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正义 ——老子衍义】

老子正义—— “知行合一”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矜。
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逨。

《老子》这一章,前人可能恰好搞反了,老子的本意可能不是无为而治,很可能是知行合一。

后世的诸多版本,这一章的内容非常乱。
以王弼本为例: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10 18:31:00 +0800 CST  
老子正义—— “知行合一” ——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王弼本】: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兑,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兑,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複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
【楚简本】: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矜。
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逨。

【译文】:
去汝躬矜与容知,或谓闭其门,精神内蕴,不自得于内,故不自张于外,三缄其口,或谓塞其兌,不自得于内者,虚而浑之,不自得于外者,终身不自矜,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故为玄同。
以知得人,以言邀功,必张其知而虚其言,则乖其根本,离于实务,所谓“啟其兌而塞其事”。未见不行而至之者,多为虚言而终身不就者。
“塞”字传神,知之者塞言,言之者塞事,诚斯言也。
知之者弗言——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矜。
言之者弗知——啟其兌,塞其事,終身不逨。
孔子曰:敏于行而讷于言。道可道也,空言无益,敏而行于其间者得之。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11 16:53:00 +0800 CST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矜。
启其兑,塞其事,终身不逨。

【门】
门,就是人面对外界的门户。并不是简单指五官:眼、嘴、舌,用老子的话讲是——态色。
老莱子的话更为生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门户的含义——“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门户对人而言,就是为了表现、表达。
态——仪表、姿态,也就是老莱子所讲的“躬”,丘以“躬”表现的是“矜“,仪表上很清高;
色——表情,是老莱子所讲的”容“,丘以”容“表现的是”知“,一脸的高知。

【兑】
”兑“意为”言“,从字形上看,”兄“一个张着嘴的人,八就是八卦了。一个张嘴***的人。

【塞】
用本意即可:阻塞,没必要引申了。

【逨】
意从“来”、“至”、“就”,多数引申为“救”,此处做“成就”讲语义更为顺畅。

【矜】
用本意即可:自恃。这个字的解法很多,比较统一的是解为“堇”,通“勤“、或“务”,还是受后世解读的影响,老子不勤、无为而治方为圣人,走得还是高玄的路子。
在老子看来,“矜”是当时孔子代表的士阶层的一个大问题——自命、自恃、自高……
老莱子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
老子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老子讲得更为直接,自命、自恃的本质在于“多欲、淫志”。
老莱子对士阶层的文人,看得极透,讲得极形象——躬矜、容知,文人自恃、自高的态色跃然纸上。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11 16:55:00 +0800 CST  
《庄子·外物》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未倭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蹩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骛万世之患,抑固篓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骛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闭其所誉。反无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功。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11 16:56:00 +0800 CST  
……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24 13:21:00 +0800 CST  
老子正义—— 相对论 —— 无为论

【楚简本】: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老子衍义—— 相反真会相成吗?
近现代的学者,在研究老子“天下皆知”一章时,常赞叹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世界相对性关系,无论对事、对物,我们都可以使用一组相对性的标准来简明地剖析问题,这种分析方法,是对世界万事万物最朴素、最简明的解析,天地有方圆、人伦有男女、四时有寒暑,是谓万物;人性有美恶、事功有高下、竞争有敌我、位序有前后,是谓万事。这是我们分析问题最简明的范式,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为解决问题构造出清晰的框架。
以上的作用仅是其一——世界的相对性,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地看待事物,多数人都能形成朴素的相对性观点,为什么你是富人,他是穷人?为什么你是大国,他是小邦?……老子之所以是圣人,在于他在发现相对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发现了相对双方的统一性,这是老子哲学巅覆性所在,世界万事万物不仅是相反的,而且是相成的,用马哲的说讲,世界是矛盾统一的。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初读《老子》的人,本章的第一句会产生巅覆性效果,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原来,相对的双方不仅有矛盾,而且会相互转化,原来满街的喇叭裤,现在看起来已经俗不可耐。
等到那些学者学完现代哲学,再回头看老子相对论,等他们站在老子的肩上,再来品评老子的思想时,可以居高临下地给老子定一个标签:朴素的相对论,意为老子发现了相对论,不过其理论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近现代的学者常举这样一个例证,在老子相反相成的关系中,矛盾的相互转化过于随意,有的能相成、有的就不能相成吗,有的穷人会变得富有,有的就会穷一晨辈子吗。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24 14:06:00 +0800 CST  
相反相成的转化条件

以强弱关系为例,要搞清楚二者的转化情况,首先要明确几个必然的规律:
其一,强必然源于弱。事物先天是存在差距的,先天强弱存在差别,最终强者与弱者也存在差别,这两种差别是不同的不过,先天强弱的差别,是事物的初始阶段,体量都不大,因此先天强弱的差别都不大。从事物一般发展规律来看,最后的强者不一定是先天的强者。
其二,强必然归于弱。老子的话讲:强梁者不得其死。

这两个必然性有没有反例呢?
有,马太效应——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强梁者不得其死”与“强者更强“,仅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如果不加限定条件,这两个理论只会有一个是正确的,要么是强梁者不会有好下场,要么是强者随着自身的积累只会更强。
不过,道家认为两者都是成立,只不过二者在时空尺度的限定上不同,简单地说,短期看强者更强的概率更高,长期看,没有什么是恒强的,死是早晚的事,而且越是表现出强横,死得越快。

楼主 daodelaozi  发布于 2019-10-24 15:27:00 +0800 CST  

楼主:daodelaozi

字数:12765

发表时间:2019-09-10 05:5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0 08:27:23 +0800 CST

评论数:8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