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吧剪貼簿

1F度娘
想要開一個收集逛舊樓(從最後一頁起)時,看到喜歡的或精彩的內容的樓,
因為只是複製貼上(以支持繁體字的內容為主),非樓主自創,故曰剪貼簿。

註:
1. 樓主不是文字專家,一介民婦,毫無戰力可言。
2. 請文明發言,鼓勵使用繁體字,以符合本吧宗旨。
3. 如欲大量文字論述者,可插樓。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6 15:44:00 +0800 CST  
標題:不能用政治思维来看待简、繁体字之争
樓主:黑暗之子2
日期:20060511

汉字是几千年凝聚起来的一个严密的整体,改变了他的相当部分事实上就破坏了整个汉字系统。

简化字理论混淆了看字和写字的区别。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看字(书籍、小说、报纸、杂志、广告、影视等)的时间远远多于写字的时间,即使是作家恐怕也不例外。看字和写字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看字要求字体印刷清楚,不要出现错别字、混淆字最为重要。汉字是方块矩阵形的,使用的视力是“聚焦”式的,看“机”和“后”,与“机”和“後”所化的时间目力同笔划多少无关(英语的拼音字是线形的,视力是扫描的,所化的时间因字的长短而异)。可是看“设”和“没”,“仑”和“仓”,“论”和“伦”,“儿”和“几”,“开”和“井”,“乔”和“务”,“归”和“旧”,“历”和“厉”,“广”和“厂”,“风”和“凤”, “农”和“衣”, “党”和“觉”等,由于简化后字形相似,无形中需要目光稍停,鉴别一下,以免弄错。这些问题当初都没有考虑到。海外人士对简化字最感到头痛的正是这些字。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6 15:51:00 +0800 CST  
標題:【转载】__繁体字的历史
樓主:奔跑吧狗兒
日期:20100227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著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老的民族,有着她过去光辉 灿烂的一页,而她过去的辉煌又主要是靠汉字——确切地说,应该是繁体字——流传下来的,繁体字与历史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可分离。这种牢不可破的结合又赋予繁体字某种特殊的意义,使它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代名词,象征著五千年的古国文明,象征着国家的统一,象征着民族的团结,象征著悠久 灿烂的文化。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只有汉字至今还在使用。而且汉字是目前 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同时,汉字又是美学的对象,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多种字体,发展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 解字游戏,促进了国画艺术,使人们获得很大的美学享受和精神享受,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高大的美学形象,形成了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审美心理。

汉语社团的成员由于长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在审美心理上逐渐达成以汉字尤其是繁体字为亲、为美、为不怪,而以其他文字为疏、为怪、为不美。一 个象征心理,一个审美心理,结合起来便成为一种巨大的引力,人们是很难摆脱繁体字的诱惑的。拿最初用惯了繁体字而后来改用简化字的前辈们来说,他们见到繁 体字自有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时似的喜悦,他们自然不会拒绝繁体字的使用,犹如筷子刀叉之于我们,我们倒更愿使用筷子一样,除了习惯,其中还有情感的因素, 情人眼裏出西施,更何况繁体字本身就很美呢!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6 16:16:00 +0800 CST  
標題:也来谈谈一简多繁到底有何不可
層主:yelei100 (18樓)
日期:20100313


應該弄清楚,文字的演變和文字的所謂“改革”不是一回事。簡化字除了因筆畫少而“好寫”外,實在看不出它比繁體字還有什麼優點。而且簡化字是大躍進那個浮躁年代的產物,其本身存在的缺點就連認同簡化字的人也不否認。我作為訓詁學專業的學生,在閱讀文字和訓詁方面的書的時候經常有這樣的感受,對一些問題,僅用簡化字是說不清楚的,必須回歸到繁體字才說清。漢字的演變有其自身的規律,這些規律絕不是幾個專家學者坐在辦公室裡折騰幾個什麼表就能說清楚的。漢字也是約定俗成的,不是某某單位制定幾個表就能管得了的。而且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漢字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不容許任何人打著規範的幌子任意破壞。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6 16:49:00 +0800 CST  
原樓主為路人吧友,原文引自網路文章,以下連結原址,有興趣的吧友可參考。
這裡只剪貼吸引我的兩點:
1. 老愚先生《季羨林老人談國學》的博文: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延續至今,漢字起了巨大的作用。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中國文化的信息都在那裏面。
2. 潘光旦先生1927年所作的《識字問題?》
其中《識字問題?》,網路上搜尋不到這篇文章,只能從連結的文章中去理解一二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7c630e0100jfdw.html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6 21:57:00 +0800 CST  
標題:汉字是由繁到简的???
樓主:路人吧友
日期:20100423

我觉得这简直就是笑话。
首先,汉字从没有到有,这就难道是有繁到简?
其次,一开始的汉字不可能有现在那么多,那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那是因为太简单的东西无法表达深奥的意思。
再者,在汉字变多的过程中,正式因为古人觉得一个字有那么多意思不方便,便再会意造字。而今人把古人这些智慧的果实又全扔了,还丢下一句,汉字是由繁到简...

还有些言论也很可笑。说英语只有26个字母,汉字有那么多的字,那么难写。

老大!英语是只有26个字母,那英语有多少个单词?!同样的意思,用汉字几个字就可以说明了。

还有说英语里也有简化,那就是缩写比如Road写Rd.之类的。

老大!你看到过有人写英语文章每个单词都去缩写吗?再说有多少个单词是有缩写形式的?

还有不知道哪位高人说他觉得什么东西都是由繁到简的。
我只能说他比大猩猩简单多了。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6 23:11:00 +0800 CST  
原樓主發的是轉貼文,經網路搜尋節錄如下:
標題:也談繁簡體字不能混淆(下)
作者:冬翎
日期:20050703


文字是文化的根,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中國字,一字一句都有一定的意義。文字是愈用愈細,愈用愈複雜,不是愈用愈簡單(每一年「大英百科全書」都有新字出現,因為不夠用)。


許多簡化了的字,無法表達原有的涵義。因為要簡化,把許多發音相同或相似的字,變成一個字,美其名為「多音字」,造成文字的混亂。結果是整體的文化素質下降,人們沒有興趣閱讀繁體字古書,文化的傳承出現斷層,固有的東西都拋棄了。


如果簡體字能消除文盲,書寫快速,應該值得提倡。但是文盲消除了嗎?書寫快了嗎?省了多少時間?不僅不見得多快,反而出現更多的文盲。


如果要書寫簡便,「行書」「草書」是早就有的寫法,簡體字雖然參照其字體,但是不應該作為正式的文字使用,只能作為「寫字的範本」。現在電腦非常發達,已深入人群,人們寫字的機會減少。在電腦中,「一」和「龍」字,打印出來是同樣的速度,不存在快慢和繁簡的問題,多一筆、少一筆已無關緊要。


繁體簡體混淆,是因為有簡體字的關係,成了「一國兩字」,人民無法正確使用繁體字。繁體字用了幾千年,且在港台繼續使用,都不曾出現問題,科技發展並未落後,文化傳承一直延續。一個國家,要讓其他國家的人民佩服欣賞的是自己特有的文化、歷史、傳統、風俗。


漢字是全世界最獨特的文字,是藝術,是語言,而且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如果沒有簡體字,兩者會混淆嗎?之所以混淆,是使用者?還是文字本身?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7 14:18:00 +0800 CST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將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和簡化字說清楚的文了,終於有那麼一點明白,有時吵得不可開交的部份原因,不過是各自的認知不同或說基本概念沒弄清楚,這篇文算是解釋得比較容易懂得了,節錄如下:


標題:混淆的概念——“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之辨析
作者:BYVoid
日期:20100319
漢字是世界上毋庸置疑的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正因爲其流傳時間太長,使其結構複雜,體系林立。簡化字改革的初衷是解決這個問題,但卻事與願違——非但沒有同一體系,反而使體系更加複雜。平時最常見的幾個名稱,莫過於「繁體字」、「正體字」、「簡體字」、「簡化字」。不少人以爲「繁體字」等於「正體字」,「簡體字」等於「簡化字」,實際上這是對概念的混淆理解。本文就是來梳理這些細節,幫助弄清楚概念的。


正本清源——繁體字與簡體字之本義
要談「繁體字」這個概念,首先要瞭解「簡體字」,因爲「繁體字」是相對「簡體字」而創造的概念。「簡體字」這一名稱,最早見於1935年民國教育部總結的一批古已有之、歷代通行的筆劃較少的異體字(如下圖所示)。 這批「簡體字」全部是蒐集自民間的,沒有創造字或類推字。因此,「簡體字」可以理解爲是「筆劃較簡單的"異體字"」的簡稱。相對的,筆劃較繁複的異體字就是「繁體字」了。


一字之差——簡化字與簡體字的混淆
「簡化字」,顧名思義,則是人工修改、刪替、大動干戈後的字,這個概念的產生與近代「漢字改革」思潮有關。新文化運動前後,有人認爲漢字書寫繁難,亟需對漢字簡化,簡化後造出來的一批字,就是「簡化字」。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簡化字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開來。1977年,中央又發佈《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1986年被廢除,史稱「二簡字」。慢慢「簡化字」這一概念就被固定下來,專指中國大陸推行的簡化字。
由此可見,「簡體字」不等於「簡化字」,前者強調異體,後者強調簡化。簡體字和簡化字兩個概念混淆的始作俑者是「簡體中文」這個詞語的出現。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與外界交往開始頻繁,許多文化跨國公司開始走向中國大陸,其產品原爲「中文版」,現在需要區分簡繁了,因此面向大陸的叫做「簡體中文版」,面向港澳臺的叫做「繁體中文版」。但是這裏的「簡體中文」指的是「簡化字」,而不是抽象的「簡體字」。於是慢慢「簡體字」的概念就被「簡體中文」混淆了。由於「簡體字」和「繁體字」存在對立關係,繁體字也就慢慢變成專指港澳臺用字了。


正統之爭——繁體字還是正體字
「繁體字」之名,貌似暗含了繁難、複雜、冗餘等負面意義,一貫以中華正統自居的臺灣當局和知識界難以接受此名。馬英九是第一個坐不住了的人,2005年,臺北市馬市長英九到微軟公司發表了正體字演講,表達了對「繁體字」一名的不滿,要求微軟使用「正體字」。此後不僅微軟,臺灣各界,乃至港澳、大陸、全球都開始稱臺灣繁體爲「正體字」。中國大陸另一些人則極力反對這一名稱,認爲這一名稱有侮辱簡化字是相對於正體的俗體、訛體、邪體之嫌,因此改稱簡化字爲「規範漢字」。
於是,開始上演了一場「規範漢字」對「正體字」的大戰。無論此舉如何,都對正體字的概念產生了混淆。正體字本是相對於異體字的概念。眾所周知,漢字創造年代久遠,且絕非一人、一時創造。故表達同一個意思,可能有多種寫法,這就是異體字。由於古代條件有限,人們在傳抄時有可能把筆劃抄錯,就產生了訛字(區別于通假字,通假字是同音假借),例如「繫」在傳抄的時候,左上角寫成了「車」,就產生了訛字「繋」。有些字形體複雜,民間對其進行了隨意的簡化或再造,這就是俗體字,例如「華」字書寫較難,民間按照形聲字的方法造了「花」字,後世通行。
由此可見,漢字可能會一字多體,在多體中選擇一體爲「正體」,那麼其他的字就都是異體。但這一體是如何選定的呢?歷來標準不一,有人認爲應選最通行者,有人認爲應選最合字源者,有人認爲應選最簡者。因此,標準不同,正體也就不同。臺灣當局把臺灣審定的國字稱爲「正體」,或大陸制定的「規範漢字」,顯然都是太過武斷了,其根源還在於其根深蒂固的帝王正統思想。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7 14:56:00 +0800 CST  
標題:诺贝尔文学奖评委:对繁体字信心从未动摇
樓主:高宗陽
日期:20100513
马悦然:恢复繁体字符合汉字发展规律

马悦然在接受采访时说,1950年代时,曾有人认为中国的方块字不够“现代化”,并提出了用拼音代替汉字的想法,以向字母语言靠拢,但事实上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为中国各地方言千差万别,同一个词就可能有多个发音,假如真的使用拼音代替汉字,那么至少需要十几个拼音方案以适应广东话、闽南话那些方言,换句话讲,一个国家内会出现十几种语言,这与当年秦始皇"书同文"的做法相比,岂不是历史的倒退吗?”

“所以,汉字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不可以被硬性改变。”马悦然告诉记者,秦汉以后,直到简体字出现前,汉字几乎是没什么变化的。而这件事情最大的意义就是使中国的历史得以传承。举例来说,明清人读唐宋人的文章没有任何障碍,因为他们读、写的是同样的文字,但在使用简体字的现在,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读懂古籍了,其中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根本就不认识繁体字。

马悦然认为,繁体字与简化字相比,在读、写甚至领会文字内涵上更具美感。

“很多人反对繁体字的理由是认为繁体字难写、难学,但事实并非如此。”马悦然说,当年他教外国学生学汉语,是把繁体字、简体字同时教给他们的。

马悦然也承认,把在中国大陆使用了近50年的简化字改回繁体字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考虑到中国5000年历史的传承,以及汉字美学的表达,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7 17:55:00 +0800 CST  
標題:【转帖】再论「正简之争」(節錄)
樓主:paraiso1985
作者:無名IP黨
日期:20100613


現在爭論的簡化字和正體字,其實就是在爭一個「字型」。字型的概念就包括了漢字的基本構造、書寫順序、部首排列。而字體卻又是另一種含義——即同一種字型的不同寫法。字體的概念包括了漢字書寫的筆觸、起末、用勁、粗細、正草等,說的簡單一些,就是各人寫字的風格。因此,在電腦上的WORD軟件裏,才分別列出了各類宋體、楷體、黑體、仿宋等等字體。字形在秦統一文字、隋唐全面完善後基本就確立了下來,而字體則有各類,大都是各書法家所創,由當時的政府所提倡的。此乃是文字學的常識,希望那些反駁者先學習一下。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7 23:01:00 +0800 CST  
標題:中国大陆繁体字农村包围城市
樓主:繁體字的天下
日期:20100620

樓主的標題就是最佳論述,頗俱啟發。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9 15:47:00 +0800 CST  
標題:要使更多人接受繁体,根治国人基本想法很重要
樓主:雪莉莎哀
日期:20100516


樓主的標題很好,不過用"根治"兩字容易引發對立想法,個人以為,或許用"宣導"二字對繁簡兩方聽起來和執行起來都會比較順利,只要對立心一起,什麼都難。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9 16:03:00 +0800 CST  
標題:为什么要冷落繁体字啊
層主:paraiso1985 (7樓)
日期:20100630


繁體字會消失的,文字不同於其他東西。
不是所謂在書法裏可以用繁體字就能讓它繼續傳承。
當一個本來很實用的東西被當做文物、藝術保存起來的時候,那就離死亡不遠了。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19 16:50:00 +0800 CST  
標題:[转贴]学完传统汉字,我才知道简体字是怎么回事
樓主:路人吧友
日期 : 20100524
小时候只在香港电影上看到繁体字,当时只觉得好难写,还和同学一起庆幸不用写繁体字...现在系统地学完繁体字以后,再回头看看简体字,还有可笑的二简字(虽然废除了),就真切地感受到港台那边的人看到简体字是什么感觉. 我觉得是被人耍弄了,从小就学了这么一套所谓的汉字.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出生在一个小地方,邻近是个大国,也用汉字,而且是国际标准的汉字,他们的汉字比划少,字数也少,但使用起来根据上下文是没有歧义的,古典文化的传承似乎也没什么问题.我们看了他们的书,可以看到以下类似的字词(只举一小部分例子);

(动直物)京鱼,里鱼,连鱼,即鱼,安树,白华林,章树,末利花,局花。。。
(化学,金属等)安气,轻气,淡气,流化轻,冈才,吕定,流酸同。。。
(文学)一行白路上青天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差朱余少一人
故人具鸡属,要我至田家
录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代到重阳日,还来就局花
花间一壶九,欲着无相亲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成万仞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宁耶
(其它)韦其,相其,义仑,快子,树支。。。
然后呢,我们是不是心甘情愿的向他们的标准靠拢啊?事实是我们不愿意也没办法,因为这个汉字国家太大了,而且他们的汉字已成为国际标准.
那些说繁体字不好的人,我看你们是从小就被洗脑了,真的.


層主:新安蕭江(3樓)
日期:20100526
繁体字比简体字更有规律,简体字破坏了汉字的造字原则,繁体字笔画多,书写速度慢是对的,但是说繁体字难写,难认,那简直是胡扯,那是因为你也有有了西方人的感觉,西方人学简化的汉字你说的缺点他们都会感觉到,但是那能说明汉字的原因吗?只是习惯成自然的问题,当一种坏习惯成了生活的自然,那么你还会感觉到原来的好习惯有多么重要吗?就比如,当每个人都在为钱而劳碌一辈子,为了钱可以不顾一切,什么诚信,什么道德,什么公德心都可以仍在一边的时候,当整个社会都普遍这样的时候,你还会像古人以“仁义礼智信廉耻”为是做人原则吗?但是,那能说明那些优秀品质是坏的吗?繁化简,那是自降身价,屈尊于尚未发达的西方文字文明。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09:47:00 +0800 CST  
標題:繁體字悄然發燒 國學熱,13億人集體補課
作者:林奇伯
日期:20010101
中國大陸禁止繁體中文、推行簡體字多年,近年來竟颳起一股「前衛又古典」的繁體字風。
從都市小學生到偏遠地區的90歲老翁,全大陸集體補課。
在廣州港商銀行工作的陳羅(化名)一天生活是這樣過的:早上進辦公室,在MSN上與香港使用繁體中文的同事聊幾句,中午則和客戶到掛著繁體字招牌的「廣州酒家」飲茶,傍晚在天河區的漫畫屋看一小時台灣版《火影忍者》,傳一個繁體簡訊告訴老爸,書法已經拿去裱褙了。
回到家,一面拿著印有「墾丁」字樣的星巴克咖啡杯喝水,一面用繁體字在網路上發表文章,比較村上春樹小說簡、繁體兩種翻譯版本的不同點。
「繁體字既前衛又古典,『搞搞酷』是肯定要用繁體字的,」陳羅操著廣東腔說,使用繁體字同時代表著有國學素養,又與港台流行前端接軌,已是大陸小資必備情調,連青少年都必須會讀繁體字漫畫書,才能在流行次文化裡比同儕領先一步。

從特許文化到普羅文化
大陸在1956年頒布「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審定通過「簡化字總表」,大幅減少中文字數目,加快消除文盲。至今大陸官方對這項「革命工程」仍引以為豪。1990年代,大陸更進一步要求主要報刊《信息時報》《民營經濟報》等必須廢除沿用多年的繁體書法報頭,改用簡體字。
直到2000年頒布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賦予繁體字「除外條款」,凡是文物古蹟、姓氏中的異體字、書法篆刻藝術品、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出版、教學、研究需要、官方批准特殊案例等,都可使用繁體字。
這個「方便門」一開,繁體字風潮已經逐漸在大陸加溫起來。會寫、會看繁體字,甚至成為時尚的象徵。
首先是台港餐廳紛紛啟用繁體招牌,從廣東、上海到北京,使用繁體書寫的餐廳招牌似乎成為賣座保證。
近日在上海火紅的「潮人軒」「福祿居」「屋企湯館」等餐廳都以繁體字招牌標榜時尚感與異地風情,食客大排長龍。
而真正促進繁體字潛流的社會因素則是這兩年的大陸國學熱。目前全大陸有超過1億個學童加入《論語》《莊子》和唐詩等古經典的誦讀工程;中央台十套由學者講述《紅樓夢》《三國志》、清史的「百家講壇」更曾創下0.69%的收視佳績。
古文物拍賣市場頻頻以高價落槌,藝術品收藏風氣所及,連現代油畫家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畫作都在2006年12月初拍出人民幣1000萬(約台幣4100萬)的天價。
因古典文學、歷史、書法藝術等作品都是使用繁體字,國學熱自然帶動一股繁體字學習風潮。大陸文化界戲稱,這是一場商業領軍的「集體補課」,從都市小學生到偏遠地區的90歲老翁都被捲入這場文藝復興運動裡頭。

時尚史學家大賺版稅
集體補課現象以「百家講壇」的造星運動最為人所矚目。
該節目在2001年7月開播時,因曲高和寡,收視率只有0.02%,但在電視台內部的「末位淘汰制」壓力下,製作人員力圖將學術論壇親民化,由學者以說書的方式講解歷史、典籍。作家劉心武以細火慢煨《紅樓夢》,引爆紅學熱潮。
三年前,「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清宮戲走紅時,製作單位趁勢推出「清十二帝疑案」系列講座,讓該節目收視率攀升至中央台十套冠軍。製作單位開始在全國各大學「選秀」,甚至發展出擔任過高中老師者特別會說書、講典籍要加述歷史背景、邊說邊分析提高懸疑性等提高收視率的節目製作know-how。
《品三國》《論語》將易中天、於丹等人推上「時尚史學家」的寶座;2006年夏天,易中天的《品三國》書稿以首批印量55萬冊、14%的高額版稅賣出,讓他淨賺人民幣500萬(約台幣2050萬);接著11月於丹的《於丹論語心得》則首印60萬本,再破紀錄。
「易中天舉辦簽書會時,媒體還只形容他『簽壞幾支筆』,等到於丹簽書會時,乾脆直接報導『破簽售紀錄,8小時簽書8000本』,」《北京晚報》記者孫小寧說,原先有「改革開放落伍者」形象的國學家搖身一變成為官方媒體上的明星,這股中央台的「領頭羊效應」讓傳統文化融入藝文生活,不再有政治敏感。

繁體字融入現代建築設計
現在的北京就如20世紀初「沙龍」遍布的巴黎,到處都有藝文人士、企業家聚集的「雅集」,週末時光請來崑曲名票、名角講戲,現場有人手操古琴、吹日本清笛、泡茶、當眾揮毫。
「帶著蕭瑟感的古意,繁體字圖像自然出現在生活中,」北京知名選書人王冬說,購買書法名帖、收集大陸知名作家的繁體字書籍成為一種藝文界的時尚。
過去室內裝潢只有掛書法字帖時才出現繁體字,現在更多設計師也將繁體字以各種設計、裝置融入建築中。如平面設計師蕭艾在設計「西西弗」連鎖書店時,就特地將篆書、楷書等不同字體的象形感融合在一起,在天花板上蜿蜒出一條河流的意象,引起矚目。
蕭艾表示,簡體字較不具備方塊字架構,如《長恨歌》的「長」字,簡體字寫作「长」,少了那麼幾橫,字體上不但不穩,也難以表達出詩歌裡那種綿延不絕的悔恨。
不過即使繁體字已重獲藝文、設計界的重視,但大陸教育仍以簡體字為主。雖然許多年輕人學習書法時,運筆的感覺、線條的優美度都有,卻常常出現會寫不會認字的情形,大陸也因此出現「文盲書法家」的新名詞。

繁體管理書變身「好門道」
除了時尚、國學熱外,繁體字管理書籍也是企業界的最愛。
目前許多台資與陸資企業鼓勵員工閱讀翻譯速度較快、內容較完整的台灣企管書籍,台商在與大陸企業家交流時,也喜歡贈送台灣出版的企管書。
百腦匯總裁蔡明賢表示,以往台商與大陸企業做生意,最重視的是「關係」,喝酒應酬是生意成交與否的關鍵。但隨著大陸經濟發展,中國經理者對經營管理的新知識、新觀念也愈來愈重視、渴望。
蔡明賢就常以台版企管書贈送大陸企業家與記者,日前就送了一本《藍海策略》給百腦匯上海店的合作伙伴「美羅城購物中心」總經理徐春華。
徐春華收到書,欣喜不已,仔細閱讀後,還和蔡明賢討論書中的觀點,以及如何實際應用到商場的經營管理上。
百腦匯每年中秋節會贈送員工書籍,2006年和2005年的選書就是《藍海策略》和《認識自己的身體》,一本是企業創新,一本是健康新知。百腦匯各分店定期舉辦讀書會,台幹返台時購買財經雜誌與陸幹分享更是常態。
文化潮流推波助瀾,大陸學界也出現學生要「用簡識繁」的聲浪,中共教育部2006年6月舉辦的一場漢字應用問題的研討會中,就有專家指出,台港澳使用繁體字為主,為與國際接軌,中小學及部分高等學校的專業課程必須加強繁體字教育。
針對這個倡議,中共原國家語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社科院教授陳章太表示,簡體字是一種自然進化的過程,在大陸教育發展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全球化發展情勢已發展至此,學生能認識繁體字「有好處,沒壞處。」
誰能想到,推行簡體字50年後,今天繁體中文竟能逐漸走入大陸各行各業人士生活中,變得這麼有魅力。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0:36: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上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p.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上)(一~五)(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 一、 簡化字真有利於掃盲嗎

自1955年2月2日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首次發佈《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人民日報》1955年6月5日首先試用第一批簡化字,到1956年國務院公佈《漢字簡化方案》及《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至今已有50多年時間。現在,簡化字不僅在國內廣為推行,並且還影響到港臺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同時也己被作為聯合國的工作語言。1992年,新聞出版署和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又發佈了《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其中還規定了對使用不規範漢字的處罰條款)。南方某省會城市,甚至用每天每字罰款百元強制糾正街頭用字。雖然如此,在書刊報紙、影視作品、各種廣告、產品說明書、宣傳樣冊、街頭牌匾、文稿書信、名片請柬、書法繪畫及其他用字,甚至連國家領導人的詩詞、題詞、題簽等中,繁體字的使用或繁簡字混雜使用甚至在一個字中出現半繁半簡的現象,卻仍屢禁不止,其勢態之頑強,發人深思!!人們為什麼如此頑固地對繁體字難以割捨,甘舍其簡而就其繁,舍其省力而取其費力呢?這似乎決不是僅以“趕時髦”就能簡單解釋得了。這不僅是社會問題,也是學術問題,它不能不引發我們對繁簡字利弊問題的反思和討論。
毋庸諱言,本文主旨是對簡化字提出探索性質疑,但同時也要先做如下說明:
文字改革及漢字簡化,是黨領導的一項重要工作。筆者也並非不知道,自300多年前明末學者方以智(號密之)所著《通雅》中首先倡主文字改革始,清人盧戇章、王照、陸費逵和近現代學者錢玄同、蔡元培、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胡適直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也都是主張文字改革甚至走拼音化道路的。國學大師錢玄同還曾有文痛斥清時的“文字復古主義”。筆者雖自知卑微膚淺,然決非迂腐不化、抱殘守缺,也不想殆笑於不識時務,更無意於作當代的戴季陶(他曾在1935年國民黨教育部被迫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簡化324字時,於西山會議上“為漢字請命”,最終使其停止推行)。
然而,筆者出於匹夫之責的考慮,面對當前的文字混亂狀況時而思辯不已,遂冒天下之大不韙,撰文對簡化字利弊進行反思。文字史證明,漢字自象形文字一甲骨文一大篆一小篆一隸書一草書到楷書和行草,一直經歷著一個向更適應社會和文化需要不斷演化發展的過程。漢字簡化也是文字演化過程中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我們的漢字簡化工作,同樣屬於這個歷史過程。漢字簡化古已有之,今簡化字相當大量采源自斯,故本文所及簡化字的某些弊處也是泛指,決無意詰謗否定文字改革工作。並且認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漢字簡化乃至確立拼音化的方向,都是出自國家文化發展以及文化人民性和大眾化的考慮。現今對簡化字的反思和質疑,乃是在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尤其是電腦的普及)情況下,向我們提出的新問題。在改革開放、百花齊放的環境中,大家共同研究討論乃至爭論,將有助於文字改革的健康發展,使文字改革工作做的更好。

一、簡化字真有利於掃盲嗎

由於王永民先生發明了五筆字型輸入法,現在更已開發出多種輸入方法,無論繁簡文字,其輸入電腦的速度,已遠超過外國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說,如果把一篇中文文章寫成拼音來輸入,時間和記憶體的耗費都會大於漢字。所以,文字改革初期憂慮方塊漢字“不能適應現代科學技術”的實際障礙已經解除。
漢字簡化第一個主要原因是它“難學”(“難認、難記、難寫、難用”)。1955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上有一篇文章說:“漢字的缺點給掃除文盲帶來極大的困難。”並說農民學文化“年年上冬學,年年從頭學”。當時甚至曾經計畫,凡十劃以上的漢字都要簡化。由此需要思考:大量的文盲,難道全都是由於漢字結構繁難造成的嗎?如果難學就學不會,那就應該什麼人也學不會,都會是文盲,否則不等於說農民天生就愚笨嗎?實際上,經濟條件和生活狀況才是文盲多少的主要原因。溫飽富足之餘,誰不希望學習文化,還能有多少人會“年年上冬學,年年從頭學”呢?現在農民生活好了,文化普及率也相應提高,不少農民子弟以極好的成績考入重點大學,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城市比農村文盲少,也能證明這一點。如果說繁體字是產生文盲的主要原因,那麼,與我們實行簡化字同期至今已五六十年沿用繁體字的台港澳地區,不是應該比我們文盲比率更高嗎?而事實並非如此甚至相反。不少人都說繁體字難學難記,而實際上,五十多年前只學過幾年繁體字的上,相隔如此之久,大多都仍能識讀甚至書寫出來。近又有報導說,農村有上萬高中學生放棄報考大學,其原因不言自明。由此看來,掃盲應該先掃窮。
1988年版《漢字·漢字改革史》第72頁說:“解放以後三十五年的今天,我國文盲、半文盲的人數仍將近是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一。”此結論的時間是在1984年,推斷可知,從1955年、1956年發佈“簡化字草案”和《漢字簡化方案》算起已是28年了,這差不多夠兩代人普及高中或上大學了。面對此種現實,怎麼還能堅持認為之所以文盲多,“漢字的繁難,仍是直接因素”呢?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一般說來,筆劃少的字畢竟可能易學易記一些,簡化字也確使書寫較為簡便。不過,問題也還有另外一面,筆劃少並不一定與易學易記構成絕對的因果系。因為人類認知的意義,是確認一物與他物形、質、量的區別,而認字則主要是一個形態整體認知的過程。此種認知的關健是形態特徵差別的狀況,而不是在於量的差別。人們對文字的整體認讀,往往比分解認讀更重要。比如對英文單詞,人們未必主要是一個個字母去識讀的,人們也同樣不會在心裡一筆一劃地寫一遍才能識讀一個漢字。比如我們對一、二、三、藏、薄、灞”等字,識讀的時間就是完全相等的。再如,有些文字印瞎了,或看電視因距離遠、目力差看不清楚,但我們仍能判斷它是個什麼字,這就是整體認讀記憶結果。這時侯,文字的筆劃多少已不重要,人們關注的是其整體形態一一或者說,此時人們是把文字當作一個圖形來看待的。所以,筆劃多的字,在整體認讀中,未必比筆劃少的字識讀起來更困難。從記憶心理來看,人們學記的速度和牢度,也不與事物本身的繁簡絕對成正比。有時候,事物越複雜,印象反而越深刻,記憶反而越牢固。相對簡單的事物,有可能反倒容易被忽視或混淆,記憶思維也越容易猶豫或徘徊。經驗證明,故事越曲折,事情越重大,印象就越深,相反則容易淡忘。
一位在香港教法國兒童學漢語的歐陽女士說,教兒童認識簡化字還得從繁體字教起,因為簡化字孩子們總是分不清楚。漢字形近結構的難以識記也許古已有之,而簡化字無疑更增加了文字形近的幾率。
對於文字來說,是否容易記得牢,關鍵並不只在筆劃多少,而是更在於是否常用字。有許多字雖然筆劃很少,但認識的人卻比較少。僅十劃以內就有不少屬於這類生僻字。然而,五十多年前學過繁體字的人,至今卻多能將繁體字識寫出來,這是很能說明問題的。
現代資訊通信理論也認為,資訊編碼越簡單,抗噪能力就越弱。在電報編碼中,往往會人為地增加“消息的多餘性”,來“説明減少接收消息的誤差”。雖然人們明知道這種“多餘性”“會影響到通訊效率”,但仍“要人為地”去“加大多餘性,以求使通訊更可靠。”(陳力行:《概率與資訊》第206頁,山東科技出版社1984年版)人們也不難理解,電話號碼升位不僅是為了擴容的需要,也是為了減少差錯的機會。筆劃多的字,多寫一筆少寫一筆都不會認錯;而筆劃少的字,稍有不慎便可能引起誤讀。所以並不是文字筆劃越少越好,否則速記符號就該是最理想的文字了。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著名學者王力在主持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的修訂工作》中也曾說過:“不要以為筆劃少越好。筆劃越少,形近的字就越多。為了節省幾筆,卻增加了認字的困難,得不償失。”並指出:“原定十劃以上的字都要簡化。現在看來,這個設想是不合理的。”(《漢字·漢字改革史》第180頁)
緣上所述,簡化字易學易記的說法,顯然是大有折扣的。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4:44: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上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p.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上)(一~五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二、簡化字書寫究竟能省多點時間

簡化字書寫省時省力無可懷疑。但其實效性究竟如何呢?這是在簡化字推行50多年後需要認真思考和評估的問題。

若從簡化字的筆劃簡省來說,我們知道,文字的列印和排版,其工作效率與文字繁簡並不相關,所以,說簡化字省時省力,只是在於日常書寫方面。在簡化字提高日常書寫速度方面,是簡化字比繁體字的筆劃少了一倍——但卻僅有527個字是這樣。另外的1754個字,只平均減少不到三分之一的筆劃。即使退一步都以簡化字減少了一半筆劃來計算,也不會使我們的書寫速度提高一倍,因為並不是所有漢字都經過了簡化。所有簡化字減省的筆劃在常用字總數中所占的比例並不大,以前所做的“筆劃精簡的幅度如果降低一半,那麼書寫速度,也就提高一倍”(《漢字·漢字改革史》第26頁)的估計是不甚科學的、不符合實際的。由此可見,即使大、中、小學恢復繁體字教育,給師生們帶來的書寫壓力,不會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況且,筆者也還是主張日常書寫繁簡任其混雜的,因為這本來已是早就存在的事實了。如果把繁體字書寫的困難想像得難以承受,那港澳臺的師生們和民眾,這五十多年又是怎樣度過的呢,其教育效果也並不比我們差。
還要看到,從漢字結構的“共性”和“個性”區別來看,“現代漢字由字數到筆劃幾乎精減到表意明確性所允許的最大限度,……出現更高的‘簡明’水準,已無更多的餘地。”(《漢字·漢字改革史》第49頁)也就是說,今後再想減少漢字筆劃,已無多大潛力可挖了。簡化字雖然可以節省一些書寫時間,但由於形近字增多,書寫者總擔心被誤認,有時寫完還要加筆強調字形,又會浪費時間和注意力,無形中也會抵銷部分書寫速度。如果因字跡混淆造成政治或經濟損失,那就會更不划算了。
問題還更在於,現在究竟有多少人成天在書寫。學者、作家、編輯、記者、文秘、教師、學生等職業,占總人口的比例並不大,並且這些人也並非整天都在書寫,相當多情況下是在使用電腦打字。那麼,他們在減少筆劃中所節約的分分秒秒加起來究竟有多少呢?我們有沒有必要付出那麼多文字混亂的代價,去節約這麼一點點時間呢?電腦的大量普及,勢將在更多方面替代人們的手工書寫,簡化字書寫簡便的優點,也已逐漸被弱化。
現在,我們一方面強調推行簡化字,而客觀的國際國內環境及社會的實際需要,又使電腦不得不同時配備繁簡字體兩種軟體,有些出版物也不得不出版繁簡兩種版本。據說,國外同一作品的著作權,竟可以向我國出賣兩次版權一一即簡體版賣給大陸,繁體版賣給港澳臺,這難道不是我國的損失嗎?漢字簡化使原來的“單軌制”變成了“雙軌制”,既是一種混亂,也使人力財力造成不小的浪費,這怕是節約一點書寫時間所難抵償的。
簡化字在識讀和書寫方面的優點,也很難說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的發展。比如,在繁體字年代產生的孔子、老子、莊子、孟子、孫子、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蒲松齡、魯迅、郭沫若、老舍、茅盾……等,並未見在五十多年簡化字時期有與其齊名者湧現出來。港澳臺或東南亞等一直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也末見阻礙其經濟文化的發展。我們的文盲是否減少尚且不論,但國民文化素顯然還有待提高。
這些都在提示我們,還需要更切實地估計簡化字減少筆劃的實在價值。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4:58: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上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p.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上)(一~五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三、簡化字減少了總字數嗎

當年之所以要將漢字簡化,不僅是因為它結構複雜,而且還因為它“字數太多”,“給文字的使用造成困難”。字數太多的原因,一是同音同義但形態不同的異體字太多(這在甲骨文、金文、籀文或篆文、隸書及楷書中都有);二是同音不同義字形也不同的表意性差別(比如它和牠、舍和捨、裡和里、後和后等)。這使得漢字總數多達五六萬,最常用的漢字也有三千多。所以,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說:“漢字簡化的主要目的,是使漢字的筆劃簡化,字數減少,逐步做到漢字有定形、有定數,以便利於漢字的學習和使用。”
精簡字數的方法有兩個,一是廢除異體字;二是採用了同音替代的方法。文字改革中的“異體字整理,使印刷用字變得純潔了,清除了一批銅模和鉛字,節省了財力物力,減輕了人們學習、掌握和使用漢字的負擔”(《漢字·漢字改革史》第165頁),這無疑是功德無量的。再加之採用同音替代方法,字數的確減少了許多,識字量也應該是減少了。
果真如此,那當然好,但問題並不這麼單純。一是因為大量的同音替代,埋下了當今繁簡之間文字混亂的隱患,是當今文字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在國家法定推行簡化字並通過各種法規檔、行政措施禁止不規範用字(包括異體字、繁體字、錯別字、自造字等)的同時,卻還有相當多的人因為工作需要,不得不去識記或使用繁體字。對於這些人來說,推行簡化字不僅沒有使他們減少識字量,反倒是識字量更增加了。這些人包括:
一.古典語言文字工作者,包括訓詁學或古籍研究人員等。
二.考古工作者。
三.書畫藝術家或書畫愛好者。
四.中醫研究人員。——我國古代醫學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如果中醫人員根本不認識繁體字、異體字,就可能對進一步研究醫藥典籍造成一定障礙,影響其醫術和理論的進一步提高。
五.公安、刑偵、海關、戶籍管理人員。——不認識繁體字對於查檔、破案、檢查出入境物品、歷史檔案都可能發生困難。
六.文史館、博物館、各類展館的編輯、研究人員乃至解說員。他們都可能在某種情況下不得不和繁體字打交道。
七.古籍出版編輯人員甚至其它出版編輯人員。
八.校對人員。——近些年繁體字出版物、宣傳品等的大量出版,使得識讀繁體字成了校對人員難以迴避的要求,甚至有可能作為考核條件。
九.文史專業的師生。繁體字甚至異體字有時會部分成為他們授業或修業躲不掉的課目。
十.電腦操作人員。——出版物及社會需要使電腦已基本普遍配有繁簡兩種軟體,不認識繁體字甚至是不能勝任工作的。
十一.商業工作者。——許多國內外商品包裝、說明書系繁體字,或有時還需要閱簽繁體字合同。
十二.企業家。——招商引資或商品貿易活動中有可能用到繁體字。
十三.影視、戲劇等藝術工作者。——當涉及歷史題材作品,回到某個既定的歷史背景中時,繁體字就會在這個“歷史”中重現,不認識繁體字就可能造成訛誤或笑話(現在這種錯誤已經屢見不鮮)。
上述可見,繁體字必將長期乃至永遠地、幾乎在我們所有社會、文化生活中存在下去。我們一方面強調推行簡化字,同時又不可能徹底擺脫繁體字,那麼我們實際的必須識字量和漢字社會通行總數,是減少了還是增加了呢?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5:00: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上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p.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上)(一~五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四、漢字是幾千年不斷在簡化嗎

繁簡字辯爭中流行著一種說法,即認為漢字數千年來不斷在簡化。這個理論的權威性代表人物是中國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先生。他於“五四”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1939年逝世前一直力倡文字改革。《中國全史·漢字史》中載有他另一段話:“從甲骨、彝器、《說文》以來,時時發現筆劃多的字,時時有人將它的筆劃減省。殷周之古體減為秦篆,秦篆減為漢隸,漢隸減為漢草(章草),漢草減為晉唐之草(今草);漢隸的體勢變為楷書,楷書減為行書;宋元以來,又減省楷書,參取行草,變成一種簡體(即所謂‘破體’、‘俗體’、‘小寫’)。這都是顯著的減省筆劃。”這種說法在繁簡辯爭中影響到不少人、甚至一些知名學者的判斷,使人們認為推行簡化字是文字史無條件的必然發展,而且抱憾推行的太晚了。所以很有必要把它分析一下。
筆者以為,錢先生把漢字幾千年的演變發展史,一言蔽之為“都是顯著的減省筆劃”,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減”義為從某種數或量中“去掉一部分”;而“簡”則義為形式、形態、結構、過程等的簡單,它包含著減少卻未必都含有減少,所以兩者含義很不相同。謔言推論之,如果漢字從甲骨文就一直在“減省筆劃”,豈不早就枯陋不存了。這當然不是錢先生本意,但把幾千年漢字的演變都說成“減省筆劃”卻並不符合漢字演變的史實:
對漢字的發源,始源於結繩紀事和八卦符號,或如今之所說的半坡符號。後黃帝史臣倉頡觀鳥獸之跡而創制文字。及至從象形文字一甲骨文一鐘鼎銘文一春秋戰國時的大篆及秦之小篆,這個至少(從西元前1300年一221年)一千多年的演變過程,雖然夾有一字多形取其簡的演化,但總趨勢還主要是筆劃不斷豐富、字數不斷增多的過程,否則怎能滿足不斷豐富的社會需要?如果從甲骨文就不斷“減省筆劃”,筆劃繁多的大篆小篆是怎麼產生的?
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文字主要是大篆(也有包括甲骨和金文,狹義專指籀文),但各國字形雜亂不一。故秦統一六國後,由丞相李斯依大篆創制小篆,使文字規範統一。對照來看,小篆較之大篆只是形態結構離象形遺跡更遠,更為端正勻稱,更具條理和邏輯性質,使書寫更為便利。其中減少筆劃的情況雖有,但並非普遍,從整體看更並非顛覆性重制。所以,從大篆到小篆,只用“減省筆劃”來概括它的演變主向,顯然是以偏概全的。
秦篆至漢隸的演進,據說自秦甚至六國即萌始(故而又有“秦隸”說),據稱為徒隸所造所用。其特徵主要是筆劃進一步由曲變得較直,而減少筆劃並不突出,個別還增加了筆劃。所以它的演變主要是在“便化”,是形態簡化而不是“減省筆劃”。這是古文字向“今文(即隸書)”及楷書定型的根本性轉折。或者說,隸書已使漢字基本定型,因為“楷書同隸書在字形結構上極少分別(漢隸草頭與竹頭不分),只是筆勢方面有些不同。”(《漢字知識》第63頁)這顯然也是不能概之為“減省筆劃”的。
秦漢之間,從隸書逐漸演生出草書。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論其緣由說:“昔秦之時,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風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之草書是也。”(梁武帝《草書狀》)有稱草書萌于漢初,亦有稱張芝或杜探所創。草書有的結構是將隸書簡寫,只求粗具形態,不求筆筆相符,連筆書寫,輕快便捷。形態近於隸書的稱“章草”;將其簡去波勢挑法、筆劃相連而成“今草”(稱王羲之所創)。草書雖可隨意縱情,仍有法度作範。如《草書訣》就有“有點方為水,單挑卻是言……”等說。對於草書,無論稱其是對篆隸的“簡化”還是“減省筆劃”都是名副其實的,無可爭議的。但是,草書乃是漢字演化中,因諸侯爭戰急速傳遞檄文的特殊需要所激,突變而生的一個獨立的文字符號系統(清李雲麟就曾說:“楷書至晉代始成,是與草各為一體,兩不相涉。”),並非漢字主幹(至今不是民眾普及的字體),否則漢字豈不要沿其之簡一直簡下去,怎還會繼而又有楷書的產生?
一個值得深思的向題是:草書之後于漢、晉定型為“楷模”的楷書(有說漢末即有楷書,《晉書》稱晉人王次仲始作楷),不近取草書之簡,卻上溯隸書之繁,且兩者“字形結構上極少分別”,何也?漢時是在高祖文景之治和武帝興漢的統治之下,且大儒、書法家、智者甚多,難道會都那麼傻,無人受草書啟發想到筆劃多了難寫、字數多了難記嗎?顯然不是。這是因為,在此之前,直溯甲骨,我們的先賢早就經歷了字數少、文字兼職過多及筆劃少字形相近造成混亂的困擾。人們知道《周易》艱澀難懂,文字通假是個重要原因。如“孚”字兼有誠信、俘獲、處罰三義,致使《周易》中的“有孚元吉”,被諸多易學家作出“有誠信所以大吉”、“有所俘獲故吉”和“雖受到懲罰,但終歸吉利”等三種不同的歧義解釋。要克服這種弊病,就必須使文字由簡到繁,加筆分職,增加字數,專字專義。比如“責”原有責、債二義,故加“亻”使“債”和“責”各字專義。
“假借字多,正是由於當時字少的緣故。古代字少,後來逐漸增多,這是很清楚的事實。”這諸多文字史例,說明當時漢字不是在簡化,而是在繁化;筆劃不是在減少,而是在增加。這顯然是用“減省筆劃”和“幾千年漢字不斷在簡化”難以說通的。
楷書上溯至隸書、篆書直至甲骨文、象形文字,乃是歷代文化祖先們歷經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到繁,從泛到專,刪簡異贅,最終優化選擇而定型的標準漢字或規範漢字。它就是當今所稱的“繁體字”,它(以及篆書和隸書)也是承繼、發揚幾千年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從秦篆(甚至大篆)一一隸書一一楷書較而觀之,雖然其外形差異很大,但其結構內核的承繼性從末發生震盪性突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漢字從小篆即已確立偏旁部首關係並基本對應至今,實應視為漢字定型化的始宗。這三種形態只不過是三種不同的字體,其演進雖或有少量減少筆劃,但主流仍是從曲線型向直線型的“便化”演進,而不是“減化”。正因為這三種形態均各具存在的意義,才能一直沿行至今,隸、楷還成為電腦的字體之一。如果把篆書一隸書一楷書的演進,說成從劣向優的“簡、減”進化,楷以前的篆書和隸書豈不早就淘汰無存了?歷經幾千年演進而定型的中國文字符號系統一一楷體字或稱“繁體字”,如果不具備優選性、科學性與合理性,怎能兩千多年一直基本保特穩定。它超強的生命力,使其歷經元、清兩代由少數民族當政的三百多年,仍能巍然不動!反倒是在清代,漢字的規範性得到了空前絕後的維護,這就是所謂的“文字復古主義”。筆者還認為,春秋時期的大篆,即是中國文字初具系統化的濫觴。
還有人說,自甲骨以來至近現代,一直就有民間“簡體字”“俗體字”“破體字”,說今天的簡化字近八成是古已有之的。應該說,這些“俗體字”確是反映了人們追求簡便的本能願望。有些人對它們歷經幾千年一直未被採納耿耿抱怨不平,但可曾從反面想想:其不被納入正字,必然有其不被納入的道理。諸多明君、先哲先賢們,如果不是考慮文字的科學性(不會造成形和義的混亂)、承繼性與穩定性(合之而為民族性),誰會傻到偏要舍簡求繁、非要把這點“聰明”留給兩千多年後的我們呢?究竟是他們錯了還是我們錯了,真該想想了!說到太平天國曾正式使用一百多個簡化字,但那也只是國土小部、瞬瞬十年稍餘的時間。1935年國民政府也曾擬推行簡化漢字方案,但未及推行便被戴季陶等“諫”止。故筆者以為,不應將這些作為漢字演進的主流來評判,從而將漢字史以“減省筆劃”來描述。
順也贅言說到,有的朋友認為,當今的現實就是明天的歷史,簡化字畢竟已經成為“歷史”。但要試想,以其五十多年去比較兩千多年,究竟何者更是歷史?還有的朋友說文字要“尋根”就該尋到甲骨文甚至象形文字!這有點抬杠而不是研究向題了——那乾脆尋到結繩紀事吧,但這樣說並不能說清問題。還有說,從甲骨文到繁體字不算割斷(筆者並不贊同“割斷”)歷史,為什麼從繁體字到簡化字就叫割斷歷史。愚以為,因為前者是漢字從產生到成熟、定型的漸變過程;而從繁體到當今的簡化字,按正式推行為社會普及文字說,乃是中國文字史上唯一一次震盪性突變(草書是突變,但至今仍難普及)。
至宋、元、明、清乃使漢字簡化的呼聲日盛,其誘因是民間文學日益興盛且要刻版印刷。木版刻字繁難且耽延時日,自是刻印者和作者乃至讀者疾而共憤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名著都產生於明清之際,且又正是明代木版刻印最盛,故筆者寡知的最早倡主簡化漢字的方以智為明末學者,也就似乎事出有因了。及至到近現代鉛字印刷,鑄刻字模麻煩不說,一套鉛字就要占滿幾層樓(今日則小小電腦足矣)。再對照拼音形式的西文,加之後來電腦的出現、擔心難以輸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時那麼多有識之士,何以要奮而推動簡化漢字甚至拼音化了。但現在,電腦的普及和多種輸入方法,已基本化解了當時的背景因素,社會上繁簡混行的弊病和雜亂現實,不斷啟發人們做新的思考,繁簡辯爭因之再起。
由此可見,歷史上一直不能納入正體字的簡體字、俗體字,之所以能在上世五十年代替代繁體成為正體字是有條件的,而不是歷史的必然。假如電腦的產生和輸入方式,能和我國宋、元、明、清民間文學的興盛相同步,其從“在野字”取代繁體成為“在朝字”的事情,怕是不大可能發生的。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5:07:00 +0800 CST  
<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這篇文章在繁吧及正體字吧皆有貼文,但都是部份沒有全文,經網路搜尋到原作者的博客,因原文過長故分段發貼,以下僅就博客上的資料再刪減,有興趣看全文的朋友,請參考連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5b0cb10100cndp.html
標題:恢復繁體字利弊辯議(上)(一~五節錄)(原文極長,慎入,貼文已簡轉繁處理)
作者:劉丰杰
日期:20090401

本文提目:五、簡化字書寫容易混淆

書寫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筆劃減少使形近字增多,其中尤以草書楷化最容易出現書寫混淆的問題。草書楷化作為印刷用字其弊尚不為甚,而日常書寫卻難以像印刷用字那般嚴格。在一定的書寫速度下,很可能產生字跡混淆難辨的情況,甚至產生某種嚴重後果。在脫離了一定語言環境的情況下,這些字就有可能很難辨認。由於其字數較多,出現差錯的概率也就比較大。人們固然可以責怪書寫者不認真,但如果“言”字偏旁不簡化,即便書寫潦草,也很少會與“水”偏旁的字相混的。
假如真的像當初設想的將漢字筆劃都簡到十劃以內,其結果真是不堪設想了。有人或說繁體字中也有形近字,但卻遠不像簡化字這麼多,而簡化字確是使形近字大大增加了。
如果從上述情況看,就不比繁體字多寫幾筆更划算了。如果再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比如書出錯了再重印),顯然更是得不償失了。

楼主 天心月正圓  发布于 2018-02-20 15:08:00 +0800 CST  

楼主:天心月正圓

字数:51542

发表时间:2018-02-16 23:4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8-23 13:03:32 +0800 CST

评论数:30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