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一步好棋么?(原创三国,自成一家)

《纵横三国论英雄》(孙正宇著)
1.各路诸侯为什么没有率兵勤王,迎接献帝呢?
其实当时具备勤王条件的诸侯除了曹操之外,还有袁绍、刘表、袁术。
刘备为什么不勤王?毛宗岗父子在点评三国时写道,大意为:
其一,杨彪建议献帝召曹操勤王,没有召刘备勤王。
其二,没有召刘备勤王的原因是“刘备兵少而势弱,曹操兵多而势力强”。
这两个理由恐怕都说不通,为什么?
其一,刘备之前是平原相,作为当朝太尉的杨彪在刘备当徐州牧之前是否听说过刘备都是个问题,更谈不上了解刘备了。我们不要忘了刘备说的那句话:“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其二,刘备当时在徐州,他的地盘和洛阳之间隔着曹操的地盘。刘备要想勤王需征得曹操的同意,而且吕布还在小沛,刘备不敢轻易离开。
袁绍为什么不勤王?
据史书记载,袁绍的部下在这个问题上分成两派。勤王派是以沮授为代表的,主张把汉献帝请来,安置在自己的地盘里,“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
反对勤王派以郭图、淳于琼为代表的,主张:
其一,汉朝已经衰败很久了,复兴汉室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必要去做兴复汉室的事情。
其二,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什么意思?鹿代指天下,一旦秦朝失去了天下,谁得到天下,谁就可以当皇帝。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说一旦汉朝灭亡,袁绍就可以争夺天下了,夺得天下就可以当皇帝了,为什么要再请来一个皇帝呢!
其三,把汉献帝请来,什么事情都要向汉献帝请示,很麻烦。如果同意汉献帝的意见,就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如果不同意汉献帝的意见,就属于抗命。
袁绍同意了郭图和淳于琼的意见。
其一,袁绍认为郭图和淳于琼的意见有道理。
其二,袁绍不喜欢汉献帝。为什么?汉灵帝晚年,出现了立太子之争,袁绍站在何进一方主张立何皇后的儿子刘辩为太子。这就等于和当时的陈留王刘协(汉献帝)站到了对立面。后来袁绍带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袁绍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没有成功。袁绍和汉献帝的矛盾是很难调和的,特别是拥立刘虞为帝的企图,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等于说是造反。
其三,汉献帝身边有一帮拥汉派,即皇亲国戚和士族官员,这些人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政治影响力不小,权臣董卓就是败在王允的手上。如果袁绍把汉献帝请来,还要小心提防汉献帝和皇帝身边的拥汉派。
袁绍打的是什么算盘?袁绍在等,等什么?等李傕、郭汜这样的人去消灭汉献帝的小朝廷,这样就会出现一个“秦失其鹿,天下逐之”的局面。
刘表为什么不勤王?
刘表的算盘和袁绍打的不一样,刘表觉得这事和他没什么关系。有人会问,刘表不是汉室宗亲么?刘表是汉室宗亲不假,可是刘表的志向在哪里啊?保住荆州的地盘,作荆州的“土皇帝”。刘表没有夺取天下的野心,也没有那么大的格局。之前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作为荆州牧的刘表都没有参加,现在也是如此。
袁术为什么不勤王?
袁术觉得自己四世三公,一直都想当皇帝。后来献帝在位时,他在淮南称帝,可见袁术对勤王自然是不感兴趣。
2.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叫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步好棋么?
曹操听说汉献帝到了洛阳,召集众谋士开会研究。会议上荀彧提出:
其一,春秋时期,晋文公纳周襄王;楚汉战争时期,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这些行为都很得人心。
其二,主公(曹操)您也应该学晋文公,学汉高祖。在汉献帝处于困境的时候,奉天子以从众望。如果不趁早行动,就会被别人抢了先。
《三国志》中记载,谋士毛玠曾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曹操采纳了荀彧等人的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这步棋是一步好棋么?总的来讲利大于弊。
利在哪里?
其一,曹操将汉献帝控制住自己的手中,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在政治上掌握了主动权。比如,从程序上讲,各路诸侯有重大的事情,都要向朝廷汇报一下;有时候诸侯们需要朝廷给予一些名义上的肯定或封赏,这些事情都需要和曹操沟通处理。自从曹操控制朝廷之后,袁绍就有一种恐惧感,担心曹操别以皇帝的名义下一道对自己不利的圣旨,自己是执行圣旨,还是不执行啊!
其二,曹操控制了朝廷,曹操的军队就等于是政府军,是中央军;孙权、刘备、袁绍、刘表等人的部队就成了割据力量,地方军团。曹操征讨四方,会给人一种朝廷平定地方的感觉。
其三,曹操可以以归顺朝廷的名义招降纳叛。比如张绣后来归顺曹操,而曹操控制朝廷。等于说张绣名义上归顺朝廷,实际上归顺曹操。
其四,提高了曹操本人的政治地位和名望。之前我们讲过,曹操这个人从小到大,不被人看好,不被人重视。后来当了官,虽然很有作为,但是被东汉末年的官场主流视为异类。讨伐董卓又打了败仗,被人嘲笑。可是现在不同了,曹操控制了朝廷,各路诸侯都不敢轻视,与其他诸侯相比,大家往往要对曹操高看一眼,曹操的政治威望逐渐起来了。
其五,许都成为当时国家的首都。许这个地方原先是曹操的根据地,现在皇帝来了,一下子成为三国时期的政治中心。既然是首都,他就产生了以下效应:
第一点,政治向心力效应。对于各路诸侯来讲,许都有着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向心力,同时许都还对各地的诸侯形成一种政治上的辐射效应。江东任职的王朗、华歆最后归附了曹操,西川的张松首先想到的是献图给曹操,不能说和这种政治上的向心力没有关系。
第二点,商业发展的带动效应。许都有了首都的职能,会带动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来北往的商人会带来不同的理念、信息、物资、书籍等等,开拓人们的视野和眼界。
第三点,以建安文学为代表的文化繁荣效应。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这一年是建安元年。建安时期指的是公元196年到公元220年,即建安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李白有一句诗: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开山鼻祖。曹操、曹丕、曹植都是文学大家,在历史上被称为三曹;除三曹外,文坛上还有建安七子,即:陈琳、孔融、王粲、应玚、徐干、刘桢、阮瑀。著名的文姬归汉也是发生在建安时期,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当然,文学的繁荣不仅仅是迁都许都的推动。
建安时期医学也有很大的发展,华佗、张仲景和董奉并称建安三神医。华佗被尊为“外科圣手”;张仲景被尊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董奉生于建安二十五年,是东吴名医。
第四点,各类人才的聚集效应。许都具有政治向心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这三者必然会带来人才的聚集效应,同时人才的聚集效应,又会增强政治向心力,促进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许多名士都来到许都寻找机会,发展事业。如原北海太守孔融,“喷子”祢衡。
弊在哪里?
其一,汉献帝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他身边有一个利益集团,可以称之为拥汉派。拥汉派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皇亲国戚,如国丈伏完、国舅董承。这部分人和皇帝有姻亲或血缘上的关系,是汉献帝的坚定支持者。另一部分是世代享受特权的士族阶层,这些人和汉献帝形成了利益共同体。他们虽然没有了实权,但是能量很大,政治影响力不能低估,董卓就是被王允为代表的拥汉派扳倒的,李傕、郭汜也是被杨彪、朱儁为首的拥汉派分化瓦解的。现在这些人来到了许都,曹操和以汉献帝为代表的拥汉派之间的政治斗争才刚刚开始。这就导致了曹操面临两个战场,对外要和各路诸侯作战,对内要防范和镇压拥汉派可能发动的政变。
其二,曹操不能长时间远离京都。尽管曹操有荀彧这样萧何式的人物帮他管理后方,但是一旦曹操远离京城,汉献帝为首的拥汉派就可能利用这种相对宽松的政治空间搞一些动作。曹操要是长时间不在京城,别人不一定能压得住局面。所以曹操每次外出征战,无论胜败,都要马上赶回京城,担心京都的稳定。
楼主 孙正宇2018  发布于 2018-04-08 20:16:06 +0800 CST  
大家好
楼主 孙正宇2018  发布于 2018-04-08 21:24:42 +0800 CST  
大家多多支持
楼主 孙正宇2018  发布于 2018-04-09 22:19:31 +0800 CST  

楼主:孙正宇2018

字数:3019

发表时间:2018-04-09 04:16: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7 01:00:57 +0800 CST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