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边境交战十八天(转)

◇(2)三十万大军的覆灭:白俄罗斯大合围

兵临明斯克城下与布列斯特保卫战

就在左翼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击退苏军的反突击后,高速突进的同时,德军从右翼伸向西方方面军纵深的另一支装甲铁钳-陆军大将霍特指挥的德军第3装甲集群也开始收拢。由于从战争一开始,红军西方、西北方方面军就没有对这个从两个方面军结合部穿插进来的德国装甲集群给予足够重视,因而只有苏军西北方面军机械化第3军所属的坦克第5师,以及西方方面军第13集团军所属的步兵21军对该装甲集群进行了反击。
最先阻止该装甲集群的是红军坦克第5师。该师从6月22日4时20分起便遭到了德国飞机的猛烈打击,实力遭到很大的损失。但该师所属坦克第9团的27辆T-28中型多炮塔坦克和一些BT快速坦克却在德军必经的涅曼河铁桥上与德国摩托化第39军的主力-装甲第7师(265辆坦克)展开了力量对比悬殊的激战。第7装甲师是德军著名的精锐部队,该师的前任指挥官就是“沙漠之狐”隆美尔。面对强敌,红军首先利用一些车身掩埋在地下的坦克露在地面的炮塔,对行进中的德国坦克群进行出其不意的射击,然后再将活动的坦克投入战斗,给德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与红军坦克第5师的战斗给德国第7装甲师第25坦克团团长勒坦堡上校的印象极为深刻,这个曾在法国战役中指挥部队重创过英国第1装甲旅的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宣称,这是他坦克战生涯中所经历过的最残酷的战斗。第二天,这位团长本人也被打成了重伤,并在6月28日遭到苏军伏击身亡。
商讨战斗行动的德军指挥官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8:00 +0800 CST  
但红军坦克第5师在精锐的德国坦克部队的还击下,损失更为惨重。仅从6月22日到23日,就有90辆坦克(包括24辆T-28中型多炮塔坦克)被德军摧毁。该师最终未能阻止德军的推进。
在克服苏军的抵抗后,拥有4个装甲师,3个摩化师,4个步兵师,近千辆坦克的第3装甲集群得以在6月24日顺利的夺取维尔纽斯,从而将苏军西方、西北方2个方面军割裂开来。同一天,该装甲集群下属的装甲第12师还在利达附近,击退了由西方方面军预备队抽调出来的苏军步兵第21军发动的反击。此时,由于巴甫洛夫将这个方向上的第13集团军步兵第44军,用以防御在装甲第3集群以南进攻的德军第9集团军,因而在德军装甲部队和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之间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地带。尽管道路稀少且拥挤,第3装甲集群仍然得以从这里长驱直入。6月26日,1架中弹的苏联DB-3轰炸机撞向了几乎畅通无阻的德国坦克群和车队,它的驾驶员是红军航空兵第42师第207团的马斯洛夫,但后来的苏联史料却长期错误地将这一英雄行为划到了该团的另一名飞行员-207团大队长加斯捷洛大尉(估计也在这次战斗中身亡)的名下。
就在这一天,德军摩化第39军先头部队已经兵临明斯克城下。按德国陆军总司令部1941年1月31日的命令,德军将在这里完成对白俄罗斯苏军的合围。
这天下午15时,迫切想占领明斯克的德国人以1个坦克团,3个摩化团的兵力发动了冲击,企图一举夺占这座城市。当上百辆德国坦克在装备越野卡车、半履带输送车的摩托化步兵掩护下,放着音乐,气势汹汹的开向苏军阵地时,意想不到的抵抗发生了。
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担任防守任务的是苏军第13集团军步兵161、100师。这2个师在进入阵地前曾遭到过德国飞机密集轰炸,而且也没有任何炮火支援(他们的炮兵都被调走了),但他们却用集束手榴弹和***顽强的抵抗着德国坦克的攻击。虽然德军坦克和摩托车曾数次冲入苏军阵地。但在步兵第100师师长鲁西扬诺夫、步兵161师师长米哈伊诺夫的指挥下,苏军仍然打退了德国的进攻。在持续一天的战斗结束后,德国人在苏军阵地上丢下了15辆坦克的残骸。
自战争开始以来,苏联军队大都是在向防御阵地开进的过程中遭遇德国坦克集群。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和可以依托的阵地,加上缺乏抗击坦克冲击的经验,红军士兵们一旦遭遇到德军成契形纵队、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轰轰隆隆快速开进的大群坦克、摩托化车辆,往往会陷入惊慌失措甚至溃散的境地,自然无法组织起有效防御。而在明斯克城下,苏军的2个步兵师虽然没有足够的重武器,却有比较稳固的防御阵地。其中,步兵第161师的防守正面为9公里,仅有的2个步兵团被分别部署在第1梯队和第2梯队,防御纵深为5公里。而步兵第161师防御正面为18公里,纵深6公里,其第1梯队有2个步兵团,第2梯队有1个团。这种阵地配置保证了较大的防御密度和一定的纵深,加上苏军的顽强战斗,直到6月28日德军投入压倒优势兵力以前,这2个步兵师都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阵地。
就在第3装甲集群兵临明斯克城下的同时,在西方方面军左翼攻击的德国第2装甲集群在克服苏军反击后,也在向纵深推进。在占领了别廖扎后,德军兵分两路,左路为摩化第47、46军,其目标是在明斯克与第3装甲集群会合,右路是摩化第24军,它的目标是更为深远的博布鲁伊斯克。在这一过程中,被包围的红军第13集团军步兵47军下属的4个步兵师还在不断对德军装甲纵队进行反冲击,但这些冲击进行得十分分散,除了增加伤亡外,未能起到太大作用。对第2装甲集群来说,真正的麻烦来自已经被远远扔在德国坦克部队后面的布列斯特。
从战争爆发的第1刻起到400多公里外的明斯克陷落,在布列斯特这座始建于1833年的古老边境要塞中,残酷的战斗始终没有结束,从而挡住了第2装甲集群的补给通道。为了占领要塞,中央集团军群投入了步兵上将施罗特指挥的第12军,编有步兵第31、34、45师,其中步兵第31、34师负责在要塞两翼行动,而步兵第45师则受命直接攻占要塞。施利佩尔少将指挥的德国步兵第45师,前身是奥地利陆军步兵第4师,该师曾在波兰战役中13天内进军400公里,平均一天行进30公里。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步兵第45师顶着法军猛烈炮火、不顾重大伤亡一举强渡埃纳河成功,因而被德国统帅部视为一支特别顽强、善战的部队。在对苏开战时,该师编有步兵第130、133、135团,炮兵第98团、第45侦察营、第45反坦克营、第81工兵营,第65通讯营。全师兵员约17000人(第一波野战步兵师编制员额)。
德军先进的通讯指挥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8:00 +0800 CST  
另外,该师的进攻布列斯特要塞的行动还得到了步兵第12军直属加强部队的支援,其中有第192、201强击火炮营、2个150榴炮营、6个210榴炮营、2个105加农炮营,和装备有600毫米口径“卡尔”超重型迫击炮的第833炮兵营(欠一个连)。这种安装在履带底盘上的专用攻城巨炮可以在1小时内向目标发射6颗混凝土破坏弹,每颗重达2.17吨的巨型炮弹在垂直落下时能够贯穿两米半厚的钢筋混凝土,可谓无坚不摧。另外,德国第2航空队也将为步兵第45师提供必要的空中支援。
与步兵第45师对抗的苏军要塞的守备部队主要包括第4集团军步兵第42师和步兵第6师的7个步兵营,1个侦察营,2个炮兵营。第17内务人民委员会边防总队以及一些工程部队。总的兵力约8000人左右。即使不考虑德军的加强配属部队,苏军的兵力也只相当于步兵第45师的一半。在火力上,主要靠轻武器作战的苏军更是处于绝对劣势。战争爆发第一天,要塞的4座主要堡垒就被渗透进来的德军分割包围,而几乎所有的高级指挥官此时都不在要塞,因而这些陷入德军重围、每天承受着最猛烈火炮轰击的红军守备部队之间几乎不存在任何联系,已经撤到几百公里外的上级指挥部门则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但是在缺乏弹药、食品和水的情况下(供水系统在第1天就被破坏),这些部队仍然在孤军奋战,并不断发动反冲击。他们的行动不仅牵制了大量德军部队,而且还挡住了德军第2装甲集群唯一的补给通道,并给德军以重大杀伤。按中央集团军群副司令给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的报告,仅仅德军步兵第45师在进攻要塞的头9天的交战中,就损失了1137人(其中279人阵亡,208人失踪,650人战伤)。需要说明的是,这份报告中的数字是经过大大压缩的,因为按步兵第45师的原始报告,在头9天的激战中,该师仅被打死的就有482人(包括32名军官),而被击伤的则超过了1000人,超过其在整个法国作战中的损失。
为了占领这座久攻不下的不屈要塞,德国人从6月27日起,使用了包括600毫米超大威力迫击炮在内的重炮炮兵群,对要塞进行了持续2天的疯狂炮击。2吨多重的巨型炮弹呼啸着飞向要塞,穿透了2米厚的堡垒侧壁,然后在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把构成要塞的巨大石块抛向天空。在1942年的塞瓦斯托波尔大炮击之前,这是苏德战争中最为猛烈的炮击行动。
就在地面炮击同时,德国第2航空队第3轰炸联队也于6月29日,专门出动了7架Ju88A式双发中型轰炸机,用重达1800公斤的特制重磅炸弹对布列斯特进行水平轰炸,其中一颗超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了要塞的科布林堡垒。在重炮轰击,巨弹爆裂下,布列斯特的坚固堡垒被化为一堆断壁残垣。
在炮击和狂轰滥炸停止之后,德国步兵开始在火焰喷射器的掩护下,在废墟间搜索要塞最后的保卫者。6月29日,德国人宣布,红军坚守了9天之久的布列斯特要塞陷落,后来绝大多数西方历史学家都在重复这一说法。但是德国步兵第45师却是在7月8日才向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递交要塞已经被占领的报告,而在7月底,个别苏军人员还在要塞的废墟中苦战。战后在要塞墙壁上发现的苏联军人题词确定提供了这方面的线索:“宁死不屈,永别了,祖国。1941年7月20日”
苏军俘虏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8:00 +0800 CST  
明斯克的陷落与白俄罗斯合围

就在布列斯特的英勇战斗还在进行,而快速推进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即将进到明斯克的时候,在希特勒、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司令部之间,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争论。
陆军将军们,包括总参谋长哈尔德、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官博克和古德里安现在都不满足于在明斯克收拢合围圈,他们主张推进到斯摩棱斯克形成包围圈,以便围住更多的苏军,同时逼近莫斯科。
但希特勒并不认可这一过分大胆的想法。他清醒地意识到,由于装甲集群推进得太快,德军步兵集团军被丢在了后面,坦克部队的两翼因此失去了掩护,而当时装甲集群本身没有建制保障部队,在后勤方面也仍需要依靠步兵集团军。因此,这种局面实际上潜藏着巨大的危机。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谨慎的希特勒甚至在6月25日的命令中,就要求中央集团军群在离明斯克还有将近100公里的新格鲁多克封闭包围圈。在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的竭力反对下,希特勒最终放弃了这个过分保守的打算,但德国陆军的将军们因此也不再固执己见的去冒险。按照希特勒与他们达成的妥协意见,最后的合围圈仍然将在明斯克地域合拢。
在确信德军已经突破西方方面军的防线,并且正向明斯克推进后,苏联统帅部终于明白了德军的企图。为了防止部队被包围,6月25日,经派往西方方面军的代表、副国防人民委员沙波什尼克夫元帅的请求,苏军统帅部同意该方面军后撤。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于当日下达了总撤退令。命令规定第13、10、3、4集团军必须于当天起从6月25-26日夜,不晚于21时开始退却。心急如焚的巴甫洛夫大将在命令中还要求各部队:“在辽阔的战线上甩掉敌人…应在一昼夜间跃出60公里以上…允许各部队充分征用当地工具并征集任何数量的马拉大车”。
但他的命令事实上是无法执行的。西方方面军那些从战争开始就没有有效指挥过的部队在撤退中已经失去了组织,本来就不多的车辆几乎丧失殆尽,燃料也已耗完。加上德军占领了苏军的仓库,因而根本不能指望得到补充。而在仅仅靠这两条腿的情况下,苏军根本无法逃脱德国快速装甲集群的快速包抄。况且到这个时候,可供他们撤退使用的,只有一条不到60公里宽、由几条低劣的乡间小道构成、并且已经遭到德军的猛烈炮击和空袭封锁的通道。在密集的重炮和迫击炮轰击下,从这条狭窄的通道向明斯克方向撤退的苏军死伤惨重,乱成一团。6月26日,西方方面军第13集团军预备步兵第21军军长波里索夫少将,就在组织其下属的步兵第37师撤退的过程中被德国重炮炮弹炸死在坦克里。在当天阵亡的苏联将领还有西方方面军第47军步兵第143师师长萨夫诺夫少将。他指挥下的师在斯洛尼姆遭到德军的包围并被歼灭,他本人则在率领部下从巴拉诺维奇地域突围的过程中牺牲。
此时,德军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的先头部队-第17装甲师已经逼近明斯克。虽然该师师长冯.艾尔林中将在6月26日和红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但是第二天,他的装甲师仍然与第3装甲集群的摩托化第57军在明斯克地域会合。德军最强大的2支装甲铁钳在此合拢了。同一天,德军摩托化第24军占领了明斯克东南的博布鲁伊斯克。
举手投降的苏军士兵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8:00 +0800 CST  
6月28日,会合后的德军以3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该城发动攻势,守城苏军被迫撤退。当天,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失陷。这座城市的丢失也意味着西方方面军红军部队的退路被德军切断。方面军的第3、10集团军大部,第13集团军一部共计20多个师,其中有11个整师,包括第3、10集团军的6个师,第13集团军的3个师,西方方面军直属2个师,共计近40万人的部队被包围了。
对德国人来说,这是空前的胜利。但就在占领明斯克的德军为这一胜利而兴高采烈的时候,6月29日,在这座刚刚失陷1天的城市大街上,却突然冲出了一辆苏军的T-28中型坦克,向着惊慌失措的德军行军纵队猛烈开火。大量卡车和炮兵牵引车被击毁。这辆坦克最终在撤离之际被德军反坦克炮击中,身负重伤的驾驶员马立克上士自杀身亡。虽然他的行为不能够改变白俄罗斯红军主力被全歼的结局,但作为一个军人,他的勇敢精神令敌人感到敬畏。
在明斯克陷落的当晚,德军第4、9集团军在沃尔克维斯克地域会合。这样一来,就将包围圈内的苏军进一步分割在比亚韦斯托克和纳利博克森林两个地域。紧接着,德军开始着手消灭被围红军。为此,他们使用了第9集团军以及接受了第4集团军兵力的第2集团军(该集团军司令部原属于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预备队),总兵力达25个师,并得到一部分坦克,摩托化部队的支援。
但令德国不能理解的是,被包围的苏军虽然身处绝境,却仍然在坚持战斗。哈尔德大将在他的日记中作了如下描述:在城东南比亚维斯托克森林中进行着激烈的战斗,出乎意料的是,战斗牵制了第4集团军中部的全部兵力和右翼的部分兵力,前线各地段突出的情况是俘虏不多(6月28日日记)。前线消息证实俄国人到处硬拼,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人……人们看到的是,在被攻占的炮兵阵地上,俘虏的只是个别人。俄国人不是奋战到底,就是化装成农民,设法逃离合围圈(6月29日日记)。
事实正是如此。在包围圈中,很多红军士兵端着已经没有几发子弹的步枪(这往往是他们唯一的武器),聚拢在一起,冒着德军机枪、迫击炮、甚至坦克的猛烈射击,呐喊着发出决死冲锋。在德军摩托化第29师的地段上,宁死不降的苏军士兵甚至手挽着手,一边高喊一边向喷吐火舌的德国机枪前进。苏军的主要突破口被选择在一个名叫泽巴的小镇附近的森林,在这里他们使用了骑兵集群发动冲击,后来还动用了铁甲列车。但在德军猛烈火力阻击下,丢下大片大片尸体的红军,最终也未能使被围的主力部队打破德军的包围。
在此前后,苏军还进行了多次突围尝试。他们中很多人被打死,只有部分人员得以九死一生的逃出包围圈,在夜色的掩护下渡过第聂伯河回到自己人那里。其中突围的最大单位是第13集团军的第45步兵军。
那些留在包围圈内的人处境日益艰难。在突围失败后,不少部队被打散,残余人员进入森林。本来就不多的弹药物资很快就消耗殆尽,由于没有预设阵地和有效的指挥,也很难在包围圈中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在实际战争中,一个士兵个人的勇敢在有充足的弹药、坚固的阵地保障和有效指挥的前提下往往能够充分发挥,他们会不惜一切的战斗到死。而如果失去这些条件,士兵以自身生命为代价的抵抗就会变得毫无意义,他们的抵抗意志无疑也会随之大大下降。对于数十万被围苏军中的绝大多数来说也是如此。包围他们的25个齐装满员、装备精良的德国陆军师在第2航空队有力配合下(德国空军第二教导联队的Hs123A攻击机在这次战斗中表现尤其活跃),正不断对包围圈进行分割和压缩。在如此严酷而绝望的形势下,被围苏军开始大量被俘,其中苏军第12、89和103步兵师的士兵大部分都向德军投降了。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意志不坚和另有想法的人总是会有的。
被击毁的苏军坦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9:00 +0800 CST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红军士兵在战斗中坚持到底,最终战死。其中包括于6月30日阵亡的红军机械化第6军军长恰兹凯莱维奇少将和该军炮兵司令,前者是朱可夫30年代在红军骑兵监察部的同事。另外德国人还宣称第13集团军司令菲拉托夫中将和第13机械化军军长阿什柳斯廷少将也在合围圈中被击毙。但实际情况却是:第13集团军司令员菲拉托夫中将在7月8日赶往设在莫吉廖夫的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司令部原本设在明斯克)的路上,遭到德国飞机袭击而被炸伤,于7月14日死在莫斯科的医院里。而第13机械化军军长阿什柳斯廷少将则是在7月28日才在斯摩棱斯克会战中阵亡的。他们两人都没有死在白俄罗斯的大合围圈中。
对于被合围苏军的抵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6月29日呈交陆军总司令部的报告也承认:“在西线和波兰的战役中,被合围的敌人几乎都是百分之一百的自愿投降。而在东线,情况完全相反,很多俄国人躲进没有全面搜索地域的森林、田野、沼泽中,其中一些装备齐全的俄国营更是造成了很大危险,他们根本不想投降。”
经过最后的战斗,到1941年7月8日,包围圈内的苏军大部分已经被消灭。尽管在新格鲁多克附近,还有一些红军分队在继续战斗,但这并不妨碍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在这一天的训令中宣布:“对明斯克的两路夹击已告成功。”7月11日,国防军统帅部战报进一步宣称在此次合围中共俘虏苏军328898人,缴获3332辆坦克,1809门火炮(按德国人的标准仅包括军、师级火炮)。被俘者中包括骑兵第6军军长尼基金少将,机械化第11军副军长马哈洛夫少将,两人先后于1942年和1943年死在了德国战俘营中。另一位被俘的苏联将军,步兵第5军第113步兵师师长亚拉沃多夫少将则于1942年被德国人杀害。
德国人公布的上诉战果数字未必非常准确,因为在6月22日到7月9日,西方方面军全部死亡(所有原因)、被俘和失踪总数也只有34万人。但苏军西方方面军在这场大合围中的惨败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白俄罗斯合围是苏德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合围战役。在以后的战役中,这种利用强大装甲兵团大纵深突击实施合围并歼灭对方大兵团的有效作战方式将被多次使用并愈加成熟。苏联的后来则是德国的众多重兵集团都将在合围圈中覆灭。

合围圈上空的战斗

在悲剧性的白俄罗斯的合围战中,苏联轰炸航空兵的行动非常值得一提。1941年6月26日15时30分,斯大林的最高统帅部给远程轰炸航空兵第3、第1军军长下达消灭从明斯克向奥尔沙、莫吉廖夫推进的敌坦克的任务,并指示要不分昼夜地实施突击,以整团整团的兵力从400米低空进行轰炸。这是红军统帅部能够为被围部队提供的最有效支援。
被丢弃的T-28多炮塔坦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9:00 +0800 CST  
当日轰炸中,43架DB-3F轰炸机未能返回,其后几天的行动同样损失惨重。大量的苏联飞机成为了德国战斗机和高射炮的猎物,德国的战斗机飞行员甚至可以看见坠落中的苏联飞机上的炮手向他挥舞拳头。仅在6月29日一天,就有103架苏联飞机在博布鲁伊斯克上空被击落,其中包括德国空军第51战斗航空联队的第1000个战果。对于这些空袭行动,德军第2航空队司令凯赛林评价道:“自从第二天起,我都亲眼看着俄国的重轰炸机,从其内地深处飞来投入战斗。照我看真是一种罪过:看到这些飞机用战术上不可能的编队,来自投罗网。几乎是隔着一定的时间,就有一批无辜的飞机飞来送死。对于我们的战斗机简直是最轻松的猎物。这简直是幼稚的自杀。”而陆军的哈尔德则在6月29日的日记中轻松的写道:“敌空军对我方影响很小。
在这些收效甚微的空袭行动中,出现了一个当时并未引起太大注意的插曲:在6月27日的博布鲁伊斯克上空,3架苏军新型的伊尔-2式攻击机第1次出现在战场。在这种不足6000千克重的飞机上,装甲就占了700多千克,而且由于这些装甲属于飞机受力骨架的一部分,因此伊尔-2的重量倒也不是太大,其飞行速度达到了420公里,并可安装2门23毫米机炮,挂载400-600公斤炸弹。由于安装了厚重的装甲,即使是装有20毫米机关炮的德国Bf-109战斗机都非常难以将其击落。
但是因为当时苏联军方以这种飞机速度、航程、防护不够为理由,坚持要把飞机的后座机枪手取消,使其成为了一种几乎没有自卫手段的单座飞机,驾驶员非常容易被从后部来袭的敌机打死。在这款飞机参加的最初3天的战斗中,德国人在空战中击落了3架伊尔-2,德军高炮击落了另外8架。虽然战斗损失不大,可是由于从6月才开始训练使用这种飞机的苏联飞行员操纵失误而损失的伊尔-2,也达11架之多。在白俄罗斯大地上,当苏德两军陆上大兵团的数百万大军拼死搏杀的时刻,无论是苏联人还是德国人似乎都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新型飞机在未来战斗中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9:00 +0800 CST  
◇(3)最强机械化军的惨败

西南方面军的反击计划

和西北、西方方面军相比,基尔波诺斯上将领导的西南方面军实力要雄厚的多。他指挥下的8个机械化军拥有4525辆坦克,其中包括265辆KV重型坦克和493辆T-34中型坦克,可以有效使用的坦克也有1124辆。
而这一方向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统共有720辆坦克,加上强击火炮和仆从军的装备,坦克、强击火炮也不过1000辆左右,在可以有效使用的坦克数量上与苏军相当。但在德军坦克中却没有一辆在火力和装甲上可以与T-34、KV等量其观。正因为如此,指挥德国第3装甲集群的霍特才会认为:“南方集团军群当时的形势最为困难”。
尽管掌握着红军最强大的作战部队,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的高官们在接到命令其发动反攻的总军事委员会3号令后,却没有什么信心。虽然他们的部队情况要比其他方面军好得多,但也同样面临着敌情不明,指挥部不便的困境。由于有线通信多处被切断,无线电联络又不甚稳定,方面军司令部只能派出一些军官,乘着摩托车、汽车和飞机下到部队去了解情况、传达命令。
在部署上,方面军的全部8个机械化军中,机械化第16军属于远在苏捷、苏罗边境的第12集团军编成;机械化第4、22、15军从战争第一天起,就已经在仓促间投入了战斗;而机械化第8、9、19军要通过200余公里的行军才能从纵深地带到达预定战场;部队力量十分分散。
同归于尽的T-34坦克和二号坦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29: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1:00 +0800 CST  
尽管兵力尚未集结完毕,但是为了尽可能多拯救正在德军猛烈进攻下苦战的边境地区部队,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还是在那位信心十足的军事委员瓦舒金的支持下,决心以现有兵力发动反击。

西南方面军的反击

单纯从数量上看,已赶到战场的3个苏联机械化军(第22、15、4)在战争爆发时拥有2272辆坦克,比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坦克总数还多2倍,然而在调动过程中,这些坦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已经抛了锚,缺乏技术保障的苏军只得将他们丢弃。机械化第22军的情况更为严重。正如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那样,该军军长孔德卢瑟夫少将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受了重伤,并在6月23日死亡,使机械化第22军的指挥趋于混乱。在其下属的3个师中,实际赶到战场的只有配备旧式坦克的坦克第19师和摩化第215师,装备有31辆KV坦克的坦克第41师由于无法取得联系曾一度“失踪”,而此时则正忙于修理坦克,稍后才能投入战斗。
虽然情况很坏,但在上级的严令下,没有了军长的机械化第22军还是在6月24日下午,以现有的兵力向当面德军的左翼发动进攻。该军所要对付的是德军第3摩托化军,在其编成内有丘恩少将指挥的德国装甲第14师(近150辆坦克)和汉森少将的装甲13师(也拥有近150辆坦克),此前这2个装甲师正在进攻卢茨克方向的苏军步兵135师的2个团和反坦克炮第1旅的阵地。苏德2个机械化/摩托化军发生了大规模的坦克战。由于没有专用弹药,机械化第22军所属的31辆KV-2坦克只好按朱可夫建议,使用152毫米混凝土破坏弹向德军射击。
152毫米重磅炮弹的威力果然不俗。经过激战,德国人被苏联坦克暂时阻住,于是便调来第4航空队第5航空军的轰炸机群对苏军狂轰滥炸。在抗击苏联坦克的战斗中,占据制空权的德国空军发挥了巨大作用。到6月30日,第5航空军所属的3个轰炸航空联队(第51、54、55)就宣称击毁了201辆苏联坦克。而红军方面,虽然西南方面军在战斗前规定由第62、18混合航空兵师为这支苏军提供空中掩护,但由于联系不上,机械化第22军只能任由德国飞机对他们进行大肆屠杀。
与此同时,德国装甲第13师则向苏军第5集团军的后方迂回,迫使这个集团军撤退。而在进攻中损失惨重的机械化第22军则退至科维尔以东。6月25日,德军装甲第13师占领卢茨克,而摩托化第48军所属的装甲第11师也于当日占领杜布诺。
在红军第5集团军失利的同时,利沃夫方向的红军第6集团军反击的却还比较顺手,特别是该集团军下属的步兵第159师在重创了德军第4军步兵第254师后,几乎打到了国境线,而机械化第4军(红军最强大的一个机械化军)则企图在这个方向发起一次强大的攻击。但第5集团军的撤退和杜布诺的失守,使第6集团军的左翼暴露给了德国人。为了防止被合围,第6集团军也被迫后退。到了6月26日,红军第5、6集团军之间形成了80公里的空隙。克莱斯特指挥下的德国第1装甲集群正利用这一空隙快速推进。
战斗过后的战场成为苏军坦克的坟墓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1:00 +0800 CST  
机械化军反击的失败

此时,堵在这个空隙之间阻挡德国第1装甲集群前进的苏军,除了在此前的战斗中已被严重削弱的卡尔别卓指挥的机械化第15军外(这个军此前在与德国第11装甲师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还有刚刚赶到战场的机械化第8军(军长里亚贝舍夫少将)和机械化第9、19军。对于这3个军来说,他们的调动过程简直是灾难。
以机械化第8军为例。在开战时,该军拥有坦克858辆(内有T-34型坦克100辆,KV重型坦克71辆),其实力超过苏联全军中除机械化第4军以外的任何一个军。但该军也是在边境交战中调动距离最远的一个军。从战争开始到现在,机械化第8军在各上级司令部相互矛盾的命令下疲于奔命。它一会儿按第26集团军的命令行军80公里到达桑波尔市以西,一会儿又奉命开到利沃夫以东;而在被划归第6集团军后,该军又根据新上级的指示开进到亚沃罗夫;紧接着,机械化第8军又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的直接指挥下,迅速赶往布罗德地区集结。6月25日黄昏,在进至上述进攻出发地后,机械化第8军已经在德国飞机的不断袭挠下行军400多公里,并在这一过程中丢失了约50%的坦克和火炮,剩下的坦克燃料也即将耗尽。军长里亚贝舍夫少将后来在作战报告中写道:“在坦克师通过的地方,到处都丢下数量众多、发生故障的重型坦克”。
机械化第9、19军在调动中的遭遇不比机械化第8军好多少。缺乏运输车辆的机械化第9军纯粹靠该军军长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第一天便大胆的弄走了方面军的全部200辆预备车辆,才得以完成行军。如果考虑到这位曾遭受迫害的将军不久前刚刚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监狱里释放出来(在那里,他被打掉了几颗牙齿),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个人确实是“胆大包天”。这位后来的苏联元帅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很有些不堪回首的感觉:“在行军中,我痛心地看着我们老式的T-26坦克、BT-5坦克和少量的BT-7坦克。我明白,它们经不住长时间的战斗。更糟糕的是,就是这样的坦克装备数量也只有编制数的1/3(285辆旧式坦克)。再看看我们坦克师所属的摩托化步兵吧!编制规定的车辆没有。而且由于名义上是摩托化的,所以既没有马车,也没有马。”
尽管各军在调动过程中损失巨大、人员极度疲乏、车辆磨损严重,但由于形势紧张,西南方面军司令部不但没有给这些机械化军任何准备时间,反而命令各机械化军必须立刻采取反击行动。按照计划,机械化第9、19军将由卢茨克以东;机械化第8、15军由布罗迪以北及东北地区;机械化第4军从利沃夫西北,对正在深入的德国装甲部队发动反击。由于在上述各军之间未能取得必要的联系,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战术协同,各军在反击中实际上都是在孤军奋战。
在整个作战中,里亚贝舍夫少将指挥的机械化第8军的反击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的成败关系到是否能够阻止德国第1装甲集群分割西南方面军的企图。为此,朱可夫在6月23日曾亲自来到这个军的司令部视察,该军军长及参谋人员在德军空袭中表现出来的高昂士气给他不错的印象。该军虽然在行军中丢失了大约一半的坦克,但仍然有大约400辆开到了战场,其中包括30-40辆KV重型坦克。虽然存在种种缺点,但这仍是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在废弃的斯大林防线内搜索的德军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1:00 +0800 CST  
6月26日晨,机械化第8军在宽约22公里的正面展开,其当面是德军第16装甲师(约140辆坦克)。第16装甲师是一个在原步兵第16师基础上组建的新师,指挥这个装甲师的是在一战中失去左手的独臂将军汉斯•胡贝少将(也有资料称胡贝是在1942年才开始担任该师师长),他是未来的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指挥官,并最终在担任这个职务期间因飞机失事而丧命。此时,通过时刻在空中盘旋的侦察机和地面部队的严密侦察,这个经验丰富的德国装甲部队指挥官已经了解到了红军机械化第8军的意图,并且做好了充分准备。而他的那位几乎没有任何情报来源的对手、红军少将里亚贝舍夫却只能在敌情不明、弹药油料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发动进攻。而且出于无法解释的理由,他的机械化军还必须把一部分兵力交给旅级政委波别尔指挥,虽然此人非常缺乏指挥大规模作战的能力。
6月26日上午9时,在坦克数量上占优势的苏军机械化第8军发动了冲击,结果却遇上了一条虽然不宽,但两岸都是沼泽的河流。由于匆忙发动进攻的苏军在战斗前没有进行地形侦察,机械化第8军此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一条河横在面前。但现在战斗已经开始,重新选择进攻出发地域已经不可能了。机械化第8军军长里亚贝舍夫少将只得派出摩托化分队去占领该河北岸,以掩护坦克部队渡河。
时刻掌握着苏军动向的德国人当然没有放过这个有利的机会。配合第16装甲师行动的步兵第57师炮兵部队迅速组织起猛烈的火力急袭,呼啸而来的一排排重炮炮弹摧毁了大量正在渡河的苏联坦克。与此同时,苏军的先头坦克部队与德装甲16师第6坦克连发生了遭遇战,战斗规模随即扩大。德国的炮手们惊奇地看着苏军新式的T-34坦克在被他们打得满是弹痕后仍然满不在乎的前进。在这次战斗中,苏军宣称击毁和缴获了8辆德国坦克,消灭了2个德国摩托化营,向前推进了4-12公里。
但是由于经过长时间行军,苏军坦克的油料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在空中,德军第4航空队对几乎没有得到一架苏联飞机支援的机械化8军的袭击持续不断,使该军所属部队,特别是右翼的坦克第12师损失了大量的装备和人员,甚至军长里亚贝舍夫少将本人也在空袭中受了重伤,不得不由副军长接替了他的指挥。
相比之下,机械化第8军右翼的坦克第34师的攻势则比较顺利。该师凭借KV重型坦克强大的火力和坚固的装甲,不顾一切地突破了德军的阵地,进而直接威胁到了德国装甲部队的通道。面对危急形势,德国人迅速做出了反应。他们将空军配属的“赫尔曼•戈林”团第1摩托化重型高射炮营的88毫米口径高射炮集中在苏军必经的桥梁附近,击毁了许多没有步兵掩护、彼此缺乏战术协同的苏联坦克(德方宣称摧毁了30-40辆),从而阻止了苏军坦克第34师的攻势。
当天夜里,进攻严重受挫,损失惨重的红军机械化第8军被迫退出了战斗。6月27日晨4时,西南方面军允许其全面撤退的命令下达到了该军。可是过了不到3个小时,已经在撤退过程中的机械化第8军又接到了方面军重新发动进攻的命令,紧接着方面军军事委员瓦舒金本人来到该军司令部。这个脾气暴躁的军事委员气势汹汹的告诉已经身负重伤的军长里亚贝舍夫少将,如果不执行进攻命令,就要枪决他。可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方面军司令部已经撤销了瓦舒金带来的这道命令,而他本人和无法与上级取得通讯联络的机械化第8军都不知道这个新情况。   于是按照这道事实上已经失效的命令,机械化第8军将撤退的后队改为前队,以坦克第12师的25辆坦克为前导,坦克第34师及坦克第12师一部共计180辆坦克紧随其后,靠着最后一点燃料发动了新的攻势。长长的红军坦克纵队踏上了绝望的征程。
尽管德军第48装甲军的侦察机发现苏军机械化军的重新集结和进攻,可是胡贝第16装甲师的阵地还是在对手200余辆坦克(包括大量重型坦克)的猛烈冲击下被突入了30多公里,与其友邻的装甲11师的补给线有被切断的危险,而德国步兵第57师则遭到了重创。但是机械化第8军的反击毕竟是孤立无援:在该军的侧翼,红军其他机械化军的反击实际上已经失败了,他们的残余兵力正在握有制空权的德军追击下后撤。因此,机械化第8军上述的进展反而使其陷入孤军深入、即将被合围的危险之中。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2:00 +0800 CST  
危险很快就变成了现实。德军装甲第16师在装甲第11师部分兵力和由第14摩化军调来的摩化第16师以及3个步兵师的配合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很快便堵住了苏军的突破口,进而包围了孤军奋战的机械化第8军。此时,经过长时间的交战、得不到补充的机械化第8军的坦克弹药、油料几乎耗尽,苏军只好把那些没有了燃料的坦克埋进地里,充作掩体抵挡德军的攻击。在绝对优势德军的围攻下,该军只能组织最后一批装甲车辆分股拼死突围。6月29日,突围部队遭到德军步兵、炮兵和坦克部队的阻击。在残酷的战斗中,机械化第8军坦克第12师师长米沙宁少将所乘坐的坦克被德军击毁,米沙宁本人战死。里亚贝舍夫军长亲眼目睹他的坦克被击中后起火燃烧的场面。
尽管损失惨重,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的机械化第8军的一些部队还是得以突出合围。但到他们撤过第聂伯河后,全军只剩不到10%的坦克和21%的装甲车,损失掉的700多辆坦克中被德军击毁的大约只有120辆。而苏军西南方面军的机械化第4、8、15军三个军在反突击后剩下的坦克加在一起也不过100余辆而已。在红军的战斗中,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损失也并不轻微,到7月20日,第1装甲集群的第16装甲师战斗人员只剩不到40%,第11装甲师也只有40%的兵员,而第13、14装甲师的情况仅仅比这2个师略好一点而已。
战略撤退

就在机械化第8军陷入苦战并遭到惨败的同时,此前不久还为该军所取得的暂时胜利而欢欣鼓舞的西南方面军司令部正被失败气氛笼罩着。虽然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方面军司令部却无法与机械化第8军取得联系,而其他机械化军的情况也非常不妙。机械化第15、19军发动的反击在付出重大代价后,到6月28日实际已被德军击退,而机械化第4军好像就没有能够组织起什么像样的进攻。
严峻的形式迫使西南方面军司令部终于认识到:他们和莫斯科都曾寄予厚望的反突击已经彻底失败了。当初极力主张这次突击并积极其监督执行的瓦舒金,则由于巨大的失败而失去了吓唬机械化第8军军长时的汹汹气势,转而陷入绝望并开枪自杀。残酷的事实迫使方面军司令部里还活着的人们清醒了过来,他们终于明白,战争已经不可能推进到敌人的国土上了。要保存方面军剩下的兵力,只能向后撤退。对于这一点,莫斯科也总算意识到了。不等西南方面军请求,苏军统帅部便下达了战略撤退的命令。
德军Ⅳ号坦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2: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3:00 +0800 CST  
◎战争刚刚开始

◇(1)“次要方向”的战斗

北极之战的开端

战争进行到1941年的6月底,苏军在中、南、北3个主要战略方向的反击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从战争开始以来还比较平静的国境线北南两端,此时也燃起了战火.

在严酷的条件下作战的德军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3:00 +0800 CST  
1941年6月26日,芬兰像匈牙利一样,以苏联飞机空袭其城市为借口,对苏联宣战。实际上,早在1940年10月,德国驻芬兰武官就向芬兰人暗示苏德必战。当年12月18日,就在希特勒批准巴巴罗萨计划的同一天,芬兰将军塔尔韦拉访问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在那里,德国陆军的首脑们向芬兰人提供了更多这方面的信息。1941年5月25日,国防军统帅部的约德尔炮兵上将向来访的芬兰总参谋长海因里克斯将军通报了德国的侵苏计划。此后,两国总参谋部达成了联合侵苏计划;德国向芬兰派出了以埃尔富特将军为首的德国代表团,芬兰则向德国派出了埃克维特将军率领的芬兰代表团。在1941年的6月9日芬兰已经开始秘密局部动员,到当月17日,50余万人加入了军队。
至6月18日止,由作战军、本土军、边防警卫部队组成的芬兰武装部队总数已达65万人,其中作战军47万人。陆军被编成12个师,5个军,3个总司令部,1个海军司令部。全军配备有556000支普通步枪,14500支速射步枪,5400挺机枪,13700支冲锋枪,3500门火炮、迫击炮,86辆坦克,22辆装甲汽车,761门高炮,180挺高射机枪,海军另有336门海岸炮,169门野炮。芬兰人打算通过此次战争夺回在1940年苏芬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领土。
当然,苏联对芬兰的空袭也并不是虚构的。按苏联史料的记载,在1941年6月25-30日,苏联航空部队对驻扎在挪威、芬兰的德国第5航空队以及芬兰空军发动了连续6天的空袭,并击毁德国飞机130架。但按德国的资料,在6月25日,第5航空队并没有损失任何飞机,芬兰空军也只有2架飞机受伤(苏联宣布当天摧毁了41架德国飞机),而苏联空军却损失了23架轰炸机。
对德国人来说,在北极地区作战的意义主要在于夺占苏联在巴伦支海上的重要港口摩尔曼斯克。作为重要军港和北极圈内最大的港口城市的摩尔曼斯克,虽然地处寒冷地带,但由于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即使在每年最冷的月份,水温也不低于3摄氏度,是一个难得的不冻良港。通过该港口,向西可以到达大西洋,向东可以进入太平洋,如果由此进入白海,则可以通过运河抵达列宁格勒。该港口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苏联与西方之间一个重要的海上交通线。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兴建这座港口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西方对俄国的援助物资。而一旦该港口落入德国人手中,西方输入苏联的物资无疑将会大幅度减少,这将为德国带来不小的战略优势。
除了占据摩尔曼斯克之外,德国人的另一个企图就是保护芬兰的佩萨莫镍矿。德国本土非常缺乏镍,而这种战略物资对于制造优质合金钢又是不可或缺的。为此,德国人早在1940年10月1日就和芬兰人达成了协议,以向芬兰提供武器为条件,取得了该矿的全部开采权。但对镍感兴趣的显然不仅仅只有德国,苏联人也非常想得到这个矿。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北极地区是他们发动进攻的最佳位置。对希特勒来说,不消除这个隐患,他是睡不安稳觉的。
就自然环境来说,北极地区的气候非常寒冷,常常出现令人难以入眠的极夜现象。即使在夏季,太阳依然照射不足,气温变化幅度很大。同时这一地区的地形也非常复杂,森林、沼泽遍布。这一切都大大增加了作战的艰巨性。
正因为这样特殊的环境,希特勒才将夺占苏联北极地区的任务交给了福肯霍斯特大将指挥的德国“挪威”集团军。该集团军富于山地作战和寒区作战的经验,它的“挪威”称号便是希特勒对这支部队曾成功占领寒冷、多山的北欧国家挪威的奖励。
1941年6月底,“挪威”集团军在芬兰空军和德国第5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大将)掩护下,已经在毗邻苏联北极地区的国境线附近展开。集团军司令部于6月15日设立在芬兰中部的罗瓦涅米。按照计划,该集团军的攻势计划将分3路进行。
北路是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山地步兵上将),下属2个山地步兵师(山地步兵第2、3师),兵力27500人。他们的目标是占领摩尔曼斯克尔,确保芬兰佩萨莫镍矿安全。
艰难前进的罗马尼亚军队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4:00 +0800 CST  
中路是第36军级司令部(司令法格骑兵上将),下辖步兵第169师和党卫队“北方”战斗群。该战斗群实际兵力相当于1个满员师,拥有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75毫米野战炮36门,75毫米山炮4门)、反坦克营、防空营、侦察营等部队。全军总兵力4万余人。第36军级司令部的任务是占领白海港口城市坎达拉克沙。
南路是芬兰步兵第3军,下辖芬兰步兵第3、6师和德国步兵第163师步兵第324团。这路的任务是在洛希方向进攻,以切断基洛夫斯克铁路。
综上所述,“挪威”集团军编成内,共有4个师(包括兵力为1个师的党卫队“北方”战斗群),兵力总计97041人、装备火炮迫击炮1037门,在其编成内还有2个坦克营,即坦克特别第40营和坦克第211营(“挪威”山地军编成内),共有坦克113辆。以上不包括2个芬兰步兵师的兵力。(?EV3
与这3路德军对峙的,是弗罗洛夫中将指挥的苏军第14集团军。属于他指挥的部队包括4个步兵师和装备有392辆坦克的坦克第1师(该师很快就被调走,只留下了1个坦克营和1个摩托化步兵团)。集团军兵力52600人,有火炮、迫击炮1150门。总的看来,在北极地区,苏军地面部队仅相当于德军的一半,在兵力对比上处于劣势。,
在空中力量方面,德国第5航空队在6月24日拥有作战飞机316架,其中包括Bf-109E战斗机52架、Bf-110C/E驱逐机12架、He-111H型轰炸机31架、Ju-88A轰炸机65架,Ju-87B俯冲轰炸机42架。而苏军在这里仅有67架斯勃快速轰炸机,170架老旧的伊-15、伊-16、伊-153战斗机,49架水上飞机(包括第1独立航空师和北方舰队航空部队的装备)。无论飞机数量还是质量,苏联航空部队都处于下风。
尽管兵力处于劣势,但是苏军第14集团军的战备却比较充分。为了集中兵力,集团军和下属的各步兵师在防御中都只能编成1个梯队,各步兵师仅留有1个营的预备队。但弗罗洛夫中将还是尽可能地建立防御纵深:在由步兵第14、52师掩护的摩尔曼斯克方向,苏军在距边境2公里处建立了边防区,由步兵第95团和独立侦察第35营、第100边防总队防守,主力部队则部署在比较深远的西利察河东岸。在坎达拉克沙方向,苏军以步兵第104师作掩护,步兵第122师则主要负责掩护洛希(该师得到1个坦克营的加强)。另外,第14集团军还得到了红海军北方舰队的8艘驱逐舰,7艘护卫舰,15艘潜艇的掩护。在这一地区,苏联人仍然牢牢地控制着海洋。
1941年6月29日,经过一个半小时的炮火准备和120架轰炸机的轰炸后,德国“挪威”山地军首先越过苏联第1号国界界碑,发动了进攻。尽管得到了德国空军第1教导联队第4大队42架Ju87式俯冲轰炸机的直接支援,但在预先有准备的苏军抵抗下,德国“挪威”山地军的进攻还是很不顺利。在最初几小时的战斗中,德军就有300人被打死。直到7月7日,该军才克服得到海军舰炮支援的苏军步兵第14师的顽强防御,推进到大西利察河,并且契入苏军步兵第52师阵地。这一战斗中,苏军步兵第14师师长祖勒巴少将在德军的空袭中丧生。由于战时的混乱,这个阵亡师长的名字曾被长期收入失踪人员名单。
化为火海的苏联城镇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4:00 +0800 CST  
为了缓解陆军的压力,红海军北方舰队于7月7日将1个边防营由海路送到德军侧后,在2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实施登陆。苏军的这次行动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由于摸不清此次登陆的规模,德国山地步兵第2师投入了3个步兵营去消灭苏军登陆的边防营。趁着这机会,红军步兵第52师于第2天发动了反突击,到当日日终,德军被打退到了大西利察河西岸。
3天后,德国人再次发动进攻,但在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下进展不大。7月14日,苏军又一次将包括步兵第325团(欠步兵第3营)和1个海军步兵营在内,共计1350人的登陆部队送到了德国人的侧后。为了消除这支兵力比上次登陆还要雄厚的苏军部队所造成的威胁,德国不得不调来大量的部队,包括山地步兵第136团,步兵第14团第1营。7月20日后又增加了山地步兵第139团、摩托车第67营、山地步兵第2师的全部炮兵。尽管德军投入了绝对优势的兵力,消灭苏军登陆部队的战斗还是持续了15天。而德军对摩尔曼斯克的进攻则不得不停了下来。
在7月1日才发动进攻的中路和北路,德军也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按英国历史学家艾伯特.西顿的说法,在北极战区,芬兰军队凭着对当地气候和环境的熟悉,表现得比德国军队强的多。但西顿或许并不了解的是,芬兰军队的两个师所对付的苏军部队,只有步兵第104师的1个团和内务人民委员会所属的第72边防总队而已。在德国人于7月底把党卫队“北方”师级战斗群配属给芬兰军队之前,芬军也没有能够突破苏军的主要防御阵地。
总的来说,在达不成突然性的情况下,德国军队在北极地区没有取得他们所预期的战果,同时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7月11日为止,在短短12天战斗中,德国“挪威”集团军的死伤总数已达3000余人。
芬兰军队在派出一小部分军队配合德军在北极地区行动的同时,将主力部队15个师(内有1个德国师)又3个旅部署在芬兰东南部,由前沙皇将军曼纳海姆指挥。此人曾担任沙皇军队的骑兵师长和沙皇本人的侍从武官,做到了中将军衔。1918年芬兰独立后,他又成为了芬兰摄政,以后长期掌握军队实权,在1933年获得了陆军元帅军衔。在苏芬战争中曾给苏军造成重大伤亡的“曼纳海姆”防线就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
曼纳海姆指挥下的部队被编成2个主力集团军,即海因里希将军指挥的卡累利阿集团军(包括拉迪凯南的步兵第2军、塔尔韦拉指挥的步兵第6军、海伦格的第7军,共有9个芬兰师和3个芬兰旅的兵力,另外德军在这一地区还派出第163步兵师)、东南集团军(包括第1军和奥许的第4军,共5个师)。战斗力最强的卡累利阿集团军从拉多加湖以东进攻,在其当面是波波夫中将指挥的红军北方方面军(7月10日,该方面军被并入西北方面军)下属的第7集团军的4个师(集团军司令员戈列连科中将)。而在拉多加湖以西对抗芬兰东南集团军的苏军,是北方方面军第23集团军(司令员普申尼科夫中将)的6个步兵师。
和一辆T-34同归于尽的Ⅳ号坦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4:00 +0800 CST  
在两个方向上,芬兰军队都占有兵力优势,而苏军也没有在这一线死守的意思。因而,芬兰军队自6月29日发动攻势以来进展非常顺利,很快便前出至1940年苏芬战争前的国境线,切断了本来应该由德国挪威集团军切断的基洛夫斯克铁路。但也就在这一线,芬兰人放慢了速度。在德国军队取得更大胜利之前,他们不打算继续前进并与德国军队会合于列宁格勒。
另一方面,芬兰军队夺取汉科半岛的战斗却进展缓慢。该半岛位于芬兰西南部,1940年苏芬战争后,苏联强行从芬兰手中租借汉科半岛30年,并在岛上设立了海军基地。芬兰对苏宣战后,该半岛与苏联的联系只能依靠海路,岛上的2.5万名苏联守军(包括独立步兵第8旅,1个边防总队,若干工程建筑部队、炮兵营及岸炮、高炮连,1个有20架飞机的机群,1个水警区)基本上陷入孤立。但芬兰军队的多次进攻(从7月1日开始)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此后只能对半岛进行封锁和炮击。直到当年12月2日,半岛上的2万2千余名苏军主动从海上撤离后,芬兰人才收回了汉科。

罗马尼亚之战

罗马尼亚在德国进攻苏联第一天就参加了战争。罗军参战的14个师10个旅被编成所谓的“安东内斯库”集团军群,指挥官是罗马尼亚实际的独裁者安东内斯库。这个据说以廉洁著称的将军于1933年担任罗马尼亚总参谋长,1938年做到国防大臣,1940年9月担任罗马尼亚首相后便以所谓“国家指导者”自居,将大权抓到手中。作为一个强烈的反苏主义者,早在1941年1月14日,他就在希特勒的山间别墅同意“以(罗马尼亚)全部力量参加(对苏)军事行动”,用他的话来说“在反对斯拉夫人上,永远可以指望罗马尼亚人”。虽然名义上,全部罗马尼亚军队都归他指挥,但德国驻罗马尼亚国防军军事代表团团长埃里克.汉森骑兵上将从某种意义上才是真正的司令官。
“安东内斯库”集团军群主力为第3、4集团军,但有4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兵力仅相当于1个摩托化旅的第1装甲师主力被编入德国第11集团军。
虽然罗马尼亚人殷勤地把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用来配合德军对苏联的入侵,但对德国来说,该国最主要的价值却是她的石油。为了保住油田,希特勒特别指示驻扎于罗马尼亚的德国第11集团军(属于南方集团军群)暂时不采取积极行动。只是在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在边境交战中获胜,迫使苏军西南方面军向旧国界地区撤退后,罗马尼亚的德国军队才开始采取行动。此前,罗马尼亚军队到6月底一共损失了1455人。
1941年7月2日,朔贝特陆军大将指挥的德国第11集团军(编有7个步兵师)和罗马尼亚军队渡过了普鲁特河。抵抗他们的是新组建的红军南方方面军(司令员秋列涅夫大将)。该方面军编有由敖德萨军区改编的第9集团军,和在哈尔科夫军区领率机关,以及基辅军区部分部队基础上组建的第18集团军(编有步兵第l7军,机械化第16军,包括山地步兵第96、60师和步兵第164师,坦克第15、39师和摩托化第240师,航空兵第64师,混成航空兵第45师,6月30日又增加步兵第55军和2个筑垒地域),以及独立步兵第9军。
在兵力上,南方方面军的苏军并不处于劣势,而且由于航空部队躲开了德国空军的突然袭击,因此保存了相当力量。超低空飞行的苏联战斗机经常给行进中的罗马尼亚军队,特别是骑兵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但南方方面军北面的西南方面军此时已被德军击退,这就迫使南方方面军在侧翼暴露的威胁下不得不边打边撤。按照德国方面的记述,红军的撤退井然有序,后卫部队沿途没有丢下一个死伤人员。
相比之下,缺乏重型装备的德军在苏军部队的阻击下,只能在尘土飞扬、炎热多雨的苏联大地缓慢前进,每天不过行军十几公里。在这样的开阔地形一旦遭遇苏联坦克,德军只能匆匆忙忙的散开队形予以还击,而如果对手是重型坦克,就硬着头皮爬上去用集束手榴弹或者炸药包爆破几乎是唯一的有效手段(有时德国人甚至把手榴弹塞进苏联坦克的炮口)。7月3日他们进至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地域。7月4日占领了奥斯特罗格,得以和南方集团军群主力同时逼近苏军旧边界筑垒地域防线。但红军南方方面军仍然在普鲁特河下游地区活动到7月25日。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4:00 +0800 CST  
◇(2)战役总结与尾声

德军的成果与损失

截至7月10日,德国军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战果。在北方,德军推进了400-450公里,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以及俄罗斯的部分领土,其前锋直指列宁格勒。在中部,他们突入苏联纵深450-600公里,抵达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一线,夺取了几乎整个白俄罗斯,由第2、3装甲集群编组而成的第4装甲集团军正在克鲁格陆军元帅指挥下扑向通往莫斯科的重镇斯摩棱斯克。在南方乌克兰和摩尔达维亚地区,德国人也打到了旧国界线,前进了300-350公里,乌克兰首府基辅处于危险之中。
德国军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在为期18天的边境交战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按照德方当时的统计,仅在6月的9天战斗中,东线陆军就损失了41087人(其中死亡8886人,失踪2707人,受伤29494人,不包括病员以及德国海空军、盟军在东线的损失,也不包括在芬兰战线德军的损失)。而在7月的头13天,东线陆军又损失了5万余人。其在边境战役中的总损失达92000余人,其中死亡约2万余人。
被丢弃的T-35多炮塔重型坦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35:00 +0800 CST  

楼主:red34gun

字数:38137

发表时间:2012-03-25 05: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2 09:16:05 +0800 CST

评论数:6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