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吧剪貼簿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只有"上"的節錄),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q.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中)(六~七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六、簡化字在造字原則方面存在問題

從形、聲、義的角度說,漢字的造字是有一定的原則和規範的。我們並不是說簡化字完全沒有規範,但卻存在某些並不統一的問題。不少簡化字是從繁體字演化而來的,但卻並沒有嚴格保持必然的邏輯性關連或對應關係。這起碼會給未來的文字學、訓詁學、歷史學等增加研究的困難,對文字本身來說也是一種混亂。
還有一種情況,一個“又”字,竟然取代了原來的十多個偏旁。如“漢”簡作“汉”、“轟”簡作“轰”、“聶”簡作“聂”、“雙”簡作“双”、“對”簡作“对”、“聖”簡作“圣”、“鳳”簡作“凤”、“戲”簡作“戏”、“僅”簡作“仅”、“鄧”簡作“邓”、“疊”簡作“叠”“鷄”簡作“鸡”、“觀”簡作“观”等,大致能想到的,就有十三種之多(或當還有)。從漢字原有的形意、形聲關係來說,大概當屬草率的、有失嚴肅性的。
無論用何種理由來解釋,比如說“戰”簡作“战”是簡而形聲等,這些情況也是創傷了漢字演化傳承的邏輯聯繫。未來歷經越久,人們將越無法按照某種必然對應規律,推斷和考證文字的歷史軌跡和關係。由此留下的謎惑,年代愈久,害之愈甚。
如果這些簡化字是歷史上早就有的,我們也就能由此理解到,幾千年中它們一直不能被歷朝歷代納作正字,打亂當時既定的造字原則,當是其重要的原因。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5:31: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只有"上"的節錄),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q.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中)(六~七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七、簡化字因簡害義

有人曾經反詰:“你們那些批評簡化字的人,用簡化字寫起文章來不也是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嗎,也沒有什麼表達障礙呀!”此說不是對簡化字因簡害義情況的無知,就是閉眼不看事實。
漢字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大創造,其內涵的深邃是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字所不能及的。它在形、聲、義方面的有機合理性,也包含了幾千年來我們的文化祖先、先哲先賢的智慧精煉和不斷完善的過程。
古謂漢字有“形聲義三要”,“文義與字體並重”(《說文大字典》例言),並以“六書”(象形、指事、會意、轉注、假借)為造字原則。然而,曾幾何時,漢字表意性的獨具優長之處,卻被當作缺點來指摘,對“六書”也曾有人提出過質疑。
討論文字改革時就有文認為,由於“六書”只是“分析篆文——而且是漢代的小篆……的一個體系,它是有科學性的,但是它的法則同時就有局限性了。”所以“想從‘六書’來解釋現在的文字上的問題”“是不能切合實際的”。(《跟一位朋友談「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文見《光明日報》1955年2月2日)
當然,“六書”即使對繁體字也並非一個絕對的準繩,甚至它不能完全解釋隸書和楷書,古時的文字也會有不合“六書”的地方。比如“日”和“月”不象形;“江河”二字不形聲;“射”和“矮”、“重”和“出”從形聲義看互相對調過來才更合理。……都是無須糾纏的。雖然許慎也有“其於所不知,蓋闕如是也”之說,“但六書本身卻不是甚麼很要不得的東西,而是中國最早的字源學,是語言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李芳:《對“文字改革”的意見及其他》1954年11月10日《光明日報》)直至今日,“六書”仍是我國語言學一個重要內容。
文字改革之初,在宣導拼音化道路的背景下,還曾有人從理論上眨低文字的表意功能。說文字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的發展趨勢,是一個從表意到表意和表音兼顧再到表音的不斷進步的過程。這或許不無道理,但認為“表音文字比表意文字優越得多”怕就失之偏頗了。也曾有文慨歎:“世界上多教國家、多數民族的文字,都是表音文字,而單一使用表意文字的,只有我們漢民族一家。”(《漢字·漢字改革史》第67頁)
其實,漢字表意方面的優長,是應該視作漢民族的驕傲的,它是世界上任何文字都無法比擬的。據說,16世紀時,曾有人因佩服中國文化而建議德國推行中國的漢字。(《天津日報》1996年11月22日文)在事實已經證明方塊漢字並不與先進的電腦技術相抵觸以後,其表意的特點不就成了世界文字中獨有的優長之處了嗎?“漢字使用意符和音符組合構成新字,可以創制出大量的漢字來,滿足語言的需要。漢字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一無是處,而是有著拼音文字所沒有的一些優點。”(華新:《漢字長壽的原因》,載《今晚報》1996年10月21日)難道我們沒有理由認為漢字是世界上字形最美、表意最深邃、使用人數眾多的極其偉大的文字嗎?
指責簡化字因簡害義,有不人會凴直覺反駁說:“文字不就是個符號嗎,英文都是字母,不照樣世界通行嗎?不管繁簡,能表達意思就行,何必較真兒去爭繁簡。”
然而,一篇署名 豬舅舅的文章《漢語有可能對未來世界產生重大影響》中說 :“英語靈活性不及漢語,漢語三千,通行無礙。漢語:電腦、電話、電視、電線,均可靈活組合,且在三千字以內;英語電腦Computer、電話telephone、電視television、電線wire,這些單詞根本就是在不斷增加知識性記憶,會給後人研究帶來苦難。現代新生詞語不斷增加,如郵件E-mail、酒吧Bar 等等詞語的增加使得英語受到了挑戰,試問一本英語詞典能裝完?實際上說英語的農民也只會一兩千詞彙,他們看學術文章還須要字典;而漢語兩千字便能大概看文章。”
“語言是一種符號。根據符號學能指和所指的任意關係,英語中的Cup(杯子),也可以表示船。而漢語就不是簡單的符號學中的能指和所指的任意關係。漢語以象形為準,參之其他五法,漢語不是一個任意的“純粹符號”語言體系。”
筆者如此贅言漢字的規則和偉大,是想強調因簡害義是對漢字的機制性傷害。
漢字自古即是“文義與字體並重”的。有識者也指出:“漢字的表音因素如果和表意因素分庭抗禮或取代表意因素的地位,就勢必引起漢字的質變,或造成漢字表記功能的混亂。”(《漢字·漢字改革史》第48頁)漢字簡化採取同音替代的方法,其實正是表音因素的加強、表意因素的減弱,所謂其因簡害義,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例如,原本古人為避文字混亂而將具有“說”義的“雲”加“雨”為“雲”,以專司自然現象之義,筆劃也不算多。今卻又以“云”代“雲”,既因簡害義,又欺藐祖先,難道祖先將“云”與“雲” 專職化是比我們愚蠢嗎?
簡化字使漢字原有的細微準確的表意特性受到了傷害,有些還是無謂的傷害——因為有些字並未從簡化中得到任何利益。
簡化字中的返古假借,如“雲”代“雲”、“舍”代“捨”等等,就存在許多弊害的事實;如原“榖”代之以“谷”,使植物混同於山谷了;原“征”用於出征,“徵”用幹徵集義,今皆用“征”使兩義混同了;原來“吃麵”是小麥(麥)做的麵,現在“吃面”是吃臉面了。而吃“刀削麵”,也就成為“刀削臉”了;原來“揹東西”有手的參與,現在“背東西”是東西方相背反了。如為了省筆劃,為什麼“褙”字卻保留著。並且,這樣簡化還會產生歧義,比如這樣一句話:“他天天背著奶奶到飯館吃餛飩”,究竟是背上奶奶去吃呢,還是自己偷偷去吃呢?後知果有某大報出現過“背著妻子去換腎,惹出麻煩一大片”的文章標題,其歧義可想而知。就只省了個“提手”,就造成了如此的歧義與麻煩,值嗎?……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難以盡列。
採用同音替代的方法,必然導致新的假借字大量產生,從而又向古人因深感不當而捨棄的假借字回歸,使兩三千年確認的錯別字合法化,其不當顯而易見。假借通借是文字錯誤的歷史教訓,不引前車之鑒,反倒認訛為正,怎不會造成對漢字符號系統的傷害?
文字學專家也認為,“一批新的同音假借字和簡體字,取代了一批形聲結構的繁體字,如‘……’等,都意味著降低了現代漢字的表義率。”(《漢字·漢字改革史》第53一54頁)
採用假借、合併的方法來簡化漢字,還基於一種片面的認識,即認為漢字的發展趨勢是從表意性向表音性、從複雜向簡單不斷進化的。其謬誤,前在拙文第四題已經做過分析——那是不符合文字史實的。而且,這也不是文字的進化,而是向文字的歷史缺陷和錯誤倒退。
一些並非通借合併的簡化字,同樣有因簡害義的情況。比如:
“穩”簡作“稳”,“急”中怎能穩?原來從象形規則鳥雙翅而“飛”,簡化後則成單翅而“飛”了;原來“馬”是四條腿,現在“馬”是一條腿了;從漢字的形意、形聲關係來說,不僅是草率的,也是因簡害義。
我國古代典籍豐厚,且多文簡義繁、艱澀難懂。一字之差,謬之千里。同音替代的簡化字,將會對古籍研究的辨義造成一定的困難。
如《周易》中的《賁·六二》辭:“賁其須”、《歸妹·六三》辭:“歸妹以須”,究竟是“必須”、“鬍鬚”還是“等待”呢?《漸·初六》辭:“鴻漸於干”、《蠱·初六》辭:“干父之蠱”,當按“干、幹、乾”三字何義去解呢?對這種情況,易學家們都不得不先做文字訓解,才能做出解釋。像這樣的情況,不知會有多少。由此可見,用通借的方法簡化漢字,會造成義解的許多麻煩。
有人把表意性特點看作漢字的缺點,其實,即使西方的拼音文字也是具有表意組詞規則的。比如英文“報紙”newspaper就是由news(消息)和paper(紙)組成的;“手冊”handbook一詞是由hand(手)和book(書)組成的;“籃球”basketball是由basket(籃)和ball(球)組成的。它們並沒有用含混無個性的“紙”“書”和“球”去表達,我們為什麼卻要輕視漢字原本具有的表義方面的優點呢?
對某些關乎國家、民族或民俗等別具內涵的字,也應該慎做簡改。比如“國”字,古時作“或”,倉頡造字作“口”,後兩字合併為“國”。漢時有民間俗字“国”,但正字一直為“國”。到唐代,武則天為象徵武家天下,曾一度將“國”中的“或”改為“武”,但很快便因有諫一一言其徵兆國內武亂不止,廢而恢復用“國”。此後一直穩定沿用了唐、宋、元、明、清、民國等五六個朝代。不計唐之前就長達一千三百多年,到1956年才改用“国”字。像“國”字這樣一個字形優美、筆劃並不算繁瑣、內涵著中國文字歷史血脈並對華夏古國具有象徵意義的漢字,更改是否必要,值得重新考慮。“國”中有“玉”義本不錯,但“或”“口”合而統一卻無存了。
“華”字,與“國”字情況相近。其字形優美、豐滿、均衡,筆劃數量適中,具有民族象徵意義,又是中華民族的代稱(如稱“華人”),從這樣嚴肅的內涵考慮,為省幾筆簡為“华”字,是否得不償失呢?
還有“龍”字。它對中華民族具有神聖的象徵意義,國人稱作“龍的傳人”。將其簡作“龙”,與義為多毛狗的“尨”,字形極為相近,難道這就不損傷我們的“民族感情”嗎?
“龍”和“壽”字都是民俗性很強的字,很少見有書法家寫這兩個字用簡體的。從古至今,做壽慶典都不會在牆上掛簡體的“寿”字,它很難達到“壽”字對人們的心理暗示作用。據說這個“壽”字源出於漢代,但一兩千年都是作為俗字難豋大雅之堂的。“壽”字的寫法,已經多達一百多種。不少人潛心研究它,並已形成專門的壽學體系。書法家袁槑就著有《壽學全書》,有人譽其為曠世奇書,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壽”字已經成為一件抽象的藝術品,它將永遠綻發出藝術的光彩。
可以看到,還有不少比“國、華、龍、壽”筆劃不少的字末被簡化,為什麼不能對這幾個獨具含義的字手下留情呢?!
說簡化字因簡害義,還有其他文章舉過其它例子。但就上述這樣多的實例,也已完全可以說明問題。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7:08: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只有"上"的節錄),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s.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下)(八~十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八、簡化字損傷了漢字的形式美


在漢字簡化之初,就曾經有人對簡化字在形式美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過批評,並且成為當時主要思想阻力之一。有文曾說;“漢字是漢族人民一手創造出來,發展起來的。人們在長期使用漢字過程中,往往對它發生一定的感情,產生一定的偏愛。……第一批簡化漢字已經推行二十餘年之久,至今仍然有人喜歡寫繁體字,他們總認為簡化字‘造型不美’,失去漢字的特色,這是一種頑強的傳統習慣勢力。”(《漢字·漢字改革史》第79頁)這裡說的“習慣勢力”究竟有多大,完全可以從一直至今、愈演愈烈的、全國範圍的繁體字越禁越“氾濫”,以及繁簡辯爭越來越激烈中說明問題。漢字簡化工作具有很強的人民性,其初衷完全是為著普及文化和方便人民的。現在,五十多年的實踐已經使越來越多的“人民”產生了新的思考和爭論,其“情”其“理”都是值得關注的。
簡化字造型美不美,曾經牽動過不少人的心,它是文化感情,也是民族感情。據說,某位在國內甚為知名的書法家,曾因漢字簡化大哭過一場。在1977年12月公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時,由於“許多新簡化字不夠合理”,“片面追求筆劃簡單等,都存在問題”(參見《漢字·漢字改革史》第179頁),其中也應該包括字形美不美的問題,所以很快就被廢止了。
不應忽視,漢字除合於“六書”原則,也包含著很強的形式美法則。在這個意義上,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不如漢字更具藝術韻致,都不能和漢字相媲美,故獨有漢字產生了書法藝術。漢字本身,既是一種文字抽象符號,也是一個個的視覺藝術品。在歷代文字的沿革中,一個字的保留還是廢棄,作正字還是作俗字,不僅要從形聲義關係和“六書”原則出發,其形體結構美不美,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然而,有些簡化字,雖然達到了簡化的目的,但卻損害或削弱了漢字的“形式美”品格。
構成世間事物外在美最基本的抽象標準是形式美法則,屬於重要的美學範疇。它既是文化藝術作品等一切物象,形式構成的審美標準,當然也是審視文字結構形態美不美的基本出發點。形式美最基本的法則是“對稱”和“均衡”,與之違背的文字結構形態就會缺乏美感。有些簡化字就是為了節省筆劃而破壞了繁體原字本有的對稱、均衡美感,其空曠失衡讓人看了很不舒服。
一些偏旁或部首,原本勻稱、飽滿,經過簡化卻變得單調、生硬、失衡,減損了原有的美感。它們以及由它們組成的簡化字(如遼、億、倫、論、認、閃、儀等),筆劃少了,字形卻單調乏味(請不要用“一、二、三、人、匕”之類來抬杠。因為在原繁體字中,這類字不像簡化字占這樣大比重。再說上述字也是相對於原繁體字而言的)。像“糸”簡作“纟”,省不了幾筆,也不好看,寫起來還不順手,破壞了書寫時運筆起轉頓挫的節奏感。尤其像“苎、贮、伫、纻”之類的字,又難看又不好寫。還有許多字,字形很美,筆劃又不多,或因為受作偏旁的牽累,也被簡化了。
對簡化字的利弊或可見仁見智,但如果說簡化字不如繁體字好看,分歧可能會大大縮小。有人或許說,許多簡化字都是以草書為依據的,草書不是一種別具美感的書法藝術嗎?簡化字的美感當然也應該不是問題。這樣說好像很合邏輯,但並不然。這是因為,草書和楷書,既是兩個近乎相互獨立的文字符號系統,也是兩個近乎相互獨立的文字結構形式系統,行書乃是兩者的中間融通形態。草書之所以具有書寫的形式美感,一則因為它都是豎寫,更在於它如走龍蛇般的行筆方式,且筆勢又連綿回繞,佈局疏密錯雜。而一旦將其楷化為矩形字體,尤其作為印刷用字,則必須採用橫平豎直的拘板結構,致使草書美,很難直接轉化為簡化字的字形結構美。皆知草書萌于漢初,而楷書則在其後。如果草書適於效做楷法——適於書寫又不傷害美感,時人決不會捨簡求繁、捨近求遠,偏要上溯到秦漢篆、隸作為楷書的造字依據,而把漢字進一步改制性“優化”的機會,留給兩千多年後的我們。
形式美還有兩條重要法則,即“對比”和“節奏”。從視覺藝術來講,節奏美感主要是指線條的律動和色感對比所產生的間隔、交替、起伏或重複。在一定意義上,對比及對比的程度,乃是產生節奏美感的視覺基礎。或者說,沒有對比(疏密、深淺、大小、繁簡、曲直等的對比)就沒有節奏。簡化字普遍減少筆劃的結果,恰恰是削弱了原繁體字成行、成篇組合時所具有的疏密、深淺對比,及從而產生的節奏乃至律動關係。這種缺陷在書刊報紙等大塊版面上似不甚明顯(較之繁體字版面會整體降低色度),而在以較少的文字組成書名、標題、產品裝潢上的商品名或牌匾等時,便尤其顯得鬆散、平淡、缺乏疏密對比和視覺力度,當然也就缺乏美感。單獨組合的文字越少,簡化字“不好看”的缺點就越明顯。中國畫論中有一句話:“疏可走馬,密不容針”,這就是講要加大對比。而簡化字之間的筆劃,實在是太“平均主義”了,應該讓有些字“富裕”起來。不是說簡化字之間沒有對比,但打個比方說,假設繁體字是用“1234567123”的音階跨度去組成“樂曲”的,那麼簡化字就像是只用了“12345”這樣少的音階差別。它當然也可以組成“曲子”,但卻相對平淡而單調。
像標題這樣用字越少,就越會突顯簡化字在形式美方面的缺點。不少書籍裝幀、商品裝潢、廣告招貼等作品的整體藝術效果,往往會因此受到影響,讓人遺憾不已!多年書籍裝幀工作的體驗,才促使筆者思考繁簡問題。試想一下,如照原定設想所有文字都簡到十劃以下,真不知會是什麼樣子,所謂“二簡字”大概可以作為擬證。書法藝術作品常要以較少的文字建構一件藝術作品,所以書法家們總是不厭其“繁”。試若禁用繁體字,書法藝術會怎樣呢?
亦或有人會說,繁體字中也有許多筆劃很少的字,為什麼唯獨詰責簡化字不好看呢?分析可見,上述一類字在繁體字中占的比重並不大,而且恰可以夾雜在筆劃多的字中間,調節字行的疏密節奏起伏關係,使閱讀過程像是沐浸在婉轉跌盪的樂曲之中。在用於標題、牌匾之類字數少的場合時,也往往有機會與筆劃多的字相搭配。但放到簡體字的環境中,便都是筆劃少的字湊在一起,整體美感就會受到損傷。審視上面這些筆劃少的“繁體字”我們還會看到,雖然它們筆劃很少,但基本都中心充實、平衡穩定,不像“厂广严苎”之類失衡或空曠。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21:43: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只有"上"的節錄),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s.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下)(八~十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九、簡化字有損于文化的歷史傳承

中國文化的歷史系統就像一根鏈條,說簡化字把這根鏈條割斷了,當然不合事實;但如果說毫無傷損,也同樣不是事實。所以,對其損傷到何種程度,也需要通過諸多事實來評判。
1954年12月22日《光明日報》上有一篇文章說:歷代就有的簡體“俗字”之所以兩千多年不能從“在野字”成為“在朝字”、“山寨字”成為“正版字”(筆者的比喻),是“統治階級企圖壟斷文字,把文字弄得複雜艱深,使得勞動人民更落後、更愚昧、更容易被欺騙和剝削”。這樣說在當時是很“煽情”的,但是,實行了幾千年的“繁體字”難道就這麼不光彩嗎?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祖先難道就這樣卑鄙嗎?令人寒慄!筆者以為,之所以如此,乃是中華文化史鏈一環扣一環的結果。雖然今天簡化字已推行了五十多年,但“繁體字”的鏈條誰也無法割斷。它“陰魂不散”,生命力極強,甚至一直沒有喪失它固有的威嚴。現在簡化字實行多年,但越想表示鄭重,就越會用繁體字。請柬、名片、廣告、匾額不說,《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二十四史》等,也曾出過繁體版。有的人寧可自已的書不參加圖書評獎,也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出成繁體版。難道這都是出自愚弄人民嗎?為了維繫中國漢字的歷史紐帶,即使在清朝由滿族(元代由蒙族)主政的時期,不但沒有用滿文去消滅漢字,漢字反而受到了空前絕後的特別的維護。既出版了後無來者的《康熙字典》,還發生過科舉考試強調一點一劃的規範及嚴禁俗體字的所謂“文字復古主義”。這主要是功還是過呢?作為滿清皇朝能強調漢字的嚴格規範,有什麼錯嗎?今天不也要強調文字的規範嗎?至於《康熙字典》,至今誰能否定它的文字學價值呢?
簡化字對歷史文化傳承的損傷,首先是將加大後人文字訓詁學的難度。文字學是研究文字起源、發展、性質、體系、形聲義關係、正字法及文字演變方面的學科。漢字原本歷史悠久,結構複雜,加進我們推行簡化字這樣一次大規模的簡化、改造、再造、合併與廢棄;偏旁部首又未必都與已推行幾千年的繁體字形成有規律的對應;許多原來在繁體字中是獨立的字,卻又被拉過來改變讀音去充當簡化字,使漢字演化史更加曲曲彎彎,猶入進了迷宮。這對後人文字考證帶來的麻煩是可以想見的。
簡化字在具體使用中也會出現歧誤。比如《周易·噬嗑·六三》爻辭:“噬腊肉,遇毒,小吝,無咎”中的“腊”,原讀音希,義為乾肉。但“腊”卻又被拿去作“臘”的簡化字,這裡就可能誤解為“臘肉”(因為確有一種肉叫臘肉);西漢文學家揚雄的《蜀都賦》有“春机楊柳”句,但“机”原為木名(榿木樹,見《辭海》)。以其作為“機”的簡化字,有可能使人在讀解該文時理解有誤……像這種情況究竟有多少難以盡作查列。但我們不禁會想,推行簡化字前,本就有不少人對古代典籍望而卻步。經此簡化,使原本容易明白的變得難以明白、使不是古漢語的也變成了古漢語、使原本不用訓詁的不得不去訓詁,使原本的直路變成了彎曲之路,使許多原本不混亂的字大量產生混亂。
現在人們都已經知道,數年前在某家報紙上,曾經發生過一個可笑的錯謬:某名為“皇后牌”的產品,用繁體字登廣告竟寫作“皇後牌”。豈知在繁體字中,這“后”字原本就是“皇后、太后、後妃”等的專用字;而繁體字的“後”,只是用於“後來、以後、之後、爾後”等詞彙。這個笑話,正是因為簡化時用“後”字併吞了“后”字造成的。更值得深思的是,這則廣告連續刊登了許多天,報社的主編、編輯、記者、校對等,那麼多人竟無一人看得出來。再過幾代人,中國文字會亂到怎樣,真不敢想!!那些認為簡化字對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無傷大雅的朋友,真的不由之有所擔心嗎?無獨有偶,在電視劇《日落紫禁城》中,光緒皇帝寫聖旨,竟也把“皇后”寫成了“皇後”。還據說有一本寫溥儀皇后婉容的書,也寫作《皇後淚》。除以上簡化字轉繁體出現錯誤外,也有的是非簡化字歷史時期出現簡化字的笑話:清代故事的電視劇《傻兒師長》中,曾見有繁簡混雜的“上佛圣賢”字牌,而“圣”的繁體應是“聖”字;在電視劇《隋唐演義》中,給皇帝的奏摺上竟然出現了簡體的“罗”字。影視作品中出現這種情況舉不勝舉,直到最近,仍在發生。還有一種情況,相當多的人誤以為從1949年以後就已經進入簡化字時期。其實,簡化字是1956年才正式推行的。也就是說,這期間還有七年的繁體字時期,這在影視劇或歷史題材繪畫之類的作品中,怕是往往被忽略的。以後的年輕人,誰還會去認真考證,年代越久,就會越是一筆糊塗賬了!在現實生活中,筆者也曾親見某人的名片印有“北京市海澱區”,其實“海澱”二字原本就是繁體字。還曾見美術學院學生餅乾包裝設計作業上“餅乾”誤為“餅幹”;也見過某出版物中的“歷史”都誤為“曆史”……。
繁簡錯亂往往與作品特定的史期背景相關係,或者是某種原因必須把簡化字返轉為繁體字。其錯亂主要可有四種情況:一是該用繁體時用了簡體;二是該用簡體時用了繁體;三是原本該“簡化字”就是繁體,再將其轉繁則必錯無疑;四是繁簡混雜使用(非指日常書寫)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否則也不會使繁簡辯爭愈演愈烈。
曾有文說,一位導師讓他的研究生到圖書館去找《後漢書》竟然找不到,因為《後漢書》三字都是繁體字。外國留學生來學中文,也因為無法回避繁體字而感到困難。文字學家王力曾說:“如果十畫以上的字一律簡化,勢必造成新字大量產生,將來大多數漢字都變了樣,非但造成閱讀古書的困難,連解放後的書也看不懂。”(《漢字·漢字改革史》第180頁)由於被簡化的字大多都是常用字,幾千個原本日常通行的文字一下子變了樣,以致使它們將在不太久後的幾代人(甚至是剛過五十多年後的現在人)成為生僻字和古字;使原本不是古漢語的也成了古漢語;原本用不著考證的也得去考證;原本不是訓詁內容的也得去訓詁;使原本平民百姓的字變成了“貴族字”“學問字”。在港臺是“平民字”,而對我們來說卻成了“貴族字”。這豈不與當年簡化時的人民性初衷相違背!
亦或有人想到,我們可否將古籍都翻譯成白話來流傳呢?如果我們看過外文原著,然後和翻譯小說或影視作品相對照,就自然會想到其結果會是怎樣。
如果說簡化字對古今文化的歷史連結沒有任何損傷,為什麼《百家講壇》的那些學者們,常必須搬出繁體字來才能把一個問題說清楚?比如說雍正是通過篡改遺詔——把“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來謀得皇位的(從簡化字來看,這個史說是順理成章的)。如果閻崇年先生根本不認識繁體字,他怎麼能提出“傳位十四子”不可能改為“傳位于四子”的學術見解呢?還有一部戲劇《包公智斬魯齋郎》,講包公為斬皇親魯齋郎能獲得皇帝御准,巧妙地把“魯齋郎”寫作“魚齊即”,獲御准後再加筆劃改回原名字處斬。如果用簡化字,這“魯齋郎”怎麼可能改為“魚齊即”?因為簡化字的原因,就讓這個歷史故事徹底消失嗎?出版物講到這個歷史故事不得不注明繁體字,那唱戲怎麼能讓人明白呢?有人或者說,這些都是偶然發生的、不普遍的、稀少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我們可曾想過,這些“偶然”、“不普遍”和“稀少”發生下去,再過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中國文字會是怎樣呢?哪個對,哪個錯還說得清嗎?無論你有千條理萬條理來解釋上述錯亂的合理性、偶然性,說這種擔心是鑽牛角尖,是杞人憂天。但我們只問一句話:假如沒有推行簡化字,這些錯亂會發生嗎?怕是想編這些事例也編不出來。我們還可以想,這種錯亂在港臺會有嗎?
筆者說的“簡化字有損于文化的歷史傳承”,是言過其實還是杞人憂天,或說有幾分道理,也是要由讀者朋友尤其文字學專家們來評議的。但是,文字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意味著什麼,卻是很值得我們深思的。比如,著名書法家吳玉如先生,當年對推行簡化字頗有異議。他在自己的詩作《付馨山》中曾經歎道:“吾聞滅人國,先滅其文字,國滅仍可復,文字滅不繼。文字國之魂,魂滅生何寄。……”(《迂叟自書詩稿》第58一59頁)我們可以試想,假如清朝康乾二帝,不是空前絕後地維護漢字,而是效法秦始皇、焚書坑儒,查抄毀盡一切漢字書籍,強制統一推行滿文,歷經清朝二百餘年後,我們用幾千年打鑄成的漢字還會有嗎、所謂“漢族”還會有嗎?!還可以試想,假如當年小日本真的全部佔領了中國,其根源於中國的所謂日本文化最終也只能是滴水入海,融而化之。如若這樣,那個日本國還會有嗎(希望這樣假設不會引起誤解)。筆者只是擔心,歷史、文化一旦有所損毀,便很難挽回。比如,批了馬寅初,多生了八億人;批了梁思成,拆了北京古城牆,又說要“奪回古都風貌”一一太難了!讓所有朋友和專家們,共同思考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和延續的問題吧!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1 10:49: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只有"上"的節錄),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s.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下)(八~十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十、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可行性
對於這個向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思考:


A、利弊與可行性的思考
恢復繁體字兩千多年來固有的正統地位,不僅上述諸多弊病能夠基本全部化解,而且,古今漢字規範的鏈條也可以重新對接、恢復它在世界範圍中的歷史一貫性和延續性,從而確立世界範圍統一的漢字標準符號系統。漢字的演變震盪將重歸平穩,漢字的穩定性將納入歷史的永久和綿長。有人或許說,簡化字早已經作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豈不己經是全世界“統一的漢字標準符號系統”了嗎?其實不然,因為,簡化字作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己經幾十年,但這並未能統轄住世界範圍的繁簡混行局面,甚至連國內繁簡混亂的局面都難以避免,甚至是嚴禁難止、愈演愈烈(參見拙文“前序”部分)。即使有一天兩岸統一了(其期難料!),在港澳臺強制推行簡化字一一世界上的繁體字全部絕跡,繁簡史鏈的手術傷痕也難撫平——上逑諸多混亂就仍會存在,而這才更是其弊病的癥結所在。同時也還想說到某些國人的一個心結,即狹隘地認為恢復繁體字是向港臺“屈從”。其實,漢字是中華民族的漢字,恢復繁體字只是在沿繼祖宗的文化遺產而已。也不能因此說當年推行簡化字是什麼“錯誤”,因為那也同樣是當時的歷史條件使然的。

反對恢復繁體字的朋友們,最直接的反應是,立刻就想像到繁體字的複雜、難認和難寫(頭疼啊!)。但其實,它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您可以注意一下繁體字的印刷品及影視作品上的繁體字幕,它真的是看起來那麼陌生又冷冰冰的嗎?應該不會。借助一定的文字環境,人們識讀繁體字的困難,並沒有想像的那樣大,沒有那麼可怕!所以,潘慶林先生建議用十年時間恢復使用繁體字,我妄以為,假如國家真會有此決策,應該用不了那麼長時間,甚或三兩年足矣。
許多朋友留戀簡化字,主要是因為繁體字筆劃多,太難寫了!!但您可以像筆者一樣做個如下的試驗:筆者隨手從繁體版書中選了一頁,然後所有繁體字用鉛筆點上。約摸來看,(包括重複出現的)繁體字可占百分之四十多。這些字裡,繁簡筆劃接近者較多——多寫不了幾筆,字形卻豐滿好看多了。這些繁體字,不少人日常書寫可能早已經在用。可見恢復使用繁體字,即便書寫它們,也不會帶來人們想像那麼大煩惱。簡化字書寫簡便的實在價值,已不必再重述。更何況,簡化字不是有簡便的優點嗎?那我們就把它保留下來。也就是說,恢復繁體字只是在日常書寫之外的領域。我們日常寫字,還可以照常寫我們的簡體字(像英文書寫用小寫)。如果我們願意,也可以繁簡混雜來寫(不少人早就這麼做了)。筆者相信,假如這樣執行,許多難看的簡化字,很可能逐步被人們淘汰掉。其實,這樣的想法早在1955年2月2日的《光明日報》上就有人提過了。文中說:“簡化漢字(這裡是指簡化字)只是為手寫方便而創造的,在閱讀方面並沒有採用簡化漢字的必要,因此印刷體可以不改用簡化漢字。”又說:“各國文字差不多都有印刷體和手寫體的分別,這種分別與我們的楷書和行書的分別差不多,而簡體字和行書同屬於手寫範疇,是可以結合起來的。因此我們只須把手寫簡體統一規定一下,讓簡體字在書寫上合法就夠了。”現在看來,這顯然是一種很好的意見,如果當時這樣做的話,應該說是兩全其美的。只可惜,當時卻被看作是“反面教材”!!其實我們也可以再想,港澳臺的同胞們一直識寫繁體字,並沒有感到那麼痛苦和重負。

B、實施的設想
當然,上述諸說只是筆者妄而揣議,也自知這國家大事決非身居草民者所能若何。但既已妄膽空談到這種地步,也就索性再進一步空談:
假若國家真會決定全面恢復使用繁體字,筆者則可笑地妄想了一下實施的步驟。基本原則可概括為四個字:印繁寫簡——所有印刷品都用繁體,日常書寫仍用簡體。
首先成立由行政領導和語言文字學界的專家組成的恢復繁體字實施領導機構。先期的工作,可能是對原繁體文字系統重新審核梳理,從而確立新的繁體字規範系統。針對群眾的接受情況,對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具體步驟,進行論證及科學性的佈署。
為了規範漢字並減少字數,對異體字的整理刪留勢將難免。但這項工作,不應該像《光明日報》1955年3月16日一篇文章說的那樣,僅以“存簡去繁”為宗旨。而應該著眼於相關文字在歷史上流行的廣度及其公認的穩定程度,這對維持中華文字系統的歷史傳承性、一貫性和穩定性是有益處的。否則就有可能為簡省筆劃廢掉正字而留了異體字。其實,整理異體字的工作,從1955年就開始做了。1955年2月2日《光明日報》上公佈的《擬廢除的400個異體字表案》和最終於1955年12月由文化部和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公佈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除小有不當(如“辄”〔輒〕、或不夠合理(如“晰”〔皙〕)外(參見《漢字·漢字改革史》第165頁),都是相當好的。如果照它推行至今,某些字未在後來被不適當簡化,當是我國文字史上功存千秋的大事。筆者呼籲恢復使用繁體字,並不是主張完全原封不動地搬過來。對一些筆劃過分繁複的常用字,還是應該刪繁就簡的。此可如:鬱(郁)、龢(和)、釁(衅)、灋(法)、籲(吁)、攜(携)等等。少量簡化這類筆劃繁雜而又極為常用的字,既不太傷害文字史鏈的一貫性,也更貼近了文字的人民性。而對某些筆劃適中的繁體字,尤其幾千個常用字,應該盡可能保持歷史原貌。還有些筆劃雖多但並不常用的字,無論筆劃多少,都不應去改動它。因為它們很少有人認識,也很少用到,認不認識影響不大。偶爾用到,查閱字典就可以解決,所以沒有必要為簡化它給文字史學增加麻煩。可以讓它們作為老古董或“博物館字”永久保留;對仍用於日常書寫的簡化字,同樣也需要做刪留的抉擇和整理,從字形字義著眼,刪棄一些不合理的簡化字。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1 22:59:00 +0800 CST  
標題:简体字并不是进步
層主:楮平疋之(9樓 & 10樓)
日期:20100706
要我说繁体本身的优势也未尝不可
简单来讲就是每个字的独立性
由於中文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发展而来
在「一字一义」的规则下,相较於通同性过广的简体,繁体在字义的辨识性和释义功能相对简体就比较强。再加上目前使用的繁体可以说是篆体字淘汰以后便使用最久的一个字体,在古籍的考究或阅读经典相对简体就显得比较占优势。

我对简体字的通融了不起就只有在做笔记和memo的时候
个人认为每个文字的发展或保留必有其原因
没有必要为了某个意识形态非得要选边站不可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1 23:21:00 +0800 CST  
標題:简体字并不是进步
層主:路人吧友(17樓)
日期:20100731

繁体字是让你认识一个一个系例的字, 你认识了一个字, 然后就可以推一反三, 认识一系列的字, 例如: 所有“雨”字旁的字,都与天然景象有关, 像“云”(繁体上面有雨), 雾, 雹, 雷, 霜等等, 但是简化后, 单看字本身, “云” 便不是同一个系列的字

繁体字的好处是, 从字中可以猜到字的读音和意思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1 23:27:00 +0800 CST  
這一層的內容對我來說比較特別。就標題來論兩方的內容,看似是簡方的論述比較站得住腳,可是那是就當年的時空背景而言,走過六,七十年後的今天再回看當年,簡方的說法似有思考的空間。

標題:当年简化汉字是不是非主流行为?
日期:20100620

3樓:当时学术界9成以上的学者专家都支持简化汉字。
8樓:五四以后,中国说得出名字的人里,至少八九成都是支持简化汉字的。反对简化的人说得出名字的人可以掰着指头数。所以到底谁才是主流谁才是“非主流”。
21樓:一个“理论”有很多方面,看你把汉字当做整个民族、国家的使用工具来看待,还是你写书法作品、字体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任何一件事物,对其看待的角度不同的话,是好是坏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简繁到底谁更好也是得从看待他们的角度说起,我们简派认为汉字首先是一种工具,他的工具性是必须凌驾在艺术性、学理性之上的。这也是一种文字得以流传推广的最基本要素。至少我们已经证明,推广简体字,就是民意的体现,而不是少数人造谣的那样。
31樓:反对的声音主要来自一些非学术性的国党的元老派,如戴季陶。当初戴季陶为了反推广简体字,赖在老蒋的办公室不走,老蒋才无奈作罢。这些人说白了,都是一些文化流氓。
33樓:你要是让所有港台的小朋友在入学以前,在没有大人的干预下可以自己选择简繁来学,你觉得有多少小朋友会选繁体来学?
44樓:主流也不等于新潮,事物随时间而出现和消失,但消失的也有的是新潮事物。(層主:雪莉莎哀)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7 23:13:00 +0800 CST  
忽然想到一個成語:牝雞司晨,覺得還滿貼切的。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8 10:01:00 +0800 CST  
標題:简化字的十大弊端
樓主:上古傳承
日期:20100803

樓主言明原作者未知,故猜測應是從網路轉貼的。

談下簡體字(所謂的規範字),不少同胞說過,與其恢復正體字,不如改用甲骨文(或篆字),這種說法是非常謬誤的,也是造成誤區的主因之一,我在此想重申:甲骨文和篆字都是漢字的原始初級階段,而正體字是高度發展之後形成的成熟漢字。简体字之“各项弊端”如下:(節錄)

一、有些繁字未被改善,而某些不應簡化、或非理性簡化的漢字卻比比皆是。
二、 漢字的閱讀都是以圖像姿態進行的,而并非是一筆一劃地細看細數,閱讀的速度與筆劃的數目不成正比關係。
三、 漢字的形體越相近,就越不易辨認,越不易校對,閱讀效率也低。簡體字造成了很多形似字,增加了閱讀時和排版時會出錯的機率。
四、簡化字採取“多繁對一簡”的原則,致使漢字的表意功能削弱,需更依賴上下文才能準確理解文意,因而影響了閱讀效率。“多繁對一簡”,導致了對漢字本義理解上的困難。
五、 簡化字違反了六書原則,本身亦不是一套有系統的造字法,導致漢字的科學性和邏輯性變差。
六、簡化字以同一符號取代不同偏旁(萬能字符“又”和“メ”),以致字形無理據可言。
七、 將“行草字”任意“楷書化”的漢字,字形亦無理論依據,且無法以此類推,舉一反三。新造新聲字不精確,較易造成誤讀。
八、大陸若想真正減少文盲(半文盲),還須考慮很多其它因素,例如:教育的普及度可能影響更大。
九、古代中國的民間市井,也有一些人書寫俗/異體字,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不規範的漢字只流通於日常瑣事,比如:隨手寫個記事帖、留言條、親友間非正式的書札或底稿,而官方正規的書籍、詞典、經書、詩詞文章、公文詔書,一律只得用正體字書寫或印刷。
十、簡化字并不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社會民主的催化劑。

原文第五點的補充說明:正體字在結構上較有規律,較易理解、記憶、和學習。正體字并非“煩體字”,而是中華文明世代傳承的強大工具,更是偉大漢族同胞在精神上最有效的凝固劑。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8 15:10:00 +0800 CST  
一個關於繁體字的標準的提問,一位樓的回覆滿符合我的想法,有時我不免想,是不是用簡用得太"厲害"了,返回用繁體字時,因為不熟悉,又或者為了求好求"正確",顯得太糾結了。

層主:十月彼端
日期:20100815

其实真的没必要太细究,我反而觉得部分繁体字多样化是一种美,反正大家都认识,在书法中出现同字多样化反而曾强美感,比如一些名帖像《乐毅传》《玄秘塔》《兰亭序》《圣教序》等都有好多异写混搭,甚至自造多样。而所谓标准汉字的尺度经过秦以来两千多年,始终未统一,就是现代也有大陆版,港澳版,台版。所以其实繁体字统一化不必深研,康熙字典版,民国版什么的,华人都认识的。你可以自便,如果非要个究竟就去台湾买本国语大字典吧!台湾称之为正体,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工作呵呵…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8 15:45:00 +0800 CST  
這一樓的樓主(灿烂的珠)列了幾點反對恢復繁體字的常見論點,另一位吧友(忙忙碌碌茫茫路)也提出他的觀點,節錄如下:


標題:提議恢復繁體——委員們終于做了件正事!
樓主:灿烂的珠
吧友:忙忙碌碌茫茫路(8樓)
日期:20100727
1.簡體字古已有之
珠==古已有之,今天就一定是正確合理的,就應當使用?那二簡字有很多也是述而不作的,繁體字更是古已有之。
忙==古代的簡化字只是民間約定俗成而已,就同台灣民間同樣也有手寫簡體,大陸民間還有手寫二簡字一樣,沒有官方強制推廣的成分,現在的簡體字強制使用令人反感。
2.漢字由繁到簡是大趨勢
珠==其(原意:簸箕)字加竹字頭成箕,莫(原意:日暮)加日成暮,竟(原可指國境)加土成境,都是繁化。漢字由3000字(甲骨文時代)發展到現在的10萬字,也不是由繁到簡。
忙==民間簡化字寫了上前千年都沒有取代正體,沒有政府的強制推廣,沒有人為因素就根本沒有由繁到簡到趨勢。
3.繁體到簡體是自然選擇
珠==大概忘了當年陳夢家教授因為反對簡化漢字而被打成右派了吧?
忙==這條最可笑,恕我無視之。
4.繁體寫得慢
珠==誰讓你一筆一畫寫的,你天天抄文件嗎?把恥寫成耻(筆畫相同)又能慢多少?
忙==古代漢族人不覺得慢,古代外族人不覺得慢,現代台灣人,香港人不覺得慢,大陸練習書法的不覺得慢,包括我自己每天抄寫繁體文言文也不覺得慢,龐大的漢語人口就被無情的代表了。
5.繁體筆畫多,不好記
珠==小學生都是憑機械記憶的。繁體相對簡體更成系統,以後更不易忘記。
是繁體的“書畫晝盡”容易聯想還是簡體“书画晝尽”容易聯想。是“撥拔”好區別還是“拨拔”好區別。
6.看不慣繁體
珠==你要是從小就開始學繁體,就看不慣簡體了。
忙==這條不評說。
7.簡體也沒覺得哪點不好啊,這么多年了生活不是好好的嗎?
珠==要是全國人民都像印度一樣普及英語,可能生活會更好。
忙==繁體也沒覺得哪點不好啊,為什麼不能自由選擇呢,政府連選擇的權利都不給我們。
8.要是讓全國人民都投票,肯定反對恢復繁體
珠==全國人民當年還一致擁擁林總呢,不照樣摔死?
忙==要是50年代全國人民都投票,肯定反對簡體
9.恢復繁體,為什麼不恢復甲骨文
珠==甲骨文僅3000多字,且至今還有1000多認不出。連做報告都湊不齊字數,怎麼辦?而且歷史上甲骨文的文獻幾乎沒有,可繁體字的文獻卻汗牛充棟。
忙==使用簡體字,怎麽不繼續二簡、三簡一直到使用拼音文字呢?
10.當年掃盲,全靠了簡體
珠==你敢否定我們的教育師資投入?那為什麼港臺文盲率比我們要低呢?
忙==有台灣和香港在,説這話實在不靠譜
11.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都用簡體
珠==日本還用假名呢,是不是也要學?新加坡、馬來西亞用簡體,不過是出於經濟的便利。
忙==因為中國用簡體,所以新馬才推行簡化字,如果沒有簡化字哪來的新馬簡體,不要把主次搞混。
12.大陸有十三億人用簡體,廢止成本太高
珠==76年前的冤案也積成堆,都不必管了?現在不廢,以後的成本更高。
忙==不需要廢止簡化字,讓民間自由使用,人民會決定簡好還是繁好。
13.繁體一縮小就看不清了,尤其電腦和手機上
珠==這是技術問題。再說閱讀時非要一筆一畫都看得非常清楚,才能讀下去嗎?就算用簡體,“繁”和“置”在縮成10磅以下的時候,筆畫也是顯示不全的。繁體因為筆畫多,實際上增加了明晰度。如無-天,沒-設,要比无-天,没-设更不易混淆。
忙==隨便上個台灣香港網站都不會有這樣都問題,大陸字體不適合看小字號的繁體。
14.文字越簡,越利使用
珠==二簡更簡,可是被廢;假名更簡,可至今在日本沒能代替漢字。我們信誓旦旦要走“拼音化道路”,可現在只弄出個漢語拼音。
忙==文字的書寫難易和辨認度是成反比的,越易寫的文字越難辨認,文字越複雜越容易辨認,對比阿拉伯文和西夏文就知道了。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04 14:43:00 +0800 CST  
標題:一天一字,只许生产不许生,工厂盖在悬崖边
樓主:江河萬古流
日期:20100914

产字的正体字是産,看古人的生产概念,既包括人力资源上的生产,也包括物质上的生产。财産不但包括物质,还包括提高人的素质,也是一种财富。但是,简体字不让生了,把生字去掉,只要物质,不要人。这在艰苦的岁月下,或许体现了人的一种奋斗精神,但是再苦也要生一个孩子吧,不能生都不让生了。

厂字的正体字是廠,说文:“厂 hǎn, 山石之厓岩,人可居。”意思就是悬崖。我们的简化字设计者,为了找一个和正体字的廠相近的字,发现了这个本来是悬崖意思的厂,也不管意义上是否相通,于是就说厂这个字古代就有啊,是俗字不是我们简体字自己创造的。

把一个原本是悬崖意思的字,硬掰过来作为工厂的简体字,除了简体字的设计者,还有谁有这样的创造?只让生产不让生,这个产字也是不知道哪位伟大的现代群众创造的,不是古代就有的字。

现代中国社会,工厂出事故后老百姓的生命权没有保障,农民工不给发工钱等等事件,是不是我们也应该反省一下,不知道哪位现代群众创造的只许生产不许生,工厂盖在悬崖边精神,是不是我们对待汉字也应该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则办事呢?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04 14:56:00 +0800 CST  
標題:《我的传统汉字心》
樓主:路人吧友
日期:20100917

《我的传统汉字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
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传统汉字心。
洋文虽然偶尔写写,我心依然是传统汉字心。
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传统汉字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著中华的声音。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传统汉字心。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04 15:22:00 +0800 CST  
這一樓有趣,但因當年的修兵吧主在27樓有言"未經作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意轉載,盜版必究",未避免爭議,改以連結處理。
標題:繁体字吧招贤:空缺吧主一名,有意者前来报名。
樓主:paraiso1985
日期:20100915
https://tieba.baidu.com/p/888783441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04 17:20:00 +0800 CST  
標題:诛仙里有一个字念什么?
層主:擺渡浪人(2樓)
日期:20100928

沒玩過誅仙,我猜你說的應該是山海經中的夔牛。
夔(拼音:kuí,注音:ㄎㄨㄟˊ,又稱夔牛)。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神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
相傳為堯舜時代的國家樂師,後因以訛傳訛衍生成傳說中的一隻怪獸。外形像龍,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製成戰鼓。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04 21:10:00 +0800 CST  
標題:【疑问】为什么反对繁体字的人总是会这么认为?
樓主:漢字學者
日期:20090912
(節錄)
我把网路上的所谓“挺简派”和“挺繁派”的含义概括一下:

“挺简派”:汉字简化是历史必然规律,反对废除简化字恢复繁体字。
“挺繁派”:正体字传承文化,必须在不废除简化字的前提下恢复正体字。

【总结】:
原来,挺繁派的要求很简单,即恢复繁体字,没有说一定要废除简化字。而挺简派认为繁体字“烦”,最大的误区在于:挺简派以为挺繁派要求“恢复繁体字”的意思是“废除简化字而恢复繁体字”,这就是好多贴吧疯狂相互攻击的症结所在。

再一遍重申:恢复繁体字教育不等于废除简化字再改用繁体字。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0 19:55:00 +0800 CST  
標題:台湾怎么没有用“灶”的繁体字?
層主:路人吧友
日期:20101017
依據灣灣教育部的的正體中文規範依據[國字標準字體]中有一條主規則:

字有多體而音義無別時,取一字為正體。
另有數條原則其中一條: 取最通行者。
所以如:「才」及「灶」不會用「竈」與「纔」。
《字彙》,明朝梅膺祚所撰字典。明朝張自烈的《正字通》,清初編定《康熙字典》,皆以此書為藍本增益而成。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0 21:02:00 +0800 CST  
標題:萧沉:恢复正体字与难易程度与两岸统一与申遗压力无关
樓主:paraiso1985
日期:20101108
(節錄)
我们恢复正体字,更重要的理由在於它是恢复汉字应有的文化价值乃至文化尊严。另外,汉字的首要功能虽是交流的实用功能,但汉字之所以不同於纯抽象化、符号化的西方欧美等国的字母类文字,正在於汉字的创造来源於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条极丰富的文化涵义,故汉字也是世界上非常稀有的一种“实用+历史+文化+智识+审美”的文字。如果我们只单纯考虑汉字的“实用性”的话,我看不仅不必恢复正体字,甚至大可继续简化,直到彻底简化成字母般的抽象符号。

2009年3月4日於天津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1 08:29:00 +0800 CST  
標題:我竟然被百度封了,还被撤消了吧主
樓主:神之天皇(原修兵插戀次)
日期:20101103

https://tieba.baidu.com/p/926582391?pn=1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3-11 09:51:00 +0800 CST  

楼主:天心月正圓

字数:51542

发表时间:2018-02-16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23 13:03:32 +0800 CST

评论数:3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