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东林

天启皇帝临死前.
跟崇祯说:"魏忠贤可堪大用.远离东林党."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26:00 +0800 CST  
“魏忠贤可堪大用,远离东林党”!
应该说这是天启皇帝的肺腹之言,也是他个人总结的行之有效的帝王之术。
没想到朱由检上台以后,不听自己哥哥的劝告,反其道而行之,他首先逼死了一心为天启皇帝卖命的魏忠贤,而且凡是天启皇帝重用的人他一律不用,天启皇帝不用的人他反而重用,其结果是他让“东林党”人重新上台掌权,


对他们的政治主张言听计从,在“东林党”人的集体忽悠声中,取消了对江南商人和资本家的税收,加重了农业税,结果搞得官逼民反,全国民变四起!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28:00 +0800 CST  
崇祯还听取“东林党”人的意见,大幅度限制了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于是这让皇帝对官员失去了监管各级官员的能力,成了“瞎子”和“聋子”。
崇祯皇帝虽然非常勤政,但他的重大决策出了问题!他不知道魏大人是维护皇权、全心全意为皇帝卖命的。而夸夸其谈的“东林党”人却一个个治国无方,是百无一用的书生,只知道为各自的利益谋福利而置国家的安危于不顾。


很明显的结果就是:魏大人掌权的时候打击“东林党”,结果是天下太平,而崇祯让“东林党”重新上台,十七年以后,大明就亡国了!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29:00 +0800 CST  
"魏忠贤可堪大用.远离东林党."

结果.崇祯反着做了.
杀九千岁.成立东林党内阁.
明亡.
其实.魏忠贤之所以留下千古臭名.
只因得罪了东林党.
而东林党就是文人的代表.

历史由文人书写.
当时.其实老百姓是爱戴九千岁的.
处处为他建立生祠.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0:00 +0800 CST  
东林党代表的是江南商社的利益.
属于资本主义代表.
而初期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压榨.

偏偏这帮子人在朝堂上还有莫大势力.
从而形成了资产阶级偷税漏税.反向贫苦大众苛捐杂税的现象.


这是亡国的根源.丧失了人心.
东林党在乎的.只是利益.
他们根本不在乎是谁做皇帝.
这点从满清入主后.东林党人与满清的亲密无间可以看出.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1:00 +0800 CST  
忠贤公代表的是绝对的皇权.
他跟资本主义沾不上边.明存则荣.明亡则辱.
所以魏忠贤其实是最不希望大明灭亡的.
所以.他走上的台前.
运用超绝的智慧与严苛的手段对付腐朽的东林党.
国家正值危难关头.



行啊.我魏忠贤就偏向你们征税.
不交?..好啊..不交就杀..
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魏忠贤专政嗜杀的根源.
看看忠贤公当政时.仅江南茶税一项..就是几十万两的收入啊..
而东林党执政时.才不到10两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3:00 +0800 CST  
其实.忠贤公时期.可以说的上是明末时期的一个高度繁荣时期.
国内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外交上可以说是"辽东无战事"..满清都怕忠贤公啊..
老百姓的日子得到好转.所以到处给他建立生祠.奉他为九千岁..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3:00 +0800 CST  
在万历、天启年间,连年天灾,大明虽然颓势已现,但国家尚能应付。
万历和天启皇帝可以从矿业、工商业得到大量税收,国库有能力赈济灾民,更不会对农民加税。虽然收税的太监们贪了不少钱,但大部分税收还是收归国库,有力地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
崇祯皇帝登基后,形势就越来越难以应付了。


先是剪除了阉党,东林党失去制衡,把持朝政,加上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掌握着强大的舆论,到处宣扬向工商业收税是“与民争利”。
年幼的皇帝好大喜功,想成为“尧舜之君”,竟然听信于东林党这帮无耻小人,取消了矿业、工商业方面的很多税收。结果国库日渐空虚,无法应付边事与内乱,只好向农民加税。西北的农民本来就连年遭灾,还要加税,哪有活路,只好揭竿而起。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5:00 +0800 CST  
与此同时,富人们却富得流油,崇祯皇帝自已穿打补丁的衣服,穷的像个乞丐 富人们却锦衣玉食,要他们捐点钱出来支援国家,他们全部哭穷,一毛不拔。


最后李自成进北京,崇祯上吊,大明灭亡。可悲的是,这些自私得象铁公鸡的富人,在大明灭亡后,当然成了李自成刀下的肥猪,“追赃助饷”不仅抢光他们的财富,甚至还搞得他们家破人亡。
死于非命 脑浆都被活活的打了出来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5:00 +0800 CST  
总体来看,大明是被“东林党”搞垮的,崇祯死前曾痛苦地说:“诸臣误我!”太监曹化淳说对崇祯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这也是实在话。
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崇祯却下密旨收葬魏忠贤的遗骸,墓址就选在了魏忠贤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云寺,这也说明他对不听哥哥的话逼死魏忠贤表示相当后悔。


他终于明白了自己在政治上是那么的幼稚,尝到了被“东林党”人集体忽悠之后酿下的苦果,可是历史不是游戏,是不允许让他重新再玩一次的。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36:00 +0800 CST  
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东林党”之“党”,是朋党而不是近代政党。


公元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顾宪成等人修复宋代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与高攀龙、钱一本等讲学其中。
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
东林人士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之名,行包庇地主,为富商巨贾争利之实。


他们虽然提出了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然而实质上却沦为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对明末饥荒灾民的悲惨现实视而不见,对征款赈灾行为极力阻挠。


东林人士在当时遭到宦官及其依附势力的激烈反对。两者之间因政见分歧发展演变形成明末激烈的党争局面。反对派将东林书院讲学及与之有关系或支持同情讲学的朝野人士笼统称之为“东林党”。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6:45:00 +0800 CST  
明史研究者认为:平心而论,魏忠贤为巩固个人权势,未免有党同伐异、残忍歹毒的罪恶一面,但从他曾经力排众议、大胆起用辽阳战败后遭受谗言的熊廷弼,抛开私怨、违心推荐赵南星、孙承宗等一批能臣直臣等诸多方面,可以看出,他还是心系大明江山的。


还说,魏忠贤把持朝政期间,国内形势良好,辽东局势平稳,这还是应该被认同和肯定的。魏忠贤的功劳其一是斥退东林党人,根源上消灭党争,从而稳定内政;其二是善于团结底层,安抚民众。重用了解民情的低级官吏,加强保甲联防,还通过修造皇极殿等工程来粉饰太平,活跃士气,并及时平息了东林党人挑动的所谓苏州民变。而在魏忠贤死后不过数年,闯王李自成和张献忠就烽火燎原了,局势从此不可收拾。其三是任用得人,调拔得当,稳定边关,有效抗拒满清。魏忠贤时期,满清在边关得利不多,魏死后,边事从此面目全非。这些都是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8:03:00 +0800 CST  
我们回过头来看历史,明熹宗临死前专门叮嘱崇祯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
或许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朱由校在生命最后时刻对魏忠贤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肯定掺杂着个人私情,但最主要的是他认识到了魏忠贤在处理“大事”方面的清醒和果决,尤其是在维护大局、赏罚分明的关键问题上还是很有作为的。


崇祯皇帝上位时,海内饥民揭竿四起、关外满清虎视眈眈,在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面前,朝廷还真需要有一位富有理政经验,善于把握动荡时局的“能人”来独当一面,虽然无法扭转国势日衰、积重难返的败亡趋势,但也不至于在短时间内使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大明王朝快速覆亡。


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皇帝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哥哥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已经崩溃了。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8:05:00 +0800 CST  
明朝末期国事动乱,朝中官宦腐败,国库亏空,崇祯再志向远大、励精图治,也难以应付这种局面。他十七年中换了十七个刑部尚书和五十个内阁大学士,都于事无补。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在他跑到煤山上吊自杀前的第五天,命人秘密将魏忠贤的遗骸收葬于香山碧云寺。收葬魏忠贤遗骸,也许是崇祯皇帝对魏忠贤价值和功绩的重新认识,更或是他对自己当了快二十年皇上却无力回天的最后忏悔。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5 18:06:00 +0800 CST  
魏忠贤得势仅三年,他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


魏前期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


后期任由袁崇焕督师辽东,不敢说他多器重袁崇焕,但从来往信件看,袁与魏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袁最牛掰的几次战功全在魏掌权时诞生。


当时明军的情况是:关宁铁骑不用裁员,军饷仍可足量正常发。皮岛军队不用精简,收入来源也是稳定的。


寄居海岛的毛文龙进行黑市贸易、抢掠朝鲜边民商旅,本着中庸之道,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毛文龙也算干吏,积极进取,开拓了旅顺-义州一线的东江军镇,不断骚扰后金盛京以东的城池;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7 17:46:00 +0800 CST  
授毛文龙“钦差平辽便宜行事总兵官征虏前将军左军都督”和尚方宝剑,人心笼络绝对到位,搞得毛文龙热血沸腾,誓死巩卫皮岛、朝鲜本土。


盛京的西面,从宁远至锦州,本来荒凉破败了十年的城池一座座重新修葺一新、再次拔地而起;明军的火铳、战车、地雷、炸弹配备齐全;红衣大炮这种奢侈品也都搬上了宁远、锦州的城头。


魏当九千岁的几年几乎与关外捷报频传的时间同步,宁远大捷大炮轰伤努尔哈赤(回盛京后不久死去)。宁锦大捷明军多次重创皇太极。


丁卯之役,毛文龙在朝鲜拼尽血本击退阿敏数万八旗军,阻止了阿敏当朝鲜王的梦想。皇太极东奔西突累到吐血没捞着什么好处,只能龟缩在盛京。


关外的战争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其实还是钱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税。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7 17:47:00 +0800 CST  
明末,天下金银、尽聚三吴,魏忠贤针对工商业、对外贸易发达的江南地区,重新设立了万历末年被东林党废除的工商税、海税。


但他没有给农民加赋,出身社会底层的魏忠贤在河南遭灾时,还能免除赋税,从内库拨款赈灾;阉党在放火烧了东林书院后,几十年未曾修过的黄河水道,开始维修;而且专门找东林党人投资的“垄断企业”收刮。


浙江巡抚感觉海内咸平,农民不用被折腾都安心劳作,魏简直太给力了,提议修生祠,于是全国掀起修生祠的高潮,辽东的官兵将士修的又好又用心。


袁崇焕称魏忠贤“从古内臣谁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赏宜也!”因为魏给了关宁军丰厚稳定的收入。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7 17:47:00 +0800 CST  
由于明朝官员俸禄很低,除了极个别清官,贪腐几乎是必然的,但顶着东林的名头,钱贪过后不敢承认且一丁点都不愿吐出来(捐献出来不就承认和说明我贪了嘛)。


史书上写了魏忠贤犯的十大罪,然而仔细看,大多罪状都是图谋啥子啥子却基本没实际行动和证据,修祠堂这种鸡毛也算大罪?修堵墙挂张画而已,民间自古就有为好官修祠堂的传统。


魏真正做成了的坏事,其实主要就是利用东厂杀死杨涟等辱骂弹劾阉党的东林“名士”,以禁言无聊御史们的弹劾。


对于魏对东林党的打击,窃以为在当时的朝堂是非常值得推敲的。魏杀杨涟等人的行为本身是不对,但结果是禁言,禁言后,专心为自己为国家捞钱。


明末两极分化,土地兼并严重,银子都在江南乡绅富户的手里,怎么让他们把银子交到国库?东林党出身江南富家,不愿也不能做到;而权倾一时的威权主义者魏公公可以做到。


有了钱才能给军队发工资;才能造各种军备武器,除了红衣大炮:还有地雷、火铳、火棘莉、炸弹等等火器;才能筑城修墙养马。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7 17:48:00 +0800 CST  
军队装备牛掰才能内平贼寇,外御强敌。而以上古代军事工业正是促进经济发展、保持就业的好办法。


魏的功业在于保证了帝国税收系统的稳健运行;增强帝国凝聚力、控制力,南到广西、北至锦州尽为掌握。


能够用正确给力的人并给予支持(炸伤努尔哈赤的红衣大炮可是用真金白银买的),扳回辽东战场的颓势,抚平北方农民因灾造反的危机。


跟前辈王振之流比起来,不得不说魏的才干确实高出了一大截;即使跟一般的内阁大臣比起来其实也有卓越之处。


抛开党同伐异这些朝堂政治不可避免的“错误”不讲,魏至少是个效率极高的注重实用主义的干练能人。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7 17:48:00 +0800 CST  
魏死后,辽东的形势再次退化到了万历末年的水平并持续恶化,财政困难的同时,崇祯皇帝疑心重,且在议和主站的意见中间摇摆不定,先是抛弃孙承宗,然后将袁崇焕凌迟。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没了给力的将军,下属官兵们只能干瞪眼,辽东的关宁防线由强转弱、节节败退的局面再难挽回。


袁崇焕督师辽东时,积极研究关外地势民情、八旗军作战技俩,提拔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满桂(蒙古族)等勇将。勤于操练,多次整治军纪,与士兵同甘共苦。


努尔哈赤兵败宁远,为袁崇焕大炮所伤,旋即不愈而死;宁锦之战,为父报仇的皇太极小伎俩用尽,却一点便宜没捞着。


可惜的是,这位屡次击败后金军队的功臣良将,在成功保卫北京后居然立即被崇祯罗织罪名下狱,一生从无败绩的大明蓟辽督师被凌迟处死。

楼主 叶灵子仙  发布于 2017-07-27 17:50:00 +0800 CST  

楼主:叶灵子仙

字数:5837

发表时间:2017-07-26 00:2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30 19:17:59 +0800 CST

评论数:9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