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160807另一个角度看历史:中东

37.必到的战争
现在换个思路,如果从苏联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那么形式对于苏联不利起来,苏联最想要的结果就是德国和法国进行鏖战,这样自己的战略打的最从容和有利。
可战争和战略是不会按照一方意愿进行的,对于法国战败后的苏联来说,一场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通过很多管道和信息战都可以清晰的得到结论,德国正在准备。
然而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就是,似乎斯大林并不担心,并且给人感觉就是苏德战争的最初起,苏联指挥官被打蒙了,进而引起一场溃败。
这就有趣了,对于战略家和经济学家来说,估算出当时德国的经济规模和战争潜力是一个重要的工作,那么德国还有多少储备进行下一次战争是十分重要的。
只要对于德国的储备有一个初步的甚至不必那么清晰的分析,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德国手中没有多少储备,这种储备在对于一个长期战争状态下的鏖战是不可持续的。
所以,拥有资源的东方和只能进行鏖战的跨海北进,选择谁并不难以解释,这并非从事后看问题的角度,那么为什么苏联人一开始溃败了?
其实巴巴罗萨计划是绝对不可能保密的,保密是一个不可能的工作,一场触及大量军队的战争是很难保密的,物资的准备,兵力的部署,甚至战略要点的集结。
都会透露出蛛丝马迹,而对于战争气味的捕捉是战略家的必修课,这对于当时的战略家们和参谋们来说并不是难事。
巴巴罗萨计划一开始取得了丰硕的战果,那么这个战果是为什么取得的?其实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以当时的技术,没有任何人能以阵线战略防御住闪电战。
这就是当时的一个非常简单的基本事实,因为阵线战使得防守一方的兵力分散,造成了在相对平衡的兵力之下,防守一方在某一点的兵力不如进攻方的兵力多的一个基本事实。
使得防御阵线变得非常困难,并非苏联士兵的懦弱或者斯大林对于即将爆发的战争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而是他们需要掩盖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战争的初期即便其将军和元帅们非常想要防守住阵线也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就是事实,那么存在不存在另一个选择,那就是进攻,对于苏联来说采取先发制人的战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跨过苏德边界进入德国进行作战。
但这个选择似乎更加冒险,因为苏联的内部并未恢复元气,如果说当时的苏联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缺少时间。
所以与其选择冒险进攻不如选择防守,那么这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苏军初期的溃败,确实造成了苏联的困境。
但正是失败造成了胜利的到来,这就是战略上的博弈与转换。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09 21:42:00 +0800 CST  
38.豪赌的规则
对于赌博来说,如果只是大国与小国来说,那么胜负很快就会产生,因为筹码是不对等的,所以双方很容易在一开始就摊牌,双方的对攻会非常快。
但是大国与大国之间的交战就变得非常复杂,因为双方手中都囤积大量赌本,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的产生,那就是初期的胜利只是初期的胜利。
并且胜利本身是否能让胜利真的到来是一个问题,那么表面上的胜利到来了,而形势即将逆转,如果你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去看二战的发展。
你就会发现,德国唯一取得一个胜利的鏖战就是对波兰的闪电,也就是闪电战的最初阶段,唯有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是进行了围攻。
并且你只要细心发现,当时的波兰是腹背受敌,如果说苏联跨过边境进入波兰国土,增援波军,那么闪电战就未必会成功,而苏联的结果是与德国并吞了波兰。
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战争,那么德国进攻法国胜利是因为法国的投降,而非围攻巴黎的成功,德国空军进攻英国结果形成空军鏖战,战略上失败。
而闪电战的豪赌就是巴巴罗萨计划,如果在这个思想上看这个战争,那么你会发现战争的初期,德军不但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那么理由是什么呢?
理由就在于,德国没有赌本,这就是一切的核心,对于一个战略家来说,最怕的就是战略上的迷茫,这种迷茫会造成选择上的障碍。
到底是选择进攻想要进攻的地方,还是要快速的结束战争,这点造成了选择性障碍,也就是说,对于德国来说,面对庞大领土和战争潜力很强大的苏联来说。
到底选择怎么进攻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你不能通过简单的胜利就取得胜利,你必须要有一个战略上的思考方式。
这种思考造成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德军需要快速的结束战争,这一点对于苏联的战略家们来说,并不难以看到,那么战争的核心就会向哪里转呢?
没错,那就是进攻大城市和核心城市。
如果说战争的发展是德军突破了苏军的防线,那么这个防线突破以后就不是变的更容易,相反变得很困难,因为闪电战为什么会成功?
理由在于闪电战选择了最有利自己的战略方式,以进攻撕扯阵线战略的形式打赢了战争,但是你反过来看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
对于核心城市的进攻,就造成了一个直接结果,那就是闪电战开始选择了自己最难实现的一种打发,就是攻坚战。
而防御攻坚战能否成功,就将直接决定苏联的命运,但显然,德国的选择从一开始就是错误的,这是战略迷茫造成的直接结果。
那就是打了一场就那么回事的战争。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09 21:42:00 +0800 CST  
39.战略分析
如果你看德国战争的发展过程,你会产生迷雾与迷茫,为什么德军已经到了莫斯科的郊外,却最终倒在了这个地方。
之前和战争初期的德国似乎战无不胜,为什么到了这里就失败了?我在小时候的时候,深信一个道理,那就是天气,苏联人拥有寒冷的优势,冬将军的到来使得仅仅穿着单衣的德军陷入被动。
从现在的角度看来,德军的战略出了大问题,你如果认真去思考巴巴罗萨计划,你会发现巴巴罗萨计划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计划。
巴巴罗萨计划的大概内容就是,首先攻入苏联境内打碎对方的防线,然后直扑对手的首都以及北方与南方的重镇,最终取得胜利。
但这个思路本身就存在一个错误和战略上的盲区,为什么这么说,理由非常简单,因为他的对手是苏联,从地缘上来说,苏联的地缘广阔,战争潜力很大,而德国表面上拥有了大面积的胜利,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但是能真正控制和有效产出的地方并不多。
所以,德国想要与苏联开战,最需要的并不消灭苏联,而是需要苏联投降,这是战争的取胜之道,为什么大国开战总是点到为止。
很多大国明明打败了对手,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而是选择与对方和谈,从而取得胜利。答案就是,你保护了对手,就保护了自己。
所以,从这个思路上看巴巴罗萨计划,你就发现了战略的破绽,那就是他过于执著的想要得到彻底的胜利,那么说这种思想有哪里不对么?
最大的错误就是,你认为你能打赢这场战争么,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依赖于闪电战取得胜利的德国,有多少资本投入这场战争么?
答案就是全情投入,这就是问题的最大本质了,德国对于苏联的战争使得德国几乎投入了自己最精锐,最能动员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投入过多了。
战争并不是只有两个国家单打独斗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局面的斗争,如果说德国是赌博的话,那么德国每一次战争的赌博都是下光赌本。
也就是ALL IN,一个战略家从战略的思考上,变成了赌博,你每一次开战都是全投入,那么你每次都这样做,你能保证自己都胜利么?
这就是问题所在,你的战略支撑并不是因为你的实力足够完成如此了,而是进行一场豪赌,期待于对于一个大国的猛攻可以迅速产生效果。
那么当你一旦下注的时候,出现了不能控制的情况如何,答案就是没办法。并且,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存在隐患,这种隐患就是。
如果外人惧怕德国闪电战的效果,那么德国的高级元帅和军事参谋到底清不清楚自己能够打赢入侵波兰的战争和打败英法联军来源于自己的成功这一点上呢?
德国的军事家和参谋已经陷入到了自我催眠的道路之上,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问题,那就是德国是一个弱国而不是一个强国的本质。
那么,德国还能胜利么?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09 21:43:00 +0800 CST  
40.自我催眠式的胜利
德国在自己的战争道路上已经走到了自我催眠的路上,从进攻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成功上看着个问题,英法为什么纵容德国,因为希望德国与苏联打起来,所以向东发展能为自己取得利益。
等到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苏联同样入侵波兰,双方的同时攻击完成了德国的胜利,这时候英法期待德国与苏联打起来,于是同样默不作声。
接下来德国与英法开战,法国的内部作乱造成法国的战败,英国的退后,造成了德国的胜利,这种胜利又造成了德国的胜利。
接下来与英国的空战,德军付出了代价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那么战争到此为止,德国之所以可以胜利,并且别的国家都默不作声,都是因为别人通过能够从德国的胜利或者德国的行动之上能获得好处。
从而放纵了德国,这是德国可以取胜的关键。但是,现在德国进攻苏联,这时候了,你还是如此简单的全情投入,别人还会按兵不动么?
你可以发现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为什么别人放纵德国,因为他们都渴望德国陷入鏖战,只要德国陷入鏖战,别人就会猛扑上来。
而德国造成了闪电战的成功,一直没有陷入鏖战。所以,几次赌博之后胜利的女神还能站在那里么?
那么回到战略之上,对于闪电战站说来说,完成初期的战争预期是可以实现的,就是打赢第一波初步的溃败,然后怎么办,你会发现目标是大城市。
于是这就是一切的问题的来源了,如果说德国很强那么为什么很强,因为德国采用的是闪电战,闪电战的目的和方式就是依靠突袭打乱对方的部署,从而利用机动能力取得分割包围的结果造成自己的胜利。
但是取得了这种胜利的结果时候,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突然战争的方式转变了,变成了对于大城市的攻坚,这种攻坚使得闪电战变成攻坚战。
那么这事情就有大问题了,因为你把你的关键时刻变成了你的弱势,那你就丧失了的优势,这使得一开始的胜利正在消减。
闪电战的速度变为攻坚战的强攻,这就是为什么德军到了城下用尽了办法想要突破和占领城市,却不能占领的关键。
所以,把自己的胜利与优势扔掉,选上自己的软肋和弱点,与敌人开战,那么对于弱小的对手来说,可能第一波攻势的时候,对方就失败了,没资本了,所以自然就输了。
但是面对那么庞大的大国来说,你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对自己不利的方式与你开战了,那么就等于给了你翻盘的机会。
那么说,如果不这样打,能有机会么?答案就是这么茫然。
那就是不会。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09 21:43:00 +0800 CST  
41.自我束缚
如果说巴巴罗萨开始的胜利是德军自己创造的,那么接下来的失败同样也是自己创造的。攻破了城池,占据了旷野表面上赢取了胜利。
实质上走向了失败,很多人痴迷于一个观点,就是希特勒的突然转向,希特勒就已经取得胜利趋势之下突然转变了进攻的方向,转向南线作战。
于是造成了兵力的分散与守卫莫斯科的胜利,那么该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呢?我认为历史总存在迷雾,也同样产生幻觉,人们总是认为胜利者是强者。
那么胜利者有没有可能是弱者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人们总是被眼前的胜利和威名吓到,被名气与气势吓退,当困难产生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肯去思考该如何做呢?
答案就是很少,但是战争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强者未必胜利,弱者未必胜利,为什么你已经看到了红场却进不去。
胜利的台阶只差最后一阶,女神向你开始招手,可是下一秒你就坠落下去,变成满盘皆输,我认为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在于,你回避了风险。
而巴巴罗萨就是一个这样的计划,胜利如同美酒,但是他同样容易让你上头,变得发昏发聩,从本质上说,为什么苏军一开始产生了溃败?
答案是因为他们根本就受不住闪电战的进攻,这就是一切的本质,但是这个本质会不会无限的复制?
不会。
理由是什么呢?那就是当一个战争形式与另一个战争形式交织的时候,战争是会转变的,转变恰恰是战争的特点,所以当守卫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战役这三场攻坚战的时候,闪电战的特点已经失效,并且走向了德军最不想看到的场面。
但是,这个场面真的没有人关注过么?这才是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要说巴巴罗萨是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战争,那就是因为他把胜利并不是赌在自己身上。
相反是赌在了对方身上,如果苏联人屈服了,那么这个计划是会成功的,但是如果不放下呢?这一点有没有被考虑进去呢?
你仔细看待这个计划,你就会发现,苏联人的胜利并非只自于苏联人的顽强上,而是来源于德军的计划之上。
如果说一开始的溃败是德军自己的胜利,那么之后的战争就是德军把胜利送给了苏军,因为他们自己转变了战争形态,选择了自己束缚自己。
表面上被包围的是城里的苏联人,但实际上真正被包围,被束缚上手脚的是所谓战无不胜的德军,那么说为什么要如此。
因为,无可奈何。这就是战争的可怕。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0:57:00 +0800 CST  
42.无可奈何的战争
你看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从意气风发到满盘皆输只是一瞬间的事情,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个事情,我认为就是自己忽略了风险的存在。
如果说你是德军的指挥官,你会认为自己与苏联的战争一定会赢么?我想如果你稍有头脑,你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像想的那么简单,但是你又能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德国人们对于希特勒的狂热,对于他疯狂的追捧,相信希特勒可以创造奇迹,创造所谓的千年帝国,可以创造无尽的辉煌。
但是希特勒是否真的相信自己能做到呢?
我觉得未必,毕竟现实非常残酷,与狂热的言语所不同的是,身处于赌局之中的人,只有身上背上了难以附加的压力以后,你才能体会“重量”这个词。
表面上的胜利是危局,甚至是绝境,德国取得了表面的胜利,但是局势不但没有向好的地方发展,相反正在恶化,这种恶化就像一条咬中了钓饵的鱼一样。
看起来吃到了美食,但实际上局势正在向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所以这时候你能如何呢?那就是赌博。
赌徒有两种,一种是输得起的人,一种是输不起的人,这之中的差距就是所谓的赌品,对于输得起的人来说,明知道自己的牌已经输了,那么你该做的就是减少损失。
于是打开底牌输掉筹码,为下一场赌博赢取机会,而输不起的人往往会下重注,一方面想用自己的倾其所有吓退对手,逼迫对手认输,一方面是自己更相信运气的存在。
你可以的,你行的,你会成功的,你没问题的,这种思想上的自我催眠与暗示,使得自己在面临危险的时候可以爆发出一定实力来,但是作为一个战略家来说。
这便是大忌,因为你并不是不知道风险,相反知道风险利用侥幸希望赢取胜利,但是莫斯科是不相信眼泪的,你想赢得强者更需要实力。
所以,这就是困境,强大国家之所以窥视德国,并非出于善意,而是在等待时机,都希望自己可以胜利,而德国受困于时局的限制,又不甘心就这样选择恶化,那结果是什么?
那就是德国的发飙,英法联军把德国的失败建立在德国的东阔上,也建立在自己所谓的资本储备之上,这便是他们的侥幸。
认为自己拥有资本,拥有能力便能取胜,然而他们失败了,那么德国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扩张的方向出现选择性迷茫的时候。
孤注一掷进行一次豪赌,从本质上就会产生失败,战略上的迷茫,战术上又自我引向毁灭,那么请问战争还有不失败的道理么?
于是很自然的就是苏联的反击。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0:57:00 +0800 CST  
43.形势逆转
如果你站在一个弱者的角度看德国,那么想要打败苏联需要两个必要因素,可以说是缺一不可,第一个因素是最重要的。
一个没有战争潜力的国家想要赢得战争,就需要达成一个条件,那就是将对方引向不利于对方的角度之上,比如英法联军,英法联军比德军强。
但是英法联军在一个防线之上与对方作战,而德国采取闪电战攻破了对方的防线,导致对方失败,重要的点在于战争不能变成持久战。
也就是评论征战胜负的关键不是从资本上的多寡去分析,是从双方谁能创造对于有利自己的条件,如果弱者有了这个条件,那么进行作战就能抵消自己的不利因素。
从另一个因素上看,那就是对于时机的把握,即便能创造对于自己有利的局面,能否巩固住自己的优势,并且在对方没有坚持下来的情况下,使得局势发生变化。
只有达成了这两个要素,才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实现以弱胜强,但是德军不但没有具备其中一点,相反是自己没有任何优势。还把自己引向了劣势。
所以,苏联的机会来了,苏联人守住了关键的大城市,使得对方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在一个点上变成了焦灼的战争。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从苏联人的角度看上去的话,双方对于大城市的争夺决定了自己的生死,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去思考,对于苏联来说。
越是大城市,则越是交通枢纽,物资可以不断的输送进大城市,所以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攻下莫斯科,就能使得对方的运输网崩溃。
然而事情总是有两面,当莫斯科陷入苦战的时候,物资反而开始送进大城市,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了,德军集结了自己的兵力去打一个关键点。
而对方为了防守这个关键点也同样会调集大军前来增援,那么自然在一个相对的角度上说,苏联也在持续的得到别的地方的补给。
所以双方在一个点上的较量就是德军失败的必然,因为他的资本并不强,最好不要采取或者参与攻坚战,这种作战对于德国军人来说就违背了自己战略意图。
那么久攻不下的坚城不但没有使得德军胜利,相反一个可怕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对于战争的准备不足,使得快速来到的冬天让很多士兵失去战斗力。
从下达进攻大城市的那时候开始,局势并不是走向预期,相反则是不断的恶化,一个对于德军来说非常严肃的事情发生了。
那就是德国人久攻不下城池的结果使得他们表面还保持攻势,实际上已经慢慢走向了守势,这就是德军最大的问题。
攻防转换的开始即将上演。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0:58:00 +0800 CST  
44.反守为攻
如果说还有什么支撑着希特勒的话,那么就是所谓的幻想,这种幻想使得他始终相信自己可以打败苏联人,进而得到整个世界,但是这种幻想到了冬季几乎就结束了。
请注意的是,当攻势的速度减缓的时候,最常见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转换态势,进攻的一方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但是治理这些土地需要人力更需要时间。
而最前线的焦灼态势使得进攻的一方逐渐由进攻变为相持,这就是大国战争最常见的状态,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时候的德军不但不处于优势,而是已经走向了劣势。
理由非常简单,因为在当时几乎没有人能够防守的住闪电战这一战法,即便看起来这种战术是德国发明的,但实质上当德国人的防线开始形成了以后,那么自己反倒变成了防守的一方。
这就是局势变化的一点,那么当他们的攻势变得越来越脆弱的时候,反攻就开始了,这便是德军的最初溃败。
这个战争的扭转成了世界的转动,当苏联军人用同样的攻势进攻德国人的阵地时候,德国人同样无法保护阵线,这便是闪电战的实力。
因为坦克与装甲车的快速突进使得笨重的防守单位并非没有能力防守,而是没有时间进行防守,那么造成了溃败就是自然的。
那么第一次苏联的反攻是否彻底扭转了战争的格局呢?
我认为是的,这便是弱国的问题,表面上德军的实力在增强,一大堆新式武器的加入,更好的坦克装甲车在出厂,但是,这种根本的格局已经无法改变了。
如果问为什么的话,我认为德国人的军事策略出了大问题,运动战的核心并非攻城掠地,这是核心,也就是进攻核心城市并非关键。
而是要把对方诱惑出来,进行歼灭战,这才是运动战的本质,德军并没有接受失败的教训,在第二年的时候又发动了攻势。
从这里开始,苏德两军进入了拉锯战,这是最不能被德军所接受的一种情况,一到了温暖的时候德军便进攻,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忙于攻击城市。
而进攻城市使得进攻受阻,于是变成了攻坚战,攻坚战的结果使得冬季到来,严寒和补给困难让德军攻势减缓,从而转向防守。
苏联人利用冬季的优势,从而快速发动反攻,打击德军的有生力量,弥补自己在温暖季节里的损失。
这就是一种非常不利于德军的拉锯战,在这种拉锯战之中,德军损失了太多的资本,却无法取得实质上的胜利,那么战争自然就不会按照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前行。
到了这里,背后的大国行动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0:58:00 +0800 CST  
45.大国出动
希特勒最想避免什么?那就是美国的参战,但是最想避免就是可以避免的事情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当人们纠结于苏德之间的鏖战时候。
能否有一种思考,那就是世界从不存在单挑这种选择,也就是德国与苏联的胜负并非两国的事情,而是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对于小国来说无奈也无力只能听之任之。
对于中等国家来说,他们不敢轻易选择,轻易下注往往使得自己成为被攻击的对象,那么对于大国来说,就好像是一个时刻怀揣筹码的赌徒,只是需要另外两个赌徒打的筋疲力尽的时候,才会参与进去。
而在这个时机之下,美国参战了,但实质上美国一直都存在,并且一直都参与其中,美国非常善于利于手中的资本进行博弈,如果顺着这个思路去看,你会发现事情又有了不同。
在我看来历史像个洋葱,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和能看到的那一层,但是历史又是一个有趣的博弈,重点在于他是由不同的人进行的不同博弈,这种博弈使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与自己的目的。
如果你能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同一个事情,你就会发现事物的不同方面,这就是历史最有趣的地方,假如你从资本的流动上看待二战,你就会发现似乎美国在调控着这场战争。
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都是穷国弱国,他们缺少资源,而他们非常重要的一个大客户就是美国,美国把很多战略物资通过贩卖的方式输送到了他们手中。
他们得到了手中的物资,于是发动战争,但是到了战争的胶着状态,美国对于物资的供给戛然而止,缺少资源的德国与日本只能继续发动更疯狂的进攻。
于是,他们和对手拼个你死我活,结果造成了两败俱伤,这时候美国再进场收拾残局,似乎一切都搞定了,事情做的顺理成章。
那么谁才是美国的敌人,谁才是美国的朋友呢?
在我看来,美国既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有的只有利益,当利益符合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敌人也可以是朋友,当利益不符合自己的时候,朋友也可能变成敌人。
战争是零和游戏,资本更是零和游戏,资本的去留能决定一个地方的兴衰,所以问题来了,该如何去看待这个游戏。
我喜欢谋略,也喜欢阴谋论,但我不喜欢的是对于某种策略和人的神话,请注意的是,既然是利益,那么就有交换。
为什么你的谋略能成功,重点不在于你的谋略操控了别人,而在与你的谋略给于了诱饵,别人不是因为蠢笨而上了当。
而是因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从而选择了你为他设计的方向。想要更好的看清楚这个问题,你就需要重新回到问题的原点。
这是谁与谁的博弈。想看清这个问题,还需要看明白那个国家。
英国。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0:58:00 +0800 CST  
46.激进与绥靖
让我们把视线调整回来一点,重新看一下事情的发展,你就发现问题所在,对于英国来说,他是当时的强者,然而强者的背后同样存在着危机。
那就是他同样没有朋友,那么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族权思想的体现,从这里要开始引入这个思想的视点,对于英国来说,自己存在着的竞争者非常多。
假如从战争开始的时候看这个问题,德国的狂热对于英国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是从一个角度来说,对于美国来说则是一个机会。
美国的成功世人瞩目,资本的狂热使得美国快速的兴起,并且丰富的资源与并未开发的土地使得美国拥有大量的空间可以拓展。
这是美国成功的关键,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资本可以快速的投资一个国家,使得他富裕,但是想要使得一个贸易网成型却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而围绕在英国身上的海洋贸易网使得英国长期从中收益,对于美国来说,如果想要真的取得胜利,便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贸易网络。
这就是美国的重要策略,但是美国想要取得成功并没有那么容易,英国也同样不会那么轻易的让出位置,所以双方需要一场博弈。
而这场博弈就是以德国为焦点的,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博弈,那么有一个思想就需要出现了。
最好的战略就是最需要的战略么?
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过去的我受困于此,认为最好的战略就是最需要的战略,因为这种战略可以使得自己成功,战略上的美好安排会使得现实走向成功。
但是事实却与之相反,那就是最需要的战略才是对于控制者来说最好的战略。如果站在这个思路上看绥靖与激进,你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
从事后结果来说,丘吉尔绝对是正确的,他早就预见到了事情的严重,并且一再警告问题的急迫,但是你发现事情还是走向了绥靖的一方。
当张伯伦从希特勒那里得到了慕尼黑协议回到英国以后,说战争已经终结的时候,他的内心里我认为并未认为战争已经结束。
而是认为战争会向着他所需要的那样去发展,那么为什么会如此,这就是大国的抉择,表面的胜利并不代表胜利。
还需要更多的考虑,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是弱国首先挑战强国,假如从这个问题去看的话,事情就有趣了。
因为对于强国来说,他所需要顾及的并非只有一个不安因素,而是需要考虑更多的不安因素,从中找到顺序,然而按照顺序的发展去执行自己的战略。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1:00:00 +0800 CST  
47.算账
对于一个大国来说,他是需要算账的,这是一个有趣的思路,如果作为英国人来说,他们如果打败德国人能获得多少好处呢?
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从本质上说张伯伦难道就不知道希特勒的兴起对于自己是一个麻烦么?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之中很多失败者都存在一个共性。
那就是使用策略来削弱自己的敌人,或者把自己的胜败期待于别人的失败之上,那么为什么他们需要这么做呢?
从这个角度去看张伯伦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张伯伦如果打了这场仗,即便胜利了,他自己也是一个输家,这就是为什么要选择谋略勾引对方东阔的原因。
如果英国主动发动战争,那么这场战争所能取得的好处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这就是问题,因为英国掌握着当时的主动权,甚至可以说还在掌握着当时世界资本的流动。
由英国创造的海洋贸易网在开战之前仍然起着作用,这是英国的优势,但反过来说这就是英国的劣势。
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英国打赢了战争只是维护了自己大国的地位,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与其他国家的思想并不相同。
对于德国来说,自己打赢战争将会创造自己的体系,苏联人打赢了战争将会创造苏联人的体系,甚至美国人打赢了战争同样将会创造自己的体系。
可以说,他们都能从战争的胜利之中得到更多的优势,而不是仅仅得到所谓的胜利,这就是为什么别的国家都在忙于战争,甚至热衷于战争。
而英国的张伯伦却攥着一张在慕尼黑签下的废纸高谈和平,对于他来说,他未必相信和平会来,而是认为自己避免了战争,从而避免了正面冲突的损失。
因为英国的敌人很多,他与德国是一样的。表面上他的朋友遍天下,然而他的朋友同样就是他的敌人,不管是美国的兴起,还是德国的兴起,亦或是苏联的兴起。
都是他的麻烦,那么如果单一的去思考问题的一个困难地方,去打败敌人,也就是去打败德国人,那么表面上英国取得了胜利。
但是他能从这个胜利之中得到什么呢?德国的国土面积较小,海外的殖民地几乎在一战时候就损失,资本都用于战争,即便剥夺也难以弥补损失。
所以,你会发现问题的尴尬所在,那就是英国需要动用自己真正的资本去打赢一个打赢了以后得不到什么好处的敌人。
而如果这之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那么就将形成鏖战,一旦鏖战诞生,那么英国就会走向德国的模式,那么到了那个时候。
输家就是英国。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1:01:00 +0800 CST  
48.进退之间
这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作为英国来说他主动发起战争对自己不利,并且胜利了也只是维持了自己的地位,并不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价值。
并且还有一个非常隐含的问题,那即是族权的问题,对于族权国家来说,问题非常复杂,复杂的关键在于你很难通过某简单的方式来认定族权的详细划分。
因为族权是一个根据控制力划分的思想,所以任何时刻的任何扰动都可能造成控制力的变化,那么战争这种强力的扰动,就自然会产生出很多问题。
如果把当时的绥靖和激进当作一组对比的话,那么两种族权的策略并不相同,但是目的是相同的,都是要打败德国。
不过一个是等待德国的主动进攻,一个是主动进攻德国,所以双方只是谋略的方式不同,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当下的选择,在于选择之后的选择。
如果英国主动打败德国,那么苏联和美国就会笑了,因为苏联可以赢得更多的时间,而美国也未必是输,这在于英国已经进入了资本的下落期。
英国的资本最大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已经很难找到可以轻易扩张的空间,没有了扩张的空间将造成一个结果,那就是内耗。
族权思想始终在追求对于控制的争夺,所以当可以扩张的时候,内部的平衡就相对均衡,因为资本把视线集中在外面,对于外面的争夺与控制暂时遏制了内部的分歧,并且大量的社会资本的进入造成了社会矛盾的弥合。
但是当资本无法再向外扩张了以后,那么资本就会对内产生争夺,内部的争夺将会使得社会失去活力,并且陷入内耗。
而随着美国的独立以及一次世界大战的纷争,英国总体上并未继续取得胜利,那么这时候资本已经开始出现了内耗,在这个角度上看问题,英国已经进入了下滑期。
他的对手在挑战自己,他的内部在产生争夺,这种尴尬的局面使得表面辉煌内部复杂,所以,问题尴尬就在于,打败了对手没有帮助,不打败对手似乎存在一个选择。
那就是让德国和苏联打起来,这就是问题所在,资本的控制和流动使得英国把最终选择指向弱德之策,但是这种侥幸心理使得德国得到了机会。
控制力的减弱使得英国走向了被动,在我看来英国是不存在只要遏制了德国就会得利的选择的,所以扩张空间的失去,将使得族权国家陷入被动。
这一点就是英国的极限,他的思想不能突破他的制度与文化的枷锁,那么当你把机会留给别人的时候,时代就要翻转了。
由美苏崛起的时代将会到来,而这深深的影响了中东的局势,欧洲殖民者的利益在中东将会重新洗牌。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1:04:00 +0800 CST  
49.历史的迷雾
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对一个人非常的崇拜,那就是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但那是被历史的迷雾所欺骗造成的幻觉,当长大以后再看隆美尔你会发现,事实似乎并非想象的那么完美。
如果说巴巴罗萨计划是一次一开始就注定失败的计划的话,那么隆美尔在北非的进攻也同样是如此结果,所以并不是只有苏德战争才会如此,在北非也同样是如此。
战争一开始其实并非德国所愿,而是意大利的进攻失败造成了德国的介入,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之中的糟糕表现,甚至不如一些东欧的傀儡国家表现的出彩。
这种尴尬的事实使得德国不得不分兵进攻北非,历史上一直有一种看法,那就是如果德军不分兵,使得北非的军队可以按照原计划参加巴巴罗萨计划,那么苏德战争就会不同。
但我并不这样认为,看待历史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不能如果历史,请注意,如果是一种对于未来的判断,绝不能是对于过去的判断。
道理非常关键,那就是战略是存在变数的,当一个条件达成的时候,另一个条件自然就会改变,如果简单的认为只要把原本进攻北非的兵力算进苏联里,就自然造成苏德战争的胜利,这种思想是一种臆想。
因为结果是不能改变的,思考历史所需要的是设身处地的思考当时的环境,以“未来”的视角去看当时的“过去”,这样才能看清历史。
如果真的按照当时的思路,北非德军去增援了苏联战场上德军的话,那么原本在北方被限制的英军会不会彻底击败意大利军队从而北上意大利干扰德国的侧翼呢?
这是一个问题的关键,当一个量产生变化的时候,另一个自然也会产生变化,并且单纯的增加军队的数量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军事战略的根本变化,我并不认为增援会使得德军胜利。
就好像认为如果苏德战场焦灼时候,日军可以从背后北上进攻苏联,从而干扰苏军增援一样,表面上看起来这个计划非常靠谱,似乎命悬一线的苏军如果受到干扰就会失败。
但是日本当时也深陷泥潭,自己的军队都处于与中国一个僵持状态,一旦大幅度北上,所造成的自己真空,同样会使得自己失败,所以战争并没有所谓单对单的选择。
自然不能以单对单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这只能使得自己陷入假象的谜团之中,所以现实就是,德军为了防止意大利的溃败威胁自己的侧翼选择了增援。
那么德军有没有胜利的可能?
在我看来,完全没有这种可能,请注意的是沙漠作战与平原或者高原作战是明显不同的,这种不同自然会使得德军进入一个自然走向失败的氛围之中。
这就在于,沙漠作战,天然的就会把战争的走向引向攻坚战。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1:04:00 +0800 CST  
50.狂沙中的挣扎
如果说苏联拥有东将军这个天气优势的话,那么在沙漠里的英军有着更为强力的气候,那就是绿洲战争。
沙漠作战与平原高原作战截然不同,其关键就在于难以补给,茫茫沙漠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防守既无意义突破了也无意义,这就是沙漠战争的背后玄机。
所以,你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沙漠之中的战争往往围绕着绿洲来打,因为只有绿洲能够提供粮食和淡水等生活物资。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
德军陷入了不利,这种不利与苏联那里的状况有过之无不及,如果说苏联幅员辽阔造成了德军的进攻迷茫,只能选择占领大城市的话。
那么在沙漠里的德军就毫无选择的只能进攻大城市,请注意,这就造成了战略上的被动,即在取得了初步胜利之后的时候,自己陷入了被动之中。
也就是只能选择进攻绿洲,绿洲的攻防使得双方很自然的陷入了拉锯战与攻坚战之中,即便德军利用闪电战穿破对方的防线,也无济于事。
因为对方只要守住绿洲,那么纵然德军占有沙漠,既不能防守,也难以利用,只能是表面功夫和地图扩张罢了,而实质的争夺还是要回到核心的绿洲上去。
这就是笼罩在隆美尔心中隐隐的痛处,他的选择造成了他的战略迷茫,所以只能按照最简单的办法去做,那就是去进攻绿洲,而这种进攻如果不奏效,那么就会造成拉锯战的产生。
那么一旦形成了拉锯战,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走向自己战略的核心劣势,这种劣势就是攻坚战,这种选择无可奈何,又不能不做。
所以,惊人的一幕上演了,德军在最初的进攻中占尽了便宜,这使得隆美尔获得了沙漠之狐的美誉,表面上隆美尔创造了奇迹,利用数量较少的军队击败了对手。
但这种击败仅限于隆美尔所采取的闪电战之上,使得对方防线的崩溃产生了胜利的结果,当溃败产生的时候,防线就会变成对于点的防守。
那么隆美尔还能笑的出来么?
答案自然就是不能,因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隆美尔自己的选择,当胜利产生的时候,他要么选择防守,要么选择进攻。
如果选择防守,那么自己就会落入被别人进行闪电战的下场之中,那自然是他不愿意的,但是反过来说,进攻的步伐变成了对于绿洲的争夺,这种争夺使得战争走向焦灼。
这种战略上的迷茫造成了进退维谷,那么最终自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进攻,结果进攻失礼,转变为相持,相持转变为防守。
那么当平衡逐渐被打破的时候,那结局自然只有战败一条路走了。德军北非的失败实际上重复了苏联境内德军的失败。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德国是一个弱国,并非一个强国。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0 21:05:00 +0800 CST  
51.暗流涌动
猎人和猎手有什么区别,很多时候没什么区别,所以有一个灵敏的嗅觉是非常重要的,有一种说法,是日本的偷袭使得美国卷入了战争。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种说辞,首先一个大国不可能眼看着别人进行战争,而自己毫不做声,对于大国来说,战争便是整合或者分散,这种分和之间的变化将会直接使得世界局势变化。
所以不参与其中是不可能,而美国参与其中的方式就是租借法案。这个法案的发布,其实已经预示了美国的参战。
如果问为什么的话,因为美国输送的是武器,表面上这没什么,但是武器的输送预示了一个事情,那就是武器生产线的预热。
发动一场战争所需要的武器和物资都不可能凭空蹦出来,需要时间来生产,而美国在介入战争之前,已经开始预热自己的生产线。
那么所暗示的实质上已经是要介入战争了,这一点只要是稍有头脑的战略家都会看明白,剩下的问题就是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介入的问题了。
美国利用租借法案使得武器成为了筹码进行运送,转变局势的走向,这种方式与犹太人利用资本来下注和租借不同的欧洲国家是相同的。
但是他们又是不同的,不同的地方在于过去由犹太人所支配的资本虽然带有某种倾向性,但是这种倾向本身很难被保护起来。
因为资本是流动的,并且犹太人并不具备军事实力,使得资本虽然受控于犹太人,但是这种控制是一种软控制,这种软控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自己所控制的对手之间需要微妙的平衡。
而世界大战的核心就是在于这种平衡破裂了,所以导致的结果是犹太人被杀,而对于美国来说,事情就不是那么脆弱了。
美国是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军事实力,可以保护自己的资本,这种变化使得美国对于资本的控制更像是硬控制。
这使得美国并不着急出兵,因为自己的利益并没有最大化,那么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美国自己的算盘,这与局势本身也有关系。
也就是说当欧洲杀的天翻地覆,所有人都有了损害,并且所有人都在挣扎于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再出手自然是非常核算的了。
那么对于美国来说,他需要确保的是什么呢?
对于美国来说,他所最需要的并不是简单的胜负,而是取得更大的目标,那么想要达成这个目标,他就需要所有人都下注。
这是核心的关键,也就是所有的赌徒都不再是观望,而是下注其中,使得赌局真正的开始,这样一来自己的下注就是最后时刻的加入,那么自然对自己最有利。
现在,美国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借口,那么日本人自然会送上来这个借口。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1 20:53:00 +0800 CST  
52.珍珠港的暗算
胜利不一定是失败,失败就注定不是胜利么?这是一个看起来没有意义的驳论,但是事实上在战略的层面上,失败有时候往往是胜利的开始。
表面上看起来日军偷袭珍珠港为美国带来巨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事情往往流于表面。
如果深入去思考问题,就会发现问题的有趣,日本人陷入了战争的泥潭,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日本人的下一步是什么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日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种尴尬,这种尴尬与德国相同,那就是没有了战争物资的充足供给,那么对于战略物资的渴望是自然的。
从这个角度去想,你很容易就看到了东南亚的资源和战略地位,所以夺取东南亚是日本的一个必然计划,这种计划的规划是不可能保密的。
因为日本养了一个庞大的海军,拥有强大的海军却毫无建树,这种事情并不能被人接受,那么下面有趣的事情出现了。
对于美国来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在这里出现,那就是为什么珍珠港集结了那么多的战舰,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如果说珍珠港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美味的蛋糕,那么这个蛋糕的内部有没有一个挂钩呢?这就是问题的本质。
如果美国把自己的战舰分散部署,那么日本还敢进攻东南亚么?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分散部署使得兵力分散,即便其偷袭任何一个港口,都只能造成一部分损失。
而不是重大损失,那么很快就可以反击,这是关键,从这个思考的点去思考,你会发现,如果分散部署战舰,日军进攻东南亚的难度就加强了。
则一开始日本就会和美国陷入鏖战,那么这对谁有利,表面上看起来对于美国有利,但实质上并非如此,真正得利的是欧洲人。
欧洲人在东南亚拥有大片的殖民地,由于欧洲的战乱,他们已经没有能力进行这种远洋战争,所以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那就是日本与美国人在这里进行鏖战。
实质上就等于美国维护了欧洲人的利益,那么你就会发现,当珍珠港一旦被袭击,美国的舰队受到严重打击之后。
东南亚的大门突然洞开,变成了可以轻易染指的地方,那么日本人还会不去么?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日本人进攻东南亚表面上是一种胜利。
但是事情总有一个反面,那就是日本的入侵东南亚为东南亚带来了全新的洗牌,这种洗牌对于谁更有利呢?
答案就是对于强者最有利,那么谁才是东南亚的真正强者,那就是美军。
巨兽终于要出栏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1 20:54:00 +0800 CST  
54.无尽的循环
表面上看起来,美国人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但是问题的本质并非如此,新资本主义与旧资本主义有什么不同么?
从表面上看起来,新的资本主义转变了其运作的方式,美国利用美元与美制武器,开始构建起了一个美式堡垒,利用自己的资本,转换成了筹码,借给了赌者。
那么借钱进行赌博的人,从实质上就开始受困于美式资本的控制,因为你的筹码来源于别人,这就是问题所在,从本质上说英国也进行过类似的尝试,利用英镑构建起心资本主义的堡垒。
但是为何无法成功,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英镑的控制力太弱了,这种弱是一个综合实力来说的,英国利用殖民地与自己的海洋控制权,构建起了自己的海洋贸易网络。
可他并没法产生真正的统治力,也就是说他的对手远比他想象的强大,即便其一时之间受控于英国的资本控制,但是当其实力大增时候。
利用战争和暴力的手段,可以阻止英国的讨债,这样一来,英国无法强行收回自己的好处,那么也就无法保证自己的利益,甚至自己的信誉。
所以随着陆军的失败与弱势,导致的结果就是英镑堡垒的垮塌,这便是英国的问题本质,但是美国并没有这个负担,美国之所以可以构建起这个堡垒。
其本质在于,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强行的并购和收回自己的资本投入,这种能力构建起了最初的美国信用,这种美国信用就是美元堡垒的根基。
那么当德军士兵在苏联的严冬里和北非的酷热沙漠之中痛苦的挣扎时候,胜利已经就在眼前,美国有能力确保自己的胜利。
胜利带来利益,并且德国的扩张为美国扫清了障碍,那么这算不算美国的阴谋论呢?从本质上,任何阴谋论都有一个核心的本质,那就是一种谋略。
利用谋略使得自己的目标成为可能,这种手段是一种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进行的一种预测,然而问题的核心就是,促成这个阴谋的并非美国的智慧。
而是利益。
利益产生欲望,欲望产生想法,想法产生冲动,冲动产生行动,行动导致毁灭,你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一串的思想之中,最关键与最核心的并非愚蠢,而是利益。
也就是美国促成了德国的利益想法,而德国的一切行动本质并非为了美国的利益服务,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服务,也就是自己的千年帝国。
然而这种行动本身造成了自己的失败,也就是说,美国之所以可以构成这样的结果,他的根本是什么呢?那就是美国拥有不同的选择。
而德国没有选择,所以别人设计了一套给予你表面利益的选择让你选择,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像傻子一样的进入圈套。并非是他们的蠢笨。
在于利益。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1 20:55:00 +0800 CST  
55.多线作战
美国的直接兵力介入,自然导致德国的多线作战,这种结果使得德国陷入绝望。但这也不稀奇,毕竟别人早就在算计着你的兵力部署。
德军的大多主力全都在于苏军交战,这种交战的结果就是错误的,理由在于战争的目的并非得到战争的胜利,而是为了得到对于苏联的占领,所以,在错误的战略之下进行的战争使得德军陷入鏖战。
请注意的是,鏖战的结果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军事战略的目的产生了迷茫,造成了对于大城市的盲目攻坚,那么自然产生鏖战。
这种结果使得苏联不愿停战,因为自己的大片领土被占领,并且只要稍有头脑就清楚明白,德军的势力正在衰退,这种结果任谁也不可能在如此条件之下停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极为不同,不同根本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同样击败了俄军但是其目的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双方可以停战。
战争的结果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可以勉强接受的,停战权是把握在双方手里的,对于双方来说,对于停战的需求非常浓烈,那么自然可以选择停战。
但是到了二次大战的时候,形势已经有了根本的不同,战争的目的并非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而是转向了事实占领与吞并,这种战争的结果使得战争的节奏变快。
并且并不会停战,这种全面战争的形态使得双方都倾其所有,但是问题来了,也许在那一刻德军想要停战,可他已经不再具有停战权,这是关键。
想要停战是需要资本的,甚至是需要资格的,也就是说有足够的理由和筹码迫使对方无法再继续,那么这个理由还有么?
答案是没有的,因为表面的战场上德军也许还有那么一点优势,但是从战略上综合考虑就会发现,苏军已经熬过了最冷的冬天,那么接下来苏军会进入上升期。
而德军将进入崩溃期,那么苏军在此时有什么理由,或者什么借口与德军停战呢?这是一个关键,对于已经到手的胜利,苏军不会放手。
所以,德军没有筹码可以停战,而苏军不愿意停战,双方在停战的构成上没有共同的可接触点,那么结果自然就是不停战。
在这种情况之下,大部分优势兵力投入一侧的选择,必然结果就是暴露出自己的薄弱环节,那么美军对于薄弱环节的攻入就自然不过了。
德军的兵败已经就在眼前,这种事实对于希特勒本人来说,我想并非如同噩梦,因为我相信他的参谋和他的谋略制定者们早就预见到了这种糟糕的结局。
但是一意孤行的结局,并非来源于对于欲望的渴望,也有可能来源对于停战的渴望,停战权并非一个简单就可以得到的东西。
在这件事上,英国人等来了春天,但这个春天对于英国来说也不过是乍暖还寒。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1 20:56:00 +0800 CST  
56.乍暖还寒的英国
英国为什么不在法国选择投降以后选择停战,理由并不复杂,因为英国不能选择停战,这是问题的本质。
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英国身上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包袱,那就是自己并不仅是当时的强者,更是当时的霸主。
其他人都是以挑战者姿态出现的,所以法国可以选择战败与投降,可以因为内乱造成全盘的崩溃,但这种选择不能出现在英国。
因为英国如果选择停战,那么自己就等于选择了失败,围绕在强者周围的从始至终都是挑战者,而如果自己显示出颓废与懦弱,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继续失败。
所以英国是没有停战权的,也就是不能选择停战,但是从事情的另一面来说,如果具有战略头脑的人来说,英国也不需要停战。
因为德国无法胜利,这种深层次的考虑并非臆想,弱者与强者有什么分别?就在于弱者一遇到困难就会产生懦弱与退缩,会产生惧怕,明明可以赢得局面也因为恐惧会产生失败。
人会被权势吓倒,会被威名吓倒,从而失去冷静,这便是弱者。对于德军的恐惧使得人们相信,德军难以被战胜,德军所向披靡,却不曾考虑德军的弱点。
但强者会思考对方的弱点,利用他的弱点设置圈套从而取得胜利,所有以弱胜强从本质上说都是把对方的优势引进了对于对方不利的局面之中取得的。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你会发现德军的胜利正在创造失败,而对于英国来说,自己不能选择停战的另一个关键就是。
战后的划分。
如果战争的划分在交战时候选择了停战,那么就等同于失去最好的要价机会,这种选择是英国不能接受的,因为自己身上担负的担子比别人更重。
这种结果造成了英国不能选择停战,但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的话,这种选择又是一种无奈,对于英国来说,又有什么选择呢?
自己的胜利是由别人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才取得的,这便是英国最大的苦恼,那么这就预示了在未来的时候。
别人会多分得一杯羹,这种分配使得英国已经丧失了最佳利益,并且从这种从分配之中,英国可能已经落入了下风。
如果说德国的失败已经板上钉钉,那么英国的胜利不过也就是乍暖还寒罢了,表面上结果是不同的,一方是胜利,一方是惨败。
但真实的结果就是,他们都输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1 20:57:00 +0800 CST  
57.刺杀希特勒
与其说诺曼底登陆是一场转折之战,不如说是一场收官之战,因为这场战争很难产生悬念,一切对于德国来说都已经到了收官的时候。
那么对于文章的分析来说,介绍诺曼底的胜败已经成了鸡肋,这场没有悬念的攻击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德国走向崩溃,我想说的是之后的事情。
就是刺杀希特勒,这是整个战争中最为有趣的转折点,对于德国来说表面上的团结造成了坚不可摧的形象,然而到了失败的边缘,似乎人性还是占得了先机。
需要注意的是,德军内部基本可以分两个大的派系,一派是德国国防军,一派是德国党卫军,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国防军并非全是纳粹的支持者。
可以说的是,我认为很多高级将领内心之中对于希特勒的计划早就不满,但是胜利给于希特勒的是无限的光环,并且由于胜利所带来的资本流入造成了盲目的信仰。
可有那么一句话不是么,大难临头各自飞,一些人相信刺杀希特勒可以造成德国的停战,保住德国的势力,但我看来即便如此也未必如愿。
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表面上还在围绕着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的战争,而实质上战争的形态已经改变,甚至战争的目的已经出现了变化。
如果说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利益分配的战争,那么战争进行到了这里,一次的分配已经结束,那就是德日意的全面失败。
由弱国对强国发起的挑战正在走向崩溃,这种崩溃并非无法提前预见到,而是可以通过冷静的分析得出,那么重点来了。
围绕在这场分配之内的战争所体现出来的问题并非只有对于欧洲内部的资本族权的重新分配,新的势力已经加入其中。
那就是美国和苏联。
你可以说,旧的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新的战争已经开始,正确的说是新型战争已经开始,以旧资本主义与资本族权进行联盟的战争已经走向了瓦解。
而以新资本主义与新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已经悄然打响,那么把问题回到原点来看,希特勒的生死表面上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所有人都希望他死。
但是你只要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你就会发现,在那个时刻,旧欧洲势力都希望他死,但是新势力并不希望他死,甚至希望他活着。
因为他的存活标志着战争的继续,战争的继续就能增加自己的筹码,这种交替之间的差距决定了未来争斗之间的筹码交换。
结果希特勒活了下来,旧欧洲势力最后的大门关上了。谁也无法组织新时代的到来,然而德国发动了最后一次突袭。
那就是突出部战役。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8-11 20:57:00 +0800 CST  

楼主:a1011526798

字数:266284

发表时间:2016-08-07 20: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30 10:54:04 +0800 CST

评论数:162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