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安民》第III卷《亢龙有悔》第218章《大败》

一楼度娘~

楼主 sindy_迪迪  发布于 2016-03-26 21:34:00 +0800 CST  
第217章在以下地址:http://tieba.baidu.com/p/4436521201

楼主 sindy_迪迪  发布于 2016-03-26 21:35:00 +0800 CST  
杜如晦一想通了西秦军的诡计,只惊得后背霎时一片汗津津。他连忙派了一名唐军士卒立即出城去向刘文静与殷开山报告正有一支不点火把、看起来是薛举统率的西秦军主力要绕到大军背后施袭的消息,一边自个儿飞奔跑下城头,冲向城内的元帅府。

他心知自己这样派一名士兵去报信,只怕刘、殷二人不会听信,甚至完全不放在心上。现在唯一还有可能阻止他们二人如此轻率出击而招致大败的,就是马上把此事报告给卧病在床的李世民知晓,由他这大军元帅发下军令严命他们立即撤兵回城。

在跑向元帅府的路上,杜如晦都已经颇感后悔,早知道自己应该一见到唐军大举出城就像现在这样去直接向李世民报告。他始终是囿于自己的官职低微而不敢冒然行此越权之举,但如今西秦军的诡计虽是昭然若揭,可是唐军撤退的最佳时机已过,只怕即使现在去找李世民,也来不及阻止唐军大败的可怕后果发生了。

杜如晦就是怀着这样纷乱懊恼的心思一头撞进了李世民的寝房。刘文静的两名亲兵虽然守在外面,但他一边高喊“紧急军情!紧急军情!”一边不顾一切地冲进去,那两人一时给他吓住了,竟是不敢阻拦。待得回过神来,杜如晦已冲进寝房,李世民也已听到扰攘之声而坐了起来,掀起了罗帐。

杜如晦气喘吁吁地将今天中午到刚刚他在城头看到的情况、以及他对西秦军的诡计的猜想一一道出,李世民听得脸色铁青,一手掀开被子,“咚”的一下赤着脚就跳下床,叫道:“给我穿衣备马!我要亲自出城去召回大军!”

然而,他双脚一着地,只觉双膝之处一阵酸软,身子一晃,差点就要跌倒在地。杜如晦连忙伸手扶住他,感到他的身子颤抖不已,显然现在虽然不是疟疾发作的时间,但经过上次的发作,他还是元气大伤,根本不可能还有足够的体力披甲上马、出城作战。

他连忙劝慰道:“元帅,现在不是拿您的身子逞强的时候!您还是赶快写一份手令,属下给您带出城去向刘长史和殷司马宣示吧。”

李世民虽然恨不能亲自出城,但身子实在是抖得厉害,各处关节也酸痛得好像是刚刚才打完了一场大仗一般,只得长叹一声,由杜如晦搀扶着在书案前坐下,就着亲兵点起的烛火写了手令交给杜如晦。

然而当杜如晦跑到城门的时候,见到的已是城外火光一片、喊杀连天的景象。原来在这段时间里,薛举率领的西秦主力军已经赶到,向唐军背后发动突袭。刘文静和殷开山虽然接到杜如晦派出城去的小兵的报信,殷开山毕竟身经百战还是明白行军打仗之道的,一听就相信了那小兵所说的西秦军诡计,立即下令撤退回城;但八万大军一时之间哪能那么快就一齐改变行动?就连撤军的命令要传遍全军那都是相当的费时失事。因此唐军还没来得及撤退,西秦军已大举杀到,为免敌人趁机攻入城内,城内的守兵哪敢大开城门放进自己的军队?也正如杜如晦先前所料,前方的薛仁杲一见唐军背后遭到突袭,立即就率领所部如猛虎下山般飞扑过来,霎时令唐军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之内。

杜如晦飞奔上城头,爱莫能助地看了一阵子,就知道唐军此番大势去矣!

西秦军有备,而唐军无防,再加上西秦军的骑兵之强确实远非才训练了半年时间的唐军可比,只能是被高速奔驰的骑兵切割成好几块地惨遭屠戮。八大总管所部的军队之中,只有刘弘基一部能及时结成阵势,由弓箭手团团地在外围了好几圈,以一轮一轮的箭雨压住阵脚,没给西秦军的骑兵冲散。然而他们一支孤军充其量也只能做到现在这样暂时自保,却是无法再去救援其它被冲散了阵脚的友军。而箭矢总有射完的时候,到了那时还没有援军出城接应他们撤回城中的话,就得以血肉之躯来抵挡人数比他们一部之军要多得多的西秦大军了。当西秦军将其它各部都杀戮殆尽的时候,刘弘基这一部再怎么坚守都只能是全军覆灭的下场吧?

杜如晦只觉眼前一片水气迷离,是泪水在不知不觉间涌进了他的眼眶。他以往做的都是文职,还真的没亲眼见过如此兵败如山倒的惨烈战况。然而,他也知道这个时候不是伤感与软弱的时候,城外的唐军大败的命运已被注定、无可挽回了。唐军主力如此被一战全歼,则这高墌城还能守得住吗?只怕陷落于西秦军手中也是迟早之事而已吧。可城内还躺着染病在身的唐军元帅李世民!如果这一军主帅、大唐秦王竟然落入向以残暴虐待俘虏而著称的薛氏父子手中……

什么叫“不堪设想”,杜如晦终于对这个烂熟于胸的词语有了切肤之痛的体会。于是他确实也不敢沿着这个思路继续想下去,再次飞奔跑下城头,召来自己所部的那一支百人队伍,领着他们赶往元帅府。才走到半路,却已遇上了载着李世民的车轿。原来李世民在杜如晦离开之后,越想越是忧心如焚,终于还是不顾一切地命亲兵给他穿上衣服——沉重的盔甲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穿得上的,马也绝对没法骑上,于是就躺在车轿上,往城头这边过来,想看看两军交战的状况。

杜如晦拦住车轿,跑到李世民身边,向他简述了刚才在城头看到的情景,道:“元帅,大势已去,您现在再上城头也改变不了战局,还是为了大军着想,赶紧离开高墌吧!只要您这统军元帅还在,大军的主心骨就也还在,总有逃散了的士卒会重新聚拢到您身边,继续守国卫土。但如果您给西秦军俘虏了,您会受到敌人的折磨就不用说了,主上为了您这爱子而投鼠忌器,只怕不得不接受西秦军难堪之极、甚至是屈辱之至的无理要求呢!”

李世民咬着牙关,泪水滚滚而下,道:“这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我懂的!我们……走吧!”

杜如晦立即下令自己的那支小队伍列好阵形,护卫着李世民所乘的车轿,从最远离两军酣战的城门离开高墌,往长安的方向撤退。

杜如晦虽是一介文士,这时却也手执长刀,骑马紧紧跟在车轿之侧。他能看到,车轿虽然在朝着远离战场的方向走,李世民的脸却始终是朝着战场的方向张望。远处的冲天火光映照在他的脸上,因此杜如晦能看得清清楚楚,两道长长的剑眉蹙得紧紧的,泪水仍在止不住的滑过脸庞,但那用力抿着的双唇,令那悲伤的表情透出一股坚毅之意,更像是一种悲壮!

多年之后,杜如晦回想起这一夜里见到的这张李世民的脸,他才忽然觉察到,这是自己的记忆里关于李世民的脸容之中绝无仅有的一副表情——尽管李世民哭泣流泪的模样也并非罕有能见到,但如此悲壮沉痛之色却是唯独的一次。那是因为,在那之后,李世民就再也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了!

细想起来,其实这一败也不是他的错啊!他本来早就叮嘱了刘文静和殷开山二人不要在他病愈之前轻率出击的,他在更早的时候就对包括八大行军总管在内的军队高层都说了此次对付西秦军的战略是一个“拖”字——事实也是,这个“拖”的战略他已经身体力行了一个月了。要不是他意料之外的病倒,这一场大败根本就不会发生吧?或者说,这还是算他的错——他是错在太过信任刘、殷二人,把军权都交给了他们。可是,当一军主帅病倒不能理事时,不把军权交给大军长史与司马,又能交给谁呢?

但不管怎么样,大败还是大败了。对这在此之前从来未尝败绩、心高气傲的少年来说,这场大败是彻骨之痛,却也是……不甘之至啊!

楼主 sindy_迪迪  发布于 2016-03-26 21:36:00 +0800 CST  
后记:

1、关于第二场西秦之役唐军落败里世民要负的责任几何,史家一直有争论。史书的记载把过错都归于刘文静和殷开山,但后世不少史家认为这里有替世民掩饰过错的成分。不过我个人认为,世民在这一败中应该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责任。之所以这么说,当然不是因为我为世民讳;也不是像很多主张世民无责的论者那样,把证据集中在考证他确实生了病这一点上。而是更有力的证据在于,正如我在这一章的最后通过杜如晦的内心活动所指出的那样,世民在病倒之前,已经与西秦军在高墌对峙了近一个月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如果他真的本来在此役中认为唐军强于西秦军,于是有轻敌的思想,急于与对方尽快决战,那他早就该开打了,怎么会拖了将近一个月?显然,他本来对于如何打赢这一仗的战略,跟后来第三场西秦之役的决战是一样的,就是先使“拖”字诀,拖到西秦军粮草不继、士气疲乏之际再作决战。

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战略在后来的河东之战(灭亡刘武周的定杨军)中,体现得更为显著——即使在唐军出动骑兵在数次伏击战中打败敌人、不少将领主张是时候与定杨军决战之际,世民仍坚持让主力大军潜伏在城池之内不出动,一直拖到定杨军粮草吃尽、不得不撤退之时才带领主力大军大举追击——,但在更后来的洛阳之战(灭亡王世充的郑国)中,却没有使用。这说明,当世民使用这种战略时,他是把自己定位为“弱者”的一方,所以采用这种手法来“拖垮”属于强者的敌人。但当他认为自己是“强者”(如洛阳之战)时,就不会再采用这种手法,而是主动出击了。

这倒过来也就证明了,在第二场西秦之役中,世民其实是把唐军定位为“弱者”的,那又何来轻敌之说?又怎么会同意刘文静和殷开山轻率地把主力拉出城外摆出与西秦军决战的姿态的做法?当然,他作为主帅,未能有效控制下属,也是一种失职,但这跟他当时还过于年轻、没有真正赫赫的战功,也就未能在唐军内部建立起让上下将士死心塌地信服于他的威望,不无关系,也就不完全是他的能力之过了。

2、世民在刘文静、殷开山将主力拉出城外列阵之后曾紧急下令到阵前要求二人立即撤退回城之事,也是史实。这也说明世民是绝不同意在此时与西秦军决战的。

楼主 sindy_迪迪  发布于 2016-03-26 21:36:00 +0800 CST  

楼主:sindy_迪迪

字数:3649

发表时间:2016-03-27 05: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0 20:55:38 +0800 CST

评论数:3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