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的八种精神

楚人的第一种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之精神
楚国的第二种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之精神
楚人的第三种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之精神
楚人的第四种精神,善于反思痛改前非之精神
楚人的第五种精神,善于隐忍不屈不饶之精神
楚人的第六种精神,心胸开阔勇于接纳之精神
楚人的第七种精神,开拓进取永无止境之精神
楚人的第八种精神,充满自信浪漫情怀之精神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09:13:00 +0800 CST  
首推楚人的第一种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之精神。
楚国最初只是方园五十里大小的一个子爵封国,还不是周王朝夺取政权后的受封之国,是到了周成王时代才有了封赐。我判断这个袖珍小国离周王朝不远,不然周公逃楚从陕西到湖北,这个距离太过遥远了,以当时的交通状况,几乎周公无法逃到湖北地界。楚人收留了周公,待周公平反昭雪之时,自然对楚有所回报,于是楚国被封为一个子爵国。用现在的级别套一下,楚国为一个科长国家,也算是名副其实的,五十里大小,与当代一个科长管辖之地差不了多少。每逢周王朝祭祀或者举行大型宴会,楚国子爵是上不了桌的,他们因为是祝融的后代,只好安排在厨房里当火伙。

就是这样一批楚人,不等不靠,最了不起之处,还有不抱怨,他们身穿破烂的衣裳,带上老弱病残,唱着楚曲儿,赶着牛车,经过几世子孙不断地“辟在荆山,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地努力,一路向南走去,慢慢由此向睢山、荆山之处发展,沿丹水而下,逐步到较为广阔的汉水流域。打出了当时一个强大的帝国,横跨十一个省,比当时的古罗马要大出很多。到了熊渠时代,楚人自以为可以与周廷分庭抗礼了。于是,他开始做了一件让当时看来石破天惊,叫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之事。他分封三个儿子为王。封长子康为句 (今湖北江陵)王,次子红为鄂(今湖北鄂城)王,三子执为越章(今安徽间地)王。我不知道他自己怎么封称什么,如果要封,定是太上皇了。据说到了周厉王时代,悄悄地撤了王号。但自尊封王之心从来不死。

在公元前704年,因为地辖大了,兵马多了,楚科长熊通希望通过姬姓随国,向周王朝通报,要求从科长升为省部级,不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随侯通报楚人,周王朝断然拒绝提升楚人的地位。楚科长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本意希望封个省长,为了报复周王室的怠慢,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但它的称王比较秦国来,早了四百多年。就是说,它称王后,天下没有谁敢步楚国之后尘,可见楚人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至今湖北武汉地区的民间,还流传一句“你不服周”口头禅,其真正源头应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宣言。就是这样的敢为天下先之精神,开启了楚国纵横五千里,横跨十一个省,和八百年的基业。
这一精神对楚后裔影响巨大,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湖南两地 “老子开了第一枪再说”的敢为人先精神展现。现在湖北人动不动便说:“老子搞了再说”,语言十分横蛮,却是大有传承的。

楚人的第二种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之精神。

楚国人面对自己的罪责是敢于承担的,绝不会推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楚武王之子屈瑕说起,他老人家打了两个胜仗,灭了两个小国,便变得骄傲自满不可一世起来,在讨伐罗、戎两国时,赶着宽大的马车,带着宠爱的妃子,一路郊游似的出行。在散乱过河时,被罗、戎两国打得狼狈不堪,逃回京郊,羞愧难当,在树林里找了一根可以挂人大树杈,自缢身亡。他便开启了楚人战败定要自裁的先河。第二个敢负责任的事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尽管助晋文公成名,对楚人来说他们成垫背者。此战是楚国令尹(宰相)子玉发起的。他为什么非要去打城濮之战呢?是想用城濮之战的取胜来回击那些怀疑他能力的人。他便攻击晋军,晋文公因与楚有先约退避三舍”后,再向楚人发起进攻,使楚左、右两军受重创。尽管子玉指挥的中军完好少损,这可以算得上是过中有功。子玉依然在连谷自杀身亡,对此作为晋文公也大惑不解。但战败自裁,已经在楚人这里成了一种尊严。

陈胜的大将周文攻入咸阳一带战败,也遵循了这一传统,自杀身亡。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从楚国这一战败即谢罪自裁的传统来看,我相信他的自杀与这一点大有关系。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09:16:00 +0800 CST  
楚人的第三种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之精神。
这种精神,用发生在楚文王身上的两件事例,便可以说明楚人是如何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楚文王尽管名垂青史,但寻欢作乐,打猎巡游,疏于朝政记载不少。《楚史》称他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兴奋异常、喜不自胜,带到云梦泽巡猎,三个月不返国都。得到丹之姬的美女,宠爱有加,以至整年不上朝。几位辅政大臣多次规劝,但楚文王并不以为然,依然如故。楚文王的师傅保申以先王的名义向他进谏。老师要按先王遗训,以鞭笞之警醒他。立国于荆山蛮荒之地的楚人,其实是靠武力扩张,才得到生存发展的。如前所述,楚人好战尚武、重国轻君的习性已成为国民性。所以楚文王贵为一国之君,面对先王遗训,也是无能为力的。他只好认错,保证今后好好打理朝政。他希望不要惩罚了,怕国际影响不好,也非幼子,贵为国君,知错悔改。保申跪叩:臣受先王之托辅佐大王,今大王不受鞭笞乃是不听先王遗命。我宁开罪于大王,也不敢有负先王重托啊。文王无奈,表示“敬诺”。只得伏席让保申鞭挞。保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扎成一捆,然后高高举起,轻轻落在文王背上;又反复一次,便请文王起身。赤身裸体的君王被如此责罚,死要面子又无可奈何,自我解嘲起来,其实,哪有半点痛感。保申听了,痛心疾首,数落文王。臣听说君子受笞为辱,小人受笞为痛。现大王却不以为耻,都是臣之罪呀。于是,保申要投井以死向先王谢罪。文王幡然悔悟,恳切认错,便立即行动,杀了良犬,断了利箭,放逐了美女。

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亲自带兵迎战巴人。却在津地(今湖北江陵县一带),被巴人和阎敖族群打得大败,楚文王也中了数处箭伤。他见处境不利,原打算撤回都城,好不容易退回到国都,却见城门紧闭,吃了个闭门羹。这个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人,自然是鬻拳无疑。他命令守门兵士,无论是谁,败军之将不得入城,擅开城门者斩。城上城下,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守门小吏,一个堂堂一国之君,肯定进行了精彩的对话。大王此战告捷,定是凯旋而归,班师回朝?恕臣等不能远迎。见楚王一时难以回答。鬻拳故作惊讶,大王凯旋,理应大开城门,如白天还朝,文武百官出宫门相迎;此黑夜归来,理应张灯结彩才是。楚文王羞得满脸通红,只好讪讪答道,非也,败而归。这下由鬻拳责问了,请问大王,守尹阎敖败于巴人,今何在?楚王声若蚊蚋,他弃百姓于不顾,临阵脱逃,死罪难免,已被处斩。城上城下,一下子都选择了沉默。尚武好斗的楚国,就有这样的传统。得胜者凯旋而归,享受一切荣耀;失败者羞愧自尽,以谢罪天下。面对鬻拳这样率直之人,楚文王已是束手无策。现巴人已去,他去追赶,新败之军,在凶悍巴人面前已失斗志,未必会赢。如果败而回都,关在门外会给国人留下大大的话柄。楚文王只好转身率队向北打去。亲征了黄国(今天河南省潢川县)。才敢班师回朝。但在回国途中,楚文王在湫(今湖北钟祥市北),箭伤感染,无法及时医治,陡然去世。

楚文王抓了蔡侯,想杀蔡侯以敬太庙,在祖宗面前显摆,表达自己如果勇敢,不辱祖宗之使命,哪知还是这个鬻拳,拿起宝剑,对王搞起了剑谏,终于使文玉收回成命。鬻拳因冒犯王威自残一只腿,以示向王进谏方法失度而受惩罚。

楚人就是这种坚守职责之精神,才使上下一心,使楚国从弱小走向强大。



楚人的第四种精神,善于反思痛改前非之精神。

在楚国众多有为国王里,我最为喜爱的应是楚文王。人生过程中,往往会迷失方向,君王也不例外。楚文王继位后,上承接武王之父荫,在父王的光芒下,他只能算是个影子。母后邓曼是个睿智的女人,肯定手腕不断,干涉朝政,一段时间置楚文王如傀儡状态。他开始自暴自弃,或者极力要摆脱什么。《楚史》认定他有三分昏庸,七分雄鸷。如果顺他自己的天性发展下去,必定沦落为一个昏君。楚史专家们认为是楚国的体制约束了他。他的老师以先王遗命来惩罚他,如果说被老师责罚是个偶然事情的话,我们大可不必拿出来评述了。但在楚文王执政的十五年时间里,历史还生动地记录着许多关于他的事件。据《吕氏春秋》记载,楚文王伐黄国途中,发表对身后安排时如下感言:管饶常用礼义来规范约束我,与他相处总感不安;不见他时也不会想他,我在位时却常能通过他的言行警醒自己,如寡人在位期间不使他享有爵位,吾必被后人责怪;而申侯伯这人,凡是我有何种欲望,他很快感知并鼓励我去做,我有何喜欢的事情,他一定先帮我安排好,与他相处十分安逸,他不在身边常会想到他,倒使我犯了许多过失。此人一定要授他一些钱财,打发他离开。他判断不错,申伯侯到了郑国,三个月便处理国政,五个月被人杀害。

从楚文王临终安排中,我们看到他是有明确的是非标准的。楚文王既要治理国政,又希望追求安逸享受,他常是复杂而矛盾的。对于那些近臣,他会喜欢他们,但不一定会尊重他们;而那些使他敬而远之的人,却恰恰又是治国的栋梁之材。所以,他在满足个人欲望时,心里时常充满了惶恐。当他撒手人寰时,他做出的决定,充分说明了他的治国用人之道。

楚国伟大的君王——楚庄王起用敢于进谏的士庆为卿相,他的宠臣很是不解也不服气。庄王给他讲了以下道理。宠臣之忠,只对君王而言,但士庆则是对国家社稷为忠;宠臣只是无微不至地照顾君王,却“内不及国家、外不及诸侯”;而士庆却是以国家社稷为重,及时指出我的过失。所以宠臣难以具备卿相的人品才德,可富有而无法显贵。鉴于这样的用人标准,他重蒍贾,使其司马蒍贾力克晋军,活捉晋国大夫解扬,一时威振中原。发现草根孙叔敖,破格将他提拔到令尹相国的位置,对他的顶撞不动怒不以为意。楚庄王时代,人才济济与他破格擢拔大有关系。他还善于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比如优孟哭马,这是一个低贱之人,对他的哭谏,使楚庄王发出“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之叹。

这种精神,常使君王悔过自新,十分难得。当今权贵,难得像他们一样睿智。



楚人的第五种精神,善于隐忍不屈不饶之精神。

楚庄王的继位之时,一个年轻的君王,应该是血气方刚,豪气冲天。继位伊始,要新官上任三把火才对。何况他是掌着楚国的命运,握着群臣身家性命的一代君王。可是,他给我们的印象,却是窝窝囊囊地在醉眼朦胧和温柔乡里度过了三年。其父楚穆王乃是弑父篡位之君,在位十二年,尽管铁腕统治,遗下祸害尚难肃清,家国矛盾可能随时暴发。另外是强臣在侧,若敖氏家族的头人,现任令尹斗越椒犹如清康熙继位之初的鳌拜。王权衰弱到两个家族之间的火拼,矛盾直指王权,以挟持他这个一国之君为人质。所以楚庄王三年,用左拥右抱和大智若愚来隐忍着。有一个人发现了楚庄王非昏庸之君。他透过几件小事的现象看出楚王的本质来。这个人便是伍举,为伍子胥之先祖。伍举注意楚王巡猎之时,见勇者猎杀了虎豹,便会赞叹,吾以是知其勇也;看到勇者把猎物均分,便会称赞吾知其仁也。伍举惊讶地发现楚王隐忍的真实意图,其实质是在物色可用之人,力图恢复王权威势。伍举便对楚王试探起来。历史上就这样产生了一次著名的君臣对话。据多种古代文献记载:“(伍举)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如上所述,他对时事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善于隐忍,能在危难之中物色有用人才,比如伍举、苏从。他知人善用,不拘一格用人才。楚庄王的雄才大略,使他在历史的长河里,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代名主。

伍子胥的故事广为人知,之所以到现在也常被人提起,是因为他那颇具超凡的人格魅力,至今仍然在起着作用。这就是他的隐忍。伍子奢因为小人迫害,逃到郑国尚未喘口气,因为太子建被杀,只好太子建之子公子胜逃亡了。逃亡的过程艰险而又曲折。到了韶关(今安徽含山县北),见到处都是抓伍子胥的画像,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无法过关,几夜下来满头黑发愁成了银丝。刚走到江边,又来了一队追兵。有个渔翁愿意渡他过江。伍子胥终于逃过凶险,便解下他的随身佩剑告知老翁,这把剑值百金,是楚王送给我祖父的。渔翁推辞道,按照楚国的告示,捉到伍子胥的人,赏粮五万石,封其爵位。老翁不愿做请赏之人,故不受他的宝剑。艰险终于过去,但离吴国都城(今苏州)还有很长的路程。他们饥寒交迫,一路乞讨而去。伍子胥途中生了很重的病。到达吴国都城,吴王僚刚刚执政当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便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吴王,他发现公子光有野心,要想对外用兵,暂无可能,便带着公子胜,租住乡下,自给自足,等待时日。此人果如父言,极能隐忍。几年后,楚平王驾崩,伍子胥大哭,有人不解,问之先生的仇人死了,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如此伤心呢?伍子胥边哭边说,这个暴君死了,我找谁去报仇呢?吴国见楚平王死了,违反诸侯各国“逢丧不伐”的规则,公然出兵抢战楚地。被楚国军队伏击,吴军首尾切断,难以自顾,被打得狼狈不堪。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趁机发动政变,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这便是吴王阖闾。此次政变,在乡下种地的伍子胥因策划有功,被封为大夫,吴国开始重用伍子胥。

也许是机缘巧合,也许是天意如此。从齐国隐居于吴地的孙武被伍子胥发现,两人经过几次彻夜相谈,英雄惜英雄,一拍即合。伍子胥强力向吴王推荐,于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军,伍子胥为副将,率领吴国大军,向楚国进攻,三战三胜,楚国的军队疲于奔命,被打得一败涂地,最后郢都失守。伍子胥,他是复仇的化身,为了复仇,可以说是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之苦。

楚国的开国史,也是一部不屈不饶善于隐忍的历史。善隐忍者,必成就一番大事业也。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09:17:00 +0800 CST  
楚人的第六种精神,心胸开阔勇于接纳之精神。
长期以来,被视为正统的儒家文化,一直盛行于北方。因为楚人似乎被正统文化排斥在外,楚国远离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与北方文明抗衡的两大文明,他们一向被视为蛮夷,而楚人又常以蛮夷自居。楚人是不是排斥外来的文化呢?我们从一些史料和出土文物中发现,楚国其实具备接纳的胸怀,楚人没有什么忌讳,我们也相信,没有如此胸怀,是不可能从一个区区五十里地的弹丸之地成为纵横十一个省的南方强国的。可以说楚人非常善于汲取中原的先进文化。据《国语·楚语》记载申叔时论对太子的教育,提到多种典籍,说明申叔时对中原典籍有着深刻的了解。据《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楚邲地之役,孙叔敖提议楚师进攻时,引《诗》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晋溃败楚臣要收晋尸以筑“京观”,楚庄王引经据典,说明他对《诗》很熟悉。秦统一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因楚国离秦都较远,秦控制力较弱,故中原典籍以及儒家学说得以保存,后多在楚地发现,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先生在《楚国往事》序言写到,楚人,曾经被西周各国认为是蛮夷的代名词,是没有文化和见识的未开化的人,是傻乎乎的土鳖。因此我们看到当时的世人给楚人安了多少极具特色的词语,如刻舟求剑、买椟还珠、画蛇添足、自相矛盾、上下其手、狐假虎威等,不一而足。在这些成语故事中,无一例外地给楚人安排了一个样板戏似的的出场,那就是“从前,有个楚人……”,然后就是这个楚人开始他的愚笨故事。尽管遭到过如此编排,但这丝毫不影响楚人下里巴人、阳春白雪、高山流水的文化,亡羊补牢、伯乐相马的闪光智慧,而一鸣惊人、问鼎中原也同样是楚人强大实力的体现。从这些事迹上,我突然想到,美国人唱着英国人讽刺他们的歌曲,赶走英国佬,把这首英国人的歌变成他们的国歌气派。楚国人不也是在这些中原文化的嘲弄声中,一次次地完善自己,使自己发展起来强大起来了吗?!

我罗列一下楚国联姻情况。楚成王、楚共王、楚平王分别娶秦国之女为夫人,看得出来秦国从楚成王时开始崛起,而到了共王和平王时,楚之于秦产生了某种依附心理。楚庄王分别娶越国之女、晋国之女为夫人,楚昭王娶齐国和越国国君之女为夫人。楚庄王乃春秋一霸,他结楚越之好,可以看出吴国在东部崛起;他结楚晋之好,自然心中盘算着秦国的动态。而楚昭王结楚越之好,则是为了结交军事同盟。借以牵制吴国。

楚国奉行多国联姻。楚成王娶卫、郑、秦三国之女为夫人,楚庄王娶郑、越国之女为夫人,楚平王与蔡、秦国联姻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楚国在与多国联姻上,奉行开放而实用的政策。它在春秋战国期间就与大国如齐、鲁、秦、晋,小强国卫、越、魏、郑,小国蔡、邓、巴、卢、江、郧等国婚联。这些国家的性质各有不同,有些国家甚至与楚国还有世仇。楚国之所以有如此胸怀,应该作如下几点分析,一是它居于中原之边,诸侯尽管惧怕楚炫耀其武力,从心里多有几分瞧不起这个暴发户,故楚国一直致力于改变它的形象;二是外交策略,军事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或者说动不动出兵太损耗国力,所以夫人外交成了楚国的重要手段;其三,楚国一直怀有兼并天下之心,它的近攻远交表现在联姻上,太明显不过了。再有一点就是,楚国是个复杂的矛盾体,他一方面向往中原文化,另一方面又敢以“蛮夷”自居,所以楚人基本上没有民族偏见上的包袱,有种接纳的胸怀,使联姻在争霸过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楚国几个相国有出生十分贫寒之人,却为楚国强盛立下汗马功劳的;还有打工来的相国。只有这样的一种胸怀,才会有强大的楚国。



楚人的第七种精神,开拓进取永无止境之精神。

这是楚人最重要的立国精神。没有这种永无止境开拓进取之精神,怎么会产生一个先秦时期如此强大的南方之国呢。几乎与周王朝立国的同时,楚人便向南方开拓。据《史记•楚世家》记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就是那个封自己三个儿子为王的楚人,他首先选择去征伐庸国。如果我们了解庸国的历史,便会知道熊渠伐征的重大意义。这个庸国,历史十分久远。春秋时,它是巴、秦、楚三国之间的一个大国。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他与楚国一样,同周室共同举事,随周武王灭纣。如果说楚之先祖当文王之师,而庸国之君,则是身先士卒,与周武王并肩战斗。

我颇惊讶地了解到,庸国几成了中华文明的摇篮。伏羲在庸地传法;女娲在庸地造人,而她补天应是在西之昆仑吧;神农氏在庸地遍尝百草,分辨五谷。就是说远古三皇其实就是庸之三皇。庸地还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他发明了围棋,下棋时有树叶飘落于水杯中,成了喝茶的始作俑者,故“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庸国还是铸造大钟鼎的国度,庸人矛坚利器,与楚征战,九战九捷。“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庸国开疆扩土,是北抵汉水,南接长江,东西之间,面积几近四万平方公里。熊渠选择攻庸,已经不言而喻,不管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他也必须削弱庸国,使其声誉受损,不至于再让庸成为八国联军之首,使楚步商纣之后尘。大庸在此,楚国后方必被人虎视眈眈。他伐庸大举成功。便第二次出征,征服杨粤,然后又把矛头对准了鄂国。到了楚武王时代,他从未停止东征西讨,称王时有两个国家没有来祝贺,他也要借故发兵。楚文王迁都后。亲率军队灭了申国和吕国,攻了权国,征了随国,败了郧国。汉东诸国亦成为楚国附属之国。楚文王这时最想要做的大事,借用其父誓言即“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楚文王时代,还把个蔡国征伐得到处迁国,从上蔡到高蔡辗转从楚之北到了楚之南。

楚庄王时期,平叛了内乱后,到了第六年,他成功地击败了宋国。在第八年之时,击败了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的戎族。之后楚庄王便带着强大楚师饮马黄河,问鼎中原,至于洛水,直抵周王室都城洛邑附近,并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楚庄王一见王孙满,直截了当,便问九鼎之轻重大小。此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其实象征华夏九州。被夏、商、周三朝奉为镇国之宝,亦是天下共主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不言而喻,欲取周而代之。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大变革大动荡时代,各个强国都想吞并天下,争霸中原。如得郑国,先占“郑道”,即沟通中原南北之大道,北达上党,南可抵楚。郑国这块处在中原腹地,乃 “咽喉九州”,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楚庄王为一代天骄,称霸中原之野心,路人皆知,郑国成了打通中原的最大障碍,于是在公元前608年,楚庄王六年至楚庄王十年间,连续四年伐郑,最后一仗大概打消了郑人左右摇摆之心,楚郑两国安宁了四年。我发现楚庄王时代,有时一个年份,上年度先发伐郑,下年度却又去救郑。

我之所以拿郑国说事,应该是因楚国相国子元,想他为了讨文夫人欢心,这个花花公子,也要伐郑,中了历史上第一个空城计。楚成王夺位不久,连续三年伐郑。在楚国如果国家三年不征战,君王即被国人瞧不起。就是说,你不想打仗,也要把兵拉出去溜;你为了获得爱情,也要溜溜兵。

在这样一个时代,如果你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迟早也会被他国兼并;如果你拥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再弱小如楚子国,也会成为一个强大之邦。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09:19:00 +0800 CST  
楚人的第八种精神,充满自信浪漫情怀之精神。
如果我们在王都的广场上,有一位歌手高高地站在台上,台下是成千上万人仰视着他。他高唱发声,台下的听众必齐声应和。你们不要以为发生在当代,或者是国外什么地方的摇滚乐的场合。这样的情形其实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楚国王都。尽管被称为“下里巴人”之曲,但这种浪漫情怀,是一种真正的楚国风情。楚人自称是火神祝融之后,图腾是凤凰,流传至今的九头鸟,应该是一堆篝火在微风中升腾飘动的那种感觉。

楚乐的特点也似乎与中原地区大不同,楚国是南方民族融合之地,楚国音乐亦表现出了民族性和融合性两大特点。唱《下里巴人》,国中之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下里巴人》当为楚人巴人所流行的通俗歌曲,人们演唱简直可以载歌载舞,场面十分热闹。其余之歌,因为难度较大,能演唱者就逐渐减少,如此音乐展现了楚人开阔接纳的胸怀。楚人音乐舞蹈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楚地不仅巫风盛行,将人神结合,无比美妙浪漫。在楚国伟大诗人屈原诗里,《天问》则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他创立了楚辞文体,开一代之先河。后人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秀传统的源头。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华民族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身处逆境,在流放途中,诗人是这样吟唱的。我是上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的父亲叫做伯庸/岁星在摄提格的建寅之月/当庚寅的一天我便降生/父亲根据我初生时的气度/通过卦辞赐给我嘉美的大名/赐给我的名为“正则”/赐给我的字为“灵均”/我已经具有这样多内在的美德/我还要培养优异的才能/披上了江蓠和系结起的白芷/又编织起秋兰佩带在身/时光像流水总是追赶不上/我怕这年岁不能将我等待/早上到山坡上摘了木兰花/黄昏时又到洲渚把宿莽采……《离骚》开篇之诗充满了自信,吟唱时,我们也忍不住变得自信。《九歌》是屈原流放湘沅一带时,根据当地的民间祭祀的娱神乐歌改写而成的一组浪漫主义杰作,全部由11首歌组成。试举《湘君》一首,这是祭湘君的诗歌,描写了湘夫人思念湘君那种临风企盼,因久候不见而产生怨慕神伤的感情。湘君啊你徘徊不走/因谁停留在水之沙洲/为你打扮好美的容颜/我在急流中驾起桂舟/下令沅湘风平浪静/还让江水缓缓而流/盼望你来却迟迟不见/吹起排箫为谁思情悠悠……

楚国最著名的相国令尹子文,这位被孔圣人大加称赞的人物的出生,充满了十足的浪漫色彩。子文之父,年轻的斗伯比,随母去郧国姑妈家做客。姑妈乃是郧国王后。在这里斗伯比结识了年轻漂亮的表妹。或者在一次节日中,或者在郊游时(总之古人有意制造未婚男女约会的节日很多)。两人一时性起,便发生了关系,致使表妹有了身孕。姑妈得知,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未婚身孕,对于贵族之家,还是不甚光彩。遂将女儿闭关于静室,待公主生子后,其母将出生的婴儿遗弃于荒郊泽地。这一遮羞举动成就了历史上一次重要野合事件。郧国国君正好围猎于此,见一母虎蹲于前,一阵箭雨射去,哪知母虎纹丝不动。绕前细视,见母虎正喂乳一个婴孩。带回婴儿,交与夫人,告知奇事,才知原本是自己的外孙。郧国之主满心欢喜,可以预料被母虎喂养过的孩子必有一番大作为,便偷喂养于宫中。待下一年度,公主嫁与斗伯比时,儿随母行。逐取名“斗谷於菟”,用楚国方言意为“乳于虎”。待慢慢长大,斗子文的文韬武略,经国济世之才慢慢显露出来。当前任令尹子元,胁迫文夫人于后宫之中,文夫人密求于人的第一对象,就是这位足智多谋的斗谷於菟。子文便紧急密奏楚成王,并研究对策,一举颠覆子元不择手段狂追王后的流氓集团。

而我多次提到的楚文王,他伐了蔡国,亲自抓了蔡侯,可惜被鬻拳剑谏搅局。楚文王很有知错必改的风范,他为了给小蔡国王压惊,大排筵席,为之饯行。酒过三巡,必有美女之乐。一位持筝女子,容艳貌丽。深得楚文王喜爱。他让美女对小蔡国王敬一杯酒,几分炫耀地说,君此生以来,见过如此美色乎。哪知蔡侯并不买帐,告知另有美人,目如秋水、面似桃花、丽若芙蓉、雅比芝兰,站时亦弱竹之临风,行时亦凌云之仙子。是那个害他被抓的息国国君之妻,蔡侯的小姨妹,好个楚文王,一刻也坐不住,飞马到息国,要国君夫人敬酒。果一看,惊为天人,霸王头上硬上弓,抢了回来,息夫人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还是不肯理他。这也算是一点浪漫的代价。

楚共王时代,有一位外交大臣屈巫,我判断他应是屈原的先祖。当战国时代最著名的美人出现在楚国的时候,他机关算尽不惜家族被灭与之私奔,这也是一种楚人的浪漫精神的一种发酵。

楚文化的鲜明特点,在于它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话色彩,崇尚自由,善于想象,善歌好舞,喜好鬼神。



综上所述。因为特定的历史原因,楚国并非像中原王朝那样,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再进入封建社会。它超越了历史,直接从原始社会跨越式地到了封建社会。在土地上,实现了与井田制完全不同的制度。所以楚人的土地制度是由原始社会脱胎而出,随着战国中期私有制土地增多,农民租用土地,以交纳税金的形式出现。

在春秋战国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基本是北儒南道。鬻子不仅是楚国的创立者,还被认为是道家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一套宇宙观“天地辟而万物生”的观点,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他的“运转无已,天地密移”,已经认识到了宇宙是运动的,不仅如此,他还提出了“损盈成亏,随生随死”,就是说事物是不断变化的,相辅相成的。同时,年近百岁的鬻子是睿智的,他考察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荣辱,提出了一套深刻的历史观,与西伯姬昌对话,可以明显这一点:弱与强、柔与刚,尽管是对立的,但同时也是可以转化的。比如貌视强大的商王朝,其实已经腐朽不堪,衰弱得无法承受一点重击,而处在上升的周部落,尽管看似弱小,却生机盎然,这就是柔能克刚,弱能守强。历史发展到今天,说明了鬻子预见性的深刻,这也是很富有辩证法色彩的,给老子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有些学者认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务实的民族,产生不了哲学家,比如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其实不能算作哲学家;我们认为,老子放在东西方任何价值体系中,却都可称得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只有在楚国这样的土壤里,才会出现中西所认同的伟人。

凭着这八种楚国精神,楚人从北到南开拓,大发展是在江汉平原,这里属于长江中游。其北界已接近黄河,楚国以东进与南拓作为战略目标。在战国初年,楚国向东扩展势头很猛,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这一时期,其南界也达到或越过了南岭。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09:21:00 +0800 CST  
@凶魔天帝2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0:11:00 +0800 CST  
申精!!!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7:20:00 +0800 CST  
申精!!!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7:24:00 +0800 CST  
@民胜其政国弱
欧巴桑 欧巴桑 我要申精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7:34:00 +0800 CST  
@五虎上将赵云
我要申精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7:41:00 +0800 CST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9:07:00 +0800 CST  
@东夷樵唱我要申精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1 19:34:00 +0800 CST  
申精啊

楼主 YGPTY  发布于 2014-05-03 22:43:00 +0800 CST  

楼主:YGPTY

字数:219

发表时间:2014-05-01 17: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25 10:23:29 +0800 CST

评论数:43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