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念琅琊】浅谈言侯,兼谈言氏父子情




这里是楼楼一直都没有想清楚的一个地方。
什么叫“当年你已经选错过一次立场”?这个当年指的是什么时候?十三年前?按照后面沈追的说法是“几乎半朝的大臣都在为祁王作保,但是事情却是越保越糟,人杀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言侯并没有受到牵连啊?所以他当时应该是知道保也无用所以为了一族性命缄口不言了,那就不存在什么选错了立场的问题啊?所以夏江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呢?
还有后面这几句



什么叫“原本握有胜局又自己放弃了它”?就是沈追所说的“祁王想反随时都可以反”,但是祁王没有反?
简直可以根据夏江的话脑补出十万字琅琊榜前传,可惜楼楼的脑洞已经不够用了,哪位亲来圆一下梗拯救一下掰不下去的楼楼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1 18:29:00 +0800 CST  





情义,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脆弱的东西。因为他们并不愿意为了所谓的情义付出什么,所以同样的,情义也并不会成为他们落拓时的依靠。
但是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情义这个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因为他们愿意为之付出一切,所以与之对等的,他们身边的人也会愿意为了情义二字,为他们付出一切而在所不惜。
说到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过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而已。你愿意付出多少,你就会得到多少。上天从来都很公平。
很明显夏江属于前一种人,而言候属于后一种。前者永远不可能战胜后者,因为一个孤家寡人即使再强大力量也是有限的,而因为情义而并肩站在一起的一群人,可以迸发出无限的力量。
言侯说对错只在自己心里,其实成败,也只在自己心里而已。
在夏江眼中,获得旁人难以企及的权势富贵就是成功,失去了就是失败,而在言侯心里,蝇营狗苟换来的权位不意味着成功,而失去了本心和做人的底线,才是人生最大的失败。
只可惜夏虫不可语冰,言侯的境界,夏江是永远不会懂的。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1 19:38:00 +0800 CST  
话不投机半句多,言侯爷起身撤了穿鞋子小动作好评。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1 19:49:00 +0800 CST  
关于这句“我可以走了”的深意,原著有详细的描述,这里原文照搬,不再另作解释。
“原本以为靖王千方百计将他调开后在悬镜司组织佯攻是为了掩护在大理寺进行的真正的行动,而言候那句悠悠然的“我可以走了”又令他觉得已经晚了人家一步,所以心急如焚,一路飞奔来大理寺,只图快点到达现场好确认卫峥是否已经被劫走,一时并没有想到要安排人随后带府兵前来支援。”
一场漂亮的心理战。
然后小豫津还很适时的又来了一把神助攻

这一脉相承的智商和机变啊!绝对是亲生的
父子同框。抱走不谢
救卫峥的大戏就此告一段落啦~下一场扒猎宫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1 20:08:00 +0800 CST  










这是苏兄二访言侯之后的一幕。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言侯爷开始重新上朝了。
首先还是要赞叹一下编剧的匠心。整部琅琊榜,这么多人物这么条线,千丝万缕却丝丝不断,实在是这几年国产剧里少有的良心好剧。
然后楼楼也很好奇,言侯在朝堂上到底算是个什么身份,这朝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的这么潇洒。
好吧这其实都不是楼楼想说的。楼楼放这一段上来真正想说的这个问题:皇帝当年把林月瑶娶进宫的时候,到底知不知道言阙喜欢林乐瑶的事情。
先放结论:我觉得皇帝是不知道的。理由:因为如果皇帝知道,他后面的很多行为都根本解释不通。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有意的抢了自己兄弟的女朋友,他对这个兄弟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应该是心虚,忌惮,甚至是厌恶……总之心里肯定有疙瘩。他对这件事情又会有什么样的态度?应该是不愿提起,极力回避。
但是,皇帝曾经多次和静妃谈起言侯,没有一次透露出哪怕一点点上述的感觉和态度。
当然,皇帝其他时候提起言侯都是因为别的事情,皇帝没有往宸妃那个地方想,所以这种心虚忌惮不明显也说的过去。但是这一段就完全解释不过去了。
皇帝自己都说了,看到了言侯想到了很多年轻时候的事情——除非皇帝选择性失忆了,否则这个“年轻时候的事情”里就必然包括他当初抢了言阙女朋友这件事——那么这必然不会是一种多么愉快的记忆,那么皇帝应该会在潜意识里回避这种记忆,而不是这样主动地跟静妃提起。
而且这里的语境是,皇帝上一句还在说宸妃,下一句就讲到了言阙。如果他知道言阙跟宸妃有情的话,这里皇帝的脑回路就是——从自己的女人身上联想到了她的前男友。
这是什么鬼脑回路。。。。。
如果皇帝知道言阙和宸妃有情,那他的心里应该是很不愿意承认自己横刀夺爱这个事实的,那么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一点,他应该会在潜意识里切断这两个人的所有联系,极力淡化自己夺人所爱的事实,那他就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上句还说着宸妃下句就讲到了言侯。
如果他不知道言阙跟宸妃有情的话,这里皇帝的脑回路就是——想到了宸妃,然后想到了很多以前的事,然后也想起了以前他和言阙和林燮一起习文练武共平大梁危局的时候,然后想起他前几天在大殿上看到了言阙,然后就顺口跟静妃感慨了起来。
这才说得通嘛。。。
皇帝这里说起言侯,想起旧事的时候,语气是很伤感的。人什么时候会伤感?往事如烟不可追的时候。往昔的峥嵘岁月令人神往,想追却又追不回来,所以才会伤感。所以我觉得在皇帝心里,言阙是一个当年陪他烽火狼烟走过来的人,是一个见证了他当年英姿勃发的人,甚至是一个和静妃一样陪跟他缅怀往事的人——而不是一个曾经的情敌。
所以总结陈词:皇帝不知道言阙对林乐瑶有情。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3 22:39:00 +0800 CST  
在书里,言侯是这么跟梅长苏说的:“登基的第二年,他就夺走了乐瑶。虽然明知我们已心心相映,他下手还是毫不迟疑。林燮大哥劝我忍,我似乎也只能忍。”明明白白的说了皇帝是知道的。
但是剧里把这一整段话几乎全都删掉了,就留了第一句:“登基的第二年,他从我身边抢走了乐瑶”。
个人觉得,删掉比不删掉好,皇帝不知道也比知道要合理。
首先他怎么知道的?就算言阙当时跟皇帝关系还不错,到底也是上下有别,我不觉得言阙会把这种儿女私情的事情跟皇帝(准确的说是皇子)说;皇帝当年身份尊贵,估计也不会随便往林家跑,好巧不巧地再碰见言阙跟乐瑶卿卿我我。所以他从哪儿知道呢?
其次,如果知道了还硬抢也说不过去。从言阙的话里可以推断出,皇帝当年登基并不是和平上位,上位以后大梁的局势也不是很太平。乐瑶进宫是在皇帝登基的第二年,皇上皇位都没坐稳椅子都没坐热呢,就为了一个女人把自己的左膀右臂给得罪了,皇上你想怎样。。。


既然讲到林月瑶,顺便把另一个问题也说了:豫津知不知道他爹跟林月瑶的事情。
首先言侯肯定没有跟豫津明说过这个问题。有人说言侯连炸祭台的事情都告诉豫津了跟乐瑶的事情有什么不能说的。关键这不是一个能不能说的问题,关键在于言侯要考虑豫津知道这种事情以后的感受啊。一个当爹的不顾儿子的死活要去干一件诛九族的事情就已经够让人心凉了,你说为了朋友之义吧还可以接受,结果你还是为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还不是豫津的娘。。。虽然以豫津的豁达未必真的会很受伤,但是以那个时候言侯对儿子的了解他未必会这么想,他也一定不敢这么赌。所以你说是无颜说出口也好,怕说出来儿子受伤也罢,总之言侯应该是没有和豫津坦白他跟乐瑶的事情的。
而且如果他把这件事跟豫津摊开说了,他就不应该还在后来跟豫津聊天的时候用那么眷恋的语气提起宸妃。在儿子面前怀念旧情人你几个意思嘛。。。。当然,豫津有没有从父亲的语气和神态里感觉出一点什么就不好说了。书里是猜到了的,但是剧里。。。嗯反正我看不出来,个人倾向于没有。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3 23:16:00 +0800 CST  
七、昨昔狼烟今又起,几人贼寇几王侯
今天先把猎宫这段开个头。
在春猎仪典结束以后,皇上把他仅存一个的弟弟和仅存的一个当年力保他登基的旧臣叫来聊天了。暴风雨前最后的平静。
一身戎装的皇帝在喝酒吃货纪王在吃吃吃
高冷的言侯就一直挂着一脸面具式的假笑不想搭理这个皇帝
然后皇帝就闲话家常地聊起了景琰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4 21:43:00 +0800 CST  







看皇帝这一段跟纪王的对话,很放松很随意,整体气氛很和谐,丝毫没有因为言侯的在座而变成一场礼数周全的君臣会面。皇帝是一点都没有把言侯当外人。
我觉得这里也可以再次旁证皇帝是不知道言阙喜欢乐瑶的。
所以这一段看得我也是挺无语的。言侯恨皇帝都恨到那个份儿上了,拚着身家性命不要一门荣辱不顾都想要了皇帝的命了,皇帝竟然从头到尾一点都没有感觉到言侯的敌意。我是该说言侯的城府真是够深呢,还是该说这个皇帝的智商真的很低。。。
不过言侯最后这个笑倒是比前面那个真实了许多,竟然莫名的让我想到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八个字。如此温和的笑意,是在皇帝提起景琰的时候,一瞬间就想到了豫津吗?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4 22:12:00 +0800 CST  
在楼楼对着言侯微笑的侧脸犯花痴的时候,突然有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言侯的发冠。
于是楼楼决定临时歪个楼,扒一扒言侯爷的发冠。
前期的言侯基本是只插簪子不戴发冠的,给人一种不为尘世凡物所拘,超脱潇洒的感觉:
在家带的是这一根:

(回家拿东西的时候)
(一见苏兄的时候)(除夕的时候)

(二见苏兄的时候)(答应帮靖王救卫峥的大年初一)
铜制的簪身,簪首制成葫芦状,非常非常的素简,很符合言侯当时一心求道无意红尘的形象。
出门带的是另外一根:
(道观会夏江的时候)
跟在家里带的那根是一样的材质,只是簪首曲成了祥云的纹样,做工稍微复杂了那么一点点而已。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4 22:33:00 +0800 CST  
到了景琰封了太子,监国理政之后,言侯就基本上不再掩饰自己重入朝堂的事实了,把自己侯爷的整套衣冠都拿出来穿了。
所以后期言侯的发冠都是这一个:

朱红色,高柱状,上面用两种线绣了繁复的花纹,放大看还可以看到上面镶了铜饰——看颜色和精致程度应该是那件侯爵的长袍的标配。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4 23:15:00 +0800 CST  
言侯前期的唯一一次破例,是去宁国侯府接小豫津回家的时候:
因为想进宁国侯府,他必须在气势上慑住欧阳迟镇住谢玉,所以,言侯把整套衣冠都穿出来了。
所以扳倒谢玉的这个晚上言侯是为了小豫津破了多少例啊,不卷入夺嫡之争的例破了,不帮誉王做事的例破了,穿衣打扮要低调的例也破了。
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什么原则全都可以靠边站。
你的平安就是我最大的原则。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4 23:22:00 +0800 CST  
但是在猎宫,言侯没有像前期一样无冠而簪,也没有像后期那样把跟他的长袍标配的那个高调奢华有内涵的发冠堂而皇之地带出来。他带的是这样的一个发冠:冠面后折,比后期带的那个要矮一点也低调一点,跟太极八卦图一样的黑白双色,上面绣的也是祥云图案——相当讲究的一个发冠。
因为是参加春猎的典仪,因为是随驾在外,衣冠齐整是最起码的礼数,所以言侯不可能在这种时候簪而不冠的装潇洒。但是带后期的那个发冠似乎又招摇了一点。所以言侯带了这么一个发冠,在不失礼的前提下有意无意的暗示着皇帝:哎讲真我对这些朝廷上的事情真的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对自己这个侯爵之位其实也不是很看重了。其实我更愿意安安静静地穿着道袍带着素冠去炼丹打醮的,对你皇上能一句说完的话就绝对不说第二句的也不是因为我不尊敬你不想搭理你,只是我只想去求仙访道所以什么俗世之人都不想搭理而已。我连你皇帝都不是很想理了我就更不会去理会朝廷上的事了,所以朝廷上出了什么事情也跟我没关系。
所以说,言侯能够在这个这么多疑的皇帝手下保全言氏一族上上下下的姓名和上百年的功名清誉绝对不是偶然的。他是个带个发冠都能考虑得这么细的人。
真正的心较比干多一窍。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4 23:52:00 +0800 CST  









在猎宫乱成一团的时候,静妃首先想到的能够帮忙的人,不是纪王,不是皇上的一众皇子,也不是其他宗室重臣,正是言氏父子。
临危受命,安置众人征集战力,需要的不仅是迅速处理问题的头脑和能力,也不仅是临危不乱的镇静。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而最安全的地方永远是很有限的。所以言侯需要做的并不只是把还能用的殿阁数出来在派下去,他还要尽力安抚人心并确保所有人都服从调配,而不是所有人都拼命往里挤,叛军还没打进来自己就先乱了;豫津要做的也并不只是把各府能战的人数出来做个加法就报给苏先生,他还要尽力激起大家的斗志,让这些“一辈子都没见过血”的人愿意守卫在殿门前,殊死一战。
而这些,言侯做到了,豫津也做到了。在这样烽烟四起千钧一发的时候。
所谓中流砥柱,不外如是。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6 23:11:00 +0800 CST  







这应该是小豫津第一次穿上戎装。

以前不管是招亲比武还是河畔“救”夏冬还是谢府惊魂,豫津穿的都是锦袍。因为那时候就算有刀兵相接就算有人命鲜血,那些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所有的刀光剑影都不是直冲着他来的。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这是一场真正的战争,没有人再会因为他侯府公子的身份对他手下留情,刀枪无眼,很多时候,死生只在一瞬。
其实如果豫津愿意,他完全可以进殿去躲避的,但是他没有。不怕吗?怕,当然怕。但是他心里的另一种东西,最终战胜了他的恐惧。
那种东西,叫责任,叫担当。
从扒小豫津的那个帖子里借一句话:“换下了绫罗锦缎,我们的豫津,也褪去了往日的稚嫩”,和他的父亲一起,承担起对国对家的责任。
豫津,长大了。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6 23:51:00 +0800 CST  
就像豫津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言侯在宁国侯府前是怎么样为了他不避刀斧一样,言侯可能也永远都不会知道,豫津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候,对苏兄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他们对对方的爱,似乎永远都只放在对方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地方。
言侯只是不习惯于直接的表达,而豫津这里,可能只是来不及说什么了。
一开始觉得好遗憾,从头到尾这两父子就没有什么感情上的直接交流。可是后来想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些东西,不用去听也不用去看,心就可以感觉的到。
就像言侯和豫津之间,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感情。
豫津那些没来得及说出口的话,我相信,言侯全都会懂的。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7 00:32:00 +0800 CST  











“只要一息尚存,就不算失守。”
此时的言侯,仗剑在手,已经做好了坚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准备。
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鹿死谁手?哪怕最后当真邪而侵正,宁可手刃数人以身殉国,也绝不向誉王低头乞怜。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何等胆魄,何等壮义。
言侯,真国士也。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7 05:37:00 +0800 CST  


作为当年曾跟皇帝并肩作战,一起从同样的烽火狼烟中走出来的人,作为在场唯一一个曾经亲眼见证过皇帝当年豪情的人,言候成功的用自己的一番话,唤醒了这位在声色犬马中消磨了意志的老皇帝,尘封在心底的当年热血。



最后一幕,皇帝和言侯的同框。
这两个人,当然还有林燮,幼年相识,一起读书一起练武一起长大,共定五王之乱共平大梁危局,多少次命悬一线也不曾相负。
结果,好不容易才换来了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三个人却是一个称孤道寡,一个含冤莫白,一个远遁红尘。
活着的两个人再一次并肩站到一起,又是这样烽火狼烟的时候。
倒是让我想起以前曾经看过一句话,不记得是谁说的了(似乎是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内容倒是一直记得清楚:

古来与常人处,可同富贵,不可同患难。与君王处,可同患难,不可同富贵。
无限唏嘘。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7 06:28:00 +0800 CST  
一个人,哪怕再勇敢再强大,只要他还有感情,他就一定会有软肋。
所谓关心必乱,其实只是因为太在乎,在乎到,不能容许他受一点点伤害。
而言候的软肋,就是豫津。
那个镇静到哪怕泰山崩于前都可以面不改色的言侯爷,那个说得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算失守”的言侯爷,那个已经做好了舍生取义的心理准备的言侯爷,在爱子与人刀兵相接的瞬间,稳不住了。





楼楼一直相信,至亲之间,是可以心心相通的。
就是内心一瞬的悸动,一瞬的不安,驱使着言侯向门外冲去。
他不是不知道外面已经打起来了他现在哪怕是出去也没有用,他不是不知道只要殿门一开军心必乱后果不堪设想,他也不是想不到誉王谋反皇后必然牵涉其中,这个时候言家需要有人在门外浴血厮杀来向皇帝表忠。
理性上,他都知道。但是他依然鬼使神差一般地向外冲了过去。所有的冷静所有的理智所有的思考都被抛诸脑后,言侯现在心里唯一的一个念头,就是在儿子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他身边,把他护到身后。
那是一个父亲,想要保护孩子的本能。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7 06:58:00 +0800 CST  



被苏兄拉住以后,言侯明显有一个浑身一震的动作,抬头看了苏兄一眼,眼里满满的全都是惊愕:门外那个是我的儿子,我只想要他安全,这你竟然也要拦着我?

而苏兄只是用很平静的眼神回视言侯。
对言候这样的聪明人,什么话都不用说,只要给他一点缓冲的时间,只要等他理性回归,他自然就可以想清楚,这样的情景下到底应该怎么做。

他只能深深吸进一口气,忍耐,等待,不停地说服自己去相信,豫津不会有事的。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7 07:18:00 +0800 CST  





所以楼楼看到这里的时候就一直在心里咆哮:
皇帝陛下拜托你能不能先让大伙儿散了啊?能不能赶紧让言侯去找小豫津啊!你不心疼儿子言侯心疼啊!天晓得言侯听到那句“宗室重臣皆有死难”心里是什么感觉啊!
心疼言侯一万秒。
然后忍不住脑补担心的要死的言侯出来以后撞见小豫津和宫羽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表情。。。


对不起。。。原谅楼楼画风变得太快。。。可能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脑子有一点抽风。。。
所以看帖的亲们看在楼楼一点睡四点醒在床上翻来覆去到五点然后爬起来更帖子的份上,出来冒个泡呗欢迎讨论欢迎拍砖欢迎吐槽
楼楼滚去上课了

楼主 如燕1998223  发布于 2017-04-17 07:39:00 +0800 CST  

楼主:如燕1998223

字数:38176

发表时间:2017-02-23 21:3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1 04:04:18 +0800 CST

评论数:63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