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吧剪貼簿

標題:繁体字申遗,我为什么反对
作者:中国文明网 裴钰
樓主:paraiso1985
日期:20101109
(節錄)

繁体字阅读,根本无法回避
众所周知,晚清和民国时期的文化和科学著作、书籍、杂志和资料,都是用繁体字撰写的,只要落实在文字上,就是繁体字书写的,即使像民间通俗文化的戏曲、电影、娱乐杂志等等,也离不开繁体字。这说明什么呢?阅读繁体字,不仅是人文学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者回避不了的基本功,就是理工科,凡是涉及到1950年代前的专业资料、专著、文献等等,都必须阅读繁体字。大学商科,对于1950年代前的资料、文献和著作等等,也离不开繁体字阅读。就是新中国,直到1970年代,官方出版的大量资料、著作和典籍,仍然采用繁体字,因此,可以说,今天,我们根本无法回避繁体字阅读。

原因很简单,民国期间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是中国现代科学和人文的奠基期,同时,对于这些浩如烟海的专业资料、文献和专业著作,由于方向过于专业,受众过于小,所以,现代出版业不可能把这些浩如烟海的文章著作一一转化成简体字,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俞平伯点校的《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98年,出版的依然是繁体竖排字版。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1 10:40:00 +0800 CST  
標題:语言逻辑——繁体字有什么优点?回复繁体字就恢复中华了吗
樓主:paraiso1985
日期:20101126
(節錄)
某人列出了这样一个标题,引得众人回帖。我像把关系理顺。

首先,一个东西有没有优点和是否恢复有没有关系?

其次,什麼是“恢复”?
第三,恢复繁体字“就”恢复中华了吗?什麼是“就”(或“就能”)

我们繁体字吧的多数人认为,繁体字就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过去被某种错误的做法废除*法定的地位。(亦即严重的缩小了它的使用范围)恢复过去的地位有何不可?这与一个东西是否有优点有何关系?拿到因为一个人没做什么“好事”(平庸)就要杀了或终身*监禁吗?

恢复,亦即变成其本来的面目。繁体字恢复本来的法定文字地位就是我们能够合法的使用它,其重要体现就是能大范围普遍不受行政干扰的使用。这就是我们对“恢复”的定义。但从此人的语言逻辑判断,和很多人一样。往往会变成一种非此即彼、有我无他、你死我活的状态。“恢复”,只是让愿意使用这种字的人不受干扰的使用就可以了。不愿意使用的人,也不强迫使用。说得再直白点就是:法律不禁止的就可以做,至于你做不做是你的选择自由。
“‘恢复’繁体字‘就’能恢复中华了吗?”前面已经讲过什麼是“恢复”了。那么假设即使“恢复”是取代简体字作为唯一合法使用的汉字。我想也不一定能恢复中华文化的原貌、全貌。因为中华文化是有N个组成部分组成在一起的,传统的繁体字是其中之一,我们繁体字吧的大部分人不会幼稚的认为恢复了繁体字就“一定能”恢复中华的灿烂文化。只能说恢复繁体字能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1 15:59:00 +0800 CST  
標題:武大国学班考试全繁体考四书五经 学生直冒汗(新闻)
樓主:大黑猫猫
日期:20101220
(節錄)
2010年12月18日,一场特殊的考试在武大举行,四页纸的试卷全部是繁体字,内容涉及四书五经,还包括给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文字断句。原来,这是武大“弘毅学堂”国学班的招生考试。

据介绍,武大“弘毅学堂”是我国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验项目之一,国学班是该培养实验计划中唯一的人文学术实验班。国学班以“中国古典学”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从事国学研究的高端学术人才为目标,进而塑造文质彬彬的文化人格和以“士操”自律、以“君子”自任的人生品质。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1 19:20:00 +0800 CST  
標題:亂了
層主:yang24362 (4樓)
日期:20110221
英文字母是从拉丁字母里借过来的,拉丁字母又是从希腊字母与希腊字母的变体借过来的,希腊字母又是从腓尼基字母借过来的,腓尼基字母出自西奈象形文,但是被大家借来借去的,象形文原义早就被这些借走的人忘掉了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7 18:33:00 +0800 CST  
標題:繁体字,还有这个吧啊
層主:yang24362 (6樓)
日期:20110316
说起来我真不知道拼音有何好处, 论起其发声原理, 拼音其实和章太炎注音没有什麼区别, 都是从反切转化而出, 论起记音, 比起拼音动辄用四五个字符记音, 注音则绝不超过三个, 况且一般人所习用的拼音, 其实有很多模糊之处, 比如"女" "许"同韵, 拼音记音却不相同
想来想去, 拼音比注音唯一的好处, 大概就是外国人看著亲切吧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7 19:33:00 +0800 CST  
標題:时式变迁 死背硬记的教育方式改变 简体大多无规律可寻
層主:paraiso1985 (8樓 & 10樓)
日期:2011-03-04
很多简化字虽然说是采用了俗体字,但是普遍有地域、行业的限制,有些字在江浙通行,到了川陜就不被认可。这也就是为何正字能流行两千年的原因。


问题的关键是,以后要时续不断的继续讨论简繁的问题,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只要有讨论就会有人能够知道简化字是在当年不理性的思维下的鲁莽行为。如果能推动在社会上自由使用繁体字的权利的实践,辅之以一定程度的繁体字教育(只需辨识即可,不必要求书写)。那麼久而久之就会是人心逆转,大家即使仍然不会同意恢复繁体字至少以不会特别反感。难点就都集中在社会成本和资源上了。

而这一点在科技不断发达进步的当下会是问题吗?试想汉字之所以不断变化除了字数不够用的造字之外,简化基本上都与书写的不便有关。即使是后来有了雕版和木活字印刷术,仍然有刻印坊为求节省成本故意制造简化字。但当中国社会逐步使用铅字印刷术之后,印刷方面影响汉字演化的情况就没有了。

我们想一下,有了铅字印刷之后没人会为了节省成本去造简化字;有了电脑之后也没人会说打不了字而再埋怨繁体字(当然我知道还会有人会鸡蛋裏挑骨头);…… 那我们再试想一下,未来科技发达了,未来再也没有什麼纸质的书写工具,即便是小孩子需要识字,只需要用手指或者电子笔就可以模拟各种硬笔、毛笔的特点;而那些大量的文字录入工作我们也不必用键盘打字只要口述电脑就能自动识别,甚至根本不用口述只要意念就可以完成;甚至於道路指示牌之类的东西恐怕以后也会被电子屏幕和能连接城市管理系统的到个人手机(假设那时候还有这个东西)所代替……以上可能各种科幻片裏面都能见到。也许有人觉得虚幻,但四五十年前谁又能想像现在的科技呢?

所以到那时,一切问题都能解决了。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7 22:08:00 +0800 CST  
標題:小弟认为简体字更适合书写,更能提高效率
層主:puten8 (61樓 & 62樓 & 63樓)
日期:2011-03-18

古字的「游」,通正體字的「游」、和「遊」,
但老祖宗為了讓人清楚的分辨他的意思,
將陸上走的,和水裡游的,區分出來,好能使人更加明白其意義。
但,簡體字又將老祖宗的智慧,打回原形。

皇太「后」和「後」門,通用「后」,感覺階級被壓低了......
頭「髮」和「發」明,音明明不同字卻通用「發」,意義都沒了......
古人「云」人生如浮「雲」,後世僅剩「云」,果真只能浮雲了......
適度的、正確的、能理解的簡化字體,沒什麼不好,
但是如果意義都沒了,趣味性都消失了,二千多年來的智慧全都拋棄了,
那我真的會覺得很可惜也很難過...
因為我真的很喜歡漢字,他的有趣和他的美,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比不上的。
中國是世界少數的古文明之一,正體字就好比活生生的化石,
這麼難得稀有又這麼美的化石,明明有機會不成為死物,昂首於世界的舞台,
不希望他就只能變成歷史,往後只能成為研究學者的研究對象之一。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09:46:00 +0800 CST  
標題: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汉语!
樓主:路人吧友
日期:2011-03-06
這位吧友從論壇轉文,已無法連結附上的原文網址。
全文乍看之下會有漢語至上的排他感,但細看後覺得有些論點有可參考之處。
原文頗長,有興趣者,請點連結。
https://tieba.baidu.com/p/1018175039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10:01:00 +0800 CST  
標題:因为简化字太落后了,没法代替繁体字
樓主:limingqi129
日期:2011-04-03
一种汉字若能完全兼容以前的字形在文字领域完全代替它,起码说明它没有退步,而简化字先天不足,根本没法废除已经很完善的繁体字。这才是真正的缺陷。生活中为求快写俗字未尝不可,何必把这种单单只是写起来简单的字搬上正式舞台呢?你写字的机会有多少?简化字如今之所以得人心也是在大部分人被蒙蔽的条件下形成的。不是所有的恢复都是复古,更多的是复兴!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10:30:00 +0800 CST  
標題:汉字发展的真正规律是“稳定”!
樓主:limingqi129
日期:2011-04-03
要文字真是不断简化的话,现在早已没有汉字了。早期以繁化为主,而到了隶书又有所简化。而之后就是几千年的稳定了,所以文字稳定才是主要规律!

https://tieba.baidu.com/p/1041993897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10:44:00 +0800 CST  
標題:繁体字有利于提高全国的文盲数量
層主:yang24362 (10樓)
日期:2011-03-19
从古到今,任何一个国家识字率的高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都是和社会重视程度与教育经费投入多寡有关,而与字形字数简略与否无关,历史上宋朝的识字率大於清朝,宋朝的字体比清朝简单吗?宋朝的文法比清朝白话吗?还是宋朝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大过清朝呢?再横向来比较,宋朝的识字率也高於同时期的欧洲,宋朝的字体比欧洲拉丁文简单吗?宋朝的文法比拉丁文白话吗?还是宋朝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大过同时期的欧洲呢?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11:54:00 +0800 CST  
標題:繁体字虽只是表面
樓主:limingqi129
日期:2011-04-12
(節錄)
其他文学基础和繁体字就相当于打开传统文化宝库内外门的钥匙,二者不可缺一,要论难度里层门更大,但我们连这个外面的门都打不开!甚至很多人不想打开!又如何继承得了文化典籍?因此更多的人即使掌握了里门的钥匙,但是连这个宝库里面的东西都未曾看到,而只能看看别人反刍的东西。文字虽不是唯一条件,但是必要条件,而且还是第一个必要条件!另外文言及其他文学常识虽也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起码还列入了教育,但繁体字相对比文言文更易学却只存在于大学中文系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的自学中,而且已经识字再去认繁体字相比学习文言文来说可以说是相当简单的,根本不会加大很多负担,难道投入教育就那么困难吗?至少它应该取得和文言文同等的地位吧?我们学文言文是为了什么?难道不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吗?
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你连现象都不懂谈何本质!创造需要由内而外,而学习则反道,我们不能创造传统文化,而是在学习!一个不识"字"的“当代中国人"拿什么去了解传统文化?不认识一个人的相貌怎么对其了解?文化的精髓是靠文字记载的,而不是单单靠"精神"本质就能传承,我国几千年的典籍大都是用繁体字写的,即使经过"翻译反刍"的也只是少部分,你不认识这些文字且懂一点文言文又怎么能读其内容了解其精髓呢?知道表面不一定触及精髓,但不知道表面就永远触不到精髓!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16:33:00 +0800 CST  
標題:关於文字行款
樓主:limingqi129
日期:2011-04-10
(節錄)
文字行款也就是文字书写的方向。汉字为方块文字,按道理来说无论从哪个方向写都可以,而这种现象在世界所有文字中都是罕见的,但事实远远不像如此简单,在文字行款里面往往还凝结着传统文化和习惯。
汉字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直排书写,这是由汉字初期的书写材料决定的。在甲骨文中,文字排列既有横排也有竖排,既有从左至右的也有从右至左的,这个时候汉字行款未定,只是直排占多数,而到了金文中就只有直排向左一种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竹简,对于竹简来说当然是竖排比较方便,而一般人是左手握简右手握笔,因此换行就变成从右至左了。后来虽然发明了纸张,但这种书写习惯没能改变,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而影响阅读速度最大的因素则是习惯和传统,对于一个同时习惯横排和竖排的人来说,看横排和竖排的速度和所耗的目力其实是没什么差别的,在传统习惯面前这些科学分析只能说是苍白无力了。而且横竖兼可还可以使得排版更自由。所以不要因为自己的不习惯就说竖排如何如何不好,其实它们没什么本质差别。
竖排到横竖兼有是中西兼容的进步,且可体现汉字的优点;坚持只使用竖排,是固守老套的保守;而全部改用横排则是脱离传统的激进。
一般人读竖排的书是肯定读不下去的,听到竖排也会避而远之。而我国的古籍全部为竖排,而且在出版物改横排之后新印古籍也仍旧保持着竖排。对于这些书人们当然是与之隔离了,横竖排比繁简字的影响还要更为直接,使得很多人看一眼就看不下去。这对传统文化也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横排与竖排也并不矛盾,是可以在生活中并存的,就像汉字数字在阿拉伯数字传入后并没有灭亡一样,就像公历通用了我们仍然不能废除农历和干支一样,虽然公历的实用性更强,但我们还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文化维系在农历上,英语至今还保留着星期和月份的传统称呼,无不是为其所蕴含的文化着想。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8 17:12:00 +0800 CST  
標題:内地首本繁体字杂志诞生!
樓主:大黑猫猫
日期:2011-05-01

首本在内地以繁体字印刷的季刊《国学新视野》,昨日正式面世,并已於全国发行,香港亦限量发售2,000本。该刊由国学大师饶宗颐任顾问及封面设计,并以结集大量中外的国学名家的文章。负责担任出版人的香港前高官何志平称,杂志会以现代的语言、手法及主题,对抗西方的快餐文化,吸引更多年轻人留意国学,期望该刊能成为年轻国学爱好者、研究者的平台。

《国学新视野》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办,以季刊形式推出,由国学大师饶宗颐任顾问及封面设计,并会在全国发行,是首本在内地以繁体字发行的国学刊物,售价为98元;而两个机构昨日亦签署战略合作文件,加强未来在推广国学上的合作。

除了饶宗颐外,该季刊亦邀请了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瑞典汉学家马悦然,以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院长李焯芬等中外国学大师担任编辑顾问。该季刊首期则结集了汉学家专访、古典及宗教历史分析等。


《国学新视野》由前民政事务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何志平,担任编辑委员会主席及出版人,他在北京主持《国学新视野》发布会时,形容该季刊有三新的特点,第一是刊登「新的内容」,以新的话题谈论国学,「不单在表面的形式及符号上,更重要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


国学给人古旧的感觉, 何志平表示,该刊会以「新的方法」介绍国学,在顺应时代下,以现代的语言、手法及主题,去诠释国学的精神。他续称,第三个「新」是「新的受众」,指年轻人似乎对西方快餐文化更感兴趣,因此他们会将国学这传统文化重新包装,增强趣味性以吸引年轻人,「并为年轻的国学爱好者、研究者搭建沟通交流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则表示,《国学新视野》能让年轻人早日接触、了解及认同国学, 就像为中华文化种下小树苗,培养年轻的下一代成长。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24 09:34:00 +0800 CST  
標題:看台湾“教育部国语推广委员会”的辞典
層主:willwujia2004 (39樓)
日期:2011-04-28
简化字出现以前,汉字也是有规范的,那时的规范字就是正体字。
简化字出现以后,把以前的规范字叫繁体字。繁体字可以是就一个字说,也可就一个汉字系统说。
同样,简化字出现前,已经有简体字,简体字是不规范的字。
还有,千万别认为笔画多的不得了的都是繁体字,笔画多的字也有可能在当时不是规范字,而作为异体字出现,甚至是俗体字。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4-08 14:19:00 +0800 CST  
标题:简化字先天畸形
层主:摆渡浪人 (6楼 & 8楼)
日期:2011-05-02
简介一下文字的各历史:

甲骨文
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 骨上契刻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金文
亦称铭文或钟鼎文,乃铸或刻於青铜器上的文字。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由於商周盛行青铜器,而青铜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钟上故称之金文,亦因而得「钟鼎文」之名。
籀文
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了显示国威,将原本的钟鼎文,繁化而成为籀文的。
石鼓文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与先秦时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 一种书体。接近小篆但比起金文有较大差别,它更具动感,是目前可考最早的石刻文字。 现存的石鼓文来自於唐朝收集的十石鼓,欧阳修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6楼 )
汉楷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
草书
汉代初期,书写隶书时「草率」地书写而形成的,由於汉章帝喜好草书,因此被称为「章草」,是一种隶书草书。章草字字独立,接近於行草,但对难写之字简化不多,书写不变。后来楷书出现,又演变成「今草」,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献之等***书称为今草。 唐朝时,草书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
行书
又称行楷,古人认为「行书即正书(楷书)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唐楷
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宋体
宋代模仿楷书基本笔划(如点、撇、捺),因应当时以木板作活版印刷,为顺应木的天然纹理,而从楷体左低右高的斜横演变成直横,因为减低损耗而将竖划加粗,宋体是一种印刷用字体。(8楼)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4-08 16:24:00 +0800 CST  
67樓"被簡體字"了。再測試一次。
標題:簡化字先天畸形
層主:擺渡浪人(6樓 & 8樓)
日期:2011-05-02
簡介一下文字的各歷史:

甲骨文
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主要指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
金文
亦稱銘文或鐘鼎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由於商周盛行青銅器,而青銅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因其刻於金器、大鐘上故稱之金文,亦因而得「鐘鼎文」之名。
籀文
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為了顯示國威,將原本的鐘鼎文,繁化而成為籀文的。
石鼓文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與先秦時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說是大篆與小篆之間的一種書體。接近小篆但比起金文有較大差別,它更具動感,是目前可考最早的石刻文字。現存的石鼓文來自於唐朝收集的十石鼓,歐陽修認為石鼓文為周宣王時期史籀所作,(6樓)
漢楷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
草書
漢代初期,書寫隸書時「草率」地書寫而形成的,由於漢章帝喜好草書,因此被稱為「章草」,是一種隸書草書。章草字字獨立,接近於行草,但對難寫之字簡化不多,書寫不變。後來楷書出現,又演變成「今草」,一般也把王羲之、王獻之等***書稱為今草。唐朝時,草書成為一種書法藝術,因此演變成為「狂草」。
行書
又稱行楷,古人認為「行書即正書(楷書)小偽,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唐楷
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宋體
宋代模仿楷書基本筆劃(如點、撇、捺),因應當時以木板作活版印刷,為順應木的天然紋理,而從楷體左低右高的斜橫演變成直橫,因為減低損耗而將豎劃加粗,宋體是一種印刷用字體。(8樓)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4-08 16:34:00 +0800 CST  
標題:请教问题:关于"汉字拼音化"与"汉字注音"
層主:willwujia2004 (2樓節錄)
日期:2011-06-12
汉字拼音,是给汉字找一个注音的工具。中国以前给字注音的方法都不理想,一种是"直音法",即用同音字互相注音,比如:郝,音好。后来这种方法发展为"读若法",意思就是读音如同什么什么,比如:碑,读若卑。后来进步了一些,用"反切法",这种方法是用两个字给一个字注音,古代的书写是竖行的,把上一个字叫反切上字,把下字叫反切下字,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得到一个拼音,比如:哭,苦屋切。
这些方法都有缺点,就是先要认识一定量的汉字。直音法更是受限,因为有些字同音字少,有,也是生僻字,那样就没法注音。以上的方法都脱离不开: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藩篱。用数学术语说就是:循环论证。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4-09 20:24:00 +0800 CST  
標題:请教问题:关于"汉字拼音化"与"汉字注音"
層主:yang24362(3樓)
日期:2011-06-12
汉字注音,就是将普通话的读音用符号表现,最早是由章太炎制定的记音字母,并在1918年由民国政府公布施行。
汉字拼音化,就是取消现有通用汉字,改用拼音字母代行的一种理论。
正体字的概念出自唐代的干禄字书,这是因为历代书法家不小心写错,以及皇帝与平头百姓,或自行创造或传抄讹误的字太多,所以学者提出一种将现有字体分为"正","通","俗"三种来分类,其中正体字的要求是:"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清代的正体字倒不是以"最繁"为正,而多半是以"说文解字"为正,所以网络上的相关类似说法,其实大多都是一些有心人士故意造作出来诋毁正体字的说辞。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4-09 20:30:00 +0800 CST  
標題:求解台湾的台字
層主:擺渡浪人 (2 & 6樓)
日期:2011-11-18
臺,公家機關公文、學校教科書規定一定要用這個。

台,民間可以併用沒禁止,只是沿用日治時期寫法,一些60歲以上的歐吉桑、歐巴桑都是受日本教育,而且商標的註冊、招牌等民間用習慣了而已,尤其商標要改是一個大工程。另外兩個字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所以標準要以"臺"為準。

應該說現在的臺灣民間習慣還是沿用日治,官方確實不管日治或現在正式用字都為"臺"。原因是「舊漢字」為日文漢字的傳統形式,其簡略化形式稱為「新漢字」。這些新字體其實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在中國和日本的民間常用,但其常被認為不雅緻甚至粗俗。二戰以後,1947年日本發佈「當用漢字」,簡略化的漢字為官方採用。


舊字體稱為「正字」(日本語:正字/せいじ seiji)或「正字體」(日本語:正字體/せいじたい seijitai)。甚至在頒布當用漢字後的1950年代,舊字體仍常用於列印或書寫,原因是列印排版更新遲緩。舊字體現仍用,因為日本政府並未在頒布新字體後宣布禁止使用舊字體。因此當作者希望使用,而出版商允許,仍可用舊字體。

與中國不同的是,中國的所有正體字(正字)皆被簡化,也大量借鑑日本新漢字的取字。包括人名、地名用字都需使用簡體字,而在日文中舊字體仍可使用在人名等場合中(參考:人名用漢字容許字體表)。基於此原則,新字體和舊字體在歷史相關場合在現代日語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4-28 21:47:00 +0800 CST  

楼主:天心月正圓

字数:51542

发表时间:2018-02-16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23 13:03:32 +0800 CST

评论数:3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