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伴我们成长的游戏,你可清楚它们的由来?

跳格子、踢毽子、藏猫猫、老鹰捉小鸡……各种各样的游戏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童年,也成为几代人心中难忘的美好回忆。如今,它们渐行渐远,如今那些终日以手机电脑为伴的00后、10后们或许不会再体会到曾经那些游戏的快乐。
这个贴子,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那些记忆深处的童年游戏的由来,只愿它们不要被时代的潮流遗弃。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19:39:00 +0800 CST  
如有转载需求,请标明转自独运匠心吧。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19:41:00 +0800 CST  
【丢沙包】
沙包项目属于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究其起源,已难以考证。与大多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一样,丢沙包由来已久,最早将溯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会用石头等硬物击打猎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且作为游戏当然不能用石块等利器,于是人们开始用伤害性较小的沙包代替。中国最早的球类运动是手球类的, 而丢沙包可能就是这种早期球类运动。
而由于丢沙包游戏形式多样、富有技巧,运动负荷不大,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很适合在广大小学生中开展和普及。当然也正是这些原因才是丢沙包这项民间体育运动得以流传至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是一度红及全国,风靡南北,是一个经典的群体性游戏,孩子们对此项活动乐此不疲,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成长见证。如今虽不见当时的盛况,但依然活跃于小学教学中,特别是一些条件较差、体育设施匮乏的地区,因为它对体育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练习沙包有利于学生灵活性、柔软性等素质的提高,同时沙包较容易走进家庭和社区,容易引起学生与家长的共鸣,利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19:47:00 +0800 CST  
@骷髅的召唤74感谢创意提供者。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19:48:00 +0800 CST  
【跳皮筋】
跳皮筋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是谁发明已经无从考证,据说起源于今天的河北一带,当时是一种民间杂技,后慢慢在广大人群中推广开。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后宫妃子、公主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20世纪中叶发展起来,成为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又称跳橡皮筋,跳橡皮绳。皮筋是用橡胶制成的有弹性的细绳,长3米左右,皮筋被牵直固定之后,即可来回踏跳。参加者一般3人以上。跳皮筋有挑、勾、踩、跨、摆、碰、绕、掏、压、踢等10余种腿部基本动作。跳时可以把几个基本动作编排成联合动作,跳出无数的花样变化来。跳皮筋主要是下肢动作,但手臂也要配合,还需要身体前倾、侧倾、后倾的变化,来增大下肢活动的幅度;有时要将超过头项高度的皮筋踩住,再做侧手翻动作等。这都要求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控制身体的能力。
60年代以来,跳皮筋的动作花样越来越复杂,特别是集体跳的形式和图案,从跳直线发展到跳两三根皮筋组成的三角形、四方形、五角形、多边形、八字形、波浪形、扇面形,等等,难度也越来越大。跳皮筋不受场地、器材、季节、人数等限制,简便易行。跳的时间和强度可因人而异,还可按儿歌或乐曲伴奏的节拍,结合健美的舞步和体操动作进行。跳皮筋可增强下肢肌肉、韧带,发展柔韧、灵敏、协调及弹跳等身体素质,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19:52:00 +0800 CST  
【踢毽子】
毽子,又称毽球,是中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踢毽子,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古称抛足戏具,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踢毽与蹴鞠同宗、同源。在古代,它是所谓“杂伎”、“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毽子,在古籍里又写作鞬、子、蹀。古代文人也称为“燕子”,并有诗句“踢碎香风抛玉燕”的描述。毽子毽子古称“抛足戏具”,是一种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做成的游戏器具。
据文物考证,蹴鞠起源于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黄河流域,其原始形态为用脚在地面蹭蹴石球相撞击。而“蹴鞠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如此说来,踢毽子的历史就要追溯到战国以至遥远的黄帝时代了。黄帝时代,史事渺远不可求,说踢毽为黄帝所作,是把黄帝当作垛子,即把一切发明创造的功绩都归之于黄帝一人的结果,并不可靠。说起于战国之时,或许有些根据,但因踢毽子乃细物中之细物,要找到确凿的起源时间的证据,几乎不可能,故姑以前人成说为据,断为起于战国好了。据文物家考证,汉代画像砖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照此推断,踢毽子最晚也起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
到了南北朝,人们已经能够熟练、巧妙地踢毽子了。
唐宋时,踢毽子更加风行,技巧也更高超,此时踢毽子有边跑边踢之法,且不光用脚踢,还用膝、腹、头耍弄毽子。唐代踢毽子甚至影响了少林寺武功,少林寺僧曾把踢毽子作为一项练武的辅助功。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商业。(看过水浒传的应该记得里面那个擅长踢毽子的高俅吧?)
明清时代,踢毽子更为普及,技艺也大为长进。踢毽子发展到数人同踢的技巧运动。由于踢毽子趣味盎然,观之赏心悦目,故成为艺术家,尤其是民间艺术家的创作题材。花瓶上出现了匠人们绘的踢毽图,画家也把踢毽子的场面画下来,清代风俗画集《北京民间风俗百图》里的踢毽图,就是现存的一幅。踢毽子既有趣,运动量又可大可小,故踢毽者男女老少都有。尤其清代妇女踢毽子更为引人注目。清朝光绪皇帝的瑾妃非常喜欢踢毽子。每当杨柳凋零,天气寒冷的时候,踢毽子就热闹起来了。塞外承德更有“踢毽之乡”的美誉,旧时,几乎家家有毽,人人会踢。一到新年,人们结伴成群,上街踢毽,一时彩蝶纷飞,似闻春讯。清代广州正月十五有踢毽子会,热闹的踢毽子活动,使元宵佳节锦上添花。至清未踢毽子已达到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为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汉族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授的方法代代相传。
虽然踢毽子在历史上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由于它有益健康而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根植于汉族民间,所以获得了很强的生命力,千年不衰,至今仍然是人们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
现代毽类运动的诞生和发展起步于二十世纪中期,包括毽球和花样踢毽两个项目。现代毽类运动从初兴就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上世纪三十年代涌现了一批全国闻名的踢毽子能手。如北京的谭俊川、金幼申、溥子衡、林少庵,上海的周柱国、陈鸿泰,河北的杨介人,浙江的谢叔安,河南的路锦城等等,数不胜数。踢毽技术在普及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各种踢法丰富多彩,高难翻新的动作层出不穷,不同风格争奇斗胜,使观者眼花缭乱,惊叹不已。我国传统的踢毽运动,日趋完善。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代毽类运动得到迅速普及,广泛开展于工厂、学校和机关事业单位当中。随着毽类运动的蓬勃兴旺,全国和地方性毽球组织相继成立。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0:28:00 +0800 CST  
【跳绳】
跳绳活动源远流长。当女娲“乃引绳在泥中,举以为人”时,绳子便伴随着人类一起生活了。古人拿绳子来记事,也用它来捆扎收获的农作物,或拴使牛马、捆绑猎物等等,绳子成了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因此,跳绳可能源于原始的农事、狩猎或军事活动。
最早出现的跳绳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跳绳活动。
跳绳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最早起源于中国,至少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跳绳在古代知名人士为“荡绳”或“跳白索”。古均州民间武师,为操习武术基本功,常于耕读之余,闲暇之际,以二人扯一根长约十五尺的積绳,面对面遥相立定,运使臂膀抡甩積绳拍地有声,让一人跃入围中闪转腾挪跳大绳。每当一跳,三人都要齐发浑厚短促的“嗨”声。 时日既久,武师们跳绳的本意,因孩童们的模仿而衍变为青少年儿童娱乐健身的体育,并且派生出多种跳绳之法。《北齐书.后主传》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高末。由此可知,跳绳活动显然在北齐就有了。
魏晋以后,历代都有跳绳活动的记载。
唐代不仅有跳跃穿过绳索的游戏,还将这种游戏命名为“透索”,使跳绳活动开始有了专门的名称。南宋以后,跳绳活动发展为杂技百戏,还有了“跳索”的名称。辽时,儿童跳绳也很流行。明代的跳绳成为称为“白索”,渐渐成为一种民俗,每逢佳节,民间都有跳绳活动。而且出现了多人轮跳的游戏方式。 明代跳绳在妇女中间也很流行。到了清朝就称跳绳为“绳飞”,是一项冬季的户外活动,深受儿童喜爱。清代儿童经常在过年时跳百索,一边敲着“太平鼓”,一边用有节奏的歌谣加以伴唱,为新年增添了很多喜庆的节日气氛。清代民间也有女子跳百索活动的记载。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0:51:00 +0800 CST  
【跳房子】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
“跳房子”游戏最早起源于罗马帝国时期, “跳房子”游戏起源于罗马式教堂的平面图,它有教堂的正堂,十字形翼部,以及教堂的后殿。最初的游戏规模有100英尺长,主要用于罗马步兵的军事训练。后来,罗马的孩子们开始模仿军队的这种训练,在他们自己的球场划线扔石,并且添加了一个评分系统。之后,“跳房子”游戏蔓延至整个欧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在中国,“跳房子”游戏始于清代,它不仅能提高儿童跳跃、奔跑和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和锻炼身体的意识。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1:00:00 +0800 CST  
【丢手绢】
丢手绢起源于公元1243年左右,由黎族人民所创,后来由黄道婆带到了上海,并很快传到中原地区。手绢也叫手帕,是随身携带的方形小块织物,用来擦汗或擦鼻涕等,由头巾演化而来。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手绢是每个少年的必备品。在孩子的袖口或者肩上,母亲总会别一块手绢,粗布做的,方方的。晚上,母亲会把它洗得干干净净,第二天起床时再别上。长大一些,手绢就从袖口和肩上转移到衣兜里,手绢也由自己来洗。直到上了小学,好像才彻底告别了手绢——一方小小手绢,像是时光和记忆送给我们的小小仓库,珍藏着所有的欢乐。现在正被纸巾替代。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1:13:00 +0800 CST  
【打弹珠】
打弹珠,又叫、弹玻璃球、弹球儿、打珠子、打玻璃珠。弹玻璃球,应该是一项世界性儿童游戏,各国儿童都会玩儿。弹玻璃球游戏的历史也应该很古老,其最早应起源于儿童随意拾起地上的小石子儿随意弹射,继而有意弹射某一目标,最后发展成一种游戏。从人类学的观点看,这种游戏也应该是人类成长中一种不约而同的行为。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的儿童游戏。
打弹珠的游戏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16世纪,当时两名年轻人,同时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弹珠比赛分胜负,打弹珠的游戏便因此产生。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很少儿童没有摸过弹珠的,它多样式的玩法,总是让孩子们玩的乐趣无穷。孩子们不只是爱玩弹珠的游戏,也爱收集弹珠!尤其是男孩们,更是将弹珠视为宝贵的财产,卡其裤口袋装的鼓鼓的,往往里面就是放了许许多多的弹珠呢!如果能在游戏中赢得许多的弹珠,自己在孩子群中往往就能获得大家的崇拜,因为那代表着你拥有超高的打弹珠技巧喔!但是,如果你的弹珠都只是花钱到店里买来的,那么就算拥有再多弹珠,也常常会被其他孩子们嘲笑。唯有靠自己技术能够赢得许多弹珠,才算是孩子群中的厉害人物!
弹珠最早的材质包括廉价的石头和昂贵的大理石。19世纪初,出现了用陶瓷制成的弹珠。1870年后,出现可大量生产的黏土弹珠。不过,真正使弹珠大放异彩的是1846年由一位德国玻璃工匠制作的玻璃弹珠。1890年,从丹麦移民美国的马丁·克理斯丹森(Martin F. Christensen)发明了能大量生产玻璃弹珠的机器,1905年申请专利后,他在美国俄亥俄州开了一家工厂。到了1914年,他的工厂每月可生产上百万颗玻璃弹珠。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1:26:00 +0800 CST  
【抽陀螺】
一种古老汉族民俗游戏活动,用鞭子连续抽击一圆锥抽陀螺物体,使之在平滑地面上旋转。它历史悠久,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五六千年)中曾出土陶制小陀螺。陀螺有陶制、木制、竹制、石制多种,以木制居多。木制陀螺为圆锥形,上大下小,锥端常加铁钉或钢珠。玩时,以绳绕陀螺使其旋于地,再以绳抽打,使之旋转不停。抽打得越狠旋得越快,故称“抽贱骨头”。
中国早在宋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它是一个长约三公分的针形物体,放抽陀螺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撑着旋转,比赛谁转得最久就为赢家。这是当时嫔妃宫女用来打发深宫内无聊时光的贵族游戏。
“陀螺”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明朝。至于陀螺究竟是不是由“千千”演变而来,那就不可考了。但明朝时陀螺已成为儿童的玩具,而不是宫女角胜之戏了。根据记载,当时陀螺是木制的,实心而无柄,用绳子绕好了,一抛一抽,陀螺便在地上无声地旋转。当它缓慢下来时,再用绳子鞭它,给它加速,便可转个不停。这种玩法传了两三百年,一直到民国初年,还有这样的玩法。
抽陀螺游戏是一项盛行于上世纪40年代的男孩游戏,当时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汉奸”,因那时日本人侵占了北京城,不少汉奸助纣为虐,他们跟日本鬼子一样招人恨,老百姓就借抽陀螺时出气儿,一边抽一边说:“抽汉奸,打汉奸,打败日本,打汉奸。”“抽汉奸,打汉奸,棒子面涨一千。”以解心头之愤恨。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1:35:00 +0800 CST  
【翻花绳】
翻花绳,汉族民间流传的儿童游戏。在中国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称法,如线翻花、翻花鼓、挑绷绷、解股等等。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在马来西亚,翻绳用的绳子一般是橡胶圈(橡皮筋,河南东南部就把该游戏称为”开胶“),国外的材料则有毛线、麻线、呢绒绳或棉纱绳等。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在世界上大多数部落或种族的人中,线绳翻花都是非常普遍的玩意。已经发现了几千种翻法,其中有些还非常复杂。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很难理解,那些用线绳翻出的造型对于古早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其实那些造型曾经和宗教、神话甚至魔术、占卜联系在一起。爱斯基摩人也有把翻绳当作宗教符号并解释的活动。21世纪孩子不屑一顾的破绳子,但在20世纪翻花绳五十至八十年代如果女孩子能够找到一根好绳足可以拿来炫耀半天,天天揣在裤兜里,下课、春游,全天候、即时性地娱乐一番。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8 21:39:00 +0800 CST  
【捉迷藏】

捉迷藏,一种游戏,亦称摸瞎子。即蒙住眼睛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最早只是一种儿童游戏。两千年前即流行于希腊,在伯里可利统治时期的雅典就已出现。
捉迷藏即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后大家向他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在中世纪成为成人游戏。
在我国,捉迷藏
在唐代时就已出现,至北宋时已非常流行。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写过五首《杂事》诗,其中有一首写的就是捉迷藏。五代时,花蕊夫人的《宫词》也写了捉迷藏的乐趣。可见捉迷藏在我国古代十分流行。
2014年1月1日,吉尼斯总部认证官程东在四川彭州举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大规模捉迷藏官方挑战赛”上现场进行认证,共有1437人有效参与活动,刷新了2012年2月10日卡塔尔多哈市卡塔拉文化村的斯坦德大学创造的1240人的捉迷藏参与人数最多世界纪录。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18:16:00 +0800 CST  
【吹泡泡】
吹肥皂泡的前提是有肥皂,而能产生大量气泡的肥皂是罗马人在公元2世纪开始建立生产工场,并大量使用的,中国人在魏晋时期开始使用“胰子”,但胰子的价格是比较高的,平民很难使用,古代欧洲肥皂的价格与现在比也相对较高,但并没有中国人用猪胰子高,而且胰子与肥皂相比也没那么容易起泡,因此,吹泡泡应该是起源于欧洲的可能性大。
具体到实例上,中国古代没有类似的记载,但欧洲有不少关于吹泡泡的记载和艺术作品,目前知道的比较早的故事就有1643年出生的牛顿小时候曾经玩过吹泡泡的游戏,而更确切的证据是法国画家夏尔丹1730年创作的帆布油画《吹肥皂泡的少年》,里面就有一个用麦秸吹泡泡的少年,可见,吹泡泡起源于古代欧洲,时间至少在16世纪以前,最早可能追述到公元2世纪。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18:25:00 +0800 CST  
【放风筝】
风筝,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们喜爱。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四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四是李邺说。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飞鸟说:
从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风筝、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有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第四种说法是:风筝由五代时期的李邺发明的。所见文著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风筝》中这样写道: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如鸣筝,故名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18:49:00 +0800 CST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在中国古代,木鸢一直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带上火药用作战争进攻的武器。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从五代开始,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故称"风筝"。现 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都叫做风筝了。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人们把放风筝作为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清时代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清风筝在大小、样式、扎制技术、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除自己放飞外,还赠送亲友,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训练打靶。
1980年,风筝开始广受喜爱,除原来双线外,并演变成三线,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
相传在公元前五世纪时,希腊的阿尔克达斯就发明了风筝,可惜后来失传。直到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才开始在西方传播开来。又从其它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这对后来的滑翔机和飞机的发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18:49:00 +0800 CST  
【打弹弓】
弹弓应该是我们中国人的发明。据说在我国原始社会的“三皇” (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年代就有了较完善的弹弓。另外在古代传说中,泰山诸神爱好狩猎,其猎必用弹弓。《西游记》、《封神传》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诸神之一,其常携猎犬,挟弹弓,终日驰猎。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表达人使弓上之丸弹出之意。弹弓的历史非常久远,是弓箭的雏形。
古时,射弹多用于狩猎,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欧洲的达芬奇亦曾建议用弹弓来发射臭气弹。弹弓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这种古时的弹弓常用弹性强的竹、木制成,后也出现了铁胎弓,形状与弓基本一致,只是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发射弹丸,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弓长有大有少,大的弓长达十八拳,约3尺多。执弓者以拉圆为度,弓力以九斤十二两为一个劲,常人可拉至两个半劲。强弓需四个劲才能拉开,威力小。还有用弩机发射弹丸的,发射时将弓弦拉至挂钩上,瞄准后扣动扳机,弹丸顺槽射出,能够继续发射十弹的弹弩或连珠弩,清代极为盛行。
弹弓所用的弹丸又称弹子,有石弹、陶弹、泥弹、金属弹及珠弹之分。人类最初以石为弹,是因为石头的质地坚硬,取材方便。泥弹的使用较之石弹可能更为普遍,尽管泥弹的硬度不如石弹,而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按照需要随意制作,比石弹的打磨更为经济、便捷。泥弹是用黏土和胶捣匀搓成的,呈圆球状。为了增加硬度,人们又将泥弹烧制成陶弹。金属工艺发明后,人们开始尝试以铜、铁为丸。还有一种用槐胶制成的弹子,称为槐胶弹子。 弹弓因可远射曾用于战争,可不交手而收攻杀之效。弓矢与弹丸曾并用于战争,是最初的武器装备之一。后世军旅中少见,大概是因为其作为兵器远不及弓矢之利所致。元代禁用。明清两代军中,则有身怀弹弓作为暗器格斗防身的。
弹弓在古代也曾是很流行的一种娱乐工具。两汉魏晋时,富家子出游往往是挟弹携壶,赏赏山景,打打鸟雀,“遇会饮酌,萧然自得”,俨然形成一种风尚。
以上这种弓式弹弓可以称作古代弹弓,现在已不多见。
现在常见的弹弓应该是在橡胶发明后才出现的,它和弓式弹弓不一定有必然的渊源。近年来中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弹弓,基本的原理还是利用皮筋的弹射力发射弹弓,许多弓友把普通的木叉样或类似样式的弹弓称为“传统弹弓”。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21:00:00 +0800 CST  
【折纸飞机】
用纸制作玩具被认为起源于2000年前的中国,那时风筝是一种流行的娱乐项目。但与纸飞机相比并不相同。据推测纸飞机起源于中国.发明纸飞机的人已不可考,不过鉴于纸这个东西是中国人发明的,而且中国人还用纸放起了风筝,所以一般认为纸飞机也是起源于中国。不过还没有学术界的人士考证出纸飞机的具体出处。古人说了两千年的纸鸢,也不知道有没有偶尔不是指风筝而是指纸飞机的时候,毕竟那时候还没有飞机,折出来了也只能以鸟命名。
最早能追溯到年代的纸飞机是西方在1909年制作的。然而,现在最为人们所接受的制作方法是由约翰·K·诺斯罗普(洛克希德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在1930年所制作的。诺斯罗普用纸飞机来做模拟测试来发现真实飞机的飞行机理。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21:15:00 +0800 CST  
【石头剪刀布】
石头剪子布,是一种猜拳游戏。然后传到日本、朝鲜等地,随着亚欧贸易的不断发展它传到了欧洲,到了近现代逐渐风靡世界。
石头、剪子、布”发源自中国人发明的猜拳游戏,中国从汉代就有猜拳游戏,而其他国家都没有产生这种游戏的土壤和相关历史。在与亚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没有任何有关“石头、剪刀、布”的记载。19世纪后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时候明确说明这是一种亚洲游戏。“石头、剪刀、布”作为猜拳的一种,在中国早有文献记载。猜拳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汉朝的手势令。在明清小说中,记载更多。
中国人和韩国人一般都叫“石头、剪刀、布”.而日本人则叫做“石头、剪刀、纸”,与美洲、欧洲的叫法相近。这个事实说明“石头、剪刀、纸”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然后由日本在19世纪传入欧美的。台湾人的台语式玩法,也是以纸代替布,与日本较近。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21:40:00 +0800 CST  
【过家家】
流传于儿童之间的游戏。流行于全国各地。过家家,中国传统民间儿童游戏。过家家是一种儿童模仿成年人的角色扮演游戏,其产生年代久远。游戏的方式和称呼由于时代不同和地区不同有较大的差异,但其实质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场景,客观上能帮助儿童理解不同的生活角色。类似的游戏有“娶媳妇”和“骑马打仗”等。过家家过家家是一种儿童的角色扮演游戏。即几个伙伴分别扮演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如“爸爸”“妈妈”“孩子”“宠物”等等,利用简单的道具(也可不用),模仿成人日常家庭活动。如:做饭、照顾孩子、结婚。台湾小孩称这种游戏为扮家家酒,其扮演的内容略有不同。除模彷家庭成员外,还有医生等成人角色(通常是照顾者及被照顾者),彼此互动,或进行一个虚构的故事。玩家家酒称为扮家家酒。


楼主 _紫_柠_  发布于 2015-11-09 21:40:00 +0800 CST  

楼主:_紫_柠_

字数:23457

发表时间:2015-11-09 03:3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5-12-13 23:06:50 +0800 CST

评论数:20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