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见的终极列表:人类为何乱做决策

自我消耗


人们意志力的供应有限,而且过度使用就会减少。意志力会消耗精神能量——这是一种可以消耗到精疲力竭的能量。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最初抵制巧克力诱惑的人,后来不太能够坚持一项艰难的谜题任务。


此外,当人们发表一篇包含与自己相反的信仰的演讲时,随着演讲的深入,他们也不太能够坚持下去。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5:00 +0800 CST  
多方面消除


这是一项常规的决策技术。当人们面对多个选项时,他们首先确定对他们最重要的条件,然后再逐一比较,确定最佳。


例如,消费者选购汽车,可以首先根据安全性、汽油里程、价格、款式等对汽车进行比较,直到最后一个选项符合条件,才作出购买决策。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6:00 +0800 CST  
冷热情感差距


人类很难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也不善于想象其他人会如何回应自己的事物,我们常常假设,他们会以和我们同样的方式回应。


例如,人们在Facebook上发布孩子的视频或吹嘘他们最新的商业成功,假设他们的朋友们会喜欢它,并为他们感到高兴。


不幸的是,这经常激起负面情绪,使他们的朋友怨恨,愤怒或悲伤。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6:00 +0800 CST  
禀赋效应


一旦人们拥有某种东西(或有主人翁感),就会非理性地高估它的价值。


人们感受到失去的痛苦,是他们获得同等收益而感到快乐的两倍,即失去的痛苦=获得的快乐×2。


例如,科学家随机将参与者分为买家和卖家,并将咖啡杯作为礼物送给卖家。


然后问卖家,他们会卖多少钱一个杯子,并问买家,他们愿意付多少钱一个杯子。


结果显示,卖家对杯子的定价明显高于买家。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6:00 +0800 CST  
害怕错过 (FOMO)


当你担心别人即将有更好的机遇时,而自己未必有,就会发生一种焦虑,即害怕错过。


许多人一直专注于这样一种想法:某人,某处,正有一个更好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并过着更令人兴奋的生活。


据科学研究发现,FOMO与情绪低落、生活满意度下降以及检查社交媒体的需求日益增加有关。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6:00 +0800 CST  
框架效应


一种认知偏见,是指人们对一个客观上相同问题的不同描述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例如,人们更可能享受标有75%瘦肉,而不是标有25%脂肪的肉类。


人们会使用宣传为95%有效的避孕套,而不是有5%失败风险的避孕套。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7:00 +0800 CST  
赌徒谬误(蒙特卡洛谬论)


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如果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高于正常时期的频率,将来发生的频率将降低;


如果某一事件发生的频率低于正常时间的频率,则在未来会升高。


例如,一晚上手气不好的赌徒总认为再过几把之后就会风水轮流转,幸运降临。


例如,连续的好天气让人担心周末会下起大雨。


事实上,独立事件之间的概率发生大小,是互不影响的。


1913年在蒙特卡洛赌场的轮盘赌中,球连续26次落在轮盘赌轮的黑色上,赌徒们输掉了数百万元,错误地认为下一个球更有可能落在红色上。


而事实上,红色和黑色出现的概率依然是50:50。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7:00 +0800 CST  
习惯


即重复并倾向于下意识发生的行为。


习惯是自动执行的。因为它们过去经常执行,从而形成了行为惯性。


改变习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据研究发现,形成或改变习惯需要66天(而不是像旧神话那样的21天)。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7:00 +0800 CST  
光环效应


一种认知偏见,即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


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我们往往假想,因为他擅长做A,所以他应该会擅长做B和C。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2 07:27:00 +0800 CST  
赫顿适应


即尽管重大的积极事件使生活发生了变化,但人们还是会迅速回到原来的幸福水平。


当好事发生时,我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但通常不会持续太久,购买新车或在工作中升职的兴奋是暂时的。


一项研究表明,18个月后,彩票中奖者并没有比非中奖者更快乐。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2:00 +0800 CST  
赫德行为


即个人会模仿大群体的行为(理性或非理性)。


然而,就个人而言,大多数人不一定做出同样的选择。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末,投资者向互联网相关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这些公司大多数没有结构化的商业模式。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投呢?原因是个人会模仿大群体的行为,即赫德行为。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2:00 +0800 CST  
后视偏差


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大多是事后诸葛亮,事情发生后总觉得自己事先的判断很准确,而实际并非如此。


比如以前对某个人的评价并非很贴切,而当这个人作出某种行为之后,他就说:"看,我以前就认为他是这样的人"。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3:00 +0800 CST  
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是消费者对于自己投入劳动、情感而创造的物品的价值产生高估的价值判断偏差现象。


消费者对于一个物品付出的劳动(情感)越多,就越容易高估该物品的价值。


该词源于出售需要顾客自己动手组装家具的“宜家(IKEA)”家具商店。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3:00 +0800 CST  
许可效应


即当人们努力做了积极的事情后,允许自己放纵。


我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好的事情之后,我们会感觉良好,从而在稍后更加纵容自己做一些相反的事。


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是对做‘好的’事情最好的奖励,于是我们忘了自己这么做的原因,向诱惑屈服了。


一项研究表明,服用多种维生素药片的人更容易随后从事不健康的活动。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3:00 +0800 CST  
损失厌恶


人们倾向于避免损失,也不愿获得等价收益。不想损失5美元,也不愿找5美元。


如上文所述,失去的痛苦在心理上是获得快乐的两倍。


试验显示,许多人宁愿选择无风险(即100%的机会)地获得3000元,而不会选择有80%的机会赢得4000元。


比如,当获利达到一定程度再往上时,给人带来的正面价值就相当有限,损失则不同,随着损失金额的扩大,给人带来的负面价值不断上升,并且不像获得收益时那样上升幅度衰减,越亏得多负面价值越大。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4:00 +0800 CST  
心理账户


人们倾向于根据主观标准将资金分成各个账户,例如根据钱的来源来划分,或者根据每个账户的用途来划分。


例如,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


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音乐会门票。


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门票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门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


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账户的问题。


人们在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门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的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


但是丢了的音乐会门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门票都被归入了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4:00 +0800 CST  
乐观偏见


一种认知偏见,使人们认为自己与其他人相比,遭遇负面事件的风险较小。


当谈到预测明天、下周或五十年后我们会发生什么时,我们大概率会高估积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例如,吸烟者往往觉得,其他吸烟的人比自己更容易患肺癌。普通司机往往觉得,自己不太可能卷入车祸。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5:00 +0800 CST  
过度自信效应


人类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知识和预测能力。


事实证明,专家比外行更受过度自信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过90%的美国司机认为自己高于平均水平;68%的教授认为自己在教学能力方面排名前25%;84%的法国人认为他们的恋爱水平高于平均水平。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5:00 +0800 CST  
过度理由效应


因获得过多的外部奖励(如金钱和奖品)而丧失积极性和兴趣。


当因做某事而得到奖励时,实际上会削弱执行该行动的内在动机。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对象,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智力测试问题。



首先,把被试者分为两组,奖励组被试者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无奖励组的人则无任何奖励;

然后,自由休息时间,被试者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在于考察被试者是否能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组的人员在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有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


因此,获得过多的外部奖励(如金钱和奖品),会丧失积极性和兴趣。这就是过度理由效应。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5:00 +0800 CST  
支付痛苦


有些购买比其他购买更痛苦,人们试图避免这些类型的购买。即使实际成本相同,付款方式不同,痛苦也有所不同。


购买不仅受价格、效用和机会成本的影响,还受支付方式的影响。


那么,哪些付款方式下人们会感到痛苦?


研究表明,在这些情况下,人们会感受到最大的痛苦:

以现金支付(而不是信用卡);

支付单独的费用/佣金(与总购买价格中包含的费用相反);

根据具体消费而支付(而不是一次性付款);

经常付款(而不是预付);

自行付款。

楼主 Q1046993088  发布于 2020-05-13 13:16:00 +0800 CST  

楼主:Q1046993088

字数:8171

发表时间:2020-05-09 20:4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0 12:57:10 +0800 CST

评论数:6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