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边境交战十八天(转)

首先对分享这本江湖是传秘籍的大神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2: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4: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6:00 +0800 CST  
◎苏联的重建与战略

面对这样一副烂摊子,苏维埃政权首先要做的是重建国家。为此他们暂时和西方达成妥协,建立起国家关系,恢复经贸往来。在国内,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被老布尔什维克称为“杀不绝”的资产阶级和灯红酒绿的生活重新出现在**了的莫斯科街头。但过渡是暂时的,在列宁死后,随着斯大林领袖地位的巩固,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
斯大林在1927年的讲话成为新时代的宣言:“新的帝国主义战争,这一问题是现时的基本问题,这是几乎不能怀疑得了”。W)=Bn
那么战争该如何进行呢?按照20年代苏联军事理论,由于“存在两个对立的社会体系”,苏联将面临“一场长期的,残酷的竞赛,交战双方的全部经济和政治基础都要在这一场竞赛中受到考验”。苏联与强大的资本主义敌人之间(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进行的将是一场长期的全面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在政治、经济整体实力上的较量。为此,苏联必须真正将国家的全部力量用于战争的准备。斯大林在1933年一次秘密会议上说过:敌人“随时都可以利用我国技术上、经济上的弱点来进攻我们”,因此“党不得不鞭策国家前进,以免错过时机,而能尽量利用喘息时机,赶快在苏联建立工业化基础......党不能等待和应付,她应当实行高速度。”
要实现高速的工业化,首先需要大量的钱。对几乎一无所有的俄国来说,只有地里打出的粮食和原材料能够换钱。但小生产者的农民不会轻易交出粮食,他们曾嘲笑亲自下乡收粮的斯大林:“你要给俺们跳个舞,俺们兴许给你点粮食”。
斯大林当然不会去跳舞,而是用铁腕建立了集体农庄。在付出了巨大而残酷的人道代价后,粮食终于被控制在政府手中,并以源源不断地出口来换取工业化所需要的资金。俄国的艺术品和沙皇的珍宝也被拿来从西方富豪手中换钱。到1936年,为了得到伦勃朗、鲁宾斯等艺术大师的杰作,包括著名美国百万富翁古尔本.凯恩和美国前财政部长梅农在内的阔佬们付给了布尔什维克1亿多美元。
从各种渠道弄来的钱大都被用于大量进口机器和引进技术。在1932年,英美两国全部出口机器设备的一半都被苏联人买去,大量失业的国外技术人才被招募到苏联。同年,已有外国专家1810人,技术人员10655人在那里工作,西方经济危机为苏联创造了不少机会。

(左起)伏罗希洛夫、莫洛托伏、斯大林和后来被清洗的特务头子叶诺夫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6: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8:00 +0800 CST  
而在苏联,**风暴早已消灭了俄国旧有的军官团,少量留存下来的军官也不受新政权的信任,而新制度下培养出来的红色指挥员还缺乏素养和经验。财政上的限制以及劳动力的短缺使红军的地方部队有90%的人员不能脱离生产,每年只是接受短期集训,充其量只能算民兵。
军队的扩充也受到了战前外交政策的影响。希特勒的重整军备可以在反对布尔什维克的旗号下得到西方国家、尤其是执行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的默许和“谅解”。利用这种“谅解”,德国人甚至可以侵吞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并进行局部动员。而在遭到整个西方仇视的苏联,为了防止“十字军东征”和彻底被孤立,任何军事措施都来得格外小心翼翼并严加保密。作为这种韬光养晦的代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苏军总兵力虽然达到了200万人,却也仅相当于德军人数的一半,而战斗力低下的地方师才刚刚废除。
1936年开始的大清洗对苏军战斗力的影响大大超出上述因素。4万多名作为军队骨干和精华的红军军官被迫害。斯大林或许认为通过肃反可以巩固他的政权和军队,使之更加坚强和稳固,但这一切所付出的代价之大却超出了他的估计。
1939年的欧洲战云密布。希特勒在通过讹诈和恐吓吞并奥地利、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同时,也终于使受了愚弄的英法警觉了起来。正如希特勒自己所说,这迟早将使德国军队失去暂时的优势,而德国经济潜在的巨大危机已经站在了他的身后,迫使他决心利用现有优势地位发动战争。
对1939年的德国来说,当前的敌人是波兰和英法,战前德军军备正是以他们为目标的。但如果不能和苏联达成暂时妥协,希特勒就无法达成目标。就在这个当口,互相攻击了多年的苏德之间似乎有了某种改善关系的可能。经过一番接触,迫不及待的希特勒写信给斯大林,透露了发动战争的打算,并希望能够在此之前和苏联签订条约。得到许可后,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迅速飞赴莫斯科。虽然在空中遭到了不明真相的苏联高射炮射击,但平时傲慢而且虚荣心极强的纳粹外交部长却连抗议都没有提(或许他没有察觉此事)。
对于斯大林来说,资本主义国家全都是敌人,只是威胁程度不同而已。表面上看,保守没落的英法似乎要比咄咄逼人的德国更能够相处。因此在30年代,苏联一直在争取与之合作,以避免他们联合起来威胁自己。但从英法对德国的放任态度上,斯大林看到的却是西方政治家的短见和那点想让苏德互相残杀的可怜伎俩。虽然总算明白德国是喂不饱的英法不得不赶到莫斯科和俄国人谈判。但对这些乘低速邮船慢慢吞吞而来、只打算让苏联承担义务、却不想给一点甜头的使者,斯大林当然不会上当,况且红军情报部门早已获得了英法和德国秘密磋商的情报。
绝不会为资本主义国家打仗的苏联和自作聪明的英法间的谈判理所应当没有取得结果。而苏联和意识形态上不共戴天、却毕竟务实一点的德国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却是合乎逻辑的。
这份有效期为10年的条约规定,缔约双方不得向对方进行侵略或攻击;缔约一方不得帮助与另一方交战的第三国;也不得参加反对另一方的国家集团。在这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条款外,苏联和德国还通过《秘密附属议定书》,规定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立陶宛北部边境,波兰境内的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成为苏德间的分界线。苏联在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的“特殊利益”得到德国的尊重。
缔约双方代表在签字完毕后举杯庆贺。据说当里宾特洛甫请求斯大林为希特勒干杯后,斯大林也让这位纳粹部长为自己的犹太战友卡冈诺维奇喝了一杯,气氛轻松愉快。在柏林,兴致很高的希特勒甚至通过照片判断出斯大林不是犹太人。对德国人来说,条约使他们避免了两线作战,为解决英、法、波兰铺平了道路。而斯大林不仅拿回了沙俄失去的东西,还能够放开手脚发展军备。双方都将这一条约视为权宜之计,签约的目的不是为了和解,而是为了最后摊牌。6
纳粹德国征服欧洲的战斗顺利得让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都感到不可思议。随着西方战局轻易取胜和德国军事实力的增强,希特勒开始重温他入侵并灭亡苏联的旧梦。
严格的说,他的这一迷梦从未中断过。在发动世界大战前1周召开的上萨尔斯堡军事会议上,希特勒就宣称要在据说患有重病的斯大林死后摧毁苏联,以实现德国的全球统一。
在对波兰战役刚刚结束的1939年11月23日,希特勒又对将军们发表了如下观点:“我长期怀疑,是否应该首先进攻东方,然后再进攻西方……现在俄国并不可怕,因为我们已同俄国缔结了条约,但是条约只有在对我们有用的时候才有遵守的必要,一旦我们在西方腾出手来我们就可以对俄国作战”。此前的10月17日,希特勒已向德国国防军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发出命令,在波兰扩建公路、铁路和通信网。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评价这是要将波兰变成“德国未来军事行动的集结地区。”
但此时希特勒尚未下定决心。就在发出上述命令后1周左右,在一次宴会上,他问及古德里安将军对苏德条约的看法,当古德里安回答说这让他松了一口气时,希特勒沉思了片刻,旋即转换了话题。
到了对法战役胜利的前夕,希特勒感到他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1940年6月2日,他兴奋地告诉身边的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大将,他将完成“真正伟大的使命:同布尔什维克主义算账”。6月22日,法国投降。8天以后,时刻关注希特勒意图的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日记中写到:“主要注意力在东方”。1个月后的7月21日,希特勒命令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就对苏作战问题进行研究。又过了1周,国防军统帅部指挥参谋局局长约德尔通知他的部下们:“希特勒打算在1941年春进攻苏联”。

向国家交粮的集体农庄农民,在被毁灭的俄国农村基础上斯大林建立了一个工业强国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9:00 +0800 CST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这样一个小国想打垮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近2亿人口的苏联,简直是蛇吞大象。但如果细致分析的话,上述观点未免流于肤浅。必须看到,到侵苏前夕,在战争初期取得巨大胜利的德国已经占领、控制、统治有247万6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亿5百万人口。听命于德国的欧洲盟国另外拥有8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7800万人口。这些新占据的土地和所谓盟国,使本来就拥有强大工业生产能力的德国在人力和物资资源上也拥有了与苏联抗衡的实力。
从人力来说,受德国支配的有2亿5百万人,略多于苏联的1亿9千3百万人(包括新并入地区的2000多万人口),因此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德国要强于苏联。
在兵员方面,苏联拥有3150万20至39岁的男性人口,该年龄段男性德意志人仅有1550万人。但苏联最可靠的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人。而在1941年5月31日直接为德国工农业服务的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则能够替代大量离开工作岗位加入军队的适龄德国人。
在物资资源上,德国最著优势的资源是煤和钢。1941年仅德国直接统治区便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的产量仅为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为德国提供了700亿度电力(苏联只有480亿度),使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仅有58.4万台)得以开动。加上超过苏联1倍的机器制造工人,使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制造工业。同时,“世界工厂”的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到1941年,那里的4876个工厂承担着德国的军工订货。仅法国在这一年便为德国生产了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
德国的稀有金属并不丰富,石油更是深感匮乏。在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共开采石油190万吨,生产合成燃料(从煤中提取)也只有410万吨。但如果加上从罗马尼亚等国(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还包括苏联)进口的数量,则德国在整个1941年内获得的液体燃料有812万吨之多,基本满足武装部队的需要。另外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的880万吨石油储备也落到了希特勒手中。按德国人自己的评估,仅靠已有的石油储备(西方估计当时德国有500~600万吨石油储备),就可以维持7个月的战争,足够打一场速决战。
综上所述,在苏德战争的前夜,德国并不缺乏资源和人力。问题在于,以高效率著称的德国人是否能够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纳粹德国的组织管理机构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
诚如在前面已经论述过的那样,纳粹德国的统治基础是希特勒和军人、工业家集团的妥协与合作。虽然在当时,希特勒拥有超越这两个利益集团的个人权威,他领导下的纳粹党掌握了国家要害部门(宣传、**和部分特务机关),却还没有完全控制住德国的经济基础和军队集团。这使得希特勒表面上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操作层面上缺乏足够稳固的基础。为了尽可能的让军人和工业家们听话,希特勒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在他们之间制造矛盾,并分散权利。在战争经济体制方面,希特勒也毫不例外的使用了这些方法。'
德国的军事工业不仅管理无序,而且没有充分动员。在二战爆发后,德国官方却宣称经济生活不需要像总动员计划规定的那样加以改组,同时还公布了所谓“生意照常”原则。德国因此未能实现经济的集中领导。工人人数因为军队动员而下降,不得不以国外劳工代替。而在如此需要人力之际,在德国军事工业中服务的德国工人总数也只有550万人,仅占1000多万产业工人总数的50%,工厂里还在实行着一班制。在战时条件下,民用工业和居民消费仍然维持着高水平。1939年德国居民生活消费指数为130.1,1941年则为133.2。
希特勒从不打算从根本上改变上述局面,而继续执行旧有的“宽度军备”计划,就是把军事工业的面铺得很宽,可规模却不是太大。希特勒认定,对苏作战势必是一场速决战,他本人在1940年7月22日军事会议就说过,“俄国必须被清除的时间是1941年的春天,俄国被摧毁得越快越好。”在这种速胜战略的指导下,军事工业的进一步强化被认为是多余的。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09:00 +0800 CST  
★二、毁灭与“制人”
◎(1)德国的情况
从马克斯计划到奥托指令
希特勒在发动对苏战争上确实是异乎寻常的迫不及待。就在7月22日会议后不久,他甚至询问指挥参谋局长约德尔有没有可能在40年秋发动侵苏战争,吃了一惊的约德尔只得抱了一堆地图来说服希特勒放弃这个完全不可行的念头。
希特勒如此急于消灭苏联,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他本人对此做出过解释:“今天我们武装的比任何时候都强大,这种军备水平我们保持不了多久……总有一天俄国人会闯进来,也许是八九年以后,也许是一年以后”;“时间对敌人有利,目前的力量对比只会向不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斯大林没有睡大觉”。
显然,希特勒意识到德国潜在力量上的劣势和本质的缺陷,以及苏联蕴藏的巨大潜力。如果等到克服了这些缺陷以后再进攻苏联,德国将丧失暂时的优势、失去统治世界的机会。基于这样的判断,希特勒认为他不能等待。
出于同样的考虑,他也不能等到消灭英国以后再进攻苏联。毕竟在1941年,不列颠岛国的力量不足以威胁德国在欧洲的统治,德国没有必要为她而丢掉消灭苏联的难得机会。而且希特勒相信,“如果(对苏作战)胜利,可能造成迫使英国媾和的形势”,同时“消灭俄国之后就会大大增加日本在远东的力量”;不仅如此,整个世界都会因为苏联的崩溃而“屏住呼吸”,这将为德国夺取世界霸权铺平道路。RS*
当然,实现这些“美好前景”的基本前提是对苏作战一定要胜利,否则就会适得其反。而在当时,无论是希特勒还是他的将军们对此都深信无疑(只有少数人例外)。就算他们预料到过相反的结果,妄图称霸世界的希特勒恐怕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争取尽快发动战争的同时,德国人也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结束她。为此他们选择了在波兰、西欧战局中已经操作得非常熟练的闪击战来进行对苏战争。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在1940年7月21日提出的“不成熟”意见规定了战争目标:用“4到6周”的时间,“击败俄军或者至少占领足够的俄国领土,使苏联轰炸机不能够到达柏林或西里西亚工业区;而另一方面,德国空军轰炸机却能够到达苏联境内的一切重要目标”。
西方历史学家后来批评这是一个目标极为模糊的战略,而且也不完全符合希特勒的野心。但希特勒倒不是太在乎这个目标的保守:反正只要消灭红军主力(希特勒和军队都相信这一点是能做到),那时再提什么目标,都是能够办得到的。
1940年7月29日,暂时调到陆军总司令部的德军第18集团军(该集团军被部署在苏德边境)参谋长马克斯少将受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大将委托,开始制定侵苏的具体战争计划。8月1日哈尔德对马克斯的计划进行了修改。8月5日,提出了《东线作战方案》。根据该方案,德军将从普里皮亚季沼泽两侧,分南北两个方向发动攻势。
在陆军总司令部拟定计划的同时,国防军统帅部的约德尔也命令属下的洛斯贝格中校制定最高统帅部版本的侵苏作战计划“弗里茨”。该计划于9月15日提出。其后,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命令新任命的第一总军务长保卢斯中将(就是后来在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保卢斯元帅)在马克斯和洛斯贝格计划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奥托”方案。
从11月29日到12月7日,在保卢斯主持下,陆军总司令部对“奥托”方案进行了图上作业,从而在陆军内部形成了对侵苏计划的共识。1940年12月5日,布劳希奇和哈尔德将“奥托”方案呈交给希特勒。
1940年纳粹德国的首都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0:00 +0800 CST  
第二十一号训令

总的来说,希特勒对该方案比较满意,但他同时也认为“莫斯科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出于战争经济的考虑,红军不会放弃北部的波罗的海和南部的乌克兰。因此,中央方向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推进到奥尔沙-斯摩棱斯克大陆桥之后,就应停止向莫斯科的推进,转而分别向北部和南部发动进攻。换句话说,希特勒决心在占领莫斯科之前先消灭基辅、列宁格勒方向的苏军。这固然与希特勒所强调的经济因素有关,但显然也受到保卢斯和洛斯贝格计划对苏军从南北发动反击的忧虑的影响。精通历史的希特勒不想让德国军队重蹈拿破仑孤军深入莫斯科的覆辙。
按照希特勒的这一战略构想,12月6日,约德尔委托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拟定对苏作战指令。最终在原有的计划方案基础上制定出著名的1940年第33408号绝密文件、国防军统帅部第21号训令《巴巴罗萨方案》。12月13日,各集团军群接到了东方战局的预令,12月18日,希特勒以预防性措施的名义批准了该方案。
按照《巴巴罗萨》计划的规定,德国武装部队应在对英战局结束前,以一次快速战役消灭苏联。为此将投入陆军、空军的主力。而在西线以及其他占领区,只留最低限度的兵力。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德军装甲部队应在航空兵的配合下,在普里皮亚季两侧大胆契入苏军纵深,将其围歼在国境地带,并阻止残部退过第涅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占领波罗的海地区和列宁格勒。
在经过这一决战阶段后,德军在第二阶段的任务要轻松的多,主要是继续追击苏军残部,并打垮其战略预备队(按德国估计,苏联人应该组织不出来多少预备队),同时占领莫斯科和顿巴斯。
第三阶段,德军将几乎不受抵抗地开到阿尔汗格尔斯克、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线,德国的轰炸机将从那里起飞,对苏联在乌拉尔的工业基地进行轰炸。

谋划方案中的德国将军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0:00 +0800 CST  


在西欧战役中大获全胜的德军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2:00 +0800 CST  
◎(2)克里姆林宫的秘密
被削弱的红军
斯大林从没有指望过和德国建立长期的和平。但按他的估计,德国和西方之间的战争将持续很长的时间。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波兰以及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大国的法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相继败亡。万字旗在半个欧洲上空飘扬。据说斯大林曾这样问他身边的人:“他们竟一点也不能抵抗吗?”另一次他则愤怒地大骂法国,并叫道:“现在希特勒肯定要打破我们的脑袋了!”
斯大林的不安是有道理的:红军的战斗力并不像他过去所认为的那样强大。在不久前结束的苏芬冬季战争中,对芬军占有绝对优势的苏军被拖住了4个月。只是在付出数倍于敌人的伤亡代价后,红军才勉强取胜。军队的缺点在这场冬季战争中暴露无遗,而这一切都被德国人看在了眼里。苏芬战争的纪录片成为希特勒和将军们取乐的工具。
盛怒下的斯大林对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大加指责。这位文化程度低、对现代战争一窍不通、据说只对手枪在行、并把大量时间花在对着摄像机微笑的内战英雄确实很不称职。但他在遭到斯大林攻击时的反驳也并非胡说:“所有这一切只能怪你(斯大林)自己!消灭老一辈红军的就是你这个人,我们最好的将军都是被你杀害的。”
在斯大林发动的清洗中,红军丧失了全部的军区司令、90%的军区副司令和参谋长、80%的师级指挥员。三分之一的团长被指责,中、下级军官损失惨重,技术人员也未能幸免,仅空军就有5616名飞行员被清洗。军队的基础遭到巨大的摧残。
为了弥补这些在短期根本无法弥补的损失,大批低级别军官被越级提升。昨天的排长变成团长,营长变成师长甚至军长。各种速成班培养出的大量“速成排长”(仅受过6个月军事训练)也充斥着军队。1941年初,苏军指挥员中仅有7.1%受过高等军事教育,55.9%受过中级教育,24.6%的人毕业于速成班,剩下的12.4%则根本没有受过军事教育。
不管斯大林是否承认自己对此所负的责任,在德国入侵威胁日益迫近的情况下,要解决军队的诸多问题,显然不是靠撤掉伏罗希洛夫而以芬兰战役中表现突出的铁木辛哥替代就能解决的。军队必须彻底改组,战争的经济工业准备要进一步加强。而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为此斯大林必须先稳住德国人,他相信他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他也别无选择。

1940年扩充中的红军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2:00 +0800 CST  
准备战争
满载苏联石油、橡胶的列车穿过辽阔的俄罗斯平原向西驶去,终点是德国。
按1939年8月苏德之间达成的协议,两国间贸易额为1.5亿马克左右,而1940年2月11日在莫斯科签署的贸易协定则规定双方在未来的18个月内最低换货额为6.4亿马克。为了稳住德国人,忠实履行协议的斯大林向德国提供了100万吨谷物、90万吨石油、10万吨棉花、50万吨磷酸盐,大量其他重要原料和从苏联过境的100万吨中国东北大豆,甚至用骆驼从古丝绸之路运来的战略物资钨。照德军经济局长托马斯的说法:“俄国人履行交货任务直至进攻前夜。在最后几天,还从远东用快车运橡胶。”
斯大林本人也对德国驻苏大使表白友谊:“我们应当永远做朋友,你应为此做出努力。”舒伦堡大使倒还真的在做这种努力,而希特勒则干脆对他也进行欺骗:“我对俄国不感兴趣。”诸如此类的话又被舒伦堡带给了斯大林或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
在国境地带,苏联防空部队被禁止射击越境侦察的德国飞机。在一架德机被抗命的高射炮手击落后,斯大林命令苏联驻德外交官员:“请立即拜会戈林,并就所发生的事表示歉意。”当然,这一举动或许还有别的意义,因为苏联的飞机也在频繁对德军进行侦察,尤其是在罗马尼亚地区。
就在拼命避免和德国人冲突的同时,抗击进攻的准备正在大规模展开。国防工业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在坚信“一懒二笨,其他全是美德”的斯大林看来,“设计师总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他们没有把潜力全部挖出来,应当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东西”。而对工厂中的工人,斯大林则靠严厉的行政、刑事处罚加上劳动竞赛和宣传来督促其工作,有时上班迟到几个小时就得坐牢。
在斯大林的鞭策下,苏联军事工业生产迅速提高。从1939年到1941年6月,苏联国防工业产值增加39%,而其他工业增长仅13%。新建的工厂开始向乌拉尔、伏尔加河、西伯利亚等纵深地带延伸。航空工业增长尤其显著。战前两个月,德国空军的一个代表团曾参观过几个苏联航空球形轴承、合金和航空发动机工厂。回国后,他们在给戈林的报告中宣称苏联的飞机制造业是全欧洲最大最先进的。
在这一时期,除了新式飞机外,苏联在武器产量上已经大大超过德国。对于苏联生产的先进新式坦克T-34,德国在战前甚至一无所知。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苏联生产这种坦克的目的之一,是因为他们确信德国人拥有“无畏舰”般的巨型坦克,而实际上根本没有。
军队加紧了训练。在西部特别军区,从1940年8月到战争爆发,共举行5次集团军级野战演习,1次集团军级的司令部就地演习,5次军级作战演习,1次方面军级作战演习,1次有2个机械化军参加的无线电演习,2次师级和1次军级操练。
苏军的大规模扩编和改组也在进行中。军队人数从1939年的98个师200万人急速扩充至1941年6月的303个师500万人。按西班牙内战的经验被取消的机械化军重新组建了起来。这些机械化军一旦配备齐全,将拥有29899辆坦克,其中包括15834辆T-34、KV坦克。而德国装甲部队同期所拥有的全部坦克和强击火炮只有5639辆,其中没有一辆可以抗衡苏联这两款强大的新坦克。苏联航空兵将原有的航空旅改为师和团,新式飞机已经开始装备部队,5个空降军也在组建中。

庞大的苏联工业体系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3:00 +0800 CST  
不夸张地说,苏联的战争准备的规模真正是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但在战争爆发前,这些准备还远远没有完成。旧的部队尚未从大清洗的严重摧残下复苏,大量缺乏训练的新建部队又使全军的整体素养进一步下降。宏大的换装计划才刚刚开始,少量的新式装备(相对于数量惊人的旧装备而言)还未形成战斗力。但从其已有的巨大规模和趋势来看,一旦这些准备工作完成,红军将对任何敌人形成绝对压倒优势。用一位英国历史学家的话来说,战争前夜的苏军是一台功能强大,但还未组装完成的机器。我们可以相信斯大林后来说的话:如果战争在1942年夏季或1943年爆发,情况将大不一样:红军将对德国人占据全面优势。
但在1941年的夏天,占据全面优势的却是德国军队,虽然只是暂时的。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才会如此急于入侵苏联,而斯大林又那么竭尽全力的避免在41年爆发战争。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可能陷入新的困惑:苏联这样大规模的扩军备战,是否是为抢在德国人之前动手?

先发制人?朱可夫的进攻计划

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希特勒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大肆宣传德国是在苏联对欧洲发动“毁灭一切的蒙古人风暴前”采取了预防行动。这种说法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在战争爆发前不久,德国侦察机关就发现苏军正在国境线大规模集结(这是事实),而后方则在加紧动员。德军高层对此有着种种不同的猜测。总的来说,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倾向于将苏军的集结看作是向德国显示实力。尽管如此,希特勒还是将苏联准备入侵德国的所谓“证据”,通知了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在战争爆发后,在边境地区俘获的大量苏军先进装备和绘制精密的德国地图,以及其他一些真假参半的材料也被作为“预防性战争”证据。但这些证据甚至说服不了德国将领自己。令人吃惊的是,有“说服力”的证据居然由俄国人自己提出来了。
在苏联解体前后,苏军战时档案资料陆续解密,一份在俄罗斯国防部中央档案馆发现的标题为“致人民委员会主席(斯大林):关于苏联武装力量战略部署计划的设想”的文件引起了轰动。
这是在战争前1个月零7天,即1941年5月15日,由当时的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大将亲自拟定的一个报告:报告认为德国军队已处于总动员状态,有广阔的后方,因此“德国及其盟友能够派出240个师进攻苏联”,“为了及时防止这一点,我认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能让德国统帅部掌握行动的主动权,要赶在敌人前面先展开军队,并在德国军队处于展开阶段,尚未组织起战线和各兵种协同之际向德国军队发动攻击”,“攻击的目的是切断德国与其南方盟国的联系。罗马尼亚的石油是德国战争机器的血液”
这一文件的披露使苏联“入侵说”重新泛滥,有些学者甚至将她作为“铁证”。尽管这份文件本身并未得到斯大林的批准,但正如许多资料所显示的那样,苏军确实在为进攻做准备。'
事实上,在战争前一个月,斯大林本人在红军指挥学员毕业仪式上的讲话就已经很清楚了:在明确“德国将是敌人”后,他宣称“当我们已变得强大时,应该从防御转入进攻”(德国人后来窃取了斯大林的被添油加醋过的讲话记录)。战前苏军“临时红军野战条令”也直言不讳地表示:“红军将是最具进攻性的军队。在战争中,我们将进行进攻,这种进攻将在敌人的领土上进行”。
在具体部署上,红军不是将大量部队集结于纵深进行防御,而是集中于国境第一线,这本身就意味着进攻。后来苏联史学家抱怨苏军修筑的工事靠国境线太近,而这正是进攻出发阵地的特点。从战前苏军建立庞大机械化、航空、空降部队的规模上,我们也不难可以看出进攻的企图。
苏军的确在准备进攻。但这并不说明苏联打算先发动战争。否则我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德军主力进攻西欧,而在东部只保留16个预备师的微弱兵力时,苏联不但没有进攻,甚至连计划都没有制定出来。而到了“德国及其盟友能够派出240个师进攻苏联”的时候,他们才匆匆忙忙拟定了一个设想。持“入侵说”的人并不了解苏联当时的军事战略。
在历史上,沙俄统治者的扩张野心总是受到落后经济的制约,而生活在疆域辽阔内的俄国人民也缺乏对外扩张的现实欲求。这使俄军在出国作战时往往缺乏强大的战斗力。这一特点在一战中表现的尤其突出:虽然俄国统治者指望通过速决战赢得战争,结果却陷入了旷日持久的阵地战,俄国人民不能忍受扩张战争带来的沉重代价,这导致了军队的溃散和帝国的覆灭。
鉴于这一历史经验,苏联要想让她的人民在规模空前巨大的战争中不发生动摇,就必须拿出一个合理的战争理由。从外交的角度来说,为了防止西方世界联合起来对付苏联,也应当避免先发动战争(小规模战争不在此例)。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3:00 +0800 CST  
苏联这一战略还植根于另一现实军事因素:由于领土辽阔的俄国交通不便,动员困难,因此难以指望第一战略梯队的集结速度能够超过靠西方发达交通网络调动的敌人。按德国陆军参谋部的估计,在向苏德国境调去7个德国师的时间里,苏联只能调来5个师。
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无法利用处于劣势的第一战略梯队先发制人,而只能在她的敌人先动手以后,先用边境掩护部队加以阻滞,然后派出强大的红军战略预备队发动毁灭性的大规模反击,歼灭进犯之敌并把战争推向敌国领土。这一战略设想的依据,是苏军战略家根据一战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在大国间战争的开始阶段,双方主力不可能投入作战,“红军主力同敌人主力一样,至少需要两星期才能完全展开”。但后来的实际情况却是德国人在战争第一天就把主力坚决的投入了进攻,而苏军的第一战略梯队却还未做好完全的准备。
但在这一切发生前,苏军的国境防御计划仍然是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制订的。按苏联人的估计,德国将对苏联投入240个师、1万辆坦克和1万5千架飞机(苏联总是想象敌人像自己一样拥有数以万计的坦克和飞机)。根据计划,苏军应以第一梯队战略梯队阻止敌人的首次突击(估计敌人投入兵力不会太大),夺取制空权,破坏德军主力的集中和展开,等待第二梯队的到来。
在防御重点上,红军总参谋部在1939年就判断德军将从中南北三个方向发动进攻,而主攻方向将在中央。但斯大林在1940年否定了这一正确估计。在他看来,德国人更需要乌克兰的粮食和顿巴斯的煤,红军应该在那里重点设防。有趣的是,苏军总参谋部的观点和德军总参谋部是相似的,其出发点都是从军事角度考虑。而斯大林的想法也和希特勒相一致,作为政治家,他们都比较看重经济因素。但希特勒接受了在边境交战中将重点置于中部的做法,而斯大林却把重点防御西南方向的思想贯彻进了1940年10月的苏联总参谋部边境防御计划。
至于前面提到的朱可夫先发制人的计划,或许是苏联战略家的“新思维”。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接受或者否定了这种新思维,而战争却按另一种方式开始了。
战前的苏联军事工业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3: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4:00 +0800 CST  
◎(3)缓缓拉开的战争帷幕

德国武装部队的集结与战略欺骗

在德国人进行西方战役时,留在苏德边境的德军据说少的连海关任务都承担不了。但当希特勒做出侵苏的初步决定后,从1940年7月到1941年1月,德军就向苏德国境、罗马尼亚、挪威北部派出了掩护梯队,其中包括:
B集团军群司令部(后改为中央集团军群)
第4、12、18、装甲集群集团军司令部
12个军、44个师(其中8个装甲师)驻罗马尼亚军事代表团
在此同时,早已开始的战区准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东普鲁士和波兰,大量钢筋混凝土工事、机场、仓库被修建了起来,道路得到修补。在预定的主要战役方向上,修建了坚固的电话、电报线路,最重要的方向设置了地下复线。为了便于指挥,德国陆军总司令部也在1940年10月30日从法国的枫丹白露迁到柏林措森。
1941年初,在做出了入侵的最后决定后,更大规模的部队集结全面展开。从2月到战争开始,包括113个陆军师、大量加强辅助、空军部队在内的德军开始分成5个展开梯队乘火车昼夜不停地开向东线。为了运输这数量达二百万以上的庞大部队及其装备,一共动用了11784列火车,20多万个车皮。越到后来展开的梯队,其卸载的车站就离苏德国境越近。为了不致影响铁路运行时间表,如果列车不能及时卸载,铁路部门有权命令该列车载着还未卸下的部队物资往回开。
进行这样大规模的调动部队和进行战区准备,要想完全瞒住对方是不可能的,为此德国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41年2月15日,国防军统帅部外国与谍报局局长卡纳里斯海军上将(此人后来由于参加反希特勒密谋,被光着身体吊死)接到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关于对苏战略欺骗的命令。3月初,该局第三处(反间谍处)接到卡纳里斯的三点指示:第一“对苏联进行积极的反间谍活动,特别应该……使苏联情报组织陷入瘫痪”;第二,迷惑各国的情报机关,“使他们认为德国真的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德国正在准备同英国开战”;第三“为反苏攻势的准备工作和军队东调应严守秘密”。大规模战略欺骗由此展开。
表面上,德国仍然在和苏联融洽地解决着彼此之间的问题。在1941年1月和4月,两国分别就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后调处相互财产和解决从伊戈尔卡河到波罗的海的边界问题签订了协议。同时,德国人也和苏联一样,一面在内部报告中抱怨苏联人胃口太大、门槛太高,一面却又“忠实”地向未来的对手供应各种机器设备和武器,甚至提供了406毫米口径海军炮、“吕佐夫”号巡洋舰和“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蓝图,包括梅塞施密特Bf-109E3型(购买了5架)、Bf-110型战斗机和容克Ju88型俯冲轰炸机在内的30多架德国作战飞机。
为了不暴露大规模调动的真实企图,德国驻苏武官奉命通知苏军总参谋部:调到东部的士兵是为了替换那些准备退役的老兵。而德国情报机关则放出风来,说德军在东部的集结,目的是掩盖大举进攻英国的企图,同时借以躲避英国人的空袭。为了弄得真像那么回事,德军还在遥望英国的法国海岸煞有介事地为已经无限期推迟的“海狮”计划做着准备,“打到英国去,活捉丘吉尔”的标语牌赫然可见。而在摩洛哥出现了60万德国军队,或者有6万德军部署在西班牙的谣言也到处流传。
部署在苏联边境附近的德军也奉命采取伪装,装甲部队被称为“建筑部队”或者“训练部队”。为了在德军内部保守秘密,《关于麻痹敌人的指示》中专门规定:“应采取一切措施在军队内部造成这样一种印像:尽管海狮计划明显松弛,但登陆英国的准备工作将按完全新的方式进行……甚至对将直接在东方作战的部队,也必须尽可能久的使之不了解真正的计划”。
但德军内部的保密措施并没有瞒过德国老兵,他们很早便清楚德国进攻苏联的意图,而且明白这一点的还不只是他们。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5:00 +0800 CST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7:00 +0800 CST  
更为准确的报告来自东京,提供者是一个名叫理查德.佐尔格的德国人。他的公开身份是德国《法兰克福日报》驻日本记者、纳粹党员,还是一个深受德国驻日使馆信任的“日本通”。而左尔格的真实身份却是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的情报人员。凭着与德国驻日外交人员的接触,早在战争前3个月,左尔格就已经确信德国将进犯苏联。1941年5月5日,他向莫斯科转交了一个拍摄自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发给驻日使馆密电的缩微胶卷,其中透露德国将在6月中旬对苏联发动战争。10天以后,左尔格又用无线电告知莫斯科,进攻的准确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
左尔格并非唯一预报入侵日期的人。当年4月17日,驻布拉格的苏联情报机构也发出过德国将在6月入侵苏联的情报。按1973年的统计,斯大林至少获得过84份类似的报告。虽然它们都被红军情报总局归入了“可疑情报来源”。
历史学家、赫鲁晓夫、持不同政见者和“新思维”主义者们都指责斯大林在如此众多的警报下,居然还会相信希特勒。但斯大林并没有相信希特勒,也并没有完全忽视情报的存在。对此最有说服力的事实是:在庞大的德国战争机器缓缓向东部移动的同时,苏联的军事机器也在发动之中。
德国在战前曾获得过瑞典驻苏武官的情报,宣称苏联早在3月就把60%的军队集结到了西部地区。战后的苏联史料也承认,在5月13日,苏联内地军区的第22、19、21集团军和从远东方面军、后贝加尔军区调来的第16集团军(2个步兵军,1个机械化军)、一个步兵军(第21军),共计28个步兵师,已开始按总参谋部的命令,向第聂伯河和西德维纳河开进并编入基辅、西部特别军区。另外,第20、24、28集团军也做好了变更部署的准备。为了隐蔽企图,上述部队的转移是在部队野营训练的伪装下,不改变铁路正常运行时刻表而隐蔽地进行的。这和德军集结兵力的手法非常相似。
6月14日到19日,国防人民委员会命令各军区,在当月21日到25日内,必须将指挥机构迁入野战指挥所。6月19日,又下令对机场及其他重要军事目标进行伪装,坦克和汽车必须涂上伪装色。与此同时,苏军总政治部起草了一份《近期红军中政治宣传的任务》,上面明确要求:“准备进行一场正义的,进攻性的,无坚不摧的战争。”
在国境地区,苏军西部各军区也进行了大规模部署变更。大量部队以变换夏季野营的名义在夜间向边境开进。到了6月中旬,西部军区的预备队已有一半开始调动,只是这些部队的炮兵因为还未完成打靶训练,结果大都被留在了后方靶场。这一情况后来对苏军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战争前夜,接近3百万人的庞大苏军已经集结在了西部地区。他们现在所需要做的,便是命令掩护国境的第一梯队部队执行开战前发给的防御计划、进入一级战备、领取弹药油料和补给、开入边境野战工事。但在接到最高层(斯大林)的许可前,他们却只能待在营房里,此外则什么也不能做。
边境地区的苏军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7:00 +0800 CST  
可斯大林这时还不想下达第一梯队进入野战工事的命令,因为这样的命令会成为德国入侵的借口,而军队对战争的准备还很不充分。来自边境部队的众多报告证实苏联军队仍然问题成堆。仅仅坦克部队据说就还有17条缺点必须克服,其中包括:摩托化步兵被当成普通步兵训练、炮兵不能在开阔地带熟练的操纵火炮进行直接瞄准射击、无线电兵水平太差等等。指挥员的缺乏,即使在释放了大批被捕的军官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解决。苏军第二战略梯队虽然已经开始向边境移动,但由于国土过于辽阔,因此也无法在德军之前完成战略集中和展开,这将使已经集结的第一梯队苏军处于兵力上的劣势。
在这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下,斯大林只能在确信德军进攻日期的情况下才能下达最后的命令。而各种情报提供给他的日期却有14个之多,其中既包括德国人曾经确定但后来又改变的进攻日期5月15日和6月15日,也包括最后定下来的6月22日。
日期是无法确定的,而拖延时间在斯大林看来却做得到。况且,按常理估计,德国应该不会冒两线作战的危险,他们也不大可能在毫无理由的情况下突然发动战争。
但希特勒这次却不打算按常理出牌,甚至也不需要制造靠事端来寻找战争借口,他对部下说过:“历史从来不会责备胜利者”。战后斯大林也说过同样的话。
前夜
战争在一步步迫近,部署在东线的德国陆军师数目开始急剧增加。在1941年3月12日,那里的德国师只有34个,到4月23日便增加到59个,6月5日则达到了100个。就在这一天,希持勒批准了确定侵苏战争最后准备工作的“巴巴罗萨时间表”,战争准备进入倒计时。从这时开始,已经到达东线的德国师开始利用夜间向国界地域开进,步兵师进至距边境线7到30公里,装甲师,摩化师则进至20~30公里处。这里将成为他们的进攻出发地域。
6月14日,希特勒的帝国总理府整整一天都在接待东线各集团军群、集团军、航空队的指挥官。在听取他们的汇报后,希特勒为这28位将军饯行,并发表长篇演说。在长长的椭圆桌子旁,他宣称这将是最伟大的进军,俄军主力在边境的集结为德军提供了消灭他们的最好时机,而“6周以后,最艰巨的作战就会过去”。^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7:00 +0800 CST  
当天苏联塔斯社发表了一篇莫名其妙的声明,宣称苏德关系正常,并无战争迹象。该声明战后曾遭到指责,说它造成了苏联军民思想的混乱。这种说法无疑是夸大其词的:生活在苏联体制下的人都知道,政府的公开声明如果没有内部指示加以解释,就只具有“对外意义”。事实上,当天苏军副总参谋长的解释就是“战备照旧”。在边境地区,战备步骤加快了。
6月16日,东线德军开始下发作战指导纲要。6月17日,希特勒下达了《巴巴罗萨方案》于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的最后命令。6月18日,东线德国陆军总兵力已达145个师(包括陆军总司令部东线战区预备队),其主力已经在苏德边境展开。同一天,从6月10日开始大规模调动的德国空军主力也在东线集结完毕。由于大量人员涌入,一些空军高级将领也只好将就住在一起。德国海军则在5月29日的作战日记写道:“为‘巴巴罗萨’进行的预备性军舰调动工作已经开始。”6月19日起,他们的舰艇就开始在东波罗的海布设水雷障碍。
西部国境的苏军已经直接感受到国境线那边庞大德国武装力量的存在。西部特别军区6月21日发出的密电指出,他们当面的德军已经在夜间拆除了铁丝网,边防军可以听到对面森林里传来的坦克履带轰鸣声。然而在此前一天,苏联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华西列夫斯基按斯大林的指示发给军区的密电仍然不同意该军区部队进入野战工事。10天前,从塔什干赶来的1个军官曾经问这位副部长,战争何时会爆发时,他的回答是:“今后15天到20天要是不打起来就算不错了。”
无论斯大林,华西列夫斯基还是西部特别军区,都不知道在6月19日,希特勒已经起草了告东线士兵书(20日下发)。这个自以为是救世主的人宣称为了“拯救我们整个欧洲的文明”,必须发动对苏联的战争,并希望得到上帝的保佑。随着战争的日益临近,这个纳粹“元首”心头不安地情绪也越来越重。正如他自己告诉戈林的那样,在这场战争中,德国人将和一个有坚定的信仰的敌人作战,战斗会无比艰巨。而戈林比他的“元首”还要悲观。在和希特勒作上述谈话的当天,他就将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用密码发给了达勒鲁斯。在日记中,戈林干脆把东线称为“死线”。
尽管充满不安,希特勒仍然不肯(事实上也已经不能)放弃他的疯狂计划。6月20日,他正式通知东线部队,进攻时间定在2天以后开始,即1941年6月22日。
1941年6月21日夜,一个闷热的夏夜,树木在没有风的黑暗中纹丝不动。在这黑暗的掩护下,由数百万德国士兵和数十万辆装甲、摩托化车辆组成的庞大集群向上千公里长的国境线移动,数千门火炮在阵地展开。机场上,上百架飞机的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
就在这同时,一个德军司务长却抢在他的部队前面渡过布格河进入了苏联境内。这个叛逃者告诉苏联人,德国军队将于22日凌晨发动进攻。早在3天前的6月18日,另一个据说是因醉酒打了军官的德国叛逃士兵曾把同样的消息告诉苏联人,但却并没有引起特殊的重视(1941年春夏带来类似消息的各种身份的叛逃者很不少)。而现在,在战争马上就要降临的时刻,这个神秘的德军叛逃者的话却令苏联人警觉了起来。
在接到朱可夫关于此事的报告后,斯大林(朱可夫回忆说斯大林是在睡梦中被叫醒的,他似乎忘了斯大林是晚上工作,白天睡觉的)最终允许朱可夫起草了总军事委员会第一号令。命令要求苏联西部边境各军区进入一级战备。虽然只要下达事先规定的行动代号,就能通知西线苏军执行战前制定的国境掩护计划,但斯大林还是制定了一个冗长的文件,要求苏军隐蔽占领发射阵地;将飞机分散到野战机场,并进行伪装;城市和目标区实行灯火管制。除此之外,苏军什么都不能做。在这最后时刻,斯大林仍然想避免战争。
这道长长的命令直到22日凌晨0时30分才下达完毕,此时离德国人的进攻只有2个小时了。后来的事实证明,除了此前就有充分准备的苏联海军外,西部各军区的苏军都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执行甚至接到该命令了。
1941年6月21日夜注定成为和平的最后时刻。而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此时还在和德国驻苏大使接洽,柏林的苏联驻德大使则用了一天时间找寻躲起来的德国外交部长。那天晚上,心神不宁的苏联政治局委员们在开会讨论局势后,聚在一起看了场电影,享受了最后的和平。


楼主 red34gun  发布于 2012-03-24 21:17:00 +0800 CST  

楼主:red34gun

字数:38137

发表时间:2012-03-25 05: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02 09:16:05 +0800 CST

评论数:6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