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康熙年间,某些「反清义士」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

进入康熙年间,某些「反清义士」或者「明朝遗民」也开始承认清朝的合法性了。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

为了笼络汉族知识份子,康熙皇帝一直推行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治国,弘扬「汉文化」。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换来了当时汉族知识份子对清朝合法性的认同。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3:00 +0800 CST  
康熙年间,汉族的文化名人、儒学家,也认为康熙皇帝继承了「二帝三王」的正统。所谓「二帝三王」,就是尧、舜、禹、成汤、周武王。这显然是肯定清朝属于中国正统的。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4:00 +0800 CST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反清义士」的领头羊。但是,作为明末清初「三大反清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黄宗羲,终身拒绝与清朝合作的黄宗羲,在康熙年间的著作当中,也坦然承认了,元朝和清朝全是中国的正统朝代。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5:00 +0800 CST  
钱澄之,也是明末清初的「反清义士」呢。很有气节的一个人。当然,钱澄之也是终身拒绝与清朝合作的,可是,进入康熙年间以后,钱澄之这个「反清义士」,在写作《正统论》的时候,也明显流露出了肯定清朝是中国正统朝代的想法。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6:00 +0800 CST  
陆世仪,也是明朝的遗老遗少。可是,看看陆世仪后来写的文章。康熙年间,陆世仪认为清朝取代明朝,只是一次改朝换代。他明显认为周朝取代商朝,可以类比清朝取代明朝。他把明朝的遗老遗少比作商朝的遗臣箕子,希望清朝对待明朝遗老遗少,能够像周武王对待箕子那样。这陆世仪,在进入康熙年间以后,明摆着认为清朝是当时的中国正统啊!!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7:00 +0800 CST  
承接 5楼。康熙年间的「反清义士」或者「明朝遗民」当中,认为清朝取代明朝,可以类比周朝取代元朝。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绝不止陆世仪一人。明末清初「三大反清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他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清朝,黄宗羲把自己比喻成商朝遗民 ---- 伯夷、叔齐,又把清朝比喻成周武王、姜子牙统治之下的周朝。黄宗羲认为自己是在效仿伯夷、叔齐托孤于姜子牙的故事。这显然是肯定清朝属于中国正统的。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8:00 +0800 CST  
明朝遗民当中,还有 严绳孙 这样的人。严绳孙是一名学者,他因为怀念明朝,且又恃才傲物,所以,尽管康熙皇帝任命他做官,他却公然在清朝的衙门里面发泄情绪、表达不满。面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不但不怪罪他,反而给他升官。结果把严绳孙感动得不行,到了晚年,严绳孙都认为康熙皇帝是恩人,反倒觉得自己辜负了康熙皇帝的恩情。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8:00 +0800 CST  
明朝遗民当中,还有 王弘撰 这样的人,早年的 王弘撰,思想甚至有点「非黑即白」的味道。他一辈子都坚持为明朝守节,而不与清朝合作。但是,在康熙年间,步入晚年的 王弘撰 思想也发生了转变。此时,王弘撰 写的文章里面,有那么只言片语,明显是站在清朝的立场上说话的!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也表现出了 王弘撰 思想的变化。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49:00 +0800 CST  
明朝遗民当中,还有 张尔岐 这样的人,他早年因为怀念明朝,所以拒绝出仕清朝,可在康熙皇帝统治期间,张尔岐 的思想也发生了微妙变化,于是,此时的 张尔岐,不断告诫自己的学生,要争取出仕清朝。倡正学,挽人心。除此之外,还有 孙枝蔚 ,康熙年间,孙枝蔚 的遗民立场,也有些松动了,有一点点认同清朝了。


以下截图,依然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51:00 +0800 CST  
明朝遗民李颙,也多次获得优容礼待。进入康熙年间,清朝的官员们,一直在为李颙改善生活,为李颙安家、购地。于是,李颙的遗民心态也有些松动,有一丁点认同清朝了。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53:00 +0800 CST  
因为康熙皇帝对待知识份子的态度,康熙中期以后,社会上的知识份子,已经普遍形成了对清朝合法性的认同。「明朝遗民」反倒成了「非主流」。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54:00 +0800 CST  
当然了,康熙年间,也存在一些「反清义士」或者「明朝遗民」,是坚持不肯认同清朝,丝毫也不妥协的。但是,这些人感受到的,并不再是顺治年间那种一呼百应的光荣,而是越来越深的孤独感。因为就连昔日与他们一起「反清」、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都已经归顺了康熙皇帝。其中,阎尔梅,屈大均等人的这种感受尤其强烈。黄宗羲认为,出现这种局面,是因为康熙皇帝留心文治,弘扬「汉文化」,所以,成功消解了某些人的「反清」思想。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55:00 +0800 CST  
更加值得一说的是,遗民不世袭。「明朝遗民」纷纷病故以后,他们的后代或者学生当中,就有很多人选择了出仕清朝。彻底不见了遗民立场。因为经过了康熙皇帝的统治之后,满、汉两种异质文化,早已经由冲突变为整合,「华夷之辨」已然消解。


以下截图,摘自《清初遗民社会》,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56:00 +0800 CST  
(结束)。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4:58:00 +0800 CST  
下面这张截图,是某人的反动言论。接下来,我为大家反驳这些反动言论: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5:36:00 +0800 CST  
回复@一首_镇魂曲@寡妇村村长free(16楼):


一个事实是:清朝皇帝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清朝统治者明确肯定清朝属于中国,从不自外于中国!!对此,你否认得了吗?!


以下内容,摘自《清代满人的“中国认同”》,载自《中华读书报》,2010/10/27 :

顺治时期,清朝的政治文书中已经出现了将整个清朝统治区域称为中国的“中国”用法。到康熙朝中期以后,这种“中国”用法已随处可见,并迅速成为其“中国”用法的绝对主流。至此,可以说满人高层认同“中国”、自称“中国人”的情形,已成为一种自觉的常态。特别是在与外来西洋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中国”与“西洋”,“中国人”与“西洋人”对称。皇帝、满人大臣、汉臣乃至在华西方传教士,均是如此。此时,表示原明代汉人统治区含义的“中国”一词虽仍有某种遗留,但其已无法使用在国家身份认同的正式场合。在第一个正式的国际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中,作为整个大清国国家名称的“中国”和作为中国人称呼的“华民”多次使用,其发祥地的东北满洲,也被明确称之为“中国”的组成部分。《清圣祖实录》对《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之碑文的记述,能清晰地说明这一点。1711年,康熙为测绘东北地区,特详谕大学士哪些系“中国地方”,以什么为界线,在他那里,满洲已被非常明确地称之为中国的“东北一带”(见《清圣祖圣训》卷52)。

到乾隆朝之时,此种表明其整个国家认同含义的“中国”概念之使用已然制度化,特别是对外自称之时。1767年,乾隆本人就明确规定:“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清高宗实录》卷784)。因为只有在不断面对外来“他者”时,国人才会有此种表明自我国家身份认同的需要和动机。值得注意的是,乾隆强调对外应称“中国”时,恰恰针对的是永昌府檄缅甸文中“有数应归汉一语”,他明谕“归汉”的说法为“不经”,这很典型地表明了乾隆皇帝对其所认同的“中国”及其范围之理解。也在同一年,宫廷传教士蒋友仁奉乾隆帝之命手绘了一幅高水准的《坤舆全图》进呈并得到认可,其在地图上就直接将大清国的整个统治地区标名为“中国”。这与乾隆同时强化满洲的族群认同之间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两者并存。

晚清时期,在与欧美等国所签署的各种中外条约中,作为整个国家名称的“中国或中华”与“大清国”在相同意义上同时交替使用的情形更是极为普遍,甚且很少例外。如1842年中英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南京)条约”的汉文文本中,就是“中国”和“大清”混用不分的;中法“黄埔条约”亦然。而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汉文文本开头更称清朝为“中华大清国”,结尾签字处则注明“大合众国钦差全权大臣驻中华顾盛”。十余年后的中美“天津条约”里,也称清朝为“中华大清国”,称大清皇帝为“中华大皇帝”。凡此不仅表明了以满人贵族为核心的清朝统治者对“中国”或“中华”这一国家名称的自我认同,同时也意味着它实际上已得到了当时国际社会的承认。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最主要的西方强国在与中国签署条约的本国文字条约文本中,有时干脆就直接将“大清”二字译成“中国”。如前面提到的中英“南京条约”的英文本里,大清皇帝的对应词就写作“Emperor of China”;大清国也直接写作“Chinese Empire”。可见在当时的英国人看来,“大清”和“中国”根本上就是一回事罢了。

笔者曾粗略统计清朝最重要的政书《大清历朝实录》里“中国”一词的使用情况,其结果是1912年之前共有1680多次的使用,其中那种包括全部清朝所治区域与民族在内含义的“中国”,以及泛指此前古代中国的用法竟占到了95%以上。而仅指所谓明朝统治区域(即中原)的其他使用极少,乾隆朝以后更少,并且多是在分别满汉关系的特殊语境下,如雍正与曾静论辩华夷等场合才出现。清朝皇帝喜欢挂在嘴上的所谓“中外一统、满汉一家”,其“中外”并非意指现代意义的“中国”和“外国”,而多是泛指中原和中原以外的广大地区。这也可以说是满人皇帝所主导的、以整个清朝统治区为范围的“中国认同”之集中体现。 :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5:39:00 +0800 CST  
承接 17 楼。诚然,古代「中国」的含义,与今天不同。但是,清朝官方、清朝皇帝自称的「中国」,常常包含着一层主权国家的含义,你又否认得了吗?!与明朝的「中国」相比,反倒是清朝「中国」更接近于近现代「中国」的含义。清朝属于中国,清朝皇帝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是你想否认就能否认的!!


以下内容,摘录 《“中国”与“天下”的重合》,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17卷,第三期:

进入清代以后,虽然清朝直辖的18个省依然以“中国”称之,而“天下”也保持着泛化的指称政令实施范围的含义。但“中国”却有了指称清朝疆域的用法,“天下”与“中国”出现了重合的倾向。一个明显的例证即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康熙二十八年,为了解决沙俄向东扩张而引发的边界争端,清朝和沙俄签订了具有现代国际法水准的边界条约 ----- 《尼布楚条约》。清朝依据《尼布楚条约》所立界碑全文为:“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国议定边界之碑:一,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伦穆河,相近格尔必齐河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大兴安以至于海。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山北一带之溪河,尽属鄂罗斯。一,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还.......” 很显然,在条约中“清朝”和“中国”是可以互称的,“中国”已经具有了一个近现代主权国家的含义。该条约的满文、俄文、拉丁文本也都是如此。也就是说,最迟到康熙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称呼,中华各民族也由此开始以一个主权国家 ----- 中国的身份活动于世界舞台。
====================================

尽管《尼布楚条约》的正式文本,只有拉丁文。但在条约签订之后,清朝使用包括汉字在内的五种文字,把《尼布楚条约》刻在了中俄界碑上。明确了这点之后,再看上述文摘。

====================================


以下内容,摘录 乾隆帝《命馆臣录存杨维桢正统辨谕》:

我朝为明复仇讨贼,定鼎中原,合一海宇,为自古得天下最正。然朕犹于《通鉴辑览》内存福王建国之号一年,使其能保守南都未尝不可,如南宋之承统绵延不绝,而奈其当阳九之运,天弗与,人弗归,自覆其宗社也。此实大公至正,天下万世可以共见共守之论。然馆臣之删杨维桢《正统辨》者,其意盖以金为满洲,欲令承辽之统,故曲为之说耳。不知辽、金皆自起北方,本无所承继,非若宋元之相承递,及为中华之主也。若以此立论,转觉狭小,天下万世必有起而议之者,是不可以不辨。朕以为,不但《辍耕录》中所载杨维桢之《正统辨》不必删除,即杨维桢文集内亦当补录是编。并将此谕各载卷首,以昭天命人心之正,以存春秋纲目之义。特谕。乾隆辛丑孟春。
======================

乾隆帝的上述言论,固然有美化清朝的嫌疑。但从中仍能看出:
乾隆帝认为「满洲」是宋朝法统的延续。而非金朝法统的延续。

清朝皇帝既承认自己属于「中国」,还承认自己是汉族王朝的延续。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5:40:00 +0800 CST  
回复@一首_镇魂曲(16楼):


还说什么「通古斯」??首先,满族是中国东北地区土生土长的民族,
如果你想否认这一点,那么,明朝的官方文献就能抽你一巴掌。
- - - - - - - - - -


《东夷考略》记载:“建州、毛怜裔出渤海,居处饮食有华风。海西系黑水裔,其山夷以山作窑,即孰女真完颜种”

《皇明九边考》卷二《辽东镇边夷考》记载:“建州 毛怜 则渤海大氏遗孽,乐住种,善缉纺,饮食服用,皆如华人,自长白山迤南,可拊而治也。”

《明会典》卷107《礼部65,东北夷款》记载: “女直古肃慎也,在混同江渚,开原城北,东滨海,西接兀良哈,南邻朝鲜,为金余孽。永乐元年,其诸头目来朝,后悉境归附。”

《大明博物典汇》第9卷《建夷考》记载: “今女真即金余孽也。国朝分为三种:曰建州、曰海西、曰野人。永乐元年,野人酋长来朝,建州、海西,悉境归附。先后置建州等卫,置都司一,曰奴儿干,以统之。官其酋。”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5:44:00 +0800 CST  
@sbshot520:


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清朝历史,当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
即使按照古代的标准,清朝也同样是中国的正统朝代之一。



首先,清朝皇帝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从不自外于中国。


其次,即使是在康熙年间的「反清义士」或者「明朝遗民」那里,
所谓「清朝非中国论」也不是确定意见!!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5 15:53:00 +0800 CST  
回复@寡妇村村长free(21楼):


呦呵,你还真敢在这回复呢。所谓「满洲国」(以下简称「伪满」),那是近代、中日矛盾的产物,而不是满汉矛盾的产物。「伪满」内阁有 11 名成员,其中的 九 名都不是满族。「伪满」的幕后大老板,是日本关东军,是日本军官土肥原贤二,而不是满族人民!

溥仪投靠日本。而溥仪的行为,代表不了满族人民,溥仪甚至连爱新觉罗家族都无法代表。就连溥仪他亲爹(载沣),溥仪他亲叔叔(载涛),都跟溥仪划清界限,反对他的卖国行为呢!!启东 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成员,但是,启东 却参加了东北地下抗日组织,因而获得了「红色王子」的美称呢!你说,溥仪能代表谁?!他只能代表他自己!!

楼主 南湖_秋水  发布于 2013-11-16 09:08:00 +0800 CST  

楼主:南湖_秋水

字数:23045

发表时间:2013-11-15 22:4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1-07 04:23:58 +0800 CST

评论数:8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