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实用解全集——2010版

六十章

分解译注:
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一样不能妄加搅动。 小鲜:小鱼、小虾等水产品。
以道莅天下:用道来治理天下。 莅:光临,引申为治理、管理。
其鬼不神:那些恶人的神通就没了。 鬼:代指恶人、奸人等。 神:(恶人的)神通。
非其鬼不神:不是那些恶人没了神通。
其神不伤人:(而是)那些恶人的神通伤不到人了。
非其神不伤人:(并)不是那些恶人的神通不伤害人。
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也不伤害人。圣人:代指有道的统治者。
夫两不相伤:恶人与圣人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这是德的交往所至 。

重点导读:
“鬼和神”在本章里只是两个代号而已,暗喻的是“恶人”和“恶人的神通”。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30 21:28:00 +0800 CST  
六十一章

分解译注:
大国者下流:大国要(像百川交汇的江河下游一样)居处在下位。下流:百川交汇的江河下游。
天下之交:天下的小国就会来交往。
天下之牝:这样的大国是雌柔的。牝:代指(母性的)“雌柔”。
牝常以静胜牡:雌柔的大国常以清静胜过雄强。牡:代指(公性的)“雄强”。
以静为下:大国应以清静居处在下位。
故大国以下小国:因此大国用居下对待小国。下:与大国合用译为“居下”。
则取小国:就能取得小国(信任)。
小国以下大国:小国用谦下对待大国。下:与小国合用译为“谦下”。
则取大国:就能取得大国(信任)。
故或下以取:所以说有的用居下取得(信任)。
或下而取:有的用谦下取得(信任)。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大国不过是想要统领小国。(直译+意译)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小国不过是想要得到大国庇护。(直译+意译)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双方都是为了各得想要的好处。
大者宜为下:大国宜居处下位。

全文译文:
大国要居处在下位,天下的小国就会来交往,这样的大国是雌柔的。雌柔的大国常以清静胜过雄强,大国应以清静居处在下位。因此大国用居下对待小国,就能取得小国信任;小国用谦下对待大国,就能取得大国信任。所以说有的用居下取得信任,有的用谦下取得信任。大国不过是想要统领小国,小国不过是想要得到大国庇护。双方都是为了各得想要的好处,大国宜居处下位。

本章剖析:
本章讨论的是大国和小国二者之间相处的种种辩证关系,因此要紧扣主题进行翻译,并合理准确的补充缺失的句子成分。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8:48:00 +0800 CST  
六十二章

分解译注:
道者万物之奥:道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奥妙(规律)。
善人之宝:好人把它当成宝贝。
不善人之所保:坏人用它保全自己。
美言可以市尊:“美言”可以获得尊重。市:(书)买卖货物,引申为获得。
美行可以加人:“美行”可以获得信任。加人:把大家加起来,代指信任。
人之不善:不善良的人啊!
何弃之有:为什么要抛弃“美言美行”呢? 之有:指“美言美行”。
故立天子、置三公:所以天子即位、设置三公。三公:周朝时指太师、太傅、太保。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虽有拱璧和驷马在先的荣耀。拱璧:大碧玉,象征尊贵与荣耀。驷马:四匹马拉的仪仗车,象征尊贵与荣耀。
不如坐进此道:也不如拥有美言美行。 此道:指“美言美行”。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古代所以重视美言美行的原因。 此道:同上。
不曰以求得:不是说用美言美行求得什么。 以:用“美言美行”。
有罪以免邪:而是有了过错用美言美行来化解。 以:同上。
故为天下贵:因此(美言美行)是天下最尊贵的。

本章剖析:
“美言美行”是本章讨论的中心主题,所以译文要紧扣“美言美行”展开翻译。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8:49:00 +0800 CST  
六十三章

分解译注:
为无为:行动不胡来。为:行为、行动。无为:不胡来(兼具不蛮干和不妄为两种词性)。
事无事:做事不搅扰。无事:不滋事。
味无味:吃粗茶淡饭。无味:代指简单的吃喝。
大小多少:(不计较)大小多少。
报怨以德:用德来化解怨恨。
图难于其易:对付困难要从简单处入手。图:谋划,引申为对付。
为大于其细:干大事情要从细小处入手。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难事一定要从简单做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一定要从细小做起。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因此圣人始终不去做大事。大:大(事)【承前省略】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大:同上。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许下诺言一定会缺少诚信。
多易必多难:把问题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总是把事情看得很难。
故终无难矣: 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加注:
《道德经》里的“无事”一共出现三次——①48章一次,57章一次,本章一次,用“不滋事”的释义全通。“事”单独出现多次,则要根据语境来合理选择不同释义。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8:50:00 +0800 CST  
六十四章

分解译注:
其安易持:事物在安稳时容易把持。 其:代指“事物”。
其未兆易谋:事物在没有改变时容易谋划。兆:本处指向坏改变的征兆。
其脆易泮:事物在脆弱时容易瓦解。泮:散、解。
其微易散:事物在微小时容易消散。
为之于未有: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治之于未乱:治理乱象要在未乱前开始。
合抱之木:合抱的大树。
生于毫末:生长于幼苗。
九层之台:九层的高台。
起于累土:筑起于每一筐累积的土石。
千里之行:千里的远行。
始于足下:始于脚下的每一步。
为者败之:(谁违背上述规律)做事就会失败。
执者失之:谁强行操作就会损失。
是以圣人无为:因此圣人始终不蛮干不妄为。圣人:指一切有道的人。无为:不蛮干、不妄为。
故无败:所以没有失败。
无执:圣人始终不强行做事。
故无失:所以没有损失。
民之从事:普通人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经常会在做到几成时而失败。
慎终如始:如果做事在终止时还能像开始时那样慎重。
则无败事: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所以圣人想的事都是大家不愿意想的。欲:想要。
不贵难得之货:不重视那些珍贵物品。
学不学:学习大家不愿意学习的东西。
复众人之所过:喜欢纠正众人所犯的错误。复:恢复,引申为纠正。过: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万物顺其规律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自然:顺其自然,即指顺应万物的本来规律去发展。

重点导读: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五句是一个完整复句,描述的是圣人的五大优点,“圣人”是这五句话共用的主语。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8:51:00 +0800 CST  
六十六章

分解译注: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江海所以能成为大小河流汇集之处。谷:川谷、河流。
以其善下之: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位置。下:低下。
故能为百谷王: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
是以欲上民:因此想要领导人民。上民:处在人民之上,即领导人民。
必以言下之:一定要用谦下的语言对待人民。下:谦下。
欲先民:想要带领人民。先民:处在人民之前,即带领人民。
必以身后之:一定要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之后。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所以圣人处在上面人民却没有负担。
处前而民不害:处在前面人民却没有损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所以天下人都乐意推崇他而不厌烦他。
以其不争:由于圣人不与人相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

个人语录:
做学问以大道至简、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最高境界。可见,某些事物小的、少的、简单的作用反而大;大的、多的、繁杂的作用反而小。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9:18:00 +0800 CST  
六十七章

分解译注:
天下皆谓我道大:天下人都认为我的道太大。
似不肖:似乎什么都不像。
夫唯大:正因为太大。
故似不肖:所以似乎什么都不像。
若肖:如果像什么。
久矣其细也夫:它早就变得渺小了。细:细小、渺小。
我有三宝:我有三件宝贝。
持而保之:要永远的保持它们。
一曰慈:第一件叫慈爱。
二曰俭:第二件叫俭朴。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件叫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面。
慈,故能勇:慈爱,所以能勇敢。
俭,故能广:俭朴,所以能大方。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处在天下人的前面。
故能成器长:所以能成为最好的领导。器:人才。长:领导。
今舍慈且勇:今舍弃慈爱只求勇敢。
舍俭且广:舍弃俭朴只求大方。
舍后且先:舍弃居后只求争先。
死矣:那是死路一条啊。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爱,用来与人打交道则能成功,用来守护自己则能安全。战:引申为与人打交道。胜:引申为成功。固:引申为安全。
天将救之:天将要救助谁。
以慈卫之:就用慈爱来守护他。

重点导读: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句话应该这样去理解——只要拥有慈爱善良,一个人就能长久。老子这是运用了夸张的写法来赞美“慈爱善良”。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9:19:00 +0800 CST  
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通行本为“是谓用人之力”,参照古本校正为“是谓用人”。)

分解译注:
善为士者不武:善于做士的不崇尚武力。士:辅佐国君、大将军、元帅等的谋士和武将。
善战者不怒:善于作战的不会动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于胜敌的不与(敌硬拼)。
善用人者为之下:善于用人的屈己待人。为之下:指对人谦下。
是谓不争之德:这就是(士)不争的四种美德。
是谓用人:这就是(有道国君)使用的四种人。
是谓配天、古之极:这就是符合天道、古道的最佳状态。极:顶点、最高程度。

重点导读:
①本文老子是在为“士和国君”讲道,做士要具备这四大优点——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而国君也要选用具备这四大优点的士。
②本文是互文的一种特殊而又罕见形式,后三句均与前四句形成互文且又交叉互文。即最后三个“是谓”开头的句子都是前四句话的补充与概括。

===================================================

【68章】的文章脉络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是士的四大优点
【是谓不争之德】——对头四句话的总结概括
【是谓用人】——有道国君使用的四种人
【是谓配天、古之极】——把“士”和“国君”合到一起赞美,即是说能做到“四大优点”的士是最优秀的,国君选用具备这四大优点的士是最英明的。

【善胜敌者不与】——本句描写的是打仗场面,本句是半截话,补充完整是—— 【善胜敌者不与(敌硬拼)】,补充的“敌”字是本句前一个“敌”字的承前省略,“硬拼”则是根据全句语境的合理补充。

【是谓不争之德】——本句是前四句的总结概括,前四句都是在赞美“士”,所以补充完整是——【是谓(士)不争之德】,这是运用了承前省略。

【是谓用人】——是谁在使用“士”老子并没有明说,根据历史实际情况可知:使用的士的只有国君、侯王、大将军、主帅等,因此译句补充“有道国君”。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9:19:00 +0800 CST  
六十九章

分解译注:
用兵有言:用兵打仗有种说法。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我不敢轻举进攻而宁可慎重防守。
不敢进寸而退尺:不敢冒进一寸而宁可后退一尺。
是谓行无行:这就是说不要盲目行动。行:行动。无行:没有目标的行动。
攘无臂:不要随便冲动。原义:不要捋起袖子伸出胳膊。
扔无敌:不要随便攻击敌人。扔:撇出去,引申为攻击。
执无兵:不要随便调动人马。执:指挥、调动。
祸莫大于轻敌:最大的祸患莫大于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轻敌几乎丧失了我方所有优势。宝:代指我方的优势。
故抗兵相加:因此交战的两军实力相当。相加:相当、接近。
哀者胜矣:哀悯的一方经常获得胜利。哀者:指爱民者、得民心者、出师有名者。

本章导读:
“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四句是格式统一的诗句,四个句子里的“无”均解释为“不要”,后三句里的“无”都要移入句首。(注:《道德经》很多句子的翻译都不能居于字面,只有采取意译的方法才能使译文文顺理通。)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9:21:00 +0800 CST  
七十章

分解译注:
吾言甚易知: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吾:指老子自己。
甚易行:(也)很容易实行。
天下莫能知:(可)天下竟没人能理解。
莫能行:(也)没人能实行。
言有宗:我说的话都有目的。 宗:宗旨、目的。
事有君:我说的事都有依据。
夫唯无知:只是你们还没有掌握这些。
是以不我知:所以不懂我。
知我者希:懂我的人虽然很少。希:同“稀”,少。
则我者贵:(但)效法我的人一定高贵。 则:效法。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因此圣人总是外表朴素内心却坚守大道。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19:21:00 +0800 CST  
七十一章

分解译注:
知不知,上: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就是明智。上:结合语境译为“明智”。
不知知,病:不知道却认为自己知道,就是缺点。 病:代指缺点、毛病。
夫惟病病:只有把缺点看做缺点。
是以不病:才能没有缺点。
圣人不病:圣人没有缺点。
以其病病:正是因为他把缺点看做缺点。
是以不病:所以没有缺点。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4:00 +0800 CST  
七十二章

分解译注:
民不畏威: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威胁。
则大威至:则施加更大的威胁。
无狎其所居:不要逼迫百姓不得安居。 狎:假意的亲近,实则迫害。
无厌其所生:不要阻断百姓的谋生之路。
夫唯不厌:只有不厌恶(百姓)。
是以不厌:(百姓)才不会厌恶(统治者)。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所以圣人总是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
自爱不自贵:自我珍爱而不自命高贵。
故去彼取此:因此要去除自见、自贵而保持自知、自爱。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5:00 +0800 CST  
七十三章

分解译注:
勇于敢则杀:勇猛而敢干就容易丧命。
勇于不敢则活:勇猛而慎重就能保全自己。不敢:胆小。
此两者或利或害:这两种“勇”一利一害。
天之所恶:“勇于敢”连老天都厌恶。
孰知其故: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原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所以圣人也难以解释清楚。
天之道:自然规律(是)。
不争而善胜:不去争斗反而容易取胜。
不言而善应:不去言说反而容易回应。
不召而自来:不去召唤反而自动到来。
繟然而善谋:缓慢的事物更容易谋划。繟然:缓慢的样子。
天网恢恢:天道的大网广阔无边。
疏而不失:疏松而不会有任何漏失。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6:00 +0800 CST  
七十四章

分解译注:
第一段:
民不畏死:百姓不害怕死亡。
奈何以死惧之:怎么能用死亡去威胁他们呢?

第二段:
若使民常畏死:如果想要使百姓畏惧死亡。
而为奇者:则对那些干坏事的人。奇:代指坏的事物。
吾得执而杀之:施政者就要抓住并杀掉他们。吾:指施政者。
孰敢:谁还敢干坏事。

第三段:
常有司杀者杀:常有执法者去执行杀人任务。司杀者:主管杀人的人。司,主持、主管。
夫代司杀者杀:如果有人代替执法者去杀人。
是谓代大匠斫:这就好比有人代替高超的木匠去砍木头。斫:(书)用刀斧砍。
夫代大匠斫者:代替高超木匠砍木头的人。
希有不伤其手者矣: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重点导读:
第一段内容是说当老百姓无法生存时,任何的死亡威胁都没用,都无法阻止老百姓造反生事。
第二段内容是说使百姓畏惧死亡的方法就是杀掉干坏事的人,执政者要注重这种警示作用产生的效果。
第三段内容是说执政者杀人的正确方法,必须由法官来执行,其他人乱参与就会乱套。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6:00 +0800 CST  
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通行本为“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分解译注:
民之饥:百姓的饥苦。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因为统治者征税太多。其上:即统治者。
是以饥:所以受饥苦。
民之难治:百姓难以治理。
以其上之有为:是因为统治者蛮干妄为的事太多。有:有(什么样的事)。为:蛮干、妄为(正词贬用)。
是以难治:所以难以治理。
民之轻死:百姓轻易死去。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因为统治者生活奢靡。生之厚:奉养自己丰厚奢侈。
是以轻死:所以轻易死去。
夫惟无以生:只有(统治者)不奢靡自己的生活。为者是贤:能做到的是贤(君)。
于贵生:于是(百姓)的生命也跟着贵重起来。

本章剖析:
本章讨论的是统治者的种种做法对老百姓的直接影响。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7:00 +0800 CST  
七十六章

分解译注:
人之生也柔弱: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
其死也坚强:死后身体就会变得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一切花草树木活着时都是柔脆的。
其死也枯槁:它们死后都会变得干枯。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的容易死掉。死之徒:大致意思是指“短寿”。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的容易存活。生之徒:大致意思是指“长寿”。
是以兵强则灭:所以兵力强大后反而会招致灭亡。
木强则折:树木强大后反而会容易遭到砍伐。折:代指被砍伐。
强大处下:因此强大处于下风。
柔弱处上:柔弱处于上风。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7:00 +0800 CST  
七十七章

分解译注: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天道就像拉弓射箭一样。欤:表示疑问的助词。
高者抑之:举高了就压低一些。抑:向下按。
下者举之:拿低了就抬高一些。
有余者损之:拉的过满就收减些力量。
不足者补之:拉的不足就增补些力量。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是减损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人道则不是这个样子。
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减损不足的用来奉养有余的。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谁能有多余的用来奉养天下人呢?
唯有道者:只有有道的人。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所以圣人帮助(大家)而又不依赖(大家)。 为:帮助。
功成而不处:建立了功劳而又不居功。
其不欲见贤:他这是不想表现自己的贤能。见:同“现”,显现。

加注:
“天道”的两种主要释义:①最高境界的道;②(良性的)自然规律。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8:00 +0800 CST  
七十八章

分解译注:
天下莫柔弱于水:天下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攻坚克强的东西没有一样能胜过它。
其无以易之: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它。
弱之胜强:弱能胜强。
柔之胜刚:柔能胜刚。
天下莫不知:天下人都知道这个道理。
莫能行:却没有人能做到。
是以圣人云:所以圣人说。
受国之垢:能承受全国的污垢。
是谓社稷主:才是江山社稷的明主。
受国不祥:能承受全国的灾祸。
是为天下王:才是天下的好君王。
正言若反:这些正言听起来像反话。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8:00 +0800 CST  
七十九章

分解译注:
和大怨:和解了大怨。
必有余怨:一定还会留有余怨。
安可以为善:怎么做才可以算是妥善呢?安:表示反问,“怎么”。
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圣人保存借条而不强迫人偿还。执:拿着。左契:契约的左半边存根。
有德司契:有德的人就像保存借条的人一样宽容。
无德司彻:无德的人就像征税的人一样苛刻。彻:周代的一种收税法,代指"苛刻"。
天道无亲:天道对谁都没有偏爱。无亲:没有亲疏的区别,即指“一样对待”。
常与善人:它常常和善良的人在一起。

加注:
整部《道德经》80%以上的内容讲述的都是人情道理,人情道理就是道,但不是道的全部内容。因为道包括天、地、人、事、物五大方面的规律,而人情道理只与人、事、社会等有关系。换种说法,《道德经》讲述的大多都是人生哲理、事理、伦理、社会规则、政治方略、军事谋略、治国策略等。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9:00 +0800 CST  
八十章

分解译注:
小国寡民:有这样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有特别多的器物也派不上用场。什佰:谓超过十倍、百倍。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百姓珍爱这里的生活而不愿向远方迁徙。
虽有舟舆:虽然有很多船只车辆。舆:车。
无所乘之:(由于)不远行而无人乘坐。
虽有甲兵:虽然有很多武器装备。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装备。
无所陈之:(由于)无处使用而陈放起来。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这里的百姓又回到了结绳记事的淳朴时代。
甘其食:(这里的人们)饮食甜美。
美其服:衣着漂亮。
安其居:居住舒适。
乐其俗:喜乐民俗。
邻国相望:邻国(虽然)互相看得见。
鸡犬之声相闻:鸡鸣狗吠声(虽然)互相听得见。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但)两国的人民老死也不互相侵扰。

重点导读:
①后人对本章的误解太多,总认为老子喜欢小国,其实本章老子是在给小国讲道——小国要在自己的土地上搞生产、搞建设、创造幸福生活,不要去侵扰别的国家。同样,老子也给大国讲道——如29章。准确的讲老子心中的“小国”就是春秋时代的几十个诸侯国(大诸侯国和周朝除外),而本章其实就是“理想小国”的样板,老子渴望所有的小国都来效仿之。
②本文的某些句子要采取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比如“重死”的原义——“把死(在这里)看得很重”,应合理修饰为——“珍惜这里的生活”;再如“不相往来”的原义——“不互相来往”,应合理修饰为——“不互相侵扰”。此外,很多译句都要合理补充缺失的句子成分。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2-02 21:09:00 +0800 CST  

楼主:吴声无声

字数:41191

发表时间:2020-01-27 0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8 14:57:38 +0800 CST

评论数: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