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名著·傲慢与偏见(上)

影像名著·傲慢与偏见(上)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22:00 +0800 CST  
文学名著以其超越时空的震撼影响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无价的瑰宝。作为一种范本,文学名著对于电影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早在1957年美国电影研究家乔治·布鲁斯东就以充分的证据论述‘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总是最有希望获得金像奖,并且在经济上艺术上同样成功。’在中外电影史上,由文学名著改编而来的电影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也为电影产业和电影艺术创造了功不可没的辉煌。文学名著耀眼的光辉和持久的文字魅力从电影起源开始,聪明的电影人便注意到了这些文学名著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吸引了无数的电影制片商对她的商业投机,同时也勾起了影视导演们把文字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进行再创造的欲望,他们开始把一部又一部的文学名著改编为电影剧本加以影像,并把它们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电影依靠文学名著的精髓进行视觉艺术的再创造,而名著则是给予文字的内涵于电影,电影用它独有的科技为持久不衰的名著以全新的方式呈现给了观众和读者,给没有生命的纸和字以鲜活的力量。虽然电影可以把固化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影像,可以使人没有距离感的观赏,但是文学名著其本身却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记,这也为影视的再创造制造了相当的难度???因此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也常常成为褒贬不一的争议之作。电影与文学名著自然也就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很多被改编成电影的文学名著经过镜头的洗礼它们焕然一新,在原著原有的灵魂之上赋予它流动的生命。

《傲慢与偏见》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女性小说家简·奥斯汀的杰作,在这部作品里简·奥斯汀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这部作品在多次改编为电影之后更是增添了几分艺术魅力。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22:00 +0800 CST  
旷代才女——奥斯汀

简·奥斯汀可能从未曾想过自己的作品能够成为世界文坛的巨著,并倍受读者的亲赖。由于受到家庭的影响奥斯汀和她的姐姐与她的其他兄弟一样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从小就被其父母鼓励去阅读文学以及写作。现实生活中的奥斯汀就像她自己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差不多,尤其是书中提到的班纳特姊妹伊丽莎白与珍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样相互依偎,两姐妹一生都未曾结婚,他们守护着家庭并且看顾着彼此。

十一岁的时候奥斯汀便开始认真的写作,一生总共有六部作品。她小说中的主人翁及中心人物多为女性,由各个女主人翁本身或周遭人物所谈论的话题和日常琐碎的对话以及繁复的家务事描述为叙事的主体,在她的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奥斯汀当时的历史背景,机智的对话和反讽描写手法是她最擅长的。一生过着平淡生活的她交友对象也多是家族成员或是周围邻居,但对照她的经理、家庭背景以及交友圈和她极具戏剧张力的小说,可以看出她的故事题材往往来自她平凡的生活中不平凡的敏锐观察力。

这位才华洋溢的女作家曾经流传过几段未竟的恋情,在1795年奥斯汀结识了一位出色的英国三一学院的毕业生汤姆,两人一同参加了几场舞会后彼此都有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对方家里的极力反对迫使一段刚刚萌生的爱情草草的结束。从此以后,她便逐渐内敛自己的感情,后来奥斯汀又遇到一位年轻人,但是女作家的这一次的爱情终究未成正果,由于这位不知名的年轻男子的英年早逝使得她伤心欲绝从此不婚,并将所有的悲伤与失落都寄托在文字上面。或者可以说,这位女作家笔下的???主人翁所经历的悲喜就是她的亲身经历吧。

也有过传言说奥斯汀曾经有过门当户对的对象,这个人可能是军人、可能是牧师或者其他什么人,但都是有了开始却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尽管关于简·奥斯汀的情史众说纷纭,所有的故事也都被她用笔记录在自己的私人日记和信件里,但是这些证据和真相都在她过世后被她的姐姐烧毁无人能知。所以奥斯汀的感情故事便成为了永远的谜团,我们也只能是通过她的小说感受她的人生经历。

在1811年奥斯汀完成了《第一印象》的写作,后更名为今天的《傲慢与偏见》。有学者认为这是她与汤姆的恋情告终,并且因为在汤姆家为她举办的舞会中被冷落而显得孤独落寞的场景重现。也许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场景才成就了这部文学名著最初的创作冲动。

怎样的傲慢与偏见

‘但凡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这就是原著《傲慢与偏见》开篇时的一段话,也就是从这段话引出了一场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充满等级观念的英国关于爱与价值的经典故事。

生活在英国乡村的中产阶级班纳特家的五姐妹都已经长大成人,母亲盘算着快点为她们找到理想丈夫,而备受父亲疼爱的二女儿伊丽莎白却只想保持现在的独立生活。

每次小镇上刚搬来的年轻单身汉都会被其母亲看作是自己某个女儿应得的财产,富有的彬格莱先生就是她最新的一个目标。

在一次舞会上班纳特夫人将自己的女儿介绍给彬格莱及他的朋友达西先生,出身高贵的达西看样子并不关心与普通人的社交,并且十分不喜欢班纳特夫人及她的两位小女儿。伊丽莎白无意中听到达西对当地社交界的蔑视以及对她傲慢的态度,从而对他产生了偏见,男女主人公由此开始了一轮傲慢与偏见的激烈情感交锋。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22:00 +0800 CST  
从名著到电影

自电影诞生以来文学名著以及畅销小说便不再是仅限于印在纸上供人享用的精神食粮,有声有像的电影成为了文字内容的另一种活生生的诠释,但是绝不是替代。我们可以根据一部文学名著来改编成一部电影,可是至今为止却还没有因为一部好看的电影而转化为文学名著的。

其实作为电影制片商来说,他们选择把名著改编为电影在票房与盈利上是一种很取巧的方法,因为这些名著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它们的与生俱来的名气已经成为名著电影日后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基础,可以借此来赢得更高的票房。

从受众心理学上讲,通常观众喜欢看自己熟悉的好奇的东西。其实名著本身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讲已经是很熟悉了,大多数人看这些名著改编而来的电影其实都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那就是文字与视觉到底谁更加出色。

很多这样的影片都无法超越原著,可以说这类影片虽然被搬上大银幕,但是在读者和观众心里却仍然远不及一本书的重量。很多经过名著改编的电影都没有达到预期的艺术欣赏价值,因为要想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超越几十年,甚至是成百上千年的文坛巨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名著改编而来的好与坏、褒与贬很多人还是持一杆天平来平衡二者的关系。

《傲慢与偏见》就曾两度被改编为电影多次改编为电视剧,可以说是影视制作商们炙手可热的商业投机,历史可以证明它的确是票房的保证。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22:00 +0800 CST  
生活流或英式场景

这部以女性题材为主题的小说在1940年和2005年被拍成电影,在众多的电视剧版本中1995年由BBC全力制作的作品最深受观众的欢迎,也是被誉为最经典的《傲慢与偏见》。其中1940年的版本由好莱坞制作完成,2005年和1995年的电视剧则是由全英国班底制作完成。

其实从美国与英国制作出来的作品来讲在风格上有很大的不同,开篇就体现的极为明显。

1940年的《傲慢与偏见》的开篇是一个清晨在小镇的衣帽店里,结构布局十分紧凑。

而其他两部由英国制作的影视剧却是在宁静清新的早上,伊丽莎白独自一人在田间享受自然的英伦美景。

前者很有美国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感觉,第一组镜头就是小镇的集市,镜头的安排非常紧凑;而后者则是悠闲的英国乡村鸟语花香。

无论他们是在小镇上的集市还是乡间田园,最后都是回到了班纳特宅院听班纳特夫人对班纳特老爷喋喋不休的谈论那位新搬到小镇上来但仍然是单身的彬格莱先生,故事便从这里开始。

楼主 十导  发布于 2014-02-02 07:23:00 +0800 CST  

楼主:十导

字数:1714

发表时间:2014-02-02 15: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21 19:30:33 +0800 CST

评论数: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