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正义 ——老子衍义】

老子正义——“宠辱若惊”——多难兴邦

【楚简本原文】:
人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驚?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汉帛本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本章也是解老的一个难点,各家的解法难于令人信服。
是宠辱不惊还是宠辱若惊?
是重身还是轻身?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0 19:49:00 +0800 CST  
【楚简本原文修定版】:
1、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2、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3、何谓宠辱?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4、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
5、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举天下矣。

【译文】:
1、人们所担心的事情,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
2、(不仅仅是担心,更要做到了)重视屈辱到心惊的程度,重视祸患到惜身的程度。
3、何谓宠辱?宠辱就是要充分地重视被人轻贱的情况,即为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只有真正地重视屈辱与挫折,达到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的程度,方能正视问题,积极地解决问题。畏辱是人之常情,得之自然若惊,失之若惊才是真正的气度与格局。)
4、何谓贵大患若身?我们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们自身还存在,等到我们自身都不存在了,哪还会有什么患了?(所以,不要把大患、辱只看做对我们自身有害的事情,积极地看,它们正是我们存身的根本,能解决多少现实中的问题,克服多少现实中的困难,就能获得多少未来发展的机遇。)
5、因此,象重视自身一样重视辱与患,以这种态度治理天下,才能把天下托付给他;如果能象爱惜自身一样积极地看待辱与患,以这种态度治理天下,才能把天下治理得更好。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0 20:05:00 +0800 CST  
【重点词句】: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寵為下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有何患?
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焦点是:宠辱不惊的从容淡定,还是宠辱若惊的多难兴邦?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0 20:12:00 +0800 CST  
【宠辱若惊】
历来的解老诸家,都把这一章解为宠辱不惊,真是很奇怪的事情。
或许是,大家认为以老子的高度应该波澜不惊才对,如何就惊了呢?
实际上,从字面的意思不难理解,“宠辱”与“贵大患”是相似的结构,都是动宾结构,“宠辱”不是并列结构的“荣辱”,后世形成的“荣辱不惊”与本章的原意恰好相反。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0 20:21:00 +0800 CST  
【宠为下】
当把“宠辱”解读为“荣辱”之后,解老者随之犯了第二个错误,把这一句解为“荣”是一件不值得夸耀的事情。
实际上,老子在此是对宠辱的展开,“辱”就是“为下”,“宠辱”就是“宠为下”。这是一个动宾结构。老子讲过: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能为百谷下。
这样解,本章上下文的关系才更加顺畅,说理的逻辑才更加清晰。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0 20:28:00 +0800 CST  
【有身】与【亡身】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
通行的解法与老子本意有出入,老子本意是“贵大患若身”,通行的解读却是“亡身而无患”。
孤立地看,这两种思想都有道理,特别是近现代,“亡身而无患”更符合“舍得”的精神,显得更高深一些,这种解法也就更加流行。
这种误读,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这一段前后两句在字面上是矛盾的,段首老子提出的思想是“贵大患若身”,译成现代文——重视困难要象珍惜自已的身体一样,明显是重身的。后面的部分是老子用于解释段首的思想的,结果,段末的语义落在了“亡身而无患”,字面上是轻身的。
第二个原因,老子在解释的部分是有省略的,后来的学者可能没有听出老子的话外之音。老子应该是从人之常情出发——人都应该是珍惜自已身体,人珍惜自己的身体,自然对危及自身的祸患更应该重视,因此老子讲有身则有患,最后,老子讲了一句反话,你无身当然就无患了。
只要尊重老子的文本,老子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前后逻辑是清楚的,本句的重点是“贵大患若身”,译成现代文:重视困难要象珍惜自已的身体一样。后面的解释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说明,正说:患是与你自身紧密相关的,反说:你放弃自身当然就无患了。
有一点出乎了老子的预料——后来学者的“勇气”,真的敢放弃自已存身立命的根本,连命都不要了,老子也拿你没有办法。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1 10:09:00 +0800 CST  
【托天下】与【举天下】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举天下矣。
这一段可以翻译为一段结婚誓言:你能够象爱惜眼睛一样爱护这个女孩,你就可以娶她了。
全段可以分成两句,重复递进,从“贵以身”递进为“爱以身”,又从“托天下”递进为“举天下”。老子的论述非常严谨。
再套用一次结婚誓言:你重视这个女孩,你可以娶她;你爱这个女孩,你们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总结一下这组递进关系:
贵以身,侧重于理性,讲重视的程度;爱以身,则又加重了感性,重视她以至于爱上她。
托天下,是指守护天下;举天下,则要更进一步,在守天下的基础上要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一个是解决生存问题,一个是解决发展问题。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1 10:43:00 +0800 CST  
解读几章微妙玄达的,玄之又玄有多玄?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5 15:03:00 +0800 CST  
老子正义——“古之善爲士者”——玄之又玄

【楚简本】:
長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爲之容。豫乎[其]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朴。坉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重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汉帛本】: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王弼本】:
古之善爲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强爲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通行本第十五章)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5 15:10:00 +0800 CST  
@玄易道人——引用一篇贴吧解老网友的释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古代善于为道的君主,其精微、奥妙、幽隐、明显之处都深不可测难以记述,正因为难以记述,故而只能勉强来形容。即:其戒而后动,图患于未然,如冬天要涉水过河;疑而不行,谨慎思虑,好象对周围都心存畏惧;他恭敬严谨,如同宾客(以上在行为上谨持处弱);他内涵深厚而固守自持如茫茫一片结冰的大泽;他敦厚朴实,若未经雕琢的原木;他涵容众意而不独清,如混流之水;他空阔旷达如谷之虚,受而能应(以上为品格醇厚谦守)。
对于昏乱的政治局面我们要依循客观规律将其稳定下来,使局面慢慢变得清平(就如同浑浊的水静置可以变得清澈的道理一样)。对于安定柔弱的政治局面,我们要谨慎从事不妄为,让它依循规律慢慢发展。
遵循“静”、“重”之道了解事物变化规律知道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该做哪些事如何做,也就是不妄为。只有不妄为,不做超出规律之外的事,才能不断发展。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5 15:42:00 +0800 CST  
历往诸解,窃以船山先生为妙:
择妙者众,繇微而妙者鲜。求通者多,以玄为通者希。夫章甫不可以适越,而我无入越之心,则妙不在冠不冠之中,而敢以冠尝试其身乎?
而敢以不冠尝试其首乎?又恶知夫不敢尝试者之越不为我适也,坐以消之,则冰可燠,浊可清,以雨行而不假盖,以饥往而不裹粻。其徐俟之也,
岂果有黄河之不可澄,马角之不可生哉?天下已如斯矣,而竞名者以折锐为功。久矣,其弃故喜新而不能成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6 00:00:00 +0800 CST  
老子正义——“執大象”——哪有什么高大上,只有安平大

【楚简本】: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
看哪,有个家伙手里拿着一头大象,天下的百姓都去归附他了,去也没有什么损失,看起来大家都很“安平大”的样子。
哎?路边有演出呀,还有免费的午餐,大家先停一停,先享受一下再去也无妨。那位请吃请玩的大款,你这免费的演出、午餐能供几天哪?
供不了几天那就算了,我们还是去看大象了,大象啊,大哥。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29 22:56:00 +0800 CST  
【楚简本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译文】:
坚守道的德行,天下都去得。
大道之行,辅万物之自然,利而不害,与天下德交归焉,故益生而得安祥,知和而得太平,道之大天下往矣。
放弃朴素、纵使私欲,人难免安于声乐、饮宴,停下前进的步伐。
何谓大道之行?道之样貌、言行,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淡然处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搏而不得,以其无持故无失,以其无为故无败,天下之大,持道而行焉。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30 10:41:00 +0800 CST  
为了进一步解释“大道之行”,老子展开说明:
【楚简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貴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正臣。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30 12:05:00 +0800 CST  
老子衍义——“執大象天下往”——文人的清高

【往】与【归】
文人多讲以德服人,似乎登高一呼,天下景从,所以孔子要讲:登东山而小天下,自命占住了道德的至高点,天下人或为敬服、或为感招,自然会聚集在普适价值的大旗下,万众归心,宾服天下。
道德文章用于教化,世所必然,由此自高天下,就难免成为理想主义的情怀党,政治上不成熟、打法就稍嫌幼稚,天下有明理的人,不过,明的也不都是你讲和理,世上有待招之辈,不过,他们的期许你不见得给得起。
天下之大、世事之繁,如果你登高一呼能解决问题,世上还能有什么难于解决的事儿。
文人、士子的问题是敏于言而讷于行、耽于思而困于情,总幻想垂衣而治,不愿身体力行。
所以本章的解读,文士自动地把老子的“天下往”,解读成“天下归”,把身体力行,改为登高一呼。

天下如果真遇到问题,需要的是“大道之行”,而非“大道之归”,一直以来,美好生活都是劳动创造的。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30 19:18: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30 19:19:00 +0800 CST  
老子正义——“兵者非君子之器”——止戈为武

【楚简本】: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人眾則以哀悲蒞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老子的语言,是朴素而平实的,现在读起来也没什么文字障碍,文意顺畅,还稍嫌啰嗦。

【左】与【右】
士居左,兵居右;大夫居左,将军居右;君子贵左,用兵贵右;吉事上左,喪事上右。事君用世,卿士以佐辅之,将军以佑保之,
华夏的邦国、王朝,武力强盛者,以右为贵,所谓无出其右者;内圣外王者,以左为尊,所谓虚左以待者。
道家所谓“重为轻根”,以警文士,士子务于虚,执之者渐于轻狂,当以重镇之;
道家所谓“静为躁君”,以约兵戈,将军急于成,执之者失于暴躁,当以静复之。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09-30 19:20: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01 16:50:00 +0800 CST  
老子正义——“削成者以益生者”——天道的耗散结构

【楚简本-《老子》缺失的一章】:
天道貴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強,責於堅,以輔柔弱。

【译文】:
天道耗散之理,贵弱用反,勿求满、勿责成,满则削之、成则败之,反复其道者,如环无端,伐于强而利于弱,削于成而益于生。
天地之间,满则不实,实则不满。
满而实之者,坚脆之谓也,易折之属;实而满之者,强梁之谓也,求死之徒。
虚而不屈者,弱,动而愈出者,柔,以其生,而不自生,道之所存也。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01 16:52: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10 17:51:00 +0800 CST  

楼主:daodelaozi

字数:12765

发表时间:2019-09-10 05: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0 08:27:23 +0800 CST

评论数:8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