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启迪

内讧(下)(1) 在以后的东南抗清过程中,出现的无论是监国还是皇帝都是资格比较差的,与皇位的关系基本上得扯到三百年前朱元璋那里。资格差,也就成了互相掐架的理由。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闰六月,总兵方国安,钱肃乐,张国维拥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组织政权。七月,朱以海成为监国。
朱以海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九世孙,他哥哥朱以派早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大闹山东的时候就被杀了。他也差点被杀,但最终逃了出来,还接着当上了鲁王。李自成打下北京后,山东也乱了,他就接着逃,逃到了浙江。南京被占了以后,明朝的藩王们死的死,降的降,也就这个朱以海还能充充门面,就把他给拉出来了。
几乎与此同时,福建的南安伯郑芝龙、靖虏伯郑鸿逵、黄道周、张肯堂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组织了政权。
朱聿键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唐王朱柽的八世孙(比鲁王大一辈)。他原本在杭州,听到潞王投降,本想去西南,却被郑鸿逵拉上了贼船(郑家本就是海盗出身),一直拉到了福建。这一年的闰六月初七,朱聿键当上了监国。二十天后,闰六月二十七,当上了皇帝。称本年(1645年)七月初一后为隆武元年,把福州当做临时首都,改成天兴府,想着中兴大明。
历史上,一直把“隆武政权”当成南明史上的第二个政权。
其实,这个时候的形势对南明来说还是有利的。
因为这时的清朝犯了好几个大错误。胜利来得太快了,仅一年多,清朝的统治范围就由塞北扩展到了江南,直接冲昏了大清头头们的头脑。多尔衮甚至认为,只要派几个使者,发几份委任状,就可以把全中国搞定。对云贵、四川、湖广、两广已经派人招降去了。同时颁布了好几项民族压迫政策。
首先就是剃发令。把明朝的发式改成满人的大辫子,把汉人的宽袍大袖改成满人的长袍马褂。强制执行。还放出话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还有“跑马圈地”,满人仗着自己的骑马功夫厉害,围着地跑一圈,这的就是他的了。地当然是有主人的,没了地叫人家怎么生活。满人也给想好了,你就带着老婆孩子来给我当奴才吧。这叫“投充”。汉人不仅没了土地,还没了人身。
要是汉人逃跑,满人就玩起了“缉捕逃人”。凡是敢跑的,杀。凡是敢窝藏逃人的,杀。
这下汉人不干了。本来投降就是为了好好活着,既然没戏了,干脆反了。
尤其这个“剃发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对特别注重孝道的汉人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忍受的奇耻大辱。就是原本打算投降的大顺军余部也是以不剃头为条件的。这下也扯淡了。
“剃发令”下到江南,老百姓立即就反了。像江苏江阴人民就明确回复,“头可断,发决不可剃”。大家共推原典史阎应元,现任典史陈明遇为首领,轰轰烈烈的反剃发运动爆发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8 20:07:00 +0800 CST  
内讧(下)(2)
前后八十三天,江阴百姓抵挡着数万清军,拼死血战。清朝先派降将刘良佐,打不下,又派孔有德,汉奸都派了,还不行。最后调来了贝勒博罗和尼堪,动用了红衣大炮,才轰开城墙。破城后,江阴人又拼死巷战,阎应元、陈明遇都不屈而死,十几万百姓身死。成为南明史最光彩夺目的一页。
此外,像昆山、嘉定、太湖、吴淞,安徽湖北地区的英山、霍山,安徽南部的徽州、宁国,甚至远在西北的陕西,都爆发了大大小小的抗清运动。正像星星之火,逼得清军四处泼水。
但星星之火,终究没有燎原。一个是因为这些斗争实在太分散,没有统一指挥。另一个是能统一指挥的两个大佬——鲁王和唐王正在争权夺利,闹内讧。
唐王的隆武建立的稍微早一点,唐王抱着先下手为强的觉悟,六月当皇帝,九月就派了兵科给事中刘中藻去给鲁王颁布诏书。要他称臣,场面话无非是大敌当前,一致对外。
但鲁王可不傻,一旦承认你是皇帝,我就什么也不是啦。正如鲁王的大学士张国维说的,“一旦南拜正朔,鞭长不及,悔莫可逭。”甚至有人说出更蠢的话,“凭江说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为了今天有明天没的权力,这就要掐架。
虽然也有一部分明白人,像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主张合作。但最终,鲁监国还是打发了唐王的使者,拒绝承认。唐鲁之争不可避免。
唐王还想挖鲁王的墙角,他派御史陆清源带着白银前往浙东犒师,没想到却被鲁王的部将杀了。唐王还对鲁王的许多文官武将封官赏爵,一个劲的笼络。
这边鲁王也不闲着,也在挖唐王的墙角。居然派人给隆武政权的实力派人物郑芝龙兄弟封公爵,出手真大方。唐王干脆就将来使关了起来,不久又杀了鲁王新派来的使者总兵陈谦。同时惹恼了福建大佬郑芝龙。
这两个工程师挖来挖去的结果,就是把两家都挖空,清军只要轻轻一踹,全都完蛋。要是朱元璋在天有灵,看到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江山都已经败坏到了这种地步,可这帮不肖子孙们还在闭着瞎眼争来争去,不知作何感想!
其实,唐王的隆武建立时,不仅福建,就连两广、云南、赣南、四川、湖南、贵州的偏远地区,也承认了。而承认鲁王的,不过是浙江钱塘江以东绍兴、宁波、温州、台州等一小块地方。要是此时双方都能顾全大局,不死闹内讧,东南的局势就不会像后来那样不可收拾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9 19:52:00 +0800 CST  
内讧(下)(3)
不幸的是,鹬蚌相争,渔翁确实得利。
清顺治三年(隆武二年,鲁监国元年,1646年)二月,清朝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统兵南征。一打仗,鲁王部将非死即降。五月,清军渡过钱塘江。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鲁王朱以海乘船逃往海上。总兵方国安、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投降,弘光朝就臭名昭著的阮大铖此时也投降了。大学士张国维、督师兵部尚书余煌、礼部尚书陈函辉、大理寺少卿陈潜夫等自杀。
只有大学士朱大典,坚守金华,誓死不降。清军集合大部队,猛攻二十天,才破城。朱大典将家属全召集到一块,带到火药库,点火自炸,壮烈成仁。
博洛干掉鲁王以后,立即进攻福建。唐王手下纷纷准备一件事——投递降表。实力人物郑芝龙做的十分周到,将入闽的咽喉要道——200里的仙霞岭防线守军全部撤走。清军轻轻松松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当时在延平,闻信就往汀州跑。这位皇帝逃难也有个性,居然还带了一大堆书籍。
知识能改变命运。书籍却救不了他的命。八月二十八,清军在汀州追上了隆武,据说当天晚上就开了杀戒。
九月十九,清军进逼福州。隆武的朝廷命官们逃跑的逃跑,剩下的全都剃了头,留了辫子。隆武政权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完蛋了。
然而老天爷似乎还嫌这帮朱子朱孙们没折腾够,很快又给他们提供了互相掐架的舞台。
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当年皇位竞争的前四强、现今唯一的幸存者桂王朱由榔,闪亮登场。
当年因为在偏远的广西,还没等凑到跟前,那边就当了皇帝,失去了皇帝资格。不过还是因为偏远,清军一时还顾不上他,反倒便宜了他。鲁王唐王都没戏了,轮也轮到他登场了。
当年因为在偏远的广西,还没等凑到跟前,那边就当了皇帝,失去了皇帝资格。不过还是因为偏远,清军一时还顾不上他,反倒便宜了他。鲁王唐王都没戏了,轮也轮到他登场了。
十月初十,朱由榔在广西巡抚瞿式耜,两广总督丁魁楚,湖广总督何腾蛟,太监王坤等人的拥立下,在广东肇庆称监国。
本来,拥立桂王的人群中还应有一个大学士苏观生。但丁魁楚想当内阁首席大学士,怕苏大学士一来,把自己权力搞没了。大学士吕大器又特别瞧不起这位苏观生,因为这位苏大学士不是进士出身,资历较浅。这就好比同是领导干部,一个是名牌大学毕业,一个是高中没毕业。名牌自然看不起高中。
国家都坏到了这种地步,这几位还在这儿扯淡!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30 19:48:00 +0800 CST  
内讧(下)(4)
最扯淡的还是这位苏观生苏大学士。他一看自己受到排挤,干脆就自立门户。拉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拥立朱聿粤当上了监国。地点是广州,时间是十一月初二。
这朱聿粤是唐王朱聿键的弟弟。清军打福建,他坐船跑到广州。原本只想捡一条命,却没想到捡了一个监国。
只要天有二日,这帮朱子朱孙肯定掐架。这是南明的铁律。
为了抢占先机,朱聿粤率先称了皇帝,改年号为绍武。要明白一点,朱聿粤是十一月初二当上的监国,十一月初五就当上了皇帝,前后仅三天。据说,由于时间太紧,皇帝连同百官的礼服也没准备的妥当,竟然穿着唱戏的戏服就来了一出登基大典。还真是一出闹剧啊!
桂王也不甘示弱。十一月十八也光荣称帝了,改明年为永历元年。
正事办完了,掐架开始。
先是理论战。绍武仗着自己是隆武的亲弟弟,说他是“兄终弟及”,当皇帝天经地义。永历说他是万历皇帝的嫡亲子孙,伦序较近,当皇帝理所当然。
谁也不服软,那就该实践战了。导火索很简单,苏观生杀了永历的使者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职方司郎中陈嘉谟,同时调兵进攻肇庆的永历。永历也不含糊,马上调兵,准备武力解决。
结果,双方在广东三水相遇,掐了一架。掐架结果,永历大败,绍武大胜。
绍武君臣高兴坏了,临时拉起来的架子掐起自己人来,还真有点劲。摆酒庆祝。正高兴的时候,清军打来了。先拿下惠州,直扑广州,并利用南明的印信给广州发出了假情报——一切平安。
清军打到广州时,绍武皇帝朱聿粤正在视察武学。探子来报,清军打来了。苏观生大怒,刚报了没事,哪能这么快就来打,肯定是谎报军情,砍了。结果,连报了三次警,连砍了三个人。
结果,清军真打来的时候,一个个人全跑了。苏观生想调兵,调不了了,兵马都被派到肇庆打永历去了。广州也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完蛋了。
最后交代一下绍武君臣的结局吧。绍武皇帝朱聿粤化装成乞丐,想混出去。结果被清军抓住,不吃不喝,自缢而死。
大学士苏观生上吊自杀。自杀前,在墙上写下八个大字:“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忠臣,果然是忠臣。“平时袖手谈心性,临事一死报君王”。奸臣误国可恨,忠臣误国更可恨。
从各地逃难来到广州的明朝亲王、郡王有十六人,大抵都被清军砍了。还是没能逃过去。
大学士顾元镜跪地投降。他还替清军起草了招降檄文,其中竟出了奇文:“既不能为首阳之饿夫,即当为识时之俊杰”。
绍武政权从建立到灭亡只有四十天。儿戏般开始,儿戏般结束。唯一的功绩:打了一场内战,广东一省沦陷。
绍武没了,永历还在,南明也就还没有结束。永历前后十六年,成为南明诸帝中残喘最长的政权,但也成为南明诸朝中内讧花样最多、出场人物最多、演出时间最长的一个。其抗清局势也曾几次雄起,但每次雄起之后紧接着的一定是内乱,乱到最后也就彻底玩完了自己的性命。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01 20:47:00 +0800 CST  
下一章:三尺剑下的忠良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03 20:18:00 +0800 CST  
三尺剑下的忠良(1)
大明朝对儒家士子们自有一套办法:先是哄,再是吓,再是杀,最后拉。像朱元璋就把科举事业搞得红红火火。读书人只要好好读书,考上举人,就可以免差免役,还能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考中进士,就有官做。这就是哄。比元朝皇帝高明多了,元朝不重视科举,急得读书人没事就写元曲,骂政府玩。
但读书人得意了就翘尾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为了表示一下自己的气节,必要时连皇帝也敢顶一下。这就得教训教训。朱元璋有的是办法,还发明了廷杖。只要犯了龙颜,管你什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我是“淮右布衣”,不懂那套,先打一顿板子再说。这就是吓。
再不听话,那就只好祭出屠刀了。至于杀到什么程度。据野史《草木子》交代,当时京官早上上朝前,先于老婆孩子做告别仪式,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味道。等到晚上活着回来,一家人又相互庆贺,终于有多活了一天。
其实,杀了也不要紧,大不了追个名分,给老婆孩子发点抚恤金,一切过错都推到奸臣太监身上,皇帝还是好皇帝。这就是拉。
老朱家的朱子朱孙们都学会了这一套。
当然所有故事的开头是从打开始的。钱穆就评论说,“鞭笞捶楚,成为士大夫的寻常之辱”。
但说这廷杖,几乎每个皇帝都用过。正德皇帝要借着宁王叛乱南征,实际上是下江南游玩。大臣们吓坏了,全都跑去进谏。把正德惹毛了,就将进谏的一百零七个人全打发到午门罚跪。一连五天,白天罚跪,晚上监狱。连住的地方都找好了。完事后,每人再领三十板子。再有进谏的,四十,五十。加板子比加工资快多了。
据后来统计,当时被打屁股的总共四百六十人,而十一人被一棍子打死了。
再比如嘉靖朝的大议礼。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老爹争个名分,一口气把跟自己拧着干的一百三十四个大臣全抓进了监狱打屁股。一顿板子下来,居然打死了十六个,比正德还很。
说老实话,明朝的大臣尤其是正德嘉靖以前的大臣还是真有骨气的,遇着事也真敢跟皇帝顶牛。什么江山道义、皇道正统,在他们心中比老命还重要。铮铮铁骨,正是文人支撑其高傲头颅的脊梁。
然而他们的命,在皇帝眼里不值一文钱,一代代的朱家子孙一次次的对着这根脊梁猛砍,直到完全砍断,砍完大明江山。
砍第一到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朱棣。
朱棣的皇位是夺了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朱棣从北京打到南京,朱允炆一把火烧起,玩起了失踪。朱棣干脆宣布建文帝烧死了,取消了他的皇帝资格。
建文的皇位是没了,但建文的忠臣还有不少。
比如方孝孺,朱棣知道他是正学先生,在文人圈里威望大大的。让他来起草登基诏书,那帮酸臭文人的嘴才好堵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05 20:49:00 +0800 CST  
尺剑下的忠良(2)
没想到,召他上殿,他却穿着孝服来了,并且坐在大殿上就哭。把大殿搞得像个灵堂。于是就有了下面这段千古流传的对话。
朱棣首先表白,“先生勿忧,我只是效仿周公辅成王而已。”
方孝孺跟进,“成王安在!?”
“自焚而死。”
“何不立成王之子?”
“国赖长君。”
“何不立成王之弟?”
“此乃朕之家事,先生不必操心。”
同时朱棣让左右递上纸笔,连逼带劝,“诏天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倔劲上来了,把笔一扔,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再逼,方孝孺写下了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倔种!但倔种倔出来的是朱棣的愤怒,丧失理智的愤怒:你就不怕诛九族吗?
“便诛十族又奈我何!”
好!好!好!十族就十族!朱棣彻底疯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范围的一次灭族行动,就此载入史册。
现在的黑社会最狠的一句话就是灭你全家,朱棣明显比黑社会更黑。
诛九族就把这人上到高祖、下到玄孙,砍了个遍。这十族从哪找啊?朱棣还真给找出来了:学生朋友——“门生故旧”。
十族,一共八百七十三人,全部被杀。整个行刑过程持续了整整七天。同时受株连的一千多人被发配充军。
十族杀完,朱棣对方孝孺下手。先割开方孝孺的嘴,直割到两耳。也就是说把脸豁烂了。然后腰斩。
据说腰斩后,并没有立即死,而是蘸着血,写“篡”字。一直到死前,心里仍认定朱棣篡位这档子事。 再交代一下其他建文忠臣的归宿吧。
兵部尚书铁铉,被割了鼻子,煮熟后又被塞进嘴里。朱棣问:“甘否?”答曰:“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最终被凌迟,杀其子。
黄子澄,凌迟,灭三族。齐泰,凌迟,灭三族。
练子宁,凌迟,灭族。 卓敬,凌迟,灭族。
陈迪,凌迟,杀其子。
此外,铁铉妻女、方孝孺女、齐泰妻、黄子澄妹没入教坊司,成为国营妓女。
不过,让人感到吊诡的是,朱棣费了这么大劲把方孝孺一干人等打进奸臣的行列,他的子孙们却跟他唱着反调。
他儿子朱高炽一上台,就宣布建文时代因靖难而被杀的人都是忠臣。全部免罪,当老百姓,好好过日子吧。还大慈大悲的为齐泰、黄子澄等人找起了后人。竟然还问起了方孝孺的后人。
这些人不都被你老子灭了族了吗?方孝孺还是被灭了十族呢。现在再找后人,真有你的。
而到万历时代,大明朝还在为那帮子建文忠臣平反追悼呢。受老朱家祸爱最惨的方孝孺,还得到了一个“文正”的光荣称号。
“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古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美事啊。可这代价也太大了。十族啊!
大明朝不仅杀不开窍的书呆子,就连真正有功的功臣,也照杀不误。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06 21:15:00 +0800 CST  
尺剑下的忠良(3)
像于谦。土木堡之变,五十万明军全军覆没,英宗皇帝自己也“北狩”了。关键时刻,要不是于谦力挺景帝上马,死保北京城。大明会不会就此变成南北明,还真不好说。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能品格几乎无双的大臣,在英宗复辟、重新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于谦。
原因很简单,英宗觉得于谦不是自己人。
似乎成了铁律。
英宗死后,他儿子宪宗成化皇帝上台头一年,就给于谦平了反,赏了一个“忠肃”的嗜好。还给他的儿子于冕封了官。
真周到啊!
老子杀人,儿子做法事的事,老朱家没少干。而且越到后来干的越多,玩的越狠。甚至矛头不是对着皇帝,只是皇帝手下的宠臣,也照样被皇帝玩死。
如铁血硬汉杨继盛,给当时的著名奸臣严嵩,总结了“十大罪”、“五大奸”。把严老奸狠狠的弹了一把。
这还了得!嘉靖皇帝常年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道教。二三十年来,就跟仙丹道士打交道了。国家的大事小情全指着严老奸呢。偏偏嘉靖朝的事这么多,什么南倭北虏,一个也不让人省心。这些都是靠严老奸上下糊弄,才使得嘉靖两耳不闻百姓事,一心只谈不老经的。
更要命的是,杨继盛的奏折居然把嘉靖的两个儿子——景王和裕王,全都拉进来了。这可是嘉靖当时仅存的两个儿子了。
藩王加重臣,直接打中了嘉靖的要害。虽然嘉靖不爱管事,但权力是绝对不能放松的。
于是,在严嵩一番诬陷式的辩白之下,大明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率。
一月十八日,弹劾严嵩的奏折才递上去。一月二十日,结果就下来了,“拿送镇抚司打问”。
拿问的对象不是被告严嵩,而是原告杨继盛。
杨继盛的狱中待遇,本来外人是难以搞清楚的。但杨先生还有一个爱写东西的好习惯。自己编过年谱,十分清楚地记录了在自己的“监狱岁月”:拶手,拶到绳断;夹棍,夹到胫骨出;敲52下,再夹棍;打40棍,钉肘镣;关进来的第三天(二十二日晚),就赏了100棍。
就这么打,“其答问之词甚多,予始终不屈”。
这杨继盛真是大明第一硬汉,比美国佬施瓦辛格那厮强多了。
但硬汉有硬汉的代价。
由于打得太重太多,伤口已经化脓腐烂。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没有消毒设备、没有医疗器械的情况下,他竟然给自己做起了刮骨手术:先用针刺透腿皮,再用刀刺入,割出铜钱大小的一个孔,让脓血流出,最后还要一刀刀割去腐肉。
这个场面,就连在一旁观看的狱卒也肝颤胆颤。
然而硬汉再硬,也硬不过皇帝的刀。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已在监狱读过两年春秋的杨继盛,仍被终极法官嘉靖亲自批准了死刑,立即执行。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07 20:08:00 +0800 CST  
三尺剑下的忠良(4)
死前,杨继盛怀着对大明王朝的无限眷恋,写下了这首诗: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万古。
生前未报恩,留待忠魂补。
忠魂?见鬼去吧!严嵩依旧逍他的遥,嘉靖依旧恋他的道。
当然,嘉靖死后,他儿子上台。固定的程序一样不少。平反、赐谥、追封。同样是在儿子改元的第一年,就全办齐了。杨继盛捞到了一个“忠愍”的谥号。后来,为了纪念他,在他的老家保定专门修了祠堂——旌忠祠。北京也修了纪念堂——松筠庵,成为读书人心中的圣地。一旦朝廷有奸臣出现,一群之乎者也的人就聚集在这里一通纲常气节,然后该干嘛干嘛。
把大明最硬的硬汉都整没了,还能整谁啊?
事实证明,能整,大大的能整,整的让人触目惊心。而且整个大明朝最能整的出现了。就是天启朝的魏忠贤。
天启总共七年,魏老头不过也就抓权四五年,却一下子整出来300多人的冤假错案,同时拉出来一个拥有270多人的阉党集团,(此处数字由后来的特别统计员崇祯皇帝亲自统计)。
工作成就真不小啊!
对于敢冒犯魏公公权威的杨涟、左光斗一干人等,管他什么六君子、七君子,统统打进监狱。什么铁钉贯耳、土囊压身,没人性的招都使出来了。铐钮、拶棍更是家常便饭。目的只有一个,全部往死里整。
魏公公的目的达到了,杨涟左光斗这一大堆君子都被整死了。
魏公公却连尸体也不放过,竟然挑出了他们的喉骨(杨涟等人是言官,以挑别人毛病为主要工作),磨成灰,下着酒,喝了。
我真不知说什么了。
但更无耻的还在后头。魏公公连君子们的尸体都特别关注,君子们的家人就更不会放过了。魏公公无比“高明”的为君子们安上了“贪污”的罪名。既然是贪污,就要追赃。要追赃,就要抄家。家里抄完了,就抄族里的吧。
像杨涟死后被抄家,白银总共不足千两。杨涟的母亲老婆被逼得没法,只好由两个儿子讨饭生活。左光斗死后抄家,他哥哥左光霁被逼死,老母亲哭死,整个家族都完了。
而“后七君子”的周宗建,只因骂了一句魏忠贤目不识丁,就被扣了一个“贪污一万二千两”的帽子。
还有周起元,魏公公的死党李永贞说他贪污时,只是随手写下数十万两白银之数。魏公公的得力干将、五虎之一、锦衣卫指挥使许显纯就按这个数追赃。把周起元全部家产抄完还远远不够,就连周起元的亲戚也抄了个遍,直抄的全部倾家荡产,惨不忍睹。
只是要说明一点的是,周起元曾任苏松巡抚,管的是大明最富的地方,每年流的油就有成千上百万两。只要稍微捞一点,数十万两根本不在话下。
可这个周起元官清的比水都清,鬼知道这数十万两白银从哪冒出来的。
忠臣直臣都被打趴下了,魏阉党的势力,气焰熏天、不可一世。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08 20:44:00 +0800 CST  
三尺剑下的忠良(5)
三年后,天启崩了,崇祯上台,大明最高权力进行了最后一次大洗牌。逐魏忠贤,灭阉党。随即也展开了其刁买人心的最后一次表演——为以前的东林党人开追悼会。恢复名誉、发放抚恤金、追授官职、奖励谥号。都是老套路了,不多说了。
有人说,中国历史本来就有一个劣根性——逆性淘汰。因为有太多的政变,有太多的权力斗争。而每次领导核心的武力改变,最先遭到清洗的一定是最忠贞最不屈的方孝孺们。
一次次没有尽头的变乱,一批批硬骨头被砸烂,剩下的全都成了缺了钙的软骨头。
但是,王朝要想活下去,还是需要硬骨头。于是,就把责任统统推倒奸臣身上,再给被害人(至于真凶是奸臣还是皇帝,地球人都知道)追个名分,安慰一下老婆孩子,号召大家努力学习。
这就是“打一棍子,给个甜枣”。
只是大明朝的皇帝玩的比较狠,一棍子把人打死了,再给个甜枣。
给个甜枣,就是想让这些从小读圣贤书的大臣们,一心忠君,当好书呆子,别有别的想法。可是这些天子门生,都是从千军万马的科举独木桥中成功突围,在经过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千人坑、万人骗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哪还有什么真正的书呆子啊?一个个比猴都精。
这些猴们很快让大明朝感到了报应。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的时候,崇祯曾亲自跑到前殿去击钟召集大臣,希望能有几个大臣来殉节。但敲了半天,一个人也没敲来。崇祯郁闷坏了,他向他身边宠爱的太监王承恩问了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问题:“我待大臣向来不薄。今天至此,为什么竟无一人像前朝靖难时的程济那样,追随我而去呢?”
还靖难,还程济呢。那些人不都被你祖宗诛九族、诛十族诛光了吗?
报应!报应不爽啊!
“犯吾法者,唯三尺剑耳”。对皇权的不顺从,皇帝最喜欢用剑说话。只是一剑下去,斩断的不仅是大臣的头,更是中国文人士子的脊梁。
“闯来则降闯,清来则降清”。在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变节投降,屡出不穷。留给后人的只能是一声声叹息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0 19:38:00 +0800 CST  
下一章:强权下的士子文风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1 08:04:00 +0800 CST  
强权之下士子文风(1)
说实在的,中国的读书人是十分讲究忠义气节的。苏武老爷子宁肯赶着一帮公羊,在贝加尔湖当了十九年牧民,也没向匈奴头头低头。这事写进书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对国家(其实是皇帝)的高度认同感。
但汉人的窝里斗和少数民族的爱凑热闹,总让读书人能找到试验自己忠诚度的舞台。
只是遗憾的是,演员的表演越来越差。自宋以后,儒家被称为“腐儒”。大宋的灭亡,也让腐儒们看到,异族的铁骑也可以完全踏破中原汉家江山,再高傲的头颅,也要拜倒在弯刀骏马之下。
老朱家的大明朝是汉家江山。对待士子们,打屁股、关牢房、充军、杀头。打完棍子,再给甜枣。
文人们也相当配合。虽说以前溜须拍马的事也没少干,但明朝文人的奴颜婢膝,与皇帝手中的权力一样,空前强盛起来。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太监的猛拍。虽然汉唐时也出现过太监专权,有些玩的狠的,连皇帝也敢废。但在明朝太监专权时,文人们还开拓创新,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阉党。“士大夫趋势附膻,惟明人为最夥”。
为此,《明史》特意新开了《阉党传》,以示纪念。
《阉党传》中光荣上榜的有四十六人,大太监刘瑾首先占了七个。
据说,刘瑾每次请示,都是趁正德玩兴正浓时(这招好像魏忠贤也爱用,效果明显)
正德一烦,“去去去,要你干什么,拿这些事来烦我”。
有了正德的金口玉言,刘瑾自然壮胆。不服的,一道圣旨,罢的罢,关的关,杀的杀。几年下来,栽在他手下的像大学士刘健、谢迁,户部尚书韩文,漕运总督、平江伯陈雄,御史涂桢等一大批人。管你阁部要臣、勋侯命官统统完蛋。
剩下的那帮软骨头,统统成了“刘皇帝”的跟班。像内阁官员每次拟旨,都先探探刘瑾的口气。后来刘瑾干脆把文书带回家,真把自己当成皇帝看。
大臣也把他当皇帝捧。刘公公读书不多,大学士焦芳就代为润色,当朝著名阁臣李东阳也只有照办的份了。
至于捞钱更是刘瑾的看家本事。据说当时有这么一条规矩。大小官员出差回京或是外地进京的,见完正德后,必见刘瑾。目的只有一个:送礼。
至于送了多少,不好说。反正在刘瑾抄家时,总共抄出黄金24万锭又57800两,元宝500万锭又1583600两,宝石两斗,金甲两副,金钩3000,玉带4000.连正德也算开了眼界。
这么多金银珠玉该连着刘瑾的多少死党啊!
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刘瑾抄家后,原来不断拍马屁的大小官员(很多是之前还送过礼的),一下子都成了反腐斗士。他们齐心合力给刘瑾凑了十几条大罪。从贪污腐败到任人唯亲,从钳制言论到结党营私,甚至还有谋反篡位。反正那条死得快,就往那条上靠。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1 13:10:00 +0800 CST  
强权下的士子文风(2)
刘瑾被千刀万剐了(真割了3000多刀),但游戏并没有结束。当权时千人逢迎,失意时落井下石。成为政治游戏的铁律。
像大学士严嵩当国,有干儿子三十多人(都是朝廷要员)。就是后来的万历首辅张居正,在严嵩七十岁时,还作了《寿严少师三十韵》。“握斗调元化,持衡佐上玄”狠狠拍了一通。
而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年),严嵩家出现了瑞竹、瑞芝、瑞莲。居正再次施展马屁神功,专门写诗祝贺。“扶植原因造化功,爱护似有神明持。君不见,秋风江畔众芳萎,唯有此种方葳蕤。”
此时夏言倒了,徐阶还猫着呢,也只有严嵩 独得嘉靖的“神明持”,在这“葳蕤”呢。
须知这个时候,庚戌之变已经发生。鞑靼首领俺答带着一帮大手,到北京城武装旅游,烧杀抢掠,干尽了坏事。而身为内阁首辅的严嵩,却抱定“恶贼抢劫,抢饱就跑”的思想,坚决不抵抗,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淡定心态,名声臭到了极点。
等张居正当了首辅,揽权比严嵩更甚,自然拍马屁的也就更多。  张居正卧病,六部阁老九卿 、五府公侯伯都争先恐后的设醮祈福,翰林科道跟进,连京中的芝麻小官、杂职差役也凑了把热闹。
中央做出榜样,地方也积极响应。南京、楚、闽、淮、漕,都争风吃醋似的折腾。
张居正曾公开作出廉政宣言,“私宅不见一客,非公事不通私书”。并多次做出实际行动——两广将帅所赠财物不下万金,都被拒之门外。
但有心眼的官员,不向京师相府送礼,而是直接送到江陵的张府。据当时的大文豪王世贞爆料,他的亲信蓟辽总督谭纶曾传给他房中术。为了增加分量,他还把当时的抗倭名将戚继光拉下了水,说他送给张居正10个美女(千金姬)。其实这个王世贞跟张居正一年中进士,可以说是同年。为了当官,也没少拍张居正的马屁。替张居正的父母做寿序,又赠送礼物,其中还有一件极为名贵的古人书法。但始终没能如愿,也就在其所作的《张居正传》中以牙还牙了。
不过张居正与戚继光的礼尚往来,却出现在张居正本人的书牍中。
光金银美女明显太俗气了,还就有的玩起了文雅。有人就送过张居正这样一幅对联:
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光日月。
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学冠天下。
上联吹捧张居正辅佐嘉靖、隆庆、万历祖孙三代,功劳大大的。下联恭维张居正的两个儿子分别考中状元榜眼,学问大大的。
说起张家中举,还有一个故事。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会试,张居正的长子敬修落第,张居正大为生气。据说甲戌科不选庶吉士,就是因为敬修落第。而到万历五年(1577年)丁丑科会试,张居正的次子嗣修上榜,原定二甲第一名(全国第四名),万历却把他提为一甲第二名,成了榜眼。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2 20:14:00 +0800 CST  
强权下的士子文风(3)
还有一个叫丘岳的礼部侍郎,送了这样的对联: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太岳”就是张居正的号,居然敢跟大明天子并列。文人的马屁,拍的真叫人叫绝啊。
但马屁拍多了,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马被拍死了。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去世。
万历十一年(1583年),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书弹劾张居正十四大罪。御史言官一拥而上,恨不得将张居正抽筋扒皮。
三月,万历下诏夺张居正的上柱国、太师封号,又夺了他“文忠”的谥号。还把锦衣卫指挥使张简修(张居正之子)变成了老百姓。
此时张居正死了不过九个月。
但还没完,因为万历下令抄家。
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月,抄家开始。查抄大员、刑部侍郎丘 还没到江陵,荆州府、江陵县就亲自到张府封了大门。还打出旗号:防止财物转移。
就在一年前,当张太师相公的棺材运到江陵的时候,这帮官员哭得比死了亲爹还难受。
到五月初五,丘副部长到达江陵。打开大门一看,已经饿死了十几口。接下来的搜检拷问,逼得张居正的长子敬修自杀,懋修投井不死、绝食又不死,好歹捡了条命。最后多亏张居正当年大力提拔的申时行、潘季驯出面求情,才没能把张居正从棺材里扒出来戮尸。但其子孙充军是免不了了。
最后,万历下诏,留下空宅一所,田地十顷,赡养张居正的老母(他老娘还活着)。总算没有赶尽杀绝。
要论权力的巅峰,张居正还没有达到。他达到的只是一个正常人的权力高峰,但大明朝还存在一批非正常人——太监。钱穆就说过“明代司礼监(太监的势力范围),权出宰辅上”。
太监权力的集大成者当然无可争论的公推魏忠贤魏公公了。
魏公公全盛时,不仅控制着太监的传统疆域:司礼监、东厂、锦衣卫。还通过与东林党人的战争,将殖民地扩展到内阁、翰林、言官。总之,“生杀予夺,尽握其手”。
与之配套的是,此时文人的无耻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像内阁成员魏广微,由于在天启四年(1624年)出了点小差错,受到大臣们弹劾,于是便一头扎进魏忠贤的怀抱,帮着魏忠贤使劲整人。他编了一本叫《缙绅便览》的小册子,专门摘取仇家姓名,逐一用墨笔进行圈点,深仇大恨的来三个点,少一点的两点,再少一点的一点。当时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叶向高、何如宠、钱谦益、成基命,缪昌期、高攀龙、赵南星、杨涟、左光斗等六七十人都被点到。点完之后,魏广微便把它秘密交给魏忠贤,你就按着点来整吧。
同时,魏广微又写打算起用之人,凡是自己门户之人准备起用的如霍维华、王绍徽、王永光、阮大铖等,当然不点点而是加圈。最为亲密的,三个圈,然后两个圈,一个圈。圈完之后,就交给魏公公,这些人都是死党,赶紧用。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3 20:23:00 +0800 CST  
强权下的士子文风(4)
还有内阁首辅顾秉谦,七十多岁的人了,却让自己的儿子给魏忠贤当干孙子。自己当然成了魏公公的干儿子了。魏公公这时才五十来岁啊。
无耻!
中央干部无耻,地方领导更有创新。天启六年(1626年),浙江巡抚潘汝桢上书,要求只有一个,为魏公公立生祠。
生祠是专门表彰死人的,但魏公公活着就供上了,绝对开了先例。
此例一开,天下响应。效率之高,让人难以相信。苏杭织造太监李实,立即请令杭州百户卫守祠。
蓟辽总督阎鸣泰在他的地盘上,修了七所生祠,花了白银几十万两。当时后金连年进攻,蓟辽成了全国最吃紧的地方。军费开支连年不够,大头兵们时不时因为缺饷闹兵变。现在修起生祠倒大方了。更可笑的是,生祠匾额上还来了一句,“民心所归,即天心所顺”。
开封为修生祠拆毁民房两千多间。造出来的生祠,仿照帝王样式,有宫殿九楹。延绥巡抚朱童蒙造生祠,用了琉璃瓦。刘诏在蓟州修生祠时,还给魏忠贤立了一个金像。
而且还有一些社会名流,像楚王朱华奎、武清侯李诚铭(慈圣太后侄子,万历表弟),保定侯梁世勋、尚书邵辅忠、庶吉士李若琳、通政司经历孙如洌、郎中鲁国桢、上林监丞张永祚等,统统上书,强烈要求建生祠。
生祠选址也特别有意思。杭州的生祠在西湖边上,紧挨岳飞。凤阳的生祠在朱元璋的祖坟旁。最雷人的是南京的生祠,则修在了孝陵边上——想想朱元璋为了防这些太监而制定的种种铁血家规,不知此时会不会气的活过来。
不过也有建生祠而倒霉的。江西巡抚杨邦宪为建生祠,竟下令拆毁三贤祠(供奉周敦颐、程颐、程颢的)。不破不立嘛。但祠还没建成,天启就崩了,魏忠贤也很快倒台,杨邦宪也就跟着被整。谁让你下手不趁早啊!
当然更倒霉的是反对建生祠的正直之士。工部侍郎叶宪祖看到京城内生祠遍地开花,连东华门外也建了一所,就唠叨了一句:“天子临辟雍道,土偶(魏忠贤像)也能起立吗?”结果叶副部长立即被革了职(削籍)。而蓟州道胡士容不愿给生祠写颂文,遵化道耿如杞入生祠不拜,都直接被革了命。



有了这样的正反榜样,官场滑头们拍起马屁来自然不遗余力。督饷尚书黄云泰首先喊出“九千岁”后,魏忠贤的大名便被“九千岁”所取代。据说后来有人加到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岁”,离万岁也就只差一点点了。
还有更无耻的,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有一位叫陆万龄的国子监监生,竟然给朝廷这样一个建议:把魏忠贤供祠与国子监,配享孔子;而把魏公公的老爹,配享启圣公(孔子老爹叔梁纥)。理由如下:孔子作《春秋》,厂臣(魏忠贤)作《要典》(《三朝要典》,主要出版目的打击东林党人)。孔子诛少正卯,厂臣诛东林党。礼宜并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4 20:23:00 +0800 CST  
强权下的士子文风(5)
先解释一下,国子监创于洪武时代,相当于中央大学。是读书人除了科举以外当官的又一条门路。
也就是说,国子监监生都是读书人,讲廉耻的读书人竟然连自己的至圣先师都豁得出去,还真是败类。
但有一点,国子监监生不是官,没有资格直接上书。陆败类只好请国子监司业(副校长)代奏。这位副校长一看建议,差点没背过气去。孔子活的时候连跟太监一块坐车,都十八个不愿意。死后却跟太监一块被供着,不知会对这帮门徒们说些什么。
林副校长不愿代奏,但这马屁是拍魏公公的,惹不起,当天就辞职走人了。然而还有另一位副校长朱三俊却屁颠屁颠的愿干。
天启居然同意了。
据说,天启在临终前,留下遗言:“魏忠贤、王体乾(也是太监,魏忠贤死党),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天启的接班人还真给魏公公计了大事。天启七年(1627年)十一月十一日,接班仅两个月的崇祯,就下旨公开魏忠贤罪行,打发他到凤阳去给朱家老祖宗们上香守陵。刚刚还在猛拍魏公公马屁的大小官员立即改腔换调,把魏公公当落水狗一顿痛打。一副大义凛然、伸张正义的模样。
像那位帮陆万龄上书请祠魏忠贤于国子监的国子监司业朱三俊,就首先跳出来弹劾陆万龄,理由居然就是请祠国子监这档子事。
当然,魏忠贤最后自缢,死后戮尸。崇祯一口气把二百六十多人全整成了阉党。杀头的杀头,充军的充军,革职的革职,大快人心。成为崇祯朝唯一让人称道的事。
但问题的根源根本不在于杀了多少人,罚了多少钱。而在于浸入文人骨子里的谄媚之风。
“士之无耻,是为国耻”。当一次次的国耻降临到这个本就病入膏肓的王朝后,内心的麻木,就无可救药的拜倒在弯刀骏马之下。
悲哉!
大明皇帝为了自身考虑,培养了一大批奴才,最终为奴才所毁。大清朝接着培养,奴才文化终于发扬光大,不仅毁了大清,还差点毁了整个中国。
啊,呸!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5 21:11:00 +0800 CST  
下一章:甲午与抗战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7 19:13:00 +0800 CST  
甲午与抗战 (1)
也许上天害怕中国太寂寞,就给中国安排了一个十分特别的邻居——日本。“中国强,则日本为妾;中国弱,则日本为贼”。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百多年的屈辱岁月里,欺负中国的英美等西方国家,或多或少给中国带来些正面东西。惟独同是黄皮肤的日本人,给中国带来的是深深的刺激。也唯独是日本,一直想着完全吞并中国。中国人也对“日本”和“日本人”做出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现在热播的战争剧,中国跟别的国家很少开打了,惟独对日本一路猛搂火,动不动就“打鬼子”。其实,“鬼子”最早的时候并不是属于日本人的。清代画家任伯年在画《钟馗打鬼》的时候,就把鬼画的蓝眼睛、高鼻梁。中国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画的洋人,于是就管欺负中国的洋人叫“洋鬼子”。但后来日本人在欺负中国方面太卖力气了,“鬼子”干脆就成了日本人的专用称号。
五十年间,中国跟日本发生了两场大战。前一场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后一场抗日战争,中国惨胜。对于这两场战争,中国败是败得稀里糊涂,胜是胜得悲昂壮烈。
先说甲午战争。清末状元张謇主战,因为张謇当过吴长庆的幕僚,去过朝鲜,知道日本对朝鲜的狼子野心。而且日本得寸进尺,不狠狠打他一顿绝不会收敛。而范当世主和,因为范先生当过李鸿章的幕僚,知道只要跟日本打仗,必定是北洋打主力。但北洋就是个花架子,根本不禁打。
先说一下,这两个人考虑的都是事实。
其实,这也正代表了当时朝廷的两派。一主战派,代表人物:光绪皇帝,光绪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和。二主和派,代表人物:慈禧太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
先说慈禧与光绪这对冤家吧。慈禧反战的理由——过寿。甲午之战爆发的那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赶上她的六十大寿。大清国上下一片贺寿拍马之风,慈禧当然不希望这个时候跟日本人掐起来,把自己的大寿给搅了局。
说起来有点冤。二十年前,慈禧过四十大寿,正赶上同治帝驾崩。自己的独苗没了,还差点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十年前过五十大寿,正赶上大清与法国掐架,掐的自己一点也没敢大操大办。也许是苍天有眼,等十年后,她在过七十大寿的时候,又赶上了日俄战争。本来是两个外国人的仗,却偏偏在中国的土地上掐。大清连个屁也不敢放,还划出了“交战区”。这不是诚心添堵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赶对时候,立刻就报”。
而这光绪主战,不是因为清军能打,而是因为他认为清军能打。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光绪大婚。大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就意味着亲政。这年的二月,慈禧太后归政,年轻的光绪很想大展一番拳脚。现在日本敢来挑事,正好教训教训,长长自己的威风。这时包括光绪在内的绝大多数大清国民都没把日本放在眼里,都认为日本是“蕞尔小邦”、“东洋岛国”。况且,就是十年前跟欧洲强国法兰西掐架时,战场上也没丢面子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5-18 20:02:00 +0800 CST  
可还能发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6-02 07:02:00 +0800 CST  
甲午与抗战(2)
有必要提一下的是,慈禧退居二线后,光绪和他老爹醇亲王奕譞为了哄着慈禧,让她少给自己找麻烦。就动用了海军军费,给慈禧整修了清漪园,当做慈禧的游玩散心之地,并改名为颐和园。
后来甲午战争失败,人们就大骂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修园子,过寿。把屎盆子统统扣在了她身上。
用海军军费修园子,自然限制海军发展。不过,限制海军发展的最得力干将却是翁同和。翁老师曾经上奏,要求海军在十五年之内,不得添置一枪一炮。即使有经费,也不能用于海军。
翁同和是户部尚书,管着大清的钱袋子。果然,自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后的光绪十四年(1888年)到甲午之战爆发前的6年间,中国再未添购一艘军舰。原有的老军舰也因为长期缺钱维修,战斗力大减。
当然,翁同和不拨钱办海军的理由当然不是希望国家不强大,是个人就能欺负。而是说北洋水师的军费账单是在太乱,每次军购总会吃私贪污,弊端丛生。
其实,还有一个不好说的理由。翁同和与李鸿章政见不合,是一对政敌。拨款发展海军,首先发展的就是北洋水师。而北洋水师基本上就是李鸿章的私家财产,也是他在朝廷中耀武扬威的资本。甲午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也就跟着没了威风。给他拨款,不就是给自己找别扭吗?
而甲午战争一来,原来的“限制海军派”一下子全都变成了“主战派”。原因也很简单,大清国要打日本人,拉出来打仗的一定是北洋水师。只要打,北洋水师就一定会受到削弱。只要北洋水师被削弱,李鸿章的实力也就一定会跟削弱。
看到自己人失败比看到敌人失败更过瘾啊!
只是后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人狮子大开口,几乎将中国逼上绝路,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
另外说一下,张謇就是翁同和的门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张謇殿试,成绩并不理想。翁同和极力想提拔张謇当状元,仗着自己光绪老师的身份,一番周旋运作,终于如愿以偿。张謇此时极力主战,就跟他恩师翁同和不无关系。
当然,李鸿章也不傻,主战派的那点小九九他是一清二楚。所以一开始,他就想通过谈判来避战,而不是认真备战。而战争开始后,又不敢真打狠打。也就是因为只有保住北洋那几条船,才能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才能谈别的。否则,一切扯淡!
这也就好理解了,为什么中国在朝鲜战场上步步失机。
朝鲜一直是中国的属国,但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就一直想着征服中国,要想征服中国就先要征服朝鲜。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与日本宫内大臣伊藤博文、农务大臣西乡从道在天津订立条约。
这就是中日《天津条约》,既不割地也不赔款,但要命的却有一条:将来两国(中日)如果派兵到朝鲜,须先行文知照。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6-02 07:03:00 +0800 CST  

楼主:虔诚的祈祷未来

字数:1075750

发表时间:2014-02-12 17: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3 17:12:27 +0800 CST

评论数:13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