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平民版天珠基本知识科普帖,长期更新~~

关注文玩吧有一阵子了,感觉吧里玩老珠子的吧友不多,所以决定开一科普帖,旨在科普知识,提高古珠认知度。本人搬砖工人一名,平时搬砖辛苦,时间有限,更新可能会比较慢,希望大家切莫着急,待我整理思路,一点一点更新
天珠可以说在古珠里面是曝光率最高的一类了,所以就准备从天珠开始,慢慢会涉及唐球、药师、骠系、邦迪克、镶蚀红玉髓等不同文化的古珠科普,任重道远,慢慢来吧!
先上一张大西藏天珠馆的收藏作为开篇图。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0 21:02:00 +0800 CST  
是不是对天珠的起源,工艺,历史文化,宗教意义充满好奇?
什么是天珠?为什么如此昂贵?
天珠的图腾有何含义?
如何辨别天珠新老?
什么是思?又什么是措思?

大家不要急,待我慢慢更新,如果有对天珠或其它古代珠饰有疑问的,也可以跟帖提问,我集中回答。
本贴仅代表个人观点,部分参考朱晓丽《喜玛拉雅天珠》,如有疑问,欢迎交流讨论。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0 21:03:00 +0800 CST  
什么是天珠?
天珠是分布在喜玛拉雅山两麓,在特定时期,用特定镶蚀工艺制作的玛瑙玉髓珠,藏族称为“瑟”(dZi),现在被称为天珠。天珠自古就有极高的价值,《新唐书吐蕃传》:“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这里所指的“瑟瑟”就是现在所谓的天珠。现在我们所称得“天珠”比藏族“瑟珠”所指要窄,基本指的就是“至纯瑟珠”,而在藏族“瑟珠”除了至纯以外,还包括其它与天珠材质相同或者有关联的一些列珠子,如天然缠丝类。“天珠”这个词其实是由收藏家生造出来的词汇,因为充满神秘感,所以被很多商家加以利用,无端炒作。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本文将采用最准确的“瑟珠”这个称谓。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0 21:04:00 +0800 CST  

瑟珠起源?
从材质上,瑟珠是一种玉髓类制品,图腾是人工施加的。
从工艺上,瑟珠是蚀花玛瑙的一种。
从文化上,瑟珠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信仰,也包括古代的工艺和符号意义。
瑟珠起源一直充满争议,文献记载的匮乏、考古资料的缺失,流传在藏区的诸多传说,都使得瑟珠的起源充满神秘感。但是无论如何神秘,瑟珠的起源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特定的文化和宗教背景,二是工艺技术。
结合众多有据可考的蚀花玛瑙的起源和铁器时代各个文化和贸易中心的兴起,可以大致推断瑟珠制作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世纪前后的几百年里。产地在克什米尔山区、喜玛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交会的河谷盆地,即现在巴基斯坦的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阿富汗的巴达克山和瓦罕通道以及西藏阿里靠近克什米尔的某些地方。详见图。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0 21:20:00 +0800 CST  


瑟珠与佛教的关系
如上一篇对瑟珠产地的推测,这些地方在史前归属于一个古老的王国,古象雄国。如果逻辑和理论依据正确的话,瑟珠的背景与古象雄国的文化和宗教有关,而那时,故象雄国的唯一信仰,则是苯教。
佛教是如何传播的呢?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大力推广佛教,佛教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传遍整个南亚大陆和北面中亚山区,但一直没有进入西藏。佛教迟迟不能进入西藏的原因,就是西藏西部的象雄国和苯教的势力。直到阿育王之后一千年即公元7世纪,吐蕃灭象雄,佛教才从尼泊尔传入吐蕃。
关于象雄国及周边早期历史,一直很模糊,直到7世纪,吐蕃与唐朝在这一地区角力,才使得这一地区进入两方的文献。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有使用宝石和半宝石珠供奉舍利的仪轨,但是在塔克西拉和斯瓦特河谷以及白沙瓦的健陀罗佛教舍利函中,供奉有蚀花玛瑙珠、半宝石和贵金属,但均未发现瑟珠。分析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瑟珠最初就不是佛教的产物,制作年代早于佛教传入克什米尔及周边,而且制作终止于佛教兴盛之前。二是瑟珠的工艺被很好的保护在克什米尔及邻近喜玛拉雅山区的几个河谷盆地,这些地方都是苯教的势力范围,而且瑟珠从未或者极少跟随佛教的传播从北印度和中亚的佛教中心向东传入中原,向西传入西亚,向南传入印度南方,这也印证了瑟珠可能很早就终止的制作。
可以说,如果颂赞干布没有灭象雄,佛教可能一直徘徊在高原之外,而统治阶层的苯教法师和吐蕃贵族对于瑟珠的认识和珍视由来已久,并非佛教传入之后才有的。但无论如何,这些瑟珠通过贸易、战争或者征服传到了藏族手中,他们世代相传,倍加珍爱,并赋予这些珠子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符号意义。
如上图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上镶满不同图腾的至纯瑟珠,足见瑟珠在藏族心目中的地位。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0 21:29:00 +0800 CST  
今天就先更新到这里,争取明天继续更新~~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0 21:30:00 +0800 CST  
大家久等了,中午午休,更新一期,说说蚀花玛瑙的工艺分类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4:58:00 +0800 CST  
大卫艾宾豪斯对天珠的研究和分类
大卫艾宾浩斯首先肯定了瑟珠就制作技艺而言是蚀花玛瑙的一种,综合了之前学者的一些研究,他简洁的对蚀花玛瑙和瑟珠的几种工艺类型及行了分类,分为型一、型二和型三,其中型三又细分出两种变型。
型一:天然色彩的石头上施加白色图案。
型二:“白化”的石头上施加黑色图案。
型三:天然色彩的石头施加黑色图案。
变型A:将珠子的某一部分白化,另一部分未白化,然后在白化的那部分施加黑色图案。
变型B:在天然色彩的石头上施加白色和黑色的图案,两种图案不相互叠加。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02:00 +0800 CST  

这是典型的型一工艺的蚀花红肉玉髓,红地白花。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05:00 +0800 CST  
至纯达洛,型二工艺,通体白化,通过抗染固色形成特定图案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09:00 +0800 CST  

印度河谷文明的三色蚀花玛瑙,型三工艺变型A。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13:00 +0800 CST  

黑白骠珠,四线图案,型三工艺变型B。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16:00 +0800 CST  
但是艾宾豪斯在描述型二工艺的时候,没意识到白化后施加的图案不是直接用黑色染料画上去的,而是采用“抗染”留白的方法。这种“抗染”类似“蜡染”织物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在通体白化之后的珠子上,使用“抗染剂”在珠体表面画图案,再将珠子整体浸入黑色或者棕色的染料里进行第二次染色,经过加热使染色固着,这样一来,没有“抗染剂”的地方就被染成黑色,有“抗染剂”的遮盖的部分保持白色,形成特定图案,最后进行精细的打磨抛光,至纯工艺的抛光非常考究,所以我们会看到型二工艺的至纯瑟珠没有抗染剂干结之后的残留物,具体看图片对比。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17:00 +0800 CST  

尼泊尔线珠,抗染剂干结之后的残留物明显。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18:00 +0800 CST  

至纯工艺,打磨抛光方法无从考证,但是可以看出工艺极为考究。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24:00 +0800 CST  
更新至此,明天聊聊瑟珠的断代证据,因为瑟珠特殊的文化和宗教意义,传世居多,但也有出土的珠子,这样就给了瑟珠明确的断代证据~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1 15:29:00 +0800 CST  
好了,夜深人静,开始更新~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2 21:01:00 +0800 CST  
今天聊聊瑟珠的考古资料
《西藏高原墓葬考古的新发现与藏族族源研究》一文中提到,“在西藏早起出土的墓葬中,曾大量发现过这种器物,藏族群众把它称为”喜”(dZi),既有椭圆形,也有圆珠形,上面蚀出黑、白、棕色的条纹或虎皮斑纹。”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2 21:02:00 +0800 CST  
由于早期的考古报告中没有专门记录这些珠子,也没有图像资料留存,只能通过描述来推测,这些可能为瑟珠。从象雄墓地的考古编年看,与之前所推测的一致,这些有特殊图案的珠子,在佛教传入这一地区之前就存在了,它们可能属于苯教。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2 21:06:00 +0800 CST  
除了西藏考古资料,中原考古资料中也有报道“特殊图案”的珠子。1979年03期《文物》发表了一篇报告,题为《长沙咸家湖西汉曹女墓发掘简报》,出土了水晶、玛瑙等不同材质的珠串,其中有一颗属于瑟珠,措思虎牙图案。

楼主 Super肉丸子  发布于 2018-06-22 21:07:00 +0800 CST  

楼主:Super肉丸子

字数:4493

发表时间:2018-06-21 05: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6-02 16:53:44 +0800 CST

评论数:18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