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大全

汉 王 陈 友 谅 身 世 浅 探
关键词:汉王友谅------江州义门------仲公后裔------远祖居地------江西德安------1063年分析------祖思澄公------迁湖北阳新------果石庄。

引 言

陈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上至帝王,下到庶民,凡姓陈者必有门有派,有出处。汉王友谅公,就算他是沔阳原居的土著,也该有个出处吧!弄清他的身世,是当代的陈氏族人.宗亲和后裔子孙应有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告慰九泉之下的先灵;也只有这样才不致於愧对未来的子孙。

身 世 浅 探

元末陈友谅,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他的身世与出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出现了无数个不同的版本,其中最离谱最无稽的要数浙江永嘉“本姓谢,祖上入赘陈氏”之说了,影响极其深远。之后的许多版本无不是浙江永嘉版本的翻版与延伸。随后《平汉录》作者童承绪也叙“祖父名字叫谢千一,因赘入陈,遂改为陈姓。”其资料首次披露的推波助澜,使得原本混沌难辨的身世又增添了一层迷障,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让世人无所是从,难辨其真伪。

六个半世纪以来,始终没有一个令各方认同并接受的定论,各持己见,各定其调,各吹其号,很不和谐。五兄弟、八兄弟、排行一、排行三、义门非义门、叔明裔、叔澄裔、叔宝裔------等等,各有其说。由著书者、立说者、写史者、还有凑热闹的学舌者,谒尽全力演凑的合唱:“湖北沔阳,本姓谢,世代以渔,祖上入赘陈氏,后易姓陈”
之说虽占上风,但并非天衣无缝,尽善尽美,更不尽人意的是黄蓬山陈氏却不领情,其家谱记叙仍为千一娶妻孙氏,而不是陈氏,真不怪哉!难道千一及千一的子孙不比世人和旁人清楚吗?是娶陈氏为妻;还是娶孙氏为妻。更有现代的愚人又要将千一娶妻孙氏的家谱记叙改写为娶妻陈氏。这又何苦呢!岂不又是在添乱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历史上有那么多个友谅,又有那么些友谅后裔,认友谅为己祖,其真伪难辨,自在情理之中。况且他------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位负面人物------败者。谁敢为其歌‘功’颂‘德’,为其树‘碑’立‘传’呢!加上又缺乏真实一致的文史记载。

能否跳出友谅及友谅后裔构成的迷圈,看旁系中的其他人呢?
跟他有直接关系的莫过於兄弟,五兄弟也好,八兄弟也罢,其中总会有幸存者,必然有其后裔.友贵公是汉王友谅公的胞弟,在史料.史藉.家谱以及几个版本的历史长篇小说里,友贵公是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几乎与汉王友谅公是捆绑在一起的。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是友贵公的后裔,其世系在家谱<<
历代源流考>>中记载得清清白白,友贵公的世系不就是汉王友谅公的世系吗! 难道还有什么可疑的呢。

2005年7月8日陈麒羽宗亲的帖子说得好:“陈友谅把货币取名为‘大义’和‘汉’,是内心来说,他是倾向于陈姓尤其是‘义门陈氏’的,我想他既然当上皇帝,对自己的本源应是清楚的。”。况且他又不是不识文墨的放牛娃,而是个小小的文化人,并且能在当时的县衙当个小差。用现代的话说是在岗的国家公务员。难道连自己的上辈祖辈都不清楚吗,显然不是。帖子中还说:“作为友谅公的后人,都应认真的对待此事。”
作为汉王友谅公的旁系后裔,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也不能袖手旁观,任凭不明真象的世人人云亦云或胡说八道。

仔细认真的拜读了陈氏宗亲网“汉王陈友谅身世考辨”
的文章,现对其中收集整理归纳的八个汉王陈友谅世系,用筛选排除法谈谈我的拙见,供族人宗亲专家学者结论之参考。

第一个陈友谅,从伯万公------陈友谅世系中:1.有断代(世)之嫌,至少差10代(世),曾有帖将此世系与兰山义门世系对照分析过;2.
是后世之作,若老谱葬地不会说长江大桥,葬地与首义公园处无关,准确的说在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左侧的坡地,靠桥头堡地段。3.
汉王友谅是江州义门后裔,阔(伯宣)是江州义门落藉始祖;伯万公尽管是叔明之后(待考证),但不能算江州义门。

第二个陈友谅,从伯万公------陈友谅世系中:1. 与第一个陈友谅的1条类同,仅在仲沈和仲才分支,世系中有断代(世)之嫌,致少缺10代(世)。2.
谅公葬地风马牛不相及,与历史不符。
第三个陈友谅世系:1.仅佐证了友谅是八兄弟,但名与排行与兰山义门世系不符;2.
友贵公娶抗氏,而我兰山义门陈氏祖友贵公娶冯氏。

第四个陈友谅世系:这个世系正是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的世系,也是汉王友谅公垂直世系的正宗。但仍有误处二:1.
严重的错误即把思澄公分析落藉地误为江西永兴,简直是南辕北辙;2.在彦宪(字元敏)公后缺二代(世)正确的应是彦宪(字元敏)------千一------普才------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共八兄弟。

此文的作者注,说:“2001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陈氏春秋》一书,中92页载有‘义门柏林庄世系引’的章节,此书编者尚欠全面考察,将--------”。

此文的笔者,我可告诉你,尚欠全面考察的是你自己,此书的所编“义门柏林庄世系引”
的章节是正确的,是历史的事实,你应虚心的向《陈氏春秋》的编者学习,并主动向他道欠,收回其批评意见,挽回不良影响,否则如此传世,必将误人子弟。

历史真象是怎样的呢?我来告诉你:思澄与思洪是再堂叔伯兄弟,都是满82世恭公的曾孙,1063年(宋仁宗嘉佑七年)义门大分析替祖上共同分得湖北阳新永兴柏林果石庄,思澄公后复迁盘底庄。殁葬於湖北阳新县洋港镇上保。怎么跑到江西兴国去落藉呢?其世系如下:

满 79世 80世 81世 82世 83世 84世 85世 86世
义门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15世

崇 衮 锡 恭 宗俞 升
进 思渊
思澄

宗臣 及(忠叔) 思洪


而分得江西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即永兴庄)是思成公,他的世系是:
满 79世 80世 81世 82世 83世 84世 85世
义门 8世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14世
伉 沂 绍 陀 蜕 思成 (略--)
为了区别思澄与思成的落藉地,现将分析时的地址对照如下:

思澄公---湖北省---阳新县---永兴---柏林---果石庄
思成公---江西省---兴国县---富川---果流---松江庄(永兴庄)

在许多的谱谍中,常将上列二公混为一谈,上列二地址因分析后迭更,在引用时常出差错,但不论怎样,庄不应该错,庄是地址的最低级,相当於现代的自然村

综上所述,第四个友谅的来龙最清楚,祖上代代可考;而他的去脉却又最模糊,一句下落不明而失考不究。此友谅有出处,而无归宿。八个友谅七个都有归宿,唯独此友谅失考无归宿,反差之大真叫人感到蹊跷,说蹊跷也不蹊跷,因蹊跷中有隐情,其隐情是此友谅就是真正汉王陈友谅。不是吗。在我楚陂(木)兰山义门陈氏世系源流中得到佐证。

第五个陈友谅:这个友谅是任(仁)远公的第八世孙。任远公在世时,因乡下有土匪扰民作歹,受乡亲和族人的委托曾到江州请汉王友谅公阀兵清匪,为民除害。这在思洪公支下敬松宗亲家老谱中有记载可佐证。既然任远公与汉王友谅公是同年代的人,那任远公八世孙的友谅与汉王友谅就无关了。

第六、第七、第八个友谅都在祖国的西南与史料,史藉差之甚远,我就不一一列举评说。
汉王陈友谅身世浅探小结

陈友谅,元末湖北人,1320年生。士族出身,参加红巾军起义、领袖、北汉王、后称帝大汉,年号大义。1363年与朱元璋鄱阳湖交战,中流矢身亡而败。葬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左侧坡地靠桥头堡地段。有墓、碑、及碑志铭文。系普才之长子。本人元配杨氏苕华为妻,生子二,长善、次理;生女一,莫愁。

收族归宗于江州义门世系,满79世仲公后裔,1063年分析,湖北阳新果石庄落藉祖思澄公15世孙。其理由:

1.称帝改年号为大义,说明他知道自己是义门的后裔,是他对义的认同与尊崇,是义门治家智慧的延伸,同时也是他治理天下指导思想的无言表白。

2.胞弟友贵、友闻公后裔老家谱中《历代源流考》有记述。

3.江州义门陈氏大事记有记述。汉王友谅与朱元璋交战,朱出入对陈的嫉恨,其部属数次到江州德安义门祖居抢劫、掠取、捣毁、破坏,使之数10代义门先祖艰辛创造的义门物质文明毁损殆尽。从此江州义门的物质文明再也没有胜前的辉煌。更甚的是到江州义门落藉始祖伯宣公的墓地,掘其坟墓,将先祖的灵骨抛于荒野。想之天地心寒。

4.江州义门大成宗谱98版本,将汉王友谅公收族归宗於江州义门系下,收集有友谅公的帝照、赞、墓照及民国初期的墓志文。1998年编纂江州义门大成宗谱的编委50余人,可算得是义门家谱编纂的热心人,也是江州义门谱的传承人和明白人,倘若一人糊涂,难道个个糊涂吗?把一个非本族的后裔收归於本宗呢,显然不是。因此非义门后裔的陈姓子孙,千万莫错认汉王友谅公为己祖。

汉王友谅公在陈姓氏族中所处的辈份是满100世。理由是:
1.其胞弟友贵公、友闻公后裔的老家谱有记载。

2.果石庄思洪公的14世孙任远公(1314---1388)与汉王友谅公(1320---1363)是同时代的人,有可比照性。而汉王友谅公是果石庄思澄公的15世孙,同属满79世仲公的后裔。二人还素有交情。任远公列满99世,汉王友谅公列满100世。因此认汉王友谅公为已祖的义门后裔子孙,你确认一下,你所认祖的友谅公的辈份如偏离满100世,这个友谅就不是汉王友谅了。

汉王友谅公兄弟八人。依次是:友谅、友直、友杰、友仁、友信、友贵、友闻、友保。

由於鄱阳湖之役汉王友谅公的惨败,受其株连,陈氏家族遭受了空前的劫难,损伤最大的数江州义门及思澄公的后裔。
称帝取国号大汉的思考:

1.所辖区全在长江、汉水平原富庶的区域,两江之水是黎民百姓生产、生活的生存之水,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2.对历史汉朝的向往,是对汉朝承相陈平先祖的追念,也是对先祖智慧的认同与尊崇。

3.是汉民族反元蒙斗争的胜利,显示汉民族的毫气及汉民族帝王地霸气。
汉王陈友谅的墓葬

现存汉王友谅公之墓,始建民国初期,其间几经损毁与复修才有其貌。1956年11月武汉市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墓其实是人民心目中的墓,真正的墓葬在何处历史上是个迷。其理由是:

1.在‘文革’特殊年代,扫‘四旧’的革命小将曾掘其坟,里面什么都没有。
2.据流传当年在出殡时,数处同时送葬,何处其实,世人怎知。
3.
星移斗转,经近700年的历史变迁,尤其是近100余年的城市建设,武昌黄鹄山及南岳早已面貌全非,墓葬到何处去寻觅呢?
4.
更为离奇的是民间传说:元末陈友谅能呼风唤雨,是大乱天下的草寇,且王,与元廷当道殊死战斗,九死一生,性命大;但他毕竟不是真龙天子,天意让其陨落,性命再大,也免不了一死。并传说他死后不得入土(下葬),否则“落地(土)翻身”
即复活。因此,曾一度在早期木结构的黄鹤楼底层中央,悬吊着一个人模样的稻草包,寓意草寇切莫让他落地,否则天下难有宁日。(虽有几分讽刺之贬意,但老百姓祈望天下太平是由衷的)

5.
也有历史而客观评说汉王友谅的。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东雄编著的长遍历史小说《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书结尾时写道:“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境是反对元朝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清明时节,有周边小学的老师带领学生到此(民国革命先驱陈定一烈士就义纪念碑也在此)祭扫,给烈士和友谅公敬献花篮及柏松常青枝;也偶尔见到来此祭扫烧送纸钱的人,或许是友谅公的直属后裔或旁系后裔吧?但不得而知.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08:00 +0800 CST  
北汉王陈友谅是监利人
——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其生平新线索及传说



陈友谅(1320~1363年),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并自封为“大汉”皇帝。这位曾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威震八方的一代枭雄,却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严酷事实面前,被胜利者的历史将其生平湮灭,以至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陈友谅自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中流失身亡,距今已近六个半世纪,最早的史料记载始于明洪武五年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渔,姿貌丰伟,尝为县吏不乐,会寿辉,文俊兵起,慨然众往之,遂为文俊薄书掾,后领兵为元帅,及文俊专恣,心不能平,自称平章……。”后《平汉录》《鸿猷录》多加杜撰和篡改。《平汉录》作者童承绪篡为“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鸿猷录》作者高岱也附和为“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后《明史》亦据此传之“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字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总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住从之……”。


对于陈友谅生平籍贯的多种板本,唯洪武《明太祖实录》始说系玉沙县人之后,再无板本述及,最不可思议者今人胡珠生,于2001年5月11日在《温州日报》上再度节外生枝,谓陈友谅祖籍系浙江永嘉楠溪谢岙,乃南朝大诗人谢灵运之后,其凭空编造,以致时差倒置。另外还有昌姓某公无中生有,自认是陈友谅之后裔。特别是当今各种演义板本,更是荒唐之极,把陈友谅人品性格任意毁谤,以致桑梓无颜收匪骨,天涯游魂无定所而以讹传讹,混争不绝。


近期,随(州)岳(阳)高速公路划线勘定,途经沔阳(现仙桃市)监利(古玉沙县)。对其沿途文物古迹,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委托荆州考古所会同监利县博物馆考古队,在公路开工前期,沿途作地下文物勘探,当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到监利县柘木乡陈家棚时,考古人员发现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有大量古砖排列十分规整,初步认定为古建筑遗址。经请示批准后,对其进行了部分发掘。在发掘过程中,根据文化层断层断面显示,大量古代砖石在夯土层中排列有序,并杂有大量瓦砾和宋元时期陶瓷片,散布于草木灰垢中,经现场专家鉴定,系南宋至元代房屋及城堡建筑遗址。根据发掘现场情况分析,遗址毁于战火。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所专家郑中华和肖玉军的高度重视;他们遂对当地的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据当地老人们讲,陈家棚是陈友谅的故乡,在村前一华里的地方,还有一个地名叫陈阁,相传陈友谅衣锦还乡时,曾在此修建一座观光楼阁。陈友谅失败后,陈家棚和陈阁都被大火变成了一片废墟。老人们还说,最初发现地下有大量砖瓦是解放初期,那时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中心河正好横穿陈家棚,在地下挖出了数十万块古砖和大量石板,后来用它们修建了9间生产队仓库。上世纪70年代聂河中学搞勤工俭学,又挖出数十万块砖去修建学校。


当地老人们还讲述了几个陈友谅的传说:






陈家发迹的传说






传说一:陈家棚,古时候是洪湖西南岸边的一处高地,当时又称为陈棚山,古属沔阳州玉沙县。陈友谅祖上世代以捕渔为业,并借以搭棚晾网,故称陈家棚。后来陈友谅的祖父陈千一晚年结识了一位风水先生,两人一见如故,千一将其视为手足,每日饮食起居必精心照料,这使风水先生深受感动,遂在陈家棚正东方为陈家相好一块风水茔地。这片地东北被一带高堤和河水环护,西南地势平坦,视野开阔,阳光充裕,远远望去,那地形的高低起伏,仿佛如一只正在孵蛋的天鹅,青一色的蜈蚣草,如天鹅绒一样平铺在碧绿的地面,踩上去如地毯般松软柔和,并且看不到一根杂草。风水先生对陈千一说,如果能在这块风水宝地安葬两代人,家里必出大富大贵之人。风水先生说完,突然双目失明。


陈千一认为,这是神灵对风水先生泄漏天机的惩罚,更加相信了风水先生的说法。为了使子孙早日飞黄腾达,他将自己的父亲改葬到这里。过了不久,陈千一身患重病,全身筋骨奇痛难忍,风水先生说这是地脉已经显灵,你家正在脱筋换骨,不日即有贵人出现。陈千一病势日重,临终前,把陈友谅叫到床前说“我们家里其他人都在湖里捕渔,现在唯有你是一个读书之人在家,我死后你一定要对风水先生要象对待你爷爷一样,并且一定要按照风水先生的安排,把我的遗体安葬到曾祖父茔旁。


陈友谅天生有些不安份守纪,其爷爷死后,他已无心在家侍奉与自己无亲无故的瞎眼老头,为了早日走出家门摆脱负担,陈友谅心生一计,在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栽了许多杂草。有一天,他对风水先生说,你说风水宝地不长杂草,为什么我曾祖父和祖父的坟上都长满了杂草,风水先生听后半信半疑。陈友谅说:你眼睛看不到,带你去坟上用手一模不就知道了。风水先生无奈,被陈友谅牵到了坟地,俯身用手一摸,果然杂草丛生。他沉思良久,不觉长叹一声:“嗨——!数千年天孕地孵的精灵之地,竟然育出的只是一草寇而己!”说完后哈哈大笑,双目有神,拂袖而去。陈友谅突然意识到眼前的这位瞎眼老者,竟是一位世外高人,因此后悔不己。


后来,因元末乱世,县衙招慕吏员,陈友谅应试当了湖课小吏而终不得志,故恃其英俊潇洒,财源阔卓,放荡于县城花街柳巷,终未获一意中佳人。一日,路过城郊周老咀,看到一位殊丽女子,年方二八,柳叶如眉,芙蓉如面,身段窈窕,步态轻盈,其神韵稍肥不减玉环美,微瘦难损飞燕姿。自古英雄爱美人,陈友谅一见倾心,尾随其后,快步追赶于其侧而搔首弄姿,故弄玄虚,不时逗挑得小美人侧目掩鼻而视,陈友谅更是三魂脱体,七魄出窍
。小女子见陈友谅一惊一乍,遂紧移莲步,走进了一户灯笼上写着周宅的大垸。陈友谅几经周折,央媒说合,周美人遂成了陈友谅的原配夫人。陈友谅花心柳骨,挥金如土,周氏夫人色貌具佳,娥眉见妒,久而久之,陈友谅放荡之地已只限于洒馆茶肆,交结的也只是地方的一帮江湖朋友。


某日,风雨交加,陈友谅与二三知己狂饮于县城罗家湾酒楼,酒后吐真,竟然大谈起徐寿辉起兵之事,并高声宣读中原广为流传的《中原传檄》:“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援,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刚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鸩兄,至于弟收兄妻,子承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庭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方,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沈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判,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能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当此之日,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陈友谅读罢,酒桌前早已围上百人,个个喝彩连声。此时,湖捕张山正在隔壁饮酒,闻陈友谅为贼匪叫好,并宣读反词,当即从房间冲出怒诉陈友谅聚众谋反,并命手下捉拿归案。陈友谅文武双全,身材高大,几个小衙役哪里是他的对手,三拳两脚早也趴下,陈友谅正值血气方刚,酒劲大发,猛冲过去,挥起一拳将张山打下楼去,这张山虽为湖捕,在玉沙县横行霸道,但却也是一个酒襄饭袋,被陈友谅一拳打下楼去,早已一命呜乎。


罗家湾酒楼,陈友谅打死湖捕张山,霎时传遍玉沙县城,县衙立命捉拿陈友谅,众渔民和饱受张山欺凌和衙门欺压的百姓,打散衙役,捣毁县衙,并拥戴陈友谅造反。陈友谅见事已至此,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带领追随者前往县衙和张山家开仓放粮,救济乡民,并将缴获的金银财宝登记造册,用作起兵专费,后带领五六百青壮,投奔徐寿辉而去。


次年,陈友谅思念周氏,遂回兵周老咀,为起义军慕集军费,陈军一万多人马驻扎在龙潭河与分盐河结合的上游,这里物产丰富,地势险要,陈友谅严令士兵不许搔拢地方百姓,故在河边扎黄棚驻兵。当时友军明玉珍大兵正驻守在沔城青城山,与陈友谅唇齿相依。后来陈友谅自立为王后,周氏娘家觉得夫荣妻贵,遂将陈友谅驻兵之河改为胭脂河,以其河税充其后宫胭脂之资。清朝王垂泰有诗为证“胭脂河上砌高台,昔日黄棚安在哉?但使鄱阳一功就,汉朝不作伪朝猜。”


随着陈友谅的不断发迹,陈家棚作为陈友谅的故乡,在其衣锦还乡时也开始大兴土木,并还在村前修了一标志性楼阁,取名陈阁(兵败后被毁)。当时他还在老家黄婆垸与白沙垸之间划出良田数万亩,名曰新庄垸,以供家人享乐。垸中开挖阁子港和来龙港,导引水利,灌溉良田,其中侯家桥、军师桥、天鹅孵蛋,前房、中房、后房、燕子口等古地名仍沿袭至今。其时陈阁作为陈家棚的门户,雄峙于新庄垸中,它可远眺岳鄂,近看汉沔,穷极一时之奢华。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12:00 +0800 CST  
骄兵必败的陈友谅






由于私欲的恶性膨胀,陈友谅得意忘形之时乘衅袭杀了倪文俊,并于至正二十年五月又谋杀了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子徐寿辉,两支起义大军大权同操陈友谅一手,使其实力大增。但这样不仁不义的举动,引起了将心背离和盟友的提防和猜疑。当时夏王明玉珍西迁四川而兵塞瞿塘,与陈友谅绝交并暗通朱元璋。吴王张士诚出于怕重蹈徐、倪覆辙和保存实力的考虑,在陈、朱大战之际,竟不顾姻亲之情,背盟隔岸观火,企收渔人之利。


陈友谅在拥有了汉王之权后,更加孤高自傲,骄奢无度,他自恃兵多地广,一味贪图欢娱享乐,并忙于称帝,改元大义,回驻江州,一时军威大振,干戈指处,所向披靡。随着战绩的不断扩大,逐渐拥有了江西、湖广之地后,竟把与自己逐鹿中原的劲敌朱元璋不放在心上,一心只忙于称帝封妃,造宫享乐。并特命南昌守臣胡廷瑞在距滕王阁不远的章江门外建成鹿苑一座,不惜重金喂养百头名贵训鹿,并御笔题写“娱鹿山庄”,每次来游,百鹿身披大红彩缎,颈套各色花环,命百里挑一的妙龄佳丽追逐相戏,其驾驭之妙者,重赏有甚于争城夺地之功。故时谚云:“拼死争城夺地,不如骑鹿献戏。”


直到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在鄱阳湖楼船上中流失身亡后,朱元璋大兵紧围武昌,并遣偏师乘胜追击,直抵陈友谅老巢陈家棚,张必先自岳州驰援,被常遇春击败,这次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朱元璋血洗湖广。”单说陈军在监利(玉沙县)境内一日一夜败退的古迹就有:上车湾、下车湾、火把堤、卸甲河、埋甲口、鸡鸣铺、血湖等地名,其中最为惨烈的是血湖一劫。朱元璋大军锋芒直指监利(玉沙),一夜之间势如破竹,天亮时,大军已*近陈家棚,当地老百姓和陈军残兵败将,在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腹地,被强敌追赶得无处藏身,只好躲到湖里借荷叶作掩护,想苟全性命。


明军从四面八方合围陈家棚后,见方圆数十里内空无一人,正在纳闷之时,忽然空中神鸟大叫,“兵哥哥,不杀我,破荷一刀。”军师刘伯温立刻大悟,急命兵士驾舟下湖,对每片荷叶都要砍上一刀,只见数万虎狼之师下刀之处,荷叶下面红浪翻滚,血溅如注。霎时间,数十里湖面,衰声震天,荷叶与人头如秋风落叶般滚动,可怜老幼百姓,残卒败勇,手无寸铁,引颈任明军像砍瓜切菜一般。明军直杀到日落西山,尸遍湖面,湖水全都被鲜血染红了,后来人们把这片湖面称为血湖。关于这段历史,《监利民谣》和《监利县志》都有记载:“荷叶亭,荷叶亭,荷叶下边好藏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荷叶不见人;荷叶亭,荷叶亭,一片荷叶一个人;监利来了洪武军,只见红水不见人。”






陈家改姓的传说






传说二,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的噩耗,传到老家后,陈氏家人为避免诛灭九族,遂隐姓埋名,迁出陈家棚,在逃难途中,遭到明军查问而谎称姓邓,据当地老人们讲,他们以后就一直姓邓,再也没有复姓,现居住在一个叫邓咀的地方。为了查清真象,笔者受考古所委托,前往该地进行调查,在实地调查中,一位叫邓汉洲的老人讲,他今年75岁,说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外姓说,他们邓咀的人是陈友谅的后裔,他一直认为这是外姓人对他们诬蔑。后来他又把我带到一位叫邓汉中的老人家里,这位老人已85岁高龄,是全族年龄最高,并且很有学问的一位老者。当说明来意之后,老人很开明,首先讲了一段外姓对他们的说法,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种巧合,随后他找出家谱,在这本手抄的《邓氏家谱》上,元朝末年他们的确有一位祖宗叫邓有亮,出生于元朝天历年间,他不仅出身时期和名字与陈友谅相同,而且其祖千一,父普才,妻周氏,子善、理,殁年不详,葬流水崖,等世系和葬地都与陈友谅身世惊人的相似,所以外姓都说他们是陈友谅的后人。另外在邓咀家族中还有一个“生邓死陈”的说法,即“在生姓邓,死后姓陈”,并且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全族要以隆重的三牲九礼追荐其先祖之灵,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天地会道场,这是其他姓氏都没有的。并且过年吃两次年饭,除夕在家里吃,正月初一要到野外去吃。


暂且按下陈友谅与邓咀有否渊源不说,再说陈友谅是监利人是确定无疑的,最可靠的依据是《明太祖实录》“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当时的玉沙县,正是现在的监利县,县址在今周老咀镇附近,明王朝建立时,陈友谅次子陈理尚幼,在武昌即位后不久即降明,《明史》载:“理遂降,入军门府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候……”。后对玉沙县改置西迁,并效楚昭王容纳许国之故,而新建容城县,以示朱明王朝的仁慈宽容,清康熙复置监利县。


《明太祖实录》修于明洪武五年,距陈友谅战死时仅隔九年而已。因此说《明太祖实录》是记述陈友谅生平籍贯最早和最具权威的板本。后来的《鸿猷录》、《平汉录》作者高岱,童承绪同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进士。并且都是湖北京山县人,他们的老家距陈友谅出生地200多公里,但时间却相隔170多年。当时的玉沙县早已改置为容城县,他们只是依据元末玉沙县隶属沔阳州的历史,杜撰丑化陈友谅谢冒陈姓,以取悦当朝主子,谋求进身之阶。他们并没有进行实地考察,道听途说错把明玉珍兵驻沔城说成是陈友谅,误把陈家棚与陈友谅胭脂河黄棚驻兵写成洪湖乌林镇黄蓬山,以至数百年来陈友谅故址查无实地,引起史学混争。


考古发掘使陈友谅生世之迷,基本从田野浮出,其残垣断壁,荒坟孤冢正在诉说着六个半世纪前的悲壮往事,那如泣如诉,扎根故土的英雄身影,早已融入了家乡厚实的乡情。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故乡对出征游子的安慰,无论你是寇是王,只有马革裹尸,才算英雄儿男。无论天长地久,都能口碑相承,万代流传。






通联: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赖桥卫生室 赖晓平


电话:07163552677 13872341792 邮编:433331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13:00 +0800 CST  
阜宁陈 氏 家 训
一、热爱祖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一身之荣辱,一家之安危,系于国家之盛衰。国盛则社会稳定,家庭和谐安宁。我族子弟必须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履行当兵义务。

二、孝敬父母:
父母生我、育我,费尽心血,欲报深恩,昊天罔极。父母衰老、劳力丧失,应当瞻养。古人云:“百行孝为首”,我族子弟铭记之。

三、重视谱牒:
不许攀附名人,穿作附会,载之于谱,舍我祖而祖人之祖。我族子弟切记族谱三十年一修。
四、营造祠堂:

义门陈曰:祠堂乃祖先神主藏身之所,凡我族子弟不营私室,先建祠堂。
五、誌扫坟墓:

义门陈曰:夫丘垅者,祖宗骸骨之所栖托。凡我族子弟岁时必临祖墓祭扫。
六、谨诚祭祀:

春秋两祭,或拜扫墓茔或祠祀祖先,高曾以下生没忌辰务须竭如在,诚隆报本之谊。
七、友爱弟昆:

兄弟姐妹,乃同胞所生,手足之情,骨肉之亲。我族子弟必恪守义门家范,做到兄友弟恭,团结互助,共创门庭。
八、读书明理: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勿误子弟,辱我门户,父兄之责不可忘也。我族子弟必须勤奋学习,勇攀高峰。
九、热爱本业: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族子弟士焉必笃于学,工焉必精于技,贾焉必务于通。春耕必乘其时,夏耨必致其深,秋成必谨于刈获,冬藏必密于仓廪。

十、择友宜慎:
孟子云:“朋友有信”。交游之间,尤当审择。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十一、崇尚节俭: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一生之计在于勤,我族子弟必须做到早起晚息,勤俭朴素,劳动致富。
十二、夫妻和睦:

夫妻是终身伴侣,一家主宰,和则两利,仇则两害。一家之计在于和,夫妻应互敬互谅,互相关心,和睦团结。
十三、隆宠师儒:

圣贤至道,孰与为明。千秋统绪,任在儒生。发聋启聩,鼓振金鸣。隆宠师儒,以集群英。
十四、尊祖敬宗:

陈氏先代,渊流宏远。妫满胡公,福泽绵长。陈完奔齐,避难开疆。田轸复姓,颖川建堂。德星聚会,陈寔辉煌。霸先禅位,陈朝继梁。叔明避隋,陈氏重光。江州义门,九州名扬,洪武赶散,苏北垦荒,兴一庇祐,族兴家旺。

十五、宗族联谊:
兴一一族,异流同源,二十余世,和处笑喧。非吾伯叔,即我弟昆。有才足论,有勋与展,何疏何戚,门庭欣然。
十六、团结邻里:

为邻为里,居游与聚,疾病相持,死丧与赴,患难忧危,戒惊恐惧,古者八家,同井相助。
十七、严管公款:

祭祀公款,或筹或献,原以备祭祀之用,各有用途,凡我族子弟倘有侵蚀、短欠、挥霍、浪费等诸事,一经察出,吾族众当共纠之,仍应按原数追回。

十八、遵守家法:
治国必有国法,处家宜有家规。我族子弟必须共同遵守。





注:根据陈氏家谱、义门家范等文言文翻译,正月十五日由十八世孙陈云、十九世孙昌寿、洪宪等议,洪宪主笔,经东门宗亲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洪宪正月十六日在第三届东兴祭祀典礼宣读。


阜宁陈氏东门兴一公十九世孙:陈洪宪撰
二00七年三月五日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14:00 +0800 CST  
西藏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16:00 +0800 CST  
回族陈氏家族
回族中以此为姓的有很多,属改姓,如西域回回那那罕,宣宗宣德中人附,徙居安徽全椒卫所,后改姓陈名景通。子陈友时迁北京,官骁骑右卫军都指挥佥事。英宗正统九年(1444)迁游击将军,寻升都督,充总兵官,封武平伯,赠世券。未几,以平宁夏、甘州、凉州瓦刺功晋侯爵。卒诏赠沔国公,谥武僖。据史料记载,今北京东四牌楼清真寺即陈友生前捐资建造。友子陈能、孙陈纲、四世孙陈勋、陈熹、五世孙陈大策、六世孙陈如松、陈永寿、七世孙陈世恩世代袭职。尤以大策功勋卓著,名重一时。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19:00 +0800 CST  
@阳啊阳吧主申个精呗,后续的我会慢慢更的,以我的更贴速度,最慢本月下旬就大功告成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8 17:22:00 +0800 CST  
保定
保定陈氏字辈
……尧、舜、禹、汤、文,景、思、举、太、君。德、源、承、永、存,洪、汝、一、继、宗。祥、和、日、曦、泰,兴、朝、茂、成、章。君、恩、还、宠、锡,福、履、永、家、昌。文、学、达、中、正,光、典、昭、邦、宁。祖、德、贻、谟、远,开、来、万、世、盛。
…… ……道、业、正、均、德,兴、思、敦、君、国。科、文、士、尧、荣,日、腾、敬、圣、作。秉、常、长、启、泰,家、声、庆、裕、扩。…… ……锦、水、荣、光、增、瑞、世,丹、山、仪、宇(羽)、进(振)、文、明。…… ……崇、德、尚、贤、文、若、武、云、龙、变、耀;孝、先、尊、祖、迩、如、遐、汗、马、辉、煌。
…… ……士、夫、留、余、勇,以、德、可、相、亲。日、道、宜、存、正,恩、仍、必、继、兴。…… ……清、伯、则、尚、敦,朝、懋、景、子、永。邦、元、志、汝、计,敬、宣、广、威、灵。定、有、英、贤、起,才、高、日、共、升。振、宗、修、大、业,世、济、美、长、承。
…… ……旺、发、邦、樟、敦,仕、体、君、弘、立。兴、经、广、成、齐,家、国、治、永、昌。…… ……初、狮、八、大、房,家、园、教、义、方。椿、萱、千、世、茂,兰、桂、万、年、芳。…… ……文、原、孟、弘、成,士、睿、于、邦、廷。
世、则、孚、以、应,国、维、谅、汝、明。伯、子、时、光、启,仲、怀、克、懋、荣。日、道、宣、存、正,绳、载、丕、衍、行。…… ……登、书、世、韵、恢、宗、派,子、衍、孙、谟、宇、宙、长。富、庶、纯、饶、雄、万、里,簪、缨、甲、第、永、绵、香。
…… ……志、廷、文、俊,大、兴、绍、元,若、尔、廉、节,世、泽、长、宁。敦、典、崇、礼,寅、泰、昌、荣,允、衍、家、法,奕、代、永、清。…… ……召、其、龙、传,侍、永、连、绵,功、德、昭、垂,宗、以、大、伦,常、和、顺、道,咸、亨。
…… ……学、成、志、已、达,居、正、时、自、扬;国、泰、民、安、乐,家、和、福、寿、昌。…… ……仕、志、钟、鼓、源、长、本,明、贤、世、祖、北、溪、陈。…… ……唯、殿、钦、文、君,廷、弼、绍、良、英;俊、士、联、振、起,荣、华、奕、世、兴。
…… ……诗、书、万、象,道、傅、周、孔,绍、往、圣、理、学、心、源。侯、伯、大、夫,品、重、堂、廉,树、奕、世、名、臣、雅、望。…… 2、广东惠州一支陈氏家谱字派(部分) ……行第:厚、永、贞、祥、千,益、弥、超、继、承,绍、澄、清、芳、伟。
荣、华、富、贵、昌,忠、诚、恒、孝、悌,仁、义、礼、智、信。 名行:祖、兆、恹、端、彦,天、开、伯、子、康,怀、恩、谐、孟、仲。守、成、良、文、季,武、国、振、兴、邦,俊、杰、宏、经、济。 表行:鹏、翼、腾、轩、陈,呈、云、引、凤、池,珍、儒、魁、哲、士。
元、宗、德、观、惟,之、时、秀、君、奇,朝、廷、逢、玉、汝。…… 3、湖南一支陈氏家谱字派(部分) ……原派语:子、谦、宣、尚,世、曰、文、启,国、正、储、昌,家、和、裕、美。续派:端、本、善、则,兴、诗、立、礼,惟、教、有、方,以、明、大、义。
志、膺、友、良、周,仕、文、应、肇、世,彰、培、盛、彬、永,成、宏、新、兆、庆,崇、佳、茂、尚、兴,修、锦、富、玉、长。…… 4、圈门湾陈氏四修族谱 ……伯、和、翔、诩、昭、省、尧,古、康、祖、奉、文、晓、仲,鑑、六、昌、憲、通、黄、法,万、亮、奇、吉、福、祈、良。
添、庭、奉、盛、世,熏、泽、文、光、培,祖、德、森、元、宝,先、明、啓、后、辉,才、滋、新、象、裕,学、海、立、名、魁,信、敏、恭、宽、惠,常、昭、礼、运、怀。 和、翔、诩、文,省、尧、古、宗,祖、奉、孙、君,仲、鑑、六、昌,国、尊、英、杰,邦、宝、忠、良,守、先、贻、泽,德、载、名、扬。
新化鹅塘派句:为、今、能、显、达,立、代、善、名、扬,端、士、绍、基、浩,继、因、以、聚、良。 世、际、文、明、会,家、敦、礼、讓、风,诗、书、恢、祖、烈,孝、友、绍、宗、功,望、著、三、良、重,芬、扬、二、美、洪。 天、佑、宁、和、永,庭、维、以、子、良,继、宗、嘉、士、夢、瑞、应、伟、元、邦,一、时、腾、楚、茂,聘、国、显、鸣、芳,履、世、逢、昌、景,万、象、守、春、光,运、际、龙、门、聚,祥、开、凤、藻、香,崇、名、行、孝、义,笃、实、立、纲、常。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9 17:55:00 +0800 CST  
承德
承德满族陈氏
承德县的满族,正白旗营房有陈等18姓。
丰宁满族自治县,从搜集到的满族家谱看,镶黄旗驻地的满族,有陈等30多姓。
隆化县张三营镇满族有陈等姓。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9 18:04:00 +0800 CST  
沧州
沧州陈氏
文伸公为汀州庄陈氏望族。五房文仪公迁上杭崇麻塘。六房文儒公迁沧州羊角头。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09 18:08:00 +0800 CST  
河南
郑州
河南部分陈氏族谱
1、河南开封·陈桥陈氏宗谱十卷末一卷
(民国)周世球 周人佐等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光裕堂刻本十册

2、河南·淮阳陈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陈冠甲 陈殿英等修民国四年(1915)石印本

3、河南许昌·颍川陈氏续修族谱十卷
(清)陈正心续修清光绪二年(1876)司马堂活字本十册

4、河南·西平县权寨镇陈氏家乘六卷(续编二卷)
风土志一卷
(民国)陈铭纂民国九年(1920)铅印本

5、河南·正阳陈家楼陈氏宗谱四卷
(民国)陈守廉纂民国二十七年(1938)


河南部分陈氏字辈
1、河南省许昌县陈氏辈分:
鸿新世绪 敬迪前光 传家孝义 华国文章
诗书启秀 英俊联芳 善有余庆 和则致祥
欣逢泰宇 景运延长 政先仁惠 科尚贤良
惟兹后裔 锡福咸康 允循训典 定保荣昌
2、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陈氏辈分: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
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
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
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3、河南省西平县陈氏辈分: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辅翼
4、河南省驻马店市驿城区顺河乡大陈庄(原属确山县)及汝南县罗店乡冷水河北岸小李庄、牛王庙陈庄、桥西陈庄之陈姓,明末清初自汝南县城西六里义士庄迁至,另一支迁确山县城北关三里店,还有一支据清末家谱说迁至汝南县城东庙儿湾(应是今平舆县东北庙湾镇),但至今并未音信。在大陈庄一带的陈姓枝繁叶茂,人丁兴望。2000年续修了家谱,现已有20多代人。派字为: 龙、仲、德、忠, 文、王、士、廷, 雷、万、玉、应, 如、以、启、圣, 家、传、心、法, 伟、建、宝、东, 国、祥、泽、庆, 海、明、志、鸿。
5、河南省淇县陈氏辈分:
瑞启上虞 浚哲温恭 神圣祚远 三格肇封
敬仲卜吉 太邱德盛 南朝接统 再膺天命
宜都开藩 行省分迁 祥钟楚北 垂亿万年
6、河南沁阳市陈氏辈分: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 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 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7、中国河南周口淮阳(古陈州府)城南十二里王店陈洼村陈氏家谱辈分:
玉允兴福从,道修学志成;
德纯邦起绍,先礼运华锋;
弘继承尚祯,繁宗念贤灵;
维安昭明新,思宪祥闻钦。


老鸦陈陈氏
陈姓:本村陈姓何时迁入,现在没有直接资料。清朝雍正年间、嘉庆二年、道光二十六年、光绪二年(1876)光绪三十年、民国二十四年(1935)、1997年,先后七次修有家谱。据1997年续修的陈氏家谱记载,根在老鸦陈的陈姓,遍布全国200多个村庄,人口达数万,可谓子孙兴旺,人口众多。清朝时期,老鸦陈村陈姓出了一位解元,民国时期有陈如山等社会贤达。清朝雍正年间老鸦陈修陈氏家谱,离始祖迁至老鸦陈的时间也太久远了,所以没有办法考证,就遵明朝末年的陈东晓为一世祖,开始修谱。但是老鸦陈村有陈姓有5000余人,外迁的陈氏族人,可考证的有2万余人。这么多人口,不可能是陈东晓一个人的后代,因为从明朝末年至今,一个人繁衍不了这么多后代。2005年9月,在老鸦陈村东北部,新柳路南侧,因建房挖底基,发现地下蕴有砖砌古墓。再深挖见得灵柩,还有石刻墓志铭三块,为明朝嘉靖年间立碑。其中陈永禄生于弘治4年(1491年),卒于嘉靖42年,寿73。陈永禄的祖父陈敬,父亲陈佐。以年龄推,陈敬很可能是明朝正统(1436年-1449年)年间出生的人。墓志铭上没有说明是从何地迁入郑州,说明他们在此居住已久,为郑州土著。老鸦陈陈氏家谱记录始祖为陈固保,陈固保是何时出生的?他和陈敬错几代?那么他们在郑州不会仅仅100年,很可能要久远得多。陈敬和陈佐有没有弟兄,墓志铭按照撰写惯例没有注明,但是陈永禄亲弟兄五人,陈永禄的儿子陈万增,曾经为开封府代理知府。陈万增同祖父的叔伯弟兄有10人,大部分都有官职,可见当时老鸦陈陈家已经是郑州望族了。民国时期,老鸦陈陈氏修家谱,里面没有这些内容。笔者认为:老鸦陈陈氏,很可能是江西义门陈的一支。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年)7月,朝廷对义门陈氏实施大分析,将三千九百余人分为291庄,分迁全国72州郡144县。至1063年3月分析完毕。其中第一庄在开封府郑州,经过金元少数民族统治,义门陈后裔在郑州失考。而郑州陈氏最大的一支,就是老鸦陈陈氏。同时,老鸦陈这个村名,也不是什么谣传的“老鸦聚居”,有陈氏居住,故名老鸦陈。老鸦陈周围这么多村庄,地理条件和老鸦陈村相当,为什么没有老鸦赵、老鸦王、老鸦李呢?《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后来演绎为乌鸦反哺这个成语,比喻奉养长辈的孝心。老鸦陈这个村名意思很明显:是陈家希望家族成员,能象乌鸦母子一样,互爱互助。老鸦陈这个村名,彰显的是中国传统的孝道。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0:35:00 +0800 CST  
洛阳
洛阳千家姓之——陈姓
来源: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 作者:姬传东


民间曾有一种说法:“在道相逢皆叔侄,问知身世是陈亲。”陈姓是当今第5大姓。汉、满、回、蒙、藏、苗、畲、水、彝、鲜、壮、京、瑶、仡佬、佤、哈尼、羌、东乡、鄂温克、鄂伦春、布依、高山、土家等民族皆有陈姓。其来源有10几个,主要支派出自妫姓,源于黄帝。


一、 相传,舜帝部落居于妫水旁(今山西蒲州镇南),其氏族以水名为姓曰妫。舜幼年丧母,继母对舜不慈,常对他进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来顺受,反而更加孝敬父母,闻名四海,至帝尧末年,不仅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把自己的皇位相传。舜当政时,天下大治,人民丰乐,加之他与人民大众同甘苦,深得人心。传至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分封于陈(古宛丘,今淮阳县),建立陈国,被封为胡公,又称陈胡妫满。陈国一度强盛,为西周时期的十二诸侯国之一。东周之后国势衰落,春秋末期为楚惠王所灭,陈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陈氏。胡公满之后陈完,出奔到齐国,传至陈桓子,为齐大夫,食邑于田,遂又改为田氏。至7世孙田常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公元前404年田和废姜姓齐王自立为君,史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至16世孙田建齐国为秦国所灭。田建之子轸出逃楚国,被封为颍川侯,重又恢复了陈姓。刘邦称皇帝后初居洛阳,田齐之后田横率500人东逃入海,潜居海岛之上,刘邦遣使召田横来洛阳,行至偃师尸乡,耻于向刘邦称臣,自刎而死,随行的二食客自刎从葬,留在海岛上的“田横王百士”闻讯也全部自杀。偃师城西赫田寨村南,原有田横墓和墓碑,已不存。
除此,还有三支陈姓:一是陈哀公时因陈国内乱,其子陈留避居郑国的陈留,仍以陈为姓;二是陈缗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今原阳县境),其后融入颍川陈姓支派之中;三是陈缗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今固始县),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亦融入颖川陈氏。
后来,又从陈姓派生出田、孙、王、胡、袁、薛、敬、仲等姓氏,譬如:孙武本姓陈;王莽称帝后向部下介绍:自己是田齐王室之后,为避难才改姓王的。
陈胡公满的后人占当今陈姓人中的绝大部分。
二、另外还有不少改姓支派:《河南官氏志》云:“侯莫陈之后也改为陈氏。”侯莫陈,代北地区三字姓,在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汉化运动中被改姓陈,此系源自洛阳的陈姓。唐朝初年,原秋兹王的后裔帛永贵入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于是改姓汉族大姓陈氏。明太祖赐西域胡人姓陈;明成祖时,灭南安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清时满族陈佳氏后简化为单姓陈。为蒙古族姓名、谢姓改陈姓。彝族姓“柴家”者改陈姓,佤族之陈姓,由“思恩饶”氏所改等等。
陈姓的主要源头在今河南省淮阳。其名人,仅在二十五史中有显赫功名的就有650多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历代名人1218名。陈寔,曾在洛阳读太学,后任太丘长。有盗贼夜入其室,躲在梁上,陈寔叫来子孙教训盗贼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其本性未必坏,习以成性,遂至于此,这便成了梁上君子。贼人大惭,自投于他,陈寔令给绢两匹放归。从此全县再无盗窃案发生。陈寔之后陈康,“食邑周南,子孙因家,又为缑氏人也。”陈康之孙唐玄奘 (俗名陈祎),是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世界文化名人。从秦朝末年揭杆反秦的陈胜到灭梁建国的陈霸先,都曾是“一国之尊”的帝王。汉相陈平,在洛阳著作《三国志》的陈寿;宋朝宰相陈尧叟、陈尧佐等都是誉满天下的名臣。“开漳圣王”陈元光等都是勇谋兼备的将帅之才。唐代大诗人陈子昂、宋代道学家陈抟、文坛怪杰陈师道、画家陈洪绶、学者陈寅恪等人都各有成就。从宋朝学生领袖陈东到革命党人陈其美、著作《警世钟》的陈天华等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从爱国华侨陈申到实业家陈启源、陈嘉庚等都是身在异域的侨界名流。陈诚、陈独秀、陈布雷等,更是当代影响重大的政治名人。旅居海外的陈姓华侨以及居住在台、港、澳的陈姓同胞,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明朝琉球有爱国华侨陈申,清末菲律宾有为华人争得权利的陈谦善,近现代美国有造福桑梓的陈宜禧,最著名的是新加坡实业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的竟有38位陈姓人。
陈姓郡望甚多,如: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州市)、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等。其堂号,除以上述郡望命名的,还有:德星堂、德聚堂、渑武堂。
陈姓常用楹联有:太丘德望;颖水渊源。笔新墨奇避乱草;光远正大铺山中。张楚开纪元;文佳第一人。同安出英豪;集美献爱心。鼎甲绵绵接武尊祖宗二字格言曰勤曰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河南偃师庞村镇窑沟陈氏祖茔联)。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0:39:00 +0800 CST  
鹤壁
鹤壁浚县陈氏家族名人
陈琰,字伯玉,北宋澶州临河人,官工部侍郎。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0:46:00 +0800 CST  
新乡
胡郑庄陈氏,据石碑和家谱记载,该村在明朝以前称陈旺营,是因陈姓在此居住而得名,陈姓世系失传,以陈万君为始祖,今43人,1995年创家谱。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0:47:00 +0800 CST  
焦作
温县陈家沟由来
陈家沟的历史要上到中国元朝末年。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腐朽统治,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更引发了元末农民大起义。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率众人投奔红巾军,攻占集庆,并于1367年派兵北伐,强渡口黄河,统一了中国,但镇守在河南怀庆府的元将铁木耳却堵住朱元璋的北伐部队。
陈家沟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东5公里处的清风岭中段,原名常阳村。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该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更名陈家沟。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0:56:00 +0800 CST  
许昌
颍川衍派,陈姓家族
闽南及台湾民居,每常在门额上镶嵌“丁号”(丁即男丁,传宗接代者),以示其宗姓根源。“颍川衍派”、“颍川世胄”、“颍水传芳”即是其一。凡门额上镌有这一“丁号”的,必是陈姓人家无疑。但有的错将“颍”字写成“颖”,而且以讹传讹,那是不识颍川来历的缘故。
颍川为古郡名,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置,以发源于河南嵩山之颍水而得名,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境辖登封、宝丰以东,尉氏、郾城以西,密县以南,叶县、舞阳以北县地,后世辖境、治所屡有变化。颍川为陈国故地,“控蔡、颍之郊,绾汴、宋之道”,“原湿活衍,水流津通”,方圆百里,平坦肥沃,是一方中原宝地。所谓“颍川衍派”的陈门子孙,就是颍川侯陈轸(亦即田轸)的后裔。
陈,本是黄帝轩辕氏一个分支部族陈丰氏的族徽,它一边是一面旌旗,一边是一辆战车,象征这个部族的骁勇善战。他们跟随黄帝从西北迁徙到中原,定居在宛丘,即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这一地方,也就被称为陈地。相传舜是陈姓的老祖宗。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一个后裔—胡公满于陈,成为一个小诸侯国,胡公满的子孙以国为姓,胡公满于是成为陈氏得姓始祖。
春秋时,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宫廷政变,陈厉公之子陈完逃至齐国,改姓田,做了个“工正”的小官。据《史记索隐》载:“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田氏。”在保存中原古音的闽南语中,陈田二音仅韵母稍异。陈完第五代孙田乞做了齐景公的大夫,发动了一次政变,于是田乞的后裔得以世代为相。再传至田和,索性夺取姜姓齐国政权,自立为齐太公。秦始皇统一中国之际,齐王田建出城投降,子孙纷纷改姓。田建之子田轸在楚国任相,被封为颍川侯,因迁入陈国故地的颍川,恢复了陈姓,改称陈轸,遂成为“颍川陈”的始祖。
福建、台湾的“颍川衍派”陈姓宗亲,应该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后裔。陈元光系河南固始县人。唐总章2年(669年),闽粤交界地区的土著民族啸乱,唐高宗李治派陈元光之父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与陈元光于咸亨元年(670年)率府兵3600人,跋山涉水,长途行军,打到福建九龙江畔,终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闻讯,又派陈政之兄陈敏、陈敷率领58姓军校入闽支援。中途,陈敏、陈敷病故,陈元光祖母魏氏带领军众,屯兵福建云霄。陈政、陈元光得到大军支援,派兵抄袭叛军,大获全胜,闽粤的泉州、潮州始得安定。现在福建的许多地方以“平”、“安”、“靖”、“武”命名,大都是此次征剿胜利的记录。唐仪凤2年(677年),陈政病故,20岁的陈元光承袭父职,统领这支万人军队。永隆2年(681年),南海边郡又发生动乱,朝廷命陈元光提兵入潮,平定岭表。于是他边征剿,边开发,辟荆榛,办学校,安抚士黎,任用贤能,使泉州、潮州一带日渐富庶。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求建一州于泉潮间的上疏获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为首任漳州刺史。他在一首诗中写道:“屹然一镇云霄末,渐尔群言花柳春。男女生长通蕃息,58姓交为婚。”唐睿宗景云2年(711年),陈元光去世,各地人民为纪念他的功绩,纷纷建庙祭祀,遵其为“开漳圣王”。
“颍川衍派”的陈姓,因其始祖陈轸曾为田轸,且其祖先中有虞思、胡公满等,故世有陈、田、虞、胡、姚五姓同宗之说。


陈太丘公碑文
先生讳实,字仲弓,颍川许昌人也。含元精之和,应期运之数,兼资九德,总修百行。于乡党则恂恂焉,斌斌焉,善诱善导,仁而爱人,使夫少长威安怀之。其为道也:用行舍藏,进退可度,不徼讦以干时,不迁贰以临下。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宰闻喜半岁,太丘一年。德务中庸,教敦不肃,政以礼成,化行有谧。会遭党事,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澹然自逸,交不诌上,爱不黩下,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及文书赦宥时,年巳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老,四门备礼,闲心静居。大将军何公,司徒袁公,前后招辟,使人晓谕云:“欲特表,便可入践常伯,超补三事,纡佩金紫,光国垂勋。”先生曰:“绝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弘农杨公,东海陈公,每在衮职,群僚贺之,皆举手曰:“颍川陈君,命世绝伦,大位未跻,惭于文仲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于公相之位也。
年八十有三,中平三年八月丙午,遭疾而终。临没顾命留葬所,卒。时服素棺,椁财周榇,丧事唯约,用过乎俭。群公百僚,莫不咨嗟;岩薮知名,失声挥涕。大将军吊祠,锡以嘉谥,曰征士陈君,禀岳渎之精,苞灵曜之纯,天不慭遗一老,俾屏我王,梁崩哲萎,于时靡宪。缙绅儒林,论德谋迹,谥曰文范先生。传曰:“郁郁乎文哉。”《书》曰:“洪范九畴,彝伦攸叙。”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诲没号,不亦宜乎。三公遣令史祭以中牢,刺史敬吊。太守南阳曹府君命官作诔曰:“赫矣陈君,命世是生。含光醇德,为士作程。资始既正,守终有令。奉礼终没,休矣清声。”遣官属掾吏,前后赴会,刊石作铭。府丞与比县会葬,苟慈明、韩元长等五百余人,緦麻设位,哀以送之。远近会葬,千人以上。河南尹种府君临郡,追叹功德,述录高行,以为远近鲜能及之。重部大掾,以成斯铭。可谓存荣没哀,死而不朽者也。乃作铭曰:
峨峨崇岳,吐符降神。於皇先生,抱宝怀珍。如何昊穹,既丧斯文?微言圮绝,来者曷闻?交交黄鸟,爰集于棘。命不可赎,哀何有极!
时大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


蔡邕生平简介
蔡邕(132-192):字伯喈,东汉辞赋家,散文家,书法家,古琴演奏家,今河南杞县人。
汉灵帝时,蔡邕校书东观,以经籍多有谬误,于是为之订正并书写镌刻在石碑上,立在大学门外,当时的后生学子都就此石经校正经书,每日观览摩写的不绝于途。后这些石碑由于动乱,在洛阳大火中受到损坏,经过一千八百多年,洛阳郊区的农民在犁田时掘得几块上有字迹的石块,经鉴定就是当年蔡邕的手书,称为“熹平石经”,现珍藏在历史博物馆中。
蔡邕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梁武帝称他:“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当代史学家范文澜则云:“两汉写字艺术,到蔡邕写石经达到最高境界。”他的字整饬而不刻板,静穆而有生气,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之意,而具古朴天真之趣。
蔡邕还精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在洛阳俨然是文坛领袖,像杨赐、玉灿、马月碑以及后来文武兼资,终成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请教,并成为他的好友。
桓帝时十常侍闻蔡邕善鼓琴,就诏之入京,行到偃师,蔡邕称疾而归,闲居玩古,不与世人交往。
灵帝时,蔡邕被拜为郎中,后升议郎,因弹劾宦官被流放,遇赦后在江浙一带流浪达十二年之久。董卓专权之后,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董被诛后,蔡被捕,请求黥首刖足,以完成《汉史》,士大夫也多怜惜他,马日碑更说:“伯喈旷世逸才,诛之乃失人望乎?” 但后终死于狱中。后人称他“文同三闾,孝齐参骞。”在文学方面把他比作屈原,在孝德方面把他比作曾参和阂子骛。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1:00:00 +0800 CST  
漯河
陈是当地第七大姓
漯河陈氏
陈 姓
源汇区大刘乡的大陈村(曾名封宪里),就是在明洪武年间,陈姓兄弟五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来。
自明太祖戡定中原。河南地广人稀。陈姓有号三老者,携族自晋返予。其兄弟五人,老大在大刘东一里处建村定居,称大陈村。三老即为大陈村陈氏始祖。三老之七世孙陈玑,字天仪,号莲轩,明嘉靖二年进士,初任北直县知县,实授新城知县。后入户部,补主事,权税临清州,升员外郞,迁郎中,督储徐州、上谷、宣化、大名等处。简放陕西汉中知府,除受封湖广宪使(即按察副使)分巡荆南,兼命庚子科本省乡试大主考。官致五品(相当于今省部级)。明朝嘉靖十二年(公元1534年),皇帝朱厚熜亲赐御碑,加封其父陈鵉为奉政大夫,户部山西司郎中。表章他们以淑德训成贤,为国家培育了栋梁之才。村人便以陈玑之官名,称村名,为封宪里。
陈玑之十一世孙陈伟勋,字山铭,号山民。他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光绪十八年(1892年),荣登金榜为进士。光绪二十三年,任灌县知县。赴任时,见道旁停放灵柩无数,经查原来是地方官为了盘剥乡民,制订的“人死后不交死人税不能埋葬的土政策”,上任后立即下令革除。光绪二十五年,调任屏山县知县,他采用了“丁保护之,酌提二成养,屯丁费不加”的利民政策,使大片荒地变成良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被提升为涪州知州。上任伊始,即兴办学校,设置民警,创办勤工局及习艺所,发展实业。涪州辖县夹江县地辟民穷,他鼓励百姓发展养蚕,且明查暗访,昭雪了许多冤案,境内百姓呼青天,称活佛,赞声不绝。他为官二十年,爱民如子,清正廉洁,凡他留任的州县,百姓纷纷为他立碑建祠。会理州有德政牌坊;涪州有去思碑,灌县立有生祠。伟勋居官不忘桑梓,光绪二十六年,河南遭受饥荒,他以个人薪奉“函寄数百金救本村饥民”。还支持侄子陈金台设堂馆,教育学子,劝导金台创办县女子学校。返乡后,担任郾城县志局局长,竭尽全力,潜心修志。民国六年(1917年9月6日),书未成,而身先死。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政府内务部核准,伟勋公被附祀郾城乡贤祠。
封宪祖蛟龙御碑
陈玑之十二世孙陈金台,字延堂,号燕卿。其父陈传谨诰封中宪大夫,户部主事。金台十四岁补为博士第子员。光绪八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被乡亲们将其与陈伟勋并称为“叔侄进士”,任户部四川司主事,陕西司主事,顺天府乡试謄录官。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会试内收掌试卷官。宣统二年(1910年)选授安微直隶州滁州知州。滁州地处滁河之滨,盗贼出没,百姓受害,他恩威并施,予以平息,百姓称他为“贤刺史不可多得”。自滁州返里后,致力于公益及教育事业,为桑梓培育人才。民国元年,在金台公倡议下,邑人刘兴汉、佟世楷赞助,以郾城“契尾”学田款为经费创办女子学校。使女子和男子一样有受教育的权力。辛亥革命发生后,与叔父山铭公,一起成立郾城县志局,修纂郾城县记。两年后,叔父病故,公独担重任,他广查资料博访通人,去粗取精,认真整理,在病重时还摘稿中疑事二则,向吏部郎中秦树声问询。民国五年,相继担任河南省议会第二届、三届议员。民国十一年(1922年)补众议院议员。
陈氏后裔或崇文或尚武,英贤辈出,或居官或务农,代不乏人。从清末至今,全村参军从戎的文职武将35人,受过高、中等教育且有相当成就的312人,正在就读的大学生108人。田里的庄稼由亩产一百多斤,增加到亩产一千多斤;人们居住的茅草屋,又从青堂瓦舍,建成了新式楼房;水泥小路,户户相通。陈氏后人正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团结奋进,不久的将来,他们定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现在漯河的陈姓,一部分是颍川、汝南郡陈氏后裔,一部分是明初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移民。他们分布在大陈、台陈、前陈、坡陈、楼陈、庙陈、双庙陈、干河陈、郭陈、陈桥、陈刘马等村落和城区街道。按人口数量排序是漯河的第七大姓。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1:03:00 +0800 CST  
信阳
固始县陈氏宗亲向根亲博物馆捐赠陈氏族谱
2014年9月4日下午,固始县陈氏宗亲向根亲博物馆捐赠陈氏族谱,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县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县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和我县部分陈氏宗亲出席捐赠仪式。
捐赠仪式上,陈学文代表县陈氏宗亲向根亲博物馆负责人递交了福建省福安市上杭陈氏族谱、福清市陈氏族谱和草庙集乡民间义门陈陈氏族谱,县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向陈学文颁发了族谱收藏证书。
陈学文在讲话中说,此次捐赠的陈氏族谱文化内涵厚重,由福建陈氏宗亲和我县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陈百顺捐赠,希望博物馆和县陈氏宗亲能研究和利用好这些族谱资料,使其真正成为根亲纽带和寻根桥梁,在根亲文化节会和寻根生活中发挥应有作用。
县文广新局主要负责人向陈氏宗亲表示感谢,并指出,姓氏族谱展是根亲博物馆在第六届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上承担的一个重要任务,县陈氏宗亲捐赠姓氏族谱树立了模范带头作用,希望全县各姓氏宗亲会及社会各界人士继续关心支持博物馆事业发展,积极捐赠族谱及与之相关的图片、画像、实物和其它各类藏品,以丰富博物馆藏品资源,为根亲文化节举办增砖添瓦,争光添彩,为文博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河南省陈氏文化研究会一行固始参观根亲博物馆
中新网固始2013年1月22日电 (段晓宇)日前,河南省陈氏文化研究会首席会长陈文云一行,在固始县根亲文化研究会会长、县陈氏文化研究会会长陈学文的陪同下,参观固始县根亲博物馆。
期间,陈文云一行参观了固始先民南迁和“开漳圣王”陈元光入闽路线图、姓氏族谱、固始历代名人字画展及出土文物展,全面了解了固始县的历史沿革、历代名人和源远流长的根亲文化,并听取了陈学文关于固始县根亲文化建设和陈氏文化研究会工作开展等有关情况介绍。
陈文云表示,根亲文化已成为固始最为宝贵的资源财富,希望固始继续放大根亲文化资源优势,深挖根亲文化精髓,把根亲文化建设与招商引资、商贸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海外同胞来固始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1:13:00 +0800 CST  
周口
淮阳陈氏,是周口的一个姓氏名片


陈地姓氏源流考略
来源:陈氏宗亲论坛 王吉安
姓氏文化,宗族谱系,是一个家族发源、生息、繁衍的历史。它是种族传递的血脉,是民族生长的根系。尊祖敬宗,弘扬祖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因此,研究姓氏文化,追溯种姓源流,对于承续民族血缘,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淮阳位于中原腹地,这里古称宛丘,是上古时太昊伏羲之都,周代为陈国,战国归楚,史称"陈楚",以后历代或府或郡,所辖大约相当于今周口市区域。相传太昊伏羲氏都陈,在这里始定姓氏。许多中华大姓从古陈淮阳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53%[1],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达60多个,其中胡、田、孙、姚、袁等也是中华大姓,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苦县,乃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94%。可以说,陈地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


一、 太昊伏羲都宛丘始定姓氏
陈地乃太昊伏羲之墟,《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昊之墟。"淮阳今存太昊伏羲之墓。相传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始定姓氏,制嫁娶。罗泌《路史》载:
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
我们认为,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形成的产物,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制定推行的,所以上述说法可能只是一种传说。但这种传说至少也说明了太昊伏羲所处的时代,人类正经历着从族内婚向族外婚过渡的时期。
太昊风姓,这是有案可查的。《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竹书纪年》说,太昊"以木德王,为风姓。"《中国姓氏大全》载,相传伏羲、女娲皆风姓。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中国最早的姓就产生在伏羲氏时期,伏羲之后为风姓,这是中国第一个姓。"
二、 陈姓及其分支
(一) 舜帝后裔妫满封陈,为陈氏得姓始祖
陈氏的血缘先祖是五帝之一的虞舜。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周初,周武王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地,建立陈国,并将长女大姬嫁与妫满。妫满称陈胡公,他的后代以国为姓,从而产生了陈氏姓族。
关于妫满封国得姓,《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甚详:
陈胡公妫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祀舜,是为胡公。
胡公妫满既是陈国的始君,也是陈姓的得姓始祖,是天下陈、田、胡、孙、袁等姓的一世先祖。淮阳今存胡公墓,在城湖东南,每年祭拜者不绝。
陈国在内乱至亡国期间,虽有大量陈姓子孙随世道苍桑迁出避难,改姓他氏,但陈地姓陈者仍为数不少,许多陈姓族谱和地方志均有记载。
《兰考县志》和《兰考陈氏族谱》载:陈湣公二十年(前479年),楚灭陈。湣公长子衍(胡公21世孙)弃国避难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县陈寨一带)。在陈衍的子孙中,出了著名的汉丞相陈平。
《柘邑陈氏族谱自叙》载:"今按我柘邑陈氏由来已久矣,而溯其始自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以地为姓。其后为楚所灭,惠公(胡公18世孙)遂徙居属邑柘城,寄食同族胡襄家,今胡襄城是也。及薨,葬于柘城东约二里许。"此支陈氏人丁兴旺,仅柘城县境就有四万多人。
太康《陈氏族谱》卷一《家谱世系图文》说:"我始祖先贤子禽,系虞舜之苗裔,始居妫汭因以妫为姓,及禹受禅封嗣子商均于虞,以奉舜祀。传至虞君讳思,佐少康以中兴。越商及周有讳阏父者,夫阏父为周武王之陶正,能利器用,遂以孟姬妻子满,封于陈,以备三恪,谥曰胡公。易姚姓为妫,传十二代至桓公又八世,而子禽予则陈其姓矣。"此派陈氏已发展到扶沟、宁陵、武陟等县,众达数万。
《颍川陈氏》一书和族谱记载:陈哀公三十四年(前535年),陈国内乱,楚灵公闻乱杀陈国使者,派公子弃疾发兵攻伐陈国。陈太子留(胡公17世孙)出奔郑国,他居住的地方因而得名——陈留(今河南开封县南陈留镇)。如今住在陈留一带的陈姓人,除外来户外,大都是陈留的后世子孙。
陈国亡后,仍有一些陈姓子孙留居淮阳。今淮阳有"老陈户"之说。冯塘乡有陈老家村,皆为世居的陈胡公子孙。
(二) 陈完奔齐改姓为田,陈姓大分化
春秋中期,陈国发生了一场争夺君位的内乱,内乱中陈厉公之子陈完出逃齐国避难,为避祸而改姓为田,陈完是田姓的始祖。陈完在齐国受到礼遇,任工正。死后谥为敬仲,此事见载于《左传》和《史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关于陈完为何改姓为田,《史记》的注家有二说:《正义》言"敬仲既奔齐,不欲称本国故号,故改陈字为田氏",《集解》言"始食采地于田,由是改姓田氏",是说因采邑地在田地,以地为姓;《索隐》云"敬仲奔齐,以陈田二字声相近,遂以为氏",是说"陈"、"田"二字同音相转,于是改陈姓为田氏。我们赞同此说,因为:一是作为地名的田,无从查考,二是陈田同音相转可查《说文解字》:"田,陈也,树谷曰田。"段玉裁注:"各本作陈,今正。敶者,列也。田与敶古皆音陈,故以叠韵为训。"
陈完的后代田氏家族在齐国逐渐发展,至其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其后田氏一族在齐国世代为相,并垄断齐政权,齐公犹如傀儡。到十代孙田和时,终于夺取了姜姓齐国,田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不久,田和废除齐康公,逐其于海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战国时田姓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齐王田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田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妫姓陈氏又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58位。
(三) 田轸复姓归宗,颍川陈氏蔚为望族
齐王田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陈国亡后,陈姓主支沉沦不显,而到了战国后期,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却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成为现代陈姓的主干,涌现出了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
陈轸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余,余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恒,恒生愿,愿四子:清、察、齐、尚。齐生源,源三子:实、崱、邃。陈实为汉太邱长,大将椽属,谥文范先生。长葛陈瑞松在《颍川陈氏》一书中写道:"作为黄帝子孙中的一支——'颍川衍派',发祥于古陈国(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宣公二十一年),陈完奔齐改为田姓,至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四十四年)秦灭齐,齐王建的第三子轸相楚,复姓陈,移居颍川,很快成为中华望族——颍川陈氏。胡公48世孙陈实,德高望生,名倾朝野,故陈氏奉太邱长陈实为颍川始祖"。"颍川衍派"始祖陈实墓今存长葛市东。其后陈氏的"陈朝派"、"江州义门派"、"开漳派"、"太傅派"等主要支系,均出于颍川陈氏。
陈朝派:陈实玄孙陈准为晋太尉,广陵元公。准生陈伯眕,渡江迁居曲阿新丰湖(今江苏丹阳县)。陈伯眕孙陈世达,在晋永嘉之乱时徙居长城下若里(今浙江长兴县东18里),任长城今。陈世达生陈康,为丞相椽;康生陈英,为于眙太守;英生陈公弼,为尚书郎;弼生生步兵校尉陈鼎,鼎生散骑侍郎陈高,高生怀安今陈泳,泳生安成太守陈猛,猛生太常卿陈道巨,道巨生文赞。文赞三子:陈谈先、陈霸先、陈休先。这时,中国历史已进入南北朝时期,妫姓陈氏家族繁衍到这里,又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陈谈先为南朝梁东宫直阁将,义兴昭烈公。陈休先为梁文德主帅。陈霸先则于公元557年夺取了梁朝的政权,建立了陈朝。陈霸先为陈高祖武皇帝,京都金陵(南京),传文帝、废帝、宣帝、后主三世五帝,历时33年,辖有现在的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广西、广东和安徽及越南之一部。陈氏子孙遍布南中国。
江州义门派:陈朝后主叔宝之弟陈叔明,大建五年(573年)立为宜都王,居江州(今江西)。叔明五世孙陈兼为唐玄宗进士,官右补阙。兼子京,德宗朝进士,官给事中,集贤殿学士。京无子,以从子褒为嗣,陈褒为盐官令,生灌,灌生钰,钰生环,陈环之子陈伯宣。伯宣又迁到九江郡常乐里(今江西德安东桥乡义门陈村)。《宋史•陈兢传》:"(伯宣)后游庐山,因居德安。"又天圣五年(1027年)江州义门陈泰《义门陈氏累朝事奏状》:"(伯宣)累诏不起,拜著作佐郎,居置庄田于江州德安县,子孙因此居住,恪承祖训,屡世同居。"陈伯宣为江州义门陈氏开派祖。他以孝道治家,制家规,建书堂,义门陈氏日益昌盛。唐昭宗大顺二年(890年)诏赐立义门。从陈伯宣迁居义门算起,义门陈氏一家历19代,到北宋嘉裕八年(1063年),人数达3900余口,田庄300多处,3900余口人同居共炊,《长沙陈氏族谱•义门记》载:义门陈氏"室无私财,厨无异馔,大小知教,内外如一。四百零三人同期应举,二十四人同榜进士"。这实在是一个世界史上也绝无仅有的人间奇观。
义门陈氏聚族而居,过于集中,震动朝野,于是宋仁宗命江南西路转运使谢景初等人奉旨临门,协助析迁,按十二行派,分为大小291庄,分迁于16个省、市的125个县、市中,义门陈氏撒向神州大地,于是有"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著名的陈姓人物,如陈独秀、陈立夫、陈果夫、陈云、陈毅、陈诚、陈庚等,均是江州义门陈氏分析到各地支派的子孙。
开漳派:在南北朝北方士族南迁的大洪流中,颍川陈氏太邱长陈实的后裔陈志皋,率其子陈达信迁居固始(今河南固始)。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闽南叛乱,朝廷派志皋后代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带3600名府兵入闽。仪凤二年(677年),陈政阵亡,其子陈元光代父领兵。历九年平定叛乱。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奏请朝廷批准置设漳州郡。陈氏祖孙四代一直担任漳州最高行政长官。此支为"开漳派"。爱国华侨陈嘉庚即出于此派。
明清两代,开漳派又陆续入台。自明清以来,陈姓一直是台湾第一大姓。据1956年台湾省第一次全省人口普查,陈姓占全省人口11.3%,居全省首位。
太傅派:颍川陈氏陈实的另一支后裔陈忠,唐代迁居陕西长安,仕唐,封鄂国公。陈忠之子陈邕,中宗进士,官太子太傅,为宰相李林甫所排挤,迁福建同安,后转漳州南厢山。其后也成为闽南陈氏一大支派,为"太傅派",尊陈邕为始祖。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1:15:00 +0800 CST  
(四)"妫汭五姓"及其分支
虞舜一系经陈胡公妫满于陈地得姓,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多是中华大姓。其中妫、陈、田、姚、胡,号称"妫汭五姓"。《汉书•王莽传》载王莽在谈及自己的族系时说:"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氏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姚、妫、陈、田、王氏,凡五者皆黄帝苗裔。"下面将"妫汭五姓"及陈姓其它分支分述之。
姚:《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姚姓居当今中华100大姓的第64位。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0 21:16:00 +0800 CST  

楼主:赵氏棘龙

字数:370343

发表时间:2019-06-04 00: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4 16:58:46 +0800 CST

评论数:4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