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行思 - 从中国的大国崛起和近年来的天顶星科技聊起

8. 超导无轴陀螺空天载具
2012年12月11日由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推广中心主办的“超导无轴陀螺空天载具”技术交流研讨暨项目汇报会11日在京召开。超导无轴陀螺空天载具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的任何飞行器的全新航天动力学成果。
===================
这是什么东西?完全没看懂。
-----------------------------
UFO飞碟技术实用化研究,本来在老美那边是挺神秘的东东,但是到了兔子手里,咋就成了土鳖的技术了,连名称都这么玩具化,呵呵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0:00 +0800 CST  
对于第一条假设:信息在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中的传递速度是远远超过光速的,光速不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在2008年8月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瑞士的5位科学家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开始着手对一对相互纠缠的光子进行实验研究。首先,研究人员们将光子对拆散;然后,通过由瑞士电信公司提供的光纤向两个村庄接收站进行传送,接收站之间相距大约18公里。沿途光子会经过特殊设计的探测器,因此研究人员能够随时确定它们从出发到终点的“颜色”。最终,接收站证实每对相互纠缠的光子被分开传送到接收站后,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纠缠关系。通过对其中一个光子的分析,科学家可以预测另一光子的特征。在实验中,任何隐藏信号从此接收站传送到彼接收站,仅仅需要一百万兆分之一秒。这一传输速率保证了接收站能够准确地检测到光子。由此可以推测任何未知信号的传输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
爱因斯坦不仅不接受“量子纠缠”的思想,而且还坚持认为不可能存在比光速还要快的信号,任何比光速快的“鬼魅似的远距作用”都是不可思议的。根据1905年出版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他认为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爱因斯坦解释说,光速属于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常数:对于空间内所有的观察者来说,光速都是一样的。同样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说,当物体加速时,物体本身的质量增加,而加速需要能量。随着物体质量的增加,维持速度所需的能量也更多。当物体以接近光速运行时,爱因斯坦经过计算说,它的质量将达到无限大,所以要使得物体继续运行的能量也要无限大,而要超过这一极限是不可能的。
我们之前所说的“瞬时和同时”是有破绽的,瑞士科学家比较严谨,推测传输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至少”,“1万倍”,看来这5个数量级是可以平衡前面的破绽的,但是爱因斯坦他老人家用他一生的权威和荣誉作保证,超过光速是不可能的。而当今一切核物理的基础,正是他的E=MC2。这一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爱因斯坦是正确的。
光速属于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常数:对于空间内所有的观察者来说,光速都是一样的。没有物体的运动速度能够超过光速。
看来接下来我们就不得不思考或动摇现实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根本基石 - 空间本身了。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1:00 +0800 CST  
引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现代唯物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也不是一种宗教而已。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2:00 +0800 CST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国家才走上了正确的,务实的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发展道路,国家的经济建设才走上了正轨。
大家可能都知道1978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大队的故事吧,是他们冒着巨大的危险开始了包产到户的尝试,进而包产到户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形式,在全国农村迅速地采用和推广,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全国的粮食产量,让中国人从此不再饿肚子,可是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因为正是在这一年,国家的......
-----------------------------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2:00 +0800 CST  
这个是***和西方并轨后,引进的四三方案的成果。
-----------------------------
没错,1972年,***巧妙的利用了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新形势,实现了真正的对西方的开放,如果没有***的这项杰作,后来小平和陈云的全面的改革开放就无从谈起。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2:00 +0800 CST  
1972年2月,为了从越南泥潭中挣脱出来,为了联中抗苏,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破美国外交惯例,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一个与美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随后尼克送签署行政命令,解除西方封锁中国长达20多年的贸易禁令。
早在同年的1月22日,根据***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引进4亿美圆的化纤、化肥设备,得到***批准。同年8月6日,国家计委根据李先念的批示,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圆,也得到***批准。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圆的22套化工设备。***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圆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这一方案在执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圆,成为新中国继苏联156个项目后的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这些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4:00 +0800 CST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186这一英明决策,70年代末期,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人们衣作的改善都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中国政府也没有更大的精力了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以及食品加工业!没有以上的条件,人民消费品的极大丰富和物美价廉价,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很多人说186不懂经济,却不知道中国真正的对西方开放是从186开始的,真正的经济建设大发展是从***开始的,后来小平和陈云的全面的改革开放的思想基础和设施基础其实是***打下来的,否则怎么个开放法都只能使中国沦为全球化分工的最底层,哪里会有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大井喷,哪里会有西方制造业的衰退,中国又怎么能从西方设计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中获利呢,当时的苏联没有看到***打下的基础,却把重点放在了小平宣传的开放政策上,不被西方毁了才怪,公元一九七二年才是中国对西方开放元年!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5:00 +0800 CST  
小平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说: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6:00 +0800 CST  
量子通讯的两大优势:
一、瞬时的信息传递
就算是和天狼星沟通,也是瞬时的,有了量子通讯,星际沟通的问题解决了,飞船的远程控制问题也解决了,直接跨越美帝的几十年的控制技术积累。
二、信息的绝对安全
量子纠缠态下的两个粒子无论间距离多远,一个粒子的变化都会立即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现象,即两个粒子之间不论相距多远,从根本上讲它们还是相互联系的。例如,一个无自旋的粒子分裂成两个粒子,它们的自旋一定相反。但在观测到它们的自旋前,它们是随机的,对一个粒子的观测会瞬时影响到另一个粒子。
也就是任何企图截获量子通讯信息的企图,都会被立即发现,从而采取某机制保证通讯的绝对安全。
量子计算对生命科学、宇宙天体学、粒子物理、核子物理的影响无法限量,最新的研究表明,人脑其实是一台量子计算机,想用当前的二进制计算机模拟和构造人脑,最终只能是模拟。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6:00 +0800 CST  
科学与宗教一直以来都相互对立,互为矛盾的,是一对天生的死对头,科学笑宗教的荒谬,宗教笑科学的幼稚。
科学与宗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但直到量子理论的出现,突然间让科学与宗教两大阵营的长期对立局面出现了一个变数,被实验室数据搞的晕头转向的科学家们像是集体撞了墙,时间的绝对早已经被打破,时间的反演对称又摧毁了时间的概念,空间的绝对似要被否决,纠缠态接着粉碎了人们对于空间的体验,交叠态显示了一个拥有独立波函数的粒子同时出现在3000多个位置上,以可能性无情的挑战了物质存在的唯物特性,佛教的万物皆空原来是有根据的,物质的内部好像真的是空的,一层一层的剥离后就只剩下无法解释的能量了,像氢原子内部这样极小的空间却拥有无穷的能量,如果人的意识可以控制其一个零头,那创造一个宇宙都没什么问题,幸好上帝粒子在2012年7月4日以99.99994% 的可信度被欧洲原子中心(CERN)找到了,否则就会像希格斯他老人家自己说的那样“这个看似可以理解的世界将不再可以理解了”,一切科学的基础都将被摧毁,粒子从来就不听话,简直是反了天,但就是因为这个逆天的变数所带来的对科学与哲学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才促使科学家们不得不集体反思,意识是什么,什么才是现实,什么才是存在,如何去理解在一切背后的那个观察者,宗教在自己也讲不清楚的荒谬中度过了千年后也注意到了这一丝重生的曙光,轻松的对科学表示其实你还太年轻。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6:00 +0800 CST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一种思想,一个高度!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6:00 +0800 CST  
正式开始,让我们先回到高中的课堂上去,还记得我们上过的物理课吗?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我们知道了粒子,如小球在通过双缝打到屏幕上时会在屏幕上形成两条条纹,但是波动,如水波在通过双缝时会发生干涉,打在屏幕上时会在屏幕上形成一条条的干涉条纹。

我们知道了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有时是波,有时是物质,你是否也曾经问过Why,为什么有时是波,为什么有时又是物质呢,何时是波,何时又是物质呢,可惜书本上只告诉了我们实验结果,告诉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结论,那就是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没有为什么,老师也不知道,那时互联网也不发达,有兴趣恐怕有没地方去探索研究了。加上高考的压力,能解题就够了,饱含求知欲的我们就这样放弃了。

但是在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他们通过进一步实验明白了为什么有时是波,为什么有时是物质,何时是波,怎样又变成物质,回答了为什么会有波粒二象性存在,而这一切,不科普,我们就不会再知道了。

在经典力学中,研究对象总是被明确区分为两类:波和粒子。前者的典型例子是光,后者则组成了我们常说的“物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电效应的光量子解释,人们开始意识到光波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认为和光一样,一切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根据这一假说,电子也会具有干涉和衍射等波动现象,这被后来的电子衍射试验所证实。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6:00 +0800 CST  
现在我们来看看量子世界给我们最早展示的一个怪事,继续我们刚才讲的在高中时就知道的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

为了更好的来理解这个实验,我们先来看看微型的物质,如小玻璃球会产生什么样的表现。
现在我们在不远处准备好一个有一条缝的隔板,在隔板后面竖起屏幕,现在随机的向隔板的方向发射小玻璃球,在屏幕上我们会看到一条通过缝隙打出的弹痕,好了,现在我们在隔板上增加一条缝隙,我们自然的也会想到,在屏幕上会出现两条通过缝隙打出的弹痕。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波是怎样的表现?比如水波,将刚才的装置放到水槽中,丢入一个小球产生水波,水波在碰到有一条缝的隔板的缝隙后,开始向四处发散波动。然后打在屏幕上,和缝隙直线相对的那条线会有着最高的亮度,屏幕上亮度表明了波的强度。现在这些屏幕上的亮线和小玻璃球弄出来的还差不多。
但是,当我们换上有两条缝隙的隔板后,就不太一样了,如果一个波的波峰遇到另外一个波的波谷,他们就会相互抵消,所以,在屏幕上出现了一种干涉条纹,在波峰相遇的地方有着最高的强度,也就是看到的那些明亮条纹,在波动被抵消的地方,什么都没有。
总结一下:当我们扔东西的时候,也就是通过双缝的物质,我们会得到两条弹痕线,当我们用波通过隔板上的双缝的时候,我们得到有着很多条弹痕的干涉图案。
好,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在量子世界会是什么情况。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7:00 +0800 CST  
电子是一块极小极小的物质,就像一个微型的玻璃球,我们现在用电子束通过一条缝隙来看看,现象和小玻璃球一样,只有一条弹痕。所以,当我们让这些电子通过两条缝隙的话,我们会自然的想到,应该会像发射小玻璃球一样,我们在屏幕上得到的是两条弹痕。

怎么样,这个实验简单吧,现在你怎么想,我们会得到像发射小玻璃球一样的两条弹痕,对不对?

但是,但是神马!实验的结果却是一条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怎么会得到一条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而不是像发射小玻璃球那样得到两条弹痕,我们用的可是电子,电子可是极小极小的物质呀!再怎么小它也是物质!怎么可能呢,就那么几块小东西怎么能出现像波一样的干涉条纹呢?没有道理呀!

好吧,你行,但是我们很聪明,可能是在电子束的速度太快了,可能电子互相碰撞挤来挤去所以形成了那种现象,产生了类似波动的效果,嘿嘿,难不倒我们,所以这次我们一个一个来,一个电子一个电子的发射,每次我只发射一个电子,这样就断绝了电子之间互相干扰的可能性。记住,我现在发射的是极小极小的物质,肯定在屏幕上得到两条弹痕呀,这可是科学!

怎么样,这个实验还是很简单吧,现在你怎么想,我们就会得到像发射小玻璃球一样的两条弹痕,对不对?

就这么一个电子一个电子的打了几个小时之后。。。
神马!同样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出现了,实验的结果还是一条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好吧,原来这就是波粒二象性,即是物质,又是波动,很有趣的现象,这就是高中的知识水平,但这可不是在高中呀,我TMD就是想知道为什么即是物质,又是波动,啥时候是物质,啥时候是波动。

这总要有个解释,而这个解释就是类似这样的:单个电子作为一个粒子,一块极小极小的物质离开,然后变成一种潜在的波动,通过两条缝隙,然后再自己和自己干涉,然后再像一个粒子一样打向屏幕,但是从数学上来看,这解释说不通呀,太奇怪了,这个电子到底是通过了两条缝,还是一条也没通过,是左边的这条缝,还是右边的那条缝,我得用公式算出来呀,现在倒好,所有的这些可能性都重叠在了一起,咋算,这回做实验的人可算是撞到墙上了。

我们绝对不会放弃的,难不倒我们,我们还有办法,我现在就是要看个清楚,这个电子到底通过了哪条缝,是都通过了,还是都没通过,是通过了左边这条,还是通过了右边这条,我现在要偷窥,我现在放一个仪器设备就在隔板的两条缝隙中的其中一条缝隙旁边,别担心,这个仪器设备绝对保证精度,保证质量,花多少钱我都得看看这个电子到底走的是哪条缝隙。

下面开始重新实验,怎么样,这个实验还是很简单吧,大家现在就来推测一下,这个实验结果是什么,结果肯定还是一样的嘛,只不过这次我们就有把握看清楚电子到底是怎么通过的缝隙,为什么会产生干涉的现象了。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8:00 +0800 CST  
是时候来摧毁我们对于现实的体验了。。。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8:00 +0800 CST  
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黑客帝国》三部曲,这个系列的电影有三大看点:
1. 划时代的视觉特效技术展现;
2. 好莱坞电影最大规模的使用中国功夫;
3. 难以看懂,难以理解,事实上,到现在还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能真正理解。

这是一部最成功的在不折损商业大片可观赏性价值的同时,通过娱乐的方式来摧毁我们对于现实的体验,让大众集体参与思考人生哲学的影片。如今,在哈佛大学的讲堂里,《黑客帝国》系列已成为哲学基础课讲解的重要部分,影片一上映就牵动了整个欧洲哲学界。

先开个引子,后面再来讨论。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9:00 +0800 CST  
还是回到我们的实验中,这个实验还是很简单,我们现在要偷窥,我们现在要放一个仪器设备在隔板的两条缝隙中的其中一条缝隙旁边,来观察电子的行为,这次我们就有把握看清楚电子到底是怎么通过的缝隙,为什么会产生干涉的现象了。

实验的结果出来了!但是设计实验的人哭了,做实验的人哭了,我也哭了,大家都跟着哭吧,为神马?因为这次不产生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了,没错,不再像之前的实验一样了,不会像波一样的产生干涉现象了,电子确实是极小极小的物质,又和小玻璃球一样,在屏幕上打出了两条实实的弹痕。也就是说当我们用仪器设备监视观察着电子的时候,电子又变成了小玻璃球,在屏幕上打出了两条实实的弹痕。

等等,肯定是实验中出什么状况了,实验做错了,再做100遍,绝望吧,实验结果还是一样的,好,那咱换一个地方再做,彻底绝望吧,换1000个地方做也是一样的结果。

尼玛,电子你小你就牛逼呀,你还有没有节操,说好的是要看清楚你丫到底是怎么通过的缝隙,为什么会产生干涉的现象,怎么又不干涉了呢,怎么又变成小玻璃球了呢,怎么就打出两条实实的弹痕了呢?

呵呵,量子世界的神秘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这种测量或者说观察电子会从哪条缝隙通过的行为,让电子选择了不一样的表现。它好像意识到自己正在被人看着。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物理学家们开始了他们在这个奇异的量子世界里无尽的探索。

物质到底是什么?是小玻璃球还是波?如果是波的话,它又是什么波?而观察者跟这些又有什么关系?观察者打消了其作为波的可能性,仅仅通过简单的观察吗?

那么人眼不就是一种我们测量和观察这个世界的仪器吗。我们每个人自己不正是这个世界的观察者吗?当我们不去观察的时候,这个世界难道是拥有无限可能性的波动吗?当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这个世界才成为我们所体验的物质世界吗?

探索没有停止,精彩还在继续。。。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29:00 +0800 CST  
怎么样,你在想什么,你在思考什么,是否有点感觉了,但是先让我来告诉你,绝对不是你想像的那么简单的,现在还不是停下来的时候,让我们继续下去,前文所提到的人眼只是人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一种感官,人类至少有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和第六感等,但是最根本最核心的是这些感官背后的那个人类的意识,那个能够思考、理解、感知这个世界的意识体,所以说对观察者的准确理解应该是人类的个体意识。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30:00 +0800 CST  
回到刚才引出的问题:物质到底是什么?是小玻璃球还是波?如果是波的话,它又是什么波?而观察者跟这些又有什么关系?观察者打消了其作为波的可能性,仅仅通过简单的观察吗?

从物理实验上看,我们透过简单的观察就打消了电子作为波的可能性,通过简单观察就影响了实验的结果,但这个观察到底指的是什么意思,是看吗,是监视吗?还是看这种感官背后有意识的理解和体验,表面上是静态的观察,本质上则是动态的意识,现在人类的个体意识无可避免被带入了我们的实验中了,无可避免的被我们带入了实验的结果之中,意味着意识影响了实验的结果。如果您觉得这个实验还太简单,还不够有说服力,请您不要着急,后来还会有更有说服力的实验出现。

讲到这里,就越来越精彩,越来越有意思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已经不是在做实验了,我们已经不是在简简单单的去分析、讨论实验的现象和实验的结果了,我们已经无可避免的引入了哲学与宗教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已经无可避免的陷入了一个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在苦苦思考的人类的最根本的哲学问题之中了。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30:00 +0800 CST  
在意识无可避免的被我们带入了科学实验中后,唯心还是唯物,现在已经正式成为我们在走出学校后的一个应该值得认真思考,认真对待的问题了,哲学已经无可避免的被我们扯进了我们的话题。

是谁说的“我思故我在”?是谁还在迷恋“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意境?

看到这里,你有些失望,对不对,什么情况,开始扯蛋了吧,怎么扯到唯心上去了。

可惜呀,如果我们的世界真的能用简单的唯心还是唯物来区分就好了,大伙还忙什么呀,还折腾什么呀,一死白了啊,了无牵挂的,多好呀,可惜了,这还真不是一个这么简单的哲学问题。收拾收拾,我们还是继续上路吧。。。

探索从未停止,精彩还在继续。。。

楼主 顶级插班生  发布于 2013-03-26 22:30:00 +0800 CST  

楼主:顶级插班生

字数:57320

发表时间:2013-03-27 06:1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9 10:05:03 +0800 CST

评论数:17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