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襄子至献侯纪年考订》

《战国赵襄子至献侯纪年考订》
作者:谭晓斌

在说赵纪年之前,我先说一下魏纪年。自从《竹书纪年》出土后,历代学者依靠它纠正《史记》的错误,取得了很多成绩。《史记》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魏惠王在位三十六年、魏襄王在位十六年,但是《竹书纪年》告诉我们,魏文侯在位五十年、魏武侯在位二十六年、魏惠王三十六年没有去世,而是称王改元了,魏襄王的十六年其实是魏惠王的后元十六年。由于魏惠王在称王的当年就改元了,前元加上后元共计五十一年,因此《史记》魏惠王元年被提前了一年。

据《竹书纪年》,魏武侯元年、赵烈侯十四年,相当于西元前395年,由此可知,赵烈侯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08 年。《史记》赵烈侯元年也相当于西元前408年,但是在位只有九年,与《竹书纪年》不合。《史记•赵世家》说,“九年,烈侯卒,弟武公立。武公十三年卒,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赵烈侯和赵敬侯之间不存在赵武公,但是把武公的十三年都划给烈侯也是不对的,其实烈侯在位就是十四年,而敬侯在位二十一年,《史记》敬侯在位只有十二年,少了九年,大家可以去看拙文《战国赵烈侯敬侯纪年考订》。

据《竹书纪年》,赵敬侯卒于魏武侯二十二年,相当于西元前374年,《史记》误上一年,赵敬侯的卒年相当于西元前375年。这一年之差是因为太史公将赵王迁的在位年数多算了一年造成的,大家可以去看拙文《史记战国赵纪年局部修复》。

太史公对赵国在赵献侯即位之前五十余年的记载是比较混乱的。

《史记》赵襄子在位三十三年,赵襄子之后是赵桓子,在位仅一年,赵桓子之后就是赵献侯,在位十五年,赵献侯之后就是赵烈侯。

赵烈侯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08年,《史记》与《竹书纪年》一致,可知太史公对赵献侯卒年的记载正确无误。《史记》说,赵献侯十三年,相当于西元前411年,“城平邑”,据《竹书纪年》,此事发生在晋烈公四年,相当于西元前412年,差了一年。这样看的话,《史记》赵献侯的纪年即使有误,也是很小的。

《史记•赵世家》云:

赵襄子元年,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

《史记》赵襄子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57年,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吴国早就被越国灭掉了。

《左传•哀公二十年》云:

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楚隆曰:“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

赵孟曰:“黄池之役,先主与吴王有质,曰‘好恶同之’,今越围吴,嗣子不废旧业而敌之,非晋之所能及也,吾是以为降。”

楚隆曰:“若使吴王知之,若何?”

赵孟曰:“可乎?”

隆曰:“请尝之。”

乃往,先造于越军,曰:“吴犯间上国多矣,闻君亲讨焉,诸夏之人莫不欣喜,唯恐君志之不从。请入视之。”许之。

告于吴王曰:“寡君之老无恤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黄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齐盟,曰‘好恶同之’,今君在难,无恤不敢惮劳,非晋国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

王拜稽首曰:“寡人不佞,不能事越,以为大夫忧,拜命之辱。”

与之一箪珠,使问赵孟曰:“句践将生忧寡人,寡人死之不得矣。”

王曰:“溺人必笑,吾将有问也,史黯何以得为君子?”

对曰:“黯也进不见恶,退无谤言。”

王曰:“宜哉。”

“赵孟”特指晋国赵氏的宗主。

“无恤”是赵襄子之名,而“志父”是他的父亲赵简子之名。

由楚隆向吴王传达的“寡君之老无恤使陪臣隆敢展谢其不共:黄池之役,君之先臣志父得承齐盟,曰‘好恶同之’,今君在难,无恤不敢惮劳,非晋国之所能及也,使陪臣敢展布之”这段话中的内容来看,此处的“赵孟”无疑是指赵襄子,也就是说,赵简子已经去世了。

鲁哀公二十年,相当于西元前475年。

太史公在《史记•六国年表》中,将“越围吴”系于楚惠王十四年,相当于西元前475年;将“越灭吴”系于楚惠王十六年,相当于西元前473年。

据《左传》,“越灭吴”发生在鲁哀公二十二年,相当于西元前473年。

由此可见,太史公将“越围吴,襄子降丧食,使楚隆问吴王”之事误后了十八年。

既然“越围吴”发生在鲁哀公二十年,那么赵襄子的元年会不会是这一年呢?

从“赵孟降于丧食”一语来看,此时赵襄子正在为赵简子服丧,这是毫无疑问的。

楚隆对赵襄子说,“三年之丧,亲昵之极也。主又降之,无乃有故乎”,从他的这句话来看,此时赵襄子正在为赵简子服三年之丧的第三年,否则,他不会这么说。

由于“十一月,越围吴”已经是这一年的岁末了,因此赵简子卒于鲁哀公十八年是没有问题的。

赵襄子逾年改元,就是鲁哀公十九年,相当于西元前476年。

清华简《系年》云:

晋敬公立十又一年,赵桓子会诸侯之大夫,以与越令尹宋盟于巩,遂以伐齐,齐人焉始为长城于济,自南山属之北海。

据《竹书纪年》,晋敬公十一年,相当于西元前441年。

会盟、征伐等大事,宗主都是要亲力亲为的,除非有特殊情况,才由他人代劳。当然,代劳之人的地位也是非常尊贵的。

《史记》赵桓子在位仅一年,相当于西元前424年,明显有误。

清华简《系年》又说,“晋幽公立四年,赵狗率师与越公朱句伐齐”。

据《竹书纪年》,晋幽公四年,相当于西元前430年,此时的宗主很有可能是赵狗。当然,也有可能是赵狗代赵桓子出征。但是,在《史记》中,并未提到赵狗。

《史记•赵世家》称,赵襄子灭代后,“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赵襄子“娶空同氏,生五子”,但是“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

据《世本》,赵桓子是赵襄子之子,二人不是兄弟关系。

结合各种信息来看,如果赵桓子的真实身份是“襄子子”而非“襄子弟”,那么一心要传位于哥哥这一系的赵氏宗主很有可能是赵桓子而非赵襄子,也就是说,赵献侯是赵襄子的曾孙,而非侄孙。

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个现象是故事情节不变,但是故事中的人物会发生变化。

太史公可能只获得了赵襄子版。当然,也有可能获得了两个以上的版本,有赵襄子版,有赵桓子版,或者别的什么版本,但是他选择了赵襄子版。还有一种可能是,在他获得的版本中并未具体指出是哪位赵氏宗主,但是被他判定为赵襄子。

总之,太史公在这个问题上发生了误判。

真实的情况很有可能是这样的:

赵桓子的父亲赵襄子没有立长,封赵桓子的哥哥伯鲁为代君,赵桓子继位后,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因为他要传位给伯鲁之子周,但是周比他先死,于是立周之子浣也就是后来的赵献侯为继承人。或者是,赵桓子的哥哥伯鲁早死,赵襄子封其子周为代君,赵桓子继位后,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想传位给周,但是周比他先死,于是立周之子赵献侯为继承人。等到赵桓子去世后,他的一个弟弟赶跑了赵献侯,自立为赵氏的宗主。赵桓子的这个弟弟很有可能是清华简《系年》中提到的“赵狗”。“赵狗”去世后,国人认为“赵狗”做赵氏宗主不是赵桓子的意思,便一起杀了“赵狗”的儿子,迎立赵献侯。

太史公在《史记》中,记载了赵简子梦游钧天的故事。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云:

当晋昭公时,诸大夫强而公族弱,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于是召扁鹊。

扁鹊入视病,出,董安于问扁鹊,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昔秦穆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所学也。帝告我:晋国且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策于是出。夫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病与之同,不出三日必间,间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诸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有一熊欲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有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

董安于受言,书而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这个故事在《赵世家》中也有记载。

《史记•赵世家》云: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出,董安于问。

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其后将霸,未老而死,霸者之子且令而国男女无别。’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殽而归纵淫,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间,间必有言也。”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人心。有一熊欲来援我,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曰:‘及而子之壮也,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嬴姓将大,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

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赵简子的梦,后来都变成了现实,请注意其中的“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

《史记•赵世家》在赵武灵王十六年条有如下记事:

王游大陵。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异日,王饮酒乐,数言所梦,想见其状。吴广闻之,因夫人而内其女娃嬴。孟姚也。孟姚甚有宠于王,是为惠后。

毫无疑问,“今余思虞舜之勋,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中的“七世之孙”指的是赵武灵王。

但是,在《赵世家》中,赵武灵王的父亲是赵肃侯,赵肃侯的父亲是赵成侯,赵成侯的父亲是赵敬候,赵敬候的父亲是赵烈侯,赵烈侯的父亲是赵献侯,赵献侯的曾祖父是赵简子,也就是说,赵武灵王是赵简子的“九世之孙”。

因此,“七世之孙”中的“七”字肯定有问题,应该是“十”字之讹,“七”字和“十”字形状接近,在传抄的过程中会产生讹误。

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还差一世。

我们要知道,赵简子梦游钧天是后人编造的,也就是说,这个故事是后人根据已经发生的事情创作出来的,因此赵武灵王肯定是赵简子的“十世之孙”。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毫无疑问,出在了赵献侯和赵襄子、赵简子的辈分关系上,可见《世本》称赵襄子和赵桓子是父子关系正确无误,赵献侯不是赵襄子的侄孙而是其曾孙,赵简子也不是赵献侯的曾祖父而是其高祖父。

一世:简子;
二世:襄子;
三世:伯鲁;
四世:周;
五世:献侯;
六世:烈侯;
七世:敬侯;
八世:成侯;
九世:肃侯;
十世:武灵王。

虽然在赵烈侯和赵敬侯之间不存在赵武公,但是这不足以否定他在历史上的存在。考虑到清华简《系年》中的信息,我认为赵狗很有可能是赵武公。

《史记•赵世家》云:

敬侯元年,武公子朝作乱,不克,出奔魏。

《史记•魏世家》云:

魏武侯元年,赵敬侯初立,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

“朝”和“朔”,这两个字形近,在传抄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互讹。

《史记》赵敬侯元年、魏武侯元年,相当于西元前386年。

其实,这件事发生在西元前395年,这一年是赵烈侯十四年、魏武侯元年,《史记》误后九年。赵烈侯在这一年去世,由于烈侯和敬侯之间不存在赵武公,因此这位公子朝或公子朔,可能是敬侯的兄弟。当然,也不排除他是武公之子的可能性。

在太史公获得的资料中,可能只有武公在位十三年以及武公之子经历了一次争立的信息。

从《史记•赵世家》中的信息来看,每当先君去世,后继之君往往都要经历一场争斗厮杀,献侯就经历了两次,一次失败,一次胜利,敬侯、成侯、肃侯连续三代也都在即位初期发生了这种争斗。由于这种发生在君位交替之际的大事记写得很简单,非常相似,因此太史公在抄录时疏忽大意,将有关武公的记事误置于烈侯和敬侯之间了。当然,与敬侯争斗的也有可能就是武公之子,太史公看到武公之子与敬侯争斗,便误以为敬侯之前是武公了。

《史记》赵献侯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23年,如果这一记载不误,赵武公在位十三年也不误的话,那么赵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36年。

如果太史公对赵襄子在位三十三年的记载不误,那么由赵襄子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76年,可得其卒年,相当于西元前444年。

由赵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36年、赵襄子卒年相当于西元前444年,可得赵桓子在位七年。

献侯第一次即位和武公之子在位的时间都很短,因此都没有单独的纪年。

当然,写此文,猜测较多,期待新资料的出现。

赵襄子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76年;
赵襄子三十三年,相当于西元前444年;

赵桓子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43年;
赵桓子七年,相当于西元前437年;

赵武公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36年;
赵武公十三年,相当于西元前424年;

赵献侯元年,相当于西元前423年;
赵献侯十五年,相当于西元前409年。
(2020年11月24日)

楼主 我爱韩再芬  发布于 2020-11-24 18:51:00 +0800 CST  

楼主:我爱韩再芬

字数:5239

发表时间:2020-11-25 02: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1 10:50:02 +0800 CST

评论数:4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