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战》 富勒

40. 前卫的行动
一旦前卫部队的计划下达,防护圈指挥官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按地区制订一系列实施机动的计划,并给各兵种部队下达有关任务的规定性指令。指令明确各兵种部队的具体任务。指令内容应包括:一般兵力部署,飞机和装甲车的侦察任务,摩托化游击部队的行动以及前卫的行动。
至于前卫,主要问题将是保持防护圈按所要求的方向运动。可采取下述兵力部署方式:装甲车在先头,其后是侦察和搜索坦克部队的前卫以及战斗和侦察坦克的本队,其后是反坦克联队。如与敌人遭遇,敌人会立即被击退,如果不能击退敌人时,侦察和搜索坦克的前卫牵制敌人,本队的坦克向外运动,派出反坦克联队巩固前卫地区,并建立作战据点。依托此据点,可实行一翼或两翼包围,并由摩托化游击部队在其翼侧进行支援。
如果在前卫翼侧的摩托化游击部队被敌阻挡,前卫应放慢运动速度,并派出部队攻击敌人翼侧或后方。实施攻击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快速包围,避免正面攻击,更要避免实施突击。
41. 后退运动中的前卫
在实施后退时,己方机械化部队的后面会有敌方的机械化部队追击,真正的危险在于被迫转向。因此,当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时,前卫(配有反坦克联队,并得到坦克支援,应采取一种我起名的“漏斗状队形”。
这就是说,前卫部队应组成两个掩护部队(a和b),分别部署在机械化部队(c)的两侧,处于中央的机械化部队随时能迅速从漏斗队形的顶端跃出,向对其翼侧攻击的敌人,从敌翼侧和后方实施反击。(见图五)
42. 变换队形时的防护
一般来说,实施防护时,变换队形对机械化部队是不适用的。如我所说,机械化部队基本上不需要对其原来队形作扩大或收缩性的变动。扩大或收缩队形适用于防护圈,其目的是减轻主力部队在驻守或运动时的防护任务。离敌人远,防护圈的范围可扩大,接近敌人,防护圈的范围可缩小。警戒部队在主力部队外围的先头行进更有利于防护。
侧卫
43. 侧卫的编成与行动
在地区作战中,侧卫的组成应与前卫相似,因为没有明确的前线界限,随时可指定它担负前卫任务,而且如前卫一样,它是防护圈中一个强大的核心。因此,它的行动与前卫相同,即抗击敌人坚决的进攻,或进攻敌人的翼侧,阻止敌人突入己方部队。
如果在战斗中,机械化部队采取特种队形,并以梯次配置行进,那么其翼侧就会减少受敌攻击的可能性。例如,图六所示,b的正面由a掩护,b又掩护了a的后方,c掩护a和b的右翼,而c的左翼又由a和b掩护,c的正面和后方则可由那些能对敌实施侧击的部队来掩护。
当部队停止前进时,如果可能使其侧翼依托在天然障碍物上——反坦克地区。
后卫
44. 后卫掩护撤退部队的行动
部队撤退时,其后卫的掩护行动与部队前进时前卫的行动相同,它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运动。但不能把后卫看做一种特遣部队,因为不论在运动或停止前进时,在前进或后退时,它是整个掩护圈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当敌人被迫以线形队形通过隘路时,后卫可作为特遣队使用。在此种情况下,不再存在防护圈,而应派出后卫特遣队。
后卫也应采取“漏斗状队形”,其外层配置摩托化游击部队,并尽可能保持与敌接触,以便滞迟其行进。
图七显示了一种典型的后卫掩护行动。图1表示掩护行动的第一阶段;图2表示第二阶段。在图1中摩托化游击部队仍在外围活动,但逐渐被敌逼向后退;图2中,摩托化游击部队则以字母a1和a2来表示;b1和b2是后卫的反坦克联队,c1、c2和c3是机动部队。一旦敌人d突入b1和b2之间的地区,c2就能向前推进,抗击敌人,同时c1和c3从敌翼侧和后方实施攻击。如敌人攻击b1,c1就能攻击敌右翼,而c2或其部分兵力就能攻击其左翼。此种特殊队形的奥秘就在于:(1)它能建立一种防御基地,机动部队可依托这种基地对敌攻击;(2)它能诱使敌人暴露其翼侧,有利于己方部队实施反击。
45. 在与敌接触情况下后卫的行动
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主要的一个危险是,由于出现与原计划完全相反的情况而导致溃败,因为对快速运动的战斗车比对慢速运动的徒步步兵更难控制。
在中古时代,骑兵的攻击结果通常是,双方必有一方被击毁;然而可利用的通畅的道路是很少的,因为每个骑兵部队一般在其后方直接跟随步兵控制的马车车队。
这些车队实际上是机动堡垒,骑兵可依托它进行防御。我认为,它本身不是一种能用于摆脱敌追击的简易方法,而是作为一种机械化部队可借以发起攻击的反坦克基地——是一种利于对坦克防御的地区,或利于反坦克联队占领的地区。采用这种方法,战斗部队就能顺利摆脱战斗,在反坦克防御阵地的掩护下后退,重新补充装备和弹药。
保持一支预备队也很重要,因为没有一支充足的预备队,就很难摆脱战斗。在此种情况下,预备队不应在后退部队(通常是步兵部队)的后方而应在其翼侧,掩护撤退,以便敌人进攻时,能从其翼侧威胁敌人。
46. 迟滞敌人运动的爆破计划和方法
如果对爆破没有预作准备,那么战时通常就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准备。
炸毁桥梁无疑会迟滞敌人,但敌人装备有两栖坦克,因此这只能暂时迟滞敌人的运动。滞迟敌人更有效的办法是,设置反坦克警戒哨和在退却的部队后方组织对敌防御。其作用将在下一讲内论述。
47. 部队前进时的后卫
部队通过已方领土时,后卫部队可能不起作用,它将编在摩托化游击部队中,并得到其掩护。但进入敌占区时,后卫部队可能须实施攻击,因此,须随时作好立即投入战斗的准备。
当部队推进时,后卫部队规模可扩大,因为须建立有防护的交通区。后卫部队可配有用于保卫野战仓库和护送运输队的部队。此问题将在下一讲中论述。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42:00 +0800 CST  
[第七讲]第六章 防护(续)
部队驻守时的防护
48. 警戒的一般情况
显然对增强部队的机动力驻守时防护好坏是有影响的。目前警戒部队主要由步兵担任,其配置应有利于保卫驻守部队,免受敌骑兵和步兵的攻击。把警戒部队配置在足够远的距离上,以使驻守部队有时间准备对付来袭的敌人。在摩托化部队、机械化部队的作战中,情况就不同了,警戒部队必须准备对付装甲部队的攻击,装甲部队进攻后,随时会由搭乘装甲车的步兵部队突入。由于这两种形式的进攻都是使用快速机动车辆,所以警戒线必须设在更远距离上,并准备击退敌坦克的攻击。
在此次战争中,警戒线的设置是为了在选定的地区清除敌人。实际上用“警戒线”一词,是不恰当的,应改为“警戒圈”或“警戒外围” 。很显然,适于担负警戒圈任务的部队应是摩托化游击部队,它由四种警戒部队掩护,即前卫、后卫和两个侧卫。警戒部队的一般部署见图八。图八中a表示驻守部队,b表示摩托化游击部队,c、d、e、和f分别表示前卫、后卫、左卫和右卫。在警卫部队向外约二十英里处应派出装甲车巡逻队,进行游动警戒(图八中g所示),再向外层,则由飞机进行不间断的观察(图八中h所示)。这样我们就有三个防护圈——飞机、装甲车和摩托化游击队防护圈,整个防护地区的纵深取决于距敌人的距离远近。如果离敌人近,掩护区则缩小,如果离敌人远,则掩护区可扩大。
空中巡逻机应立即报告敌人的位置。应派出装甲车或摩托车辆巡逻队保持与敌人接触,以侦察敌阵地与警戒地区之间的通路。当敌人推进时,这些巡逻队应向后撤退,当敌人进入b圈时,它们不再后退,而是向敌翼侧运动。同时,如我在上一讲所说,警卫部队将准备向企图突入b 圈的敌翼侧进攻。
由此可看出,部队驻守时的防护,原则上与部队运动时的防护几乎是相同的,唯一的不同是,驻守部队更易防飞机攻击,因为其防空系统 ——防空火炮和探照灯——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49. 影响防护措施的因素
影响防护措施的主要因素是:(1)敌人的机动;(2)地形条件;(3)制空权;(4)有效侦察敌人的能力。如果拥有空中优势,那么装甲车巡逻队将掌握其活动的主动权。当敌人运动能力低于己方时,装甲车巡逻队的活动范围就能相应扩大。
就地形条件来说,驻守地区四周最好由江河、山地作屏障,因为处于这种地形条件,敌人的摩托化游击部队只能利用少数道路。敌游击部队将给驻守部队造成很大的麻烦,尤其在敌领土上活动时更是如此。
机械化部队通常不宜在夜暗条件下攻击警戒部队,因为在夜暗条件下,对机械化部队的控制较困难,但不能忽视的是,敌坦克可能在夜间接近己方,停留在丛林中,到拂晓发起进攻。如果在警戒区附近有这种隐蔽地,则应派出警戒特遣队予以占领。
50. 当敌主力部队处于攻击距离以外时部队的防护措施
如果敌人处于攻击距离以外时,即它与己方的距离在一百英里以上,那么正如我所指出的,己方部队在驻守或运动时的防护圈范围应扩大。在此情况下,侦察应向前扩展,直至发现敌占区,并侦察到所有通路。此时,飞机将是唯一可用于攻击的手段。因此,驻守或运动部队的部署范围越大,它就越易隐蔽。
除非敌人拥有制空权(这种情况不经常出现)通常敌人将会处于攻击距离以内,因为现在的轰炸机航程可达一千二百英里。
由于部队实际上不会处于飞机攻击距离以外,往往也不会处于摩托车辆攻击距离以外,因此,防护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人们通常认为,徒步步兵作战的中心思想是加强进攻力量,但机械化战争却相反。防护的作用,不论在装甲部队作战中,还是在筑垒地区和防御部署中都将日益明显。
51. 当敌主力部队处于攻击距离以内时部队的防护措施
这个问题我已部分作了论述。它与上述问题的主要区别在于敌人占领区的范围以及该地区是否是敌国领土。这一点我已谈过,下面我将作进一步的阐述,因为它提出了防护的另一个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摩托化游击部队在未来作战重将起重要作用,(我相信会如此),其最有利的活动范围是在其本国国土上,因为它们不仅处于己方民众支持的环境中,而且其补给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当突入敌国时,当地的环境条件很快会使入侵军的安全和机动受到威胁,入侵军除非对其对手有明显的优势力量,不然将会在边境附近地区进行决定性的作战。因此我们可以预科,在未来的边境地区,将要建立对付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进攻的防护系统,在没有取得明显优势以前,就需进行非决定性的持久作战。
这也就是说,当一方取得优势并突入另一方的领土(在反坦克区域以外)时,入侵者必须在密集的步兵防护圈掩护下运动,驻防时还需构筑工事,就如朱利叶斯·恺撤在二千年前所做的那样,其理由是相同的。那么这将是什么性质的防御呢?
这种防御不象我们在上次战争中所见的堑壕式防御,堑壕是用于掩护防御部队。堑壕这种掩护方式正在被装甲防护所代替。装甲不仅可用于掩护防者,也可掩护攻者,这种防御是使用铁丝网防御思想的一种发展。设置这些障碍物是为了阻碍攻者的机动;同样,在反坦克防御中,也是要阻碍攻者的机动——必须阻止战斗车辆开进。
这些战斗车辆将向哪里开进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供战斗车辆使用的大比例尺地图清楚地标示了敌人可能利用的接近路和地区。
为了阻止和击毁这些战斗车辆,将采取下述防御措施:用地雷场代替铁丝网,用坚固据点网代替堑壕。
这些坚固据点可能采取两种形式:(1)小型方形堡或坚固碉堡;(2)小型可移动的防弹(也可防炮弹)圆形炮塔和盾形装甲碉堡(用履带车载运或用马力大的拖拉机牵引)。我将在下一讲中论述这种防御工具的特点。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44:00 +0800 CST  
52. 战斗中的掩护
战斗期间的掩护要根据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地形特点也许适用于进攻,也许适用于防御。如果双方企图进行决战,那么将利用适于作为进攻地区的开阔地,但通常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力量较弱的一方将退入有天然障碍的地区或预设的反坦克区域。
战斗中的掩护可按下列三个项目进行检查:
(1)机械化部队(突击部队)的掩护;
(2)非机械化部队和后方勤务部队的掩护;
(3)对摩托化游击部队进攻的防护。
根据这种防护范围,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概念:组成一种坚固据点或碉堡,在其外部设有一层防护圈,装甲突击队可由此迅速出动,与敌在开阔地战斗。与此相似的情况是,中古时代的作战,即一种坚固的车阵,其外围配置粮草运输队和穿盔甲的骑兵,他们互相挑战,在其堡垒以外的地区交战。
中古时代的作战基地是车阵;在机械化系统中,作战基地则是经过改变的车阵;不是马车堡垒,而是反坦克堡垒,即根据地形条件选定的,由一系列反坦克炮塔和有防护的火炮掩护的地区。
这种可移动的堡垒的外围设有游击部队,这不是一种固定防护性的外围工事,而是一种可机动的外围工事,在不与敌接触和在强敌进攻时,向外移动,这种工事必要时撤入机动堡垒。至于机械化部队本身的防护,由于有装甲防护,因此其主要防护力量在于其进攻行动。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应考虑地形、日光、风向及机械化部队的有利部署(受敌进攻时能抗击敌向其翼侧进攻,并能攻击敌侧翼)均是防护手段,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如果机械化部队处于不利条件,它不应冒失败危险而应撤入机动堡垒,在其掩护下重新整顿或隐蔽地补充武器弹药。也许有人认为,越出包围圈是会遭杀伤破坏的。但我认为通常不会有这种危险,因为敌人可能在其堡垒以外活动了几个小时或一两天之后,它就须返回加油和补充武器弹药。更可能的是,它将用飞机对密集的护卫部队进行多次轰炸,同时使它自己处于堡垒与最近的前进仓库之间。
53. 警戒部队的指挥官
我谈过这个问题并指出,由于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部队必须以防护圈队形代替线式队形,因此,要求指挥官控制防护圈,而不是防护部队的人数。从理论上讲,总指挥官应负责整个部队及其勤务部队的安全。在现在作战中,派出一名指挥官对部队进行指挥,这是不难做到的,因为现在战斗行动之间的区别不象将来机械化部队作战那样明显。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防护圈指挥官、机动堡垒指挥官的任务与突击部队指挥官的任务是有明显区别的。因此,总指挥官需下辖三名指挥官(防护圈指挥官负责指挥警戒部队),如我所提出的,这三名指挥官又各下辖五名指挥官,即一名摩托化游击部队指挥官和四名警卫部队指挥官。
54. 其它的防护方式
其它的防护方式包括夜间运动,利用烟幕和佯攻的掩护等。
夜间提供两种掩护。第一种是避免被敌直接观察,第二种是夜暗运动,不被敌发现。坦克部队在夜暗掩护下能在一两个小时内运动数英里,因此使敌人不能掌握其情况。
众所周知,使用烟幕可制造一种伪装雾,当坦克交战时,它有极重要的作用;烟云不仅可以迷盲敌人,而且可以形成烟幕,掩护部队运动。
由于机动力增强,运输佯攻的能力和完成佯动的能力也随之增强。通过假集中、假撤退等手段可达到掩护的目的。这些手段可迷惑敌人,使它犯各种错误。正因如此,防御性的进攻在机械化部队作战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敌人先是判断不清,接着会失策,然后陷入错误境地而遭到致命攻击。伪装的纵队运动有时在战斗中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其它防护任务
55. 炮兵掩护部队
今天炮兵是进攻和防御的骨干力量,它通常与进攻和防御部队保持相当的距离。在出现摩托车辆以前,部队的正面——展开的步兵部队— —是由炮兵掩护,以防敌突袭。由于摩托车辆和坦克的出现,这种防护就逐渐发生变化。当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时,这种防护可以说是机动的,在此防护圈内,火炮也是机动的,随时可投入战斗,因此,没有必要配备其它防护部队。如果没有使用摩托化游击部队,则须配备防护部队,包括在炮兵阵地的四周配置反坦克武器。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46:00 +0800 CST  
56. 护运队的防护
在运动和驻防中,后方勤务部队应位于防护圈内,以便在防护圈和补给基地之间建立一条或多条交通线。这些交通线须有掩护,防敌游击队袭击。因此,部队距其补给基地越远,其防护任务就越繁重。
交通线可能采取下述组织形式:基地仓库应设在某个主要交通中心或港口。这将是个非常坚固的筑垒地区,可防敌坦克或摩托车辆的攻击,并可防飞机袭击。当部队行进时,部队与基地仓库联系的范围将是地区性的,而不是交通线。当接近敌人时,这个地区可能是圆锥形的。在文明国家,这个地区根据部队补给需要,可包括一条或数条铁路以及多条道路。可选择其中一条或几条作为主要交通线,并每隔六十英里左右设一个前进仓库。如果选用道路(我认为对机械化部队的作战,道路比铁路的作用更大),交通线的一般布局如图九所示:a是基地仓库,f是野战部队,b、c、d和e是前进仓库。
为了保障后勤补给的安全,可采取下述防护措施:每个仓库将是一个简易的防坦克和防空用的堡垒。每隔六十英里设置一个,每个堡垒负责其四周三十英里范围内的巡逻任务。此种巡逻将由飞机和摩托车辆实施。地面巡逻队可编有坦克(主要是侦察坦克和攻击坦克),负责在其责任地区范围内护送运输队。此种运输队从基地仓库出发后,从a至g,由g至b,再由b至h,依次逐段交替护送,直至最后护送到野战部队。这种护送可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随伴运输队护送;另一种是在运输队翼侧护送,负责侦察交通线周围地区的敌情。
如果不设置有防护的交通区,那么运输队和护送队的车辆在夜间的停车场应选在有利于反坦克的地点,如缺乏通路的江河和丛林的环形地区。在该地区必须设有对付敌人从后方或空中攻击的防御配系。
57. 对铁路的防护
我认为,铁路的防护仍将采取南非战争期间我们所采用的防护系统,但有下述不同之点;不是在靠近铁路的一边设置地堡,而是在离铁路一定距离的两边设置地堡。两边设置地堡的目的是,防止铁路四周地区遭摩托车辆的攻击和步兵射击。其防护地区的范围将根据地形条件而定,但两边地堡应与铁路相隔一定的距离,以使敌人在通常机枪射程的距离内不能进行观察。
58. 飞机的防护
由于机械化部队规模较小,其人员有装甲防护,其部署比今天步兵部队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其对空防护所需的武器将大大减少。但其基地仓库和前进仓库将如现在一样易遭攻击,因此,防空部队应主要用于防护这些地区,其优点是,此种防空部队将以防护圈方式随运输队行进,防护圈的部队能以机枪射击低空飞行的飞机。
至于空中防护,最重要的显然是争取制空权(不是绝对的而是局部地区的制空权),然后发现敌人的位置,最后对敌实施攻击,以迫使它对自身进行防御。
59. 对空隐蔽
在没有夺取制空权以前,对空隐蔽是难以做到的,但在使用机械化部队的情况下,较易做到,机械化部队在丛林地能隐蔽运动,在开阔地能在夜间运动。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46:00 +0800 CST  
[第八讲]第七章 进攻
60. 一般原则
作战原则并不随着武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发生变化的是与武器威力有关的战争的条件。因此,不论使用什么武器,都应当发现敌人,抓住敌人并击中敌人,同时又要不被敌人发现,不被敌人抓住,并且不被敌人击中。可是,凡是武器不仅无不受到地形、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且还无不受到其它武器——包括敌我双方的武器——的影响。新式武器的投入使用不能不引起条件的变化,而条件的每次变化又都会要求军事原则应用的变更。
一旦发现敌人,就应当把整个进攻理论放在精心研究有关攻势行动和警戒力量的地形,以及双方越过该地形所需的时间上。结果,正确地把握运动的时机就成了决定性因素。所以我已指出命令和运动必须简单,一旦机械化部队开动起来,要加以控制是困难的。
假如地形不利,或者没有充足的时间占领有利的地形,敌对的任何一方就有可能放弃战斗。我认为,这种情况将是经常发生的,除非一方在机动力上占有明显的优势,或者在数量上占有明显的优势,使它敢冒较大的风险。有人认为,在战争爆发以后将即刻发生重大战斗,这并非我所持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在战争爆发以后会即刻发生许多小的冲突和机动,当一方犯了大错以后,如果对方又及时地认识到这一大错的话,才会发生大的战斗。
当出现这样一种机会时,就应在安全的基地上发动攻势。在今日的战争中,炮兵为步兵提供一个基地,因为火炮压制敌步兵,这样就便于我方步兵向前运动。在坦克之间的战斗中,主要基地是反坦克堡垒,当坦克部队距离甚远时,它是战略基地,而当坦克部队受其掩护时,或者在其邻近地区作战时,它又是战术基地。
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几乎栩栩如生的图画,它显示了与城堡在战略和战术上的用途,唯一的区别是与城堡不能由一地向另一地移动。因为在战斗期间很少有可能移动这种基地,所以建立前进战术基地的任务就落在自行火炮的身上,用自行火炮掩护进攻的坦克。
虽然主要基地能够自卫,但它却不能保证掩护通向敌人的接近路。这些接近路应由进攻坦克加以掩护,如果进攻坦克不可能担任掩护,那就应由为此目的而派遣的特种部队加以掩护。这就是说,凡有可能,进攻部队应在这样一个地区寻求战机,如不成功,它可由该地区退回其反坦克堡垒,或退入隘路——即翼侧设置有反坦克障碍物的地区。
由于不容易找到既便于作战、又便于退却的地形,这也说明了为什么陆战同海战一样,与其说是规则的,倒不如说是不规则的。
当能够发现这种综合的战术价值时,假如敌人愿意应战(这是大好事,除非敌人很走运),下一个作战行动就是要把敌人逼入困境,敌人要摆脱此困境就必须应战。这可称之为牵制性机动,因为这种机动虽然不一定把敌人牵制于一地,但它却要把敌人困在一个地区内,敌人必须脱离这个地区才能避免灭顶之灾。这种机动的目的与其说是要进攻敌人并歼灭之,不如说是要断其补给,迫其投降。因此,进攻是针对敌人的战斗力还是针对其机动力,这大致上要取决于被困之敌所在地区的性质。
这些不同的作战行动都将取决于兵力的节约,同样也都将取决于兵力,这就是说,都将取决于使用的兵力刚好满足各个作战行动的需要,因此手中就可以掌握一支强大的预备队,直到敌人落入陷阱或者实施一定的作战方案时为止。
在机械化战争中,不能夸大预备队的作用,因为机动力提高以后,达成突然性的力量也随之增强,意外的情况越有可能发生,预备队就必须越强大。将来的难题之一将是对敌之企图的估计,要把敌人固定在某一确定的位置也常常会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手中没有掌握强大的预备队,那就不可能应付意外的情况。
而且,军队的机动性越高,就越难以控制,如果手中没有掌握预备队,那就容易失去控制,并随之失去指挥,一支军队就会变成一群没有领导的乌合之众。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50:00 +0800 CST  
61. 目标和正面
在步兵战中,选择目标的意图一般是要加强一方的战斗力,并要对另一方不利。在机械化战争中,目标的选择将更经常地受到增强和减弱机动力的观点的左右,因为在获得机动力的优势以前,进攻力量具有次要价值。
不应把目标与决定性进攻点相混淆,因为目标象梯子的横挡一样,它仅是最后下决心的手段。能够下决心的地方被称为决定点,就一支军队而论,该点总是后方的一个地点,其交通线由此通向其补给基地。以前,要打击敌之后方而又不暴露自己的交通线,这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因为机械化部队现在能够快速越野机动,他们要改变自己的交通线和突然攻击敌之交通线都比较容易。
今天的军队实施机动以保护其交通线,而在机械化战争中,将经常需要利用交通线,以便向军队提供补给并使其在野战中保持行动的自由。由于移动公路和铁路是不可能的,正如我已经提到过的那样,有可能要采用越野辎重队。
当使用机械化部队实施决定性进攻时,必须首先抓住敌人,或者减弱其机动力,从而限制其行动自由;如果不这样做,从后方攻击很可能是徒劳无益的。
换一句话来说,应当首先把敌人抓住,从这个牵制行动发展为从后方进攻。由此将会看到,一支由活动在交通地区内的越野辎重队提供补给的军队要比一支依靠铁路和公路交通提供补给的军队更难以固定;因为决定性攻击点将是灵活的,可以说其目的将不是占领一个位置,而是要在一个地区内机动。
有一些目标,夺取后会增强警戒或加强攻击行动,还有一些目标,会增强或限制机动力,其中应包括地区和地点,占领后会分散敌注意力的,使敌人不得单独顾及一个方向。分散敌注意力的攻击并不是佯攻,而是迫使敌人改变计划或消耗预备队的作战行动。
选择目标一般是一个地区,必须首先考虑其翼侧的接近路。由这些接近路向目标前进安全吗?如果不安全,那就必须安排翼侧警戒。再者,各个目标通常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是一项确定的计划的一个步骤。目标不加以限制,即使在追击时也可能总被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只能导致混乱,事实上,目标之间不应相距太远,以利于部队经常集中和重新编组。
下面从目标转到谈正面。正面并非直线或距离,而是具有相当的纵深和宽度的作战地区;因为如果没有纵深,翼侧警戒就极少有存在的可能,而如果没有翼侧警戒,实际的进攻正面就可能受到削弱。在机械化战争中,正面并不是一条连续不断的直线,而是呈箭头或弯月状,它围成一块半圆形地区,其底线可在必要时由一支独立部队加以封锁。
若在接敌前进中采取的队形是以反坦克部队居中的开放式正方队形,那么假如四个机动群中的任何一个发动攻击或受到攻击,进攻正面将包括受到攻击的机动群及其右翼和左翼的机动群。因此在图十中,假如a群进攻或受到攻击,b群和c群就立刻成为其进攻的两翼。因此,正面分为两类:(1)最初正面——即a群按战斗队形配置——和由自b群到a群再到c群以及它们之间地区组成的潜在正面,这个地区将随着战斗的发展扩大或缩小。与步兵战斗相比,确定的进攻正面是不存在的,这与海战没有什么两样。相如战斗发展很快,那就必须保持最初具有保护性的进攻队形,直到反坦克部队(e)展开并建立其行动基地时为止。在这样做之前,应派d群去实施保护,之后将d群归入总预备队。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50:00 +0800 CST  
与敌接触
62. 应予考虑的特别问题
关于与敌接触的问题,我已经谈了一些,与敌接触的成功将取决于战前的准备,运动的快速和战术的判断。凡有可能,就应避免正面进攻,并应尽一切努力占领一些地区和地点,而占据这些地区和地点将迫使敌人改变计划。这样会争得主动权。建立在可靠情报基础上的大胆和对敌高级指挥官心理的了解是成功的最大保证。
进攻
63. 应予考虑的特别问题
与敌接触能获取最确实的情报,遇到的敌人是被盯住的敌人,并且正象一场摔跤比赛那样,在接触之后很可能会用脚使绊子。时间仍然是决定性因素,而在这个时间内要根据接触所获取的情报修改计划。为了节约时间——即要充分利用时间,不仅要有战术眼光,而且要胸有成竹。了解敌人的特点、敌之高级指挥官的个性、敌军部队的士气,同样又了解敌军部队的武器装备的威力和惯常采用的战术将加速对情报的评定,正如统一的思想、精确的计划和总指挥官个人的知识将加速作战行动一样。
我还要重复一句,在每项作战计划中,使用的武器必须与地形相适应,并按一种想法配置,因为战斗是在一定的地形上而不是凭想象进行的。现在同过去一样,地形是一种因素,它可检验想法是否合理,从而把此想法变为现实。进攻的方法在理论上总是简单的——即建立一个保护性支点,在这个支点上来移动攻击性杠杆。也就是说,建立一个自我保护的行动基地,从这个基地投入攻击力量。
在机械化战争中,遭遇战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特别是在战役的开始阶段。与过去相比,现在的遭遇战会由规模小得多的部队实施,并很有可能采取一系列前进行动的形式,其目的是要为预有准备的进攻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
这样一种作战行动必须有下面这个前提,即敌人或因被逐入其不愿进入的地区,或因退却到他认为有利于打败对方的地区,而被迫转入防御。随着机动性的提高,预有准备的进攻可能会变得不甚频繁,但是在进行预有准备的进攻时,却不应当想当然地认为,目的就是为了击溃敌人,因为如果能使敌因饥饿而投降,那么结果将是更加肯定的,代价也要小得多。
饥饿与其说是指缺少粮食,倒不如说是缺少汽油。要迫使敌人继续运动,切断其与补给部队的联系,然后再把其赶入无法脱逃的地区可能证明是比正面进攻要更加有效的作战方法。敌人之所以不能从该地脱逃,并不一定是因为该地被障碍物包围着,而是因为其汽油供应不足而使其脱逃。
为了有助于这种与其说是对人力,不如说是对机动力的战争,由摩托游击部队对敌之交通地区实施象蚊子那样快速进攻,可能证明是很有效的。
现在从预有准备的战斗转到谈三种战术行动——对村落、丛林地和河川线的进攻。这三种战术行动是一支机械化军队常常不得不要面临或避免的。
对坦克而言,村落不是一个适当的目标,因为装甲车辆大致上受道路的限制,从建筑物上层丢下来的炸弹能使装甲车辆失去战斗力。
在这些行动中,应当使用坦克包围村落的侧翼并切断其交通。如果坦克用于正面进攻村落本身,坦克就应当在炮兵和坦克歼击车的保护下运动。后者应准备即刻向敌方的反坦克武器开火。与此同时,还应向所有可能配置有反坦克武器的阵地实施反坦克机枪拦阻射击。
对较大型的坦克来说,丛林地不是适当的目标,可是,如果丛林地没有低矮的丛林,侦察坦克一般是能够通过的。然而,当侦察坦克除了经过公路、土路和马道别无它途通过丛林地时,如果道路两旁有丛林,步兵应在坦克前面掩护前进,随时准备对任何可能封锁道路的反坦克武器射击。这里所说的作战行动与丛林战中前进的作战行动相类似。
再者,可能时,坦克应向丛林地翼侧和后方行动。
除了水陆坦克,不能徒涉的江河是明显的反坦克障碍物。当必须渡河时,第一个问题是要形成一个小型反坦克桥头阵地,其次是要用浮桥使一批侦察坦克渡过河去;这些侦察坦克一旦登岸,就应当立刻向外出击,进攻扼守河岸的敌人,以扩大桥头阵地的规模。然后,应在这些侦察坦克的掩护下,为重型坦克架桥。江河虽然是明显的反坦克障碍物,但是因为坦克机动力强,能比步兵威胁更多的渡河点,这一点却不应忽视。因此,在未来的江河突击中,佯攻可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64. 进攻的一般实施
进攻的实施将首先取决于兵器根据地区的目标以及根据与坚强的保护性反坦克基地紧密相关的向前运动的正确部署;其次取决于通过阻挡敌人进入一定地区并把其逼入其它地区来限制其机动力的能力;第三取决于直到获胜之前一直保持的对各部队的控制。
关于第二点,自行火炮将起重要作用,因为它们通过使用烟幕弹能够致盲敌之观察所,通过对地区和接近路的轰击,又将对在该地区之内和通过接近路的机动造成危险。除非正面进攻不可避免或者必须封闭隘口。将极少象在世界大战期间那样使用炮兵拦阻射击,但有可能会经常利用机枪对反坦克阵地实施拦阻射击,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通常,进攻的发展可能要经过以下阶段:
(1)从反坦克基地向前机动。
(2)占领阵地的机动以及为迫使敌人改变计划和动用预备队而实施的分散敌注意力的进攻。
(3)把敌赶入一个角落,使其不得不在不利的条件下作战,或使其缺乏燃料而投降。
(4)向前移动反坦克基地并把已攻克之地区移交给占领军。
在战斗中将会出现许多问题,其中,保持控制很可能会是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
[注:在利比亚,这已经一再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在苏联,情况肯定也是这样。]
无线电话技术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可能经常会有干扰,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这种通信形式。我再重复一句:要控制进攻中的坦克,作战计划就应当尽可能简单,并应当使所有参战的指挥官都详细了解。应按地图精确地实施跃进,部队要经常集中并报告其位置。友邻单位之间应保持接触,空军情报应不间断。
为了扰乱和削弱敌之控制,敌之指挥所——无论是固定的还是活动的——一经发现后,就应当予以轰击,凡有机可乘,游击部队就应渗透到敌之交通地区,分散敌注意力并攻击其指挥机构。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51:00 +0800 CST  
[第九讲]第七章 进攻(续)
65. 进攻中的步兵
在第二讲,我曾谈到了在机械化战争中可资利用的步兵的种类。我指出,如今天所知的那样,步兵已不适应于机械化战斗,我们现在所要求的是:
(1)野战工兵,装备有反坦克武器并用越野车辆输送,任务是为占领军构筑防御阵地。
(2)野战**,装备有机枪、步枪,并可能还装备有非杀伤性毒气施放设备,任务是占领已攻克地区和领土并加以组织。
(3)轻步兵,装备有轻机枪和步枪,任务是在诸如森林和山区等不适于坦克机动的地区作战。
关于第一种,我已经用一些篇幅谈过了,因此,在这一节,我将谈谈第三种。
今天的步兵依然是为冲击而训练的。换句话来说,步兵的射击战术、机枪和步枪,一切都由刺刀来决定。
在开阔地的野战中,冲击在七十年前就消失了,把冲击作为一种主要的战术思想,显然不适用于森林战和山地战,因为冲击要求有密集队形,而森林战和山地战却要求有疏开队形、一系列单兵群,而不要求集体组成的人墙。
山地战和森林战的秘密与机械化战争的秘密相同——即机动力的维持和保护。坦克部队应有安全的侧翼和后方,所以轻步兵部队也应当这样,一般地来说,轻步兵只能采取箭头状和开式正方队形。就坦克部队而论,侦察坦克要为战斗坦克实施侦察,而就轻步兵部队而言,步枪手就要为机枪手实施侦察。他们向前运动,搜索地形,选择阵地,然后当机枪手跟上后,他们就向侧翼运动,机枪手同时用火力压制敌人。步枪手在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应再次向前运动,机枪手在其后跟进,直到用火网把敌围起来并压住敌人为止。完成包围后。最后的行动不是向敌冲击,而是派遣一支部队断敌退路,迫其投降。
由此可以看出,在轻步兵战术和坦克战术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两者的中心思想都是要通过保护自己的机动力和打击敌之机动力来维持自己的机动能力。只要冲击有利,正面进攻并不总是无用的,但从全部战争史来看,突击总是证明要花大代价的,鉴于弹药的威力日益增强,今天,冲击付出的代价将是空前的。
正面威胁和正面牵制进攻是差别甚大的作战行动,前者的目的是要迫敌采取防御,而后者的目的则是要迫敌困守,也就是说要把敌困于一地。完成正面牵制进攻以后,即按翼侧或后方机动的形式,发起真正的进攻。
66. 进攻中的炮兵
将来进攻中的炮兵与我们今天使用的这个兵种之间,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因为机械化战争中的炮兵与今日战争中的炮兵之间的差别,是机动作战与固定作战的差别。这并不是说将来不会发生固定作战,固定作战肯定是会发生的,正如我在讨论坦克进攻的反坦克基地时所说过的那样;但是,通常,固定作战将与机动作战相分离,将来一般也不能靠炮兵火力来支援固定作战。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与海战中所见到的状态非常相似,因为如果把坦克可比作舰船,那么就可把反坦克基地比作设防的港口;但是由于有这样一个区别,即反坦克基地是机动的,所以能把反坦克基地集装起来,由一地运动到另一地,而港口则不能。
现在,所有炮兵战术的基本思想是要支援步兵接敌、进攻以及最后的冲击。事实上,它在战术上犹如钓杆的粗端上连接的刺刀。现在,刺刀早被子弹淘汰了,而子弹又越来越受到装甲的制约;因此,现在把炮弹当作主要武器,这是能够击穿装甲、使坦克丧失战斗力的炮弹。当坦克丧失战斗力后,不论从那一点上来说,士兵都失去了武装和装甲防护力。
因为这毫无疑问是在军事发展中正在发生的情况,所以合乎逻辑的结果就是,战斗正在变成炮战而不是子弹的互射。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专用炮兵坦克的说法的确是一种误解,因为所有坦克都是火炮——机动的、有装甲的火炮装置,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它们安装的火炮的种类不同。如前所述,火炮在战术上将分为两类,即用于近战的火炮和用于远距离战斗的火炮。
当我们由这些需要考虑的问题转而谈到进攻中的炮兵时,就立刻会看到,我们的真正意思是进攻中的坦克,因为反坦克基地的火炮通常将不再象海岸炮通常要参加海战那样参加战斗;因为反坦克基地的这些火炮虽然最有可能实现摩托化(若不实现机械化的话),但其目的却是要保护而不是攻克一个地区。在围攻战中,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因为这时的反坦克基地,要抵近待攻位置,并会象在今日的作战中那样,掩护冲击。
从上述可以看出,要把现在的炮兵战术的概念套在机械化战争上,犹如削足适履,是荒唐的。今天,炮兵进攻的指挥是集中的,而在机械化战争中,炮兵进攻的指挥则是分散的,就象在今日的战斗中步枪射击那样分散。在不久以前,一个营的滑膛枪火力曾经象现在的炮兵火力那样集中。采用来复枪将火力分散了,因此,采用机动的装甲车辆也会使炮兵火力乃至炮兵指挥分散。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52:00 +0800 CST  
68. 进攻中的骑兵
虽然在装甲车辆之间的战斗中骑兵毫无用武之地,但绝不应忘记,骑兵的思想是机械化战争所必不可少的。装甲能使骑兵原来具有的机动力再次支配战场,这正是机械化战争优于步兵战的原因。
骑兵处于极盛时期,经常能够作为独立兵种作战,可是,当骑兵与徒步士兵相结合时,骑兵战术作为一种学术就发展到了顶点,因为徒步士兵能够建立保护性的战术基地,有助于骑兵发挥其机动力和实施攻击性作战行动。从古代战争,如阿贝拉之战(公元前331年),中世纪战争,如杜普林-穆伊尔之战(1332年)和近代的腓特烈国王战役中可以找到这类例子,经过那个骑士年代以后,骑兵的作用开始下降,而在采用来复枪之后,骑兵就很快地脱离了其步兵基地,因为他们的乘马攻击力日益被子弹所减弱。
上次世界大战的静止性质是由下面这个事实所造成:即,从步兵基地不可能发挥持续的机动力,这是一场保护性战术基地的战争,因此,堑壕战或围攻战占主导地位,因为不再可能从步兵基地发挥骑兵的机动力,故要竭尽全力从炮兵基地发挥步兵的机动力。然而,战术方法的这一变化却没有成功,因为步兵不再可能象七十五年以前的骑兵冒着滑膛枪和发射霰弹的火炮的火力前进那样,冒着现代步枪和机枪的火力前进。解决这个问题要有防弹的马匹和骑兵,而坦克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纵贯历史,当骑兵的机动力与步兵的保护力相结合时,骑兵战术就处在全盛时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要把坦克部队与反坦克部队相结合,坦克行动与反坦克行动相结合,要把一个视如锤,把另一个视作砧,也就是说,要使两者互为补充。假如这种坦克作战思想始终有一个支持者,那它就是骑兵,因为今天的坦克作战思想正是昨天的骑兵作战思想。
69. 进攻中的工兵
在机械化战争中,工兵,无论从这个词的那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战斗员,是反坦克组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兵要设计反坦克防御——挖什么工事,布设什么地雷场,架设或炸毁什么桥梁,使用什么毒气以及建立什么反毒气防御。为了帮助工兵完成这些不同的任务,在将来的战争中,工兵多半要装备有反坦克壕挖掘机、布雷装置、机械式或诱爆式扫雷器材、架桥车以及坦克,并且坦克要配备施放毒气和有毒烟云以及用化学泡沫剂洗消地面的装备。
70. 进攻中的飞机
飞机在进攻中与机械化部队协同时,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直接击败敌空军,或者通过攻击距离遥远的、敌不得不加以防御的某个指挥中心,把敌空军调离战场,从而取得局部制空权。
(2)发现敌人,保持与敌接触,观察敌之运动并迅速报告,以获取情报。
(3)详细地对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现敌设置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的所有位置进行侦察,以保护进攻部队。如果不用飞机对敌军和地形仔细地进行侦察,在进攻中,坦克就会失去其大部分威力。空战的战术基地不是遥远的飞机场,而是反坦克基地,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取最多的情报,在空中的机械化兵种和地面上的诸机械化兵种之间的协同必须尽可能密切。
因而,反坦克基地应当包括飞机着陆场,并应编有防空部队,因为它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如果没有防空部队,它就不能构成对飞机的保护性基地。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整个部队都要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空军必须与防空部队紧密协同,而且他们和野战部队也一定必须接受统一的指挥——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7:59:00 +0800 CST  
[第十讲]第七章 进攻(续)
进攻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71. 特殊条件
昨天的特殊条件,到明天,往往就变成了一般条件。火器在首次得到使用时,是特殊武器,经过一、二个世纪以后,就变成了一般武器,因而战争形式完全变了。在使用火器之前,战争大体上一直采取从据点突然袭击的形式。骑士开出城堡,在开阔的野外作战,然后又退回城堡,当时,减少这些作战基地唯一肯定的方法是对城堡实施围攻并断其补给,因为那个时期的抛掷式武器一股是不能打破城墙的。后来出现了能够破坏筑城壁垒的加农炮,这样,加农炮就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最后又出现了来复枪,由于来复枪在射程和射击精度上的优势,显著地拉大了战斗双方部队之间的距离,致使冲击乃至进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由于任何一方在不宣布失败的情况下都不会撤离战场的,因此,为了保持其阵地,它就挖掘掩体,也就是说,为自己构筑防弹城堡并开进防弹营房。
上次世界大战明确地表明,虽然使用1914年的旧式武器有可能从这些城堡——堑壕战——实施突然攻击,即使集中最猛烈的炮火,这些城堡也是很难摧毁的。结果,战争就表现为坚决围攻的形式,双方的目的都是要使对方饿死;事实上是恢复了十二、十三世纪的战争形式。防御又一次明确地变成了更有力的战争形式。
从这次战争的最后几个阶段得到的教训是,当集群的军队相互对峙时,没有汽油就没有真正的机动力。一支比较小的摩托化部队即使没有装甲防护,也应能够使集群敌人吓得要死,正如一群麻雀能吓死一只老鹰一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几讲的开头如此着重地强调了摩托化游击部队,摩托化游击部队虽然主要受到公路运动的限制,但其机动力优于徒步士兵,一般能使徒步士兵退居守势。
摩托化士兵的主要强点在于能达成突然性,而其主要弱点则在于不能逼近敌人——他们能使对手惊恐不已,但不能致敌于死地。若装备有装甲车辆,这个弱点就不存在了;若其装甲车辆具有越野机动力,其“自动推进能力”就显著加强。因此,汽车和坦克又使进攻成为更有力的战争形式。尽管如此,这个事实并不证明我们关于机动战将永远持续下去的假设是正确的,但它却证明下面这个假设是合理的,这个假设就是迟滞坦克进攻的方式或迟或早会得到利用,新形式的城堡还会再一次出现。
军队将再一次面临围攻战,但又是什么形式的围攻战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将有两个,即线式防御和地区防御,只要集群部队观点持续下去,就会使用线式防御,而随着坦克观点的发展,或者更准确地说,随着反坦克观点的发展,地区防御就会逐步取代线式防御。线式防御由堑壕——如我们所知道的世界大战中的堑壕——组成,并得到反坦克武器和器材的加强;而地区防御将包括由相互支援的反坦克工事组成的地带,它不仅将构成抗击坦克进攻的屏障,而且还通过保护其后方的所有部队,将建立安全的空军基地,由此能对敌军及敌方人民进行空袭。
72.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前的命令、会议及预先安排问题
本节所讲的安排将取决于反坦克防御阵地究竟是在平时还是在战时构筑的,还将取决于双方是否处于僵持状态。
假如反坦克地带是在平时构筑的(考虑到成本,这个可能性不大)那么,“打破”反坦克地带的任务将多半交给有关的空军去执行。
但是,假如这种防御阵地是在战时构筑的。首先构筑的无疑将是那些封闭主要接近路的防御阵地。
由于这种对机动力的扼制将对攻击行动有不利的影响,可以预计,进行的战斗将以防止防御地域的构筑为目的。这样,我们就面临两种形式的围攻战,第一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是突破平时构筑的防御地域,而第二种形式的围攻战,目的则是破坏在战时构筑不大强固的防御地带。换句话来说,就是攻击永久性筑城和攻击临时性筑城。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进攻前的准备工作显然要在平时进行,故要按照有利于进攻的防御地段的数量,详细地制定出若干计划。在第二种情况下,必须立刻临时制定出进攻计划,就我看来,进攻计划将以威胁一个方向之敌同时打击另一方向之敌为主要基础。虽然这些进攻的准备时间比野战中的进攻准备时间要长,但这个时间决不足以允许象上次大战中那样使用固定的方法发动堑壕战。
73.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中的特别准备措施
在上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中,一直到康布雷战役(1917年11月20日),方法和暴力排斥了突然性和诡计。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和筑城地带而言,方法必须与突然性相结合,而诡计则必须是暴力的补充。可是,在所有这些突破作战行动中,因为主要目的是突破一系列防御工事,不论是首尾相连的还是相互支援的,机动都必须服从于攻击力——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压制或摧毁防御工事,然后才能有机动的希望。为达此目的,将需要两种武器:榴弹和毒气炸弹、毒气炮弹或弥漫性毒气。这样就必须使用攻城车队。
这种攻城车队的机动力越强,达成突然性就越迅速,因此,攻城车队必须能够越野机动。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0:00 +0800 CST  
74. 对有组织的堑壕防御体系进攻的一般指挥
我已经指出过,在围攻战中,坦克进攻的样式将取决于敌之防御体系是否包括反坦克地带。或反坦克地域。下面,我将依次讨论这些问题。
(1)进攻反坦克地带。就进攻反坦克地带——即若干道堑壕防线——而言,进攻坦克将遇到的主要障碍是限制机动的障碍,如堑壕和反坦克武器。
若不能越过堑壕,进攻显然会失败,若不能压制反坦克武器,攻方肯定会损失惨重。
在康布雷战役,坦克利用束柴来克服越过堑壕的困难。坦克把车顶上载运的大捆普通束柴放落在堑壕内,以便在坦克越过堑壕时用支撑坦克的尾部。后来,这些束柴因为很重,故用六角形框架以代之。这两种器材都能使一辆二十六英尺长的坦克越过十五英尺宽的壕沟。第二个难题是利用烟幕弹来解决的。
在这类性质的战斗中,困难并不是要越过一道堑壕防线,而是要越过若干道堑壕防线,因为每辆坦克只能带一捆束柴或一副框架,因此必须采取的机动样式就相当复杂,在康布雷战役中,机动样式如下:
进攻的整个正面分为若干个坦克地区,每个地区的四周都是堑壕——即,该地区的前后各有一道堑壕,左右两侧还有交通壕。因为要越过三道堑壕防线,故每个地区都配置了一个分排(三辆坦克)。分排的每辆坦克都带有一捆束柴。在每个分排的后面都有三个独立的步兵组跟进: (1)堑壕填塞组,该组停留在先头坦克过壕点,并在该处填平堑壕。(2)堑壕肃清组,该组在一辆坦克的掩护下,把堑壕内之敌赶向左侧下一个过境点。(3)守备组,该组在肃清堑壕内之残敌的同时负责守备,并担任预备队。
坦克进攻的样式如图十三所示。先头坦克没有步兵在后面跟进,它向前运动,压出一条穿过铁丝网的通路,抛下束柴,越过堑壕,驶入坦克地区的中心,并在此转为前卫,两辆跟进的坦克,即2号和3号坦克,利用1号坦克放落的束柴越过堑壕,3号坦克以及其后跟进的步兵一直前进,与此同时,2号坦克及其后跟进的步兵(欠堑壕填塞组)向左运动。3号坦克开到第二道堑壕时,象1号坦克开到第一道堑壕时那样放落束柴,并按照2号坦克的方式行动,尔后,1号和2号坦克就在3号坦克后面跟进。到第三道堑壕时,2号坦克放落束柴,依此类推。
可以看出,这种进攻战术过于机械,可是,这种进攻却能达成突然性。
在我准备对这些战术实施现代化改造以前,我想,先对战争期间考虑的另外两个进攻计划作概述将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一个计划的目的是,利用坦克向前载运机枪手,并把他们留在堑壕的后方,以切断堑壕地区守备部队与其后方预备队的联系。实际上已为此目的制造了大型坦克,每辆坦克除坦克乘员外,还可载运四个机枪组(每组五人)。这些坦克未获成功,这不是因为这种想法不合理,而是因为这些坦克的发动机功率不足,行驶速度太慢。
第二个计划是派遣一支装备有车体长、发动机功率大的坦克的部队直接通过堑壕地带,攻击堑壕地带后方的敌军指挥部,同时又象康布雷战役中那样,使用坦克和步兵进攻敌之正面。这种进攻样式的真实目的是要使敌之指挥陷于瘫痪,并因而使敌军陷于混乱。这是新颖的,但是,还没有来得及试验出一个结果,战争就结束了。
请记住这三种方法,即康布雷战役的坦克和步兵进攻、机枪手的前送和对敌军指挥的攻击。下面,我将说明使用这几讲中所研究的坦克如何把这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如何改善整个进攻。
我们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我们使用机动力提高了的坦克,应能在大范围内加快进攻的速度,情况肯定是这样的,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点。第二件事情不是那样明显,那就是,如果能把坦克与步兵分开,整个进攻正面就能增加一倍,也可能增加两倍。其原因是,如果没有步兵,坦克就不需要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按密集队形前进,而应按疏开队形前进。即在各坦克群之间以及在各群的目标之间应拉开相当的距离。这一点可能需要稍加解释。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0:00 +0800 CST  
翻到《野战条令(二)》讲义中的第十讲,可以看到对突破进攻中使用步兵或坦克的区别的全面阐述,主要区别是,步兵进攻时,进攻的两侧是内缩的,而坦克进攻时,进攻的两侧则可外张,如上述第十讲中图八所示。在康布雷战役,进攻正面是连续不断的,因此运动中的坦克所构成的“铁壁”就保护了在各辆坦克后面跟进的步兵。假如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如图十四所示,未遭攻击地段的敌军——即b、d、f和h地段— —就可能对步兵实施纵向射击,结果会使计划遭到失败。
如果同意进攻正面是断续的,并且假设要越过的主要堑壕防线有三道,这些堑壕的宽度和深度又象在康布雷战役中那样,我认为,坦克一般应当按下述方法配置:
第一波。第一波的目的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突破整个堑壕地带,并为第二波和第三波的前进做好准备。
第一波应由突击坦克(a)、歼击坦克(b)、架桥坦克(c)和烟幕施放坦克(d)编成,如图十五所示。
突击坦克一直向前开进,越过堑壕。越壕时是否使用越壕框架,应观堑壕宽度而定。架桥坦克随后跟进,并在堑壕上架桥,以便使较小的坦克能够越过堑壕。
歼击坦克由这些桥上越过堑壕,其任务是在突击坦克两侧行动,保护突击坦克免遭反坦克火力的杀伤。至于烟幕施放坦克,它必须根据风向施放烟幕,最有利的风向是顺风,逆风次之,最不利的是横风——即与进攻方向呈直角的风向。在顺风和逆风的条件下,烟幕施放坦克应在突击坦克两侧驶出,在突击坦克两侧各形成一道烟幕。而在横风条件下,烟幕施放坦克应位于突击坦克前方,以便在突击坦克前方形成一道烟幕。到达桥的位置时,所有坦克都应收拢队形,但在过桥后,歼击坦克和烟幕施放坦克则应疏开队形运动。
第二波。第二波的目的是清除堑壕中之残敌,保护第一波免遭反攻的杀伤,并建立前进反坦克基地。它应包括战斗坦克、侦察坦克、反坦克部队,并且还可能包括乘坐装甲输送车的步兵。显然,战斗坦克应按大集群行动,整个进攻正面配置二至三个坦克群,不必一个坦克群负责一个进攻地段。
如果是三个坦克群,那么,很可能在进攻正面的中央配置一个坦克群,两侧各配置一个坦克群。在这些坦克群以及第一波的掩护下,反坦克部队应随后在突破地区的前方建立前进反坦克基地。假如敌军把占优势的坦克部队调到该战场,该反坦克基地将形成**点、作战基地以及避难所。
与此同时,步兵和侦察坦克就肃清该地区之残敌。
第三波。第三波的目的是使战斗继续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可能,孤立敌之反坦克基地,切断其与机动部队之间的联系,防止这些部队集结,并攻击敌之指挥机关。它应包括侦察坦克和歼击坦克。总预备队在其后跟进。假如敌狼狈溃散,就应毫不留情地实施追击,不给敌建立反坦克基地(或防坦克地区)、卷土重来的喘息之机。
(2)进攻反坦克地域。关于反坦克地域的性质和防御,我将在第十二讲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反坦克地域可以比喻为一张张开的网,每个网结都是一个反坦克工事,各网之间都是射向。
如果这些工事理应是防坦克工事——也就是说,如果它们不能被坦克撞垮,或者不能被坦克武器严重破坏,那就应当想出除坦克以外的一些措施来打掉这些工事。
在所有的突破进攻中,时间都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在这种进攻中,如果破坏防御工事的速度不比构筑防御工事的速度更快,突破就不可能成功。因此,破坏防御工事应与迫敌撤离相结合,而迫敌撤离的最好方法是对突出部实施两面进攻,也就是要剪除突出部。例如图十六所示,从a地发起的单面进攻极难对c地的交通构成威胁,可是,假如同时又从b地发起进攻,那么,c地后方地区就会处在危险之中;假如a、b两地发起的进攻推进到足够远的地方,那么,敌军就不得不从c地撤走。
至于说到减少反坦克防御工事,可以采取两种方法:或者不得不用炮火摧毁,或者必须实施毒气攻击,使敌不能坚守。在这两种方法中,第二种大致证明是见效比较快的方法,特别是在使用糜烂性毒剂的条件下。
假如发现不能突破反坦克地域,那么,攻击行动须转交空军实施,竭尽全力袭击敌之城市、工业中心和居民地,使敌丧失斗志。机动战意味着对武装力量的攻击,而固定战则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即攻击民心。
最后几个阶段
75. 应予考虑的一般问题
假如事实证明攻方在宽大正面上的突破获得成功,那么守方肯定会发现自己处于极为困难的境地,因为它不仅要顶住对方的机动部队,或将其击退,而且同时还要撤出其驻守反坦克地域的部队,或者在难以达到目的时,把反坦克地域及其驻守部队部弃之不顾。
假如形势许可,守方的最佳作战方案是占领与敌军前进方向呈直角的侧方阵地,从而迫敌向左、右迂回,而不能直接向前机动。守方如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就能赢得充裕的时间,使被突破的防线两侧恢复原态势——即封闭突破口——同时,在突破口两侧或稍远的地方构筑防御工事地带。
追击
76. 应予考虑的一般问题
在机械化战争中,追击将取决于尔后发生的是野战还是围攻战。若尔后发生的是野战,那么,追击部队的目标将是遮断退却之敌,并借此阻敌建立反坦克基地,使其不能休整和补充油料。
在如现在理解的追击中,退却的部队,其第一个目的是要撤退其运输工具,为此就必须迟滞敌之前进。而就明天的追击而言,将会出现同样的困难,因为主要问题是要在撤退部队之后方建立反坦克基地,一般来说,要这样做就意味着必须迟滞敌人的前进。因此,我们作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追击部队应组成两翼,一翼紧紧咬住敌之机动后卫,另一翼则实施翼侧包围,插入退却之敌与其反坦克基地之间,切断两者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试图进攻敌之反坦克基地。
我再重复一遍,机动部队的目的是攻击敌之机动部队,避免对反坦克部队和防御阵地实施攻击。
如果追击是在达成突破以后实施,那么最好的作战方案看来不在于试图切断退却之敌机动部队的退路,而在于将敌拖住,并在此行动的掩护下,使部队向被突破地域的左右两侧迂回,切断反坦克地域内工事之交通线,迫敌弃之不顾。我这样说的理由是,倘若能够缴获这一地域内装备之大部,敌方也许就不可能再用这些装备构筑反坦克地域。
倘若如此,那么敌方就丧失了重新实施围攻战的力量,结果就不得不依靠野战来达到目的——即没有牢固基地的战斗。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0:00 +0800 CST  
[第十一讲]第八章 防御
77. 一般原则
在战争史上常有人说消极防御必然导致灭亡,而我还没有听人断言:无休止的进攻——即法国人说的“进攻到底”——十之八九也会导致覆没。正确的理解是:作战艺术有赖于进攻和防御之紧密结合,犹如建筑大厦少不了砖和水泥一样。由于防御是不甚壮观的作战样式,往往被人忽视,和平时期尤其如此。但是,防御对于正确的进攻行动正如弓对于箭一样是不可缺的。有鉴于此,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一切机动攻势行动都必须具备一个坚实的战术基础。如果我对其重要性有些言过其实的话,那也是对正确内容的夸张。
正确的作战艺术取决于攻防行动的紧密结合,换言之作战的胜负取决于两者结合的有效程度。几乎也可以说,搞好攻防结合就胜利,搞不好攻防结合就失败。因此,一般来说,作战的目标在于使敌方的进攻行动脱离其防御基地,也就是使敌方的进攻行动失去基础。
可以称之为防御队形的首推古代战争和中世纪战争中的战术队形。亚历山大的骑兵以重步兵为基础,罗马的步兵以有经验的后备队为基础。在中世纪也是如此,骑士以他们的城堡或马拉战车形成的临时防御阵地为基地,后来齐斯卡的车阵堡垒成了他的骑士们安全的避难所。在机械化战争中也是这样,因此,我以为重新研究齐斯卡的车阵堡垒是极为有益的。机动战的秘诀在于牢记:打算进攻时必首先考虑到防御的因素。这对于行军、宿营、野战、围攻、护送、撤退和追击等一切作战行动都是大有好处的。简言之,人们终归既要有盾又要有剑。在机械化战争中这个盾即是我所说的野战中的反坦克基地,围攻中的反坦克地带。
确实,有时打算用防御行动来避战。但是,这并不是彻底避战,只是暂时或局部的避战。避战是为了在更加有利的条件下再次作战;在一地避战是为了在另一地更有力地作战。这样的避战行动可稳定战斗,即为尔后战斗(如不是当前战斗)奠定基础。因此,让我们永远牢记:防御是进攻的基础,也让我们永远不忘记:适时的防御是胜利的基本保证。
78. 防御阵地的选择
我们选择防御阵地时必须经常自问:要达到什么目的?其目的不外是以下三者之一:
(1)为进攻行动提供基地;
(2)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
(3)暂时阻止敌方进攻行动。
在前面几讲中,我已概略论述过第一个目的,因此,在这里我只谈第二,三个目的。
要实现第二个目的,所选定的防御阵地或地区应只受敌正面攻击。要实现第三个目的,防者应使攻者的后方和翼侧暴露,易受攻击。敌方的后方和翼侧应再次成为我们拟定防御计划的确定决心和指导思想的要素。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观察敌情是最重要的“加强”,因为阵地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作战区特点的限制,很少有某个地区会是理想的防御地区,我们越了解敌人的行动,并通过敌人的行动了解其意图,我们就越能充分地保卫自己。
在现代战争中,炮兵是步兵行动的防御基础,炮兵瞄准是间接瞄准,因而防御阵地应拥有良好的炮兵观测哨。但是,在机械化战争中,地面观察并不象空中观察那么重要,因为机动部队——坦克——的基础不是炮兵而是反坦克部队。反坦克部队很少采用间接瞄准的方式实施战斗,因为他们必须看到目标才能击中目标。尽管绝不应忽视地面观察的作用,但是它已不如发现敌人运动方向那么重要。一旦了解到敌人运动的方向,必要时就可以重新组织防御,因为对于机动防御来说,重新组织防御并不是难以实施的。
这样,空中力量对防者极其重要。其次就是用装甲车辆和摩托化野战部队同敌方保持接触。因此,如果在防御地区内有一个良好的着陆场,就会具有很大的优势。实际上,一个着陆场比一系列良好的炮兵观测哨更为重要。
如果防御地区是用于彻底阻止敌方进攻行动,则要避免有个或数个突出部;如果防御地区是用于暂时阻止敌人进攻行动,我们认为有突出部就有优势,尤其是防御地带横贯防御基地时,有突出部则优势更大。图十七表示:如abc构成突出部,敌人d只能攻击a-b或c-b或b;如果敌人攻击a-b,可从b-c突击其左侧;如果敌人攻击c-b,可从a-b突击其右侧;如果敌人攻击b,则可从a-b和b-c予以突击。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2:00 +0800 CST  
显然在选择防御地区时,必须将地形与防御的目的联系起来加以认真考虑。如果防御的目的是为了阻止敌人的行动,防御地区的反坦克条件就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如果防御的目的是暂时阻止敌人的行动,那么为坦克可能的机动提供条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在前一种情况下,应寻求良好的射界。这不仅是为了能从远距离向敌人的装甲车辆开火,而且也是为了反坦克工事能相互支援。如有可能,在防御地区前沿正面和翼侧应有河流或低堑道路之类的防坦克障碍物。
如果敌人忽视这些障碍物,那么敌人就会受意外的挫折。由于这样构成的障碍物群在一般情况下难以找到,我认为谷地和隘路在未来防御战中很可能起重要作用。防者如能将其翼侧依托天然障碍物,他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在正面设置人工防御工事。这种类型的防御在希腊古代战争中是十分出色的。
79. 防御的准备
全部防御准备的基础在于发现敌人。如果已经发现敌人,就在空中和地面与其保持接触。防御障碍物分天然的和人工的两类。天然的,有山脉、河流、沼泽、森林和村庄。人工的,可设置水障、地雷场,反坦克壕和反坦克障碍。
我在上一讲已谈到,地雷场对坦克的作用犹如铁丝网对步兵的作用——前者阻止坦克运动,后者阻止步兵运动。
地雷场应由一排排成对角线斜置的地雷组成,其目的在于阻止敌坦克运动或迫使敌坦克偏离运动路线。一般来说,地雷场应有火力掩护— —也就是说,地雷场应与反坦克武器结合使用。为了防止人和动物踩踏地雷,地雷场可用铁丝网围护或掩盖。这些预防措施可能暴露地雷场的位置。然而,可设置许多伪装地雷场迷惑敌人从而可部分地弥补上述不足。
反坦克壕可采取三种形式,即坦克爬不上的堤岸;坦克不能通越的宽壕;陷住坦克履带的窄壕。第一种形式即有洼路的斜坡,铁路路基的斜坡和河流堤岸之类的陡坡处是很合适的障碍物。它们很容易构筑,只要把陡坡改造成六、七英尺高的垂直面就行了。第二种形式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是这类壕沟最后要达到二十五英尺宽、十英尺深的要求,需花很长的时间构筑,如不作为永备工事,通常是不被采用的。作为野战防御工事,第三种形式最容易构筑。它们由一排排十英尺长、两英尺宽、三四英尺深、间隔适当的裂沟构成。坦克一旦开过,其一条或两条履带陷进去,就会被架空或跌落沟内。
最后,我谈谈由土、水泥或钢条构筑成的反坦克工事。我已经提到过这些问题,现在更详细地谈谈。这些反坦克工事可分为固定的和可移动的两类。固定的将采用古老的马特罗塔式碉堡的形式,再护以一道外壕或一个环形反坦克壕或一个地雷场,也可同时护以上述三种形式的工事。这些塔式碉堡一般比古时著名的塔式碉堡低得多,如果围上一道外壕,正好能从外壕窥视出去。
这些工事可以用泥土构筑,并用树枝等编成的篱笆和盛满土、石的蔑筐加以防护,或用水泥构筑。只要有可能,就要配置一门装有旋转式炮塔的高速反坦克炮以及两门反坦克机枪,这些武器也可用于防空。在这样一个据点内人员,可编配约与南非战争中圆形碉堡的守备分队大致相当——不必超过一名指挥官和九名士兵。
可移动的反坦克工事,可采取两种形式构筑。第一种是拆散携带式的防弹钢板炮塔,这是一种略重的装备;第二种是反坦克小碉堡,由几块半圆形的普通波状铁板构成,放在一起能构成两道弧形圈,就象南非碉堡的墙一样,铁板之间的缝隙用沙或泥充填。这些反坦克小碉堡不仅移动方便,而且构筑费用低廉。由于没有顶盖,小碉堡中的反坦克武器应该装备有斜面的半圆形防护板。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2:00 +0800 CST  
80. 防御的组织
防御的组织显然取决于土质特性和可发现的天然障碍。重要的通道(不是要点)将成为决定性的因素。因此,防者在定下防御决心前,应仔细观察其翼侧和后方。
在各种情况下,防御的组织均应包括一个反坦克工事体系和一支位于后方、能对敌明显暴露的翼侧实施机动反击的部队,以便在敌人企图迂回反坦克工事时打击其侧后方。
至于天然障碍物,最重要的是树林、河流和村庄。
树林应有反坦克机枪掩护,并得到炮火支援。尽管茂密的丛林能对坦克进攻构成一定的障碍,但是,它们也常常是极好的荫蔽接近路和潜伏地。如果派坦克去支援丛林地守备分队,应把坦克配置在一旦敌人被反坦克火力牵制住,能攻击敌翼侧的地方。
除两栖坦克外,河流对其它坦克均构成一定的障碍。因此,在防御战斗中,河流的重要性可能增大。
河流主要应有反坦克机枪防守,并得到炮火支援。派坦克支援防御时,应配置在适当的地点,以便当敌人渡河时能对敌实施反击。
不应将坦克分散成若干小组去监视桥梁、渡场等处。守备桥梁、渡场应使用反坦克武器。
一般来说,坦克不宜在村庄内作战,因为坦克运动受街道和公路的限制。
派坦克去支援防守村庄时,如果该村子较大,应将坦克集结在村庄的中心位置,如果村子小,则将坦克集结在村子的后方或翼侧,隐蔽起来,不被敌观察到,并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以便敌人被反坦克分队火力牵制或脱离反坦克分队火力时,能对敌人实施攻击和反击。
81. 占领防御阵地
正如我刚才指出的,在防御中通常需要的两种力量——防守者和进攻者。也正如我在各讲中所论述的,在机械部队中,这种划分办法自然而然地把部队分为坦克和反坦克两种力量。
每个防御地区都由这两种力量防守,因而应该把这一地区再分为机动作战地区和固守作战地区。固守作战地区是限制攻者的地段,这样将敌人诱进能遭到坦克迅速反击的地方。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有点新的防御概念——即反击并不一定必须是对突入防御体系之敌的攻击,而可以是防御的一方把对方诱到有利于歼敌之地加以攻击。我将在下一讲更充分地论述这种诱敌防御。
关于固守的防御地区,正如我在上一讲所指出的,应由能相互支援的工事所组成的防御带或防御阵地群组成。防御地区内部各防御分队之间的翼侧应与可能遭到攻击的前沿成斜角而不是垂直配置,这样,每个防御分队与其右邻或友邻的工事就会成交叉配置,从而必然加强防御。
如果防御地区四周为开阔地,那么其防御阵地显然必须是环形防御。在这种情况下,机动力量经高度集中,并且在敌人企图切断该地区与其供应基地联系时,立即对敌人实施突击。
至于武器的配置,不论在工事里或露天,通常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反坦克机枪应配置在迫使敌人进行侧向运动而又处于我炮兵防御火力之下的位置上,使炮火迫使敌人的坦克遭遇我实施反击的坦克。
82. 防御中的反击与反攻
我已谈到反击,并指出防御和武器的配置应有助于把敌人诱到一个预定的地区,也就是说,这个地区不仅要有利于反击部队,而且能突然实施反击,能使反击的部队得到反坦克防御阵地的保护。反坦克机枪的配置应使其火力把进攻的坦克赶到防御一方的炮口方向;防御一方炮火的位置应把敌人赶进反击地区;反击部队的配置应在敌人实施进攻时,能把敌坦克赶入隐蔽的地雷场。在这里,我们描绘了一幅各种攻防武器之间密切协同的画面,在指挥官决定防御部署时,脑中必须有这一画面。
现在来谈谈反攻,如果平时已将反坦克地带构筑好,那么,关键在于诱敌突破防御。
在野战中也一样,机械化部队将由坦克和反坦克两种力量组成。只要可能,反坦克部队就要占领敌人实现其计划必攻的阵地。这样,在一般情况下,让敌人进攻是有利的。一旦敌人的进攻出现失败或成功的迹象,马上就组织反攻。
整个反攻问题是一个一般性的问题,也是一个在机械化战争中日益重要的问题,如果你能使对手的剑变钝,你自己的剑就会相应锋利。与实施进攻的步兵相比,双方因机动力强都能任意前进和后退。由于双方都拥有坦克和反坦克力量,任何一方显然都有条件迫使对方在使用坦克发起进攻前估量一下另一方的反坦克力量——这些反坦克力量是专门用于抗击机动进攻的。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谈谈进攻和反攻结合的问题— —即先向敌人发起进攻,再后撤以诱敌攻击己方反坦克防御阵地,然后再进攻,以便在敌人休整之前就击败他。这就是征服者威廉在黑斯廷斯战役中的计划。
83. 防御中的步兵
除配合反坦克防御的摩托化步兵外,步兵在防御中的作用将依地形特征而定。如果地形不适合坦克机动,在一般情况下这就意味着步兵要进行丛林地和山地战斗,并应采用轻步兵战术。如果他们装备有反坦克武器,那么在正常情况下,应留作预备队,以便随时向受威胁的地点机动。
84. 防御中的炮兵
防御中的炮兵将包括反坦克防御阵地内的固定的火炮和留作机动的坦克炮。前者的使命我已谈到,后者的使命是增援受到威胁的地点,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能限制敌兵力机动的阵地进行战斗,保护反击部队。
再者,在这里要看到,这种防护是间接的,这就是说,留作机动的坦克火炮,其使命不在于削减敌人的进攻力量,而在于限制敌人兵力的机动。如同我已经指出的那样,通常情况下这些机动炮火将在固定的阵地进行射击,以获得较高命中精度,而那些执行侦察、作战及其它任务的坦克将在运动射击,如有可能还要将敌人赶向坦克的炮口。
85. 防御中的骑兵
在未来防御作战中,骑兵将不起作用。他们既不适应机械化战争,又不适应山地或丛林地作战。他们现在担负的任务将由装甲车和装甲摩托车取代。将来,骑兵的第一项任务是与敌人接触,并一直监视敌人的行动;第二项任务是当敌人投入战斗时,不断地袭扰其侧后方。
86. 防御中的工程兵
野战工程兵应该用于构筑反坦克部队不能构筑的反坦克工事。他们的主要职责,同现在的一样,可能还是架桥、供水和实施破坏作业等。作为专业人员,他们应用于遂行专门的任务。机械化工程兵将履行其常规职责——战场维修。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3:00 +0800 CST  
[第十二讲]第八章 防御(续)
持久防御中应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87. 特殊情况
在机械化战争中出现持久防御,初想似乎是一件荒谬绝论的事情,但是,正如我在前面几讲中谈到的,机动作战势必导致阵地战,甚至可能导致1914年-1917年那样的阵地战,所不同的是:那时是以堑壕控制堑壕,在机械化战争中则是以筑垒地带控制筑垒地带。机动的余地可能较大,但只是在各筑垒地带之内实施,筑垒地带以外的地区均应象上次世界大战那样,基本上要全面防守,以免遭敌人的地面攻击。
人们可能认为,这样的全面防御耗费太大,而耗费过大确实可能使一个国家不敢在平时进行这样全面设防。但是,目前的设防并不会有象上次世界大战设防那样大的耗费,因为那时实行的是绵亘不断的防御体系,需要成千门火炮,成万挺机枪和几十万步兵设防。
但是,如果目前也这样处处设防,可以肯定,其巨额耗费使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维持一支庞大的、具有实战能力的机械化部队。
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多少有些奇怪的现象,即坦克本质上是进攻性武器,而它首先使人们想到的是防御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导致人们精心构筑防御地域,并且由于经费问题,进攻武器的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进攻的思想。
在未来战争中,持久防御可能性增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汽油发动机再次对战术产生影响,这不是指坦克而是指摩托车辆而言。正如我已谈到的,在未来战争中,很可能会大规模地使用摩托化游击分队,因为他们调集方便。我也曾指出过,这些摩托化游击分队基本上属于防御性质的部队,尽管他们在本土作战时,根本不用担心当地的居民条件,但是,一旦他们进入敌国,这种安全感就会消失,它们越是深入敌国领土,对机械化部队的保护能力就越弱,相反,还需要机械化部队保护它们。这样,它们就可能成为包袱而不是辅助力量。
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或摩托化游击分队必须撤出战斗,机械化部队就只能自卫——也就是说要设法自己保护自己。如果这些部队只有几千辆机动车辆,自卫问题尚不难解决。但是它们不可能只有几千辆,为了避开敌人游击队的破坏,更重要的是防止通信联络地区遭到攻击后可能引起的联络中断,就不得不减少活动,甚至可能被迫停止任何行动,停止行动就是处于静止状态,在战争中静止的时间长,势必导致持久防御。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为摩托化游击分队提供保护性基地,这样,当它们随同机械化部队一起前进时,就能在后方找到即使不是友好的,但也是安全而不是敌对的基地。事实上,要打赢一场机械化战争,摩托化和机械化战斗部队都必须在后方拥有补给基地,它也是战略基地,因为没有相应的维修和后送勤务就没有战略,这又向我们提出了占领部队的问题。
我常提到的战术基地,是为了一场战斗而临时设置的基地,而战略基地则是为了胜利——一系列战斗的最终结局而设置的永备基地。这种战略基地的一侧与双方边界相接,另一侧则部署作战部队,它们在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的保护下前进,并在占领地维持治安。这样,就能逐步缩小敌人的战略区,直至彻底歼灭敌人。
由此可见,在机械化战争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战术问题。第一,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要不停顿地运动,直至占领敌国的领土;第二,要使机械化部队确保持久防御,以免敌方攻占己方占领的地区。简言之,整个问题是一个运动和驻守、占领或反占领的问题。充分认识了这一点,就会理解反坦克防御对于所有大陆国家总参谋部来说,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军事问题。此外,当这些国家的参谋部对其国境地区得到坦克的有效防护感到满意时,他们会发现,这样的国境地区也为对敌空中攻击提供了良好的基地。这个问题是机械化战争的根本问题,即如何从有防护的固定基地不断实施进攻性机动。
88. 持久防御的组织
纵观历史,毫无疑问,进攻作战(指依靠野战的机动作战)比防御作战的消耗和破坏要小得多,在上次世界大战中,正是由于守方的武器比攻方强,战争给胜利者和失败者都带来几乎同样巨大的损失。如果攻方的武器比守方强,那么战争在几周内就会结束,其消耗和破坏程度也会相应减少。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4:00 +0800 CST  
只要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保持机动力,战争就可能是短期的,当然,也不会象某些人想象的那么短;因为我们决不能忽视:虽然地面机动作战已停止,但空中机动作战却不会随之而立即停止。
我认为,持久防御战意味着将在反坦克区域内战斗,如果这种看法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可以肯定,持久防御战的目标与其说是为了突入敌区倒不如说是为了牵制敌人。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安全的空军基地,以便由此发起组织严密的空中攻势,向敌人的工业中心实施攻击。
我在前几讲中已谈到,任何时侯都可实施空中攻击,但是有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在战争初期,显然任何国家都不会让敌人的摩托化游击分队和摩托化部队攻占本国领土。为此,它们或是在平时就构筑反坦克区域以便在战时能阻止敌人的行动,或是与敌军在野外开阔地作战。前一种情况会立即导致持久防御;在后一种情况下,首先会设法在野战中击溃敌人的地面部队,只有在这一企图失败后才会实施持久防御。尽管在第一种情况下,可能会立即通过空中机动采取进攻行动;而在第二种情况下,显然会通过地面部队的机动采取进攻行动。空军很少单独行动,它将配合地面部队的行动,除非一方的空军力量大大地超过另一方。
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是:尽管飞机是机动性能最强的武器,但是它们在地面却很难实施机动——实际上不是一种武器。再者,飞机的整个地面系统——机库、维修间、着陆场等都是几乎不能机动的,除非这些地面设施能得到保护,免遭地面和空中的攻击,否则它们的效用将会大大减低。组织和保障良好的空中攻击,所需要的是在上次世界大战大部分时间内起作用的条件——即设有两翼不暴露的堑壕前线和不受攻击的后方。有了这些安全保障,飞机才能充分发挥其攻击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安全保障,即飞机的基地或远离敌方的工业中心,其攻击能力就会大大减弱。
由此可见,在单独实施空中攻击(对居民实施的攻击)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组织持久防御。
现在,我再来谈谈反坦克地域的问题。这个问题我已具体地谈了一些,但是还有几点需要详细论述。反坦克区域要由这样一些要点组成,即丧失这些要点就会导致投降。它的纵深可达二百英里。显然,在此区域构筑反坦克阵地网是不成问题的。因此,我主要将其主要地区分为两分区。分别称为A分区和B分区。A分区由前沿工事组成,B分区由主要地区的其他部分组成。A分区可以比作沿海碉堡,B分区可以比作中世纪封锁内陆通道的堡垒,因为大的铁路枢纽、工业区、机场和首都等战略中心都在分区防御之中。如果A分区被突破,尽管入侵者不会再碰到一道道工事的抵挡,其行动还会受到反坦克和防空堡垒的阻击。
这些堡垒不仅会成为防者的庇护所。而且在多数情况下会迫使攻者在前进之前必须先攻克这些堡垒。如果不攻克这些堡垒,攻者后勤补给会遭到不断的攻击。
简言之,机械化战争中的持久防御在于使对方部队陷入一个组织严密的战术网,如果对方突破了战术网,又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战略网。如果对方既不进战术网也不进战略网,防者就要给予沉重的打击:即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要采取空中攻击行动,其目标是对方作战部队依赖的非军事基地。
89. 持久防御中的反击
持久防御中的反击与野战防御中的反击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因为持久防御中反击部队的作战可依托更坚固的防御阵地。正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主要的反攻行动与空军有关,而且首先在于取得空中优势,其次在于选择一个或更多的重要目标,如对方的首都或工业中心等,使之处于持续不断的空中轰炸之下,迫使对方撤退(而不是投降),然后,再转向另一个目标。
90. 持久防御中的步兵
在持久防御中步兵的主体将是占领部队。他们与现今的步兵不同,他们的任务不是机动而是固守,他们主要的防御武器将不是机枪和步枪,而是反坦克机枪和地雷。如果有反坦克区域,战争一爆发,他们就去占领,如果没有他们就得构筑。在预定的构筑反坦克阵地的区域,他们首要的任务是制止敌人野战部队的前进;如果敌人的机械化部队被击退,他们的后续任务是将反坦克阵地向前推进,这样,逐步缩小敌人的阵地,以便保障己方进攻部队的后方安全可靠。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4:00 +0800 CST  
91. 持久防御中的炮兵
除了机械化部队的火炮外,持久防御的火炮将由占领部队提供。这些火炮可能有攻城、野战、反坦克和防空等四种主要类型,还有诸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大伯莎”等特种加农炮。
92. 持久防御中的骑兵
我认为,骑兵在持久防御中除了担负骑兵**和交通管制哨等任务外,不能担负其他任务。使用摩托车手和驾驶轻型车辆的野战**担负骑兵的任务更经济效果更好。
93. 持久防御中的工程兵
显然,工程兵的主力将随占领部队行动,它可能由两部分组成——机械化工程兵和野战工程兵。前者将负责野战部队和占领部队所有的装备维修工作,后者将负责反坦克区域内各种防御工事的测量、计划和设计。
94. 持久防御中的情报工作
持久防御中的情报工作与野战防御中的情报工作同等重要。但是,由于摩托化部队难以在反坦克区域前活动,只得依靠飞机实施各种侦察。工事和分区指挥所之间将由有线电和无线电进行联络,分区指挥所和司令部之间也用同样的方式进行联络。实际上,整个反坦克区域的内部通信联络,将组织得象要塞内部的通信一样严密。
95. 持久防御中的换防
在现在论述的这种战争中,将不可能再采取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常采用的那种接防方式。那时,实际上是在没有翼侧的堑壕中部署密集的兵力,他们在战术上的主要任务是决不让堑壕被突破。这给堑壕内部队的压力是很大的。为了维持他们的士气和体力,换防很频繁,并按建制单位实施。在未来,这种人墙将被分割为许多小规模的反坦克分队,因此,可以说反坦克地带将出现许多侧翼,但加大了纵深。
尽管这些守备部队的目标是为了阻止敌人渗入地带,但是由于地带有纵深,在其中机动持有更大的回旋余地。当敌人进攻哨所时,守备部队一般不死守哨所,而是离开哨所。当然,如果这个哨所极为重要,那就必须坚守;如果不重要,在敌人展开兵力后,守备部队就应撤退,占领A防御区域距敌较远一边的另一个哨所。这样防御极为灵活,敌人的每次突破,都会增加己方后方防御的纵深。因此,换防要视敌方的行动行事,当敌人进攻时忽多忽少地自然而然地换防,当敌人停止进攻时,就暂不换防,这如同一个要塞中守备部队的情况一样。
96. 撤出战斗
在野战中撤出战斗将视有多大机动余地而定,而机动余地本身将视预备队的兵力而定。如果部队还保持了战斗序列,就是说,部队还没有被打散,而且还拥有强大的预备队,撤出战斗一般来说是不困难的。通常的做法是将预备队前进到要撤出战斗的部队的一侧或两侧,并进攻敌方的翼侧以示威胁,迫使敌方减慢前进速度。在图十八中,如果a是敌方,b是要撤出战斗的部队,预备队的行动如c和d。一旦撤出战斗的行动开始,b将向反坦克基地后移,而c和d保卫b的翼侧。b一旦抵达反坦克基地就得重新装备,基地中一半的人员和装备将整理行装,向后方阵地转移,然后留下的另一半人员的设施将在c和d的掩护下撤出战斗,这样,b才能真正解除了c和d的后方警卫任务。
从防御阵地或其中一个地段撤出战斗是较为复杂的行动,因为守备部队不具备高度的机动能力,但原则上是一样的,即由机动部队掩护撤离。完全撤出一个阵地最好的时机显然是在夜间。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4:00 +0800 CST  
[第十三讲]第九章 夜间战斗
97. 一般原则
无疑未来的机械化部队也会象当今的机械化部队一样,碰到夜战中固有的一些难题。除了飞机和摩托化游击分队外,这些难题将不会比过去更多。
至于摩托化游击分队,如有可能,应进行夜间训练,因为夜间将是其行动最可靠的防护,由于摩托化游击分队一次能行进很远距离,夜暗能使其从一翼侧到另一翼侧,从翼侧到后方,在较远距离上变换位置。如果他们对一个国家不甚熟悉,他们主要的情报来源是靠判读地图,而不是靠背记地图。
至于步兵,他们经常采取夜间运动,避免敌人的杀伤。但是,除非敌人进攻反坦克阵地,通常装甲部队实施夜间运动的主要原因不是为了避开敌人的杀伤。他们夜间运动一般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隐蔽企图。夜间转移阵地,往往能全面地迷惑敌人,使敌人在第二天头几个小时内由于敌情不明行动非常谨慎。
由于部队能实施远距离机动而不被发现,因此可能产生所谓的“捉迷藏战术”,从而也会导致佯攻、伪装和伏击等战术,这种能力还将在相当程度上减缓野战行动,否则,机械化部队随时都可能发现自己处于和弗拉米尼在特拉西梅诺湖所陷入的同样境地。
根据我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的经验,我个人并不认为夜间运动象许多士兵认为的那样困难,尤其在坦克装备有可靠的指北针,坦克手的训练已精简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没有理由认为人们会比过去更频繁地采取夜袭行动,而且,我认为,夜袭将很少被用于突贯敌防御全纵深,但这并不排除为了瓦解敌方士气而不是为了实战效果而采取夜袭行动,因为尽管坦克在夜间行动的实际效果往往不佳,但是对士气的影响却是相当大的。为此目的而使用坦克进行夜袭,几乎肯定会使对方处于忧虑不安的状态。如果己方掌握了主动权,对方就会惶惶不可终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只有在没有其他手段可以取胜的时候,才采用谋求直接战果的夜袭行动。而谋求士气效果的夜袭在未来战争中将成为相当普遍的作战方式,其目的在于不让敌人休息,使敌人始终坐立不安,从而把敌人搞得精疲力竭。
[注:我认为,这更适用对空袭,因为空袭在士气上的效果比直接与敌交战的效果更大。]
在防御部队后方实施的夜间行动
98. 应予考虑的一般问题
正如我已经谈过的,在机械化战争中,防护部队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游击分队担任全面防护任务,二是反坦克区域中的防御部队。在反坦克区域实施防御的情况下,夜间行动更近似平时的条件。但是在上述两种情况下,主要的困难在于车辆关闭前灯行驶,并应估计到主要的危险来自空中。
99. 夜行军的实施
夜行军主要可分为两类:(1)公路行军;(2)越野行军。在公路行军中,主要危险来自路上的障碍物——地雷、路障和敌方的反坦克武器。在野战行军中,困难在于寻找道路。夜间行军是否成功,主要取决于认真的侦察。灌木丛、铁轨、丛林和孤立的农场东一处西一处,空中照相将有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标绘出一条从一地到另一地的弯弯曲曲的路线,计算出各地之间的距离。先行坦克所需完成的就是按指北针的方位前进,到达一处不同的地貌,就改变路线,其他车辆沿着先行坦克的路线行进。在某些场合,可以让坦克按彩色信号或其附近左右不同角度的多个彩色信号前进,这些彩色信号是由飞机投放或火炮发射的。如果敌人的前沿从a延伸到b,其后方位于c,在a上空发射红色信号弹,在b上空发射绿色信号弹,在c上空发射桔黄色信号弹,就将给进攻一方以巨大的帮助。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彩色信号能直接指示前进方向。而是因为这些彩色信号将为他们指明敌方的位置。用这些方法,再加上空中摄影,无线电指示方向等,就会大大减少夜间行军的困难。
在夜间行军时,不应忽视声响问题。一般情况下,夜间的响声最富有欺骗性,难以捉摸,因为最微小的空气流通,都会改变声响的方位。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7:00 +0800 CST  
夜行军部队一般成纵队行进,每一列纵队很少多于一个连的车辆。每纵队与队之间采用左右弦的微光灯保持侧向联系。一般情况下禁止使用前灯,但是可以使用尾灯。
负有自卫任务的部队的夜间运动
100. 夜行军
一般来说,在所有的野战行动中,机械化部队将负有自卫的任务,而且我已多次说过,这种自卫必须具有全向防御的性质。夜间和昼间一样,主要危险来自侧翼攻击。夜行军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比作灌木丛林中的作战行动,因为在这两种作战行动中,主要的问题是能见度不良,易遭袭击。为了避免夜行军受阻,先头部队占领的地区须缩小,本队应成纵队或若干纵队前进,前卫、后卫和本队均应派出少量的侧方尖兵。在一定距离之外,而且如有可能,在行军本队侧翼的路上应派有两个侧卫队和巡逻队。
101. 夜间开进
夜间开进的目的是在暗夜或黎明时刻攻击对方,因此应按战术编队而不是按非战斗行军序列进行。上次世界大战期问,坦克常常实施夜间开进,其中最著名的是康布雷战役前实施的夜间开进。在这一行动中,坦克沿铺在地上的标志带,从隐蔽集结地开进到展开位置。在未来战争中通常不会使用这种引导方法,因为开进的距离将要远得多。在这类行动中将有两个主要困难:一是展开时要保持队形,二是秘密开进时要防止坦克的声响引起敌方的注意。为了克服前一个困难,须采用小纵队的行进方式,由侦察坦克引导,其他坦克紧跟在后面。要采取直接手段克服后一个困难,即控制一切声响,这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在康布雷战役内,控制声响的办法是,坦克一小时前进不超过半英里,但是必须记住,那时只有少量坦克须每小时行进两英里以上。较好的办法是,只要能保持编队,就应尽快机动,同时要大量实施佯攻,这样,坦克通过幅员大的地区时,其声响就可以迷惑敌人,使他不能发现预定的攻击地点。
总的来说,声响的方位取决于地形特征、空气流通、温度和气压等情况,这是一个很少为人们所理解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平时应很好进行实验的问题。
102. 夜间撤退
在机械化战争中,撤退将有两种主要类型——即撤到反坦克基地或从反坦克基地撤出。前一种撤退一般在白天实施,方法是:快速后撤,或梯次交替后撤。第二种撤退最好在夜暗时刻实施,先把一半的坦克部队撤到后方,然后在机动部队掩护下再撤出另一半的坦克部队。由于在未来战争中撤退可能会象进攻一样经常发生,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反坦克装备必须装在越野车辆上以便转运,二是必须不间断地实施侦察,保障向后方或侧翼撤退,这样,一旦下达转移阵地的命令,一分钟也不会浪费。
夜间进攻
103. 一般原则
在机械化战争中,夜间进攻可能在下述情况下实施:(1)昼间无法攻克敌方阵地;(2)敌人已进入某一地区,只有在夜暗时刻才能逃离该地区。
夜间进攻首先要求有充分的准备,其次一般要求快速机动,以便在敌人企图逃窜时给以强有力的打击。
一旦定下夜间进攻的决心,计划应尽量简明,选择的目标要易于发现,并有适当的间隔距离,以免进攻的纵队在夜暗中互相交火。由于夜间往往难以区别敌友,进攻的坦克应有明显而易于辨认的标志。
我再重复一遍,夜间作战的主要危险在于迷失方向,而不是对方的火力。在夜间命中目标几乎都带有侥幸性,弄错方向是常有的危险。一个十分值得探索的问题,是在这类战斗行动中探照灯的使用问题。在海上探照灯往往用于迷盲对方。我认为不把它们同样地用于陆地战斗是没有理由的。有一件事几乎是确定无疑的,即由于探照灯今天已用于防空,它们今后将用于反坦克防御,因此,机动部队可能也会装备探照灯,而探照灯本身又将引起有关夜战的许多新问题。
104. 夜间进攻命令
任何一种夜间进攻命令都应尽量简明。进攻应下达正式命令,佯攻的时间应周密计划,以使整个进攻出发地区经常处于战备状态,直至真正发起进攻。每个指挥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任务,以及不能完成任务时应采取何种措施。
机动车辆的夜间行动
105. 一般原则
可能预料,夜间车队行动的主要危险来自敌人的游击队,因为通常敌人在夜间不会为攻击一个可疑的车队而动用坦克围攻其对手,这只能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行动。如果附近没有游击队,夜暗显然是一个很好的实施机动时机,因为即使敌人的飞机来攻击车队,它攻击目标的准确程度也不会象白天那样高,可是,由于车队很少使用前灯,所以行动是缓慢的。
但是已知敌人的游击队就在附近,那么,一且进入对方的占领地,一般应坚持采取环形防御,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两股部队来实施。见图十九,如a是车队,两股部队由b和c两个圆圈表示。当车队出发,b围绕d地区实施警戒、巡逻;c则前进,并在e地区的周围实施警戒、巡逻;当车队进入e地区时,b则前进到f地区实施警戒、巡逻,以此类推下去。在公路上,任何规模的车队其最大时速都不可超过七、八英里。因此,d 、e和f圈直径多长的问题应取决于路旁为b和c提供的条件。如果警戒地区的半径有七英里,那么,这样的条件就完全足以使b在一小时内从b地区运动到f地区。
在使用越野车队时,这种防御体系可能就不适用了。在那种情况下,掩护部队须由侦察坦克编成。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07:00 +0800 CST  

楼主:s171313949

字数:68227

发表时间:2013-02-09 01: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17 00:35:20 +0800 CST

评论数:7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