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孔子,你必须认识的一个人

孔子,你必须认识的一个人
网易部落
作者:myvillage 



孔子本人,是个生命的积极讲求者。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起居非常讲究。他爱唱歌,如在路上闻听到优美的歌声,他必停下来请教,然后踏着节拍与别人同歌。 

孔子身上,有着浓厚的人情味。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孔子在有丧的人家旁边吃饭,从来未饱过。
 
孔子全身心投入生命。他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孔子的哲学,可谓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哲学,而一个“人”字,则贯穿了孔子哲学的始终。 

正如孔子说:“道不远人。”(《礼记.中庸》)一切离开了人之为人的理论都是虚妄而无意义的。正如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人性的弘扬只能靠人自身的努力和创造,是人自己去创造自己。 

我们有必要关注这样的问题:孔子几千年来厚重的凝聚力和感染力究竟在哪里?我们有必要穿越千年风沙,去领略一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里孔子厚重而朴实的为人。 

也许我们能够发现,或者我们必能发现,孔子,原是这么一位生动而可爱的人;原是这样一位平凡而难得的人。孔子对于“人”的表述,总是离人最近,离生活最近,所以,孔子的哲学简单而纯朴,直观而现实,具体而丰富。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显示出他是个真正的存在者,他真正享受着自己的存在,他真正知道自己活着要干什么,怎么去干。因此,孔子的哲学才达到一种不容争议的高度。 

(一) 孔子说人 
《关雎》,这是多么美的诗呀。不然,我怎么把她编在《诗经》之首呢?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 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思虑是那样端庄,性情是那样纯正。你理解整个《诗经》吗?《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无邪”——纯正无邪的心志。 

拥有纯正无邪的心志,人是向往美好的,是一个纯纯朴朴美好的生命,一个光辉的有意义的生命,一个象模象样的人。 

仁,或者人,就是这样一个纯纯正正的人,一个追求美好的人,一个象模象样的人呀。 

如果他是国君,他是一个好国君。如果他是臣子,他是一个好臣子。如果他是父亲,他是一个好父亲。如果他是儿子,他是一个好儿子。
 
如果他富有,他是那样地爱好礼仪。如果他贫穷,他也不失快乐。
 
他有着纯净无邪的心志,他讲求做人的道理,他用心地生活着,他快乐地生活着。 

所以,朋友们信任他,少年的人怀念他,善良的人喜欢他,年老的人因为他而感到安宁。 

所以,在那和煦的春日,他会穿起春天的衣裳,和朋友一道,沐浴在春天的阳光里,陶醉在迷人的春风里,歌舞相和,尽情抒发爱的情怀。 

天下有什么道理可以让我们费尽心机呢?做人,就是要做个端端正正的人,做个美好的人,做个正人君子。只有端端正正做人,追求做人的道理,我们才能享受这美好的生命呀。所以,人之为人,就是要保持我们这纯正无邪、向往美好的心志。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无论在怎样的时刻,我们保持这纯正无邪的心志,只有这样,生命才依然那样美好,焕出光华,这,就是我所说的中庸。 

舜啊,他是个大智者吧,他抑恶扬善,辨别真伪,将真理用之于民。舜之所以为舜,不正是因为他善于中庸吗! 

颜回,又是多么让人欣赏啊。他依照中庸做人,一旦认定了一个道理,就再也不失掉它。“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天地是博大的,是无私的,日月的光芒照耀到每一个它能到达的地方。我的生命也能如日月一样焕发光彩吗?可是,生命的逝去,就象是流水一样呀! 


楼主 溪山琴况  发布于 2005-07-13 21:23:00 +0800 CST  

宰予,可你竟然会在大白天睡觉,哎,真是朽木不可雕啊。原壤,你这没规矩的贼子,幼时就不学好,长大了还是没出息,你还活着干什么!你这该打的!你这该打的!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 

做一个纯正的生命,不是很快乐吗?即使粗茶淡饭,困了拿胳膊当枕头,又有什么值得在意呢?靠不义得来的富贵,不过象浮云一样。我们所以快乐,正在于我们是美好的人啊。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还谈什么快乐呢? 

所以,那些巧言令色、道听涂说的人是值得鄙视的,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令人厌恶的,还有那些每天聚在一起,讲些不三不四话、玩弄小聪明的人,那些不求进步、不思进取的得过且过之辈,那些患得患失的小人。最值得痛恨的还有那些背弃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一个人只要用心追求做人的道理,就是一个不错的人了。一个完人又何必非要具备臧武仲的智慧?公绰的贤德?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技艺?生命美好高深的境界,圣人也有达不到的。一个人只要见利思义,见难奋不顾身,不轻易改变做人的志向,不也可以说是完人吗? 

一个人如果执着地追求美好,就没有什么能改变他的志向;一个人如果坚决地抵制邪恶,就不会做出不良的行为。做一个真正的人,执着地追求美好,坚决地掏邪恶,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用心尽力,我看没有人做不到的。也许真有人做不到,可这样的人我实在还未见过。如果努力,人人都可以是尧舜啊,为什么没有人能做到呢?要求一个人做到“中庸”,实在是太难吗? 

人们都说:“我知道应该怎么办。”可在利欲的驱使下,都象禽兽一样掉入陷阱,而且不知躲避。人们都说:“我知道这个道理。”可是要纯纯正正地做人,连一个月也难坚持。一些人才足以治天下,一些人为了道义可以不要爵禄,一些人勇敢得可以出生入死,可要他端正地做人,却不可能。 

中庸之道,真的行不通了吗?智慧的人总认为做人的道理很简单,没必要认认真真地去做;而愚笨的人却认识不到这些道理,又总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做。贤良的人做起来总是超过别人,以为那些基本的道理没必要知道,可不肖的人却总是不能做到,又不要求自己去做到。 

《易》,是哪位智者创造出来的呢?既高妙又完备。一个人,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环境和境况,而《易》,则告诉人们保持内心的端正,以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法。有了《易》,一个人就可以少犯错误,并不断纯洁自己的品德。天下怎么会有这样奇妙的书呢? 

可能够保持生命的纯正,只有一个领悟了生命意义的人才能做到呀。
 
只有领悟了生命意义的人,才知道追求什么,舍弃什么,爱好什么,讨厌什么;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所以他明智,不忧虑,不惧怕,无论贫贱艰难、富贵安乐,他都能坚持自己做人的志向。他安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做使生命更加美好的事。而这些,是一个“不仁者”所达不到的。 

这领悟了生命意义的人正是“君子”。一个君子立于世间,不讲什么可以不可以的,凭的是做人的道理;如果一个君子失去了他的追求,还叫什么君子?!所以,一个君子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违背原则,紧急关头如此,颠沛流离时亦如此。 

够得上君子,一个人是足以令人称道的。 

不做个美好的人,不追求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何在呢?齐景公虽有马千驷,到死之日,人们并未称赞他。倒是伯夷、叔齐,虽饿死在首阳山上,人们至今还怀念他们的高节。水与火,我们一天也不能缺少,但一颗纯正无邪的心失去了,一个人就不成为一个人了。拼命地追求活命,一个人照例会死去,可勇敢地探索真理,一个人却更成长为一个人。一个人不能更改做人的志向呀,即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维护做人的尊严。

 

(二) 孔子说生活 
人追求做人的道理,体现在做人上,是“中庸”,具体到生活上,便是行“礼乐”。 

生活是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快乐、幸福。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和睦相处,讲求信用,这就是“礼”。人们由爱与敬而得到幸福、充实,并体现在歌舞及音乐上,这就是“乐”。“礼”与“乐”,正是人的生活方式。 


楼主 溪山琴况  发布于 2005-07-13 21:23:00 +0800 CST  

喜、怒、哀、乐,是人的常情。父慈子孝,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是生活起码的道义。人与人之间讲信修睦,崇尚辞让,去除争夺仇杀,没有礼怎么实现呢?饮食男女,是人之大欲;死亡贫苦,是人之大恶,要想人们都把心里的愿望与厌恶表达出来,没有礼怎么办到呢?人是天地的精灵,五行的起始,人就是为着吃美好的食物,听优美的声音,穿漂亮的衣裳而活的,失去了礼,人凭什么生活呢?失去了爱,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人呢? 

今天很多具体的礼节,正是由于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形成的。比方,丧礼、祭礼、射礼、御礼、冠礼、昏礼、朝礼、聘礼。人们通过祭礼缅怀那些为人类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激励自己的斗志,而不忘自己做人的根本。人们为一个成年人行冠义,使他真正认识到自己已成长为一个人。人们通过婚礼,缔结两个人伟大的婚姻。等等。每种礼节都凝聚着人们美好的情感,饱含着生活的真谛。 

做任何事情一定存在它的礼,而社会的一切活动,离开了礼,是办不成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论,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因为有了礼,生活才井然有序。 

你问,礼真是人们最急需的吗?怎么不是呢?诗里说“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即使是老鼠也有个样子,如果一个人没个人样,为何不快点死呢? 

敬重别人如果不符合礼节,就是粗野。对别人恭敬而不符合礼节,就可以被认为是巴结。勇敢而失去礼节就叫暴戾。礼是什么?礼就是一个人做事的方法。做人而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自目无所知,进退捐让无所制。”治国而无礼,就象盲人失去了拐杖,不知道方向,就象整夜在暗室里摸索,没有光明怎么看得见呢?没有礼,家庭失和,朝廷失序,军事失制,政治失度,一切都会失体。 

生活不就是追求幸福吗?生命,怎么能缺少快乐呢?人有了快乐,必然想表达出来,并表现在行为上,这是自然的情理。人,是不能没有快乐的,而快乐又不能没有表达的方式,没有适当的表达方式不能不生乱。所以,才有了音乐。音乐,本质上也就是人们的快乐。 

君子乐在追求生活,小人乐在发泄私欲。这样,君子推行音乐的教育来调节人们的心志,使人们心向道义。由音乐正可以看出人们的品德。因为,人们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会是虚伪的。 

人们的美好品德在于品行端正,音乐正是品德的光华。人们用诗表达纯洁的志向,高声朗读,朗读还不足尽兴,就唱起来,继而叹和流连地唱,不知不觉中手舞足蹈,然后,用来乐品奏起来跟从,音乐就这样产生了。情感真切则旋律鲜明,意气旺盛就激动人心。 

人们追求美好的志向是不可变更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敬,也是不可更改的情理。礼乐的理论是通达了人情的。失去了礼,必然失去为人的快乐。没有得到快乐。礼的价值也就失去了。礼是快乐的原则,有了礼就有了快乐,快乐是礼的根本。礼与乐是合一的。失去了礼乐,有什么生活可言呢?而失去了人生的追求,还谈什么礼乐呢?“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子张啊子张,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你以为必然要铺起宴席,倒酒端菜、互相应酬劝酒,这样才叫礼吗?你以为必然排列起乐队、挥动起舞具、吹奏起乐器、敲打钟鼓,那样才叫乐吗?礼,就是理的意思,追求做人的道理,让言行符合人生的追求,这就是礼。这样做了而乐在其中,人生充实,这就是乐。君子努力推行礼乐,施德于天下,天下就太平了呀。 
尧啊,是多么伟大!天地的光辉,只有尧可以比拟,人民无法形容。尧作为君王,是多么成功啊!让人忍不住歌颂!尧的美德可以匹美于天地呀。当我欣赏到舜所作的《韶》乐,想见尧舜时代社会的美丽,我真不知道天下哪有这样快乐的事! 

道德纯朴、社会安宁、人民自由和乐的那个时代,还有象尧舜那样的英才,我没有逢到,可还能依据记载知道一些。在那样的人间盛世,天下如一家,选举贤良与能干的人来管理,人们之间讲信用,求和睦。所以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都尽忠于自己的职分,女子都有自己的归属。人们厌恶货物被遗弃在地上,但也不据为己有。人们反感有力而没出到力,但不一定为着自己。所以阴谋不起,盗窃乱贼绝迹,人们出门而不必锁门。这样的社会我叫它“大同”。既然人类告别了大同时代,天下就变成了一家一姓的财产了。人们开始只爱象自己的家人,开始中疼自己的孩子,干活出力都是为了自己。诸候把国家传给儿子,没儿子则传给兄弟,搭沟筑墙来巩固国防,行礼义政治作为纲纪,这样来确立君臣的名分,专一父子的慈孝,和睦兄弟、夫妇的关系,并设立制度,划分城,尊重勇力才智,使功力归个人所有。这样,就有了谋划和战争。大禹、商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就是以此治理天下而才德最为出众的人。这六个人,没有不谨慎于礼的。他们表现道义,让人民考验其信用,昭示自己的过失,效法仁爱,以得到人民的信任。如果当权的不照这样做,就会被斥逐,众人都把他当作灾祸。这样的时代,我叫它“小康”。可是今日乱世,有多少能为我称道呢?苛政似猛于虎,而明了道德的人微乎其微,百姓身在水深火热之中,还谈什么生活?做君主而没个君主样,还当什么人民的领袖? 


楼主 溪山琴况  发布于 2005-07-13 21:23:00 +0800 CST  

爱与敬,也是政治的根本呀。 

有的人自幼就认识到如何做人,有的人是通过学习才明了做人的道理,有的人是经历了迷惑之后才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可对于做人的发现,总是一致的。所以说,努力学习研究就近乎智慧;努力实践自己所认识的真理,就相当于美好仁爱;知道自己的过失与耻辱就是勇敢,知道这三点,一个人就知道如何修身了。 

知道如何修身,也就知道如何让家庭美满。如果夫妻相爱,兄弟相亲,父母顺当,一家该是怎样的和乐呀。让我们涌读那首《常棣》: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一个人知道如何完善自身,知道如何让家庭幸福,也就能知道怎样投入社会、改造社会了。知道了如何投入社会、改造社会,不就知道了如何治理天下国家了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个人的事业。世界,应该是一个人人为君子,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呀! 

一些人避开人世,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可是,既然明了了生命的意义,叫我放弃追求,半途而废,我怎么肯呢?! 



附:孔子小传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即鲁襄公22年,生于鲁昌平乡陬邑。他的父亲叫叔梁纥,为陬邑宰,母亲叫颜征在。孔子三岁时,父亲死,故而孔子自幼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可以想见,那位贤良而刚强的颜征在,在孔子身上倾尽了母爱。她含辛茹苦地抚养孔子,虽家境贫寒,还是尽力供孔子上学,并教给他做人的志向。幼年如孔子即知书达礼,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他看到哪个人有好的德行和品性,他便十分羡慕,巴望自己也能做到那样;当他看见一些人有坏的习惯和行为,他就唯恐自己也沾染上。 

孔子聪颖好学,读书用心,读书使他明白了许多事理,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事物,更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于是,他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学习中。孔子读书,自然不是死读书,而是联系日常的生活,从中揣摩做人的道理,思考生活的真义,所以常常心领神会,触类旁通。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他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当学堂的知识已远不能满足孔子的需要时,孔子立志亲自研究社会。生计之余,他博览群书,并积极考查社会人情,查究历史、传统,不懂便问,处处拜师访贤。籍着一丝不苟的精神,他的学识不断进步,终于融会贯通,犹百川江海,使他成为一个无人不佩服的渊博学者。约30岁,孔子始聚徒设教,创立私学。这之后,他还专程去西周京师洛邑(今洛阳),求教于哲人老子,而深受启迪。等从老子那回来,他的学生一路上又增加了不少。善于学习的孔子最知道学生需要些什么,他善于诱导,以理服人,深为学生敬佩。而孔子也借助教学,总结思想,他的研究进一步成熟起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鲁昭公25年,鲁国内乱,孔子于是过泰山,到齐国,拜见齐国国君。但他的才学不能为当政者所用,逗留一年半后,孔子回到鲁国。此后14年间,孔子贫居于鲁,专心讲学。鲁定公9年,孔子51岁时,被任为中都宰,以后升为小司,司寇,直至定公11年,摄行相事,参与国政,而鲁国大治。然鲁君只图享乐而不思治国,不以君臣之礼对待孔子,孔子终不得志,于是听从弟子计议,弃鲁奔卫,而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的14年羁旅生活由此拉开序幕。14年间,常常居无定所,风餐露宿,饱一顿饿一顿,历尽艰辛。鲁哀公11年,孔子受招,终于回到故乡,而时年68岁了。鲁国最终没用孔子,孔子也不求为官,用心治学如故。他专心修行补正《诗》、《书》、《礼》、《乐》、《易》,作《春秋》。以他的想法,《诗》用来阐发高尚的志向;《书》,用来描绘先辈的事业;《礼》,用以明达礼的真义;《乐》,用以辨正乐的美妙;《春秋》,则评述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易》,则用来规正人的行为、思想。最终,孔子弟子达三千,遍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公元前479年,鲁哀公16年,在先后经历了唯一的儿子孔鲤死、最心爱的弟子颜回和子路死等几个沉重的打击后,孔子病倒,直至去世,终年73岁。 

司马迁有这样的感叹:“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徊留之,不能去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楼主 溪山琴况  发布于 2005-07-13 21:23:00 +0800 CST  

楼主:溪山琴况

字数:7391

发表时间:2005-07-14 05: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04 21:03:57 +0800 CST

评论数:7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