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掰下吴闲云

好吧,我承认,我其实是郁闷得要疯了,电脑不给力,一个文件传N久,所以来嗑嗑。
通过吴,我发现一件事,那就是现在的人对传统文化知识不了解到什么地步,之所以没名人喷他,只是因为不把他当盘菜,可有些网友也喷了,可他们没吴敢乱说,所以也出不了名。
当然,我想我这文可能会被吴粉说成嫉妒,随他,反正我的电脑上传文件太慢,只好来嗑嗑。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3 21:33:00 +0800 CST  
煮酒论西游是吴的成名作,我们应该感谢他将福尔摩斯式的探案引入西游记,可以说是个创举,但不能说他不是胡说,因为这人对古典文化知识简直是一无所知,所以毛病百出。
例如一开头;
路上, “光蕊便道回家”。可见陈光蕊的家住在京城与江州之间, 因为是顺路, 便道, 所以陈光蕊顺便接老母一同上任。母亲张氏大喜,当日即行。

我不知道吴氏对古代官员的任期与便道是什么概念,但这明明是说陈光蕊借外放之机便道,与家是否与出任一条路根本是两码事,可他硬要与顺路混为一谈。明显混淆概念。

当然不说了,这不算铁证,要硬缠我没这时间。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3 21:42:00 +0800 CST  
那第二个问题:
这个“月余”是指:
1. 从万花店经过陈光蕊家到京城报信, 在外公家住上1或3天(或是更多天), 然后再返回江州去复仇, 等一切事情都办完了, 再来万花店接婆婆, 只在1个月左右的时间。
2. 从万花店(经过陈光蕊家)到京城报信, 在外公家住上1或3天(或是更多天), 然后就马上直接过来万花店, 约需1个月左右的时间。
玄奘是出家人, 一般是不会打诳语的, 何况还是自己的婆婆, 所以,这个时间他应该算的还有多的, 也许还要不了1个月。他给了婆婆约1个月左右的生活费。

吴氏用唐僧一个人赶路的时间推陈光蕊从京城赴任的时间根本就是大问题。玄奘孤身上路,了无挂牵,陈光蕊拉家带口有老有小,而且陈光蕊如果回家,也少不了去祭下祖宗,这些事皇帝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特别是陈光蕊到了行程的后半段,老妈根本走不动了,肯定是蜗牛行速,他不可能第一天就甩下老妈,那是实在赴任期临近了,而吴氏完全无视了这些。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3 21:49:00 +0800 CST  
然后是第三个问题了,也是吴氏最精彩与最荒唐的一笔:

可见有十五里远,这是洪江打鱼的地方,并不是洪江渡口。渡口要远一些,原文中写道:“晓行夜宿,不觉已到洪江渡口。”
晓行夜宿,是一个成语,指天明赶路,直到夜里才住下来。也就是当天晚上要找旅社住宿的时候, 到达的洪江渡口。

把“晓行夜宿”形容旅程辛苦的词解释成一日一夜,不能不说是个硬伤。
这是明欺现在的人看书少。用这个词不多。

应该说,他还是看了下原著,所以特别点明洪江离万花店十五里,以免自己露馅,特别说明:洪江不是洪江渡口,但他他就没看到后面有对万花店到洪江渡口具体路程的资料:
小姐道:“我儿,我与你一只香环,你径到洪州西北地方,约有一千五百里之程,

所以后面又加了一句:
从洪江渡口到江州, 已经不远了。
问题是这个“不远”应该是多少?

不想花多时间了,就按吴氏的逻辑算,几日不会超过九日,加上来的时候陈家夫妻走的一日,就是十日,那前期陈家夫妇,后期刘洪加陈家夫妇,日行平均每天一百五十里。远超古代驿站日行百里的马速,更不要说步兵急行军速,如果唐僧以这个速度西天取经,走完十万八千里只要三年多一点。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3 22:12:00 +0800 CST  
好了,大家自己想,我只看了开头一点就有这么多问题。文件发完了,不再浪费时间了。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3 22:12:00 +0800 CST  
所以真正有水平的人不看吴的文章的,因为纯粹是浪费时间,我也不再打算与他唱对台了,只是列几个数据大家自己看,以防有些吧友实在不想动脑筋.

吴闲云语:“数日”, 为几天, 一般指3天, 或3——5天。如果有7——10天就是“旬日”了。如果超过10天,就是十数日。

晓行夜宿,是一个成语,指天明赶路,直到夜里才住下来。也就是当天晚上要找旅社住宿的时候, 到达的洪江渡口。
从万花店到洪江渡口,走了一天的时间。
从洪江渡口到江州, 已经不远了。
殷小姐相从刘洪, 只因身怀有孕。又行了几日,才到的江州。

原著:离府十五里洪江内打来的
小姐道:“我儿,我与你一只香环,你径到洪州西北地方,约有一千五百里之程,

步速与骑兵的对比::“刘备带领百姓,日行止十数里,计程只有三百余里。”
操教各部下精选五千铁骑,星夜前进,限一日一夜,赶上刘备。大军陆续随后而进。
(三国演义)

如果按吴闲云先生的说法,陈光蕊与刘洪绝对是个将材,满堂骄也不让须眉,他们的行进速度赶上了三国时代的最强骑兵虎豹骑.
不,应该比虎豹骑更强,因为虎豹骑也不能在没有换乘,没有后缓的情况下,持续十日达到日行一百五十里的速度.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4 00:04:00 +0800 CST  
反正时间很晚了,再说两句,
古代文章有虚数也有实数,吴氏就是混淆实数虚数以取宠,绞尽脑汁想把满堂娇的受孕时间提到她与陈光蕊相识前,但问题就算不是陈光蕊的,就一定是刘洪的吗?这手法与说铁扇是老君小蜜的逻辑是一样的.反正就是赖定了,他说是谁的就是谁的.
更重要是,如果真按阴谋论来讲,他的推断很多东西都不合理,刘洪如果真的与殷温娇有私的话,恐怕早被殷家灭了口,因为家仇不可外扬,一个新科状元,一个小水匪,殷家无论什么时候都会选择前者.所以他也解释不了18年后刘洪被杀问题.
如果是阴谋,那一定是一个巨大的阴谋,连唐太宗都只是这个阴谋的一份子,所以他才会那么早让陈光蕊单身赴任,一切才能化不可能为可能.在唐朝,有能力做这种事的只有一个,就是唐高宗李渊.唐僧是谁的儿子不言自明.当然,这就是阴谋论.
按吴氏的观点,一个小水匪居然能够调动那么多因素来给自己掩盖,他怎么不说刘洪就是孙悟空元神出窍?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2-07-06 22:36:00 +0800 CST  
我今天才发现,幸好我写了这个贴,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多,但却证明有很多人是一直关注着这事的。虽然有很多人用酸溜溜的话来说我,但也正说明了他们的一种心灵失衡状态,正因为如此,所以才会死揪住我的一些不成问题的小问题不放,以证明他们自己是对的。
真相总要有人说,虽然某些人不承认。
再说一些近来的发现。
有关附录的那一段,其实不是小说原有的,明刻本也没看到,陈光蕊的故事本来就是在五十年代《西游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出于完善小说的考虑,从朱鼎臣版的西游记里摘录的,把这作为吴承恩写的真能让人笑掉大牙,所以本就没有反驳的必要。
从百回本的段落中就可以注意到,观音在长安是寻访取经人,而朱本的唐僧诞生故事又说明唐僧出生时就有百神护佑,那又何必寻访,而在元末的西游记杂剧里,已经说陈光蕊带妻赴任,已经有八个月左右身孕了,再流传变些异,唐僧三个月出生很正常,只可惜现代人不学无术的太多了。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0-26 15:08:00 +0800 CST  
附上学术论文:
从“己巳”纪年错误看《西游记》唐传的删落与版本流变

摘 要: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卷首有唐太宗登基“改元龙集贞观”,“岁在己巳”等语,但贞观并无“己巳”纪年。淮海流传的陈光蕊故事中,也出现“贞观己巳”的错误。这说明吴承恩原本中是有唐僧身世故事的,但在后来某一版本中被删落了。朱本故事情节前后的不兼容,说明朱本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并不是来自于百回本,而是朱鼎臣自己的创作。证道本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是根据朱本有关故事,并参考世德堂本或李评本相关故事增删改写而成的。


关键词:《西游记》 “己巳”纪年 唐僧身世故事 版本

现存世德堂本《西游记》中,没有完整的唐僧身世故事。是百回原作中即没有创作有关故事,还是世德堂本将其删落了,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西游记》复杂的版本流变过程。长期以来围绕着这些问题,学界进行了激烈的论辩。笔者认为,《西游记》中一处“己巳”纪年错误,似乎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试论如下,以请教于学界同仁。

首先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百回本中并非没有唐僧身世的故事。世德堂本第十一回有一首诗,专门叙述唐僧的身世:
灵通本讳号金蝉,只为无心听佛讲,转托尘凡苦受摩(磨),降生世俗遭罗网。投胎落地就逢凶,未出之前临恶党。、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出身命犯落红(江)星,顺水随波逐浪泱。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年方十八认亲娘,特赴京都求外长。总管开山调大军,洪州剿寇诛凶党。状元光蕊脱天罗,子父相逢堪贺奖。复谒当今受主恩,凌烟阁上贤名响。恩官不受愿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小字江流古佛儿,法名唤做陈玄奘。


这首诗实际上可以看作一篇唐僧身世的小传。


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现存所有的明代百回繁本包括世德堂本和李评本,又的确没有完整地叙述唐僧身世的故事。按一般常理推测,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下简称朱本)既然是删节本,也不应该有完整的唐僧身世故事。但是,偏偏朱本中用了整整一卷八节的篇幅,完整地叙述了有关的故事。那么,世德堂本之前的百回原本中是不是有完整的唐僧身世故事?朱本是百回本的祖本吗?朱本中唐僧身世故事是从哪里来的?这《西游记》版本流变史上的迷案,困惑着一代又一代的《西游记》研究者。


最早注意到这些问题的是清人汪象旭。他在《西游证道书》(下简称证道本)第九回的回评中即说:


童时见俗本竟删去此回,杳不知唐僧家世履历,浑疑与花果山顶石卵相同。而九十九回历难簿子上,劈头却又载遭贬、出胎、抛江、报冤四难,令阅者茫然不解其故,殊恨作者之疏谬。后得大略堂《释厄传》古本读之,备载陈光蕊赴官遇难始末,然后畅然无憾。


书末黄周星所撰《西游证道书跋》亦称:


笑苍子与憺漪子订交有年,未尝共事笔墨也。单於维夏,始邀过蜩寄,出大略堂《西游》古本,属其评正。笑苍子于是书,固童而习之者,因受读而叹曰:“古本之较俗本,有三善焉:俗本遗却唐僧出世四难,一也;有意续凫就鹤,半用俚词填凑,二也;篇中多金陵方言,三也。而古本应有者有,应无者无,令人一览了然,岂非文坛快事乎!”


以上两段文字,都明确提出《西游记》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或曰“大略堂《西游》古本”问题。但目前发现的所有《西游记》版本,并无一本题为“大略堂”刊刻,甚至明清两代官刻、家刻和坊刻典籍中,也没有一处题为“大略堂”的。有人据《尺牍新语》查出“大略堂”是清初人查望的堂号,但并未见到查望有刻书的记录[①]。这就引出了另一个令《西游记》版本研究者困惑的迷案:真的有所谓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或称“大略堂《西游》古本”吗?证道本中所载的唐僧身世故事又来自何处?


现代学术意义上的《西游记》版本探讨开始于鲁迅和胡适,二人围绕着杨致和的《西游记传》(下简称杨本)是否是《西游记》的祖本表达了不同意见。但真正意义的小说版本研究则肇始于孙楷第。针于以上问题孙楷第认为:“吴氏原文,果有陈光蕊事与否,固不可知……。以本书记沙僧三众及龙马出身皆详其原委例之,似于玄奘亦不得独略。……万历间刻书者嫌其亵渎圣僧,且触迕本朝(高皇),语为不祥,亟为删去。……至于陈光蕊之官遇祸与江流报怨事,虽为此本(指朱本——引者注)所独有,其他明本无之。然吴氏原本,此事之有无,今不易悬测。江流故事,自元之明流传里巷,即吴书果无之,采常谈而补此四节亦非难事,况其节目及插附词赞亦往往与吴书同,则谓从吴书出,成此节本,亦未必果为大胆之论也。”[②]郑振铎对此问题也保持审慎态度:一方面说,朱本“其第四卷,凡八则,皆写陈光蕊事,则为吴氏书所未有,而由朱氏自行加入者”;一方面又说,“难道吴氏原本果有此一段故事,而为世德堂所脱落?这也很有可能。”此外他认为,“《证道书》诸刊本中的陈光蕊故事却是无疑的从朱鼎臣本转贩而来的”[③]。此后研究者的观点基本上分为三种:


(一)认为百回本原本就没有唐僧身世故事。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苏兴、朱德慈、蔡铁鹰、李金泉等[④]。其主要理由是:1、评话本《西游记》里就没有唐僧身世的故事,吴承恩不写此故事“倒是很自然的”(苏兴语)。2、某些现代排印本将唐僧身世故事置于第九回,将世本的九至十二回合并为三回。考察这三回的“篇幅规模和字数”,证明不是世本刊落了此故事,“而是吴承恩原作就没有此类章节”(苏兴语)。“朱本前七卷中每一卷,相当于百回本的二至三回内容”,第四卷叙唐僧身世,“也应占二至三回的容量”,而要在世本前十六回中加入二至三回“是不可能的”(李金泉语)。3、吴承恩曾用二十四句韵语介绍唐僧的出身,“已经把今习见的第九回内容都概括进去了”。“唐僧只起孙悟空的配角作用”,故“不会再有一个独立章节写唐僧出身即陈光蕊故事”(苏兴语)。4、唐僧故事有关章节没有“作为入话或用来描景状物的古诗韵语”;其中有多处“与前后文不吻合,不一致之处,可说是漏洞百出”。吴承恩《西游记》“没有任何包容”唐僧身世故事的可能(蔡铁鹰语)。从朱本唐僧出身“故事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和谬误来看,其第四卷更不会源于百回本”(李金泉语)。5、“朱本的封面书名”题为《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朱鼎臣“为了牟利的需要,既别出心裁地据杂剧等编写了一卷唐僧出身故理(事?)插入删节本中,而又在书名上强调了这一内容”(李金泉语)。


(二)认为百回本原有唐僧身世故事,是世德堂本将其删落。持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黄肃秋、李时人、侯会等[⑤]。其主要理由是:1、将世本中与唐僧身世有关的文字辑出,共有十处之多,“雄辩地证明了‘陈光蕊、江流儿一节’故事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是存在的”(黄肃秋语)。2、吴承恩的家乡流传着“陈光蕊、江流儿”的故事,《西游记》杂剧中亦有此故事,吴承恩采用这个故事“是‘有所本’的”(李时人语)。3、“中国古典小说描写人物,受传记文学影响,常常采用传记式的写法”(李时人语)。4、“唐僧出世的故事对于全面反映唐僧思想性格是必不可少的”;作者“对唐僧的同情、赞赏、推崇在某些方面是不亚于孙悟空的”(李时人语)。5、因为要“增插”有关乌鸡国的故事,所以“金陵荣寿堂”便“刊落”了唐僧出身的故事(侯会语)。


(三)认为朱本唐僧身世故事“非朱氏所自写,是据旧编节改而成的。其所本并不是世本的祖本,乃是种与世本祖本同源而异流的平话本”[⑥](张锦池语)。
从以上所引不难看出,有关问题的争论是相当激烈的。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0-26 15:11:00 +0800 CST  
“己巳”纪年错误,见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这一回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此单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川(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华夷图上看,天下最为头。真是个奇胜之方。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龙集贞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
下面紧接着,就是一番渔樵对话,从而引出梦斩泾河龙的故事。可见这段文字是作为梦斩泾河龙故事的引言出现的。
这里的“己巳”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纪年。查唐代纪年,贞观这个年号一共只有二十三年,而这二十三年间并无“己巳”这个纪年。“己巳”这个纪年如果上推,则要推到公元609年,这一年还是隋朝的大业五年。往下推,则要推到公元669年,这一年是唐高宗的总章二年。而贞观十三年的干支纪年应该为“己亥”,即公元639年。
同样的错误,也出现在朱本中。朱本卷四的卷首同样有一段文字,和世德堂本大同小异:
话表陕西大国长安城,乃历代帝王建都之地。自周、秦、汉以来,三州花似锦,八水绕城流。三十六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真个是奇胜之方。今却是大唐太宗文皇帝登基,改元贞观。此时已登极十三年,岁在己巳。
相对世德堂本来说,这里只是删去了几个字,“己巳”纪年错误同样存在。可见,这段文字是朱鼎臣从百回本《西游记》中抄来的。但是,朱本在这一段文字之后,紧接着写的却是唐太宗聚集群臣,商量开科选举之事,并由此引出了陈光蕊上朝应举及得官、被害等一系列故事。这里又显示这段文字是作为唐僧身世故事的引言出现的。
那么,这一段颇为奇怪带有“己巳”纪年错误的引言文字,究竟应该是作为唐僧身世故事的引言呢?还是应该作为梦斩泾河龙故事的引言呢?我们的回答是前者。
按理说,如“贞观己巳”这样奇怪的错误纪年,在典籍中只可有一,不可有二。但是,历史就好像故意和我们开玩笑一样,同样的纪年错误,也出现在民间流传的陈光蕊故事中。清人赵一琴在《续云台山志》中说:
尝读干宝《搜神记》,三元大帝为东海人,父萼字光蕊,一字子春,唐贞观己巳及第,丞相殷开山妻以女,生三子,官天地水,因等为三元、三官、三品。[⑦]
这段话里的错误比较多。道光间谢元淮修的《云台新志》就说:
干宝晋人,岂能预知唐事,《搜神记》非僻书,无言三元语,贞观纪年无己巳,唐赵修《进士登科记》无陈光蕊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无殷开山名,而廷试贡士贞观时亦无此制也。[⑧]
可见,赵一琴所谓的“干宝《搜神记》”云云,其实都是采自于民间传说,而并非真的引自于《搜神记》。这里陈光蕊“唐贞观己巳及第”的错误,竟和世本、朱本的错误如出一辙。
那么,究竟谁是错误的始作俑者?我们认为不可能是吴承恩。因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干支纪年是十分熟悉的,是不会出现“贞观己巳”这样低级的纪年错误的。因此,错误的始作俑者只能是民间流传的有关陈光蕊故事。据清代帅颜保《重建云台山三元庙碑记》说:
考之三元,生于海州,得道云台……且发迹于唐,重建于宋,敕赐于明,其来久矣。[⑨]
由此可见,三元大帝的故事较百回本《西游记》要早得多。吴承恩在创作《西游记》的过程中,顺手牵羊,将家乡流传的有关陈光蕊的故事稍加改造,写进自己的作品之中,同时便也承袭了三元大帝故事中陈光蕊“唐贞观己巳及第”的可笑错误。并且对这种错误,作为封建文人的吴承恩并不是不知道,而知道了还要沿袭这种错误,只不过是文人狡狯而已——既然唐僧身世的故事和历史上玄奘的身世差别如此之大,何必在乎“己巳”这么一个小小的纪年错误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世德堂本中带有“己巳”纪年错误的这段描写长安城的文字,是专门为引出唐僧身世故事而写的。但现存世德堂本,在这一段文字下面,紧接着又的确写的是“梦斩泾河龙”的故事。这只能说明,至少吴承恩最初创作《西游记》的时候,是写有唐僧身世故事的,世德堂本的整理者或者此前的某一版本,删去了唐僧身世的故事,却将原文中为唐僧身世故事写的这段文字,作为“梦斩泾河龙”的引言保存下来。而朱鼎臣本反而保存了吴承恩原作的原始面貌。
那么,世德堂本或之前的某一版本为什么要删去完整的唐僧身世故事呢?这一点,孙楷第先生的解释还是很有说服力的:“万历间刻书者嫌其亵渎圣僧,且触迕本朝(高皇),语为不祥,亟为删去。”的确,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为佛教文化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贡献的圣僧,如果给他这样一个并不光彩的出身——父亲被水贼推入水中,母亲被水贼霸占——在世德堂本的整理者看来,对这个圣僧是莫大的侮辱。同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前,曾经出家当过和尚,如今写一个和尚如此不光彩的出身,弄不好是会犯忌讳的。正是因为以上两点原因,世德堂本才删去了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而只留下一首诗来概括其身世。


但是,事情好像并不是如此简单。朱本有关唐僧身世故事的矛盾现象,说明朱本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并不是来自于世德堂本和其前的稿本、抄本或刊本。李金泉先生就曾撰文认为,朱本卷四所敷演的唐僧身世故事,和其它章节所提到的唐僧出身故事在内容上是矛盾的。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0-26 15:13:00 +0800 CST  
其一,朱本卷四中,并无满月抛江的情节。朱本卷四写玄奘降生之时,殷小姐“晕闷在地”,于是太白金星出现,对殷小姐说:“吾奉玉帝金旨,特送此子来。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夫已得龙王相救,见为水藏判官,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取冤报售(仇),定有日也。速将此子远避。吾神已退,汝可谨记。快苏醒,快苏醒!”殷小姐醒来后,将儿子抱起,紧接着又有南极星君变成金山寺和尚出现。作品写道:
那和尚答曰:“小姐但可放心,此子贫僧领去,待汝(他)抚养长大之时,教他来寻汝。”小姐就写下血书一纸,书内父母姓氏、跟脚缘由,备细载在书上。小姐勉强就将此子付与和尚,珠泪双涶(垂),大哭于地。那和尚得了此子,领了血书,出了私衙,化一道清风而去。原来这和尚是谁?乃是上界南极星君,观音娘娘的法旨教来辅佐,不可损害。仍着南极星君变做和尚,将子往金山寺与那长老抚养,好生教育。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殷小姐生下儿子之后,是由南极星君抱去,交给了金山寺和尚抚养,而没有抛江之说。但是,到了朱本卷六,也用和世德堂本一模一样的一首诗,再次叙述唐僧的身世,其中有“出身命犯落红(江)星,顺水顺波逐浪泱”的诗句。前面既然说唐僧是被南极星君抱去,又怎么会“顺水顺波逐浪泱”呢?既然没有抛江之说,唐僧怎么又会小名江流儿呢?
其二,朱本卷四多次写到,陈光蕊考中状元之后,被授予的官职是江州州主。文中也多次写到,陈光蕊前往江州赴任。后来唐僧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也是到江州寻找母亲。殷丞相捉拿刘洪,也是兵发江州。可是,在卷六的那首录自世德堂本的诗中,却写“总管开山调大军,洪州剿寇诛凶党”。一个江州,一个洪州,地名竟然也自相矛盾。
其三,朱本卷四末尾讲到,陈光蕊一家团圆后,殷开山丞相回到京城,“次日临朝,唐王登殿,殷相出班叩首称谢。殷相就启上一本:‘臣因年迈,不能摄政,乞归田里,告省养亲。女婿陈光蕊有文武全材,堪称此职。’唐王准奏,就宣陈光蕊为丞相之职,随朝治事。殷丞相致仕归。”这里明明白白说明殷丞相已经告老“归田里”,但在卷五、卷六上朝的文武官员名单中,仍然两次出现“殷开山”之名。陈光蕊已经作了丞相,但在后文叙述到陈光蕊的时候,仍然只说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并未说到陈光蕊是丞相。
其四,朱本卷四最后写道:“江流和尚分付在龙兴寺内修行去讫。”这说明在前往西天取经之前,玄奘是在龙兴寺内修行。可是,在卷六的那首录自世德堂本的诗中,却写“恩官不受拜为僧,洪福沙门将道访”。朱本的最后一节“唐三藏取经团圆”中也写道:“宴罢,唐僧带三徒回转洪福寺,参谢旧时师父诸佛。”这里的龙兴寺和洪福寺又形成矛盾。
朱本本身的这些矛盾,说明朱本不可能是创作本。一个作家进行创作,不可能前后矛盾如此之大。特别是朱本卷六用来描述唐僧身世的那首诗,竟然和世德堂本一模一样,连世德堂本“出身命犯落红(江)星”中“江”字误为“红”字,朱本也一并继承下来。这充分说明,朱本除卷四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外,就是按照世德堂本删节的,或是根据世德堂本同系统的早期版本删节的。
因此,朱本有关唐僧身世的前后矛盾,就其实质来说,是朱本和百回本的矛盾。说到朱本和百回本的矛盾,还可以再举出一些例子来。
其五,朱本卷四写南极星君抱走了殷小姐生下的儿子后,就将这个婴儿送往“金山寺与那长老抚养”,“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但是,在世德堂本有关唐僧身世的那首诗中,却说“海岛金山有大缘,迁安和尚将他养”,这里收养唐僧的成了迁安和尚。
其六,朱本卷四明确交待陈光蕊的籍贯是“海州弘浓(农)县,离城十里聚贤馆”。但是世德堂本第十四回,唐僧却自我介绍“乃是唐朝海州弘农郡聚贤庄人氏”。二者虽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差异。
以上种种矛盾现象表明,世德堂本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和朱本卷四的相关故事,是两个并不兼容的故事系统。这似乎说明,朱本中完整的唐僧身世故事,并不是来自于百回本《西游记》,而是朱鼎臣根据有关材料创作的。因此,学者们得出结论:百回本《西游记》中,很可能本来就没有完整的唐僧身世故事。
但是,我们前面通过“贞观己巳”的纪年错误以及其它证据,又证明吴承恩的百回原本中有唐僧身世故事。问题出在哪里?
如果我们能将眼界放宽一些,恐怕问题还是能够解释清楚的。当吴承恩创作他的百回本《西游记》的时候,是写有唐僧身世故事的,因为他为这个故事写的引言——即带有“贞观己巳”纪年错误的对长安城描写的那段文字——还保存在世德堂本中。但是,后来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大概是在作者本人的定稿本中,或者是在此后的某一抄本或刊本中,又或者就是世德堂本的校者“华阳洞天主人”,感觉到唐僧身世的有关故事会“亵渎圣僧,触忤本朝”,而将有关文字删去。朱本很可能就是根据这个版本删节的。在朱本删节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没有唐僧身世的故事,于是便根据有关材料——很可能是杂剧本《西游记》——重新创作了唐僧身世的故事。这从朱本又名《全像唐僧出身西游记传》可以看出来。这里特别强调“出身”二字,似乎就是想用增加唐僧出身的故事作为广告词,以此表示自己的书和别人的书不同,增加自己书的卖点。但是,朱本在加进自己创作的唐僧身世故事后,在后面的删节过程中,却又照录了他据以删节的那个版本中关于唐僧身世的那首诗以及相关情节,这样就造成了朱本前后矛盾。这恐怕是目前关于世本和朱本有关唐僧身世故事矛盾性的最合理的解释。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0-26 15:14:00 +0800 CST  

那么,清初汪象旭的《西游证道书》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又来自哪里呢?种种迹象表明,证道本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是根据朱本有关故事,并参考世德堂本或李评本相关故事增删改写而成的。证据主要有两点:
首先,汪象旭在有关评论文字中,透露出了朱本的信息。汪象旭和黄周星在《西游证道书》中谈到的所谓“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或称“大略堂《西游》古本”,实际上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西游证道书》之前,的确有一个“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存在,汪象旭据以刊刻评点,成为这部《西游证道书》。二是查望的确藏有一个《西游记》的版本。因为这个版本即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又因为查望的堂名为大略堂,故被称为“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因为汪象旭和查望有着很深的交往,现存于国家图书馆的刊刻于清代康熙元年的《王百谷先生谋野集》四卷,就是汪象旭和查望共同注释的,汪象旭从查望那里得到所谓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是很有可能的。三是所谓的“古本”,只不过是汪象旭根据世德堂本,再参阅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删节而成。就目前来看,第二、第三种可能性最大。因为删改前人作品而伪称“古本”,在明末清初并不少见。如清初著名文人金圣叹,就曾经将百回本《水浒传》删去后三十回,然后自己再模仿创作了“梁山泊英雄惊恶梦”一回,并把这个七十一回的本子称之为新发现的“古本”。因此,从目前材料看,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汪象旭所说的“大略堂《释厄传》古本”,即查望收藏的朱鼎臣的《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当汪象旭得到这个版本后,他一方面根据世德堂本删节而成了一个新本子,一方面又根据朱鼎臣本并参阅世德堂本或李评本,改写了其中唐僧身世的故事,插于他所删节而成的新本中,并改书名为《西游证道书》。因此,证道本中有关唐僧身世故事是从朱本而来的。
二是从证道本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和朱本相关故事是同一系统。早期南戏《陈光蕊江流和尚》中,即有相关故事出现。元末明初的杂剧本《西游记》,陈光蕊的故事已经和唐僧身世联系了起来。此后世本、朱本、杨本和清代的这部证道本,都写有唐僧身世的故事,只是繁简不同罢了。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将有关版本中的唐僧身世故事列表如下:
各版本唐僧身世故事对照表
版本 陈光蕊江流和尚 杂剧本 世本 杨本 朱本 证道本
唐僧佛号 毗卢伽尊者 金蝉 金蝉 金蝉
陈光蕊家乡 海州弘农县 海州弘农郡聚贤庄 海州弘农县聚贤馆 海州弘农县聚贤庄
陈光蕊名、字 陈萼字光蕊 陈光蕊 陈萼字光蕊 陈萼字光蕊
光蕊任职地 洪州 洪州 洪州 江州 江州
水贼姓名 刘洪 刘洪 刘洪、李彪 刘洪、李彪
抚养和尚 迁安 丹霞禅师 迁安 迁安 法明和尚 法明和尚
江流工具 梳匣 抛江 入匣抛江 南极星君相救 木板
唐僧名号 江流 陈玄奘 江流儿、陈玄奘 耳名江流法名三藏 乳名江流法名玄奘
殷小姐结局 全家封赠,无自尽 无自尽 无自尽 一家团圆,无自尽 一家团圆,从容自尽

从上表不难看出,证道本和朱本在陈光蕊的任职地、所遇水贼姓名、收养唐僧的金山寺僧人的佛号等方面,都惊人的一致,而和其它版本并不相同。这充分说明,证道本中有关唐僧身世的故事,的确是从朱本而来的。
当然,证道本和朱本在有些内容上也并不完全相同。这些不同之处,只能看作是证道本对朱本文字的修改。因为我们前面说过,朱本自身存在着不少矛盾之处,影响到其可读性。因此,对这些矛盾之处,证道本都已经作出修改。而证道本的修改文字,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世德堂本或李评本,再一个就是自己的创作。如其中唐僧的佛号金蝉,就可能来自世本等。
特别从表中可以看出,有关殷小姐“从容自尽”的文字,只有在证道本中出现,明代所有的《西游记》版本,都没有殷小姐自尽的情节。这说明,这个情节完全是汪象旭自己创作的。过去有不少评论者据此来论证吴承恩落后的妇女观,显然是没有弄清《西游记》的版本源流而误解了吴承恩。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研究一部作品的版本,对研究其思想内涵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①] 徐朔方《西游证道书前言》一文注云:“承美国维斯联(Wesleyan)大学魏爱莲(Ellen Widmer)教授据《尺牍新语》(1663)查出大略堂是查望的堂号,很可能‘大略堂《西游》古本’只是他的藏书之一,不是他的刻本。”见徐朔方《小说考信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555-556页。
[②]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80-84页。
[③]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文学》,1933年第4期;本文据郑氏所著《中国文学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0、267页。
[④]苏兴:《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北方论丛》1981年第4期。蔡铁鹰:《〈西游记〉“附录”考》,《南京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朱德慈:《〈西游记〉三种版本的新检讨》,淮安《西游记》研究会1986年所编《西游记研究》(第一辑)。李金泉:《〈西游记〉唐僧出身故事再探讨》,《明清小说研究》1993年第1期。下引各家观点均见此注所列之文。
[⑤]黄肃秋:《论“西游记”的第九回问题》,《文学书刊介绍》(八),1954年;收入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西游记研究论文集》。本文据后者录入。李时人:《〈西游记〉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又见《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122页。本文据后者录入。侯会:《从“乌鸡国”的增插看〈西游记〉早期刊本的演变》,《文学遗产》1996年第4期。下引各家观点均见此注所列之文。
[⑥]张锦池:《说朱本是晚于世本和杨本的三缀本:〈西游记〉版本源流考论之二》,《北方论丛》1997年第1期。
[⑦]89转引自李时人:《〈西游记〉中的唐僧出世故事》,《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又见《西游记考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页。本文据后者。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2期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0-26 15:14:00 +0800 CST  
殷小姐“晕闷在地”,于是太白金星出现,对殷小姐说:“吾奉玉帝金旨,特送此子来。你异日声名远大,非比等闲。刘贼若回,必害此子。汝夫已得龙王相救,见为水藏判官,日后夫妻相会,子母团圆,取冤报售(仇),定有日也。速将此子远避。吾神已退,汝可谨记。快苏醒,快苏醒!”殷小姐醒来后,将儿子抱起,紧接着又有南极星君变成金山寺和尚出现。作品写道:
那和尚答曰:“小姐但可放心,此子贫僧领去,待汝(他)抚养长大之时,教他来寻汝。”小姐就写下血书一纸,书内父母姓氏、跟脚缘由,备细载在书上。小姐勉强就将此子付与和尚,珠泪双涶(垂),大哭于地。那和尚得了此子,领了血书,出了私衙,化一道清风而去。原来这和尚是谁?乃是上界南极星君,观音娘娘的法旨教来辅佐,不可损害。仍着南极星君变做和尚,将子往金山寺与那长老抚养,好生教育。


明代所有的《西游记》版本,都没有殷小姐自尽的情节。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0-26 15:32:00 +0800 CST  
刚看到几个朋友恶搞的贴子,发上来大家评评:
其实孙武是孙悟空的儿子,
1,两人都姓孙
2,孙悟空在王莽篡汉的时候被压在五行山下,前推500年左右正好是春秋战国时期,
3,孙武生在山东,离海不远,孙悟空性好游玩,没准是他游瀛洲之时在哪野战得之。
4,鬼谷子要收孙膑为弟子,还有书说后来度孙膑成仙,显然鬼谷子跟孙悟空交情不浅。
5,孙武曾率兵3万打败楚国60万军队,肯定是有高手暗中相助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1-01 15:41:00 +0800 CST  
对于这个 贴,我逐渐有种镇妖塔的感觉,这些人说我越狠,就越能显示出他们的无知。无论这些人怎么狡辩都改变不了几个事实:
1、他们敬爱的吴大师对西游记的版本问题没有一点基础的研究。
2、他们的吴大师语文水平不及格,最普通的成语都会理解错。
一个中文都有问题的人能正常的解释西游记的话,一个瞎子都可以为明眼人指路了。可笑一些他的粉丝还伪做公平,拿他的那点可怜巴巴的想象力来为他辩护,对我大大肆辱骂,真是智硬。
我也许不是名人,没吴大师影响力大,但我不会胡说八道,把一个可怜的受尽煎熬的女人说成淫妇,把一位圣僧说成逆子,把几位圣人说的下流龌龊,把几个传统宗教说得比魔教还妖魔,最后还不敢负责,就说西游记作者就这样写的,直接侮辱我们的文化,真是奇哉怪也。你们说我自我感觉良好,我只知道我捍卫的是几百年来对西游记最正统的解释,这是你们绝对推不翻的,你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像小丑一样瞎嚷嚷,然后说:“以前几百年的人都是笨蛋,只有吴大师最聪明。他的想象最有价值。”罢了。是的,你们不是小孩了,我就等着吴大师去与真正在西游文化上有建树的大师对话的那一天,这些人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那么几个的。就不知道你们知道他们名字不。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3-11-10 20:46:00 +0800 CST  
重申一下我的观点,免得有些人看不明白。
西游记这部小说也许是描写黑暗,但也只是“也许”。但绝对不是吴某人说的那种幼稚的私生子阴谋论。古人都有话“大奸似忠”,象吴某人的分析真的把它解释成一个连小学生也能发现的阴谋了。
另外,支持水浒吧对他的清剿,在真正的黑暗世界,他什么也不是。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4-06-16 13:39:00 +0800 CST  
有几个朋友催我说你这事已经说了两年了为什么还没看到你的作品呢?我回答:“置顶贴不就是!”
呵呵,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样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我的确和无限晕没法比,但我保证,我写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据可查的,不像有些人的作品只能是个理论。



虽然关注度不高,但会继续写下去,这东西既然不是空口白话写的自然要慢点,我不在乎有些人对我的嘲笑,我只是想写出我心中的西游记。
如果你关注下去,我想,2015年可能我们就能够正式踏上取经路了。所以写的这么慢是因为我没打算以它赚钱,我的职业也不是写作。

但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西游。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4-06-21 20:44:00 +0800 CST  
有道理,但我还没找到这个“前人”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4-07-22 17:55:00 +0800 CST  
再转一个古代的速度分析帖,这是古人常识,唐僧能走完1500里真不容易,可惜聪明的现代人很多意识不到。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字样,按规定要求每天300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400里、600里,最快达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死命跑。“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对此有精彩描写:“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一卷黄尘滚滚,骏马飞驰而至,但见人影一晃,跳将下马。大喝“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已然离去!此时,古道凝云,晴空赫然!

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诗中写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幕及陇山头”。在这里他把驿骑比做流星。按唐政府官方规定,快马要求一天行180里左右,再快些则要求日行300里。最快的要求则为日驰500里。天宝14年11月9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3000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看来,唐朝的最紧急通讯要求日行500里。唐代的一尺合现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用现在的眼光看来,八百里加急快得不能再快,也要两天时间。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4-11-02 07:29:00 +0800 CST  
有人反驳我说马每个小时能跑50里,可惜他不知道,这是阿拉伯马的数据,作为天下第一良马,阿拉伯马本身就是个神话,拿它作标准就有如拿体育运动员的标准作全民的标准一般,世界记录马拉松是42公里2个小时左右,但对于绝大多数人,别说两个小时,能跑完已经很了不起了,更不要说实际数字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倍数。到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到后面会越困难。下面给出一些有关普通马的速度:蒙古马,日行60公里。云南马,日行30公里,山丹马,高原日行40公里,河曲马,日行 50公里,伊犁马,日行
120里,
贵州马,日行30公里,

楼主 雷震于天  发布于 2015-01-07 14:00:00 +0800 CST  

楼主:雷震于天

字数:14529

发表时间:2012-07-04 05:3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16 13:25:36 +0800 CST

评论数:170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