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史——第九章 秦国的涅槃

“富国强兵”的理想已经初现端倪了。
“强兵”不是纸上画出来,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战绩。
对秦国来说,最大的敌人当然就是魏国了。嬴渠梁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被魏国人夺走了河西之地,这是他的心头之痛。可是卫鞅认为魏国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魏国人的战略完全错了,他们没能与赵、韩形成一个战斗体,而是陷入三国混战之中。三晋相互杀伐,对秦国最有利了,卫鞅敏锐地发现机会来了。
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对赵国大打出手,出兵十万包围邯郸城。在卫鞅看来,魏国这样做实在太过于冒险,因为它的重兵集结在东部,西部绝对无法抵御卫鞅们强大军队的进攻。卫鞅不失时宜地做出反击的决定,事实证明魏国的西线防御是脆弱的。在卫鞅军的勇猛进攻下,元里战役中,斩获敌人首级七千级,卫鞅军一鼓作气攻下河西重镇少梁城。尽管河西还未光复,但卫鞅军已经获得少梁城这位桥头堡,随时可以渡过黄河进攻魏国本土。
卫鞅向嬴渠梁建议应该乘魏国主力北上伐赵、无暇南顾的机会,发动对韩国的进攻,把楔子深深打入到韩国与魏国的交界处。这是一招妙棋,嬴渠梁对此非常认同,于是派公孙壮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韩国,并夺取上枳、安陵等地,这一带在韩、魏交界线附近。这么一来,魏国人要坐卧不安了。
好消息接连不断,魏国身陷邯郸之战的泥潭中,无法脱身。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齐国与楚国先后卷入到这场国际混战中。齐国军队在战争中一鸣惊人,洗过去弱军的形象,脱胎换骨,在桂陵创造了一个奇迹,打败了八万名魏军并俘虏魏国大将庞涓。楚国也乘机混水摸鱼,捞到不少地盘。骄傲的魏国人开始手忙脚乱了。
嬴渠梁非常开心,因为敌人的失败就是卫鞅们的快乐。他问卫鞅,秦国能不能趁机也捞一把呢?卫鞅回答说,当然可以,而且打蛇要打七寸上,卫鞅们要渡过黄河,直接攻打魏国的旧都安邑,打掉安邑,魏国必然大受刺激。
这时的嬴渠梁对卫鞅是百分百的信任,他想让卫鞅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他是对的,因为卫鞅一直鼓吹军功,没有军功就不配享受爵禄。卫鞅这样鼓吹,当然也要以身作则。卫鞅知道有很多人不怀好意,想看卫鞅在战场上出丑,最好是在战场上被击毙,这样他们就会举杯相庆了。可是卫鞅冷笑了,因为他们真的低估卫鞅的本领了。卫鞅学习的主业是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家之学,可是卫鞅对兵学也颇有研究,还曾经写过几篇军事论文,比如《战法》是一篇论述作战方法的文章,《兵守》是一篇论述战争中防守问题的论文。这些文章都收录在卫鞅的文集中,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卫鞅能写文章,会说话,但卫鞅首先是实干家。在出征前,嬴渠梁把卫鞅提拔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相国兼将军,这是对卫鞅莫大的信任。所以卫鞅此番出征,只能得胜,不能失败。倘若失败的话,立即会落人口实,说不定反对派就要用这个来大做文章了。
可是卫鞅喜欢让那群庸人失望。
卫鞅指挥的这支军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东渡黄河后迅速向魏国境内挺进,进而包围安邑城。卫鞅军的突然出现,令安邑城出现了恐慌,他们焦急地等待援军的到来。可是魏国在北部与东部都陷入战争的泥潭中,怎么腾得出来来救援安邑城呢?安邑守军失望沮丧,最后放下武器向卫鞅投降。卫鞅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进入这座卫鞅熟悉的城市,作为魏国的旧都,这里留下卫鞅很多回忆。卫鞅想起恩师公孙痤以及他的遗言,如果他还活着,卫鞅会去拜会他,因为他是第一个了解与赏识卫鞅的人,而今卫鞅又回来了,以征服者的身份!
其实卫鞅的军事才华总被人忽略,这是因为卫鞅作为改革家的光芒盖过了军事家,但卫鞅打仗真的一点也不含糊。在安邑大捷后,公元前351年,卫鞅又一次带兵杀入魏国,兵围固阳城,并迫使守军献城投降。随着魏国在与东方齐国的交锋中败北,魏罃不得不放弃吞并赵国的企图,他愿意把到手的邯郸城交还赵国,换取赵国的结盟。很明显,魏罃不得不直面西线连遭败局的事实,魏国与其他国家陆续谈和,他要集中力量对付秦国。公元前350年,魏国军队出兵包围秦国的定阳。嬴渠梁摩拳擦掌,要与魏国人一决死战,可是卫鞅劝他主动与与魏国议和。
卫鞅们主动与魏国谈和,并不全是畏惧他们的力量。卫鞅在魏国呆过一段时间,对其军事力量知根知底。魏国从晋国分离出来后,国土面积并不大,而且地理位置欠佳,国家资源有限,却无止境地扩充军队,在魏罃时,军队达到三十多万,还不包括在战场上损失的数十万人呢。光从数量上看,这样的军事力量够吓人的,可是魏国的农业能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么?卫鞅是很怀疑的。倘若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长期强盛的。这也是卫鞅的变法中所强调的,农耕与作战有着等量的意义。
与魏国休战的真正原因,是卫鞅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变法。
自变法以来,秦国国力的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嬴渠梁显然极为满意,不过对卫鞅来说,这才只是第一步罢了。第一次变法,主要是变更法令,强化赏罚手段,限制民众的自由,让他们服从于国家,他们只需要懂得去执行命令就行。这一阶段的改革,基本成功了,但不能松懈,因为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弱点,只要松懈了,前期的改革就泡汤了。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10 10:05:00 +0800 CST  
第二阶段的变法,主要是完善、强化国家的行政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迁都咸阳。
秦都原本在雍,后曾迁到泾阳、栎阳,整个迁都过程就是往东迁移,这也明摆着秦国的发展方向便是向东扩张。迁都这种事情牵连很广,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得十分慎重。譬如魏国就是一例,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实际上说明魏国的发展重心从西部转向东部,这从根本上影响到其国家的整体战略。对于迁都咸阳这件事,卫鞅思考了许久,而且是经过多方论证后才向孝公提出来的。自从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这个都城距离河西十分近,显然秦献公是要做出一种姿态,一定要收复河西之地。可是卫鞅不能不说,栎阳并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都城,它更像是一个临时军事指挥中心,难以担当行政中心的职能。相较之下,咸阳的地形十分好,四周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且扼东西、南北交道要冲,在此建都,中央政府对国内四境之地都有很强的掌控力。迁都还有另一个重大意义,作为新都,咸阳的保守派势力绝对不象雍、栎阳这些旧都那么强大。
第二,完善行政区,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
卫鞅把秦国的小乡小邑、村落整合为县,全国总共有四十一个县。每个都设置县令、县丞、县尉,分别掌管县的民政、军事。以上三个要职都由国君直接任命,这样一来,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了。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这是跟卫鞅一贯的农业原则相一致的,农业是经济基础,是战争的坚实保障。秦国地广人稀,而三晋地狭民贫,针对这种情况,卫鞅就从三晋引进劳动力,分给他们田地与住宅,允许他们三代人不用服兵役。卫鞅这样做,既增加了秦国的劳动力,同时也削弱了魏、韩、赵三国的兵源后备力量,可谓是一箭双雕之计。卫鞅又颁布政策,鼓励开荒,只要是力所能及,不限土地数量,任由百姓耕种。这一政策实施数年后,秦国一举成为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关于开垦荒地的事宜,卫鞅有写一篇专门的文章叫《垦令》,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第四,统一度量衡制度。
这就是标准化,标准化的重要性,别人都没有看到,但卫鞅看到了。可以说,后来秦国能异军突出,标准化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卫鞅就单说一个例子吧:兵器。秦国统一度量衡后,有了标准的量器、容器,国家要打造一批兵器时,只要在设计图中标明规格,如大小、重量、尺寸等,那么无论在全国的哪个工场打造,出来的兵器规格都是相同的。这点重要性可不要小看啊,除了秦国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点。其他诸国,兵器五花八门,有长有短,规格混乱。往往这里制的箭,在别处制造的弩上无法使用,自个的兵器一旦丢失,使用另一把时,总是长短、重量都不同,用起来很不顺手。秦国兵团能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器的标准化。卫鞅感到幸运的一点是,其他诸国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太讲究个性与自由了。
第五,革除戎狄陋习,禁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秦国僻居西北,受戎狄风俗影响至深。戎、狄这些蛮族,风俗迥异于中原。譬如说,女人嫁人后,丈夫死了,就嫁给丈夫的弟弟,也可以嫁给下一代,只要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以嫁给孙辈,一个女人嫁入一个家庭后,她就至始至终是这个家庭的女人。正因为如此,其一家人住在大屋里,连同女人,不避亲疏,这对中原人来说,实有伤大雅。所以卫鞅要制止这么风气漫延,因为卫鞅们的目标是入主中原,得有文明人的样子。
以上就是卫鞅第二次变法的内容,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浸透了卫鞅的心血。
在秦魏休战的这一段时间里,秦国致力于第二次变法,而魏国则谋求充当世界老大。魏罃纠集了十二个小诸侯,以朝天子为名,打算向西攻略秦国。这次魏国兴师动众,来势汹汹,嬴渠梁心里很焦急,紧急召卫鞅入殿。卫鞅对孝公说:“这样吧,请派卫鞅作为议和代表出使魏国,卫鞅到时见机行事,游说魏侯退兵。”
对魏罃这个人,卫鞅十分熟悉。
当年卫鞅还在魏国时,公孙痤临死前,先是劝魏罃要重用卫鞅,如果不能重用,就杀掉卫鞅。魏罃把这些话当作疯话,没有在意。卫鞅只能说,魏国有过很多机会,但都没有抓住:曾拥有吴起却把他逼走,后来又不能用卫鞅,卫鞅只能投奔秦国。魏罃有很大的野心,但他的才能与其野心不相匹配,好大喜功,没有战略眼光。这种人,只要给他送上糖衣炮弹,就容易搞定了。
到了魏国后,卫鞅见到了魏罃。这时距卫鞅离魏入秦已经十七年了。但卫鞅想魏罃一定还记得卫鞅,因为当年的无名之辈,如此成为让诸侯闻风丧胆的秦国大良造了。卫鞅对魏罃展开了心理攻势,先是赞扬了他的伟大的功业,把他吹得晕乎乎的,然后又略为惋惜地说,有这么伟大的功业,却只能领导鲁、宋、卫这样的小国,实在与世界领袖的实力不相般配呀,不如称王,先有“王”的名份,然后可成“王”的事业。
卫鞅这么一忽悠,说到魏罃的心坎里了。卫鞅看出他眼中闪烁着光芒,便添油加醋说,卫鞅们秦国支持您称王,到时您只要再搞定齐国与楚国,那就真正是世界领袖了。这么一说,他乐了合不拢嘴,把讨伐秦国这件事抛之脑后,真的就自称为王。魏罃是七大强国中第二个称王者,就是魏惠王。为了继续糊弄魏罃,卫鞅还派公子少官出席由他主持的“逢泽之会”,表示秦国愿接受魏国的领导。卫鞅没有牺牲任何主权,只是花费一些路费盘缠,就把一场战争消弭于无形之中了。
自称为王的魏罃趾高气昂,为了充当世界老大,不惜对自己的兄弟韩国大打出手。可是关键时刻,齐国人又一次伸手相援,在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魏国太子申、名将庞涓都死于这场战役,而魏军足足损失了十万人之多!
马陵之战的消息传到秦国后,卫鞅立即断定,此役是魏国兴衰的分水岭。
卫鞅必须要抓住机会,再给魏国予致命一击。
此时的魏国,真是狼狈不堪。公元前341年,即马陵之战后一年,齐国人攻入魏国的东部,包围平阳城。卫鞅偷笑了,此时不讨伐魏国,更待何时呢?于是卫鞅亲自带兵,杀入魏国西部,一路上魏国军队丢盔卸甲。对魏国人来说,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与此同时,赵国军队攻入其北部。这个国家的地缘劣势显露无遗,两线作战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不情愿看到的事。而魏惠王面对的是三线作战,你完全可以想象出他捉襟见肘的窘态。
尽管这些年秦国趁魏国向东发展、无暇西顾之机,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总的来说,秦国还未取得明显的优势。虽然卫鞅们在少梁、安邑诸役中,重挫魏军,但河西大片土地仍然牢牢控制在魏国人手中,他们修筑了牢固的长城,要收复失地并不容易。
公元前340年,卫鞅得知魏罃派公子卬镇守西疆。公子卬曾经跟卫鞅交情不错,以前卫鞅在魏国宰相府当差时,曾跟他喝过酒。这个人交游甚广,但他有一个毛病,容易轻信别人。卫鞅突然在脑袋里冒出一个计划,卫鞅何不利用他的弱点,设下圈套,诱使他上钩呢?
打定主意后,卫鞅来到秦宫觐见嬴渠梁,提议对魏国发动一场空前的打击。卫鞅知道要说服孝公,就必须唤起他内心创造伟大事业的热情,于是便分析说:“秦国与魏国就是死对头,不是魏国吞并秦国,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国西部是险峻的山岭,跟秦国以黄河为界,独占崤山以东的地利,一有机会就能向西出击,侵略秦国,倘若没有机会,它还可以向东扩张。自从主上即位以来,赖主上圣明,国家强盛,多次打败魏国。如今魏国在马陵遭遇新败,太子申被俘,庞涓被杀,诸侯反叛,这可是攻打魏国的良机。倘若卫鞅们能一举打败魏军,魏国必定放弃西部而全力谋求向东发展,这么一来,卫鞅们就将占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地势,向东控制各路诸侯,这可是帝王的伟大事业呀。”
卫鞅这些话,让嬴渠梁听得血脉贲张。不要忘了两百多年来,秦国一直被阻挡在黄河以西,难以向东挺进,可是他嬴渠梁要终结秦国无所作为的历史,他要成为秦国历代君主中的最伟大者。卫鞅的意见得到批准,一支精锐的远征军很快组建起来,仍然由卫鞅担任统帅,这将是秦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
魏国派出一支强大的兵团与卫鞅军对垒,统帅正是卫鞅的老朋友公子卬。
卫鞅写了一封书信,差人送到魏军兵营内。这封信是这样写的:“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欲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之民。”卫鞅的语气十分恳切,都差点被自己感动了。公子卬也是猪脑袋一个,还真信卫鞅的话了。可是他怎么不想想,要是卫鞅真的“不忍相攻”,卫鞅还带着这么多人马来干嘛呢?难不成真的就千里迢迢来喝一杯酒吗?很显然他还恪守着春秋时代的信义传统,这种人在卫鞅看来真是可怜,因为卫鞅挖了一个大陷阱,就等着他掉进来了呢。
果不其然,公子卬如期前来赴约,可是他要遗憾终生了。
卫鞅当然装模作样,与他搞了个会盟仪式,然后又假惺惺地陪他喝酒,畅饮一番。他一点也没怀疑卫鞅别有用心,就在他喝得有点醉意时,卫鞅事先安排埋伏在外的甲士突然杀出,公子卬的卫队很快被缴了械,他轻而易举地成为卫鞅的俘虏。这时他酒醒了,怒气冲冲地咒骂卫鞅,可是卫鞅置之不理,令人把他关押起来,因为卫鞅懒得与阶下囚多费口舌。
统帅被俘虏,魏国军队群龙无首。卫鞅的“斩首行动”大获成功后,果断地对魏军发动致命一击。这一战,魏国人惨败,伏尸数里,血流成河。这场战事堪称是卫鞅军事生涯的代表作,这一战对魏国的打击力度,堪比孙膑所指挥的马陵之战。魏国的强盛始于魏文侯,经魏武侯而终结于魏惠王。后世学者雷学淇曾这样评论说:“惠王之败于齐、秦,此盛衰一转关也。”这里说的“败于齐秦”,指的就是马陵之役与卫鞅大破公子卬之役,这两大战役,使魏国在东、西两线全部遭到惨败,此后霸业式微矣。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10 10:07:00 +0800 CST  
魏罃再也顶不住了。
在接连败给齐国与秦国后,魏国国内空虚,民怨沸腾,社会动荡,魏罃不得不做出重大让步,迫切希望与秦国谈和。魏国使者前来,卫鞅狮子大开口,要求他们必须割让河西之地。河西之地对秦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魏国修筑有坚固的长城,这成为秦国向东扩张时不得不防的心腹之患,只有把这根楔子拔掉,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河西是魏国几代人耗费巨大财力物力经营的,目的就是遏制秦国,可是到现在,魏国事实上已经无力压制秦国了,除了忍痛割爱之外,魏国如何能换取和平呢?
卫鞅在谈判过程中对魏国代表软硬兼施,并不时发出战争威胁,最终魏国人屈服了。和谈的最后结果是魏国割让一部分的河西之地给秦国。这简直是梦幻般的胜利,嬴渠梁忍不住流下激动的泪水,因为自从魏文侯夺河西地,历代秦君都深以为耻,并把收复河西作为雪耻的第一目标,如今这一伟大事业在嬴渠梁时代往前迈进一大步,他如此激动,实是理所当然之事。当然,激动的并不止是他一人,包括卫鞅,包括整个秦国都陶醉在这一巨大的胜利之中。
尽管魏国还保留一部分的河西之地,但已经不足为患了。因为他们花费巨资兴建的长城已经失去了作用,根据条约,他们不得不放弃部分的长城防线,这样一来,魏国人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已经支离破碎了,秦国完全收复河西是指日可待的。
作为秦国第一功臣,等待卫鞅的,不止是鲜花与掌声,也有巨大的封赏。卫鞅的奋力一跃,跃上了人生的顶峰。
智擒公子卬、大败魏师、光复失地,这一连串的伟大胜利,为卫鞅事业锦上添花。尽管卫鞅位极人臣,担任大良造已有十二年之久,手握生杀之权,但卫鞅仍有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分土”。
当年嬴渠梁贴出招贤榜时,最让卫鞅激动的就是以下这句:“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尊官”卫鞅早就做到了,而且是百官之尊了但“分土”则还没有。如今嬴渠梁要达到的目标,几乎全部达到了,富国强国、收复失地等等,都实现了,应该要实现“分土”的诺言吧。
果不其然,嬴渠梁很快实践诺言了。他把邬地封给了卫鞅,共计有十五个城邑,后来卫鞅把邬改名为“商”,故而后世就不再叫卫鞅“卫鞅”或“公孙鞅”,而是叫“商鞅”,这个名称卫鞅喜欢,因为卫鞅已经差不多“裂土封侯”了。为什么讲“差不多”呢,因为虽然“裂土”了,按照当时的传统,必须要有王室的认定,才能算是“封侯”,所以卫鞅并不称为“侯”,而是称为“君”,世人也把卫鞅叫“商君”。
在封邑内,卫鞅就是一国之君,坐北朝南自称寡人,卫鞅把自己当作诸侯中的一员。卫鞅很蔑视传统,古人最喜欢忽悠天命,其实哪有天命,只不过是胜利者用来欺骗人的把戏,卫鞅要改变人们的看法,以一个外邦人的身份挤身于王侯之列。卫鞅痴迷于权力,因为卫鞅喜欢高高在上的感觉,那是征服的快感,这种快感让卫鞅飘飘欲仙,欲罢不能,宛若生活在幻境之中。可是,卫鞅必须说,这种如吸食毒品般的快感麻醉了卫鞅,让卫鞅失去警觉心,也失去对诱惑的抵抗力,所以卫鞅竟然毫无察觉,敌人正磨刀霍霍,只要有机会,他们就将从四面八方向卫鞅扑来。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46:00 +0800 CST  
公元前238年冬天的第一场雪,来得比往年晚一些。漫天的雪花飘飘洒洒,流淌了一年的鲜血在雪花中降温,紧绷一年的神经在雪花中放松。大雪覆盖了渭河、汉河流域间的大片土地。黄土高原变化万千的地貌在这一刻显得妖冶多姿,增加了一丝温存,平添了几分妩媚。大雪是大地的清新剂,是人们的镇定药,是孩子眼里的天使,但对某些人而言,却是鬼门关。有多少可怜的生命在大雪降临的时刻离开世界!
秦国的伟大人物嬴渠梁此刻却得了重病。国君将要去世是秦国政坛的头等大事,每一个官员都在思考着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后渠梁时代。
商鞅用了20年时间,重新改造了秦国,给秦国以新生。商鞅并不害怕被人憎恨,他自有一套自保措施。每次出门,商鞅的周围都跟随着大量卫士。在商鞅看来,有了政治上的靠山和人身安全便可以有恃无恐地对待他的政敌和不服从变法者,但是商鞅忽略了一个问题:一旦失去政治上的靠山,人身的安全将由谁来保障?对一个法家人士来说,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在活着的时候遇见赏识他的君主,最不幸的事情是还没有死去的时候他的君主先死去,然而这样的厄运许多法家无法避免,吴起不能,商鞅也不能。
别人怎么想并不重要,商鞅、太子嬴驷怎么想才最重要,一个是前朝最重要的大臣,一个是将要继承君位的太子。两个人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是合作,还是决裂?历史上有很多被人怀念的光荣时刻,老一代德高望重的贤臣辅助着新立的国君度过新旧交替的艰难时刻,但是这样的模式完全不适合商鞅和太子驷。不是商鞅不想干,商鞅很想干,他对自己的事业爱得要死。不想干的是太子驷,他对商鞅恨之入骨,但谈不上什么理智。他知道商鞅是个职业经理人;他也知道商鞅无意染指秦国最高权力;他还知道有商鞅保驾护航秦国的前进道路将会更宽广。但所有这些都抵不过商鞅带给他的八年痛苦和恐惧。八年来,贵为太子的公子驷像犯人一样躲在家中,不敢出门。他的两位老师一个被削了鼻子,一个被毁容,两个被摧残的人时刻不忘向太子灌输报仇雪恨的思想。
在嬴渠梁病危的时候,一个老熟人来登门拜访商鞅。来的是赵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季节,老友的光临让商鞅感慨万千,他在秦国为相将近二十年,用铁腕将秦国从一个地处西陲、文化落后的二流诸侯国打造成列国间首屈一指的国家,而且照此发展下去,不难想象,秦国将成为压倒众强的超级强国。但二十年间,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商鞅的心头。这个问题似乎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曾遇到:“人们将怎么看卫鞅?”许多英雄豪杰以奔腾不息的生命意志诠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十年来,商鞅摆在众人面前的只是冰冷的脸和冷酷的行动。没有人敢向商鞅表达对他的看法,是以商鞅很长时间生活在孤独中。他用法律和理性为自己搭建了一个封闭的空间,没有人能以平等的地位和他交流,谈论他的所作所为是对是错。无论是对是错,商鞅都不需要听,他知道自己开创的是空前的事业,当代之人无法理解,但是这没有关系,他确信他的事业在不久的将来会改变世界的面貌。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在事业面对重大危机的关头,曾经自负无比的商鞅也不禁会问:“人民怎么看待卫鞅?怎么看待卫鞅开创的事业?与那个对秦国影响至深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伟大?”赵良见商鞅凄惶的表情,以老朋友的身份不客气地说道:“百里奚凭借自己的才干被秦穆公任命为秦国的执政。在位的六七年内,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对外奉行积极的外交政策,大大地提升了秦国的国际地位。然而这么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在生活作风上依然保持平民特色。平日走路上下班,累了也不坐车,太阳再毒也不打伞,因为他知道老百姓还光着膀子在田间劳作。虽然贵为一国大夫,但出门从来不带保镖,总是一个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经常生活在老百姓的周围,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走群众路线,为群众排忧解难。他死之后,老百姓痛哭流涕,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一样。而先生你,一上台就大搞土木工程,丝毫不将老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间,这并不是什么功劳;你靠景监获得嬴渠梁的信任,这不是什么好名声。再说你总是动不动就砍人脑袋,惹得老百姓对你一肚子怨气。加之你竟然收拾太子驷,并用刑罚伤残了他的老师,吓得太子驷八年不敢出门。这些事情已经将你摆在了一个危险的位置,如果你听我的,赶快送还秦国赏赐给你的封邑,然后告老还乡还勉强可得善终,否则嬴渠梁一旦驾崩,便是你噩梦的开始。”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47:00 +0800 CST  
赵良在商鞅面前尽情地过着嘴瘾,他以为他说完这番高明的道理,商鞅一定会大为所动。但是商鞅听完之后丝毫没有反应,好像什么也没有听到一样。
这样的道理,智商100以上的人都能想出来,聪明绝顶的商鞅如何不知?赵良的道理是绝对正确的,也是绝对片面的。赵良无法理解商鞅的英明,也就无法理解商鞅的残暴。对商鞅而言,他的英明和他的残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没有英明就没有残暴,没有残暴就没有英明。在秦国所处的历史条件之下,商鞅为了实现他的英明就必须残暴。赵良只是以世俗的眼光,一般的见识来攻击商鞅的残暴,可是赵良不知,商鞅也不是站在历史顶端的自由意志,他只是命运之轮的奴隶,可以说是命运选择了他,让他用残酷的法律使秦国走上了流血、高压、强大的道路。赵良只知道商鞅的残酷,不知道商鞅的无奈。他的庸俗之言自然也不会打动一颗战士的心。也许商鞅过于热爱他的事业,大难临头竟仍舍不得离去。他寄希望于能继续为秦国效劳,用一腔心血将秦国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50多天以后,嬴渠梁终于咽气了(谥秦孝公),太子嬴驷即位(秦惠文王)。他的两个老师八年来的思想教育工作终于见成效了。嬴驷地位稳固之后,便开始向商鞅下手。
报复的手段让人感觉颇为可笑,居然有人举报商鞅谋反。
在法制健全的秦国要查清一桩诬告案并不困难,但商鞅不会天真到和告发者去打官司。他十分明白,这根本不是一件原告和被告之间的官司,而是一场性命攸关的权力斗争。商鞅的法学思想中不但有法律,还有形势和权术。看得出,这只是嬴驷对权术的一次运用,然而由于嬴驷占有形势上的优势,即他为君,有整个国家力量做支撑,而商鞅为臣,只有性命一条,所以商鞅只能逃跑。
于是商鞅一路狂奔,一直跑到边关附近。当时天色已暗,商鞅已是饥寒交迫,实在没有气力,得找个小店歇歇了。商鞅连续找了几家旅店,可是店主都要求商鞅拿出证件,商鞅没有带,有带也不能给他们,那样就会暴露商鞅的行踪了。那个时代没有相片,虽然商鞅大名鼎鼎,可是没有几个小民见过卫鞅的样子,他们当然不认识商鞅。商鞅拿不出证件,店主说:“那不能让你住宿,这是商君的命令。留宿没有证件的人,是要犯罪的。”
他娘的,商鞅真想威风凛凛地对店主说:“我就是商鞅。”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啊,现在说了人家还不把你当神经病给送到衙门去。还是忍忍吧。那一刻,商鞅的感觉就是搬了一块石头砸自己的脚。当商鞅也有这么一天,从大富大贵一下子跌落到一介平民时,商鞅不再是制造法律的万能上帝了,而是在严密法网下生存的小民。就在那一刹那间,商鞅心中忽然有一样异样的感觉,那种感觉就是,商鞅本来制造了一个大囚笼要把别人锁在里面,可到头来发现囚笼造好之后,自己却被锁在里面了。
如果商鞅有时间,商鞅或许会好好反省一下过去的种种严厉做法,可是商鞅没时间了。商鞅想住小店洗个热水澡、睡个好觉,可是这都成了一种奢求了。还是赶路吧,于是商鞅强打精神,步履蹒跚地向国境线奔去,终于逃出秦国,进入魏国境内了。
到了魏国境内后,商鞅要求见地方官员,自报姓名说:“我是商鞅,想投奔魏国。”魏国地方官府不敢怠慢,好生招待商鞅,并快马上报给魏罃。
商鞅这是在赌。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48:00 +0800 CST  
当年公叔痤曾跟魏罃说,把国政完全交给商鞅来治理,如果不用商鞅,就杀了他。当时魏罃并不当一回事,可是在商鞅生擒公子卬、大破魏军后,魏罃非常抱憾地说:“寡人恨当年自己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啊。”冲着他这句话,商鞅愿意赌一回,赌魏罃会抓住这个机会接纳卫鞅,因为商鞅既然能给秦国带来强盛,同样也可以给魏国带来强盛。
可是商鞅错了。魏罃不是嬴渠梁,他没有世界领袖的资质,小鸡肚肠,没有容人的雅量。他对卫鞅恨之入骨,因为卫鞅一而再地带着秦国军队蹂躏魏国土地,忽悠他称王而放弃攻秦,采用卑劣手段生擒公子卬,又在秦魏谈判中迫使他损失了河西许多土地。在魏罃眼中,卫鞅十恶不赦,杀一千次也不多。可是他没杀卫鞅,这不是他的仁慈,而是因为他不想让卫鞅死得这样痛快,就像猫玩老鼠一样,要是一口咬死,那有什么意思呢?
魏罃的命令很快下达了,这个命令是这样的:“商鞅是秦国的犯人。秦国强大,得罪不起,如今犯人逃到魏国,必须把他送回去。”魏罃真是太卑鄙了,要是魏国不想留卫鞅,他可以把卫鞅送到秦、魏之外的任何国家。可是他却偏偏要借刀杀人,明知秦国人要杀商鞅,却把商鞅往秦国送,不明摆着是把商鞅推入火坑吗?
于是商鞅被一群魏国士兵押回国界线,他们把商鞅扔过界,不许商鞅进入魏国。这样,商鞅又回到秦国了。商鞅知道,魏罃就是要看笑话,看商鞅怎么被自己创造出来的法律整死。在秦国,没有人敢认商鞅是朋友了,商鞅也不可能去投奔哪个朋友,因为根据商鞅的法律,知情不报者要腰斩,十家连坐,谁愿意为商鞅去死呢?
事到如今,商鞅只能走最后一步,那就是回到封地,这是商鞅自己的地盘,有十五个城邑。可问题是,秦国政府是否已经派出军队接管了这些城邑呢?倘若这些地方已落入政府军之手,那么商鞅回去是自投罗网。但除此之外,商鞅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可以选择了,只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奔向商邑。政府军并没有前来接管,这里竟然还太平无事,这太出乎卫鞅的意料了,后来商鞅才明白,秦国政府之所以不接管他的地盘,很明显就是设下一个大陷阱,等着商鞅回去起兵谋反呢。
嬴驷、嬴虔等人巴不得商鞅死,但又不想落得个“陷害忠良”的恶名,因此他们网开一面,就是要让商鞅回到商邑,让“叛乱”、“谋反”成为事实。这样他们就可以高举“平乱”的旗帜,正大光明地把商鞅处死了。商鞅意识到了他们的阴谋,而且知道无论他是不是真谋反,他们都将置他于死地,事到如今,他只有拼死反抗了。
商鞅拼凑起一支军队,做最后的一搏。虽然机会微乎其微,但商鞅不能束手待毙。以区区十五城邑与大秦交锋,这简直是鸡蛋碰石头。但商鞅还真的得拿鸡蛋去碰石头,只能先下手为强,于是商鞅带着这支叛乱的军队进攻郑县(陕西华县西南)。这样,在商鞅“谋反”已成事实的情况下,秦政府果断用兵了。秦的军队,在商鞅整治之下,军纪严明,战斗力一流,现在反而把进攻的矛头对准商鞅了。这真是人生的悲哀啊,商鞅创造了一只恶魔,最终却被恶魔所杀死。
商鞅那支弱小的部队与强悍的秦国政府军在一个称为“彤”的地方展开决战,结局并不出人意料,商鞅全军覆没了。在战斗中,商鞅被几个强壮的秦国士兵撂倒,他们一拥而上,用绳子把他严严实实地捆上了。这是商鞅一生中感觉最不自由的时刻,往常都是别人被捆着押到商鞅的跟前,商鞅用征服者的目光居高临下看着可怜的生灵,用冷冰冰的语言决定他们的生与死。今天,商鞅成为一个被奴役者、被征服、失败者,等待着别人的判决。
商鞅知道,判决绝对是严厉的。
因为那帮人要把十几年的怨气一古脑地发泄在他身上。
当判决书下来时,并没有出乎商鞅的意料。
车裂——这是当时最严酷的死刑。
此种死刑并不痛苦,顷刻之间便可丧命。优点是极具观赏性,能够强烈地震撼人的神经。缺点是成本高,受气候影响大,地上有冰会使表现力大打折扣。一般人物不配享用这种壮观的死刑。嬴驷成心要将商鞅塑造成反叛的典型,所以在处决的地点和方式上都作了有意的选取。这种酷刑并不常用,因为太残酷了。所谓车裂,又称为“车轘”或者“轘”,就是把囚犯平放在刑台上,用绳子或皮带把躯体固定了,手脚张开呈一个“大”字形状,头与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行刑时,用马或牛从五个方向拉车,把人体撕裂为六块。你想想,人的四肢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拉断的,受刑过程是极其痛苦的,正因为这个刑罚太过于残酷,所以只用在罪大恶极的人身上,比如弑君之罪。
在春秋时有几个车裂行刑的例子。譬如公元前694年,郑国大夫高渠弥因弑杀君主郑昭公,被齐襄公以车裂酷刑处死。又如公元前598年,陈国夏征舒因弑杀陈灵公,被楚庄王处以车裂之刑。
可是商鞅,堂堂的商君,怎么落到与弑君者同样的下场呢?卫鞅弑君了吗?没有!商鞅真的要谋反吗?也没有!商鞅损害秦国的利益吗?同样没有!是商鞅把秦国从一个军事大国变成政治大国与经济大国;是商鞅让秦国在国际上能抬头挺胸,以一个文明国而非野蛮国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是商鞅令秦国从诸侯国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屈一指的强国。商鞅无罪,不但无罪,且有大功,有齐天之功,商鞅应该得到鲜花与掌声,而不是车裂的酷刑;商鞅应该高高在上,而不是倒躺在刑台上,手脚被粗绳绑上,让马车来撕裂卫鞅的四肢。
但是,商鞅注定必须死,只能是王权的陪葬品,秦国不能出现两个中心,同时为了稳定朝局,嬴驷也必须杀商鞅。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49:00 +0800 CST  
五条绳索套在商鞅的五大部件之上。商鞅躺在地上,仿佛已经死去,也许他在思索,也许他在回忆,也许他在琢磨喊一句什么口号结束自己的一生,但无论他的大脑在进行何种活动都不重要了,因为他要死了。死亡是世上最严肃的一个课题,但是很遗憾,高谈阔论的人总是不明白,明白的人却无法再高谈阔论。
五匹战马奋蹄扬威,等待着号令。站在高台上的嬴驷只简短地说了六个字:“莫如商鞅反者!”话毕,意味着可以开始了。御者马鞭一响,五匹马奋力向前奔去,顷刻之间,商鞅的身体被扯成五块,战马并不停步,仍然狂奔,跑出许久才停下,身后拖着长长的血迹。
虽然从商鞅踏上政坛的那一刻始,商鞅就知道没有公平二字,但商鞅还是不服气。如果不是手脚被勒着疼痛与麻木,商鞅还怀疑自己是否只是在一场惊梦之中,梦醒后商鞅还能朱轮华毂、趾高气扬、威风凛凛。可是真的不是梦啊,但商鞅又不相信这是事实,怎么事实与梦境在这一刻似乎成为一体了。
围观的老百姓静默不语,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不同的脸上有不同的表情,同一张脸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表情,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也有不同的表情。足见即便在当时商鞅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两千多年后,争议还在继续。连老天也不忍心看这血腥的一幕,降下了鹅毛大雪。雪花洋洋洒洒,过不多久就覆盖了地上的血迹,淹没了商鞅的尸体,将世人的万千思绪凝于这一片雪白。
辛苦遭逢二十年,一切由法而生,由法而灭,落了片白茫茫大地也真干净!渭水不语,埋头向东流去。
在商鞅看来,人生就是大赌局,不仅要赌输赢,有时也要赌生死。商鞅全身心投入到人生的赌局中,有起有落,赌到最后一无所有。可是重要的是商鞅经历过了,商鞅是历史的创造者而非旁观者,商鞅宁可伟大而悲壮地死去,也不愿平庸地安享天年,这是商鞅的选择。
商鞅的故事结束了,但关于商鞅的争议却延续了两千年。有一样东西比商鞅的生命更长久,那就是商鞅所创建的新法。嬴驷恨商鞅这个人,却不恨商鞅的法,他杀了商鞅,却不废商鞅的法,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新法给秦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并结出丰硕之果。再说了,商鞅的新法立足点是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哪个君主会拒绝呢?
商鞅被指责最多的是刻薄寡恩,是的,商鞅是冷酷的人,冷血动物,崇尚武力与强权。但必须说,这是那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在那个人口数量并不算多的年代,战争升级速度之快是罕见的,什么春秋五霸,在战国时代看来,简直是小儿科。譬如说吧,晋文公称霸时,只有七百辆兵车,而到了战国,实力最平常的小诸侯也拥有这么多数量的兵车;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称霸时兵力不过五万人,而到战国,大国的兵力都在二、三十万以上,甚至上百万。战争必须要让国家投入所有的资源,几百万的人口,要养几十万人的军队,士兵都要吃饭穿衣,要有人专门从事耕作织衣,要有人专门生产武器,要有人专门饲养马匹,要有人挖矿等等。谁能以最高效率来完成这些事,谁就可能在残酷的竟争中胜出。秦国做到了,所以秦国胜出了。
不论世人喜欢商鞅或厌恶商鞅,都不能否认商鞅导演了历史上最深刻、最成功的变法,富国强兵的理实现了,秦国吞并天下的大门也由此开启。
有人认为商鞅应该为两千年的专制皇权思想负责,因为“二千年之法皆为秦法”,而秦法又来自商鞅之手。这个责商鞅负不起,也不想负。当商鞅的法制思想成为一种定式后,那已经不是商鞅的初衷了。在商鞅的思想里,时局永远是变化的,而法也永远是变化的,最重要的是顺应时局,这才是“变法”中“变”字的真谛与精义。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50:00 +0800 CST  
本章完

楼主 墨雨唯珣  发布于 2016-07-21 10:51:00 +0800 CST  

楼主:墨雨唯珣

字数:22

发表时间:2016-06-24 00: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31 04:10:56 +0800 CST

评论数:1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