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运10问题的一些科普

目前为止,有一些朋友在翻阅中国航空史的时候难免有一个问题“运10这么好的飞机为什么要下马?”也有人宣称“运10不下马,中国早就有了上千架大型运输机。”本人系飞行器设计专业学生,就简单科普部分这方面知识。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3:00 +0800 CST  
一,基础常识问题
首先大家必须明白一点,运10是一款基于对波音707的参考与部分模仿之上而设计出的大型干线喷气客机(波音707是1954年首飞,而运10是1980年首飞……),并非军用运输机,拿它来臆想如果有运10中国目前上千架大型运输机的可以歇歇了。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3:00 +0800 CST  
二,战略立项问题
投资和技术比较复杂的大工程必须经过按照需求进行系统和科学论证的过程,与运10同时期提出项目的核电站和远洋测量船工程都是经过了系统的论证,在有目的、有需要、有用户和有步骤的前提下这些项目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运10在提出项目的过程中恰恰缺乏的就是这样的论证和科学的发展观点。运10的战略立项最早是毛1970年巡视上海时说了一句“上海工业基础好,可以造飞机嘛”。随后被视为“最 高 指 示”从各大部门抽调技术人员“会战式”研发运10。运10最早定位是“ling导人专机”原本计划从轰6改造而来,但是,曹里怀在讨论时指出“是专机,不要考虑经济性。”“要能够直飞欧洲shzy明灯地拉那”,于是再次修改为图104版本,实际上,如果是图104版本,仍然可以圆满完成任务,但是1971年中国回归联合国导致再次修改目标为“直飞纽约”,最终定位为波音707版本,而此时的运10项目,已经超出了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制造水平范围。而这给运10打下了一个极其不好的地基。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3:00 +0800 CST  
三,技术问题
必须得说,在当时的环境下,运10能够研制出来并且取得试飞成功的确是一项壮举。运10也有大量先进技术,作为一款技术验证机绝对是优秀的。但是,运10作为一款技术验证机十分优秀不意味着运10是一款可以批量生产的大客机。首先,因为国内加工能力不足以及材料学的落后,运10生产当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为缺乏大块蒙皮而不得不用小块蒙皮焊接,比如主翼梁结构需要大块整体锻造加工然后铆接组装却不得不用土法小段焊接加工。材料质量受影响很大。国内科研单位因为极其缺乏大型飞机的结构和气动方面的设计经验,所以运10在设计上广泛的参考了我国引进的国外机型和技术,运10的机身和机翼的结构设计大幅度参考波音707(试飞时也是以707作为原准机进行技术摸底和领先验证),而适合高速飞行的机翼尖峰翼形在设计上则参考了我国引进的“三叉戟”1E客机。运10设计过程中参考和借鉴西方大、中型喷气客机的技术在吸收了国外先进飞机设计经验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在飞机设计中体现出了与国内采用的苏式标准不同的西方技术和工艺要求,而国内以苏联早期技术转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基础工业很难满足运10设计上所提出的要求。运10的技术要求与国内基础工业和工艺水平上存在有明显的差距。而在飞控系统的设计与材料选用上,运10也存在着问题。运10是80年后唯一一款采用调整片气动助力操作的大型客机,而当时的国际主流是液压操纵系统。而且因为材料学的问题,当运10飞至10000米以上(运10理论升限是12000米)或者温度骤降时,其飞控钢索张力会降至0,而空行程更是会到达惊人的+-10度(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你的汽车方向盘左右各打半圈可汽车轮子一点没转)。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4:00 +0800 CST  
运10在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国内落后的基础条件的制约,运10全机14个大系统共435项成品和附件中有305项需要进行全新研制,这些新成品和附件的开发对于中国当时的航空和电子工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困难。设计和生产单位为了在运10原型机的制造中提高可靠性和争取时间,运10原型机在装机的成品中选用了包括发动机在内的58项国外成品,其中选用引进波音707民航客机的发动机更是使运10绕过了国内飞机设计中风险和变数最大的关口。运10在前期研制过程中通过实验排除大小故障100多项,可是实际试飞之后再次暴露故障172项,这种新设计飞机的制造缺陷比设计缺陷还要高的情况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少见的。(总之一句话,设计问题不大,实际制造问题很大)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4:00 +0800 CST  
四,经济性与市场问题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上面我们已经谈及了运10自身立项战略的失误以及存在的大量制造方面的技术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运10的经济性,可靠性与安全性大打折扣。而且,因为材料技术的落后,运10不得不挤占军用材料来进行制造,同时也导致运10运载能力下降,油耗高。关键的航发和大量零部件不得不依靠进口,这些使得生产和维护保养成本很高,中国民航无力继续支撑运10项目的实际投产,而运10的排放超过欧美标准使得运10无法和运12一样出口国外。此时运10还有最后一条路可以走——改造成为军机,但是,运10关键的航发不得不依赖进口,如果运10转型成为军机,美国完全可以断掉供应使得运10生产难以为继。而且,对于当时奉行国土防御战略的空军来说,运10并不需要——我拿你改造成为加油机给6爷7爷加油?还是改成一点技术基础都没有的预警机?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5:00 +0800 CST  
也许有人会问“运10当时为什么不能和轰6,59,歼七歼8一样继续改进呢?”1981年2月11日,三机部正式向中央财经小组请示,要求国家在1985年前为运十投资1.7亿元,拨流动资金1.6亿元,共计3.3亿。同时表示如果资金到位,运十飞机到1990年可交付16架。1981年6月18日上海航办副主任蒋祖同汇报运十飞机的研制情况,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搞十几架,约需经费2.8亿元;二、搞8架,约需经费2.2亿元;三、搞到03号样机为止,约需经费3000万元。这对于当时的民航来说,实在是性价比太低,不划算。而且当时中国急需的战略投资是什么?核武器小型化,远程打击精准化,还有大量的技术引进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使得当时很难支撑起运10在当时的继续研发。(为什么不保留等几年之后经济足够再继续研发?这件事,中央没有明确的运10下马文件,空军后来也有过多次考察看能否恢复研发,三机部也要求将所有数据文件上交并且妥善保管,可是睿智上飞……有了个麦道生产线就开始混吃等死……)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5:00 +0800 CST  
五,最终结语
简单用一首打油诗吧。
拍脑立项,数改指标。
专家尽力,政治拦路。
设计出色,制造困难。
成本太高,难以为继。
基础薄弱,问题太多。
市场狭小,技术生疏。
依赖进口,转型无望。
国院民航,仁至义尽。
本可保留,为何放弃?
睿智上飞,自断未来。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5:00 +0800 CST  
六,附录 熊焰老先生的回忆录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7:00 +0800 CST  
姚培元老先生回忆录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9:00 +0800 CST  
@🍀乾巧🍀我写完了

楼主 观测者czsczs  发布于 2019-09-28 17:09:00 +0800 CST  

楼主:观测者czsczs

字数:2624

发表时间:2019-09-29 01: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0-07 20:44:35 +0800 CST

评论数:9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