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泽园西路的双廊和“静谷”内

自荷风蕙露亭北侧的西洋钟式八方门而入,即是丰泽园的西路。自南而北,崇雅殿至纯一斋。
纯一斋北墙外即是中海西南岸。在崇雅殿至纯一斋一线的西侧,即丰泽园西路的西侧,后来添建
了春藕斋——听鸿楼——大圆镜中一线。很多时候大家都习惯叫这个区域“静谷”,但个人认为
从添建历史来看,春藕斋——听鸿楼——大圆镜中一线,这里也应属于丰泽园西路建筑。个人
更愿意称呼此区域为“大圆镜中”。从听鸿楼南一路南下可至大圆镜中北侧临池迎北的牌楼,入耳有
佛宇一所,临池北向,额曰“大圆镜中”。整个景致收于此。至于为什么都习惯称此区域为“静谷”?
以前有过猜想。参见《中海西和南海北》。
以下,还是随波逐流,称为“静谷”吧。
一、双廊
偶然间看到一张图片,图片标注:“静谷内双廊”



很明显,两侧是院子。静谷区域存在这样的廊院,只能是在春藕斋——纯一斋一线。

加之院子在两侧,双廊居其中。因此机位应该是在春藕斋——纯一斋一侧。
图中双廊右侧是春藕斋前的水院(听鸿楼已拆除),双廊左侧是纯一斋前的水院。整个远景长廊后是静谷北侧。
这个图片让我想到之前读枫影斜渡_vwb的一片文章。



。。。。。。(省略)
文中提到:在民国二年绘制的《西苑三海图》中,通常两殿堂间的游廊有两道虚线表示。
而纯一斋南,“歌舞升平”戏台,两侧游廊用了三道虚线表示。作者给出了下图:



可以看出,纯一斋和“歌舞升平”戏台间,东西两侧的抄手廊确实画成了三道虚线。
文中后面陆续的图片:
美国传教士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890年-1968年)在1924年拍摄



机位在春藕斋前廊偏东,向东拍摄,桥后站人的长廊即是西抄手廊西侧。
两个士兵后面,是抄手廊的中脊下面,是活动隔扇。

上图的近景
《国剧画报》第十五期(1933年4月)刊登“南海纯一斋戏台之外部”。



可见部分打开的活动隔扇。

美籍捷克人伊·斯·乌拉兹(E·ST·Vráz) 1900年-1901年之间拍摄。
机位大致就是上图中俩个士兵的位置。可见连接听鸿楼东北角与春藕斋西抄手廊之间石桥。







下图是 西苑中海纯一斋歌舞升平戏台(1900年-1901年)伊·斯·乌拉兹拍摄。
机位在纯一斋前廊偏东,向西南拍摄。
远景中可见,纯一斋和戏台间西抄手廊南段,并且已经打开了活动隔扇。
仔细辨别可见,中脊下及抄手廊两侧的廊柱。





最后作者给出的结论:
“抄手廊中脊下有“活动槅扇”,将“廊”分成“内外互不干扰,亦可相同的通道”,
槅扇内可设“观戏座”供王公大臣陪帝后共乐。这就是图05中用三道虚线表示此“游廊”的特点。”

以上除了静谷内双廊的图片外,其他均来自原作者枫影斜渡_vwb

本人对双廊的理解:
中南海公園中海聽鴻樓東側的小石橋。近景中机位所在即是双廊西侧。



下面几图,双廊中脊下的廊柱和两侧廊柱已用红线标出。
旧时



现今,







放大









光绪十六年六月二十五《翁同龢日记》,记载着纯一斋听戏的经过:“是日起三日赐听戏于西苑之纯一斋,
斋在丰泽园之西。有门曰“静谷”,历三层殿座始至水座也。两廊十一间,以七间为王大臣等座。列毡垫两层。
每间月六、七人。余在第五间也。。。。。。
与枫影斜渡_vwb给出的结论:
“抄手廊中脊下有“活动槅扇”,将“廊”分成“内外互不干扰,亦可相同的通道”,
槅扇内可设“观戏座”供王公大臣陪帝后共乐。这就是图05中用三道虚线表示此“游廊”的特点。”
不谋而合。

个人还存在以下观点:
首先,同治十三年春藕斋地盘准底



春藕斋在南至大圆镜中北至春藕斋这个区域的最北,纯一斋正西,是一处水院。
南面是听鸿楼,春藕斋在北面与听鸿楼隔水相望。春藕斋两翼及听鸿楼南三面围以游廊。

然后,同治十三年丰泽园地盘准底纯一斋部



纯一斋(13)南面的扮戏房(12),面宽五间,前后廊。两侧各有面阔三间、前出廊的顺山房三间。扮戏房北面为“歌舞升平”戏台。戏台北侧,隔水相望为看戏殿——纯一斋。纯一斋正身面阔五间,前后廊。后接抱厦三间,正身左右各有耳房一间。
可见纯一斋前廊两侧接抄手廊至扮戏房。
猜想,如以下拼图的轨迹:









双廊的存在,是否可以认为是春藕斋——听鸿楼东侧廊和纯一斋——戏台西抄手廊两个独立游廊整合演变而来?


二、“静谷”内
竹汀亭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史部《国朝宫史》卷十五记载:


《日下旧闻考》里记载也大同小异。
参见同治十三年的准底局部


对于竹汀亭的周围建筑已进行了标注。自西南至东北走向,爱翠楼、竹汀亭、植秀轩成一线。
竹汀亭南临池,池中步石,俗称垫脚石。亭呈八角状。图有石门即是大圆镜中东稍北的石门。
出石门即为荷风蕙露亭西侧。
民国1913年图中:


图中竹汀亭的周围建筑能更明朗些。
如果将崇雅殿至纯一斋和春藕斋至大圆镜中当成丰泽园西路一个整体来看,
这个倒“L”型的布局,会让我想起建福宫和西花园以及参照品乾隆花园的外轮廓。


回到竹汀亭
下图是曾经发过一张风景照


曾经网友“斑马480”给的图片注释翻译:
“游中南海(2)
巨大的石阶
踏着从万寿山远道搬运而来的飞石(飞石:一般译作“庭石”,指日本庭院中起点缀作用的,有间隔的,可以走人的平石)堆积成的石阶,沿石而下是丰泽园的池塘,仿佛进入了深山一样神清气爽。”


图片背景中即是竹汀亭,可见亭南面池中的“垫脚石”,以及穿池而过后竹汀亭朝东的出入口。
翻译而来注释也是认为这里是丰泽园一部。
其他:
爱翠楼和竹汀亭


可见由池南可经“垫脚石”渡过池塘,前行,左转至竹汀亭。亦可由右侧箭头,沿池东小径北行,过池西折至竹汀亭。若不西折而前行,可至植秀轩。
终难海画册


可见爱翠楼的东北角


1989年挂历


也比较清楚地呈现了穿池而过后,进入竹汀亭的路径。




更清楚地呈现了穿池而过后,进入竹汀亭的路径。红色箭头所指。
以上清晰可见竹汀亭为八角攒尖亭。


视角:四幅图大致视角如下图。







明信片。左上可见植秀轩,延箭头指向一路北行,再偏东即是。机位竹汀亭南,池西。向东拍摄。


视角:




1是机位大致在植秀轩南,山石之上,向西拍摄。可见竹汀亭朝东的出入口
2是机位大致在竹汀亭南,池塘东南角,向西拍摄。



大致视角: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09 14:57:00 +0800 CST  
竹汀亭近景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09 16:27:00 +0800 CST  




1.白色区域内,白色标注建筑应该已经不存在了。
2.可见“双廊”很明显的中脊。
3.可见爱翠楼及竹汀亭旁的水池。
4.南侧大圆镜中处是一片空白。疑似不存。毕竟是一座佛宇,在特殊年代。。。。
5..可见春藕斋南,拆除听鸿楼后,改成的平台。平台北接春藕斋“云木含秀”侧,南接南侧长廊。
现状:


可见:春藕斋前廊、东西游廊、南侧平台北侧、南侧游廊西段,南侧廊同平台连接、图对角处的纯一斋。
此图对角线处机位,对角反过来看


除图中标识可见:南侧游廊东段、平台东北侧,南侧游廊中央处。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10 16:11:00 +0800 CST  
6、上图卫星图中可见竹汀亭东北侧,听鸿楼东南侧,虚白室东,怀远斋西的——“植秀轩”
植秀轩
《国朝宫史》记载:


《日下旧闻考》记载类似
民国《三海见闻志》:






“轩在四面磐石之上,联额俱无存”。可见民国时候联额俱无。
原有乾隆题植秀轩:
“几群鸾鹤随吟管;四面芙蓉入绿纱。”

样式地盘图,



可见同治十三年植秀轩和怀远斋样式和相对位置。
植秀轩在听鸿楼东南,面宽两间,前后廊,西山墙有一间卷棚半亭,类似北海韵琴斋附加碧鲜亭。
东北角有转角游廊与怀远斋相连。
类似,想起了建福宫西花园西南角的“玉壶冰”与“澹远楼”间的转角廊楼,也有叫折尺廊楼。
之前网友发过的图



把平面图逆时针旋转90度,得下图。和植秀轩同怀远斋的相对位置很类似




由于植秀轩东北角与怀远斋西侧有转角游廊的存在,使怀远斋成为了一间连接丰泽园西路与西路西侧的穿堂。


植秀轩的图片
正面。可见植秀轩西山墙的半亭,面阔两间,面南的匾额。 机位在植秀轩正南,山石下。向正北拍摄。



1987年的挂历。植秀轩。东南向西北拍。


上图1的位置大致是下图中1图的机位。




照片中的植秀轩。西南向东北拍摄。





机位在南,稍偏西。向北,稍偏东拍摄。清晰可见匾额“植秀轩”三字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11 11:59:00 +0800 CST  
20世纪30年代,
张大千(前排左一)等合影于植秀轩。可见破败的廊柱和匾额



80年代画册里的植秀轩。几近正面(南面)。清晰可见西山墙的半亭。




前文提到,植秀轩及西山墙半亭类似北海韵琴斋和碧鲜亭
下图是北海静心斋地盘局部(东南侧)
可见抱素书屋、韵琴斋、碧鲜亭。特别是韵琴斋、碧鲜亭的位置关系。
韵琴斋坐东朝西。南山墙外是碧鲜亭。同时碧鲜亭也在静心斋墙外。



西向东拍摄。镜清斋内,东部。墙外,碧鲜亭。



西北向东南拍。韵琴斋。



墙外,东南向西北拍,碧鲜亭。



上图对角机位。



正东向正西拍。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11 16:57:00 +0800 CST  
以零散的叠石点缀于窄而浅的水面上,使人易于蹑步而行,其名称叫“汀步”,或叫“掇步”、“踏步”,亦有“约略”一说,日本又称为“泽飞”。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7-15 14:00:00 +0800 CST  
爱翠楼
《国朝宫史》,“竹汀亭 南为 爱翠楼”

《日下旧闻考》,记载亦同。

静谷准底(局部)




图一,对应准底中的“石阶”。此图为“爱翠楼”正北。又可见正北有匾“爱翠楼”。可知,爱翠楼正面为北向。



图二,爱翠楼西北侧。
原因,对应图一中匾额,图二中亦存在。可见此图是爱翠楼正面(北向)。
注意图中圆圈处假山石。



图三,1922,中南海中海靜谷愛翠樓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此图虽然看不到匾额,但依稀可见楼前石阶。
最明显的是图中红色圆圈处假山石,同图二中相同。
所以,喜仁龍拍摄的爱翠楼的西北侧(比图二更偏正北)



图四,可见竹汀亭在爱翠楼旁。正符合准底中,面北而立,竹汀亭在爱翠楼右侧。
可见此图是爱翠楼南侧(背面)




机位应该在爱翠楼南侧,竹汀正南侧,下图准底中A处再向南,池边,几近于大圆镜中北侧的牌楼处。
拍摄时再把镜头推进至A处。图四中近景山石应该为准底中A上方处的池岸。


楼主 LT102350  发布于 2019-08-05 11:31:00 +0800 CST  

楼主:LT102350

字数:3808

发表时间:2019-07-09 22: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4 03:22:35 +0800 CST

评论数: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