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Home4 The Ambarkanta 世界的面貌

在《世界的面貌》中有一些有趣的要点,关于维拉降临世界的第一天。此处说米尔冦第一次是“降临到世界的极北地区”,然而众维拉则来到了中洲的中心,取了“一部分陆地”塑作他们的岛屿并把它放在了西海上。米尔冦想出用冰制成巨灯的灯柱来对众维拉的工作提供虚假的援助,这个古老的故事依然存在,但不仅“神话概要”的叙述中未曾提到,在《诺多史》($1)中仍然没有多加涉及:“魔苟斯与他们争斗并展开了攻势。他推翻了巨灯……”,这似乎表明它已经被放弃了。在传说“维拉的降临”中凛吉尔这个名字是(米尔冦!)给北方的灯柱取的,而赫尔卡是给南方的灯柱取的(Ⅰ.69);在《世界的面貌》中这些名字被用在灯本身而非灯柱上,而且凛吉尔变成了南方巨灯的名字,赫尔卡则是北方巨灯之名。在“传说”中没有提到巨灯倒塌时内海的形成;而是说“大量的洪水从[巨灯]流入‘黯影海域’”(译注:theShadowy Seas,早期版本中泛指贝烈盖尔海,不同于晚期维拉在第一纪设下的“黯影海域”),以及“它们融化的如此之多,以至于那些起初并不大而且温暖清澈的海洋如今幽深而又宽广,蒸汽笼罩着它们,深色的阴影遮蔽着它们,因为有冰冷的大河倾泻而来”(Ⅰ.70)。后来巨灯的名字改变了不止一次,但是赫尔卡依然是“从前安置伊路因[北方巨灯]的山脚下”(《精灵宝钻》p.49)那座内海之名,从《世界的面貌》中可以看出,巨灯曾经屹立的地方形成内海的想法起源于融化的冰柱,尽管后来变成当米尔冦与维拉即使在表面上也不可能合作时,米尔冦设计灯柱的故事被放弃了。在《精灵宝钻》中没有提到另一座巨灯脚下的南方内海。

如地图Ⅳ所示,在《世界的面貌》中奎维耶能被描述为“坐落于赫尔卡海的北边海岸上”。在《失落的传说》中(Ⅰ.115,117)Koivië-néni是一个在帕利索尔正中的湖泊(有着“裸露的边缘”,位于一个“四周山坡上长满松树”的山谷);在《精灵宝钻》中它是“赫尔卡内海中的一个海湾”(p.49)。在同一段落中,欧洛米在那条使他找到精灵的路上,“沿着赫尔卡的岸边转向北走,从‘东方山脉’欧洛卡尼的阴影下经过”,而这与地图Ⅳ完全一致(欧洛卡尼“红色山脉”,见《精灵宝钻》附录词条caran)。蓝色山脉在西部与它相对称;而南方的灰色山脉和黄色山脉在相互对称的同时又与北方的两列山脉相对称。标在地图Ⅳ上的精灵西迁的路线再一次与《精灵宝钻》(p.53)中提到的完全吻合:“他们向北绕过赫尔卡内海,再转向西行”,但对于迷雾山脉(希斯艾格力尔)和大河(安都因)这两处第三支精灵种族的精灵南下之地在此并未提及。在《霍比特人》和《魔戒》中灰色山脉(埃瑞德米斯林)是位于中洲北部黑森林旁的一列山脉。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6:00 +0800 CST  
从地图Ⅳ上字母的大小和位置来判断,贝烈瑞安德相对来说似乎是一片非常小的区域;而精灵来到了海边位于其南部的Falassë(日后贝烈瑞安德的法拉斯)。但家父用铅笔圈起了“贝烈瑞安德”并画了一个箭头指向西迁路线到达海边的那个点,此举可能意味着他想表明此处实际上在贝烈瑞安德的范围内。

人类苏醒之地“希尔多瑞恩”的名字(包含“希尔多”一词,意为“次生儿女”)在此第一次出现;对“埃茹曼”一名在《诺多史》中指代此地的奇怪用法见pp.119-20,205。希尔多瑞恩位于风之山脉与东海之间;在《精灵宝钻》(p.103)中它被模糊地说成是位于“中洲的东部区域”。

Utumna(在《世界的面貌》中被修改为“乌图姆诺”)在地图Ⅳ上的位置是值得注意的,正如这个名字本身出现在此一样。鉴于《失落的传说》中米尔冦的第一座堡垒是Utumna,第二座是安格班(见Ⅰ.198),而在《神话概要》和《诺多史》中最初的堡垒就是安格班,米尔冦毁灭双圣树后回到此处(见p.44),乌图姆诺在这些文本中也并未被提到。家父现在又重新将Utumna(乌图姆诺)作为米尔冦在中洲最早的住所(见下文,p.307)。

西海中群岛的设定经历了巨大的简化和改变,这使其在《精灵宝钻》中的叙述与《失落的传说》中的叙述区别开来(见II. 324-5);在地图上没有标记出“无港之岛”或是“暮光群岛”,相反我们可以看到“迷咒群岛”或说“魔法群岛”——在《诺多史》II §17中“魔法群岛”被校订为了“迷咒群岛”(注释11)。地图上位于“迷咒群岛”以北的“黯影群岛”(译注:Shadowy Isles)似乎是一个新的构思。

Eldaros这个名字(不是“埃尔达玛”,见I.251)出现在地图Ⅳ上,意思是“精灵家园”。Eldaros以前曾出现过一次,是在有关艾尔夫威奈的一份大纲中(II.301):“Eldaros或Ælfhâm”,其指代并不明确,但可能是指托尔埃瑞西亚。“精灵之地的港湾”这句话被写在了地图上但那里根本没有海湾被画出。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6:00 +0800 CST  
位于佩罗瑞山脉与大海之间,在西方对称形成的埃茹曼与阿瓦林现在出现了;其早期历史见I. 83。图恩位于塔尼魁提尔稍北;维尔玛的位置和I.81中给出的略早版本的地图上的位置一样。

在《世界的面貌》中,据说陆地和海洋形状的进一步巨变发生在“第一次诸神之战”中,米尔冦被俘虏时,关于这一战,《诺多史》(§2)中除了提到“骚动”之外,没有其他的内容。在《精灵宝钻》(p.51)中它被称为“众神之战”,而

“中洲的形状在那段时期遭到了改变,将它与阿门洲分割开来的大海变得更宽更深。海岸破碎坍塌,形成一个朝南的深水海湾。在这个大海湾与远在北方、位于中洲和阿门洲接近处的赫尔卡拉赫海峡之间,形成了许多小海湾。这些小海湾中又以巴拉尔湾最大,发源于北方新隆起的高地多松尼安和希斯路姆周围群山的大河西瑞安,就是由此入海。”
(译者注:本段引自文景版宝钻第三章“精灵的出现与囚禁米尔寇”)

《世界的面貌》正文中没有提到大海湾或巴拉尔湾,而是提到了凛吉尔内海的延伸及其对东海和西海的连接(不清楚为什么说赫尔卡海“变成了内海或大湖”,因为它已经如此)。但是在地图Ⅳ背面的另一张地图(V)则同时画出了它们。然而这张地图是一张潦草画就的铅笔素描,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比如那些线条含义的不确定,尤其是在西方之地(域外之地)附近。很难说这张地图与地图Ⅳ相比之下有多精确。例如,在地图Ⅳ中,灰色山脉与蓝色山脉相距甚远,而在地图V中,它们之间相隔只有大海湾顶端一片狭窄的空间;内海(赫尔卡)更向北等等。同样,许多元素也都消失不见了(如冰峡),在这种情况下无法确定它们的缺失是不经意的还是有意的,尽管未能标出托尔埃瑞西亚或迷咒群岛这一点支持了前者。我倾向于认为,地图V是一张非常粗糙的草图,不能过于认真地去解读。

大地和外环海之间狭长的环形区域明显代表着“伊尔门的裂罅”。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6:00 +0800 CST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图V上的希斯路姆与世界边缘(伊尔门的裂罅)之间的紧密。

在地图V上,安格班与地图Ⅳ上的Utumna处于非常相似的位置:非常靠近伊尔门的裂罅,并且位于山墙之后,在地图V上被称为Daidelos(后来的多尔戴歹洛斯)的土地上。*如上所述,Utumna现已自《失落的传说》后被重新起用,作为米尔冦最初的堡垒;从后来的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现在的故事是,当米尔冦在双树被毁灭后返回到中洲时,他回到Utumna的废墟中,并在那里建造了他的新堡垒。

整个的历史因而如下: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7:00 +0800 CST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8:00 +0800 CST  
很久以后,乌图姆诺和安格班都成了魔苟斯的古老堡垒,而安格班就是他返回的地方(《精灵宝钻》,pp.47,81)。

*类似的形式在更早的时候曾被用在不同的地方:在《失落的传说》的结尾,在托尔埃瑞西亚的高地荒原(译者注:the High Heath),战斗发生的地方叫Ladwen-na-Dhaideloth,Dor-na-Dhaideloth(“天顶”),Ⅱ.287;而在《胡林的子女之歌》第946行,多尔-那-法乌格砾斯第一个被称为Daidloth(“高平原”),Ⅲ.49。

桑戈洛锥姆在地图V上显示为一个点,略微突出于铁山脉。这代表了自“最早版本的《精灵宝钻》地图”以来有关“桑戈洛锥姆”这个构想的改变,该地图解释了《神话概要》(§8)中的语句,即桑戈洛锥姆是“魔苟斯堡垒周围铁山脉的最高点”。 在《世界的面貌》地图V上桑戈洛锥姆的标记显示了后来的构思,见于《精灵宝钻》p.118,其中明确地说,米尔寇在山脉底下修建了一条隧道,出口位于它的南边,桑戈洛锥姆就被堆在出口的大门上,而安格班在山墙的后面,因此,桑戈洛锥姆有点突出于安格班的主要范围。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6:39:00 +0800 CST  
在地图V的西方大陆上的内容非常令人费解。现在有一条山脉(必须如此解释鱼骨状标记,因为这是它在地图上其他地方的含义)在西方的海岸向北从塔尼魁提尔延伸到Helkaraksë而且(它看起来像)从海中升起,此外还有于地图Ⅳ出现的,西部代表维林诺山脉的旧曲线(弯向伊尔门的裂罅);如此,埃茹曼(第一次出现的名字是阿拉曼,后来在上面用铅笔写的)并没有被描绘成山脉和海洋之间的沿海荒地,而是被东部和西部的山脉所包围。我不明白这一点;无论如何,《精灵宝钻》中的地理应如地图Ⅳ所示。

同样令人费解的是Tûn和塔尼魁提尔南部土地所代表的含义。这里有鱼骨形的线条,其主干从塔尼魁提尔向南延伸,同时又有向西的旧曲线弯向裂罅;但与北方的埃茹曼相对称的地区未被命名,而阿瓦林(校订自埃茹曼)则是一片广阔的土地,甚至延伸至“新”山脉以东,从仙境港湾的南岸一直到世界的最南端。地图的一角写着:

在“众神之战”后(阿瓦林在山脚遭到大海的冲击。

虽然括号在“Mts”后没有补完(译注:原句为“After the War of the Gods(Arvalin was cast up by the Great Sea at the foot of the Mts.”),但我认为第一句话本可能是用作标题的,表示地图所代表的时间段。然而后面的话,再加上阿瓦林自地图上预期位置的缺失,似乎意味着阿瓦林直到这时才出现。

古英语名称ingarsecg,utgarsecg可在古英语段落中找到(pp.253,256)。Tûn北部海岸上的Aflon就是澳阔泷迪(后来的辛达语alph,lond(lonn):见《精灵宝钻》附录,alqua, londë词条)。许多年后,阿门洲、阿拉曼这些名称被添加到地图V中(同时加的还有示意图中的阿尔达,Earambar)。

如果这张地图已展示了家父设想的在乌图姆诺被破坏和米尔冦被锁住之时发生的大灾难(见注释9)所涉及范围之广,那么在《世界的面貌》结尾他又补上了一段有关一场更大灾难的文字,发生于“努门诺尔人向诸神的国度宣战的时刻”。它可能是后来才添上去的;但这段文字是用墨水仔细书写的,不是用铅笔乱写的,而且很可能也是同一时期写的,因为努门诺尔的故事就是在这时出现的。支持这种说法的正是示意图Ⅲ中,“经历大灾变和努门诺尔人之毁灭后的世界”这一句;因为在这张图上,内层空气最初标记为Wilwa,后来改为了维斯塔。在《世界的面貌》及其随附的词汇列表中,还有图Ⅰ和图Ⅱ中,维斯塔同样校订自Wilwa;因此,示意图Ⅲ似乎是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17:55:00 +0800 CST  
垃圾百度补正文失败,建议去维基看多谷大博客或者看38楼源文件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22:03:00 +0800 CST  
补5-7楼正文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22:12:00 +0800 CST  
第二次众神之战再度推翻了魔苟斯,也又一次使世界面目全非。后来,当无数年月匆匆流逝,世界的面貌也一直都在改变。(9)然而最彻底的改变,乃是世界被变成圆形,维林诺被挪出世界。这场劫难在努门诺尔人向诸神的国度宣战的时刻降临,这个故事在别处已有讲述。从此之后,世界就逐渐遗忘了曾经存在的事物;对昔日大地和流水的记忆,也逐渐遭人离弃了。

楼主 Admiral_Thrawn  发布于 2019-08-04 22:12:00 +0800 CST  

楼主:Admiral_Thrawn

字数:14934

发表时间:2019-08-05 00: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06 18:22:25 +0800 CST

评论数:4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