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科普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不知道有没有人看

因为自己要考中山大学的中国哲学研究生,复习专业课之余想到了明朝吧,最近又在学习阳明哥的理论,想到很多人也只是知道王守仁的事迹,而缺乏对其哲学思想的了解和理解,所以斗胆开此贴,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喜欢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19:00 +0800 CST  
首先要大家要理解宋明哲学一般在哲学界看作是一个完整的部分来讲的,我们要知道宋明哲学的三条发展路径
分别是:气学(张载)
理学(二程,朱熹)
心学(陆九渊,阳明哥)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24:00 +0800 CST  
由于隋唐五代佛道哲学的兴盛,使得儒学发展缓慢,宋以后儒家吸收佛道思想,使得登上巅峰。基本上宋明大儒都是由佛道出于儒学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27:00 +0800 CST  
我去,这种贴没人看呀,手机打字好累的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28:00 +0800 CST  
现在开始介绍王守仁的心学体系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31:00 +0800 CST  
对于王守仁这位圣贤(配得上)的英雄事迹就不多做介绍。
王守仁的心学可以说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他的儒学路向主要体现了宋明儒学将天理向人伦日用落实的指向,由此阳明哥的理论才能在朱学的统治下登高一呼,而天下向风。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34:00 +0800 CST  
心即理
这个哲学命题标志着王守仁思想的成熟。要了解这个命题,还要从阳明哥那些奇葩的“格物致知”说起
十七八的时候,这位大哥学了朱熹的格物之说,于是他开始格竹子之理,最后没格出个所以然,还大病一场,他自己都觉得和圣贤无缘啦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38:00 +0800 CST  
二十七岁的时候,有按照朱熹的读书之法进行实践,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然后又旧疾复发,只能作罢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40:00 +0800 CST  
下面的事大家都很熟知,他被贬到龙场做驿丞,谁知竟然在此悟出真理,“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44:00 +0800 CST  
“心即理”的论证
首先,这个哲学命题,并不是阳明哥创造的。儒家和佛家在以前就提出过这个哲学命题。
但是不同的是,阳明哥的“心即理”是得到了自己生死煎熬的体验,因而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感觉就是被压抑的精神扭曲以后得出的高级货)。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47:00 +0800 CST  
“心即理”在阳明哥这里有两层指向
1.心,指心之本体,这是在本体论层面上说心。
2.心,是指个体发用流行之心(修养论上的心)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51:00 +0800 CST  
先回家啦,自习室都没人啦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0:52:00 +0800 CST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儒家对“天理”涵义的认定与把握。在朱熹陆九渊哲学里,天理都是物理(物之理)与伦理的统一,但阳明哥始终在伦理道德这一层含义上运用“天理”的概念。正是在这一限定下,天理直接就是人的善之“性”,而且舍去这个“性”就无所谓天理:而理与性是统一的(是前面二程朱熹的理论),那也就是“性即理”,那么“性即理”恰好是宋明理学所共同尊奉的理论前提。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1:42:00 +0800 CST  
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王阳明对于“心即理”在本体论上的论证了:因为“性等于理”,而“心等于性”,所以“心即理“。
那么,儒家学说中,性所代表的就是”人能弘道“的人,性又与王阳明所说的心这个本体是相通的,那么必然有发用流行的一面(修养伦),也就是”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传习录》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1:50:00 +0800 CST  
阳明哥也解决了心在本体论与修养伦二者之间的统一问题。
作为一个本体要和发用流行的修养伦统一,从两个方面进行证明:
理论证明:心统领性和情,性是心的本体(上面已经有论证了);人发出的感情,当然就是心的外用。由此可见,体用都是以心为源头,二者也必然是统一的。
实践证明:心如果抛去人欲,纯是天理,是个真正诚于孝道的心,那么冬天时,会自然的想到父母的寒冷,也就自然而然的会去考虑温的理;夏天时,会想到父母的热,就自然而然的回去探究凉的理。
所以,当此心没有私欲的遮蔽时,理就成为其自然的发用表现了
(翻译古文好慢,需要斟酌用词,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也要让大家能看懂)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2:03:00 +0800 CST  
由上面的证明可得,本体论与修养伦便成为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了。本体论是修养伦的前提和基础,修养伦又是本体论的前提和表现,阳明哥的“心即理”的双重指谓与统一,其实是有借鉴前人的(张载“心统性情”,程颢程颐(体用一源),实际上是阳明哥在龙场驿长期压抑的思想结晶。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2:15:00 +0800 CST  
“心即理”这个命题基本讲完,要去洗洗睡啦,明天说一下“知行合一”。
其实本来是想开一个中国哲学的贴,可是题目太大了,就一点一点来,王守仁的说完,可以说说黄宗羲这些明末的思想家们。这样一个个的来,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到一些我国真正的传统哲学的思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弘扬中华文化人人有责。
希望各位大神对于中哲的一些问题或者思考也可以拉出来讨论讨论。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3 22:30:00 +0800 CST  
今天就说一下阳明哥哥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守仁最具有个人特色的一个命题,但是也是公认的最难理解的命题,之所以难理解不在于其本身的复杂,而是由于提出此命题的角度非常独特。所以我们必须从王阳明对于这个命题的提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与理解。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4 21:41:00 +0800 CST  
“知行合一”提出的角度


从传统哲学的角度理解,知与行的问题属于认识论范畴的问题,所以人们在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进行理解的时候,往往从认识论的角度入手。
但是,昨天说过,王阳明已经对于天理做出了伦理道德的规定,而“知行合一”的提出,是为了履行“天理”,那么就不能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去解释,而应该从纯粹的道德修养与道德实践出发。道德的角度就构成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基本特征。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4 21:47:00 +0800 CST  
其次,如果知行关系作为认识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知行概念的逻辑关系去思考、规定其实践的关系(我们可以对知行活动作对象性的考虑,从而反过来规定知行活动的关系)。
而知行关系作为道德实践,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对象考察的问题,而必须通过实践进行体现(比如说,我们要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只能通过这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进行判断,而不可能看这个人具备多少道德知识)。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首先指的应该是道德实践。
“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期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传习录》,说的就是道德实践的道理。

楼主 iiihitleriii  发布于 2015-09-24 22:01:00 +0800 CST  

楼主:iiihitleriii

字数:10906

发表时间:2015-09-24 04:1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25 12:20:30 +0800 CST

评论数:46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