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启迪

难言诏书(4)
崇祯六年(1633年),大批农民军进入豫北。崇祯立即调集大军进行围剿,曹文诏、张应昌等山西战将也被调了过来。为了表示重视,崇祯还特派了京营总兵倪宠、王朴率兵六千、马五千,昼夜兼程,参加会战。
到十一月,农民军被官军压缩在豫北,眼看就要被消灭。农民军使出奇招——诈降。京营总兵王朴的家丁不少都是关中人,跟农民军算是老乡。农民军通过这层关系,大大收买了王朴。然后,乘官军不备,杀过黄河,跳出包围圈,全跑了。河南空虚,一片大乱。
十二月,高迎祥率部杀入湖北郧阳,数万农民军先后涌入,郧阳天翻地覆。
至崇祯七年(1634年)初,“叛贼之祸害越来越深了!自秦至晋,又自晋至豫、至楚,几乎半至天下了!”
面对危局,崇祯决定用猛药了。他升任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五省总督。这五省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都是农民军最主要的活动地区。陈奇瑜的任务就是“视贼所向,随方剿抚”,权力极大。
陈奇瑜果然有两把刷子,上任仅半年,就把农民军赶进了车厢峡,还封锁了进出口。农民军一进去就被明朝的地方军火烧刀杀,又赶上连日阴雨,一下子死亡过半。
如果此时陈奇瑜能合兵进击,这股农民军非灭不可。但农民军还是使出了老法子——投降。当然是假投降,脱离险境后就立即重操旧业,造反去了。
而且此时,皇太极正在大闹山西。山西的曹文诏、张全昌,陕西的洪承畴,河南的左良玉等能打的全被崇祯调到前线防皇太极去了。河南、陕西全空了。农民军一来,陕甘大乱,河南再乱。
幸好皇太极没有常住的打算,抢了一阵就走了。洪承畴回师陕西,拼命打压,才把陕西的局面稳定住。
陕西不好待了,农民军又全都跑到了河南。崇祯七年(1634年)底,农民军大小七十二营,二三十万人(都是主力)全在河南集齐了。
崇祯七年底到八年初,朝廷开始了七八年来对农民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围剿。
崇祯命令洪承畴(此时代替陈奇瑜,成为五省总督)东出潼关,进剿河南,将在河南本地的左良玉、陈治邦、乔国柱、张嶷、陈永福各部归洪承畴统一指挥。不久,又将张全昌、曹文诏、秦翼鸣等部,甚至辽东的关宁铁骑祖宽也全都被调到了河南。
而且一向抠门的崇祯这次也大方起来,自己就拿出内帑二十万两,户部备饷七十八万余两,另留湖广新饷十三万两,四川新饷二万两,总共百万,全押上了。
崇祯下了血本,就一个目的:把农民军统统灭掉,一个不留。
而这个包围圈也几乎圈住了整个崇祯时代造反的主要头头:闯王高迎祥、老回回马守应、革千里贺一龙、混十万马进忠、曹操罗汝才、过天星惠登相,还有后来将大明朝折腾的天翻地覆的八大王张献忠、闯将(后来称闯王)李自成。总共“十三家七十二营”,十几万人。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30 21:07:00 +0800 CST  
难言诏书(5)
如果官军能在这次大围剿中取得全胜(其实很有可能),明朝的历史绝对会改写。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
本来官军的布置是这样的:洪承畴东出潼关,堵住农民军的西部;左良玉把住新安、渑池;张全昌、曹文诏带的山西兵,正堵着农民军的北部;明军精锐关宁铁骑、天津兵则从畿南、山东开来,正对着农民军的东北,而卢象升刚把湖北郧阳的兄弟赶过来,西南更是死路了。
看起来真是十面埋伏,但偏偏就有一个漏洞:东南,河南东部及南直隶的凤阳、庐州、安庆等地。
兵法上是有“围城必缺”一说,但“必缺”的前提是在缺的必经之路上,设下重兵,杀他个干干净净。但崇祯就像脑袋短路似的,偏偏没在这下手。
本来,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老朱当了皇帝以后,凤阳的政治地位也跟着升了起来,成了中都。朝廷在这设有留守司,以及班军、高墙军、操军和护陵军六千余人。凤阳巡抚督漕驻淮安,兼护泗陵(皇祖陵),太监驻凤阳。但太平日子过久了,军队战斗力也就难说了。
还有一点,凤阳是南京的北大门,如果凤阳丢了,南京也就险了。如果南京糟了兵灾,那东南也就险了。东南可是大明的钱粮重地,没了它,大明可就没指望了。
但不幸的是,农民军突围的主攻方向就是凤阳一线。
在闯王高迎祥、八大王张献忠的招呼下,农民军经河南汝宁先攻下固始,再攻占了凤阳府霍丘县。同时,另一支农民军在扫地王的率领下也攻占了凤阳府颍州城。
在攻破颍州、霍丘后,农民军一部杀入庐州,另一部就杀像寿州、凤阳。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农民军攻占凤阳。凤阳的几千人马,几近全军覆没。留守朱国相、指挥袁瑞征战死。凤阳知府颜容宣被抓后,活活给打死了。推官戴文英等六位文官及四十一位武官,也被处死。据说,士民被杀的多达数万。
然而,最丢面子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崇祯的祖坟被烧了。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当年老朱家太穷,爹妈死了都没法埋。朱元璋发达后就在此大兴土木,建起了自己的祖陵。朱元璋的祖坟当然也就是崇祯的祖坟了。
据说,祖坟被毁得相当彻底。皇陵、享殿以及陵区内的三十万棵蟠松全都烧了,守陵太监六十多人也全都杀了,还烧了凤阳城中的两万多间房子,甚至连当年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也来了一把火烧了。一时间,凤阳城内外火光冲天,光照百里之外。
更令人气愤的是,农民军居然公开打出了旗号“古元真龙皇帝”,开了自己的店面。他们在凤阳抢了三天,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很是得意。
他们得意,崇祯可是心疼的要死。接到消息那天,崇祯本应开讲经筵,也传旨免了。自己素服避殿,亲自跑到太庙鼻涕一把泪一把去向祖宗请罪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3-31 19:32:00 +0800 CST  
难言诏书(6)
凤阳之变,不仅围剿农民军的计划全盘落空,自己的祖坟还被烧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奇耻大辱,更何况是皇帝,更何况是极爱面子的崇祯皇帝。
盛怒之下,漕运御史兼凤阳巡抚杨一鹏首先被砍了。凤阳巡按吴振缨被投进了监狱,最后充军戍边。守陵太监杨泽没等处罚,先畏罪自杀了。
汲取了血的教训,崇祯决定再下狠手。
原山东巡抚朱大典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协助洪承畴围剿农民军。
调精锐辽东铁骑三千,由总兵祖宽率领,开赴前线。
严令洪承畴加进围剿,“六月廓清”。
“卢阎王”卢象升由郧阳巡抚升为湖广巡抚。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升为兵部右侍郎、右佥都御使。总理南直隶、河南、山东、四川、湖广五省军务,赐尚方宝剑,准便宜行事。
总之,崇祯发了狠劲,就想把农民军从大明地图上抹掉。
为了给前线将领们一个定心丸,让他们出把力气,崇祯也表了态。崇祯八年十月二十八,他下达了自己登基以来的第一份罪己诏,也就是我们开头所说的那篇。
其实,之所以崇祯登基仅八年,国家就乱成了这个样子,最主要的就是两点:一是缺钱,二是缺人。
末世王朝缺钱的原因前边分析得多了,不再罗嗦了。缺钱,要打要和,要抚要剿都是扯淡。
再说缺人。崇祯朝能打的那几个人,无论是袁崇焕、洪承畴还是卢象升、孙传庭,独当一面有余,统筹全局不足。偏偏明末的形势不是一面刮风,而是面面漏雨。
而统筹全局的崇祯,太过急切,恨不得一日之内天下太平。身经明末战乱的张岱就评价他说:“先帝(崇祯)焦于求治,刻于理财,渴于用人,骤于行法,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耳目之前,觉有一番变革,向后思之,讫无一用,不亦枉却此十七年之精励哉?”
就说用人,崇祯“用人太骤,杀人太骤,一言合则欲加诸膝,一言不合,则欲堕诸渊。”像袁崇焕,崇祯一上台就给了他一个蓟辽督师,正二品。但后来皇太极一忽悠,崇祯就把袁崇焕千刀万剐了。
崇祯还对内阁大学士周延儒寄予厚望,施之以师礼,居然说出“朕以天下听先生”。甚至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元旦,还向周延儒等三位阁臣深深作揖,说:“宗社安危,惟诸先生是赖!”但是后来还是勒令周延儒自杀,成为崇祯朝仅有的两大被杀首辅之一。
到崇祯时代,大明的百年积弊本来就积重难返了,再这么一闹,就彻底玩完了。
要说明一点的是,崇祯八年的罪己诏,是崇祯的第一次罪己诏,却不是他的最后一次。从后,他还于崇祯十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四次下罪己诏,但每一次的罪己诏都暗示了局势的恶化。最后一次罪己诏下发不久,崇祯自己也就在景山那棵海棠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二百七十七年的大明也落下了帷幕。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1 19:54:00 +0800 CST  
下一章:要害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2 19:28:00 +0800 CST  
要害(1)
顺治元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军进占山海关,吴三桂降。
大败李自成,李自成退往北京。
五月初二,清军占领北京。李自成全线撤退。
数月间,清军占领山西、河南、山东大部,黄河以北为清所有已无悬念。
九月,顺治由沈阳迁都北京。十月初一,登基。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两路攻陕。仅两个月,攻占潼关,破陕已成定局。
顺治二年,正月占领西安。李自成大败,由陕退豫退楚又退赣,八战皆败。西北千里捐弃。
顺治二年二月,多铎移师江淮,破泗州,度淮河。连破颍州、邳州。淮无守江亦危矣。
四月十八,多铎围扬州,二十五日破城,史可法殉节。
五月十五,清军占领南京。弘光出逃,钱谦益、王铎投降。划江而治无望矣。
闰六月,占领杭州,潞王投降。
至顺治三年,连败浙江鲁王、福建隆武、广东绍武三个残明政权,东南江山大局定矣。
顺治二年冬,清招降四川张献忠,献忠未降。
顺治三年十一月,清军攻占四川门户朝天关,守将刘进忠降。
十一月二十七,清军包围凤凰山,张献忠中箭阵亡。
顺治四年,清军占领成都,全蜀无望。虽几得几失,然清军始终据有保宁(阆中),川北天险已失,李定国、孙可望退往云贵,西南无望矣。
此后,虽有永历帝两广帝云贵,前后折腾了十五六年,但始终偏于一隅,势力弱小,内讧不断。东南的郑成功志大才疏难图中原。江上之役,良机尽失,只得偏于海岛,为老蒋做了榜样。
短短三年时间,中国四大要害之地,全被占领。“万里腥膻如许”。自此清朝统治全国,已无疑义。
中国虽大,要害之地也只有四个:关中,幽燕,巴蜀,江南。
而这四个地方,这真有几把刷子,可以作为帝王之资。首先它们都有广阔而肥沃的平原,如幽燕的华北平原,关中的渭河平原,巴蜀的成都平原,江南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套用古书上的说法就是“沃野千里,物阜民丰”有众多的人口,就有了广阔的兵源财源。
再有地利对战争来说太重要了,而这些地方的地形也很靠谱。如关中,北依黄河天险,南临秦岭要地,潼关、武关、大散关四塞之国。时局不利,关起门来自己发展。一旦天下大乱,即可东出潼关,夺取中原。或者北渡黄河,袭取幽燕。甚至更牛一点,像李世民一石二鸟,围郑灭夏,河南河北一起平定。黄河流域就成囊中之物。再如巴蜀,“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好像四川就专为割据而生的,刘备的蜀汉,五胡十六国的成汉,五代十国的前蜀后蜀。至于改朝换代时的大王旗,成都城头更是变换的厉害。一句话,这个北依剑门,东仗三峡的天府之国,为历代枭雄提供了一个称王称侯过把皇帝瘾的历史舞台。
总之这四大要害,在历史战争舞台上出镜率最高。但因各自特点的微妙不同,使的四地的历史地位有了很大差异。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4 11:49:00 +0800 CST  
要害(2)
自从雄纠纠气昂昂的秦军屡出函谷关征伐东方六国,统一天下后,关中就成了汉人帝王的摇篮,“关中自古帝王州”。强汉盛唐,勇秦猛隋,皆出于此。但自唐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移出关中,朱温强行把长安的宫殿房屋拆成木料,扔进渭河,任其漂流后关中的帝王之风就一去不复返了。但作为天下之背,关中的战略地位仍不可轻视。
而幽燕作为汉人势力的最北一环,实际上是阻挡游牧民族南下的。虽然今天北京的长城多是明朝的,但此地最早的开工记录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燕赵,从那时期的两千多年,秦汉对匈奴,两晋对鲜卑五胡,隋唐对突厥,北宋对契丹女真,大明对瓦剌鞑靼,一对对的欢喜冤家,在这打打和和,上演了一幕幕爱恨情仇的悲喜剧。少数民族要想入主中原就必须打破长城,进入山西河北北部,然后才能向中原腹地发展。五胡乱华就是他们大量向幽燕移民开始的,蒙古对金的征服战争也是从大同居庸关一线开始的,草原民族一旦破入长城,汉人,至少是北方汉人,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而汉人要想守住家园,依靠的也只有长城。明朝的永乐大帝把京师迁到北京,以天子守国门,还把自己的陵墓放在了昌平的大峪山,这真是“死守”了。明朝京师防线以蓟州辽东为右翼,宣府大同为左翼,配合沿线的关隘堡垒,山海,居庸,喜峰,墙子岭就这成了令少数民族直挠头的地方。正因为与狼为邻的特点,很少有汉人(刘秀除外)在此起家打天下,倒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第一站。
北方的战乱太多,先不要说汉人几千年没有改掉的窝里斗,就是那些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就像红了眼的狼,盯着肥美的中原,一旦逮着机会,上去就是一口,直咬到心脏—攻占汉人的都城,不管是洛阳还是东京,汉人也只有渡江南逃的份了。
于是北方半壁沦陷后江南便成为汉人延续正统的最后期望。而江南的河湖纵横,水网交叉也确实不利于北方胡骑的纵横突出。另外被异族的屠刀激发出的男儿血性,也让一贯被视为柔躯弱骨的汉人,在南迁之初有一股令人敬佩的铁血豪气。如东晋的北府兵,南宋的岳家军,都是令北方铁骑闻风丧胆的王牌师。
但战略上江南政权仍是受攻击的一方,其威胁一是来自江北,另一方面来自长江上游。
守江先守淮,只有先守住淮河,江南才能喘口气。若只依靠长江天堑,江南被攻破这只是时间问题。宋文帝元嘉时失洛阳虎牢滑台三城,就以彭城为重镇。明帝时又失彭城,便以淮阴为重镇。侯景之乱江南西失巴蜀,北丧淮南,南朝残灭,气数尽矣。而江南政权只有将战线推往徐州以北才有可能采取攻势。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5 18:52:00 +0800 CST  
要害(3)
至于上游的威胁,曾国藩曾说:“自古平江南之策,必先踞上游,高屋建瓴,顺流而下,一鼓可平”。因此江南政权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将巴蜀纳入自己的版图,至少也要在自己盟友手中,最不济也不能落入敌人手中。三国时孙权刘备屡次想要为荆州掐架。那些谋士说得最多的就是,咱们这样掐起来可就太便宜曹操了。
不过,丢了巴蜀对江南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幸运,至少没有立即亡国之忧,黄仁宇先生就认为东晋之所以没有被灭,就是荆襄始终为其所有。但荆襄一旦被攻破,江南被灭也就成了时间问题。如蒙古灭南宋用了四十年,打四川用了三十年,打襄樊用了五六年,而襄樊破后,仅用四年就拿下了临安。
中国五千年历史就有这点好处,不管什么样的例子都好找。
所谓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巴蜀者成诸侯。得巴蜀者也只能成诸侯了。占据巴蜀,北有八百里秦川,东有三峡天险。想打进来真不容易,也就是说想打出去更不容易,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没能摸着长安的边。历史上从四川出来的也只有刘邦,但当时的关中并不是项羽亲自坐镇,而是他把秦朝的三个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都封了王,镇守关中,号称三秦。他自己却衣锦还乡跑到彭城当西楚霸王去了。刘邦听了韩信的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口气灭了三秦,夺了关中,占了大便宜。日后,在荥阳与项羽楚河汉界杀来杀去,其大后方仍是关中。
项羽这个菜鸟得不了天下。
而平定巴蜀也是传统的两条路,集结陕甘兵马,取汉中,夺剑门,一路南下蜀中定矣。东路溯长江而上取瞿塘,占重庆大功告成。
对中央王朝来说只有把这四大要害之地全部收入囊中,才能称上一统。再向东北,开拓辽东,沟通朝鲜,威慑日本,则东亚无不臣之国。西北控制河西走廊,辖制西域,甚至制服中亚,则一个泱泱大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汉唐莫不如此。
但是若中央王朝衰落。四失其一,仍可称为大国,如北宋始终未占有幽云十六州,但每年花点碎银子仍能买个老大的面子(宋辽为兄弟之邦,辽还是把宋当做上邦的)
。四失其二南北对峙之势成矣。南北朝,宋与金史实多了去了。只不过南迁的王朝活得太憋屈,收复中原的希望几乎没有,一代代背负着偏安的骂名,还要对北方的胡虏称臣上贡,装孙子。南宋皇帝就一直对金国的皇帝自称侄子,后来又想当忽必烈的侄子,只求老必别打来,并打算实在不行就当孙子(侄孙)。但没用,老必不想做南宋皇帝的姥爷,南宋遂灭。四失其三,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大中华重新一统,新的轮回开始。
所以再回头看,清朝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将四大要害全部占领,无论是拥立鲁王的张国维、张名振、张煌言,还是拥立唐王的郑成功,黄道周,张肯堂,亦或是拥立桂王的瞿式耜何腾蛟,李定国。无论怎么折腾,都限于一隅,复明大业终成泡影。让无数的时人后人只能仰天,一声长叹:天亡大明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6 19:25:00 +0800 CST  
下一章:投降!投降!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7 19:34:00 +0800 CST  
投降!投降!(1)
清朝能在短短三年之内,闪电占领中国四大要害,并不是满人多强。满人壮丁(能当兵的)不过六万。入关时,满蒙汉三个八旗也不过十四五万人。汉人虽经过李自成张献忠与大明王朝十六七年的大战,人丁大减,少说也有三四千万。三四千万被十几万人征服,是因为汉人有两个历史悠久的光荣传统,在此时都达到了炉火纯青前所未及的高度:一是没骨气,二是窝里斗。
没骨气,就是投降。从努尔哈赤东拼西凑列出七大恨与明朝掐架开始,明清相斗史,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部汉人投降史。
说来有趣,努尔哈赤首先瞄准的目标就是抚顺。抚顺守将就是游击李永芳。努尔哈赤兵围抚顺,写了一封劝降信,李永芳脑子转的极快,“立城南门上请降”。开启了明末汉奸大历史,“明边将降太祖,亦自永芳始。”当然投降不是白投降。李永芳得到了三等副将的官,还白占了努尔哈赤的孙女,成了额驸。
用汉奸打汉人效果就是不一样。第二年(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政府为了报抚顺一箭之仇,从全国扒拉了十二万人,想一口气灭了努尔哈赤。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兵分四路,分进合击。据说,还是这个李永芳给努尔哈赤献了一条妙计:凭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还有理论分析:十二万人,分成四路,每路也就三四万人,即使有个主力,怕他个鸟甚!
高,高,实在是高!有此汉奸,汉人焉能不败。果然这一仗,四路覆没了三路,吓跑一路。明朝文武官员死了360余人,军丁死了45870余人,就连马,骡子,骆驼这些畜生也损失了28600余。
更惨的是,这一仗使得大明朝在辽东只有挨打的份。此后三年,努尔哈赤一口气拿下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等辽东70余城。要不是,后来袁崇焕在宁远,用红衣大炮把努尔哈赤给轰了回去,努尔哈赤非武装旅游山海关不可。
打下来的汉地多了,汉人也就多了,汉奸也就多了,水平也越来越高。比如那个沈阳来的县学生员范文程,据说还有个光荣的家世。“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原来是范仲淹的子孙啊,这范文程不仅行军打仗诡计多端(也许应该叫足智多谋),治国理政也有一套。竟撺掇一帮子满汉达官贵人联名向皇太极上书,要他称皇帝。还设了六部,改了国号,把明朝那一套全抄过来了。
这就有点麻烦了。虽然在满人眼里,大汗与皇帝没什么区别。但汉人就不这么认为,什么大汗,可汗,单于。只不过是你蛮夷头子,比起中国天子还是低一阶。你这一当皇帝,就跟我大明皇帝平起平坐了。更表明一点,皇太极汉化深了,满人的国家像回事了。而几乎被后人公认的是,皇太极决心与明朝争天下,就是从当皇帝开始的。
都是汉人给带坏的。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8 19:43:00 +0800 CST  
投降!投降!(2)
为了争天下,皇太极也对汉人温柔起来。据现存的档案,皇太极多次下谕,要那些满洲贵族,好好对待汉人奴隶。原先在老爷子努尔哈赤时候当奴隶的,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恢复自由身。
如此收买人心,一个可怕的国家出现了。
而对于能打的明朝将领那更是优惠大大的。早在崇祯四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还是天聪可汗的时候,就兵围大凌城,只围不打。估计是怕城上的大炮。还劝降祖大寿。祖大寿还挺硬气,不降。意思是明朝赶紧派援军。但援军派是派了,九月,援军到达长山。一仗下来,四万人全军覆没。
完了,没指望了。祖大寿想突围,又被轰了回来。祖大寿还不想降,但守城就得吃饭,自己备的那点粮食早吃完了。先开始吃马,马吃完了,就开始吃人。吃人时还有计划,先捡着老弱病残吃。最后绷不住了,祖大寿一拍桌子:投降。副将何可纲要接着绷,祖大寿说:再绷杀了你。
于是,祖大寿杀了何可纲,派人与皇太极盟誓,献城投降。皇太极乐坏了,摆出了高规格的接待:诸贝勒出城一里迎接;到达御营时,皇太极亲自出幄相迎;免跪拜礼,改行抱见礼(当年孔有德,耿仲明来投奔时也搞了这一套)。皇太极还亲自把祖大寿拉在身边坐下,用金杯赐酒,还赏了御服黑狐帽,貂裘,缎靴,白马雕鞍。感动的祖大寿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当即愿意执行以前的约定:潜回锦州,内应献城。
祖大寿潜回锦州是潜回了,但皇太极等到花儿都谢了,却没有献城。祖大寿反当了守城司令。皇太极明知被忽悠了,却玩了一把大度,把祖大寿留在自己身边作人质的子侄部将一个没杀,全都厚养了起来。直到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1642年)三月,已成为崇德皇帝的皇太极发动松锦大战,把明军十四万人全部打垮,锦州成为彻彻底底的孤城,祖大寿才投降。前后十一年,真让皇太极费了大劲。但皇太极仍搞了个宽大处理:其妻子奴仆及部下官署兵丁共四千余口及他们的财产,全部妥善安排。
皇太极拉人真有一套。在他手里的明朝降将,有祖大寿,祖泽润,祖泽溥(祖大寿之子),刘天禄,刘良臣,孙武,孙定辽,张存仁等一大批明朝公务员,还有把山东折腾的七荤八素,连朝廷总兵、巡抚、知府一块干掉的叛将孔有德耿仲明等一大把社会狠角儿。这帮人有个共同的特点:有经验,能打。别看给明朝效力打满人时不咋地,但帮着满人打汉人,那是拼命的劲都能使出来,战功大大的。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09 19:48:00 +0800 CST  
投降!投降!(3)
皇太极这辈子最划算的买卖就是俘获了洪承畴的芳心。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兵围锦州,崇祯一吹哨,洪承畴集合了十四万大军去解围。明朝最能打的部队基本上全招呼上了。洪承畴本想耗走清军,但耐不住老板崇祯一个劲的催,决定与清军交手。一交手被围。刚想突围,手下先跑了,自己的十四万人被清军砍瓜似的全砍没了。这个点背。洪承畴还被松山副将夏成德当成礼物送给了皇太极。
据说,松山败报刚传到北京时,小道消息都说洪承畴殉国了。崇祯悲痛坏了,要设坛祭祀。设了十六个坛,按当时的政府规定:一品官九坛,以公侯身份领兵的,才有十六坛。这是最高规格了。谁想到祭到第九坛时,传来了大道消息:洪承畴投降了。崇祯郁闷坏了。
崇祯郁闷坏了,皇太极高兴坏了。赐宴赐酒赐戏,洪承畴一天到晚忙吃忙喝的。
皇太极下了血本,当然有打算。人家洪承畴,万历进士,陕西参政。从三边总督到五省总理,长期与农民军掐架,曾亲手掐灭过好几支农民军。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在大明朝内部人脉极广,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当时未降)还是他的部下。拉拢过来好处不可限量啊。
事实证明皇太极赚大了。入关后,东南、西南的江山几乎都是洪承畴一手打下来的。有才的汉奸就是值钱。
皇太极死后不久,李自成就打进北京。推翻了大明,建立了大顺。身处孤城的吴三桂,面对大顺与大清双方抛来的媚眼,毅然决然的抛弃了没有政治头脑的大顺,自动献出了大清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关键时刻关键地点做了一名关键的汉奸。
打败李自成,大清铁骑进入北京。
大清进入北京后才知道,什么叫“人之无行”,什么叫“闯来即降闯,清来即降清”
先说一个没种的,太监。王德化,先是大明司礼监掌印太监,李自成进京,就做了大顺朝的掌印太监。而等到清军进了北京,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大清朝的掌印太监。
有种的也尽干没种的事。像冯铨,万历时的进士。魏忠贤时就猛拍老魏的马屁,一直把自己拍成文渊阁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崇祯上台整治阉党,把他整成了老百姓。等到清军一来,想让他出来做官。冯铨反应比兔子还快,“铨闻命即至”。帮助清朝出谋划策,积极得很啊。
只要有官做,汉奸也愿当。还有孙之獬,李若琳,陈名夏,陈之遴,刘宗正,龚鼎孳都是这类货色。
文官毕竟上不的马,拉不得弓。但作为血性男儿的武将也来投降,也真让人“刮目相看”了。如明朝的定西伯唐通,崇祯派他守居庸关,他却两手一举,投降了李自成。把号称“北门锁钥”的居庸关变成了李自成的坦途。等到李自成一兵败,唐通马上翻了脸,先跟李自成掐了起来,据说还杀了李自成的很多亲属。掉头就投清朝去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0 19:08:00 +0800 CST  
投降!投降!(4)
还有大同总兵姜镶,李自成来时投降李自成,清军来时投降清军,后来不知怎的,又反了清军,响应南明了。这样几叛几降,连当时的名牌汉奸吴三桂都没能赶上。
李自成一路败,清军两路攻。靖远大将军阿济格带着吴三桂尚可喜走大同边外草地,攻榆林延安,直接断李自成的后路。定国大将军多铎领着孔有德耿仲明走真定怀庆,直攻潼关。
此时的形势是,史可法等一帮子明朝大臣在南京拥立朱由崧当了弘光皇帝。主要势力在黄河以南。我要说明的是这时的黄河由淮河入海。
李自成从北京撤出,就一路奔回西安。李自成在山西留下兵马虽多,但没有统一指挥,战斗力大减。又有姜镶配合着叛乱,清军很快在山西打开局面。山东河南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几乎是真空,谁先出兵就是谁的。
不幸的是大清先出了兵。都统叶臣出固关,巡抚山西。巡抚马国柱进兵汾州平阳。直隶巡抚卫国允、沈文奎攻真定、大名、顺德、广平。肃亲王豪格出山东、破青州。山西、直隶、山东瞬息而定。太不费劲了。
而顺治二年,清军攻破潼关,又攻破西安。李自成再逃湖北,大势已去。北边半壁江山已姓了爱新觉罗。

北方归了大清,南方却未必。毕竟中国这么大,历史上北方没了,南方自立门户的也不少。远的不说,满人的老祖先金兀术,当年几次下江南。不仅找不到汉奸,还让岳飞、韩世忠轮番狠揍,差点把命丢在黄天荡。想想也害怕啊。
这回李自成逃往湖北,没多少戏了,就留着阿济格去过把瘾吧。而江南就交给多铎去收拾了。
而弘光小朝廷在江北的主要军事力量,就是兵部尚书督师史可法手下的四大镇将:刘泽清、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史可法先派高杰去打河南,刚到归德,听说雎州许定国要降清,想招过来问问,人家不来。傻帽高杰就跑到人家地面上去,结果去了就被人家砍了。人家早就把儿子送到清朝那边当人质去了。
而刘良佐、刘泽清这两位仁兄就比较聪明了,马上一举手,投降了。
四个总兵报销了三个。清军打得很快,四月初五从河南出发,四月十七就打到了扬州。打不动了,因为史可法在这儿。
清军围城,史可法死守,多铎死攻。攻不下,双方都在等,史可法在等援军,多铎在等大炮。最后多铎等来了大炮,史可法却没等来援军。于是,“克之,杀明大学士史可法”。据说,“扬州十日”的说法就天下流传了。
扬州都破了,南京还远吗?
五月,多铎到达南京城下。弘光皇帝早跑了,顺便说一下,当时护送他逃跑的正是四大总兵唯一活着的、不剃头的靖南伯黄得功。有意思的是,日后追击弘光的也是四大总兵之一的广昌伯刘良佐。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2 19:04:00 +0800 CST  
投降!投降!(5)
逃了皇帝逃不了城。城里的人一合计,立即又惊人的达成了一致意见:投降。而这次投降的阵容可为空前豪华,计有:忻城伯赵之龙、魏国公徐允爵、保定公张国弼、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璧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永昌侯徐宏爵、定远侯邓文囿、项城伯常应俊、大兴伯邹存义、宁晋伯刘允极、南和伯方一元、东宁伯焦梦雄、安城伯张国才、洛中伯黄九鼎、成安伯郭祚永、驸马齐赞元、大学士王铎、尚书钱谦益、侍郎朱之臣、梁云构、李绰。
瞧瞧,这帮文禽武兽。公侯伯爵一应俱全,尚书学士丝毫不缺。魏国公可是开国大将徐达的家传爵位,几乎与国同休。钱谦益可是正宗东林党,王铎还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字值钱得很啊。
大明王朝养士三百年,怎么养出这么一群王八蛋。更要命的是,这帮王八蛋投降,还顺手带了大量军马,“籍马步军二十三万有奇”一并投降。
几乎与此同时,左良玉之子左梦庚向英亲王阿济格投降。“马步军十万,舟数万”全降了。
之前我说过,满人入关时,不过十四五万人。这两次大投降就有三十余万。我想此时所有的满人都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汉人如此好欺负,怎能不欺负!
“南京既败,余便无望”中国的四大要害,三个都进了大清的口袋,至于巴蜀,仍逃不过汉奸的双手奉送。顺治三年(1646年)豪格征四川,朝天关守将刘进忠投降,清军不战而开巴蜀门户。刘进忠还领着豪格,包围了张献忠,并准确报出了主人特点:“衣蟒者,八大王张献忠也”。就这样,把大明朝玩得死去活来的八大王被清朝彻底玩完了。
至于什么唐王隆武、桂王永历、延平郡王郑成功折腾来折腾去,还是被清朝摁平了。
据说,建议汉人剃发的正是大明进士大清侍郎孙之獬。
而屠杀之后的安抚人心,却又是汉奸的拿手好戏。像有个叫金之俊的,就提出“十降十不降”,也叫“十从十不从”。
如“男从女不从”,男的剃发易服,女的却还可以继续明朝模样。
“生从死不从”,活的时候长袍马褂,死后宽袍方巾。
“国号从语言文字不从”咱国号叫大清,可还可以说汉话,写方块字。
可以说,这绝对是安抚人心的高招。什么衣帽发式改变了,语言文字还没有改变。什么“以夏变夷”。当时及后世的人总拿它当遮羞布,说到亡国就拿它盖一下,效果相当有效。、
只是今天,无论我们如何大谈康乾盛世,大谈大清帝国。都不能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数万万的泱泱大族却被一个只有几万壮丁的小族征服呢?在战争中,为何有如此多的人选择投降,而投降的人却并非庸才甚至能力非凡呢?为什么投降之前没见什么功劳,投降后打自己人,却卖力的很呢?
是谁养出这群王八蛋?
不是别人,正是大明王朝自己。而且是大明朝二百多年来精心培养的。
事实证明,非常成功。
至于大明朝有何魔法培养出如此之多的王八蛋,咱们还是下回分解吧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3 20:54:00 +0800 CST  
下一章:内讧(上)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7 19:45:00 +0800 CST  
内讧(上)(1)
之前我说过,满人能在三年之内打败汉人、定鼎大局,主要归功于汉人的两大特点:一是没骨气,二是窝里斗。
没骨气交代完了,下面说说窝里斗。
其实正是大明朝的内斗——中央朝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的长期掐架,才使得皇太极领导下的大清国,急速扩张,完成了入主中原、夺取天下的准备工作。
就在李自成掐灭明朝,满人又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一系列眼花缭乱变局之后,上天仍留给了明朝偏安江南的一线生机。
当时的形势是:清军刚入关,只占领北京及周边一小块地方。李自成退往西安,但仍旧能控制西北。张献忠占据四川。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还是在明朝政府的控制之下的。而淮河以北的山东、河南地界简直成了没有实力人物控制的真空地区。
要是此时有一位皇族近亲出来,振臂一呼,收拾江南。恢复江山固然不太可能,但要保住江南半壁还是问题不大的。像东晋、南宋。再来一个百年国祚,也算是一件光彩事啊。
似乎上天特别眷顾(也可能是嫌不够热闹),皇位竞选人竟然一下子出现了五个:福王、潞王、桂王、惠王、瑞王。
由于崇祯太好面子,在李自成大兵压境之时,自己不肯跑,也不让自己儿子跑。结果崇祯的太子及永定二王都被李自成堵在了城里,一个也没跑出来。到后来,李自成兵败逃跑时,这几个宝贝又玩起了失踪(也有说被清军干掉的,反正四百年前就是一锅乱粥,现在就更搅不清了)。
这下南京的大明旧臣们只好在别的亲王中选择了。由于李自成、张献忠在造反运动中杀的明朝藩王太多,这个时候有资格入选的也就上面几位了。先介绍一下身份:福王朱由崧(万历宠儿、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朱常洵被李自成杀了,他逃了出来,自动继承王位)是崇祯的哥哥。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这两个都是万历的儿子,崇祯的叔叔。潞王朱常芳,看辈分也是崇祯的叔叔,只不过是堂叔,还要远一点。至于瑞王朱常浩,也是崇祯的叔叔,但不久就被张献忠杀了全家,没戏了。
本来谁当皇帝,按封建理论那一套是早就规定好了的。福王朱由崧的希望最大。因为那几位都是崇祯的叔叔,再有兄弟的情况下,皇位一般不逆着向上传。而且桂王、惠王此时不在江南,而在广西。谁知等把他们迎回来,南京还有没有啊。而此时在江南的只有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芳。前面说过了,潞王不仅是崇祯的叔叔,还是堂叔。
但一开始,东林党人吕大器、姜曰广、张慎言等坚决不愿立朱由崧。实力派人物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还列出了七大理由:福王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不读书、干预有司。主张立潞王。
其实,东林党人不愿意立朱由崧,是因为他们之间还有一笔旧账。当年万历时的“国本之争”,东林党人死保太子朱常洛,硬生生的把老福王朱常洵的皇帝梦给击碎了。现在立他的儿子当皇帝,会不会秋后算账整我们呢。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19 19:22:00 +0800 CST  
内讧(上)(2)
皇位继承人问题成为整个南明屡治不愈的顽疾,也成为南明内讧的重大导火索之一。
而此时的另一个实权人物凤阳总督马士英却首先表态,拥立福王朱由崧。还拉上了四大总兵中的三个:黄得功、刘良佐、高杰。就是最后一个山东总兵刘泽清,知道三个都拥立福王,也很快改变态度,随大流了。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至此,东林党人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东林党魁钱谦益,“候驾龙江关”。
而马士英与四大总兵则成了“定策功臣”。掌握争夺权力的先机。而整个南明,武将飞扬跋扈,皇帝不敢惹,专门惹皇帝,就是这时开的先河。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三,朱由崧在南京当上了监国,离皇帝只差一步。
然而,就在朱由崧当上监国不久,内部的排挤就开始了。
史可法原本被朱由崧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马士英为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仍任凤阳总督。因为马总督是地方官,什么学士、尚书不过是荣誉衔,也不能主持中央工作。要想进中央,必须把史可法等一大帮东林党人挤出去。
史可法还真有把柄落在马士英手里,就是那个“七不可立”。现在朱由崧当了监国,自然看史可法不顺眼。经过诚意伯刘孔昭一嚷嚷,朱由崧当即决定,把马士英调到内阁来,狠狠打击了史可法一把。
史可法也知趣,淮北不是国家前线吗。于是,“自请督师淮扬”。五月十二日,朱由崧就批准了。
更可怕的是,这不是南明内斗的结束,而仅仅只是个开始。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当皇帝,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第二天,马士英就入阁,当上了兵部尚书,主持中央工作。三天后,史可法就出了南京,被彻底排出了中央决策层。
就在此时的内斗中,南京小朝廷失去了第一次北伐良机。当时,李自成兵退陕西,清军也没有兵下江南。而河北南部、山东、河南的地方势力反了李自成,陷入一片混战。如果此时出兵北伐,战果不可估量。
但此时南京的头头脑脑们,本着阶级仇大于民族恨的觉悟,一直想着联手清军打垮李自成。就连一直被后世称颂的史可法,也一直想“问罪秦中”。
然而弘光朝廷既没有北伐,也没有西征。不仅做着坐山观虎斗的美梦,还有一个原因:四大总兵掐起来了。
原来,弘光为了安抚这四位大爷,都封了侯,还划分了驻地。靖南伯黄得功驻真州(仪征),广昌伯刘良佐驻寿州(寿县),东平伯刘泽清驻淮安。本来兴平伯高杰把家小安排好后就出师北伐。但问题就出现在安排家小时。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0 20:10:00 +0800 CST  
内讧(上)(3)
本来已经讲好,把高杰的老小安排在扬州城外。但高杰不傻,知道扬州是繁华地、安乐窝,就想把家人安排在城内。城中的老百姓却不愿意,那帮子虎狼大兵杀人放火的事没少干。高杰二百五精神一上来,竟下令攻城,对着妇女粮食开抢。那三个也有样学样,黄得功抢仪征,刘良佐抢临淮,刘泽清抢淮上。
一帮禽兽,不打敌人,却祸害百姓。混蛋!
幸好,经过史可法使劲和稀泥,才把四个混蛋和开。
其余的南明武将,像驻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福州的郑芝龙,也是跋扈自雄,根本不听南京招呼。据说,弘光称帝的黄皮文件下发给左良玉后,左良玉甚至拒绝开读。只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开读,承认弘光的合法地位。
外面武将们掐的热闹,内里文官们也斗得不亦说乎。只为一样——权力。
马士英上台,对于不是自己一派的东林党人,像东阁大学士、礼部左侍郎姜曰广,吏部尚书张慎言,都察院左都御史刘宗周,礼部尚书高弘图等一大批高级领导干部统统挤出了中央。还顺便把在崇祯时代就臭名昭著的阉党成员阮大铖拉了进来,成了兵部尚书(史可法就干过这个)。
有人据此说,马士英也是阉党。尽管他两人的名誉问题一直纠缠不清,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仍能搞出这么“精彩”的政治斗争,后人要是不拼命贬他们,还真对不住他们。
在弘光朝的政治斗争中,自诩为“正人君子”的东林党人也没少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
在崇祯十七年底到红光元年初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弘光小朝廷就接连出了三大奇案——大悲案、伪太子案、童妃案。
先说大悲案。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有个和尚来到南京,一张嘴就说自己是明朝亲王,因为兵乱才当了和尚。弘光派官员审问,他先说崇祯封他齐王,他不干,又封他为吴王。还蹦出一句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的话:“潞王(前面有资格争皇位的那位)恩施百姓,人人服之,该与他坐正位”。
还牵出了皇位问题。此话一出,大臣们就用了审案的绝招——用刑。结果查出,这个大悲和尚是徽州人,在苏州当和尚,是个骗子。
最后,弘光来了一个九卿科道会审,经认定是假,判了个死刑。 再说伪太子案。几乎就在大悲案的同时,有一个少年来到南京,说自己是崇祯的皇太子。这还了得,本来这皇位就不安稳,这又来一个争的。
这下弘光动了大阵势,令侯、伯、九卿、翰林、科道一块前去辨认。在崇祯时代给太子但过三年老师的王铎也在其中。王铎看后说,不认识。当然,这位“太子”也不认识王铎。又派刘正宗、李景廉(他两个也给太子上过课)去认,他两也说不认识。最后,派东宫伴读太监(陪太子读书的)丘执中去认,丘太监人说不认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2 19:27:00 +0800 CST  
内讧(上)(4) 最后,弘光断定,是假的。给砍了。
最后童妃案。案发距上面两个案子时间也不长。有一个三十六岁的童女士,来到南京(真是好地方,都往这跑),自称是德昌王(朱由崧)的继妃,在战乱中失散了,现在找来了。也有野史说,朱由崧在逃乱时,跟她坐过一夜夫妻。我估计,要是朱由崧不当皇帝,恐怕一辈子都找不到。
朱由崧当然不会傻到连自己小老婆也不认识的地步,一个劲的摇头。最后认为,童妃是假。这个童妃在监狱里就死了。
短短半年之内,就接连出了三大奇案,而且都跟弘光扯上了关系。弘光对三个案子也有统一交代:统统都是假的,大家不要相信。
但中国人有一个十分独特的逻辑:政府越说是真,下面就越认为是假;政府越说是假,下面就越认为是真。
弘光在上面拼命说他们是假的,下面的舆论尤其是东林党人(此时在政治上很是失意)就拼命唱反调。只有把当局弄得下不来台,逼得他把重要岗位(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空出来,我们才好上位。
由于当时的东林党人对舆论的影响力太大,一些名人如黄宗羲,干脆就直接质疑起朱由崧的真假来了。由于他们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太大,所以后人在这三个案子上就步调一致的骂弘光了。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这三个案子,就会发现很不可思议。先是推出一个和尚。和尚你就化缘吧,还偏偏说自己是王爷,又偏偏推出了当时皇位的竞争者——潞王。这不是明摆着砸弘光皇帝的牌子嘛。
但和尚的分量太轻,又推出了一个“太子”(其实大多数人认为,留在北京的那个太子是真的,但被满人一刀咔嚓了)。这下搬不到你,也让你威望扫地。
最无耻的就是这个童妃案,竟然把后宫的事也拿出来涮了一把。这种事越描越黑,就是有嘴也说不清了。
平心而论,弘光朝没少腐败。马士英、阮大铖一伙拼命卖官捞钱,童谣都唱“扫尽江南钱,填塞马家口”。弘光也是混蛋的可以。大过年的,既不想收复失地,也不想遇难的崇祯,却想着多选妃子,寻欢作乐。后宫多了,为了配治春药,还下令太监们逮蟾蜍。太监们就公然打着“奉旨捕蟾”的旗号,来逼老百姓。逼的老百姓直管弘光叫“蛤蟆天子”。
但一直标榜“匡扶社稷”的东林党人,却也来胡搅乱捣,抓住三案,大做文章,一直搅得乌烟瘴气。只希望赶快乱起来,好让他们来收拾。
乱还真是乱起来了。驻军武昌的左良玉起兵造反了。
造反的借口,还就在这个伪太子案上。左良玉是东林党人侯恂一手提拔起来的,自然偏向东林党。东林党人在前面造声势,左良玉自然没闲着,干脆就在武昌说,奉了太子(南京城那位)密诏,“清君侧,救太子”。走之前,还把武昌屠戮一空。
这下坏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4 12:58:00 +0800 CST  
内讧(上)(5)
先说一下此时的形势。清军占领北京后,不久就招抚了山东、河南。随即派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追击李自成。
顺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年)正月,清军占领西安。李自成经陕西商洛,退往湖北襄阳,眼看就要与左良玉成了邻居。李自成与左良玉是老对手了,但此时的左良玉可不敢惹李自成。据说,这也是左良玉起兵东下的真正原因。
左良玉不敢打李自成,但清军敢打。阿济格的那路人马就是沿着李自成的退路一路跟过来的。同时,闲下来的多铎大军也有了新任务,从河南进攻江淮,灭掉弘光。
弘光惨了。北有清军大兵压境,西有叛军滚滚而来。小朝廷休矣。
只是偏偏这时朝廷的对策又出了问题。许多有见识的人(包括弘光)都认为清军来了是要亡国的,但左良玉来了还可以商量。但马士英死活不干,他怕左良玉来了后全家死光光。仍旧把江淮主力抽调一空,把一个空空的江淮留给了史可法。
到最后,弘光皇帝也想出了自己的应对办法,“上游急,则赴上游;敌急,则赴敌”。整个一个被动挨打。你集中全力打一个,南京都有可能保不住,更别说同时应付两边了。
有点幸运的是,四月初四,左良玉就病死在九江。其子左梦庚接着叛乱,在继续东下时被黄得功打败。暂时遏制了攻势。
但幸运就此而止,北边的多铎进攻却很是厉害。
四月初五,多铎从归德府(今河南商丘)南下。四月十三,渡过淮河。四月十七,打到距扬州二十里处,史可法守在扬州。
结果都知道,四月二十五日,扬州陷落,史可法殉国。
五月初五,多铎打到长江北岸。
初十,弘光、马士英等连招呼都没打,就偷偷跑出了南京。
十五日,多铎率清军主力进至南京城下,三十多名公侯伯爵、尚书侍郎跪地投降。
弘光逃往芜湖,后来被清军捉住,押到北京,杀掉。
至此,第一个南明政权,也是最有可能保住半壁江山的政权,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内斗中把自己斗没了。
只是南明的历史没有结束,江南的抗清斗争没有结束,遗憾的是,南明的窝里斗也没有结束。
南明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朱家子孙不绝,南明的历史就不会中断;南明的历史不会中断,南明的窝里斗也不会中断。
清军占领南京后,原来皇位的竞争者之一潞王朱常芳在杭州当了监国。但此时的形势,已和一年前大不一样了。潞王可能感到指望不大了,一跺脚,投降了清朝。投降后就被清军拉到北京砍了,当然这是后话。
潞王投降对清朝可是天大的好事。不过,对于明朝的士子大臣们却是极大损失。不仅在于杭州一地的得失,更关系到皇位继承人的。
前面讲过皇位继承的资格问题,这时候就只剩下桂王朱由榔了。但这个桂王远在广西,东南是指望不上了。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4 20:02:00 +0800 CST  
下一章:内讧(下)

楼主 虔诚的祈祷未来  发布于 2014-04-27 19:53:00 +0800 CST  

楼主:虔诚的祈祷未来

字数:1075750

发表时间:2014-02-12 17: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5-03 17:12:27 +0800 CST

评论数:137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