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林如海死期里的秘密(敬请钗粉理性辩护)

@诚心爱雨花石你看我38楼我回复你,为什么你的名字不是蓝色的?我是新手,操作还不熟悉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14:41:00 +0800 CST  
喜欢黛玉,就要像黛玉一样有修养的,对待钗粉也要有礼,这才是真喜欢黛玉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14:45:00 +0800 CST  
@茉莉369你好像了解红楼梦的很多背景资料,你是怎么看用蛇暗喻宝钗这个说法的呢?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16:18:00 +0800 CST  
@尘而已happy滴翠亭说蛇咬黛玉一口的是谁?又是谁把偷听的罪名陷害到黛玉头上?这不是伤害,又是什么?书中那么多地方,都能考证出宝钗是蛇,而如果所有巧合,都指向一个地方,那就不是巧合了,而是作者的构思。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19:56:00 +0800 CST  
最喜欢的,是“虽然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每个人都有自己观察事物的角度和阶段,相互尊重,共同享受《红楼梦》带来的快乐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20:44:00 +0800 CST  
@200721087接受你的批评,主要是因为篇幅有限。下面会再写两篇,解释曹雪芹给宝钗设的另两个象征物,最妙的,它们和蛇又是统一的然后,就该具体写宝钗怎么毒害黛玉了,会举出非常具体的例子。你从文章的逻辑构思来切入,很棒的,老手赞!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21:01:00 +0800 CST  
@诚心爱雨花石你是我昨天第一次发帖以来,在红吧最先遇到的几个人之一啦我们都是黛粉,更要体现黛玉的风度,以礼对待钗粉,我们要通过自己的解读,让大家真正地理解黛玉和宝钗的本质。加油啊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22:20:00 +0800 CST  
@背着相机走你对对对,我第三篇写宝钗的文章就要说这个。给你剧透一下:瘟神赵公明,是赵子龙的弟兄,“秋瘟”“掌管天下财富”西方白瘟鬼赵公明,金之精,“他的真身是一条金龙你想想吧。就说这么多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22:53:00 +0800 CST  
今天我知道,有些钗粉是真心觉得宝钗好所以以后大家更要求同存异,好好体会,争取离曹公本意近点儿吧。与其吵来吵去,不如平心静气感悟红楼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23:32:00 +0800 CST  
请高人@偶稀饭馍馍进来指点一下,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8 23:41:00 +0800 CST  
@jeenny1109这位朋友,给我提出了三个特别有质量的问题,我在这里一并回答。我先贴出问题啊:一、不能这样联系的。这首诗如何【隐喻了木石前盟被破坏后,黛玉沉湖自逝的命运】,这么重要的问题不能只有论点,却没有论据。没有了论据,可以任意加任何内容。二、一种植物叫蛇床,就是指动物的蛇吗?这很牵强。比如女貞子这个植物,按这里说的逻辑,是暗指“女子”呢还是午夜凶铃里面的“貞子”女鬼?三、荒坟岗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观想象而已,不能是确定的唯一的一种解读。
下面我回答,请@jeenny1109 和各位指教。这三个问题,其实都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进行隐喻时,是否需要完全准确、一致?我文章的解读,是否有点捕风捉影,过度联想?首先,隐喻是否要完全一致?如果完全一致,那就成了明喻了,少了韵味,并且,和《红楼梦》假语存、真事隐的整体风格也不符合。每处隐喻,都影影绰绰、似有似无,才有意思。二、这样一来,不就会捕风捉影,牵强解读吗?比如,蛇床,是植物,不是动物,不能胡乱联想。比如,不能随意将白居易的《暮江吟》和《红楼梦》联系,再比如,荒坟岗只是自己想象等。是的,不过,你发现没有,这些虽然和红楼梦里的场景、人物关系,不完全吻合,但都有相当相似度。如果,只是有一处、两处这样,倒还罢了,但如果很多处都是这样影影绰绰地相似,并且,都有同一个指向,那就不是巧合了,而是作者的构思!!!你看,我文章的那些例子,是不是这样的?我读《红楼梦》,也是一点点悟的,当我发现,很多证据,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也是又惊又喜的。
学术上讲究,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是很有道理的
而且,我们要意识到,《红楼梦》和别的书不一样,它故意把很多真实的意思藏在文字之下,运用了很多创作策略,这和我们传统文学“春秋笔法”有关,也是在“文字狱”下的无奈而智慧的选择,是一种曲折的抗争。
@jeenny1109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清楚,请指教
欢迎红吧的朋友,高人很多,大家一起交流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08:52:00 +0800 CST  
吧友 @飘零L叶:说把我的文章推荐了,对了, @飘零L叶 是广播小编,感谢。也欢迎大家通过我一楼、二楼的方式,把文章转发给朋友,那个在手机上看,是很漂亮的页面。特别希望更多对《红楼梦》感兴趣的朋友,来这里,一起讨论。这两天朋友们说出了很多高见,聊得很开心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09:01:00 +0800 CST  
@jeenny1109谢谢你
我这篇的确是细节分析,呵呵,以后会写整体解读的,红楼梦博大精深,还存在正读和反读的问题(正照和反照“风月宝鉴”,书里提示过)。即使光是正读,把一个一个问题说清,没有两本书的容量是拿不下来,我一篇篇地写。写文章,找一个小的切入口,把每一个问题,都讲清楚了,然后,把这些小问题再连起来,在论述大问题,就好办了。你是很有眼光的
还有那个背景知识的问题。这个的确非常遗憾,因为一些原因,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裂,现代人这方面的修养,是相当薄弱的,而曹雪芹,才高八斗,把诗词、小说、戏曲、绘画等艺术元素都融汇贯通了,家学深厚,《全唐诗》就是他祖父唐寅带领着编的。今人在知识背景上的差距,的确会影响对红楼梦的理解。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不妨翻翻张友士给秦可卿看病的描写。你发现没有,张友士看病,居然只按了秦可卿的关脉和寸脉,竟然没有尺脉,这是非常不正常的,其实,这是暗示“秦氏无尺”,即“秦氏无耻”,和影影绰绰写秦氏淫丧,是一致的。这一点也是我看一个专业人士的论述,才知道的。就像这样,不懂中医,再读三百年《红楼梦》,也都不出曹公的用意
还有红楼梦的名字,都有讲究,贾政、张友士、张如圭等等,都是从四书等典籍中化出的。紫鹃、雪雁等等,都摘自古诗词,是一种意象,和她们在红楼梦中的形象都是一致的。
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要读懂红楼梦,真的要一点点学习古代文化。
张爱玲,那么天才,那么有学问,她研究十年红楼梦,出了一本《红楼梦魇》,还说红楼梦太深了,越读越觉得读不懂,梦魇,梦魇。
《红楼梦》是在”文字狱“的情况下诞生的,你有空查查清代的文字狱,令人发指当时就有皇族后代,不敢看红楼梦,恐其中有”碍语“,是掉脑袋的事。为什么《红楼梦》写得那么曲曲折折,藏得那么深,这是一种写作策略,或者生存策略,不能写得明,搞不好,就拉出去砍了,诛九族。曹雪芹表面上歌功颂德,然后把很多真意藏在文字下,或诗或词或人名或中医或戏名,等等。我再提醒你一个,花名签,酒令,好些诗句,用的是”藏头露尾“法,这是传统小说创作技法了,不光他用,好些古典小说也用。
其实,现在《红楼梦》研究的一个问题是,老是用西方创作方法来审视,而《红楼梦》是中国传统小说技法的集大成者,总用西方的那把钥匙,很多处的锁,是打不开的。
好了,先说到这儿吧,你的问题很棒,也启发了我
红楼梦,字字都是血,是用生命写成的。
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幸福,而且,在红楼梦的指引下,去好好地读诗读词,好好地补传统文化这一课,多好啊!
与你共勉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09:46:00 +0800 CST  
谢谢呢,准备出四本书呢欢迎你指教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09:52:00 +0800 CST  
@善耐嘉仁
一百多年前有位出色的蒙族文人哈斯宝,对《红楼梦》发表过很多独到的评论,他说:“这部书写宝钗、袭人,全用暗中抨击之法,粗略看去,她们都象极好、极忠厚的人,仔细想来却是恶极残极”“全书许多人写起来都容易,唯独宝钗写起来最难。因而读此书,看那许多人的故事都容易,唯独看宝钗的故事最难,大体上,写那许多人都用直笔,好的真好,坏的真坏。只有宝钗,不是那样写的。乍看全好,再看就好坏参半,又再看好处不及坏处多,反复看去,全是坏,压根儿没有什么好。一再反复,看出她全坏,一无好处,这不容易。但我又说看出全好的宝钗比全坏还算容易,把全坏的宝钗写得全好便最难,读她的话语,看她行径,真是句句步步都象个极明智极贤淑的人,却终究逃不脱被人指为最奸最诈的人,这又因为什么?史臣执法,《纲目》臧否全在笔墨之外,便是如此。”(《<新译红楼梦>回批》)。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12:58:00 +0800 CST  
以后自己会更认真地分析作品的,以理服人。尽量接近曹雪芹的本意不是我说宝钗是蛇,如果曹雪芹就是这样暗喻宝钗的呢?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13:23:00 +0800 CST  
简而言之:以文章说话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13:23:00 +0800 CST  
这里,再给大家提供个线索,九月初三,还是瘟神生日,还是乾隆登基的日子。开阔一下思路红楼梦是有很多层面的。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14:12:00 +0800 CST  
和黛玉丫头雪雁名字有关的一首词:


《迈坡塘·雁丘词》(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谛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几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对爱人忠贞不渝……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15:32:00 +0800 CST  
记不记得,谁是呆雁?
宝玉!


六十二回,黛玉替宝玉说的酒令:
落霞与孤鹜齐飞,
风急江天过雁哀,
却是一只折足雁,
叫得人九回肠,
——这是鸿雁来宾。
榛子非关隔院砧,
何来万户捣衣声?


折足雁!


这不又和雪雁联系起来了!

楼主 伊人3030  发布于 2017-03-19 17:57:00 +0800 CST  

楼主:伊人3030

字数:28532

发表时间:2017-03-18 03:3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5 08:09:19 +0800 CST

评论数:156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