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经》在说什么

原文镇楼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15:05:00 +0800 CST  
这本经在当今学术界不怎么出名,可是在修行界名气可是与《道德经》齐名的。有句话叫“阴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注解版本也分两类,一是谋略版注解;二是丹道修身版注解。
这本经书之所以出名,还有个原因是因为战国纵横家苏秦。苏秦师从鬼谷子学游说,出师下山后游说不得志,回家后,在自己藏书中找出这本阴符经,研读一年,重新复出,然后合纵六国,陪六国相印,富贵风光无限。
这件事在《史记》和《战国策》中都有记载,史记中称为“周书阴符”,战国策中成为“太公阴符”。具体是不是上面的这篇经文不能完全肯定。但古经书中以“阴符”为名的只有两本,一就是这篇《皇帝阴符经》,二是《鬼谷子》外篇“本经阴符七术”。
综合分析苏秦所读的应该是这本《皇帝阴符经》的可能性较大。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16:16:00 +0800 CST  
这本书中的内容究竟在说什么,相信一般人看了基本跟天书无异,每个字都认识,读起来也挺顺口,但读完之后,一脸懵逼,完全不懂写这书的人究竟想要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
根据我对次数多年的研究,还有本人独创的【抽象解经大法】,发现要理解此经中的意思,必须弄明白一个关键词的意思。这个词就是【机】。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16:38:00 +0800 CST  
【机】字解析:
一、拆字解法:
木与几组合,本意是古代挡门用的横木。是锁门的“关键”。想要开门必须把此横木拿下来门才能打开。寓意就是“关键”,“关键”这个词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了,但是在最初这个词的本意是专指此横木的。
二、观今鉴古解字法:
机字现在的组词有:机关、机器、天机、心机、生机、杀机等。不难看出这些机字的用法都具有“关键”的含义,或由此含义引申出来的意思。
三、参考古人注解:
周敦颐《通书》曰:“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机也”。【动而未形】,就是由静转变为动的最初的那个转折点。【有无之间】:从无到有的转折点,或者从有到无的转变点。不难看出周敦颐的解释也具有“关键”的含义。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17:07:00 +0800 CST  
书名【阴符】解析:
阴:暗、隐、虚、无。
符:合。愿意即古代借条,把画好的符中间分开一人拿一半,要账时拿出来对接,能对的上就是真的。这里取“对接”之意,为合。
阴符:即暗合。合什么呢?即:暗合于明、隐合于显、虚合于实、无合于有。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18:42:00 +0800 CST  
这篇文章的中心大意总结起来是很简单的,就是在讲【谋事要找到关键点,从这个观点处下手,就可以花最少的力,来完成最大的功效】。
比如有一个房子,你想要进入其中,用什么方法最省力,从墙壁上凿个洞显然是不明智的做法;
其次可以把门撞开,这个显然也很费力;
然后就是撬锁,不过也得花一番功夫;
最简单的当然是直接用钥匙开了。
所以“钥匙”就是“进入放在”的关键所在。对于这件事来说钥匙就是“机”。
其他事情可以同样用这个逻辑来分析,掌握其“机”。
能不能见其机、得其机便是事情成败的关键。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18:58:00 +0800 CST  
【天人合发】与【天人合一】:
这两种说法意思差不多。
【天】:天与人一起出现的时候,天的意思是包含地、也包含万物的,与人对立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人】之外的存在都是【天】。
【人】:即人自身,和人所能控制和改变的行为。而人不能控制不能改变的都叫做【天】。
如四季变化,人不能改变,叫做【天时】;万物特性人不能改变,叫做【天然】;人自身特性不能改变,叫做【天命】。
人能改变的就是利用这些自然规律,如火性热,可用来煮饭、取暖、照明等。水留下,可以筑坝修水利工程等。
【天人合一】,即外在环境改变了,人要跟着一起改变来适应环境。环境改变人不变会被环境所伤;环境没变,人过早的改变也会被环境所伤。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8 22:08:00 +0800 CST  
顺便谈谈《老子》的一句话:“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之于未有】:“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想要建高楼,从产生这个想法开始,到真正建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一步一步来。从筹集资金到设计图纸阶段,外人是看不到任何“高楼”迹象的。即使到开始动工,也是先挖地基,也没有楼的形象。就是说必须把“建楼”这件事分解成无数个小事情,然后一件一件做,最后把这些分解后的小事全部做完,楼就建成了。而这些被分解后的小事情,在外人看来,每件都不能被叫做“盖楼”。在一般人看起来就是“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一个合抱之粗的大树,也是从小慢慢长大的。喻指国家或个人灾祸的形成也是从无到有,从毫末之小逐渐长成无可挽救的。如果能在灾祸之因刚形成的时候就治理,就跟拔掉一颗小树苗一样容易,是豪不费力得。如果等长成参天大树之时,虽鲁达在世,不可撼动矣。
“为之于未有”者,谋事之机;
“治之于未乱”者,避祸之机。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9 06:52:00 +0800 CST  
【天发杀机,移星异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这句话说说,自然环境要发生一些会对人造成危害的变化时,会提前出现一些征兆的。
【天发杀机】:如大旱大雨,暴雪、台风之类的。移星异宿就是指提前出现的天象征兆。
【地发杀机】: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森林大火、江河泛滥等。“龙蛇起陆”就是指提前出现的一些征兆。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9 07:47:00 +0800 CST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人是不可能对天造成伤害的,所以人所发之杀机指“改变自然环境”。
“天地反覆”,即使天变为地,地变为天。当然这只是寓意,指人在自己可控的能力范围内来改变外部自然环境。
如开荒种田,使原本自然环境中生长的草木变为可供自己食用的粮食。
如建筑房屋以避风雨日晒;冬季开暖气使“寒”变为“暖”,夏天开空调,使“热”变为“凉”。这便是小范围内的“天地反覆”了。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19 08:03:00 +0800 CST  
【五贼】是什么?
【贼】:盗取,即对人造成损害。天有五贼:会对人造成损害的五种自然环境。
为何分为五种,因为五行的原因,古人对事物归类喜欢用五。其实分成两类也是可以的。
五行这个数字是以四象为基础,加上中央位得五数。其实真正用到的还是四,中央只是象征性的统御四周一个存在。
《易》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与之对应的就是:“小衍之数五,其用四”。
言归正题,与【五贼】对应的就是【五德】,【德】:对人有利的行为。
五德一般指:仁义礼智信。
那么五贼就是:仁贼、义贼、礼贼、智贼、信贼。
怎么理解呢?即:用仁而得益者为仁德;用仁而招害者即仁贼。其余类推。
再如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如春不生者,因春而致病,即是被春贼之。夏不长者,因夏而致害,为夏贼。秋冬亦然。
五贼即五德,五德用之不当即为五贼。五贼用之当即变为五德。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20 04:15:00 +0800 CST  
其实道理说破了都是非常简单的,正如孔子说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牛顿因为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之前几万年见苹果落地现象的人无数,为何都没发现地球有引力呢?并非这些人不知道地球有引力,而是没能通过这个现象总结出理论。
自然界、生活日用中苹果落地现象不及期数。想研究理论,或解释古经,根本就不缺素材的。
难得是如何从日常现象中总结出系统的理论规律。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20 09:27:00 +0800 CST  
【有用】与【无用】的辩论。
判断“有用”还是“无用”,也是需要参照点的。用不同的【参照点】来判断,得出的结论就会不同。
对于街边的快要饿死的乞丐来说,你教他钓鱼技术,对他是不实用的,直接给他鱼才是适用的。他追求的价值观是:是否能直接拿来吃。钓鱼技术这种理论显然不符合这个标准。
古代经书中的许多理论确实都是不能直接用的。这就好比是“钓鱼技术”不能直接吃一样。而且并不是每个人学完就可以钓到鱼的,需要在实际中不断熟练才能提高技术。
比如《兵法》,古代兵书总共也没基本,学兵法的人基本都可以读烂了。但是真正实战水平高的却没几个。医书也没几本,为何名医却不能量产。
《三十六计》总共就这么几条计策,同样都会背,但实战中为何有人能想到有人却想不到。被历史上用烂了都计策,依然会有人上当。差别在哪?
这就是智慧和知识的区别。
【智慧】就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发现“电”的人,不一定能造出“电灯”。发现“电磁波”的人,不一定能造出“无线电话”。

楼主 两者同出  发布于 2019-01-21 15:30:00 +0800 CST  

楼主:两者同出

字数:3051

发表时间:2019-01-18 23: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23 19:23:25 +0800 CST

评论数:24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