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坦克设计大赛吗

我收到杂志啦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1:33:00 +0800 CST  
鼓励奖,杂志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1:49:00 +0800 CST  
贴一下我的设计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1:56:00 +0800 CST  
引言:
主战坦克作为陆战之王,完美结合了火力,防护和机动,是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在陆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军事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装备的主战坦克却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研制的。虽然各国几十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这些坦克,提高战斗力,以适应战争的要求,但车体结构设计思路的落后仍然严重限制了当代坦克的改进潜力。现代坦克应对现代战争尚有余力,但面对未来战争则将会力不从心。因此,需要研制一款全新的坦克,以适应未来需要。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1:56:00 +0800 CST  
正文:
新坦克采用完全全新的设计,力求既能充分运用现有技术,又能满足未来改进需要;既能显著提高战斗力,又能够控制成本以大规模装备。为实现以上目标,新坦克采用如下设计: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1:57:00 +0800 CST  
全车分为行走模块,控制模块,战斗模块,动力模块和附加设备几大部分。
1、行走模块结构和现有坦克行走装置类似,但增加了负重轮轮边电机。可适应前驱、后驱、电动直驱(轮边电机直接驱动负重轮)和混动全驱多种形式,可根据变形车的需要选择不同的驱动方式。新坦克采用直驱和全驱切换方式。后文将详细解释这种驱动形式的实现方法和实战价值。
2、控制模块为并列式双人座舱,分别为驾驶员和车长,位于车体前部。包括半躺式双人坐席,两套控制系统,数据中心。两套控制系统的操作装置布局各有侧重,但必要时可在计算机的协助下由一人完成全车控制。数据中心以车载计算机为核心,负责整合各项信息显示给车组并接受车长指令控制武器系统。
3、战斗模块为无人炮塔,位于车体中央,由计算机控制。炮塔中央为一门火炮,炮塔内部其他大部分区域为全新设计的自动装弹机,炮塔顶部为一座副炮塔,加装副武器。全车大部分观瞄设备探测设备也都位于炮塔之上。
4、动力模块位于车体后部,为传统的发动机变速箱结合的动力包,为坦克提供主要动力。辅助动力则为电动系统。
5、附加设备包括爆炸反应装甲、附加装甲、清障铲等。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1:57:00 +0800 CST  
二、无人炮塔
为提高坦克的防护效果,新坦克采用系统控制的全自动无人炮塔(当然在必要时可手动遥控),属于自动武器站而不同于我们所熟知的遥控武器站(俄T-14坦克的无人炮塔属于遥控武器站,车组乘员仍然为三人。此型无人炮塔仅用于将人员集中保护,提高防护能力,并没有解放人力)。座舱位于炮塔前方,用装甲板和炮塔隔开。炮塔中部为一门坦克炮,可发射破甲弹、穿甲弹、榴弹、炮射导弹等。火炮两侧为弹舱。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自动装弹机。该装弹机分左弹舱、右弹舱和尾舱三部分。储弹和选弹机构位于炮塔吊篮内部,火炮两侧,采用链式布局,犹如竖版的法日尾舱装弹机,此为左右弹舱。尾舱中部为推弹机,推弹机两侧为两台取弹机。推弹机位于火炮后方,取弹机位于弹舱后方。左右弹舱和左右取弹机各自独立,一侧故障不影响另一侧。炮弹朝向前方,装弹时,计算机选择事先记忆好的装弹位置选取炮弹,弹链旋转带动目标炮弹旋转至尾舱取弹机正前方,取弹机抽出炮弹,将炮弹横推进推弹机,推弹机将炮弹前推进炮膛完成装弹。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0:00 +0800 CST  
图为无人炮塔结构简图(请忽视比例和炮弹数量问题[尴尬])蓝色部分为两组链式弹舱,绿色部分为两台取弹机,黄色部分为推弹机。
采用这种自动装弹机一方面可以避免苏式坦克无法使用定装弹的问题,大大减少炮弹和炮射导弹的设计限制;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西式坦克尾舱过大过重的问题,减少被弹面和整车重量。而无人炮塔节省出火炮两侧的人员空间,正为装弹机的设计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
炮塔顶部弹舱上方为左右泄压板,虽然采用无人炮塔,但为了便于殉爆后维修恢复战斗力和减轻成员舱和炮塔之间装甲板的压力,配置泄压板仍然是必要的。尾舱取弹机上方开有补弹口,补弹时将炮弹放入取弹机,前推进入弹舱。推弹机上方开有抛壳口,炮弹发射后弹壳即刻抛出车外。
左右弹链可以从泄压口取出,炮塔顶装甲的尾舱部分可整体取下,将取弹机和推弹机分别取出,方便装弹机的维修。

炮塔上方可装副炮塔,同样为系统控制(可手动遥控),可安装各型自动武器站,如机枪,机炮,激光炮、导弹发射架、弹炮合一系统等。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0:00 +0800 CST  
三、混合动力
为提高坦克的机动性,新坦克采用混合动力。由尾部动力包提供主要动力,负重轮轮边电机提供辅助动力,电池组位于车体中部,平铺在炮塔吊篮下方。电机动力和电池容量有限,仅可推动坦克短距离低速前进,但仍然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优点如下:
1潜渡时可以完全使用电动动力,关闭主发动机。由于潜渡时主发动机不运转,故潜渡准备工作仅需关闭发动机和进排气口即可。耗费时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完成潜渡后,也可以立刻投入作战。
2在作战时坦克履带损坏,若战场环境不允许下车抢修,坦克可以放弃履带,用负重轮行驶,而不至于坐以待毙。脱离危险区域后,更换负重轮和履带继续作战。负重轮的维修也仅需更换挂胶即可继续使用。
3在混合动力全功率模式下,新型坦克可以达到现代坦克难以实现的高速度,在战斗中占有极大优势。
在电力技术(小型高功率电动机和高密度蓄电池)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电力将逐渐取代传统动力并最终发展成全电坦克。由于采用模块化设计,届时动力模块可以轻松更换为步兵坐舱、货仓、备用零部件舱、设备舱等,或今天无法预料的功能舱位,具备极高的改进潜力。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1:00 +0800 CST  
4自动化
新坦克大大提高了自动化程度,将成员减少到两人。驾驶员负责驾驶坦克。车长负责分析战场信息,下达攻防指令。武器控制则交由系统负责,从而取消炮长。作战时,系统将战场信息整合到显示屏中供车长查看,并给出威胁较大的目标供车长参考。车长根据战场信息,确定目标。下达指令后,驾驶员屏幕显示目标观瞄信息,系统给出建议路线,供驾驶员参考。同时系统接受目标指令,调转炮口,选择弹舱中最近的一枚炮弹,装弹击发。如果在瞄准时车长发现更有价值的目标,可以立即更新目标信息。系统会取消当前任务,即刻开展新任务。仍然选择最近的炮弹,同时将原待发弹退入另一个弹舱。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4:00 +0800 CST  
5其他
1、感知 为提高战场感知能力,增强攻防能力和机动性,新坦克配有相控阵雷达、地形跟踪雷达、车载小型无人侦查机等。并可通过C4ISR系统获取友军其他各单位提供的数据,提高对整个战场的掌控能力。
2悬挂 新坦克采用液压悬挂,可根据需要升降底盘,以此来获得更灵活的射界和更高的通过能力。
3隐身 新型坦克取消了炮塔内乘员,降低了坦克高度,使坦克高度降低到两米以下,提高了目视隐身能力。外部力求简洁平整,必要时可使用复合材料并喷涂吸波涂层,提高对雷达隐身能力。在纯电动模式下运行时,可大大降低热量排放,降低红外辐射。
4、主动防护 新坦克采用主动防护系统,雷达发现来袭炮弹,系统会根据情况自动发射主动弹击毁来袭炮弹。还可在高速机动时发射箔条干扰弹干扰红外反坦克导弹。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还可以换装激光防御系统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6:00 +0800 CST  
5、被动防护 新坦克外形低矮,被弹面小。主要的被动防护力量集中于前部乘员舱,包括前部主装甲、加厚的顶部侧面底部装甲,和与炮塔吊篮隔开的装甲板。车辆其他部位装甲有所削弱,但仍有兼顾,炮塔正面仍然保留较厚的装甲,V形底盘则贯穿整个车体底部。车体外可以挂装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
6、战略投送 新坦克采用无人炮塔,将人员集中保护,大大节省装甲材料,在外廓尺寸和现有坦克相仿的前提下可以将战斗全重控制在60吨内。不超过我国铁路平板车、运20运输机和726型登陆艇的承载极限。若采用复合材料,则战斗全重还可以进一步降低。
7、成本控制 新坦克可以堆砌现有的各型新技术,具备较强的改进潜力。但这样做会导致坦克成本无限制上涨。新坦克采用模块化设计,前文介绍的如混合动力系统、雷达高新技术设备等可以取消,可显著降低成本和制造难度,以大规模装备或在必要时快速生产。
8衍生车型 新坦克采用模块化设计,可衍生出多种车辆。如更换战斗模块可发展出高射炮车、防空导弹车,采用前置发动机可衍生出重型步兵战车、自行火炮和自行火箭炮等。在电动技术发展成熟后,甚至可以取消发动机舱,获得更大的改造潜力。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6:00 +0800 CST  
综述:
新型坦克用无人炮塔和主动防御系统提高了防护性能,用计算机控制的全自动炮塔提高了火力,用混合动力、液压悬挂和地形跟踪雷达提高了机动性。并通过高度自动化减轻了人员负担,通过相控阵雷达、车载无人侦察机和C4ISR系统提高了战场信息获取能力。模块化的设计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新技术的运用,从而控制成本。同时保持了优异的战略投送能力。新型坦克较之现有典型第三代坦克有了全面的提升,且拥有充足的改进潜力,将可以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有力保障国防安全。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8:00 +0800 CST  
相关数据:
一、基本数据:
长:9.4米(炮口向前)/8.4米(炮口向后)/7.4米(仅车身)
宽:3.4米
高:2米/1.8米(底盘降到最低)/2.2米(底盘升到最高)
战斗全重:<60吨
底盘高度:0.45米/0.25米(底盘最低)/0.65米(底盘最高)
最高时速:70千米/小时(仅主动力)/100千米/小时(混合动力)
乘员:2人
主要武器:坦克炮×1
辅助武器:自动武器站×1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8:00 +0800 CST  
二、其他数据(绘图时确定):
履带宽度:550毫米
负重轮直径:700毫米
车体高:1.35米
炮塔厚:0.6米
车首距炮塔吊篮:2.5米
炮塔吊篮直径:1.8米
动力舱长度:3.1米
车体首装甲(首下迎弹):500毫米(相对于水平面夹角60°)
车体侧装甲:100毫米
裙板厚度:50毫米
车体顶甲:50毫米(相对于水平面夹角10°)
腹部装甲:50毫米
炮塔首装甲:200毫米
炮塔侧装甲:200毫米
炮塔顶甲:50毫米
乘员舱尺寸:1.5米(长)×1.8米(宽)×0.8米(最高点)
座椅间距:40厘米
弹舱尺寸:1.2米(长)×0.45米(宽)×1.45米(高)
火炮最低射界:﹣10°/﹣14.5°(液压悬挂辅助)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09:00 +0800 CST  
附:坦克三视图(手绘,见谅)
说明:蓝色为人员进出舱口,绿色为泄压板,黄色为自动武器站安装基座。俯视图虚线为供炮塔旋转的车体凹陷。车体底部V形底盘,因为绘图失误(没时间修改了[流汗])图中没有体现
比例尺:A4纸打印为1::70




楼主 北方的1冬天  发布于 2016-10-18 12:10:00 +0800 CST  

楼主:北方的1冬天

字数:4022

发表时间:2016-10-18 19: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27 21:37:42 +0800 CST

评论数:1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