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字狱”阐述

文字狱,是吧?以“反清”甚至“反满”为内容的书籍,在康熙年间,竟然多次合法出版,而不受追究。并且,康熙年间的思想界、史学界,都是相当活跃的。可见当时言论的自由程度。请问,明朝的出版业,有一个阶段,可以像清朝康熙年间这样宽松吗?

以下截图,摘自 郭成康《清朝文字狱》: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04:00 +0800 CST  
到了乾隆年间,文字狱的规模确实扩大化了。但是,乾隆年间的文字狱,依然是有一定限度的,绝不是某些人形容的那样。而且,乾隆年间的清朝,思想界、学术界,也依然是活跃的。很少受到文字狱的影响:
以下截图,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05:00 +0800 CST  
以下截图,依然节选自 《近代的初曙,18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一书 (高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06:00 +0800 CST  
然后再看看,明朝的文字狱,明朝的文字狱里面,还有这样的案件,只因为老百姓妄议了几句政治话题,明朝皇帝朱元璋就下令制造文字狱,诛杀了上千家人家,制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字狱!!

反观清朝,即使在清朝最专制的乾隆年间,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文字狱吧!
— — — — — —


以下截图,摘自 《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06:00 +0800 CST  
最搞笑的是,清朝还美化明朝呢!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则,清朝官方在编修《明史》的时候,有意淡化了明朝的文字狱。所以,明朝的文字狱,在数量上,似乎比清朝少一些。这其中,有清朝美化明朝的成份。而在某些人嘴里,清朝反倒成了丑化明朝的了?


以下截图,摘自《大明帝国:从南京到北京》: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07:00 +0800 CST  
尊重原创@南湖_秋水
原帖地址http://tieba.baidu.com/p/2651130394?pn=2
(元清水吧)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09:00 +0800 CST  
@迷幻的一生欢迎你过来阐述你对“文字狱”观点谢谢!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10:00 +0800 CST  
柳条边。清朝满族的人口就是比汉族少得多,作为一个少数民族,适度保护自己民族的利益,这完全合情合理啊!没什么不妥啊!!


以下截图,摘自《清代东北移民和社会变迁》:


——————————

根据上面的文摘,显而易见,清朝的政策,是时而支持汉族移民东北,时而限制汉族移民东北,始终处在开放与封禁的矛盾中。

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清朝绝不是完全禁止汉族人口进入东北地区!!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43:00 +0800 CST  
所谓“柳条边”,是针对吉林和黑龙江而言的,至于在辽宁,我倒是知道,乾隆年间,辽宁就已经有了大量的汉族地主,汉族商人,并且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势力了。
- - - - - -


就是在东北地方,随着大量汉族农民出关种地,也有很多汉族地主、商人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力量。据1771年的文献记载,奉天境内的当铺多达831家,各大城镇都有烧锅、粮站。
--------- 《满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版。67页。


1771年,也就是清朝乾隆年间,这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而即使是在吉林,黑龙江,也不是完全禁止汉族进入啊:
- - - - - - -


清朝定都北京后,移居北京和关内各地的满人,都通用汉语。此后,大量汉人移居关外,奉天的满人逐渐习用汉语,甚至吉林也是这样。据《吉林外记》上说:“吉林本满洲故里,蒙古、汉军错屯而居,亦皆习为国语(满语)。近数十年(乾隆末年),流民渐多,屯居者已渐为汉语。”至于居住城里和近城的满人,更早习用汉语。至此,在东北地区的满族中,有人不能通晓满语,京旗以及驻防关内各地的满人,大都忘却本族语言。
------------ 《满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83页。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44:00 +0800 CST  
圈地。清朝就是圈地,也没有明朝霸占民间的土地多啊!
- - - - - -


清顺治元年入都北京后,为了解决八旗官兵的生计问题,决定在北京附近圈占土地,遂于顺治元年十二月、二年九月和四年正月三次颁布圈地令。由于圈地激化民族矛盾,并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顺治四年三月便首次颁布了停圈令。此后圈地虽未完全停止,但规模已很有限,康熙八年后圈地基本结束。
--------- 《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载自《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04期。


上述康熙八年,也就是康熙皇帝推翻鳌拜、并且完全掌握了清朝实权的那年。而在此期间,康熙皇帝做的另一件事,就是把明朝统治时期、明朝藩王、明朝贵族霸占的那些庄田归还给老百姓!!先说说:大明朝如何霸占民间土地:
- - - - - -


宣宗宣德以后,亲王及勋戚即逐渐通过“奏乞”和“投献”的方式,得到逾额的土地。所谓“奏乞”,即是向皇帝要土地,每指某处为“空地”、“荒地”,某处为“闲地”,“退滩地”,取得皇帝允许,便可占为己有,实则以这些名义,强占官民田地。所谓“投献”,本是指民人将己业自动献给贵族,或因不胜赋役负担,或者为求得庇护,而这样做。但是实际上,投献者多为豪强奸滑之徒,所献并非己业,而将官民田地随意捏作“空闲”交给贵族。明中叶以来,所谓“奏乞”、“投献”不绝于书,诸王及勋戚的庄田不断增广。同时,诸王及勋戚并不以“奏乞”、“投献”土地为满足,又对官民田地直接加以侵占,这类情形更是多见。诸王及勋戚的庄田散布在好多省份,占田总面积极大,如嘉靖年间统计,仅北京附近一带的各类庄田,即达二十万九百余顷。
----------------- 《简明中国古代史》 第八章。明清。


以上描述的,是明朝藩王、明朝贵族如何霸占民间田地。接下来,也简单说两句,清朝初年的圈地数量:
- - - - - -


清初圈地运动所圈占的土地总数,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估计,大致有十六万余顷、十九万余顷和二十四余顷三种说法。
--------- 《金代土地问题的一个侧面,女真人与汉人的土地争端》,载自《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04期。


综上所述,明朝依靠侵吞民田而建立的藩王庄田,仅仅北京一带就有20万顷!
与清朝初年圈地的数量(总计19万顷左右)相比,明朝侵吞的民田数量很大!

于是,康熙皇帝亲政后,采取的缓和民族矛盾的手段之一,
就是把上述明朝藩王、明朝贵族霸占的所谓庄田归还给老百姓。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92---193页: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45:00 +0800 CST  
清朝末年割地赔款,是事实。但是,就清朝的总体而言,清朝依然是使中国的领土增加了!!反过来看看明朝,明朝前期的宣德年间,明朝北部以及西部的边境,都基本退到长城一线了,虽然辽东是明朝在长城之外的领土,但是,明朝对辽东的控制程度,也很薄弱呢。而清朝直到灭亡前夕,蒙古、东北,大西北,大西南,依然是清朝领土!要是没有清朝给你明朝擦屁股,能有今天的中国版图吗?!


以下截图,摘录《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47:00 +0800 CST  
下文节选自[台湾] 吕士朋《清代的理藩院》,载《中国史学论文选集》第3辑,第623—624页 :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王朝的殿后朝代,如果吾人把构成中华民族的各族摆在平等地位,而不以汉族本位主义观点来看中国历史的话,那么清代毫无疑问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王朝。有清一代的最大贡献,厥为对边疆的经营,使得近代中国的广大版图得以真正巩固而确定。虽清季衰世,列强交侵,尤其是俄国在1850年至1881年间,对我东北、西北边疆鲸吞蚕食,但至民国元年(1912)二月清帝退位之日,其遗留给中华民国的领土,仍广达1120余万平方公里。此一对我民族的丰功伟业,即以汉唐盛世版图相况,亦不能与之比拟。
- - - - - - - - - - -


下文节选自 [台湾]庄吉发《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故宫丛刊,1982年版,第1页:

满洲以边疆部族入主中原,一方面接受儒家文化,承袭传统的政治制度,一方面积极整理边疆,增进边疆与中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各种关系,加强少数民族对中央的向心力,而具备近代世界各国公认的关于领土主权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经过清代长期的统治,满汉畛域,逐渐消弭,各部族之间,日益融和,汉满蒙回藏以及其他少数部族都成为中华民族的成员,终于奠定版图辽阔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48:00 +0800 CST  
至于剃发易服。首先,谁都必须承认,“剃发易服”这一法令的存在,是清朝很大的污点,也严重伤害了当时汉族人民的感情。

但是,如果某些人想以这个历史事件来挑拨民族关系,那我就得说点啥了。


以下截图,摘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著):


=========================

固然“剃发易服”这条法律的存在,贯穿清朝始终。但是,通过上述书摘,也能看到:康熙年间的江南,尚有很多汉族农民穿着明朝的服饰,也有根本没留辫子的。显而易见,伴随着清朝政权的稳定,“剃发易服”的执行力度,也有了明显的放松。

不可否认,“剃发易服”是清朝的暴政。不可否认,“剃发易服”严重伤害了当时汉族人民的感情。但是,康熙年间,“剃发易服”在执行力度上的放松,也是必须看到的。清朝确是以杀伐取天下, 但不是以杀伐治天下 !

- - - - - - - - - - - - - - -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 著):


===================================

根据上述文摘,清朝乾隆年间,也只有大都市、以及社会上层人士完全穿起了满族风格的服饰。而江南地区的一些平民,在服饰上,依然保留着明朝后期的汉族风格。

我还是那句话:谁都必须承认,“剃发易服”这一法令的存在,是清朝很大的污点,也严重伤害了当时汉族人民的感情。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49:00 +0800 CST  
当然了,关于“剃发易服”,沈从文的说法,也只是一家之言 !!
不过,咱们看看教科书上对“剃发易服”的描述。


以下截图,摘自 《中国服饰史教程》:


===================================

上述文摘中的“明制”,就是“明朝的服装制度”。

不可否认,“剃发易服”这一法令,严重伤害了当时汉族人民的感情。
但是,当今互联网上、某些网络写手对“剃发易服”的描述,也是夸大的。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50:00 +0800 CST  
需要指明的是,(清)圣祖在风俗习惯上迁就、迎合汉族士人,只是在非原则方面。所以对于“剃发易服”这种在当时被赋予了政治意味的习俗方面,并未丝毫让步。但是,毫无疑义的是,(清)圣祖对于风俗习尚的移易,绝不似(清)世祖那样采取强制手段,而是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清)圣祖认为:“如果移风易俗,人心各安其分,则尊卑大小自有辨别,不须法令,皆遵行定制矣。”主张“移风易俗”而不假手于法令之强制。甚至能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对待不同风俗问题,(清)圣祖尝云:“治天下当宽裕仁慈,加惠以因人性,不可拂逆......拂人之性,使之更改,断不可行。”因为人性之异,“天下事有言之可听而行之不便者”,“朕意以为俗尚不能骤变,当潜移而默导之。”(清)圣祖在风俗问题上的通达与宽容,是其一贯的“天下当以仁感,不可徒以威服”的为政思想的具体体现。
----------------- 《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191页---192页


根据上述资料,顺治年间的“剃发易服”以武力手段为主。

康熙年间及康熙以后尽管仍然存在“剃发易服”的法令,
但在执行方式上,却以潜移默化的移风易俗为主 !!



以下截图,摘自 袁杰英《中国历代服饰史》:


——————————————————

根据上文,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明朝服饰在民间一度恢复!
清朝服饰的诞生,既有强制的因素,又有自觉融合的因素!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50:00 +0800 CST  
至于你认为清朝的统治核心,都是满族人,极少有汉族人。你这更是胡说八道了啊!!下面,我就说说,进入康熙年间以后,汉族官员的地位问题。


(一)满、汉官员品级划一,督抚多由汉人、汉军旗人担任:


圣祖为安抚汉官,以示“满汉皆朕之臣子”、“满汉一体”之真诚,于九年(1670年)三月,谕令“满汉官员职掌相同,品级有异,应行画一”,一改此前满、汉官员品级上的“重满轻汉”现象。顺治年间有“各省督抚尽用满人”的不成文规定,曾引起包括魏裔介在内的汉官的反对,但并未引起清廷重视。然至康熙六年,谕令:“各省督抚,不论满洲、汉军、汉人、简选贤能推用。”《清稗类钞》的作者徐珂甚至认为,圣祖在平定三藩以后,除陕西、山西等边防不用汉人外,“汉大臣之为督抚者,本多于满人”。这里的“汉大臣”当指汉军旗人,汉人为督抚者,事实上并非多于满人。但汉人毕竟可以染指封疆大吏了。满、汉品级的划一和督抚之用汉人,实为提高汉官政治地位最关键的举措。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二)南书房的官员,绝大部分是汉人。突破了清朝“满汉复职”的格局:


康熙十三年谕令群臣保荐“素有清操及才能堪任烦剧者,不拘资格”。此外,上书房、南书房亦选翰林院汉官入值,“供奉内廷,日侍左右”,特别是南书房几乎为清一色汉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清廷中央机构满汉复职的格局。康熙十六年十一月,圣祖特简张英、高士奇“在内供奉”,开康熙朝儒臣入值内廷之例。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壹佰捌拾玖页。


入值南书房的汉官,名为皇帝之文学侍从,实则“与闻政事”,甚至参与一些政治决策,所谓南书房“不仅如前代秘书阁、集贤殿,入值者止供文翰而已。凡诏旨密勿,时被顾问。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如张英“造膝之谋,同列不闻,伏蒲之语,外廷不知.....弥历岁年,延登受策”,所以其时领南书房事者“遂云总督耶”。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遂云总督耶”------ 南书房的汉族官员,地位相当于总督。】


随着汉官地位的提升,以至在清廷中枢机构形成汉族官僚权势重臣,时有“徐建庵势倾满、汉,高淡人呼吸风雷,余大冶、于成龙炙手熏天、满朝谁不造之”之说。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0页。

【“势倾满、汉”...“炙手熏天、满朝谁不造之”。】


(三)汉族官员的生活待遇也有所改善。


相应地,汉官的生活待遇也部分得到改善。顺治时期有汉官不得居内城之例。但康熙时鉴于“汉员皆侨寓南城外,地势湫隘,凡赁屋时,皆高其值,京官咸以为苦。 又聚集一方,人情*诿,势所不免”。“故汉阁臣多有赐第内城者,如张文和赐第护国寺胡同,蒋文肃赐第李公桥,裘文达赐第石虎胡同,刘文定赐第阜城门大街,刘文正赐第东四牌楼,汪文端赐第汪家胡同,梁文定赐第拜斗殿,董太保赐第新街口。皆一时之荣遇也”。许多原来只惠及满洲大臣的恩惠,至康熙初期皆推而施予汉族大臣。例如,此前清廷有“满洲大臣患病,皆谴医疗治”的惯例,但康熙十一年六月二十日,圣祖谕翰林院学士傅达礼曰:“今闻礼部尚书龚鼎孳患病,朕满汉一视,尔其同近侍侍卫吴海,率御医如文照往龚鼎孳家诊视。”并谕令“用心调治”。藉对龚鼎孳的“殊恩”以表达“满汉一视”的姿态。此外,对汉族儒臣还不时赏赐,以示“重道崇儒”之意。尤其对于所信任的汉族大臣,圣祖更是每多优容厚待。如与大学士张英,“朝夕谈论,无异师友”。
---------- 《清初遗民社会》,2009年7月,湖北人民出版社,191页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52:00 +0800 CST  
更搞笑的是。在康熙年间,清朝一度纠正了明朝政治制度的一些弊病呢。
— — — — — —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9页: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6页:




以下截图,摘自《康熙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版,65---66页: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52:00 +0800 CST  
在清朝统治期间,“中国”的概念还真就与明朝不同。


摘录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三期:

进入清代以后,虽然清朝直辖的18个省依然以“中国”称之,而“天下”也保持着泛化的指称政令实施范围的含义。但“中国”却有了指称清朝疆域的用法,“天下”与“中国”出现了重合的倾向。一个明显的例证即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康熙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沙俄向东扩张而引发的边界争端,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 ----- 《尼布楚条约》。清朝依据《尼布楚条约》所立界碑全文为:“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国议定边界之碑:一,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伦穆河,相近格尔必齐河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大兴安以至于海。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山北一带之溪河,尽属鄂罗斯。一,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还.......” 很显然,在条约中“清朝”和“中国”是可以互称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个近现代主权国家的含义。该条约的满文、俄文、拉丁文本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最迟到康熙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称呼,中华各民族也由此开始以一个主权国家 ----- 中国的身份活动于世界舞台。
====================================

尽管《尼布楚条约》的正式文本,只有拉丁文。但是,在条约签订之后,清朝使用包括汉字在内的五种文字,把《尼布楚条约》刻在了中俄界碑上。明确了这一点,再看上述文摘。作为帝国国家的“中国”,肇始于秦朝。作为公民国家的中国,肇始于民国。然而,作为主权国家的中国,肇始于清朝前期。


摘录 乾隆帝《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犹于《通鉴辑览》内存福王建国之号一年,使其能保守南都未尝不可,如南宋之承统绵延不绝,而奈其当阳九之运,天弗与,人弗归,自覆其宗社也。此实大公至正,天下万世可以共见共守之论。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若以此立论,转觉狭小,天下万世必有起而议之者,是不可以不辨。朕以为,不但《辍耕录》中所载杨维桢之《正统辨》不必删除,即杨维桢文集内亦当补录是编。并将此谕各载卷首,以昭天命人心之正,以存春秋纲目之义。特谕。乾隆辛丑孟春。
======================

乾隆帝的上述言论,固然有美化清朝的嫌疑。但从中仍能看出:
乾隆帝认为 满洲 是宋朝法统的延续。而非金朝法统的延续。

清朝皇帝既承认自己属于“中国”,还承认自己延续了汉族王朝的法统。

楼主 纳兰赫拉小诺  发布于 2013-10-15 16:53:00 +0800 CST  

楼主:纳兰赫拉小诺

字数:7330

发表时间:2013-10-16 00: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1 15:38:22 +0800 CST

评论数:1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