們的解釋。無論誰,若他拒絕聖神對聖經的解釋,毫無疑問,他也會拒絕聖經本身。
對於自以為是的解釋聖經,天主的話語、救恩的話語可能會變成死亡的味道,它成了雙刃劍,刺入他們自身之內,使他們永遠喪亡(參閱伯後3:16;格後2:15–16)。亞略、聶斯托利、歐提基與其他異端者因此而殺死了自己,因為他們甘願自以為是地解釋聖經,褻瀆神明。
主說:「但這人是我所垂顧的,即便他是貧苦者、懺悔者和敬畏我言語的人。」(依66:2)至於福音與臨在於他們內的主,也是如此。
你要將你罪惡的生活拋在背後,拋下你屬地的情慾與享樂,全心棄絕它們,那時,福音對你而言就會變得是可以理解的了。
主說:「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即拒絕了墮落與貪愛罪惡的靈魂,他們彷彿是出於本性,生來如此——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若12:25)但是,福音對那貪愛自己的生命、沒有下定決心自我棄絕的人是關閉的;他閱讀文字,但生命的話語就如聖神那樣,對他是隱藏的,彷彿存在於穿不透的帷幕之後一樣。當主在祂至潔的血肉中生活在世上時,許多人看到了祂,而其他許多人卻沒有。當一個人用他肉體的眼睛,亦即他與動物共同擁有的肉體眼睛觀看,但卻沒有用他靈魂的眼睛——理智與心靈——看到任何東西,這有什麼益處呢?今天也是如此,許多人閱讀福音,但卻從未讀過它,根本不認識它。
就如同一位可敬的居住在曠野裡的人曾說過的,福音必須以一顆純潔的心來閱讀,按讀者以自己的行事遵循福音誡命的程度而被理解。但是,靠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可能獲得準確而圓滿的福音啓示的——這是基督的恩賜。
當聖神來居住在祂真正信實的僕人內時,祂也使他成為成全的讀者,福音真正的履行者。
福音是「出於天」(格前15:47)的新人所具品質的描述。這新人按本性是天主。祂的那些相信祂並轉變成祂的人的神聖支派,祂按恩寵使他們成為神。
凡是在臭氣熏天的罪惡污穢泥淖中打滾的人,要在這中間尋獲快樂!你們要抬起頭來仰望純潔的諸天——那是你們的地方!天主給予你們神的尊榮,你卻拒絕了這一尊榮,為你自己選擇了另一價值:動物的價值——動物中的最不潔者的價值。你們要醒寤過來!離開你們臭氣熏天的泥淖,以告解潔淨你們自己,以悔改的淚水洗淨自己,以痛悔的眼淚使自己變得美麗,由下地升上天堂——福音召叫你們到達那裡。「幾時你們還有光——即福音,基督就如同珍寶一樣地隱藏在其中——應當信從光,好成為光明之子——這光明就是基督。」(若12:36)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19 10:06:53 +0800 CST  

圣灵降临节後第九週星期一

摘自伊格纳修主教致非拉铁非人书

因此,你们务必要参与同一个圣餐礼(因为我们只有一个身体,就是主耶稣基督;也只有一个杯,借着他的血让我们达至合一;只有一座祭坛,正如我们只有一位主教,连同与我同做仆人的长老议会和众执事),好叫你们无论做什么,都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去做。
我的弟兄们啊,我洋溢着对你们的爱:当我密切关注你们的平安,我就大大喜乐——但并不是我,而是耶稣基督。尽管我是为他的缘故受锁链捆绑,我还是愈加恐惧,因为我还未得以完全。然而,你们向上帝所发出的祷告必定使我完全,使我借着那分儿得蒙怜悯,可以得着那分;因为我避难到福音里,正如到耶稣的身体里,到使徒里,正如到教会的长老里。我们也爱众先知,因为他们宣讲福音,把盼望寄托在他身上,并且等候他;他们也相信他而得救,借着与耶稣基督的合一,得成圣徒,配得敬爱和仰慕,己得到耶稣基督的认可,且被纳入我们共同盼望的福音之内。
然而,若有人向你们阐述犹太教,你们不要听他。因为听受割礼的人讲述基督教,胜过昕未受割礼的人讲述犹太教。但倘若他们都不能讲述耶稣基督,我就把他们看作墓石和死人的坟墓,只有人的名字铭刻在其上。因此,你们要逃避今世掌权者邪恶的诡计和圈套,免得你们因他的阴谋而精疲力竭,在爱心上变得软弱。相反,你们众人要一心一意聚集在一起。如今我感谢我的上帝,因为和你们交往的时候,我问心无愧,而且没有人可以私下或公开地夸口,说我在某方面是某人的、无论大或小的重担。此外,我祈祷求主使所有听我说话的人,都不会让我所说的话,成为指控他们的见证。
从人的角度说,即使有人想欺骗我,圣灵是不会受欺骗的,因为他是从上帝而来;圣灵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且揭露隐藏的事。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曾大声呼唤,我是以响亮的声音——上帝的声音——来说话:「你们要留心昕从主教、长老议会和众执事。」有人怀疑我说这些话,是因为我预先知道因某些人而引起的分裂。然而,我为了他的缘故而受锁链捆绑的那位,是我的见证,证明我不是从人那里得知这事。是圣灵亲自在传讲,说了这些话:「凡事都不可脱离主教而行。要保守你们的身体,如同上帝的殿。要爱慕合二,要远避分门结党。要效法耶稣基督,正如他效法他的父一样。」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20 09:45:08 +0800 CST  

正教教義神學

首座司鐸 彌額爾•波瑪贊斯基 著
修士司鐸 塞拉芬•羅斯 英譯  緣懷 漢譯

第二部份

第七章 基督的教會

教會的屬性

教會的合一

在希臘文本的信經中,「唯一」一詞是表達數目的。因此,信經宣認教會是一:一、在其自身內,它被視為一,而非分裂的;二、就外在而言,它是一,亦即除了它自身外,沒有任何其它的教會。教會的合一並不在於由本性上不同的部份結合而成,而在於它內在的一致性。「因為只有一個身體和一個聖神,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希望一樣。只有一個主,一個信德,一個洗禮;只有一個天主和眾人之父,他超越眾人,貫通眾人,且在眾人之內。」(弗4:4-6)
救主用比喻描述了教會,祂講到了一個羊群,一個羊棧,一棵葡萄樹,一塊教會的基石。祂給出了獨一的教導,獨一的洗禮,獨一的共融。信徒在基督內的合一包含了祂在十字架上受難前的大司祭的祈禱的主題;主祈禱說:「願眾人都合而為一!」(若17:21)
教會是一,不僅是內在的,也是外在的。它的合一外在地彰顯在:和諧一致的信仰宣認,神聖禮儀與聖奧秘(聖事)的獨一性,賦予恩寵的源於宗徒傳承的聖統制的獨一性,教會法秩序的獨一性。
在地上的教會有其可見的一面,也有其不可見的一面。其不可見的一面是:它的頭(元首)是基督;它由聖神賦予生命;在它的成員的更成全的聖德內的內在奧秘生活就是活在它內的。
但是,因其成員的本性,教會也是可見的,因為在其奧體內,它是由人所組成;它有可見的聖統體制;它以可見的方式獻上祈禱與神聖的行動;它公開藉著言語宣認基督信仰。
教會並沒有因為存在著與教會並列存在的並不屬於它的基督徒社團,就使它喪失了其合一性。這些社團並不在教會內,而是外在於它的。
教會的合一並不因暫時的非教義性質的分裂而受到侵犯。由於不足夠的或不正確的信息,教會之間常會產生分歧。有時,由於個別作為某個地方教會領袖的司教的個人錯誤,或者由於他們違反教會法令,或者違反了按照古老傳統已確定了的某個地方的教會對另一地方教會的服從,也會導致教會共融的短暫破壞。並且,生活給我們表明,在地方教會中可能存在著騷亂,這阻礙了其他教會與這一地方教會的正常共融,直到真正的正教真理的捍衛者出現,並取得勝利。最後,教會之間的聯繫有時可能長時間由於政治的狀況而受到侵犯,就如在歷史上經常發生的。【註釋一】在這樣的情形裡,分裂只觸及教會外在的關係,並不觸及或違反教會內在的屬靈合一。
獨一教會的真理是由其成員的正統,而不是由某一時刻正教信徒的人數所確定。神學家聖額我略論在第二次普世大公會議之前的君士坦丁堡正教會時,這樣寫道:
「這一土地曾是小而又貧乏的。……這甚至根本不是一塊土地。也許它不堪當作為粮倉或穀倉,不配用鐮刀來收割。也許在它上面沒有穀垛或禾捆,也許只有長在屋頂的小小而又不成熟的青草,收割的人手中不滿一把,連路過的人也不會祝福它(參閱詠128:6-8)。這就是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收穫!雖然它在洞察隱秘者前仍是大而肥沃,且又豐盛的,……但卻不為人所知,它並沒有與一個地方結合在一起,卻逐漸收集,如同『一個夏季搜摘果實,採集殘餘葡萄的人,卻沒有一粒葡萄可吃』(米7:1)。我們先前的貧窮與悲傷就是這樣的。」(神學家聖額我略對參加第二次普世大公會議的教父的告別講道)
聖額我略在另一篇講道中說:「那些為了我們的貧窮而指責我們、因他們的富有而驕傲的人在哪裡呢?他們認為人數眾多是教會的標記,輕視小小的羊群。他們測量天主性(聖人在此想到了亞略派人士,他們教導天主子小於父),他們稱量民眾。他們重視沙粒(亦即數量巨大)而貶低傑出者。他們只是將石塊收集進他們的寶庫,卻小看珍寶。」(神學家聖額我略,第三十三篇講道,駁斥亞當異端)
在教會的祈禱經文中,包含有為止息各教會中可能有的不和的祈禱經文:「藉著祢聖神的大能,求祢平息教會內的不和;迅速毀滅所有異端的興起。」(大聖巴西略彌撒的感恩經)「我們光榮祢,……祢是在聖三內的獨一統治,祈求罪惡的寬恕,世界的和平及教會的和諧。……熱愛世人者,求祢賜予祢的教會平安與合一。」(主日午夜祈禱聖頌典,第八調式,聖歌九)

註 釋

【註釋一】近代教會歷史上的兩個例子可以表明這樣的短暫分裂的特徵,十九世紀初,希臘宣佈由土耳奇的蘇丹獨立,在希臘的那部份希臘教會與在土耳奇的希臘教會在外表上分裂。仍處於土耳奇統治下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受蘇丹的迫使絕罰了在希臘的「反判者」,在希臘的正教會拒不接受這一絕罰,認為它是受政治壓迫而做出的,但是,他們並沒有不再將宗主教視為同一正教會的成員,也從未懷疑過他的非政治的聖事行動是賦予恩寵的。今天,這一分裂導致形成了兩個分開的地方教會:希臘正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兩者彼此完全共融。
在二十世紀,俄國正教會於1927年由塞爾吉都主教(後來的莫斯科宗主教)在順服於無神政府的法令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教會當局。在俄國的一部份教會(地窟教會或真正的正教會)與海外的俄國教會(俄國域外教會)直到如今仍因為這一教會當局受共產黨的控制,而拒絕與它共融;但是域外教會的主教(有關地窟教會,很難做一普遍的評斷)卻並不否認莫斯科宗主教區的所施行的聖事的恩寵,仍感受到自己與它不想與共產黨合作的神職人員與信友是一體的。當共產黨在俄國垮臺時,這些教會團體可以再次共融,甚至聯合在一起,有關「塞爾吉主義」時代所做的一切判斷,則留待將來自由的公會議加以確定。
〔自從塞拉芬•羅斯神父在1981年寫下了上面這段註釋以來,共產當的極權政府已在俄國倒臺。結果俄國正教會(莫斯科宗主教區)與俄國域外正教會目前正在討論恢復完全的聖事共融(漢譯者註:雙方已於2007年正式宣佈合一)。地窟教會的一些成員——特別是那些從未否認過莫斯科宗主教區的聖事恩寵的人——已經回歸莫斯科宗主教區。但是,其他人則出於頑固的宗派思想,毫無與俄國教會重新合一的意向。塞拉芬神父在他的時代,就已意識到在某些地窟教會的團體中所具有的宗派主義問題,對此他曾撰文談論過(參閱單萌心修士司鐸所著之《塞拉芬•羅斯神父生平與著作》一書第650頁。〕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21 12:11:16 +0800 CST  

學習感恩

蘇若日都主教安當

「感恩」一詞及其意義貫穿於所有福音與所有宗徒書信之中。當我們思想那些撰寫這些書信的宗徒,以及在他們之後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這一對天主感恩的呼聲的聖人時,我們必須思考感恩的可能方式。
每一位宗徒都為了宣講福音的特恩與恩寵而受苦。聖保祿在他寫給格林多人的書信中描述了他必須忍受的事。在他們的生活中,沒有一刻不充滿危險,備嘗痛苦。但是,他們時刻都歌唱讚美,宣告他們對天主的感恩。為什麼他們會這樣,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我們想著我們自己——我們就要一直報怨我們的生活了!但是,它們能與宗徒與初代的基督徒的悲慘生活相比嗎?甚至能與我們這個世紀的宣信者相比嗎?當然不能!我們為了我們生活中的所有痛苦煩惱、所有缺乏而指責天主。有一次,我在告解結束時對那人說:「我不能因天主的名給你赦罪,因為領受赦罪意味著你使自己與天主締結和平;但是你的整個告解卻是一個指控的行動——你所有的罪,你所有的軟弱,在你的生活中出錯的一切,都是你的過錯;在你接受祂的寛恕之前,你必須宣告這一點,不管怎樣,你要為了你所擁有的生活而原諒祂。」
我以為這是我們必須加以反省的事,因為只要我們知道了天主對我們做了些什麼——祂日復一日地一直在做——只要我們知道了我們的召叫,我們就不會像我們現在那樣對待生命與天主了。我記得幾年前在俄國遇到一位司鐸,他在監獄與集中營裡待了二十多年;他坐在我面前,兩眼閃閃發光,充滿驚奇與感恩,他說:「你明白嗎?天主對我何等神奇!祂對我多麼好啊!在那些悲慘的時日裡,祂沒有準許其他司鐸進入監獄或集中營,卻揀選了我,一個不配而又沒有經驗的司鐸,祂打發我在監獄和集中營裡呆了二十六年,在那裡對那些更需要祂的人做祂的見證。」這就是他由集中營中所帶來的:對天主的無限感恩,是天主揀選他做自己的見證,揀選他成為給他人帶來安慰的人,讓他給人力量,使喜樂照耀在那只有黑暗盛行於其中的地方。……
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並非完全黑暗的世界裡;即便我們認為它就如同黃昏一樣昏暗,在它內仍有光明。我們每個人都以物質的、屬靈的、情感的、以及一切可能的方式,擁有許多東西;所有這些都是天主的禮物。我們所受的召叫亦然,我們必須進入世界,對所有人,世界是我們的生命帶領我們進入的地方——我們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場所,在我們的朋友中間——我們必須將天主帶到那裡。是的,要將天主自己、祂的話語、祂的愛、祂的關注、祂對人——男女老少——的態度帶進世界。
天主成了人;但人卻拋棄祂,出賣祂,棄絕祂,嘲笑祂,誤解祂。就如聖保祿所說,當我們還是祂的敵人時,天主就進入世界,來到我們這裡,為要使我們成為朋友。這就是我們受召所要成為的:我們要進入世界,進入我們所生活的小小世界,給每個人帶來光明與平安,喜樂與希望。
我們只有學會了感恩,才能做到這些,如果我們明白了這位司鐸給我們講述的奇事:這奇事就是被送到生命最黑暗的地方,在那裡發光;被送到沒有希望的地方,給那裡帶來不可戰勝的希望;被送到沒有愛的地方,哪怕至少給那裡帶來一道愛的閃光。
如果我們這樣做,看到這一信息如何被人接受,在黑暗中的人們怎樣突然之間看到光明確實在黑暗中照耀,那黑暗無法熄滅這光明,我們只要看到這些,就會準備好向天主歌唱感恩的讚美詩,這讚美詩是我們在聖詠、先知書、宗徒經書、殉道者與修行者——所有背負沉重十字架的人身上找到的,我們要滿懷感恩與喜樂地這樣做。阿們。

原文網址為:http://www.pravmir.com/learning-gratitude/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23 11:31:37 +0800 CST  

真正的平安就是十字架的道路

在一個似乎永遠見證著國家之間的戰爭與國家內部的內戰的世代,和平似乎是某種如同點石成金的點金術一樣的不可能之事。締造和平者努力為國家、政黨、宗教、鄰人、甚至是家庭之間的紛爭尋求解決之道。和平是某種我們全都希望獲得的東西,但是,在我們的一生似乎從未見過它。當和平臨於世界的某一地方時,戰爭卻在世界的另一地方爆發了。戰爭似乎總是佔上風,而和平似乎只是和平主義者、夢想家與詩人的夢想而已。
1960年代,許多人希望和平能在我們的世界裡佔主導地位,通俗哲學家與嬉皮士以為他們是新世代的引領者。為了準備寶瓶座的時代,年青人留起了長髮,在頭上插花,擁抱將要萬古長存的生活方式。音樂人的頭髮甚至也在兜售這一理念,整整一代人都在「調諧,打開,然後退出」。
當蘇聯解體時,我們看到了冷戰的結束,許多人相信不會再有戰爭。西方不再有蘇聯這個敵人了。但是,沒過多久,所有人就意識到,和平仍遙不可及,國家與人民之間的戰爭仍繼續著。我們不再與共產主義戰爭,但卻仍與伊斯蘭教及其它意識形態戰爭。因此,締造和平者仍為建立和平而努力奮鬥,但卻是在不同的前綫作戰。
和平是矇矓的目標,它仍撞擊著人們內心中的希望,無論它看起來是如何不可能。我們基督徒總是以獲取平安為團體祈禱的核心主題。金口聖若望的彌撒中自始至終都在祈求平安,最初的三篇連禱文就是祈求平安的。司鐸甚至為「平安的天使,我們靈魂的守護者」祈禱。在我們受洗的時候,平安的天使受指派做我們個人的護守天使。
平安是教會生活的核心主題,以致十九世紀俄國薩羅夫的聖塞拉芬說:「你要獲得平安,你週圍就會有一千人得救。」個人的獲取平安始於悔改,在那一時刻我們改變了心意,決定追隨整全的道路。
平安不只是理想,而是使人改變的積極力量。當我們在彌撒中為「整個世界的和平」祈禱時,我們不只是在為這個世界祈禱,也是在為整個宇宙祈禱。我們是在為人祈求和平,為動物祈求和平,為植物與石頭祈求和平,為日月星辰祈求和平。當我們祈求和平時,我們意識到和平是自天而來的恩寵禮物,這一和平是人無法理解的,因為它是基督的平安。它就是「天主那超乎各種意想的平安」(斐4:7)。
真正的平安被捆綁在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祭獻上。平安與犧牲互相依存。教會禮儀將我們帶進平安的氛圍之中,因為這平安來自天主。只有當平安已在人心中紮根時,它才會進入世界,這一平安需要付出犧牲。宇宙的轉變就始於你。當平安在你的心中紮下根,平安就會進入宇宙。

以基督內的愛,
特里豐院長

2012年1月15日(儒略曆1月2日),五旬節後第三十一主日/主顯節前主日

原文網址為: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2/01/peace-true-peace-is-way-of-cross-in-age/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26 11:45:03 +0800 CST  

聖傳幫助我們恰當的解釋聖經

許多福音派基督新教徒將聖傳視為永遠與聖經相反的,彷彿聖傳總是被歸類為「人的遺傳」。但是,在聖經中多次提及聖傳。例如:「關於在我們中間所完成的事蹟,已有許多人,依照那些自始親眼見過,並為真道服役的人所傳給我們的,著手編成了記述,我也從頭仔細訪查了一切,遂立意按著次第給你寫出來,為使你認清給你所講授的道理,正確無誤。」(路1:1-4)必須要注意的是,這是一個口傳先前成文文字的例證,這口傳就成了聖傳。
在若望福音20:30,經上啟示說:「耶穌在門徒前還行了許多其他的神跡,沒有記在這部書上。」在若望福音21:25,我們讀到:「耶穌所行的還有許多別的事;假使要一一寫出來,我想所要寫的書,連這世界也容不下。」有關聖傳,我個人最喜愛的一段經文可在得後2:15中找到:「所以,弟兄們,你們要站立穩定,要堅持你們或由我們的言論,或由我們的書信所學得的傳授。」
聖傳並不脫離聖經,反而幫助我們恰當的解釋聖經。聖傳發源於基督本人,由諸聖宗徒、諸聖教父與教會所表達。事實上,教父們都是宗徒傳統的守護者,因為他們就如同在他們之前的諸位宗徒那樣,見證了獨一的真理,這真理就是神人耶穌基督的真理。因為基督是獨一而又不可分的,教會也是獨一而不可分的。教會就是降生成人的神人耶穌基督的奧體,它將世世代代繼續存在下去,甚至直到永恆。

以基督內的愛,
特里豐院長

2014年2月19日(儒略曆2月6日),星期三

原文網址為: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4/02/holy-tradition-holy-tradition-supports/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28 19:46:45 +0800 CST  

如何對待教父著作

聖依納爵•布里安恰尼諾夫 著

與鄰居的交談與交住對人有很大的影響。與有學問的人交談與交往能使人學得許多知識;與詩人交談與交往給人帶來許多崇高的思想與感受;與旅行家交談與交往能使人獲得許多有關各國、以及人的道德與生活方式的信息。顯然,與聖人們交談與交往能使人聖潔。「仁慈的人,你待他仁慈;正直的人,你待他正直;純潔的人,你待他純潔。」(詠17:26-27)
從現在起,在這短暫的塵世生活中,聖經甚至不稱之為生活,而稱之為流徙,你要熟悉聖人。你想要在天上屬於他們的團體嗎?你想要有份於他們的福樂嗎?從現在起,你要與他們交往。當你離開肉體的宮殿後,他們就會將你帶到他們那裡,如同他們的熟人與朋友一樣。(路16:9)
沒有什麼比在思想、感受與目標上都有一致更加親密的熟識與聯繫了。
無論在哪裡,人們的觀點若一致,其靈魂也一定是一致的,目標也是一致的,為達致目標所取得的成功也是一致的。
你要藉著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讓他們的思想與精神成為你自己的思想與精神。諸聖教父已達致了目標——救恩。按事情發生的自然進程,你也要達致這一目標。當你將思想與靈魂與諸聖教父結合在一起,你就會得救。
天堂將諸聖教父接納進它榮福的懷抱。由此,它給出了見證,它因他們的思想、感受與行事而深感悅樂。諸聖教父在他們的著作中闡述了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心靈、他們的行為模式。因此,諸聖教父的著作是何等信實的天路指引啊!就如上天親自為之作證的。
諸聖教父的著作全都是藉著聖神的默感,或更好說是受聖神的影響而寫下的。在他們中存在著奇妙的和諧,奇妙的傅油!毫無疑問,凡受他們指引的人就是受聖神的指引。
地上所有的水都滙聚到大海,也許大海就是地上所有水的來源。諸聖教父的著作全都結合於福音;它們全都是為了教導我們確切地遵循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誡命;它們的根源於目標全都是神聖的福音。
諸聖教父教導我們如何研習福音,如何閱讀福音,如何適當地理解福音,什麼有助於我們理解福音,什麼阻礙我們理解福音。因此,在一開始,你要更讓自己關注於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上。他們已教導了你要如何閱讀福音,那麼,你就要優先閱讀福音。
不要認為只要閱讀福音對你就足夠了,不需要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這是驕傲而又危險的想法。最好讓諸聖教父帶領你進入福音,就如同帶他們所愛的孩子進入其中一樣,你們要藉著他們的著作,接受你們的最初的成長與教育。

有許多人愚蠢而自欺地拒不接受諸聖教父,獨自開始閱讀聖經,盲目而又膽大妄為,以不潔的理智與心靈,陷於災難性的錯謬之中。福音拒不接受他們,它只承認謙卑的人。
閱讀教父著作是一切德行之母,也是一切德行之王。通過閱讀教父著作,我們學會真正理解聖經,真正的信仰,按福音誡命生活,以及為了福音誡命,我們必須具有的深深的恭敬之心——簡言之,我們學會了救恩與基督徒的成全。
由於心懷聖神的教師的減少,為那些希望得救,甚至達致基督徒成全的人而言,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成了首要的指引。諸聖教父的書就如同鏡子一樣,就如他們中的一位所說的;專心而頻繁地專研它們,靈魂可以看到自己的缺乏。再者,這些書籍就如同治病良方大全一樣;靈魂可以在它們內找到治癒各種疾病的良方。
塞浦路斯的聖厄丕法尼說:「閱讀聖書,激起我們虔誠的生活。」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必須仔細、專注而又持續不斷;我們不可見的仇敵(撒殫)憎恨作保的聲音(箴11:15),當諸聖教父說出這些聲音時,牠特別厭惡。這聲音揭露了我們仇敵的陰謀,牠的狡猾;它揭示了牠的羅網,牠行動的模式。因此,仇敵武裝起自己,以種種驕傲而又褻瀆的思想,阻止我們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牠尋求讓那些為救恩而奮鬥者陷於徒勞的掛慮之中,好使他偏離有益的閱讀;以失望、厭倦與健忘攻擊他。由這一阻止人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的爭戰,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對我們是何等有益的武器。敵人努力要使我們從手中拋棄它。
但願每個人都按他的生活方式,為自己選擇閱讀諸聖教父的著作。隱士要閱讀撰寫有關靜修生活的教父著作;度共修生活的修士要閱讀指導修道團體的教父著作;生活在世界中的基督徒要閱讀諸聖教父普遍為所有基督徒所寫的教導。但願每個人,無論他所受的召叫是什麼,都由教父的著作中獲得大量勸誡(建議)。
閱讀必須按照你的生活方式。否則,你就會發現這樣的一些思想,即便它們是神聖的,卻不能在實際行動中加以實行,只會在我們的想像與希望中激起無益的思想活動;不按照我們的生活方式而有的虔誠的行動,會從我們的手中滑脫。使你成為無益的做白日夢的人並不足夠;與你的行動不斷發生矛盾的思想會不斷在你的心裡生出混亂,在你的行為上導致不確定,這對你自己與你的近人都是一個負擔,都是有害無益的。恰當的閱讀聖經與諸聖教父的著作,你就會輕易地越過得救道路上難以逾越的溝坎,的確,這已在許多人身上發生過了。

原文網址為:http://www.pravmir.com/approach-reading-holy-fathers/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6-30 13:37:22 +0800 CST  

拯救(Salvation)——比宣告无罪和辩护要更多

拯救不能在宣告无罪和辩护的法律条文下理解,救恩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被宽恕和得到天堂。在正教对救恩的理解角度来看,信心与行实的密切联系,不是我们被行为”拯救”,因为这不可能。行为无法救人,但当把行为放在一个关系的语境下,行为的确是永恒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们的“行为”不能取代上帝的恩典和信仰,它是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中所有经历的一部分。圣天梯约安,教会最伟大的教父之一,可能也是教会历史上最伟大的教师,曾写道,“圣经说,信仰救了我们。那现在请告诉我,在什么情况下,信仰可以不做任何事就被信仰所拯救?信心本身是上帝恩典的运行,以便无人敢自夸。之后保罗说了什么?上帝并没有禁止行为,而是禁止我们以行为自义。保罗说,没有人可以通过行为而自义。正如此,才显出上帝的恩慈。”

上帝的净化之火对那些在此生中已经从善行得以净化过的人来说是温暖的。而对浪费人生的人,他没有做过任何善事去提升他的关系,则牺牲了我们与主爱的联系。这样的人会在末日审判的火里感受到痛苦,因为此生,他什么善行都没有做,没有做任何促进与上帝保持良好关系的事,而上帝召唤着我们进入转变的人生。上帝的旨意是此生带给我们圣洁,为在上帝的圣洁中永存而预备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被洁净,没有在主内永恒,那将有燃烧的火。

行为并不会赚得拯救,但行为不重要也不能救我们。依照教父们所言,行实让我们与上帝的交流更充实,完整。善行帮助我们此生获得上帝的“肖像”,把我们带入与基督共融的喜乐中。痛苦与折磨是我们不像上帝样子的后果。
基督内爱你们的,
院长特里丰

原文: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7/06/salvation-4/
2017.6.11
Salvation
More than acquittal and justification

Salvation can not be explained inlegalistic terms of acquittal and justification, for salvation is much morethan simply being forgiven and getting into heaven. The close tie between faithand works, when it comes to the Orthodox view of salvation, is not about being“saved” by our works, for this is impossible. Works do not save us, but when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a relationship, works do indeed have an eternalcomponent.

Our“works” do not supplant the place of grace and faith with God, but are part ofthe whole experience in our relationship with God. Saint John Chrysostom(349-407), one of the greatest of the Church Fathers, and perhaps the greatestpreacher in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wrote, “For Scripture says that faithhas saved us. Put better: Since God willed it, faith has saved us. Now in whatcase, tell me, does faith save without itself doing anything at all? Faith’sworkings themselves are a gift of God, lest anyone should boast. What then isPaul saying? Not that God has forbidden works but that he has forbidden us tobe justified by works. No one, Paul says, is justified by works, precisely inorder that the grace and benevolence of God may become apparent.”

Thepurging fire of God’s presence is only a warmth for the one already purifiedwith the good works done in this life. Yet the one who wastes this life, anddoes nothing to enhance his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through his good works,will have sacrificed a lov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d Who has called us intocommunion with Him. This person will experience the fire on judgement day aspainful, for he who has not done good works in this life, will have donenothing to promote a sou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God Who has called us into alife of transformation. It is God’s intent that this life bring us intoholiness, preparing us for an eternity in the presence of God’s holiness. If wehave not been made holy, eternity in the presence of God, will be as a burningfire.


Our worksdo not earn us salvation, but neither are works unimportant. According to theFathers, works make our communion with God fuller, and more complete. Our goodworks help us gain God’s “likeness” in this life, and bring us into a joyfulcommunion with Christ. The more we become like Christ, the more joy we willexperience. Pain and suffering are the end result of our being less of God’slikeness.

With lovein Christ,
Abbot Tryphon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02 11:02:17 +0800 CST  

在怀疑的世界寻找上帝

上帝富于仁慈,迅疾宽宥,快速的展示恩典,当我们转向他时,他马上就拥抱我们。在永恒中,上帝选择按他的形象和样式造人,让他的受造有机会在无尽的时间里与他紧密联系。他给了我们自由的意志,允许我们选择与他,或者选择不与他相交。在自己的自由中,我们可以在善与恶(上帝与魔鬼)之间做出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们常能说出善恶之间的区别。谋杀和偷盗显然在邪恶阵营,而善良,善行,恩慈和爱在圣洁一方。很多人觉得上帝不过是一个神话,好的想法,但难以置信。如果上帝愿意我们相信他是真的,为什么他不让我们更简单的看到他,找到他?如果我们是自由的选择上帝,为什么他不让自己更容易的被找到?为什么上帝希望我们没有看到他就相信或感知他呢?如果真有上帝,为什么他不干脆让人都知道,让我们选择是否和他共融?

这是许多人提出的问题,至少也是对自己的提问。很多人希望相信有一个关心他们,在日复一日的挣扎中能给他们一些不同的有能力的上帝,但并无法全然相信。虚无主义哲学现在获得了很多年轻人的心,这是建立在对这个时代的失望。太多的战争,贫困,谋杀,好多孩子被虐待,这看上去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未来。世界充斥着这么多的苦难,怎么会有一个上帝存在呢?当无辜者,好人在受苦的时候,怎么会有上帝?

上帝在哪儿呢?他就在初升的旭日中啊。他在奇妙的高山上,在绵延地平线上那浩瀚的大海里。他在母亲轻抚新生宝宝小脸的双手间。在警察那保护迷路小孩的臂膀里。在人们对司祭好好说出忏悔后,那些有力的宣告中。在老妇人见证新伴侣相牵的手时挂在脸上的笑容里。他在和爷爷一起玩耍发出咯咯笑声的小孩那儿。在手抱小猫的温暖里。在十字架上被钉的人子身上。在那变为他身体和血液的面包和酒里。在能改变人心让其成圣的圣灵中。他比我们自己的呼吸更亲近,比奶奶对一个生病小孩的拥抱更慈爱。他随处可见,因为他无所不在。他充实万有。如果我们可以用打开了的眼睛和心观看,就看得到他随处可见。

原文:
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7/06/finding-god/
2017.6.21

FindingGod in an unbelieving world


Godis a merciful God, quick to forgive, quick to show mercy, quick to embrace uswhen we turn to Him. In all of eternity our God chose to create humankind inHis image and likeness, offering His creatures the opportunity to commune withHim in the endlessness that is time. He’s given us free will, allowing us tochoose, or not to choose, a relationship with Him. We, in our freedom, canchoose between good (God) and evil (Satan), as is our choice.

Wecan usually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ood and evil. Murder and theft areobviously to be found in the evil camp, whereas kindness, philanthropic deeds,mercy and love, are in the camp of holiness, and the divine. Yet so many feelthat God is simply a myth, a nice idea, but hardly believable. If this Godthey’d like to believe in were truly real, wouldn’t He make it easier to seeHim, and seek Him out? If we are free to chose God, why doesn’t He make Himselfeasier to find? Why does this God expect us to believe in Him when we can notsee Him, or feel Him? If there be a God, why doesn’t He simply make Himselfknown, letting us choose or not choose communion with Him?

Theseare questions that many people pose, at least to themselves. Many want tobelieve there is a God who cares for them, and is capable of making adifference in their day to day struggles, but just can’t quite surrender tobelief. The nihilistic philosophy that has possessed the hearts of many youngpeople today is based on the despair of an age that has seen so many wars, somuch poverty, so many murders, so many children abused, and a seeminglyhopeless future. How can there be a God when so much suffering abounds in thisworld? How can there be a God when even innocent people, good people, suffer?

Whereis God? He is in the sunrise. He is in the glorious mountains, and the vast seathat stretches beyond the horizon. He is in the tender touch of a mother’s handon her newborn baby. He is in the protective arm of the police officer who comfortsthe lost child. He is in the words of absolution pronounced by the priest aftera good confession. He is in the smiling face of an old woman at the site of ayoung couple holding hands. He is in the wonder of the cosmos on a darkenednight. He is in the giggle of a small child playing with his grandfather. He isin the warmth of a kitten held in one’s hand. He is in the cross that bore theSon of Man. He is in the bread and wine that become His body and blood. He isthe transforming Spirit that changes hearts and makes men saints. He is closerto us than our own breath, more loving than a grandmother’s embrace of a sickchild. He is everywhere, for there is no place He can not be. He fills allthings. He is everywhere to be seen if only we look with open eyes and openhearts.


Withlove in Christ,
AbbotTryphon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05 11:16:49 +0800 CST  

我們只應指責自己

我們看到他人所犯的罪,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否與天主修和了。我們不知道是犯了罪的人是否懊悔犯了罪,我們並沒有受召評判他們,我們只受召要寬恕他們。當我們意識到我們自己的罪,開始明白到我們需要多大的寬恕與仁慈時,我們就很少再會看到他人的罪了。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判斷他人,我們必須將這判斷轉向自己,只判斷我們自己。阿爸多羅德奧論基督徒生活的《實踐教導》是每個基督徒都應擁有的書籍,它應是我們隨身不離的書籍,我們要為真正寬恕他人而努力奮鬥,將我們的目光轉到我們自己所需要的改變上。
我們必須指責自己,譴責自己,判斷自己,將我們注意的焦點轉離他人。我們能戰勝判斷他人的罪的唯一方式,就是只看我們自己的罪。只有當我們在我們自己的墮落本性上奮鬥時,才會有真正的悔改。

以基督內的愛,
特里豐院長

2017年7月5日(儒略曆6月22日),星期三

原文網址為: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7/07/all-about-my-sins/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10 11:31:32 +0800 CST  

爱的意义

苏若日都主教安当

爱的意义就是生活的意义,因为尽管我们经常思想或想象,爱并不只是一种感受。当我们讲论天主时,当我们说天主就是爱时,我们的意思并非祂是无限的感受。我们的意思是某种比这更深刻的事物;天主是丰盛的生命与存在。这也要应用于我们人类的爱上。为爱所拥有的人就是一个在自身内具有丰盛生命的人,在他内,生命的感觉、生命的能力都是极其满全而又巨大的,以致生命本身是确实无疑的。这生命出于喜乐、勇气与热情,它是如此深刻,以致它胜过了死亡。圣经说,爱比死亡更强大,的确,它比死亡更强大,因为它已借着它的满全与它的能力,将自己置于复活的领域与永生的领域之内。为此缘故,爱能够做出最终的牺牲,它不但能付出,能接受,也能将自己的生命交出,因为如果这一生命被付出了,我们仍会满全地拥有它。在最终的牺牲中找到其表达的正是丰盛的生命。你可能记得基督所说的话:「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在这一令人尊敬的爱内,它所表达出的生命的满全是坚不可摧的。人可以取走我们的生命,人可以让我们受任何试炼,但是,他仍是坚不可摧的,因为没有人真实地取走什么;凡有爱的人都是在不断付出。
我愿意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在俄国革命期间,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躲藏在一个小镇上。一天晚上,来了一个妇人,她与这个母亲一样年青,快三十岁了,她告诉这位母亲,她已被人发现、出卖了,她要在夜里被捕,被枪毙。那母亲看着两个孩子,她的新朋友说:「不要担心,你去躲起来吧。」那母亲说:「我怎能和两个孩子一起逃脱呢?用不了多少时间,他们就会找到我的。」「不。」她的这位不相识的朋友说:「我会呆在这里,以你的名字称呼自己,也许我会被枪毙,但是,你会逃脱。」她就这样做了。
这就是爱的行动,这爱源于生命的这一满全,源于对生命是无尽的肯定,她会这样做只是因为她会在自己的死亡中所找到的满全。
没有人具有比为了自己的朋友而献出生命更大的爱了。凡自己自由的这样做的人,通过这样做,他达致了生命的满全,因为只有人为之而生活,生命才是有价值的,当凡是能毫不惧怕、喜乐、确定、而又仁慈的实行的一切,都被实行了出来时,生命达致了其满全。
这就是爱对我所具有的意义。这就是生命的满全,它允许我加以接受,完全成为易受攻击的,决不后退,决不抵抗,将自己交给最末后者,不歧视任何人,爱每一个人,确信爱决不会被战胜,爱比死亡更强大;因为爱意味着我们已舍弃了有限的自我,在共融中成长,亦即与天主同在的生命的共融,而天主本身就是爱。

原文网址为:http://www.pravmir.com/the-meaning-of-love/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13 13:48:35 +0800 CST  

为什么基督信仰不应随时间而变化

隐士圣德奥梵主教

我风闻你们似乎认为我的讲道太过严厉,认为今日没有人会像那样地思考问题,没有人会像那样地生活,因此,没有人应教导那样的事。时代已经改变了!
听到这样的话,我多么欢跃!这意味着你们专心地听我所讲的——不但听,也准备付诸实践。我们宣讲者还能渴望其它什么呢?因为我们受命要如此做。那么,我们受命要做什么呢?
尽管如此,我决不认同你们的判断,我以为有责任就此谈谈我的看法,对你们的看法加以纠正。因为这种看法出自邪恶之源——虽然也许你们并不渴望或确信它——彷佛基督信仰在其教义、法规与圣化仪规上应按时代的精神加以改变,为了适应时代之子擅变的口味而增加或删减些什么。实际却并非如此。基督信仰应永远保持不变,它丝毫也不取决或受制于时代的精神。相反,基督信仰本身受指派在每一个使自己顺服于这一信仰的指引的人身上进行管理或统治。为使你们相信这些,我要给予你们一些想法供你们思考。
有人说我的教导太过严厉。我的教导不是我自己的,它也不应是我自己的。在这神圣的地方,没有人应该或可以宣讲他自己的道理。如果我或是其他某人胆敢这样做,你们就应将我们逐出。我们宣讲我们的主天主救主耶稣基督、祂的圣宗徒以及受圣神指引的圣教会的圣道。我们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关心这一圣道被完整而不受损害地保存在你们的理性与心灵之中。我们小心地呈献每一个思想,利用每一句话,决不在这一光明的属神教导上加上荫影。我们决不能以其它任何方式行事。
我们在教会中宣讲的圣道必须是来自天主,这样的法律在世界开始时就被确立,它必须是有效的,直到世界的终结。圣先知梅瑟为以色列子民详述来自天主的诫命,说:
「我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增删,而应全守我向你们所训示的,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申4:2)
这一不变的法律是不可改变的,以致我们的主救主自己在山上施教时说:
「你们不要以为我来是废除法律或先知;我来不是为废除,而是为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既使天地过去了,一撇或一划也决不会从法律上过去,必待一切完成。」(玛5:17-18)
之后,祂赋予自己的教导同样的权威,在以福音精神解释诫命时,祂说:
「所以,谁若废除这些诫命中最小的一条,也这样教训人,在天国里,他将称为最小的。」(玛5:19)
这就是说,无论谁,若他错误地解释它们,削弱它们的权威性,在来生,他就要被抛弃。这就是祂在自己宣讲的一开始所说的。亲眼目睹奥秘者、神学家圣若望宗徒也在默示录中见证了同样的事。他在默示录中描述了世界与教会的最终命运后,说:
「我向一切听本书预言的人警告说:谁若在这些预言上加添什么,天主必要把载于本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谁若从这书上的预言删除什么,天主必要从本书所载的生命树和圣城中,删除他的名分。」(默22:18-19)
在祂第一次出现在世界之上,直到祂再次来临这整个时期里,祂给予圣宗徒与他们的继承者这样的一条法律:
「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亦即,不是其他某人可能想出来的,而是我所命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19-20)
宗徒们接受了这一法律,他们献出了生命,为能遵循这一法律,对那些想要以刑罚与死亡的恐惧来强迫他们不要按他们的方式宣讲的人,他们这样回答:
「听从你们而不听从天主,在天主前是否合理,你们评断罢!因为我们不得不说我们所见所闻的事。」(宗4:19-20)
这一法律由宗徒们传给了他们的继承者,为他们所接受,它将在天主的教会里永远有效。正是为此缘故,教会是真理的柱石与基础。看哪,它是何等不可侵犯的稳固基础!自那以后,有谁胆敢动摇任何基督教的信理与法律呢?
现在,请听厄则克耳先知说了什么,他处于神魂超拔的状态之中七天,听到上主的话:「人子,我派你作以色列家族的守卫;当你由我口中听到什么话时,你应代我警告他们。」(则3:17)你要将它向民众宣告。这就是你的法律!如果你看到做恶的恶人,你没有告诉他:你要离开你的邪恶,脱离你的道路,那么:「那恶人要因自己的罪恶而丧亡,但我必向你追讨血债。」(则3:18)
但是,如果你向恶人宣告,他应离开他的邪道,但他却不离开,那么,那恶人就会死于他的邪恶,但你却会救了你的灵魂。
同样,如果你看到义人开始动摇于他的义德,而你却不支持他,不以你的话使他醒寤过来,那么,那义人因犯了罪而死于他的罪恶之中,但我也要由你的手中索要他的灵魂。但是,如果你警告了义人不应犯罪,他因此不再犯罪了,那么,这义人就会生活下去,你就会救了你的灵魂。(参则3:19-21)
这是何等严厉的法律啊!但在所有的牧者的良心里,在他们被甄选、受祝圣的时候,当重轭被放在他们身上时,都听到了这一法律——为牧放交付给他们的基督的羊群,无论大小,不但是为牧放他们,也是为保护他们。人怎么胆敢歪曲基督法律里的任何事物,而这意味着毁坏我们和你们!
如果这一圣道的拯救能力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观点与你们的同意,那么,为某些人,想要重新建构基督信仰,使它迎合人的软弱或时代的要求,使它符合他邪恶内心的欲望,这是讲得通的。但是,基督教的拯救德能根本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天主的意志,取决于天主自己所建立起来的救恩之道的事实。此外,没有其它的道路,也不可能有。以其它的方式施教就是偏离真道,就是自我毁灭。这样有什么意义呢?
请看,当相似的事发生在以色列民族身上时,在它被掳的艰难时期,他们所受到的审判多么严厉。一些先知由于对忧虑受苦的人的同情,没有对民众讲说主所命令的事,而是随己意对他们讲话。对于他们,主命厄则克耳先知这样说:
「人子,你要转面向那些随心所欲,讲预言的你百姓中的女先知,你要斥责她们。你宣讲说:吾主上主这样说:那些为手腕缝制各种带子,照头的大小制做各种头巾,以猎取人命的女人,是有祸的!你们猎取了我百姓的性命,难道能挽救你们自己的性命?」(则13:17-18)
若有人规定了各种各样的优待之事,提议温和的生活规则,没有人会感觉到丝毫的不悦,无论是自上的,还是自下的,他不顾这样做是能施予拯救还是毁灭人,这是中悦天主还是令祂厌恶,这样的人真是可悲。这样的人真是可悲,因为「上主这样说,……你们的各种带子与头巾」,亦即你们的花言巧语,令人舒适的教导,「你们以此使人灵混乱」,我要由你们的手中撕裂,我要使受这一教导蛊惑的灵魂获得自由,我要毁灭你们这些骗子。(参阅 则13:20-21)这就是优待与放纵的益处,你们想由我们这些宣讲者这里听到!你们要用心记住这些,不应指望我出于取悦于你们的欲念,对基督教的信理做任何妥协。相反,你们应强烈地要求我们尽可能严格而又毫不动摇地忠于它。
你们听说过罗马教宗的放纵吗?它们就是他出于对基督法律的蔑视而颁赐的宽免与特恩。结果怎样呢?由此整个西方都在信德及生活之道上败坏了。现在,西方已在不信及无拘无束的放纵生活中丧亡了。
教宗改变了许多教义,掠夺了所有奥秘,削弱了有关教会秩序与道德改善的教会法令。一切都开始相反主的初衷——情况变得越来越坏。马丁•路德出现了,他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却自以为是。他说,教宗按自己所想要的方式改变了一切——为什么我不能呢?于是他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组织并重组一切,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了新的路德教,几乎与主所吩咐、诸圣宗徒所传给我们的信仰毫不相似。在路德之后,哲学家出现了。他们说,路德为他自己建立了新信仰——他以为它们是基于福音的,实际上只是按他自己的思考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编辑只基于我们自己的思考方式的道理呢?完全不必考虑福音。他们开始推理猜测有关天主,有关世界,有关人的事理,按他们自己的方式,制造出如此多的学说,以致只要列举它们就会使人头脑晕眩。现在,他们就是这样的:按你认为是最好的去相信,按你所喜欢的去生活,在取悦于你的灵魂的事上享受快乐。他们不会承认任何法律或约束,他们不会使自己服从天主的逻格斯。他们的道路是宽阔的——所有障碍都被清除了。但是,这条宽路将导致毁灭,就如主所说的!这就是信理上的松懈所要引人达致的!
主啊,求祢拯救我不要加宽道路!相反,让我们热爱窄路,它就是主给我们描述的通向我们的救恩的道路。让我们热爱基督教的教义,以它们约束我们的心灵,命令它不要以其它的方式进行推理。让我们热爱基督教的道德观念,以它们来约束我们的意志,谦卑而又忍耐地强迫它背负起这美好的轭。让我们热爱所有指引人、改正人、圣化人的基督教礼规与礼仪,让我们的心受它们的节制,强迫使它的品味由地上可朽的事物转移到属天而不朽的事物上。让我们囚禁自己,彷佛是在某种牢笼里一样。或者,让我们拖曳自己,彷佛是通过某一狭窄的通道。但愿它是狭窄的,这样,我们就不会偏离,既不偏左也不偏右。借着这一狭窄的道路,我们无疑会进入天国。因为,看哪,这一国度就是主的国度。主规定了这窄路,说,通过这一窄路,你们会达致天国。那么,我们怎能怀疑走这路的人不会抵达他的目的地呢?若我们想要取消走这一窄路,我们要有怎样的心呢?当他有了这样的想法,立时就会失落他的道路而丧亡了。
你们要确信这样的理解,如果在我们的道理中有一些看上去非常严厉,你们不要难过;你们所要想望的只应是确认它是否是属于主的。一旦你确信无疑它是属于主的,就要以你的全部灵魂接受它,无论它有多么严厉或限制。在信理与伦理上,你们不但不应渴望得到优待与宽免,却要逃脱这样的想法,就如同逃离地狱一样,对所有图谋这样的事的人,它是无处可逃的,它们会引诱软弱的灵魂跟随它们。阿们。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17 13:10:44 +0800 CST  

正教教义神学

首座司铎 弥额尔•波玛赞斯基 着
修士司铎 塞拉芬•罗斯 英译  缘怀 汉译

第二部份

第八章 圣事——教会在圣神内的生活

新生命

教会为罪恶而又未蒙光照的世界所包围;但是,它本身是新的受造物,它创造了新生命。它的每一成员都蒙召领受,并在其自身内创造这一新生命。就教会未来的成员而言,与「世界」的生命断绝关系应先于这一新生命。但是,当一个人谈论与「世界」断绝关系,这并不意味着完全离开尘世的生活,从其他人中间离去,尽管他们经常是不信而败坏的;保禄宗徒写道:「若是这样,你们就非出离这世界不可。」(格前5:10)但是,为了加入教会,我们必须远离魔鬼的权势,在这罪恶的世界上,成为「作侨民和作旅客的」(伯前2:11)。我们必须在自己与「世界」之间划上一条决定性的界限,为此,我们必须公开而又直截了当地弃绝魔鬼;因为我们不能事奉两个主人。我们必须在我们自己内洁净旧的酵母,好能成为一个新的面团(参阅格前5:7)。
因此,从基督教最为古老的时代起,加入教会的那一刻都以特别的「弃绝魔鬼」的仪式为前导,在这一仪式之后,紧接着洗礼,以洁净罪恶的玷污。论到这一点,我们在耶路撒冷的圣济利禄的《信理演讲》中读到其细节。在这篇对慕道者的讲道中,我们看到「驱魔经」,表示驱逐魔鬼,这一经文也存在于正教现今的洗礼之中,前来接受洗礼的人所做的「弃绝魔鬼」,与古代基督教的仪规,在内容上非常相近。在这之后,恩宠国度的大门敞开了,慕道者「借着水与圣神」而诞生于新生命之中,救主在与尼苛德摩的谈话中教导了这一新生命。
至于在这之后,这一新生命的成长是如何发生的,我们也由救主自己的话语中得知:「天主的国好比一个人把种子撒在地里,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种子发芽生长,至于怎样,他却不知道,因为土地自然生长果实:先发苗,后吐穗,最后穗上满了麦粒。」(谷4:26-28)因此,这一新生命——只要它被人内在地加以领受,如果人真诚地渴望存留在它内,如果他努力保存它——它就会以圣神的奥秘德能在他内行动,尽管这一不可见的过程在他内几乎是感受不到的。
教会的整个生活为圣神的奥秘行动所渗透。「万物得以保存的原因在于圣神。如果祂认为吹到某人身上是合适的,祂就将他提升至地上的事物之上,使他成长,把它安置在天上。」(主日晨祷对经,第六调式)因此,每一教会的祈祷经文,无论是公共的祈祷文还是私下的祈祷文,都以向圣神的祈祷经文做为开始:「天上的君王,护卫者,真理之灵,无所不在,充盈万有者,圣善的宝藏,赋予生命者,求祢降临并居住在我们内,……」就如同雨露降在地上,使各种生长的事物生机勃勃,获得滋养,茁壮成长,在教会内活动的圣神的德能也是如此。
在宗徒经书中,圣神的行动被称作「卓著的力量」(格后4:7),「天主性的大能」(伯后1:3),或「借着圣神」。但是所有这些词汇中最频繁使用的是以「恩宠」一词来表达的。那些进入教会的人,已进入了恩宠的国度,他们都受邀「怀着依恃之心,走近恩宠的宝座,以获得仁慈,寻到恩宠,作及时的扶助。」(希4:16;另请参阅希10-13章)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21 17:14:59 +0800 CST  

正教教義神學

首座司鐸 彌額爾•波瑪贊斯基 著
修士司鐸 塞拉芬•羅斯 英譯  緣懷 漢譯

第二部份

第八章 聖事——教會在聖神內的生活

恩寵

在聖經中,「恩寵」一詞以不同的意義被使用。
有時,它普遍地意為天主的仁慈:天主是「賜萬恩的天主」(伯前5:10)。在這裡,就其廣義而言,恩寵是天主對歷世歷代的人中過著相稱生活的人的善意,特別是對舊約中的義人,諸如:亞伯爾、厄諾克、諾厄、亞巴郎、先知梅瑟,以及後來的先知。
就更確切的意義而言,恩寵的概念涉及新約。在此,在新約中,我們區分這一概念的兩種基本的意義。首先,天主的恩寵,基督的恩寵,被理解為我們的整個救恩計劃,它由天主子降臨塵世、祂在塵世的生活、祂在十字架上的死、祂的復活與升天而完成:「因為你們得救是由於恩寵,藉著信德,所以得救並不是出於你們自己,而是天主的恩惠;不是出於功行,免得有人自誇。」(弗2:8-9)其次,恩寵是用於聖神恩賜的名稱,這恩賜已被賜下,且要一直賜給基督的教會,為了聖化其成員,為了他們的屬靈的成長,為能藉著它們達致天國。
就這個詞的第二種意義而言,恩寵是自上賜下的德能,臨在於基督教會內的德能,它誕生並賜予生命,使之達致成全,使具有信心與德行的基督徒獲得耶穌基督所帶來的救恩。【註釋一】
因此,宗徒們在他們的著作中經常使用「charis」(恩寵)這個希臘詞,與「dynamis」(能力)一詞意義相同。【註釋二】我們可以在宗徒書信的許多地方找到「恩寵」一詞,其意為:為了聖善的生活而自上所賜的「能力」(伯後1:3,羅5:2;16:20,伯前5:12,伯後3:18,弟後2:1,格前16:23,格後13:14,迦6:18,弗6:24,及其它地方)。保祿宗徒寫道:「主對我說:『有我的恩寵為你夠了,因為我的德能在軟弱中才全顯出來。』」(格後12:9)
「恩寵」這個詞的這兩種意義之間的分別,以及在新約聖經中把這個詞主要理解為天主的能力,把它們存記於心,這是極為重要的,因為在基督新教裡有這樣一種有關恩寵的教導,這一教導是按我們的救贖大工的普遍意義而確立的,我們藉著救主在十字架上的功績而由罪惡中得以救贖,在這之後——就如基督新教徒所以為的——已經相信而獲得罪赦的人已屬於得救者之列。但是,宗徒們卻教導我們,基督徒按照救贖的普遍恩寵而成義,這是一份恩賜,作為一個個人,在今生只是「正在得救」(being saved)(格前1:18)【註釋三】,它需要恩寵所賜的能力的支持。「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羅5:2)「因為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羅8:24)
那麼,天主的拯救恩寵是如何行動的?
人的屬靈誕生與進一步的屬靈成長,藉著兩個原則的相互作用而發生。兩者之一是聖神的恩寵;另一個是人敞開心靈接受它,渴望它,如饑似渴地想要接受它,猶如久旱之望甘霖——換言之,亦即接受並保存屬神的恩寵,並使之在靈魂內活動。
論到這兩條原則的合作,伯多祿宗徒說:「因為我們認識了那藉自己的光榮和德能,召叫我們的基督,基督天主性的大能,就將各種關乎生命和虔敬的恩惠,賞給了我們,……你們要全力奮勉,在你們的信仰上還要加毅力,在毅力上加知識,在知識上加節制,在節制上加忍耐,在忍耐上加虔敬,在虔敬上加兄弟的友愛,在兄弟的友愛上加愛德。實在,這些德行如果存在你們內,且不斷增添,你們決不致於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成為不工作,不結果實的人,因為那沒有這些德行的,便是瞎子,是近視眼,忘卻了他從前的罪惡已被清除。」(伯後1:3-9)論到同樣的事,我們在保祿宗徒的書信中讀道:「你們要懷著恐懼戰慄,努力成就你們得救的事,因為是天主在你們內工作,使你們願意,並使你們力行,為成就祂的善意。」(斐2:12-13)即,你們自己的合作,但是,你們要記得一切都是藉著天主的恩寵賜予你們的。「除非主建立聖德的房屋,我們的工作都是徒勞。」(主日晨禱升階頌,第三調式;參閱詠 126:1)
按照這一神聖的教導,第三世紀的迦太基公會議決議:「無論誰,若他說天主的恩寵,人藉此恩寵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而成義,只有益於過所犯之罪的赦免,卻對將來所犯之罪毫無助益,此人應受詛咒。因為基督的恩寵不但賜予我們認識我們的本份,也激勵我們渴望能完成我們所知道的。」(法令第125,另見法令126與127)
正教修行者的經驗激勵他們以全力號召基督徒謙卑的承認自己的軟弱,好能讓天主的拯救恩寵能起作用。在此,新神學家聖西默盎(十世紀)的表達非常意味深長:
「如果你產生了這樣的思想,以為你們的救恩並非是由你的天主的能力所成就,而是由你自己的智慧與你自己的能力所完成的,這樣的思想是魔鬼灌輸給你的,如果你的靈魂贊同這樣的想法,恩寵就離開了你的靈魂。靈魂必須與在靈魂中產生的這樣的強有力而最為困難的爭戰做鬥爭,直到我們的最後一息。靈魂必須與真福宗徒保祿一起,在眾天使與世人的聆聽之下,高聲大呼:『不是我,而是天主的恩寵與我在一起。』宗徒與先知,殉道者與司教,神聖的修道人與義人——所有人都承認這一聖神的恩寵,為了這樣的宣認,在它的幫助下,他們努力奮鬥,堅持到底。」(新神學家聖西默盎,《講道集》,第四篇講道)
我們在同一位聖教父的著作中讀到:凡有基督徒之名的人,「如果他不在心裡確信,因信德而獲賜的天主的恩寵,就是天主的仁慈,……如果他不為了領受天主的恩寵而辛勤勞苦,首先是藉著洗禮,或是,如果他有了恩寵,但恩寵卻因他的罪而離去了,為了使恩寵藉著悔改、懺悔與自我貶抑的生活而回來;如果通過施捨、守齋、守夜、祈禱與其它的功修,他以為他行了榮耀的德行與善行,它們本身都是有價值的——那麼,他是在徒然勞苦,使自己筋疲力竭。」(第二篇講道)
那麼,修行奮鬥有什麼意義呢?它是對抗「肉身的貪慾,眼目的貪慾,以及人生的驕奢」(若一2:16)武器。他使靈魂的土地裡清除石頭、叢生的雜草、以及沼澤地,為神聖的播種做準備,這塊地將要為天主的恩寵自上獲得潤澤。

註 釋

【註釋一】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在正教神學中,「恩寵」通常是指天主的非受造的德能、能力、或活動,它與天主的本質有別,卻與之不可分。因此,聖額我略•帕拉瑪斯斷言:「這一天主的輝煌與神化德能,它神化那些有份於它的人,構成了屬神的恩寵,但卻並非天主的本質。」(《慕善集》,第四卷,第390頁)
只有天主的非受造的;因此,說恩寵是非受造的,這就是說它就是天主本身——或者,就如弗拉基米爾所說的,這就是「聖三存在的模式,它外在於其人無法達致的本質」(《東方教會的神秘主義》,第73頁)。大聖巴西略寫道:「天主的德能降臨於我們,但天主的本質甩是人無法達致的。」(《書信集》,234)聖額我略•帕拉瑪斯引用了聖巴西略的這些話,評論道:「因此,即便是對那些為天主的恩寵所神化的人,也不可能有份於天主的本質。但是,有份於天主的德能卻是可能的。」(《慕善集》,第四卷,第397頁) ——三版註
【註釋二】在聖經中,「dynamis」(能力)就如同「charis」(恩寵),經常被用來表示天主的非受造德能。例如:「群眾都設法觸摸祂,因為有一種能力(原文為「dynamis」)從祂身上出來,治好眾人。」(路6:19)「有人摸了我,因為我覺得有能力(原文為「dynamis」)從我身上出去了。」(路8:46) ——三版註
【註釋三】在希臘原文中,這節經文中的「得救」一詞用的是現在分詞,表明得救並非一個已完成的事,而是一件正在進行中的事。 ——漢譯者註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24 20:43:35 +0800 CST  

同样是圣经记载,同样的字,却可以理解不同。
在正教看来上帝的“公义”是“恩慈”,上帝的公义和三位一体一样,内涵都是关系内的存在性的,而不是死板的,条文的规定,更不是某些人认为的律法式正义(或者说,独裁式正义 )。当一些信众屡屡摘录圣经当做自己的证据时,需要了解,圣经本身是教会的,且在新教出现以前,基督徒们已经在读圣经了。纸没普及的年代,教会24小时有人念经给信众。所以,如果可以,也可以去看看这些人对上帝和十字架的理解和现代新教有什么异同。
再次划线,对圣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字句的表面,而更多是存在性的生活。
对于在本质上把圣父当成必须见到流血才能平息的存在,这种思想和大部分当年钉死基督的犹太人有着某种异曲同工。当年的犹太人读经,对弥赛亚的认识就是给他们政治自由,经济繁荣,世界和平的民族英雄般存在。对上帝的理解就是独裁般存在。而大卫的诗篇,约伯的眼泪,先知书的呼唤读起来所唤起的感情与心里的认知却和他们的字面理解如此不同。当他们因为基督在安息日医治病人就要杀他的时候还以为在平息上帝的愤怒。犹太人确实是读经的,并且研究。
上帝是公义的,这表现在他真正的恩慈上。基督上十字架不是为了满足律法式简单粗暴的公正,而是为了真正的公正,即仁慈。三位一体的上帝是共同心意的,并不彼此矛盾。
我们的堕落是因为撒旦的诱惑,失去了与上帝之间的灵性联系。上帝说你们要离开乐园,你们要怎样怎样,看上去是惩罚,却实际是仁慈,以死亡终结了罪,并且有得救的盼望。而律法式的理解会把死亡仅从字面理解,完全当成上帝的判罚。这是孩子没有长大的表现。
我们需要注意到,圣经是文字化的上帝话语。但文字是有局限的。这是从读经方法上提出的存在与哲学方法的区别。
我们现在回到你摘录的内容。之前我们就言及了,正教会里面从不否定上帝的公义和审判。你可以阅读今天的塞拉芬神父传记中的描述,上帝“惩罚”了强盗。但这是为复仇吗?不,而是为拯救。死亡也是一种拯救,而不是律法式简单的惩罚和满足“公义”的激情。
当新教很多牧师和教导者激昂的说着上帝的公义,很多时候却是在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绝望。我们需要反对的并不是一个叫新教的团体,而是其中某些偏离了正道的错误。但并不是说,新教所说任何一句话都是错的。所以,放松一下,这里无人想战斗,看看真实的文章主旨对您个人是否有意吧。基督徒的敌人是撒旦,是自我的恶习。在上帝这一生命源泉内,连撒旦也是虚无的。

基督确实是羔羊,确实是无辜者,他是人,又是神,他成为人,以一个完整的人战胜了撒旦,使人重获新生,因为人正是因为撒旦的诱惑而死。为什么信者能得到基督的平安和生命呢?不是上帝复仇式律法式的去要人的血平息自己的愤怒,而是人不信基督的时候,无法接受新生命和得到医治,不能转化生命状态,自困于撒旦权势下,没有生命的,就是死的。

耶稣基督是把人从死的,毫无生气的生命中救出。为救我们,他需要甘愿舍弃自己,被那些困于撒旦的不愿接受他的人钉死,他是被死亡钉死,不是被生命的主钉死,上帝并不“需要”人的生命来让他的公义彰显,就像上帝也并不需要人的祈祷,是人需要祈祷。

是上帝眼睁睁的舍弃自己。而不是满眼血丝的看到有人终于流血了,或者无辜者的血带来什么平息和愧疚情感。假设你女友和你分手,你正生女友气,你女友的闺蜜来替她道歉,让你打自己一顿,然后要求当你女友,请问对那个提出分手的女友和你的恋人关系的恢复来说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么?

是上帝救我们,舍己的上十字架的行为显明了上帝的公义,而复活完成了我们的救恩。新约通篇也显示着基督顺服着圣父的意愿。圣父的意愿是把人从撒旦的权势下救出来。而不是满足自己对罪人血的渴望,或者对惩罚的欲望。

也因此确实是有生命的替代无生命的而死。无罪的替我们有罪的死。这种替代不是律法式的,是存在性的,因为上帝有生命,他的道成肉身和复活,让我们也有了生命。

正教神学正是在存在的意义上与主合一的实证信仰。而不是用律法式思维揣度上帝存在的实质和旨意。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7-29 21:47:48 +0800 CST  

我什么也不知道(I Don't Know Anything)

I Don't Know Anything
Yet I am fortified and protected by the Light of Christ
我什么也不知道
然而,我被基督的光所坚固和保佑着

The renowned 19th century Russian saint, Seraphim of Sarov (1759-1833), said of himself, “I don’t know anything”. These words were remarkable coming from a hermit who was the most sought after spiritual adviser of his age, with even the Tsar seeking out his counsel. Yet Saint Seraphim recognized that he was but a funnel from which anything good that came out of him, was from God.
俄罗斯著名的19世纪圣人,撒罗夫的塞拉芬(1759-1833),说,“我什么也不知道”,这些话出自这样一名修士非比寻常,他是他的时代里最受欢迎的精神导师,甚至连沙皇也寻求他的忠告。而圣塞拉芬认为他自己只是一个管道,所有的善都来自上帝。

As a priestmonk, I am often troubl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I am a poor example to others, and that I fall short, daily, of living out the image of Christ in me. Yet I am compelled to live out every day with joyfulness of heart, no matter what. I am also compelled to preach, teach, and write of the things of the Lord, and to try to trust God, no matter what. I try, as best I can, to remember the words, “Rejoice in the Lord always: and again I say, Rejoice (Philippians 4:4)”.
作为一名修士司祭,我常常被我是他人一个贫瘠的榜样所烦扰。在自己身上活出上帝的形象,这在每天,都功亏一篑。然而我被催逼着以喜乐的心过每天,不管如何。我还被催逼着讲道,教授,写有关上帝的东西,并努力相信上帝,不管怎样。我试着,以我所能的去记住这些,“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我再说,你们要喜乐!”(腓立比书4:4)

I try to remember the words of Saint Basil the Fool for Christ, whose holy relics reside in Saint Basil’s Cathedral in Red Square, who said, “winter is cold, but paradise is sweet”. Knowing that true validation comes only from God, I try not to be hurt when I do not receive validation from my peers, remembering that I am called upon to give to others, what I want to receive.
我努力记住基督的圣愚圣巴西尔,就是圣髑安放在红场圣巴西尔大教堂的那位,所说的,“冬天是寒冷的,但天国是甜蜜的。”知道那真正的认可只来自上帝,当不被伙伴认可的时候努力不去受伤,记得自己是被召给予那我想要得到的东西。

Like Saint Anthony the Great, I cry out to God, “where are You?”, all the while floating in a river of grace. I want to be a friend of God, yet often feel like the chick who has been pushed out of the nest by the mother eagle.
就像大圣安托尼向上帝的呼号,“你在哪里?”,始终在恩典之河内浮游。我想成为上帝的朋友,虽然我常觉得自己像被母鸡赶出窝的小鸡。

Yet I am comforted by the counsel of Saint Seraphim, who instructed his spiritual children with the words: “When despondency seizes us, let us not give in to it. Rather, fortified and protected by the light of faith, let us with great courage say to the spirit of evil: “What are you to us, you who are cut off from God, a fugitive for Heaven, and a slave of evil? You dare not do anything to us: Christ, the Son of God, has dominion over us and over all. Leave us, you thing of bane. We are made steadfast by the uprightness of His Cross. Serpent, we trample on your head.”
然而,我被圣塞拉芬的劝告所安慰,他这样教导自己的灵性子女:“当沮丧抓住我们,让我们不要遵循它。而是在信仰之光中被坚固和保护,让我们以巨大的勇气对邪恶之灵说:‘你对我们算什么,你这被上帝剪除者,天国的逃亡者,罪恶的奴隶?你对我们不敢做任何事:基督,上帝之子,他统辖我们和万有。离开我们,你这祸端。我们被他十字架上的正直之光所坚定。毒蛇,我们践踏你的头。’”

原文:
https://blogs.ancientfaith.com/morningoffering/2017/08/dont-know-anything/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8-04 22:51:11 +0800 CST  

第八章 圣事——教会在圣神内的生活

奥秘(圣事)

教会内在的生命是奥秘的(或圣事的)。【注释四】它完全与教会的历史相一致,教会历史给我们指明了教会存在的外在事物,特别是它与尘世生活与世界的情欲的冲突。教会的内在生活则是作为教会元首的基督,与作为祂的奥体的教会,在圣神内,借着所有相互加强的联系的奥秘合作,保禄宗徒教导说:「这奥秘真是伟大!但我是指基督和教会说的。」(弗5:32)
因此,当宗徒们自称是「天主奥秘的管理人」时,说:「人当以为我们为基督的服务员和天主奥秘的管理人。」(格前4:1,希腊文: oikonomous mysterion Theou)他们所想的是他们的使命与职务的种种形式,例如:(一)宣讲,(二)为相信的人施行洗礼,(三)借着祝圣礼赐下圣神,(四)借着感恩奥秘(圣事)坚固信友与基督的合一,(五)在天主之国的奥秘(圣事)使信友的心灵进一步深化,使那些在「那隐藏的,天主奥秘的智慧」(格前2:6-7)内的人,更加成全。
因此,宗徒的行动充满了奥秘的成分(mysterion)。在它们中间,核心或终极的位置被神圣礼仪所占据。因此,在教会生活之中,一系列的特别而最为重要的赋予恩宠的时刻,一系列神圣的礼仪,最终以超卓的方式获得了「奥秘」(圣事)这一名称,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心怀天主者圣依纳爵,宗徒的亲传弟子,在论到执事时,这样写道,他们同是「耶稣基督的奥秘的仆人」(致特拉良人书,2)。圣依纳爵的这些话推翻了基督新教的历史学家的论断,他们说在古代教会里,「奥秘」或「圣事」的概念据称从未被应用于教会的神圣礼仪之中。
被称为「奥秘」的神圣礼仪,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现存的礼规与神圣礼仪的祈祷经文组成了在一长长山脉里的最高峰。
在奥秘之中,祈祷经文与这样或那样形式的祝福,以及特别的行动结合在一起。伴随着外在的神圣行动的祝福话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圣神的恩宠藉以盛放的属灵器皿,将它赐予作为真诚信徒的教会肢体。
因此,奥秘(圣事)是一神圣行动,它在可见的形式下,使信徒的灵魂与不可见的天主恩宠共融。
「奥秘」这个名称在教会内被确立为是指着七种礼仪而说的【注释五】:圣洗、坚振、圣体(感恩圣事),告解,神品、婚配及病傅。《大教理问答》是这样定义每一奥秘的:
「在洗礼圣事中,人奥秘地诞生于属灵生命。在坚振圣事中,他领受了属灵成长和力量的恩宠。在圣体圣事中,他得到了属灵的喂养。在告解圣事中,他的灵性疾病,即罪恶,得到了医治。在神品圣事中,他领受恩宠,能够用教理与圣事使别人得到属灵的重生与喂养。在婚配圣事中,他领受恩宠,以圣化婚姻生活及生儿育女。在病傅圣事中,他甚至为身体疾病有医治之药,在这圣事中,他得到属灵的医治。」【注释六】
由于教会生活本身是一整体,既是基督的奥体,又是「基督羊群的庭院」,以下奥秘(圣事)特别重要,占有主要的地位:一、基督的圣体圣血奥秘,或感恩圣事;二、圣化被选者接受三级神品以服务教会的奥秘,或神品圣事,它给出了教会的不可或缺的结构;以及,三、圣洗奥秘,它使教会成员不断增长。但是,其它奥秘为教会生活的满全与教会本身的圣化是不可缺少的,它们也是为了赋予每个信徒恩宠而设立的。
我们必须区分奥秘的「功效」(即它本身所具有的真正赋予恩宠的能力)与奥秘的「有效性」(即,就领受奥秘者被赋予奥秘所赋之恩宠的大能而言)。在《东方宗主教通谕》中说(第15节):奥秘是「恩宠在它所临于的人身上的一贯行动的方式」。但是,信徒领受它们的果实——它们的更新与拯救能力——取决于人是否相称地前去领受奥秘。不相称的领受奥秘给自己带来的并非成义,而是定罪。恩宠并不干预人的自由;它并非无法抵抗地作用于人身上。领受信德的奥秘的人经常并没有由此领受它们可以赐予的恩宠;因为他们的心并没有为领受恩宠而敞开,或者,他们并没有保存他们已领受了的天主恩赐。为此缘故,受过洗的人不但没有满全他们所宣发,或是他们的代父母在洗礼时为他们所宣发的圣洗誓愿,他们不但被剥夺天主已赐予他们的恩宠,经常也由他们自己的属灵丧亡而成为天主的敌人、否认天主者、不信者、「背教者」。
奥秘的尊严决不因人生活的这些事实而受到削弱。我们在为信德而殉道的人、宣信者、修行者与显灵迹者——他们在地上就成了「地上的天使与属天的人」——身上所看到领受圣德与义德,在真正基督教之外从未听说过能获得它们,这是天主不可见的恩宠的行动,天主的这一恩宠是基督徒在圣洗与坚振中所领受的,借着悔改与圣体圣奥秘而保持热忱,在谦卑与对以下事实的意识中得以保存,即意识到在每一个基督徒身上,「基督既是作战者也是征服者,祂是向天主呼求、祈祷感恩者,祂是恭敬者,以恳求与谦卑寻求者。基督做了所有这一切,当祂在每一个基督徒身上看到他们确信基督就是做了所有这一切的那一位时,祂为之而欢欣喜乐。」(新神学家圣西默盎,第四篇讲道)

注 释

【注释四】「奥秘」(希腊文:mysteria)是东方的正教所使用的词汇,「圣事」(拉丁文:sacramenta)是西方拉丁人所使用的词汇。由于后者在罗马教会裂教之前就已在西方使用了,西方的正教基督徒使用这个词并没有什么错误之处,特别是由于他们中很少有人熟悉「奥秘」这个词;但正教人士更喜欢使用希腊词汇。这个词的形容词形式「奥秘的」(mystical),它用于东方,与西方的形容词「圣事的」(scramental)相比,当然有着相当不同而又更内在的涵义,「圣事的」一词所指的更是圣事的外在仪规。
【注释五】在东方的正教里,我们可以说,「七」这个数字并不像西方的拉丁人那样地被认为是奥秘(圣事)的「绝对」数目。的确,通常只谈及七件奥秘;但是另有一些神圣的礼仪,诸如修道剃度礼,也可以被非正式地被认为是「奥秘」。
【注释六】莫斯科都主教圣斐拉瑞特,《东方大公正教会教理》,第286问。 ——三版注

楼主 Timothy75  发布于 2017-08-08 15:14:06 +0800 CST  

楼主:Timothy75

字数:59776

发表时间:2017-06-17 00:21:2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27 11:25:30 +0800 CST

评论数:50条评论

帖子来源:豆瓣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