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一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的一生可以这样总结: 少年多舛,中期强横,晚节不保。
光就看期谥号“武灵”, 威强澼德的“武”,乱而不损的“灵”。
少年多舛
赵武灵王出生的年代,时代背景非常复杂。 齐国经过邹忌变法,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相继强大起来,成为东西两巨头。 老牌强国魏国由于没了吴起,西河之地被秦国所夺,又在马陵之战被齐国一盾痛扁,如今已经是日薄西山;另外一个南霸天楚国经过吴起变法,在宣威之世强盛了一阵子,然而由于变法不长故态复萌,到了楚怀王的时候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外交政策又接连失败,使得巴蜀汉中全部沦为秦国之手,从此再无染指中原之力。
赵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北边儿有日益猖獗的少数民族三胡(林胡、楼烦、东胡三支北狄部落)以及新崛起的强国燕,西边儿有战国老大强秦,东边儿有战国老二强齐,只有南边儿是日益衰弱没啥威胁的魏国,似乎可以减少一些对赵国的压力。
中山国不属于七雄之列,然而却比七雄还麻烦,它原先曾被魏文侯灭过,魏国衰弱了以后又复国了,不但复国,还称王了。这个由白狄鲜虞族所建立的中山国如芒刺一般杀入赵国,仅东北角与燕国相交,其余领土与赵国犬牙交错,对赵国构成的威胁极大。
然而就在这个情况对赵国很不利的时候,赵国国君赵肃侯突然去世,他的小儿子赵武灵王赵雍即位了,当时他才十六岁,接过老子的烂摊子,一脸的茫然。
于是魏、楚、秦、燕、齐五大巨头于是不约而同前来看望赵小伙儿,安慰他少年丧父的幼小心灵。“小赵呀,你爸爸的死我们也很悲痛,你呢还是节哀顺变,要以国事为重呀。不如把国事交给叔叔们来处理,我们每人还带了一万军队呢。怎么,对你好吧?”
面对这些趁火打劫的巨头们,赵武灵王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虽小,却一点儿不好惹。 于是,在年轻的赵武灵王与托孤重臣肥义的领导下,一场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行动展开了。赵武灵王命令,赵国全国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并联合韩国和宋国从后方威胁五国联军。然后重赂越王无疆,使之攻楚;重赂楼烦王,使之击燕和中山;让他们后院着火。紧接着,赵武灵王又命令邯郸全城戒严,所有外国军队不得入城,否则格杀勿论。 五巨头一看,本来是想吓唬吓唬你小子,顺便捞点儿好处,这家伙很老子动真的!弄不好又是世界大战!得了……一场危机就这样化解了。
然而,赵国的处境还是很糟糕——赵武灵王即位前两年,赵国将领赵疵与秦交战,兵败被杀于河西,赵国失去在今山西的蔺、离石等地;赵武灵王即位前一年,赵国将领韩举被齐、魏击败,死于桑丘。总之,在赵武灵之前,赵国人跟战国其他六雄的战争,都是输多赢少,大家似乎都输习惯了。于是,赵武灵王决定改变策略,与中原六国交好,谁也不得罪,韬光养晦,励精图治,一门心思先把心腹之患中山国和北边的“三胡”搞定再说。赵武灵王四年, 赵国向中山国压迫,在靠近中山边境的鄗地筑城。
此时,魏惠王开始折腾了。他想搞一次大规模的“合纵”行动,也就是将东方六国联合起来,与他一起对付日益强大的秦国,因为这些年来,他实在被强秦欺负怕了。接着,魏、韩、燕与中山相继称王,加入了魏国的“合纵”行列。然而,赵武灵王没答应,解释道, “无其实,敢处其名乎!”
赵武灵王的选择是明智的,赵国目前的第一要务是稳定、是和平、是发展,而不是跟在心怀不轨的魏惠王屁股后面去打群架,那样的事情以后等自己肌肉长结实了再说。
分娩前的阵痛是难受的,黎明前的黑暗是煎熬的,一个盖世英雄的诞生,注定要经受痛苦与折磨,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破茧而出的那一刻!
你们就等着吧。。。。我完了再更新。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08 11:05:00 +0800 CST  
赵武灵王十一年,也机会终于来了。
燕国的国君燕王哙好好的非要学什么尧舜,把好端端的国家禅让给丞相子之,自己跑下去称臣。太子平不干了,直接造反,国家乱的是一塌糊涂。要说能稳住局面的还得靠咱们东巨头齐国,二话不说立刻出兵。杀了燕王哙和子之不说,还计划吞并燕国。如果齐国吞并燕国势必超越秦国成为头等强国,而与燕国接壤的赵国可就要遭殃了。
赵武灵王说什么也不能让这个东巨头成为头号强国。于是 联合魏楚,一同伐齐。 齐宣王怕了,赶紧从燕国撤军,赵武灵王趁机抢占先手,派乐池入韩迎立燕国质于韩的公子职。并在赵武灵王的牵头下,诸侯们将公子职正式捧上燕王之位,是为燕昭王,至此,折腾了燕国数年的内乱终于宣告结束。
然而,赵东巨头的威胁解除,西巨头强秦还是老来捣乱,这让武灵王十分头痛。赵武灵王十三年,秦军又攻下赵国蔺城,俘虏了将军赵庄。唉,倒霉催的!但是机会又来了……
说起这件事情,和燕王哙的事情一样的搞笑。司马迁老人家为什么不把这两件事纳入到《滑稽列传》? 秦国猛男秦武王率军大败韩国,跑到了周天子的老窝,也想学当年楚庄王问鼎中原,问完了不过瘾,还想来个霸王举鼎,结果居然被周鼎给砸死了。 正在壮年的秦武王膝下无子,接班人是个大问题。赵武灵王看到了这个“商机”。(至于吕不韦黄歇等纯属剽窃) 于是派大臣赵固带兵赴燕国,找到老兄弟燕昭王,将在燕国为质的秦国公子稷要了过来,护送到秦国,夺了秦国王位。这下赵国可算太平了,燕齐两大国的国君都是人赵武灵王立的。要不怎么说赵国的“人缘”好呢,政治外交资本也是实实在在的硬件,不要小看了它。(后来要不是范睢的“远交近攻”,鬼才相信秦昭襄王会成为什么英主,顺便说一下,这个秦昭襄王就是赵武灵王立的赢稷)
韩国本来就和赵国交好,不必细说。至于齐楚魏他们嘛,出了个爱捣蛋的宋王偃,差点没把他们累死,没工夫对付赵国。
赵武灵王终于可以静下来搞他的“赵国梦”了……胡服骑射!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09 16:55:00 +0800 CST  
改革!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金庸武侠里的葵花宝典,那么胡服骑射就是辟邪剑谱。
搞定了六国,在大臣肥义的支持下,赵武灵王终于要到改革的时候了。我们知道,要改革变法就会出现无数的反对者,守旧派。这次的反对派的代表人物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反对理由无非是些“唧唧歪歪”。我们忘了赵武灵王是干什么的了?打从十六岁开始就把五大巨头给吓跑了,外交能力不是盖的,口才更是没的说!赵武灵王反驳道,“歪歪唧唧”。双方辩论的剑拔弩张,面红耳赤,最终赵武灵王胜利了。只见公子成等跪在地上,一口一个大王英明,一口一个老臣该死。
其实,和商鞅变法一样,我也不认为赵武灵王的这次改革会是通过和平辩论才进行的。后来的沙丘之变和商鞅被车裂无非都是反对派的反攻罢了。八九年的BJ事件大家还记得吧,真是大快人心,让那些守旧派都见鬼去!
我依稀看到了赵武灵王这次改革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骑射是为了强军。大家会说不就是个换衣服嘛,有那么难?的确。
周王朝是个礼教之邦,身份等级制度非常严密。而服饰就是等级的标志、地位的象征,因为高冠大袖、飘逸潇洒的袍服可以让有闲阶级们区别于小民,让他们在心理上就高人一等。举个例子,从前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格斗中帽缨被打断,他明知风险,竟停止战斗说:“君子死而冠不免。”为了保持帽子的完整,他竟将帽缨重新扎上,也将自己的小命拱手送给了敌人。也就是说,对于周朝的贵族们来讲,为了保住自己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甚至不惜去死!
《礼记•王制》中曾严厉的规定:“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所以,赵武灵王要胡服,要全国上下穿成胡人一样,就等于抢去了贵族们的所谓尊严、抢去了贵族们的心肝宝贝命根子,那他们能答应吗?不会的。
但胡服运动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赵武灵王不但赠送一些胡服给公子成他们,而且自己率先穿上胡服上朝。君王都穿上了,你们还等什么,得了,都穿上吧。
赵武灵王,注定名垂千古!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0 17:57:00 +0800 CST  
赵武灵王开始颁布他的胡服骑射令:
首先是胡服。
第一,从前长的像连衣裙般的“深衣”不能再穿了,此等穿着虽然闲适,但两袖翩翩围裳裹衣,这个样子穿裙子去骑马,铁定是要摔下来被人笑掉大牙的。那么怎么办?统统学胡服样式,将上衣改短,袖子改窄,下面穿上有裆的长裤,中间系上皮带,如此还能将短兵器用带钩配在腰间,可在马上作战时随时抽出来砍人。
第二,从前的丝帛做的低帮布鞋,也就是所谓“履”,也不能再穿了,这样轻便是轻便,然而一骑上马,低低的鞋帮很容易脱落(当时中国还没有发明马镫),就算是在地上行军,布鞋跑久了也容易坏。那么怎么办?统统学胡人,穿长筒皮靴,这样既酷又实用,危急时刻还可以当成武器,狠狠地踹敌人一脚,有出其不意之功效。
第三,从前的重甲不能再穿了,士兵们一律改穿皮质的轻甲。骑马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机动性,防护力倒是其次,马儿跑的快,被弓弩射中的机会本就不像乘战车那么多。后来蒙古轻骑兵将欧洲重骑兵轻松击败,正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从前的中原布帛制的冠冕也不能再戴了,这玩意儿不保暖,打起仗来还容易掉,前面说的那位孔子高徒子路不就是这么死的嘛。所以将军们得统统戴上“武冠”,这玩意儿用皮革制成,左右插着两根野鸡翎子,代表自己跟野鸡一样善斗。而士兵们则戴上一种“爪牙帽子”,这玩意儿原来也是用皮做,武灵王改用黑色绫绢做,弄的跟爪牙一样紧紧扣在头上,不容易掉,还防寒保暖,在北方打仗尤其实用。
看来,胡服还是很适合用来打仗的,其延至秦汉,几已呈现出一种军服的态势;到了唐朝,胡服简直就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时尚了。好东西就是好东西,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也无法改变历史的大趋势。
胡服完了,就该骑射了。
骑兵作为赵军中最精锐的部队,选择自然不能草率,赵武灵王规定: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1.73米)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兵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 没办法,在还没有发明马镫的时代,骑兵的骑术必需极其高超才行)
所以每个出色的骑兵都是赵国的宝贝,年薪那都是以“百金”来计算,是为“百金之士”。 在各国还以大批贵族车兵作为军中特权阶层的时候,赵国已经将骑兵捧上了军队的最高层。
胡服骑射后,赵国的军事将领大多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也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比如后来的赵国名将廉颇、李牧、赵奢。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0 18:35:00 +0800 CST  
赵武灵王还建立了许多骑兵训练场地,让骑兵和步兵,战车有效的配合起来。有了这么一支强大的步骑车混合兵团,赵武灵王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好好教训一下少数民族了。
第二年,该是检测一下改革成果的时候了。 赵军对中山发动了试探性攻击,赵武灵王亲自率军,在房子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一直打到无穷之门, 继而穿越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西至黄河饮马,最后登上黄华山顶,凭高远眺,把酒临风,长歌一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我是说类似的,赵武灵王幸甚至哉,怎么也该歌以咏志吧。对了,我们的赵武灵王怎么会是有点胜利就翘尾巴的曹操呢,曹操差远了。我们的赵武灵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紧接着, 赵武灵王又亲自率军攻中山至宁葭,以控制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又西征林胡,攻取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以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可怜的林胡王一败再败,无奈只得向赵国献马乞和。从此,赵国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良种战马供应基地。
赵武灵王改革的这一套就是学习胡人的,那么学生为什么会轻松击败老师呢?第一,赵国的战车上成强晋,虽然笨重,但是很好的防守武器。加上赵国的骑兵步兵的配合已经规模化,常态化。而胡人无非是些散兵游勇,遇上这样的正规军,只有挨揍的份儿。第二,就是士兵素质问题,经过胡服骑射,赵国的单兵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我前面提到的“白金之士”,也就是骑兵,已经配备上了威力强悍的弩,而胡人骑兵只会使用弓箭,威力相对弱小。
三胡中的林胡,基本上没啥戏了,赵武灵王于是派代相赵固掌管林胡之地,并开始大规模招募林胡骑士,补充到赵国的骑兵之中,同时又出兵远征到距离八百公里外的林胡聚居区原阳,并在这个草原辽阔,水草丰美的百里沃野上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的骑兵训练基地,名为“骑邑”。
接着,赵武灵王派楼缓入秦,仇液入韩,王贲入楚,富丁入魏,赵爵入齐,展开大规模的外交攻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告诉这些老兄: 这次我们真的要收拾中山国了,你们没啥事儿就回避回避,免得伤及无辜!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1 23:51:00 +0800 CST  
说到中山国,我想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蛮夷“白狄”族建立起来的国家。本属于游牧民族却因其多年在富饶的河北平原上从事农耕,早已丢却了游牧民族的本性,其实基本上已经华夏化了。不过,中山国能在列强的夹缝中生存数百年,还真是好有几把刷子滴。据说, 在各国大多还在使用青铜兵器与皮甲的时候,中山国的士兵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铁制兵器与铠甲了,可见其军事力量同样不可小觑。
可惜,中山国虽然拥有甚至比赵国还要发达的文明,但其游牧民族勇武彪悍的性格却早已在这片富饶的河北平原上消磨的一干二净!可见,赵武灵王对中山国的这些优势,基本上是无视的,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他对于怎么对付这种山寨版的“华夏人”,早已成竹在胸。
赵武灵王二十一年,大战开始了。对于赵武灵王来说,这是关乎到自己走胡服骑射基本路线是否正确的重要一战;对于中山国来说嘛,呵呵,是关系到自己生死存亡的一战。史书虽无详细记载,但我们可以体会到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值得一提的是,一群穿着蛮夷人衣服的华夏人把一群穿着华夏人衣服的蛮夷人打的落花流水!奇怪吧。
战争就这样奇怪的进行着。赵北路军一路攻占了丹丘,华阳,鸱上三处关塞。赵国的南路军,则接连夺取了鄗城,石邑,封龙,东垣四座重镇,一路势如破竹,直逼中山国都灵寿。
这下子中山王着急了,急忙献上南部四座城池,向赵国求和。赵武灵王该不该答应呢?
如今赵军全部主力都在中山,万一齐秦两大巨头趁机在赵国背后捅一刀子那可不得了。这不是没有可能的,这俩家伙一向阴险的很,不可不防。 于是赵武灵王见好就收,答应了中山王的求和。没啥,如今中山三分之一的领土与太行山绝大多数重要关隘都落在了自己的手里,剩下的也就是嘴边一块肥肉,随时都能进到自己肚子里,不着急收拾它。
这场战争的胜利标志着,赵国走胡服骑射路线的正确性,所以要继续贯彻实施。革命尚未成功,诸君还需努力!
四年后,赵武灵王将大批贵族私藏的、不在国家户籍的奴隶迁往遥远的赵国边境——骑邑原阳,在那里收集牧草、畜牧养马、修补骑具、洗衣煮饭,为那里的骑兵老爷们服务。守旧派们无缘无故的为国家捐了一批奴隶,你说它们愿意吗?不愿意也没办法,赵武灵王毕竟是国君,受也得给老子受着!
赵武灵王见一切进展顺利,遂一改从前的鼓励推广政策,对国内尚不听从国家号召胡服的,采取强制性措施。如此一来,改革是立竿见影、见效显著了,但国内改革派与保守派的矛盾也开始日益升级,这是后话了……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2 10:19:00 +0800 CST  
经过一系列的强制措施,赵国上下基本上达成共识,将“胡服骑射”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并且拥护王的纲领,遵守王的章程,执行王的决定,严守王的纪律,保守王的秘密,对王忠诚,积极工作,为“王的思想”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王牺牲一切,永不叛王。
公元前300年,料理了国务后,赵武灵王开始继续往北拓土,很快夺取了中山与代郡和燕国交接的大片土地,将中山完全裹在赵国境内,对其进行了严密的封锁。
这下子林胡和娄烦着急了,不能眼铮铮的看着和自己有着同样血统的中山国就这样被人当做馍加肉呀。于是他们联合中山国共同夹击赵国的代郡,遭到了赵武灵王的痛击。赵武灵王干脆一鼓作气,将林胡与楼烦的地盘全部收归己有,并在此建立了雁门郡和云中郡,使赵国北至燕代,西至云中和九原的疆域连成了一片。
至此,赵国的领土在赵武灵王的手里翻了一倍有余,这样的功业,在整个战国时期,恐怕也只有后来的秦始皇能够和他比肩了。
接着,赵武灵王派人修建了两道长城,以阻止林胡和楼烦的南下。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这样一来, 胡人们只有望着长城痛哭流涕了。
第二年,赵武灵王再次进攻中山,这次中山国遭到了致命的重创。中山的国都灵寿沦陷,中山王逃往齐国,最后死在了那里。 然而在列强们的压力下,赵武灵王不得不在中山另扶植了一个傀儡国王尚,但此时的中山国已名存实亡,成为了赵国的附庸。现在只要列强们松松口,赵武灵王伸伸手就能灭了它。
接二连三的胜利让赵国迅速崛起为仅次于秦的超级大国,也让赵武灵王的热血冲天狂燃,他那永远躁动的身体片刻无法停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要在有生之年做更多的事情,他的雄心永无止境,他的终极目标,乃整个中原天下。
按道理讲,柿子应该先找软的捏。魏国就是个不错的选择,况且之前老欺负赵国,更可气的是以前赖在赵国首都邯郸好几年,奇耻大辱呀。但赵武灵王偏不,他想到的居然是头号强国秦国!
其实细细想来也不无道理。
当时的秦国,一直东向用兵,又南侵楚国,对北方防范较少,如此,赵武灵王可利用秦与魏齐楚等国交战的时机,绕道九原,利用轻骑之优势,偷越沙漠荒原,穿过戒备松懈的义渠部落,直接南袭秦都咸阳,干掉它的指挥中心,然后联合各国,瓜分秦地。很符合兵法里的出其不意。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2 14:44:00 +0800 CST  
然而,这个计划,也充满了许多不可预知的变数,一但失败,是很糟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这一次比之前更为重要的军事行动,赵武灵王决定亲自来指挥,因为其它任何人,他都不放心。
为了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场军事行动,赵武灵王又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将王位让给不到十岁的太子赵何,以使自己从烦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退居二线,专心谋划偷袭秦国的事儿。 真可谓:
策马扬鞭平天下,这点福让老夫消受;
齐家治国斗蛐蛐,那些事有儿辈承担!
于是,在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大朝会,将王位传给太子,并任肥义为相国,李兑为太傅,共同辅佐幼主处理政务。他自己则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的“太上皇”,专主军事,国家的政务那是一概不管了。
然而,奇怪的是,这么一次惊世骇俗的举动,赵国的朝堂之上居然没有一个人反对!很简单,保守派们恨不得你赵武灵王赶紧退位,好好的强迫人家换衣服,动不动征掉他们的奴才给你那些宝贝骑兵当佣人。相比之下,小孩子赵何就好对付多了,总不能老子变态儿子也变态吧?
赵武灵王的本意是不错,想在自己有生之年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再送上一程,这样可以防止自己突然遭遇不测而造成国内局势动荡,毕竟赵何是幼子,不是什么法定继承人。盘点一些强大的国家是怎么衰弱的,问题就出在立储上面:郑庄公,齐桓公,晋献公…包括后来的秦始皇也是。我纳闷的是这些功高盖世的雄主们为什么老爱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可能是平日里工作忙,下班回到家里看看小媳妇,逗逗小儿子,何其悠哉!
可是他千不该万不该,不该低估了国内保守派大臣们的能量,而轻易放弃了改革家赖以生存的政治权力,最后竟将自己陷入到万劫不复的悲惨境地,这是后话了。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2 17:29:00 +0800 CST  
而此时, 赵武灵王自然不会猜到自己的悲惨结局,他雄心勃勃,带着大批爱将,跑到赵国西北胡地勘查地形,寻找南袭秦国的最佳路径。
对了,这时候我们该称他为赵主父了。
他看了看,又看了看,觉得不过瘾,自己应该亲自去秦国一趟,一来可以窥探秦国领导层的能力,探听虚实;二来可以侦察秦国关隘山川形势,认真研究如何进攻秦国的战略。
盖世英雄的决定总是超乎你的想象!赵主父就是这样的英雄,他派特使赵招持国书来秦告赵立新君之事,却自己冒充赵招,而让赵招作他助理。身边只带了几个帮忙画地形的测量师,以随员名义,随他前往秦国首都咸阳。
赵国的史团来到了咸阳,受到了秦昭襄王的热情款待。席间两人相谈甚欢,赵主父见识广博、气质独特,年轻的秦昭襄王对他十分欣赏,他心里甚至想着,要是秦国也有这么一位大臣辅佐我,那该多好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秦昭襄王终于忍不住,提出了隐藏在自己心中许久的疑问:“寡人有一疑问,请教先生。贵主年齿尚壮,何以传位于子?”
赵主父回道:“寡君年少即位,面对国事危难,深知其中苦楚,故传位于太子,使其先娴习政事,以免重蹈寡君旧辙。寡君虽为主父,然国事未尝不主裁也。”
昭襄王点头又问:“贵国畏秦乎?”
赵主父哈哈一笑:“不畏秦,不胡服骑射矣。今赵驰马控弦之士十倍于当年,以此待秦,或可终檄盟好哉!”
真好,区区一个使臣就这么厉害,看来赵国人才鼎盛呀。
宴席后,秦昭襄王回到寝宫,越想越不对,这个赵使气度非凡,待人接物,处处非人臣之度。第二天一早,赶紧派人宣赵使来见。赵使推托自己昨天吃坏了肚子,来不了啦。
秦昭襄王不甘心,过了一天又派人催,赵使又说自己水土不服,得了重感冒,今天实在是来不了,还请大王原谅则个。
秦昭襄王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状况,于是派人立刻到使馆,说什么也要把赵使弄过来。
赵使终于来了,秦昭襄王一看,娘希匹,这哪是什么赵使呢,问到:“竖子何人,焉敢冒充赵使?”
“大王明鉴,臣乃赵使赵招,如假包换!”
秦昭襄王气的也顾不上斯文了:“你个龟儿子,你丫的是赵招?那老子之前见到的是谁?”
“那个呀,那个就是我们的赵主父呀。”
听了这个后,秦昭襄王脑袋轰隆隆一下:“啥玩意儿?主父欺我呀。”
于是赶紧去追,等追到秦国边境的时候,赵主父早在三天前就出关了。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01-13 11:52:00 +0800 CST  
顶,不是挖坟,勿怪

楼主 白闹001  发布于 2015-10-17 21:24:00 +0800 CST  

楼主:白闹001

字数:8366

发表时间:2015-01-08 19:0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6 23:15:39 +0800 CST

评论数:11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