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实用解全集——2010版

二十章

分解译注: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答应与迎合相差多少呢 ? 唯:真心的答应。 阿:迎合的答应。
善之与恶,相去几何:善良与丑恶相差多少呢?
人之所畏:大家所畏惧的。
不可不畏:我也不能不畏惧。
荒兮其未央哉:(大道)荒废到这样广阔无边的程度。 未央:没有边际。
众人熙熙:大家却兴高采烈。众人:指那些有权有钱有势的人。熙熙:热闹的样子。
如享太牢:好像是在参加盛大宴会。 太牢:古代帝王祭祀时牛羊猪全备为太牢,场面宏大。
如春登台:好像是春日登台(欣赏美景)。
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淡泊享乐没有任何表现。 未兆:没有征兆、没有任何表现。
如婴儿之未孩:好像是还没有长大的婴孩。
儽儽兮若无所归:憔悴颓废像是个无家可归的人。 儽儽兮:憔悴颓废的样子。
众人皆有余:大家都很满足。 有余:财物富足,引申为满足。
而我独若遗:唯独我认为社会有所欠缺。遗:遗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是有颗愚人的心呀。
沌沌兮:是那样的混沌。 沌沌:特别混沌。
俗人昭昭:大家都特别明白。 昭昭:特别明白。昭,明白。
我独昏昏:唯独我特别糊涂。 昏昏:特别糊涂。昏,糊涂。
俗人察察:大家都特别精明。 察察:观察特别仔细。
我独闷闷:唯独我特别不开窍。闷闷:像个闷葫芦似的不开窍。
淡兮其若海:大家的冷淡好像我的思想是那广阔无边的大海。 淡:冷淡、不热情。
飂兮若无止:可我还是像风一样忙忙碌碌无法停止传播道。 飂兮:疾风不停的样子,比喻忙忙碌碌。
众人皆有以:大家都各有用处。 有以:有自己的用处。以,用。
而我独顽似鄙:而唯独我顽固到被人瞧不起。 鄙:鄙视、轻视。
我独异于人:虽然我不同于大家。
而贵食母:但我还是要看重探索研究道 。 食:引申为探索、研究。母:(事物)的基础,即“道”。

本章剖析:
同样处在社会的上层,众人陶醉于享乐之中,过着奢靡的生活。而老子却时刻忧国忧民,圣人老子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显得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文中处处体现出众人的幸福感和老子的忧愁感的对比,这就是众人(指有权有钱有势的人)与圣人(指老子)的巨大差别。同时本文能让我们看得出老子在悟道以后的时间里一直在传道。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28:00 +0800 CST  
二十一章

分解译注:
孔德之容:孔子的德的内容。
惟道是从:只能说与道是相从的。从:跟随、相从。
道之为物:道与德的关系。原义:道作用到德上。 物:代指德。
惟恍惟惚:只能说是恍惚的。(即指讲不清楚。) 恍惚:模糊。
惚兮恍兮:惚惚恍恍啊!
其中有象:德中有道。 象:(道的)迹象 。
恍兮惚兮:恍恍惚惚啊!
其中有物:道中有德。 物:代指德。
窈兮冥兮:深奥啊! 窈:深远。冥:深奥。
其中有精:德中有道的精华。
其精甚真:这种精华真实存在。
其中有信:德中有道不可不信。
自古及今:从古到今。
其名不去:德的名字不曾离去。
以阅众甫:人们就是用德来检查众人的言行是否美好的。众甫:众人美好的形象。甫,古时加在男子名后的美称。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我是怎么知道众人的言行是否美好的呢?
以此:我是用道来衡量的。此:代指自己的道。

重点导读:
①“孔德”即是“孔子的德”的缩写,“德”铺展开来就是忠、孝、仁、义、礼等系列内容。
②【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子的儒家理论的核心是“德”,老子的道家理论的核心是“道”。本章就是“德”和“道”的一个比较。老子认为“德”和“道”没有多大区别,即指忠、孝、仁、义、礼等是德的内容,同样也是道的内容。(注:德即是道,但道不一定是德。因为道包含天、地、人、事、物五大方面的规律,而德则只与人和事有关。)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28:00 +0800 CST  
二十二章

分解译注:
曲则全:能刚能柔、能屈能伸、能进能退方能保全。(即是说-直来直去很多事都办不好,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曲伸适当才能办事圆全、或保全自己。)曲:“直来直去”的反义。
枉则直: 看到歪曲事实害人就能做到正直。 枉:使(什么)歪曲,行为不合正道。
洼则盈:居下方能盈满 。
敝则新:陈旧便会更新。 敝:代指一切旧事物。(与“推陈出新”大致相同)
少则得:少取才是多得。
多则惑:贪多反而迷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所以圣人坚守以上原则而成为天下楷模。 抱一:对“以上六条哲理”坚守如一。 式:样式,引申为楷模。
不自见故明:不自我表现才算得上明智。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才能彰显才华。 彰:鲜明地显示。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我夸耀才会保有功劳。 伐:自夸。
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才能长久。 矜:自尊自大、自夸。
夫唯不争:由于圣人不与人相争。 夫:语助词。(半截话,译句补充“圣人”)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古人所说的“曲则全”。
岂虚言哉:不可能是空话呀!
诚全而归之:我们要真诚的把成全自己的功劳归功于“曲” 。

重点导读: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是六句哲理;“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又是四句哲理。这十句话的深奥道理都需要仔细揣摩,没有经历过、不到一定年龄是很难领悟其中道理的。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20岁开始学习《道德经》,那么到30岁、到40岁、到50岁、到60岁时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领悟。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30:00 +0800 CST  
二十三章

分解译注:
希言自然:少说话才合乎规律。 希:同“稀”,少。 自然:按道理应当这样,即指合乎规律。
故飘风不终朝:缘由是狂风刮不了一个早上。
骤雨不终日:暴雨下不了一个整天。
孰为此者:谁使狂风暴雨这个样子呢?
天地:是天和地。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尚且不能让狂风暴雨长久。
而况于人乎:更何况是人(说话)呢?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因此依道而行的人言行合乎道。
德者同于德:依德而行的人言行合乎德。
失者同于失:失道失德的人言行背道弃德。失:指失去上两句话里的“道” 和“德”。
同于道者:有道的人。
道亦乐得之:道也乐意和他在一起。
同于德者:有德的人。
德亦乐得之:德也乐意和他在一起。
同于失者:失道失德的人。
失亦乐得之:道和德也会抛弃他。
信不足焉:诚信不足啊!
有不信焉:怎么会有人信任他呢 ?

重点导读:
1.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段话是“道法自然”写作手法,老子是把人的说话和天地的刮风下雨做了个比较,天地都无法使狂风暴雨(不是细风小雨)长久下去,由此老子认为人的说话也不应该滔滔不绝,滔滔不绝就会出现很多问题:①言多必失;②别人插不进话;③无法获知他人想法;④引起大家反感等。
2. “德者同于德”这是承前省略句子,所以要把上句话里的“从事于”补充进来, 补充完整是——(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31:00 +0800 CST  
二十四章

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有物。(注:“有物”由25章移入。)

分解译注:
企者不立:踮起脚跟的人不能站立长久。 企:抬起脚后跟站着。
跨者不行:迈大步的人不能走得太远。
自见者不明:自我表现的人不算明智。
自是者不彰:自以为是的人无法显现才华。 彰:鲜明的显示。
自伐者无功:自我夸耀的人失去功劳。 伐:自夸。
自矜者不长:自高自大的人不会长久。 矜:自尊自大、自夸。
其在道也:这些行为用道来衡量。
曰余食赘行:只能说是多余无用的。 余食赘行:比喻多余无用。 余食,残羹剩饭。赘行,带着多余的东西行走。
物或恶之:大家或许都讨厌这些缺点。 物:代指人。 之:代指上文的六条缺点。
故有道者:因此有道的人。
不处有物:不会去接触这些缺点 。 物:代指上文的六条缺点。

重点导读:
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为人处世的六条缺点。
②“企者不立”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总想着要比别人高一头反而会很累的道理。
③“跨者不行”实际上是告诉人们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这是两种常识现象,老子由常识现象联想到做人做事也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31:00 +0800 CST  
二十五章

原文:
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通行本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里经过了校正,“有物”移入24章。)

分解译注:
混成先:混沌世界在先。
天地生:然后天地产生。
寂兮寥兮:(初始的天地)无比寂静空旷。 寂:寂静。 寥:虚空、空旷。
独立不改:独立运行永不改变。
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永不停息。 不殆:不会遇到危险(而停止)。
可以为天下母:这种规律的存在可以说是天下万物产生的基础。母:基础、根本。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这种规律的名字。
字之曰道:就给它起个名字叫“道”。
强为之名曰大: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道”。 (半截话,原句补充“强为之名曰大道”。)
大曰逝:大道是看不见的。 逝:代指消失、看不见。
逝曰远:看不见且又遥远。
远曰反:遥远且又在眼前。 反:代指“远”的反义,即近处、眼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因此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这四大重要方面。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占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要遵循地的运行规律。 法:即“效法 ”,学习、模仿,引申为遵循、顺应。
地法天:地要遵循天的运行规律。
天法道:天要遵循道运行。道:规律。
道法自然:做人做事的道理要效法某些自然现象(即自然规律)。道:做人做事的道理。 自然:自然现象、自然规律。

重点导读:
1.【混成先,天地生】——从古到今,“盘古开天地”这个民间神话传说人尽皆知,“ 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这个神话传说的诗体韵文格式的描述。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是模糊一团的混沌状态,后来盘古开天辟地……,“轻而清”的物质不断上升,就变成了天;“重而浊”的物质不断下降,就变成了地。从此,混沌不清的宇宙一分为二形成了“天和地”。
2.【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这段话是在描述“天和地”分开之后的情况,即天地寂静空旷永不停息的一直在运行着……。
3.【可以为天下母】——本句是前五句话的补充描述,即是说有了混沌世界形成天地、及天地一直运行这个基础,N亿年后万物和人才逐渐的陆续出现。
4.【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两句是说天地是怎样形成的?万物是怎样形成的?必然会有其原因(即规律),老子把这个规律起名为“道”,对于天地万物的成因老子没有给出任何答案,仅是提出十几个疑问句而已。而整部《道德经》老子阐述的都是天地万物存在后运行、发展、变化的道,且以人事物的道理为主。
5.“强为之名曰大”为什么要补充个“道”字?——这是承前省略写作,即借鉴了上句话“字之曰道”的“道”字。由此推知下句“大曰逝”的“大”同样指“大道”——这是承前省略的一种特殊形式。
6.“ 人法地”是说人要遵循地的变化规律去工作生活,比如人要遵循大地的四季变化去种庄稼,还要随着四季变化而换衣服,等等;“地法天”则是说地和天是互动的,天的变化直接影响地的变化,比如天冷了大地就会上冻,天暖了地表温度升高土地就能种庄稼。
7.“道法自然”是说某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方法)与某些自然现象相差无几,只要效法这些自然现象就能明白某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道法自然”在实际应用中就是古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即今天的“类比手法”,如“上善若水”、“大器晚成”都是这样的句子。先秦古文中“道法自然”类型的句子很多。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32:00 +0800 CST  
二十六章

分解译注:
重为轻根:用重视来取代轻视。原义:重视是轻视的根本。
静为躁君:用冷静来取代急躁。君:借“君臣”来比喻,即静为“君”、躁为“臣”。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所以圣人整日远行不会离开车马用品。
虽有荣观:虽有荣幸观光的机会。
燕处超然:却心不在焉而自忙其事。燕处:燕子处于两种状态——时而悠闲,时而忙碌。 超然:不在其中,置身事外。
奈何万乘之主:奈何拥有万辆兵车的君主。
而以身轻天下:却以自身的强大轻视天下。
轻则失本:轻视就会失去根本。 本:根本。
躁则失君:急躁就会失去冷静。 躁:性急、不冷静。君:代指“静”——即“静为躁君”。

重点导读:
①【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终日行的意思是指行远路,行远路就要备好车马及一切急需用品,这是说圣人对待远行非常“重视”。(辎重:行军打仗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本语境代指车马及携带的急需用品。)
②头两句和最后两句首尾呼应,是本文讨论的主题。中间五句是举例说明——即圣人重视什么与轻视什么?君主重视什么与轻视什么?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33:00 +0800 CST  
二十七章

分解译注:
善行无辙迹:善于行动的不会留下痕迹。(注:行军打仗、警察破案经常出现这种情形。)
善言无瑕谪:善于言谈的找不出漏洞。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毛病。 谪:贬谪、处罚。
善数不用筹策:善于数术的不用筹谋策划。 数:数术,数术的内容很多。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于保守秘密的不会泄露。原义:善于关闭的不用设置门闩也打不开。 关楗:木制门闩。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于团结的无法将他们分开。原义: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解不开。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别人。
故无弃人:所以没有被圣人抛弃的人。
常善救物: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事物。
故无弃物:所以没有被圣人抛弃的事物。
是谓袭明:以上讲的都是智谋。袭:乘其不备而偷偷攻击。明:明智、智慧。(注:“袭明”应是“智谋”的最早用词。)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因此善人的言行事迹是恶人的老师 。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恶人的言行事迹是善人的警戒。 资:提供些什么。
不贵其师:不重视这样的老师。
不爱其资:不在乎这样的警戒。
虽智大迷:虽有智慧也是特别糊涂。 迷:迷糊、糊涂。
是谓要妙:这就是道的精要奥妙。 要:精要。 妙:奥妙。

重点导读:
本章老子讲述了几种言行上的智慧做法,本文只是对结果的概括,具体办法没讲,因为具体办法则取决于个人的智慧、及学识和经验的长期积累。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52:00 +0800 CST  
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第一段)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朴。(第二段)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无极。(第三段)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分解译注:
知其雄:知道自己的雄强。
守其雌:守住自己的雌柔。(注:“知其雄,守其雌”是指人的性格、脾气、秉性等。)
为天下溪:就能(像天下的溪水一样)做到善良。天下溪:到处都有的小溪、小河。
为天下溪:做到善良。
常德不离:常德就不会离开自己。 常德:始终保持德的状态。常,经久不变。
复归于婴儿:就能达到淳朴。归于:达到。婴儿:代指孩子的性格——诚实、纯真、质朴。
本段译文:
知道自己的雄强,守住自己的雌柔,就能做到善良。做到善良,常德就不会离开自己,就能达到淳朴。

分解译注:
知其白:知道自己的优点。 白:代指优点、长处。
守其黑:管住自己的缺点。 黑:代指缺点、短处。
为天下式:就能做榜样。 式:样式,引申为榜样。
为天下式:做了榜样。 天下式:天下人的榜样,简称为榜样。
常德不忒:常德就不会出现差错。 忒:差错。
复归于朴:就能达到特别淳朴。(注:本句翻译是为了配合“复归于婴儿”和“复归于无极”。)
本段译文:
知道自己的优点,管住自己的缺点,就能做榜样。做了榜样,常德就不会出现差错,就能达到特别淳朴。

分解译注:
知其荣:知道自己如何获得荣耀。
守其辱:却甘愿守在卑下的位置。辱:指受屈辱的卑下位置。
为天下谷:胸怀就能(像天下的山谷一样)宽广。天下谷:比喻胸怀宽广。
为天下谷: 胸怀宽广。
常德乃足:常德就会保持充足。
复归于无极:就能达到无极淳朴。 无极:没有极限、无穷无尽。极,顶点、尽头。
朴散则为器: 这三种淳朴的释放就能成为人才。 散:分散,引申为释放。器:人才。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使用这三种淳朴就能成为好领导。
本段译文:
知道自己如何获得荣耀,却甘愿守在卑下的位置,胸怀就能宽广。胸怀宽广,常德就会保持充足,就能达到无极淳朴。这三种淳朴的释放就能成为人才,圣人使用这三种淳朴就能成为好领导。

重点导读:
1.“天下溪”是滋养万物的,所以“天下溪”代指“善良”,“为天下溪”与“上善若水”是相似的句子。
2.“复归于无极”是个承前省略句,这是借鉴了第二段最后一句“复归于朴”的“朴”字,补充完整是——复归于无极(朴)。
3.本文阐述的是返朴归真的具体方法,三段内容分别阐述了“淳朴”的三重境界——①淳朴;②特别淳朴;③无极淳朴。换而言之:第一段是告诉人们要培养“好的性格”;第二段是告诉人们要发挥“优点长处”;第三段是告诉人们要做到“胸怀宽广”。老子最后总结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同时拥有这三大优点的人才能担当大任。
4.“朴散则为器”的“朴”即指——①复归于婴儿;②复归于朴;③复归于无极。说白了其实就是指头三段的全部内容。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56:00 +0800 CST  
二十九章

原文:
夫大制不割,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夫大制不割”由28章移入,原话为“故大制不割”,参照甲乙本“故”字校正为“夫”字。)

分解译注:
夫大制不割:大国的体制不应该分割疆土。 夫:语助词。制:体制、制度。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想要再次取得天下的统一并付诸行动。
吾见其不得己:我看他是很难成功的。
天下神器: 就算它拥有天下最好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神器:代指精良的军队和武器装备。
不可为也:也是办不到的。
为者败之:行动的就会失败。
执者失之:执着的还会被灭掉。
故物:因此国这个东西。 物:代指国。
或行:或自行创建一套制度治国。 行:指自己行动去创建。
或随:或沿用己有的制度治国。 随:跟随。
或嘘 :或以小心慎重治国。 嘘:慢慢吹气,形容小心慎重。
或吹:或以虚张声势治国。 吹:说大话, 形容虚张声势。
或强:或以示强治国。强:示强,(形容词用做动词组。)
或羸:或以示弱治国。 羸:瘦、弱。(同上)
或挫:或以压制国内反对势力治国。 挫:压下去、降低。
或隳 :或以毁坏削弱他国来强大本国。 隳:毁坏。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所以圣人总是能去除那些过分的、奢侈的、极端的东西。 甚:过分。奢:奢侈。泰:极、最,引申为极端。

重点导读:
①本文充分体现出的是——老子对周朝分封疆土从而形成诸侯割据乱象的忧虑,及其总结的八种治国方法。
②【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这段话是类比写作,要牢牢抓住类比的特点——此像彼,并深入结合全文主题才能意译完美。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57:00 +0800 CST  
三十章

分解译注:
以道佐人主者:用道辅佐君主的人。
不以兵强天下:不会用兵力去逞强天下。
其事好还:这种用兵之事容易遭到报复。
师之所处:军队所到之处。
荆棘生焉:会生出许多是非灾难。 荆棘:带刺灌木,代指是非灾难。
大军之后:大战过后。
必有凶年:一定会有灾荒之年。
善有果而已:善于用兵的只求达到目的而已。
不敢以取强:不敢用兵力去强取天下。
果而勿矜:达到目的不要自大。 矜:自尊自大、自夸。
果而勿伐:达到目的不要自夸。 伐:自夸。
果而勿骄:达到目的不要骄傲。
果而不得己:达到目的是出于不得己。
果而勿强:达到目的就不要再去逞强。
物壮则老:事物盛极就会走向衰败。
是谓不道:这是说它不已符合道了。
不道早己:不符合道很快就会衰亡。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7 22:57:00 +0800 CST  
三十一章

分解译注:
夫兵者不祥之器:兵器是不祥的器物。
物或恶之:大家或许都讨厌它。 物:代指“所有的人”。
故有道者不处:因此有道的人不去使用它。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则以左边为贵。居:平时。
用兵则贵右:用兵打仗时则以右边为贵。
兵者不祥之器:兵器是不祥的器物。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器物。
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时才使用它。
恬淡为上:冷淡的对待它为上。 恬淡:淡泊、冷淡。
胜而不美:战胜了也不要得意。
而美之者:战胜而得意的人。
是乐杀人:是喜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喜乐杀人的人。
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则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吉事上左:吉事以左边为大。上:代指大。(注:通行本为“吉事尚左”,校正为“上”)
凶事上右:丧事以右边为大。
偏将军居左:(出征打仗时)副将居于左边。
上将军居右:主将居于右边。
言以丧礼处之:这是说要用丧事之法来对待。
杀人之众:出兵打仗杀人众多。
以哀悲莅之:应以哀悲的心情来对待杀人。 莅:参加。
战胜以丧礼处之:战胜了也要用丧礼之法处理后事 。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3:00 +0800 CST  
三十二章

分解译注:
道常无名:道经常没有名字。(即指-有的规律说不清楚,因而起不出名字来。)
朴虽小:朴实又微小。朴:形容道没有虚假成分。
天下莫能臣也:可天下没有任何东西能使道臣服。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若能坚守大道。
万物将自宾:天下人都会自动为宾而奉他为主。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也会阴阳相合为他降下甘露。
民莫之令而自均:百姓没有政令约束也能形成良好秩序。
始制有名:随着各种制度开始建立并有了惩罚名号。名:指惩罚名号,即惩罚条例。
名亦既有:既然有了惩罚名号。
夫亦将知止:大家的行为也就知道时刻而止了。
知止可以不殆:知道时刻而止就可以避免危险灾祸。殆:危险。
譬道之在天下:打个比方道存在于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就像无数的河流汇聚江海一样 。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4:00 +0800 CST  
三十三章

分解译注:
知人者智: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明智。
自知者明: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明智。(注:“智”和“明”合起来即是“明智”。)
胜人者有力:能够胜过他人的人有能力。
自胜者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
知足者富:知道满足的人才能感到富有。
强行者有志:敢于行动的人才是有志者。
不失其所者久:不离失本分的人才能长久。其所:指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死而不亡者寿:身死而精神永存的人才是真正长寿。死:指身体死去。不亡:指精神不死(即指他的思想和事迹等与世长存)。

重点导读:
本章是8个格式相同的排比句,即有关 “(……)者(……)”的句子,讲的是 “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这八句话之间都用“,”来断句。整部《道德经》的标点使用混乱不堪,望能引起学界大佬们的注意。

附加标注:
知人 【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 【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失其所 【者】久,死而不亡 【者】寿。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5:00 +0800 CST  
三十四章

分解译注:
大道氾兮:大道广泛分布。 氾:同“泛”,广泛。
其可左右:它无处不在。
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物都依赖道而生长发展而不离开道。
功成而不名有:道建立了功劳而又不显露功劳。不名有:不说有(自己的功劳)。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道养护了万物而又不替万物作主。 衣:衣服,喻指“外在的保护”。
常无欲:道没有任何想法。
可名于小:因而可把道称作“小”。 名:叫做、称作。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万物都归附于道而它却不替万物作主。
可名为大:因而可把道称作“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道始终陪伴万物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道的“大 ”。

重点导读:
本章老子采用了很多拟人手法来描写道,道是天地人事物的普遍规律,它没有生命,因此我们不应该被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所误导。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6:00 +0800 CST  
三十五章

分解译注:
执大象:君主实施了大道。大象:大道的迹象。(半截话,译句补充“君主”)
天下往:天下人就都会来归往。往:归往、前去。
往而不害:归往却没有害处。
安平泰:于是天下太平。 安、平、泰:三个字都是“太平”之意。
乐于饵:这里的百姓生活快乐富足。
过客止:吸引过客都止步观望。
道之出口:道用口说出来。
淡乎其无味:淡而无味。
视之不足见:视而不见。
听之不足闻:听而不闻。
用之不足既:用之不尽 。 既:完、尽。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7:00 +0800 CST  
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通行本为“将欲歙之”,参照古本校正为“将欲翕之”。)

分解译注:
将欲翕之:想要收敛它。原义:想要关合它。翕:合闭、收敛。
必固张之:一定要让它暂时嚣张。原义:一定要先张开它。
将欲弱之:想要削弱它。弱:削弱、减弱。
必固强之:一定要让它暂时强大。
将欲废之:想要废除它。
必固兴之:一定要让它暂时兴盛。
将欲夺之:想要夺取它。
必固与之:一定要暂时给与它。
是谓微明:这就是谋略。 微:精深奥妙、微妙。明:明智、聪明。
柔弱胜刚强:柔弱能胜过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鱼不能脱离水而生存。 渊:深水,这里泛指水。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国家的利器不可展示他人。 利器:指武器装备、军队实力等。

重点导读:
“柔弱胜刚强”是辩证哲理,体现的是“柔弱与刚强”相生相克的关系。每当我们看到这句话时都要想到以下五种情况:①刚强胜柔弱;②柔弱胜刚强;③刚强补柔弱;④柔弱补刚强;⑤刚柔并济。这五种情况在不同条件下要灵活选用。如果把“柔弱胜刚强”这句伟大的哲理学死了,它就是一句害人的话;学活了,它就是一句助人成事的话。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7:00 +0800 CST  
三十七章

分解译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永远是让人们不蛮干不妄为而且分内的该做的无所不做。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若能坚守 “无为而无不为”的大道。
万物将自化:所有的人都将会依道自行发展。万物:代指“所有的人”。
化而欲作:自行发展而出现了做作现象。 作:做作,即指虚假、不良现象。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我将用无名淳朴的大道来调整。 镇:镇压、抑制,引申为调整。
无名之朴:实施了无名淳朴的大道。无名:指这种道很难起出名字。
夫亦将无欲:人们也就没有了贪欲。无欲:没有贪欲。
不欲以静:没有贪欲就会清静下来。不欲:没有贪欲。
天下将自定:天下就会自动安定。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8:00 +0800 CST  
三十八章

【声明】
本章原文行文有误,道理不通,错误产生的原因不详。因而运用老子惯用的阴阳对立写作手法进行了修正。

分解译注:
上德不德:上等德的人从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不德:不去表现德。
是以有德:所以他保有美德。
下德不失德:下等德的人处处表现自己的美德。
是以无德:所以他失去美德。
上德为之而无以为:上等德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为之:指做好事。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下等德的人做好事而是有意识的行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等仁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下仁为之而有以为:下等仁的人做好事而是有意识的行为。
上义为之而无以为:上等义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下义为之而有以为:下等义的人做好事而是有意识的行为。
上礼为之而无以为:上等礼的人做好事而是无意识的行为。
下礼为之而莫之应:下等礼的人做好事而无人回应。
则攘臂而扔之:就会举起手臂将所做的事扔掉。 攘:捋起(袖子)。
故失道而后德:因此丧失道后就会(丧失)德。
失德而后仁:丧失德后就会(丧失)仁。
失仁而后义:丧失仁后就会(丧失)义。
失义而后礼:丧失义后就会(丧失)礼。
夫礼者:(丧失)礼的时候。【注:上五句均为承前省略句,所以译文补充“丧失”】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是忠信寡薄也是祸乱的开始。 薄:寡薄、不足。
前识者:前人对这些的认识。
道之华而愚之始:是大道的浮华也是愚腐的开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所以大丈夫要处在德的深厚上。
不居其薄:而不要居在德的寡薄上。
处其实:要处在德的笃实上。
不居其华:而不要居在德的浮华上。
故去彼取此:因此要去除下德下仁下义下礼而保持上德上仁上义上礼。

重点导读:
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这五句话均为承前省略写作手法,补充完整是——“故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夫(失)礼者。
②“失道→失德→失仁→失义→失礼”这是一组梯次式的辩证思维,而“礼”处在梯次的末端,是道德沦丧最为严重的表现。进而推知:立道的方法则是——“立礼→立义→立仁→立德→立道”,通过这五个梯次步骤即可重新立道。
③上德、上仁、上义、上礼才是真实的德仁义礼,而下德、下仁、下义、下礼都是浮华虚假的表现。

=======================================================

《三十八章》最后修正稿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为之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下仁为之而有以为;上义为之而无以为,下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无以为;下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 【失】德,失德而后 【失】仁,失仁而后 【失】义,失义而后 【失】礼。 【失】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09:00 +0800 CST  
三十九章

第一段:
昔之得一者:从前凡是得一的。得一:与道保持一致,即指“得道”。
天得一以清:天得一而清明。
地得一以宁:地得一而安宁。
神得一以灵:神得一而灵验。
谷得一以盈:河谷得一而充盈。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得一而生生不息。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侯王得一而成为天下圣王。 贞:即忠贞,含有“最好”之意。

第二段:
其致之:反之则会这样:
天无以清将恐裂:天无法清明恐怕将要崩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地无法安宁恐怕将要发生(灾害)。
神无以灵将恐歇:神无法灵验恐怕将要失去(灵性)。歇:停止。
谷无以盈将恐竭:河谷无法充盈恐怕将要枯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万物无法生息恐怕将要灭绝。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侯王无法高贵恐怕将要垮台。蹶:摔倒,比喻失败或受挫折。

第三段:
故贵以贱为本:因此贵以贱为根本。
高以下为基:高以下为根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
非乎:不是吗?
故至数舆无舆:因此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 舆:舆论、评论,本处指好评、赞美。
不欲琭琭如玉:不要去追求成为珍贵的美玉。喻义:不要去追求成为一个富贵的人。琭琭:玉光鲜珍贵的样子。用来比喻富贵。
硌硌如石:而要争做一块大石。喻义:而要去追求成为一个强者。硌硌:山石坚硬的样子。用来比喻“强大”。

重点导读:
①本章第一段即是“有道”的论述,第二段即是同一事物“无道”的论述。所以说40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是对39章的总结概括,“有生于无”里的“有”即是“有道”的简写,“无”即是“无道”的简写。由此可见,《道德经》里根本就没有“有无论”,“有无谬论”是道德经解不开的罪魁祸首之一。
②本章第三段即是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实际运用。
③“得道”一词多用于“人”,“得道”就是掌握了做人做事的规律或方法并能做到知行合一的状态。而天地没有意识,其它万物或没有意识或属于低等生命,因此用“得道”来形容严格上讲是不合适的,我猜这就是老子使用“得一”的理由。

楼主 吴声无声  发布于 2020-01-28 21:11:00 +0800 CST  

楼主:吴声无声

字数:41191

发表时间:2020-01-27 0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2-18 14:57:38 +0800 CST

评论数: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