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甲战》 富勒

[第十四讲]第十章 不发达国家和半开化国家中的战争
106. 概述
世界上有许多地方是不发达的,实际上大部分地方迄今仍处于不发达状态,而且可能在一个长时期内还会维持这种状态。但是,半开化的地区也在受文明的影响。道路通了,经商贸易随之开展,奢侈与堕落象鬼似地随着贸易的开展应运而生。
在不发达和半开化的这类地区,军事行动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1)维持治安;(2)镇压叛乱。在这两种军事行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空间及与之相关的时间。在任何没有统一领导制度的地方,类似战争的冲突总是此起彼伏地不断发生。经济不稳、宗教狂热和氏族习俗都是迅速引起争斗的因素,如果距离遥远或通过这段距离所需的时间很长,可能连制止事端发生的准备还没有做好,整个地区或国家就已暴发了叛乱或暴乱。这种事情很象森林火灾。第一颗火星如果得到及时处理,一个人就可将其扑灭。如果没有风,火势将会缓慢地发展或熄灭。但是,如果正在刮大风,事先没有做好对付这类事件的充分准备,那么,就不能预料火会蔓延到什么地方才能熄灭。
许多士兵对于这类小规模战斗中使用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有一种奇怪的想法,他们认为,当地的环境是原始状态的,他们镇压暴乱的手段也应同样是原始的。我曾不止一次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即尽管坦克在欧洲可以作为精良的武器,但是在亚洲很可能没有什么作用。这种看法是不合逻辑的。在亚洲军事体制确实必须调整,但是,总不能说在亚洲步兵和骑兵能比在欧洲走得更远或更快。正如我已经提到的,问题在于时间和赢得时间,因此,最突出的也就是机械问题,而现有的也就是飞机、摩托车辆和侦察坦克。
关于第二个问题,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每天的活动半径可能为徒步步兵的七至八倍。如果侦察坦克装载在六轮卡车上,我看没有理由说他们不具备同样的机动能力。1857年5-6月,在印度兵变期间,卫士兵团在二十二天内完成了近六百英里的强行军。若用周密组织的摩托化部队,我想没有理由认为这样的行军在现在的条件下,不能在三、四天内完成。
至于用卡车运坦克,多数士兵将不会同意我的这个意见。
1926年当我为研究坦克问题到印度去视查西北前线时,士兵们就不同意我的意见,其原因我看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在印度这样的国家里,坦克的主要问题不在战术方面而在后勤方面,即实际上取决于保养和维修的条件。
距离远就意味着坦克消耗大和磨损多,特别是气候炎热和处在沙土地或尘土多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这些国家里,每一辆侦察坦克都应该装裁在一辆卡车上,而且应配有三个由三名士兵组成的坦克车组,他们搭乘另一辆类似的卡车,携带帐篷、口粮、水、食油、汽油、弹药等全套物资装备。这样每辆侦察坦克,配两辆卡车,编九名士兵和一名指挥官,组成最小的战术单位。
现在从这些细节问题转到两个主要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即国内安全问题。首先是组织当地力量,使动乱或叛乱就地解决,即由当地的**及时处理。如果**不能在二十四小时内予以镇压,就得由军队出面处置。对于摩托化部队来说,如果通信联络良好,他们必须处于一百五十英里之内;如果通信联络一般化,他们就得处于七十五至一百英里之内,
第一个纯属公式化的例子,如果某有关国家与美国中西部很相似,城乡按方格系统布局,这就成了一个纯属几何图型的问题(见图二十)。假如这一地区长八百英里,宽四百英里,包括四十五个城镇,每个城镇的角上有一个,那么,则需要八个机械化和摩托化部队——如图二十中的a点所示。如每一个a点代表二百五十人,每一个b点代表二百名飞行人员和八百名后备役士兵,那么二十二万平方英里的地区总共将需四千人。这当然只是一个示意性的例子,但我认为在这样大小的地区,上述数字与实际数字不会相差太远。
所以只要这么少的人员,完全是因为人员输送工具机动性能的问题。武装**在执行任务时,通常不需要很多人。少量人员迅速赶到动乱地点,并按指令行动,往往就能控制住最难平息的骚乱人群。在城市的动乱中,坦克对克服路障最有效。如果坦克装备有催泪弹,在清除暴乱者的房屋和据点时几乎总是成功的,电动装甲车也已不止一次证明了它在驱赶暴徒方面的作用。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0:00 +0800 CST  
在平息骚乱和类似的动乱中一般不使用武力,因为其目的不在于杀人,而在于恢复**的控制。一般应使用非致命性的毒气和烟雾,只有在无法取得必要效果的时侯,才使用致命杀伤武器。如果印度十五年前就采取了这一政策的话,那么只会有很少的人丧生,至今骚乱也就可能完全平息了。如今,为了镇压骚乱就枪杀民众,如同不用麻药就动手术切断人的一支胳臂或一条腿一样惨无人道。
让我们再来谈谈第二个问题,即平息暴乱或边境战争的问题。这是一个军事问题而不是治安问题。不发达国家可分为适于使用摩托化部队和不适于使用摩托化部队两类。前者属于沙漠战和平原战,后者属于山地战和森林战。在沙漠和平原作战中,显然摩托化部队十有八九比非摩托化部队有利,在山地和森林地作战中,摩托化部队的作用就不那么明显。其原因是大多数士兵在考虑山地战的问题时往往被忽略了水源的山顶所烦恼。
山顶确实具有战术价值,但是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后勤价值。你可以从山顶向外观察和进行射击,但是你难以在山顶找到可供饮用的水,你也不能在山顶种庄稼。山顶的后勤基地在山谷,如果能切断山谷与山顶的联系,山顶上的那些人就会下到山谷来投降。到目前为止,呆在山谷并不是一项令人愉快的任务,因为山顶上的敌人可以有效地对他进行射击,能防护山顶上敌人的射击,山顶就会成为一个陷阱。这在很大程度上可用防弹装甲来完成。山地战实际上是一个误称,它的正确名称是山谷战。
107. 山地战
总的来说,山地战本身——即沿山坡向上攀登,与敌人在山坡上和山顶作战——显然是一种不适于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作战的样式。但是,在山谷作战却居于另一种情况。就我所知,在印度的西北边境,坦克能通过其大多数的山谷和峡谷,其中还有许多山谷和峡谷能通过摩托车。因此,坦克能对许多座落在山谷和峡谷中的村庄实施攻击。
在我的《野战条令讲义(二)》第十四讲中,非常详细地论述了坦克在峡谷和村庄作战中的战术,对此无需赘述。然而,我将对空军战术谈一点意见。
到目前为止,飞机已证明它是山地战中最重要的侦察工具,但是也存在着一种绝然否定的意见,认为在山地战中飞机并没有这么大的作用。而且认为飞机使用高爆弹这种杀伤力大的武器是十分离奇的。要从子弹打不着的高空命中方圆一、二英亩的小村庄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如果这个村庄被击中了,也未必会有三四个或更多的男人,八九个妇女和孩子以及一些山羊被杀伤,因为,如果战争正在进行,大多数作战人员肯定不会呆在村里;相反,应该设法做到的是每一颗投下的炸弹都落到村庄附近,“命中”村里的每一个男人、女人、小孩和山羊,而不对他们中的任何人、畜造成永久性的伤害。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我们已经有了一种毒烟,它将引起牙齿持续几个小时的巨痛,如果使用了这种化学弹,而不是高爆弹,就会发生如下情况:
宣战了,战士告别了妻子和孩子。他们爬上山坡,潜伏在那里,等待着敌军队伍的通过,但是,敌军没有出现,只有孤零零的一架轰炸机装着半吨牙痛混合气飞过村庄的上空。飞机顶着风,在上风处投下药剂。战士们饿了,回去吃晚饭,但是等待他们的不是咖喱羊肉和果酱饼,而是一群哭哭啼啼的妇女和孩子对他的咒骂。这些话对他们士气的影响比子弹或炸药的作用更有效。经过六次这种“口头轰炸”,战争结束了。三吨毒气和一点汽油,可能只值一百英镑,在几天内就完成了入侵者要花二百万英镑,用三个月往往也不能做到的事情。
为什么我们不采取这种人人都懂的方法呢?因为我们缺乏想象力,也因为我们没有勇气去正视公众舆论和敢于这样做。
灌木丛林战
108. 在灌木丛林和森林国家中影响作战的条件
与矮小树林地作战不同,在灌木丛林地作战,不宜使用摩托化部队,原因是树与树间隔小,树丛密,影响其行动。正如我已经谈到的,侦察坦克能在许多丛林中开辟出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要它们迅速穿行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这类作战行动中,它们要在轻步兵的密切协同下才能不减速地执行任务。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0:00 +0800 CST  
森林地作战可分两种类型:(1)在整个战区都由树林复覆的地区作战,如在俄国的北部地区;(2)在被一个森林带隔开的地区作战,如1864 年格兰特指挥的弗吉尼亚战役;原野地区战斗或在被许多彼此不相连的林地割裂开的土地上作战,如1866年格尼希格雷茨战役,1914年的阿登战役等。
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避不开森林,轻步兵应该走在坦克前面,坦克跟在后面起支援作用。如果轻步兵受阻,坦克就应该运动到前面。一旦清除了障碍,它们又应该跟在后面执行支援任务。可参考《野战条令讲义(二)》第154-155页上的一些战斗队形图。
在第二种情况下,森林地是可以避开的,这就是说,可以找到一条绕过森林地的路。如果确能找到这样一条路,通常是避开森林前进,用饥饿、轰炸或施放毒气来削弱森林中的游击队,比清扫他们更为有利,清扫他们,往往是一个缓慢的作战行动。绝不要浪费时间,在战争中,时间比人的生命更宝贵。
109. 护卫队营地
补给问题一直是不发达国家的主要问题。部队通常担负守备任务而不是战斗任务。因此在行军路上和休息时保卫后勤部队、补给纵队等,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行军休息时,通常的办法是设立有防卫的营地,非战斗人员在中间,战斗人员在四周或组成预备队,随时作好准备出击突入警戒线之敌,使用摩托化和机械化部队时,防御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是使用他们的方法更加简易。首先,补给车辆应围成一个圆圈或摆成一个方块形,车头朝里,以免遭弹丸射击,非战斗人员就在这临时围成的防御阵地中间宿营。防御的外围应由装甲车分队组成,其间有侦察坦克巡逻,坦克预备队聚集在临时防御阵地内。
图二十一是这种临时防御阵地的非常简单的示例。补给车围成的阵地见a,它们由四个翼侧的棱堡b直接防卫。外围是圈d,是侦察坦克巡逻的地区,配有四个装甲车棱堡c。
一般来说,在洼地构筑临时防御阵地是有利的,便于隐蔽,不至于被直接观察到。如果敌方有坦克,就应该寻找天然的障碍物;如果敌人有飞机,防空部队应该配置于c的位置上。
沙漠地战斗
119. 一般原则
在沙漠地作战,由于水和敌人的运动速度是两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摩托化部队显然具有较重要的作用。因为水可以用水罐装运,摩托车辆、装甲车和侦察坦克的运动速度,一般能超过骑兵。
鉴于这两个有利条件,再配以飞机实施侦察,未来的沙漠地作战就会是十分简单的战斗行动。
我建议采取以下战术:在战术上需要簸箕和扫帚两类不同的部队。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0:00 +0800 CST  
[第十五讲]第十一章 海运、陆运和空运
由于《野战条令(二)》最后三章讲的都是常规程序,我也就简要地谈谈这些问题。这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些问题太重要了,它们本身就完全可以形成专卷。在这一章里,首先要指出的是,最近三十年来,部队运动形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三十年来出现了人们过去还不知道的空中力量,而且体现在这一代人的整个文明由于摩托车辆的发展而改变了。这一变化很大,以至我们的认识跟不上其发展,对它还不甚理解。而正是由于知识不足,在如日内瓦裁军谈判那样的会议上,围绕新式武器的问题进行无休止的辩论。主张废除坦克和作战飞机,就是意味着用农业拖拉机、汽车和民用飞机来替代它们。福特森拖拉机能够在几天之内改装成一般的坦克,卡车能够改装成一般装甲车,民用飞机能够改装成一般轰炸机。而这种不求实效的状况只是相对的。只要坦克、装甲车和作战飞机存在,这种不求实效的状况就存在。但是,废除了这些新式武器,这种不求实效的状况也就随之消失,就会立即转为讲求实效。事实上,所有这些毫无希望的建议,不是那些无诚意的人,就是那些不懂得有史以来和平工具总是转化为战争武器的人提出来的。正象钩刀是中世纪的钩具之父、猎用弓是大弓之父、猎枪是军用枪之父一样,民用飞机是轰炸机之父,游览车是装甲车之父,农业拖拉机是坦克之父。如果不给我们“儿子”,那就用“父亲”作战,其唯一的区别在于战争也将是老式的而不是新式的。不过,我们现在已经拥有海上、陆上和空中的机械化运输工具。只要能用,不仅战士能用,而且平民也能用,我们就要继续保持这种运输能力。
海运,在过去五十年中基本上变化不大。宣战之后,并不需要有专门船只去运送军队。在机械化战争中,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但有一个例外,如果用两栖坦克实施快速登陆,坦克应装载在专门建造的坦克运输舰上。这种坦克运输舰是在与大型蒸汽捕鲸船多少有些相似的生产线上建造的。
坦克将依靠自己的动力驶进和驶出船舱,不必象鲸鱼似的要拽进和拽出。坦克运输舰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机动的坦克库。
对于大型坦克,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开上和开出船的甲板。一旦上了甲板,这些大型坦克就是最容易处理的货物,因为它们可以自己进舱,卸载时又可以自己出舱。
陆运现在可分为三大类——即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越野运输。公路一般分配给摩托化行军纵队,必要时机械化部队同它们平行机动。因此,摩托化行军纵队的编制单位应该同卡车的情况结合起来考虑。我的意思是:一个小单位,例如排,不应该人数不定,也不能依据战术定人数,而应该根据后勤条件定人数——即其人数应该反映一辆卡车的装载量。如果一辆卡车载二十人,那么该排的兵力就应该是二十人。这样编组的单位比较易于运送,进一步说,这样运送能保持完整的建制。
坦克实施铁路运送同实施船运一样方便。比较重的坦克需要用专门建造的货车来输送。它们可以装在货车上输送,也可以装在两个轮式车架上输送。为了把它们装上火车,需要由钢衍或枕木构造的坚固的火车搭载跳板。一个训练有素的坦克连队应该能够在五至十分钟内把十六辆坦克装上火车。
用履带车实施越野输送的问题,我已经简单谈过。我认为它们日益重要。正如我已经指出的,未来的履带车应该能够牵引一百吨以上,平均时速八英里或大约十二小时行驶一百英里。在这里,不需要我再谈仓库和护运队的问题了,因为我已经充分谈过了。
最后,谈谈空运。我们认为空运日益重要。几年以前,几百人由飞机撤离喀布尔的情景确实令人谅讶,并且预示了大规模军事空运的可能性。
在未来,大量的士兵、成箱的补给品、甚至侦察坦克将从一地空运到另一地;在不发达国家,飞机将作为后送伤员的常用工具,这样的设想并不过分。最固执的人道主义者也不会反对拥有一百张床位的空中医院。但是,如果不能使用战斗机,那么飞行医院却没有多大困难就能改装成三十吨的轰炸机。战争是一件奇妙的事,而解决和平的问题似乎是一件更加奇妙的事。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0:00 +0800 CST  
第十二章 命令、指示、报告和电函
我不止一次地指出过,命令、指示、报告和电函应该抛弃官腔,反映战争的实际情况要直截了当。作战命令的目的在于传递不能用声音直接传递的情况。它可以就是一个“走”或“停”字,也可以是长篇大论。两种情况,都没有必要把它变成一种绝对不可能改变的格式,不能认为作战命令不以“情况”……、“意图”……等等作开头就几乎是亵渎神明的。
所有的命令都应该尽可能简明,而不是尽可能格式化。命令应该以对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深刻分析为基础。我说过,这种分析一般会导致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因此,一份命令不应该只适用于一个作战行动,而应该适用于这一作战行动的几个可能发生的阶段。其内容应包括达到最终目的(你的胜利和对方的失败)的作战主导思想和手段。
如果我们准备打机械化战争,那么现在正是破除陈规戒律的时候,应以常识代替旧的程式。一个讲究方法的军人,就象一个办事有序的人一样,是有能力发现问题的。这当然很好。但是更好的是有能力及时利用地形、坦克、步兵以至扫帚把等东西。一个参战的士兵最需要的不是一个照章办事的脑袋,而是一个依据实际情况立即处理问题的头脑。
这种独立处置问题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命令和指示。与过去相比,将来给予个人发挥主动性的余地将会大大增加。
作战主导思想必须坚持,但采取的措施应尽可能灵活机动。报告必须尽可能简明,并提出关于行动的建议。报告中叙述敌人正在擤鼻涕固然有趣,但是指明敌人正朝东望时,从西方背后踢他一脚则具有实际的重要意义。电函应加密。战斗单位之间送发的电函一般用明码。
时间,时间,节省时间,应该是每一份命令、每一份指示、每一份报告和每一份电函的灵魂。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3:00 +0800 CST  
第十三章 内部通信联络
《野战条令(二)》的最后一个问题是内部通信联络问题。
这也是《野战条令(三)》写出来之前必须首先彻底研究解决的问题。没有十分有效的内部通信联络系统,就没有确当的指挥控制,而没有指挥控制,行动速度越快,越会增加混乱。
在这里,我提不出任何正确的建议。因为尽管设计出内部通信联络系统是相当容易的事,但是,没有长期的检验和试验,不可能断定哪个系统最佳,某个系统什么时候能用。
整个内部通信联络问题可按以下四个方面来研究:
(1)坦克乘员之间的联络;
(2)坦克之间的联络;
(3)坦克建制单位之间的联络;
(4)野战司令部与后方司令部之间的联络。
关于坦克乘员之间的联络问题,已由喉头送话器解决。关于坦克之间的联络,彩旗和旗语通信信号已经试验,并获得相当的成功。在战争期间,还使用过彩色灯光进行夜间通信。但是到目前为止,不论旗语通信或彩灯,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检验。
至于坦克建制单位之间的联络和野战司令部与后方司令部之间的联络,无线电似乎是唯一令人满意的手段。这就意味着两个问题:一、每个坦克大队必须由一辆装有收发报机的指挥坦克控制;二、每个坦克大队必须成建制单位作战,每个坦克绝对不准长时期处于建制单位指挥官的视界之外。
当前内部通信联络的困难主要是由体制,而不是由通信器材造成的。在精心制定了明确的坦克战术、并完全摆脱了现时坦克与步兵协同作战的理论之后;在冲击不再是坦克进攻的目的之后;在主动性被认为与服从具有同样重要意义之后;在指挥官学会更敏捷地思维、更简练地表达之后;在坦克行动图下发之后;那时,也只有那时,才能对我们拥有的通信器材进行真正的检验,这种检验将证明这些通信器材对机械化作战将有重要作用,而对行动缓慢的步兵作战用处不大。在这里,也象在其他任何方面一样,首要的问题是树立考虑问题的新角度,使我们的思想脱离马车作战的时代,这样,我们就能头脑清醒、不抱成见地展望未来。我就以这一最高的军事需要作为我的结束语。我将把上述各讲内容编成一本书,并希望大家很快能看到这本书。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3:00 +0800 CST  
附录一 突破的理论
突破的主要困难在于要不间断地前进。突破时通过敌翼侧威胁地带比遭敌正面抗击困难要小些。有趣的是,在上次世界大战中,突破所形成的突破口的侧角一般都是四十五度,没有大于四十五度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突破必须以对突破深度和敌防御性质等因素的严密计算为基础。这些计算(记住按四十五度角突入侧翼)使我们能够判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兵力承担负定正面的进攻。如图二十三,假如敌防御纵深A-B为五英里,那么我们就知道要进攻的正面C-D为十英里。但是,只派少数兵力自A突破是不够的,因为突破的缺口必须有适当的宽度,足以使担负扩张战果任务的部队能迅速向前机动,也就是说能够不遭敌机枪火力的杀伤。这样的缺口至少得五英里宽,如E-F。这也会使一个两英里宽的前沿G-H完全免遭火力攻击,同时也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城GIJH能够配备部队。因此,我们必须给原来十英里宽的进攻正面每侧加两英里半,从CD扩大到KL,这样KL就有十五英里。
我们弄清这个问题以后,就必须查看敌防御阵地,把它们分成具体目标,给每个目标指派一个攻击部队,并且确定扩张战果所需要的部队。最后,我们必须把这些数字综合起来,权衡一下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兵力。如果没有,那么进攻就是招惹祸秧。在上次大战中,成千上万的人丧生,其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突破要从侧翼按四十五度角突进去这一道理。
部队数量不够怎么办?有两个办法——即两面突破和坦克突破。我将逐个谈谈这两种办法。
假如在敌方翼侧某处可以找到一个突破部——如图二十四中的ABC。如果从DE和FG两面发起正面进攻,其目的并不是要从这两个正面突破敌防御,而是要使这个地区的敌人不得安宁而只好从这个地区撤退,敌人一撤退,我们即沿着JK线实施突破。
这种进攻办法的困难在于需要大量的兵力,因为两个正面进攻需要大量的兵力,以便吸引大部敌人,使敌人无力抵抗沿JK线发动的攻势。
这种进攻办法实际上仍是权宜之计,因为并没有克服突破翼侧向内倾斜的主要困难,如果我们不使翼侧向内倾斜,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正好就是坦克能够使我们做到的事情,因为坦克可以防子弹。
……坦克分三路机动,见图二十五。中路照直前进。……翼侧的两路冲进敌的凹部,再向外迂回,涌向各侧的敌后方。这样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随着突破的深入,最初的进攻正面就会扩大,而不会缩小。
在两面突破中,从翼侧扩大突破口的能力可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因为它可以使两路进攻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那么两路进攻之间对敌的威胁地区也扩大了,从而给敌防御造成较大的破坏,直至重创敌人而将其置于死地。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3:00 +0800 CST  
附录三 丛林地和森林地战斗
在这类战斗中,所有纵队均应相距不远。前卫应不远离主力的先头分队,后卫应配有强的兵力,因为敌人常常潜伏并从后面袭击纵队。前卫和后卫应由三部分组成(见图二十七):即先头分队和两个侧卫。
先头分队或前哨遭到射击,就应立即停止前进,并用火力牵制敌人,同时侧卫应前出,并设法在先头分队火力掩护下绕过敌人翼侧,攻击敌后方。这是一种我们熟知的作战行动,即牵制、机动、攻击。
在森林地作战中,最好的编队形式是菱形或弹性方队:一个先头分队、两个侧卫和一个后卫,每个队都准备担负下述三项任务中的任何一项。如图二十八所示,战斗纵队以B为先头分队。如果A遭到攻击,A即牵制敌人,B和C向敌之翼侧机动,D留作预备队。如果B遭到攻击,那么B 立即牵制敌人,A和D则机动,依此类推。
1780年,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在金斯芒廷发生了一次这种战术的有趣的实例。帕特里克·弗格森少校领导的几名英国军人和当地民兵,同摩根领导的人数相当的美国森林地带的居民遭遇了。摩根把他的部队分编成三个队——A、B和C。见图二十九。当A与弗格森的纵队D接火时,A 撤退。当D紧追着A前进时,突然D翼侧遭到B威胁。于是,D改变方向,转而对付B的威胁。这时A又转回来攻击D的左侧,而C攻击D的后方,很难设计出比这更漂亮的森林地战术的战例。再者,这种战法不仅在过去是适用的,在今天也同样是适用的。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4:00 +0800 CST  
附录四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对付塞西亚人的战术
沙漠地战斗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水。因此,那些几乎总是骑马的沙漠部落,往往不是设法突击进攻者或把进攻者赶回去,而是把敌人一圈圈地围住,目的是将敌人的行动局限于两个有水地点之间,使敌人不是渴死,就是屈服,迫使敌人投降。
这种战法是有战争就有的古老战法。塞西亚人、帕提亚人和阿拉伯人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运用这种战法消灭了强大的敌军,就象公元前53 年克拉苏在卡雷被消灭那样。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不论面对有组织的军队、游击队、山地部落,还是自身已被包围,在战术上总是有相应的策略。他采取了迄今都难以与之相比的狡诈战术,挫败了塞西亚人的围攻。他首先把一支强有力的轻骑兵和骑射手队伍派出去,远离他的主力—— 见图三十中的A。塞西亚人一看见这些人,立即就散开,并开始把亚历山大的轻骑兵和骑射手围起来。然后亚历山大使步兵以半月形队形推进 (B),并派重骑兵(C)跟在B后面。突然,一声信号,他的重骑兵飞奔向前,穿过或绕过步兵,填补了D和E的缺口,把塞西亚人堵在轻骑兵和步兵之间。这样,敌人很快就被消灭。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5:00 +0800 CST  
67和附录二被拿去审核了(喂度受了)。我发这么和谐的东西都要审核,度受这是在自毁节操!!!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8:16:00 +0800 CST  
附录二 坦克在峡谷地的进攻战术
现在谈谈对隘路的进攻。主要困难是什么?隘路是避不开的,因为贯串隘路的峡谷地是后勤补给线。敌人占领了两侧高地。正面攻敌意味着要遭受严重损失;从翼侧包围敌人往往是不可能的;如果敌人翼侧被包围,即敌人后方遭到威胁,十之八九它将放弃阵地。1926年我在印度西北前线视察了许多这类隘路,几乎全部隘路对轻型坦克的机动都不能或很少构成困难。轻型坦克在几分钟内就可通过谷道,凭借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就能夺占敌后方地区(见图二十六)。这种进攻的作用就在于把敌人堵在两侧火力之间,敌人的退路不是被切断就是遭受威胁。我可以肯定地说,一旦山地居民遭到这样的攻击,他们一看到坦克开来,就会一轰而逃。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1:00 +0800 CST  
67. 进攻中的坦克
要讨论进攻中坦克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尚无实践经验作为讨论的基础。在上次战争中,坦克受到了步兵的严重束缚,因此,能够从那个时期的战斗中学到的经验寥寥无几。自从上次战争以来,坦克的作战思想已掺杂进了许多其它作战思想,例如炮兵掩护射击、反坦克防护、与步兵乃至骑兵协同,使之陷入毫无解决希望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唯一要做的事情似乎首先是要尽可能简单地计划交战之前可能发生的各种行动,然后要制定特别简单的战斗计划,并根据此计划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
首先由飞机发出关于敌军接近的通知,在敌对双方的装甲车辆和游击分队之间几乎肯定会发生实际接触。假设敌为X,我为Y,以后会发生什么行动呢?
X一方当然不会盲目地向前运动,它将决心在没有得到充分的情报以前不采取任何明确的行动。
同时,装甲车和游击分队将开进,也有可能实施佯攻和分散敌注意力的行动。
如果双方决心打到底。(这种情况将是很少的),双方将不得不制定进攻计划,其中制约因素将包括:敌之兵力、地形性质以及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或近或远。假如双方兵力大致相同,那么X一方之目的将是:
(1)歼灭Y一方之坦克部队并攻占其反坦克基地;
(2)或者切断Y一方之坦克部队与基地的联系,迫使其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3)或者迫使Y一方撤出其作战地区,退到其它某个地区。
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见图十一)。X一方和Y一方所在地区如图所示。X一方决定将其反坦克基地由a运动到b,并向c佯攻,以便把Y一方吸引到该方向。然后,在夜暗的掩护下向d运动,并由此插到Y一方之坦克部队和其位于c的反坦克基地之间,因此,X一方的目的就是上述的第二个目的,也就是说,要迫使敌方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Y一方通过游击分队获得关于X一方移动反坦克基地的情报,根据当地的地形来衡量敌之基地的移动,怀疑X一方向c之运动是佯攻;因此,它仅在f地区留下一支缩额部队,而将主力后撤到e。
X一方因对这一机动毫无所知,故于次日晨由d进到g;但是,Y一方在猜出其意图后已离开其在e附近的阵地,向h前进,转到X一方之右翼,尔后将其赶向位于i的沼泽地和丘陵地。为此,它配备兵力如下:一支侦察坦克部队在其右翼和后方有侦察车的掩护下,向h前进,留在f的一支部队在此前卫的左翼侧配合行动,这支留在f的部队,目的是要与敌交战,并把敌吸引到自己方向上来。主力部队在有侦察车保护右前翼侧的前卫的掩护下机动,其后方是预备队。主力部队的目的是要在X一方调过方向与前卫交战时打击其左翼侧和后方。
然而,X一方并没落入这个陷阱。当与Y一方之前卫遭遇时,它尚未肯定Y一方之前卫是否从f来,并有本队在后面跟进,也就是说,Y是否在 j-k-l-m地区行动,或者从e进入k-n-o-m地区。当通过空中侦察获悉其敌方部队位于这两个地区中的后一个地区时,由于不希望与其正面交战,它即缓缓后退,最后退到其位于b的反坦克支撑点。虽然会发生一定数量的小冲突,但没有发生战斗,因为双方都没有做出有失面子的事情,我认为,在机械化战争中,这种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
上面是关于战斗的一般概述,下面将讨论分队战术并详细考察两种作战行动,即对运动之敌和对驻止之敌所采取的行动。
(1)坦克打坦克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值得讨论的实际战争经验,所以我所说的纯粹是假设。通常,似乎会发生难以分辨敌友的混战。
全部问题的确是一个保持控制的内题。如果侦察坦克在战斗坦克之前机动,显然会保持较大的队形,因为战斗坦克的队形不大可能分散。然而,侦察坦克与侦察坦克交战的时刻是会到来的,这就是说,这支屏护部队将迅速地发展为机动射击线上的部队。那么,这支部队以及战斗部队或主力部队应当据之行动的一般战术理论又应当是什么呢?我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一般地貌中去找。地面是不可能绝对水平的,地面很可能到处起伏不平,并从而提供隐蔽的接近路。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接近路,以掩护运动,尤其是占领能够实施短停射击的阵地。换一句话来说,进攻术大致上将在于建立能够把精心指挥的火力导向敌坦克的机动支撑点,而其他部队的运动中的坦克则把敌赶向这些支撑点。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假设有一支装备有侦察坦克、战斗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部队,图十二以简单的形式示出了这些战术,而这些战术又使人们回想起与骑兵协同的马挽炮兵的老战术。敌之前进路线在图中以字母a表示,我军的配置如下:b1、b2和b3为侦察坦克,c为战斗坦克,d为自行火炮。随敌之前进,b2与之交战,而c则在b1火力的掩护下进入战斗,并因而发生了遭遇战斗。与此同时,d在b3的保护下,利用地形的掩护,迅速向e机动,c则试图将敌赶向e。若c达成意图,那么敌就直接进入e的有效射程以内,d就向敌开火。
虽然就我看来,这些战术将导致令人吃惊的或迅速的决心,这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但是,越经常地重复这种简单的“锤与砧” 的机动,敌之损失就越大,并且随着敌之攻击力的减弱,他将被迫节节后退,直到被赶入一个角落,因缺乏燃料而投降为止。
虽然关于坦克战术的这个例子本身是简单的,但为了说明它可能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把上述双方的兵力扩大五倍就够了。这时将会看出,为了集中兵力并防止分散,控制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根据计划,双方各自使用的六个群或装甲连之间将存在一种总的关系,以及不是因为计划而是因为敌之行动的影响,任何一个群及其友邻群之间也存在一种个别关系。为了指挥一个群抗击敌之一个群,制空权将有很大帮助;但要指挥一个群抗击数个群,或要指挥若干群抗击若干群,制空权成为主要的了,因为没有制空权,即使战场格外开阔,要发现敌之各种阵地和运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这些战术而论,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加以考察,那就是坦克将怎样与坦克交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能是:通常,不是一辆坦克对一辆坦克交战,而是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当然,假如一辆坦克与敌之一辆坦克遭遇,它们之间将要发生战斗;可是,如果实施有效的控制,这种交战可能证明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因为这种交战的多样性将表明已经失去了控制。
再者,当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时,不应毫无目的地开火,而应集中火力,首先打敌之指挥坦克(若能识别敌之指挥坦克),或者打敌之先头坦克;假如敌之先头坦克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尔后就打其下一辆坦克。
(2)坦克打反坦克武器的问题。除了地雷之外,还有两种真正的反坦克武器:火炮和反坦克机枪,它们都能从坦克内发射,也都能在坦克外发射。当在坦克外发射时,虽然失去了机动力,但却获得了极大的射击精度,因为从固定平台上发射的火炮,与从快速运动中的平台上发射的火炮其精度是不能相比的。
当一辆运动中的坦克被迫在开阔地进攻一门非装甲火炮时,对其最危险的射距介于八百和一千码之间。
虽然坦克在较近的距离上暴露的目标较大,可是,坦克越靠近目标,其本身火力的死界也就越大。另外,若坦克按之字形的路线跃进—— 即与火炮的射向呈角度地前进,越接近火炮,火炮就得越快地调动方向,而火炮越快地调动方向,其射击精度也就越低。假如这个情况发生在距火炮五百码以内,火炮十有八九被摧毁。
但是,当我们考虑到有装甲防护的火炮时,无论火炮是安装在坦克上还是安装在防弹转塔内,进攻的问题就还要困难得多,虽然依旧存在着要调动方向来对付运动目标这个固有的不利条件,但是,火炮的装甲能防坦克机枪的火力这个事实将使局面发生逆转。坦克越接近,不论是否与火炮射向呈角度地接近,坦克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问题与一艘战舰进攻海岸要塞的问题非常类似。
在有装甲防护的反坦克机枪的情况下,关于进攻的这个问题就越加复杂,因为这种武器体积比较小,能够隐蔽,并能够在近距离——即在其对一辆接近的坦克不至于有脱靶可能的距离上突然地实施密集射击。
由此可以看出,应当避免正面进攻,除非经过充分准备对正面进攻进行掩护。因为准备需要时间,并因为野战进攻发展快,所以能够用于准备的时间将是很少的。
总的结论是,有装甲防护的、静止的反坦克武器是不利于运动中的坦克进攻的目标。
当然,如果是正面进攻,甚至在翼侧或后方发动进攻的条件上,也必须记住,坦克或装甲转塔上的火炮或机枪能够在数秒钟内转动一周来抗击这种进攻。防御越机动——即越能在防御地点调动武器,其威力就越大;因此,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坦克是一种能够机动、带有装甲、在行进间和静止间都能射击的武器。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67. 进攻中的坦克
要讨论进攻中坦克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尚无实践经验作为讨论的基础。在上次战争中,坦克受到了步兵的严重束缚,因此,能够从那个时期的战斗中学到的经验寥寥无几。自从上次战争以来,坦克的作战思想已掺杂进了许多其它作战思想,例如炮兵掩护射击、反坦克防护、与步兵乃至骑兵协同,使之陷入毫无解决希望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唯一要做的事情似乎首先是要尽可能简单地计划交战之前可能发生的各种行动,然后要制定特别简单的战斗计划,并根据此计划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
首先由飞机发出关于敌军接近的通知,在敌对双方的装甲车辆和游击分队之间几乎肯定会发生实际接触。假设敌为X,我为Y,以后会发生什么行动呢?
X一方当然不会盲目地向前运动,它将决心在没有得到充分的情报以前不采取任何明确的行动。
同时,装甲车和游击分队将开进,也有可能实施佯攻和分散敌注意力的行动。
如果双方决心打到底。(这种情况将是很少的),双方将不得不制定进攻计划,其中制约因素将包括:敌之兵力、地形性质以及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或近或远。假如双方兵力大致相同,那么X一方之目的将是:
(1)歼灭Y一方之坦克部队并攻占其反坦克基地;
(2)或者切断Y一方之坦克部队与基地的联系,迫使其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3)或者迫使Y一方撤出其作战地区,退到其它某个地区。
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见图十一)。X一方和Y一方所在地区如图所示。X一方决定将其反坦克基地由a运动到b,并向c佯攻,以便把Y一方吸引到该方向。然后,在夜暗的掩护下向d运动,并由此插到Y一方之坦克部队和其位于c的反坦克基地之间,因此,X一方的目的就是上述的第二个目的,也就是说,要迫使敌方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Y一方通过游击分队获得关于X一方移动反坦克基地的情报,根据当地的地形来衡量敌之基地的移动,怀疑X一方向c之运动是佯攻;因此,它仅在f地区留下一支缩额部队,而将主力后撤到e。
X一方因对这一机动毫无所知,故于次日晨由d进到g;但是,Y一方在猜出其意图后已离开其在e附近的阵地,向h前进,转到X一方之右翼,尔后将其赶向位于i的沼泽地和丘陵地。为此,它配备兵力如下:一支侦察坦克部队在其右翼和后方有侦察车的掩护下,向h前进,留在f的一支部队在此前卫的左翼侧配合行动,这支留在f的部队,目的是要与敌交战,并把敌吸引到自己方向上来。主力部队在有侦察车保护右前翼侧的前卫的掩护下机动,其后方是预备队。主力部队的目的是要在X一方调过方向与前卫交战时打击其左翼侧和后方。
然而,X一方并没落入这个陷阱。当与Y一方之前卫遭遇时,它尚未肯定Y一方之前卫是否从f来,并有本队在后面跟进,也就是说,Y是否在 j-k-l-m地区行动,或者从e进入k-n-o-m地区。当通过空中侦察获悉其敌方部队位于这两个地区中的后一个地区时,由于不希望与其正面交战,它即缓缓后退,最后退到其位于b的反坦克支撑点。虽然会发生一定数量的小冲突,但没有发生战斗,因为双方都没有做出有失面子的事情,我认为,在机械化战争中,这种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
上面是关于战斗的一般概述,下面将讨论分队战术并详细考察两种作战行动,即对运动之敌和对驻止之敌所采取的行动。
(1)坦克打坦克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值得讨论的实际战争经验,所以我所说的纯粹是假设。通常,似乎会发生难以分辨敌友的混战。
全部问题的确是一个保持控制的内题。如果侦察坦克在战斗坦克之前机动,显然会保持较大的队形,因为战斗坦克的队形不大可能分散。然而,侦察坦克与侦察坦克交战的时刻是会到来的,这就是说,这支屏护部队将迅速地发展为机动射击线上的部队。那么,这支部队以及战斗部队或主力部队应当据之行动的一般战术理论又应当是什么呢?我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一般地貌中去找。地面是不可能绝对水平的,地面很可能到处起伏不平,并从而提供隐蔽的接近路。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接近路,以掩护运动,尤其是占领能够实施短停射击的阵地。换一句话来说,进攻术大致上将在于建立能够把精心指挥的火力导向敌坦克的机动支撑点,而其他部队的运动中的坦克则把敌赶向这些支撑点。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假设有一支装备有侦察坦克、战斗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部队,图十二以简单的形式示出了这些战术,而这些战术又使人们回想起与骑兵协同的马挽炮兵的老战术。敌之前进路线在图中以字母a表示,我军的配置如下:b1、b2和b3为侦察坦克,c为战斗坦克,d为自行火炮。随敌之前进,b2与之交战,而c则在b1火力的掩护下进入战斗,并因而发生了遭遇战斗。与此同时,d在b3的保护下,利用地形的掩护,迅速向e机动,c则试图将敌赶向e。若c达成意图,那么敌就直接进入e的有效射程以内,d就向敌开火。
虽然就我看来,这些战术将导致令人吃惊的或迅速的决心,这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但是,越经常地重复这种简单的“锤与砧” 的机动,敌之损失就越大,并且随着敌之攻击力的减弱,他将被迫节节后退,直到被赶入一个角落,因缺乏燃料而投降为止。
虽然关于坦克战术的这个例子本身是简单的,但为了说明它可能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把上述双方的兵力扩大五倍就够了。这时将会看出,为了集中兵力并防止分散,控制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根据计划,双方各自使用的六个群或装甲连之间将存在一种总的关系,以及不是因为计划而是因为敌之行动的影响,任何一个群及其友邻群之间也存在一种个别关系。为了指挥一个群抗击敌之一个群,制空权将有很大帮助;但要指挥一个群抗击数个群,或要指挥若干群抗击若干群,制空权成为主要的了,因为没有制空权,即使战场格外开阔,要发现敌之各种阵地和运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这些战术而论,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加以考察,那就是坦克将怎样与坦克交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能是:通常,不是一辆坦克对一辆坦克交战,而是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当然,假如一辆坦克与敌之一辆坦克遭遇,它们之间将要发生战斗;可是,如果实施有效的控制,这种交战可能证明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因为这种交战的多样性将表明已经失去了控制。
再者,当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时,不应毫无目的地开火,而应集中火力,首先打敌之指挥坦克(若能识别敌之指挥坦克),或者打敌之先头坦克;假如敌之先头坦克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尔后就打其下一辆坦克。
(2)坦克打反坦克武器的问题。除了地雷之外,还有两种真正的反坦克武器:火炮和反坦克机枪,它们都能从坦克内发射,也都能在坦克外发射。当在坦克外发射时,虽然失去了机动力,但却获得了极大的射击精度,因为从固定平台上发射的火炮,与从快速运动中的平台上发射的火炮其精度是不能相比的。
当一辆运动中的坦克被迫在开阔地进攻一门非装甲火炮时,对其最危险的射距介于八百和一千码之间。
虽然坦克在较近的距离上暴露的目标较大,可是,坦克越靠近目标,其本身火力的死界也就越大。另外,若坦克按之字形的路线跃进—— 即与火炮的射向呈角度地前进,越接近火炮,火炮就得越快地调动方向,而火炮越快地调动方向,其射击精度也就越低。假如这个情况发生在距火炮五百码以内,火炮十有八九被摧毁。
但是,当我们考虑到有装甲防护的火炮时,无论火炮是安装在坦克上还是安装在防弹转塔内,进攻的问题就还要困难得多,虽然依旧存在着要调动方向来对付运动目标这个固有的不利条件,但是,火炮的装甲能防坦克机枪的火力这个事实将使局面发生逆转。坦克越接近,不论是否与火炮射向呈角度地接近,坦克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问题与一艘战舰进攻海岸要塞的问题非常类似。
在有装甲防护的反坦克机枪的情况下,关于进攻的这个问题就越加复杂,因为这种武器体积比较小,能够隐蔽,并能够在近距离——即在其对一辆接近的坦克不至于有脱靶可能的距离上突然地实施密集射击。
由此可以看出,应当避免正面进攻,除非经过充分准备对正面进攻进行掩护。因为准备需要时间,并因为野战进攻发展快,所以能够用于准备的时间将是很少的。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总的结论是,有装甲防护的、静止的反坦克武器是不利于运动中的坦克进攻的目标。
当然,如果是正面进攻,甚至在翼侧或后方发动进攻的条件上,也必须记住,坦克或装甲转塔上的火炮或机枪能够在数秒钟内转动一周来抗击这种进攻。防御越机动——即越能在防御地点调动武器,其威力就越大;因此,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坦克是一种能够机动、带有装甲、在行进间和静止间都能射击的武器。
68. 进攻中的骑兵
虽然在装甲车辆之间的战斗中骑兵毫无用武之地,但绝不应忘记,骑兵的思想是机械化战争所必不可少的。装甲能使骑兵原来具有的机动力再次支配战场,这正是机械化战争优于步兵战的原因。
骑兵处于极盛时期,经常能够作为独立兵种作战,可是,当骑兵与徒步士兵相结合时,骑兵战术作为一种学术就发展到了顶点,因为徒步士兵能够建立保护性的战术基地,有助于骑兵发挥其机动力和实施攻击性作战行动。从古代战争,如阿贝拉之战(公元前331年),中世纪战争,如杜普林-穆伊尔之战(1332年)和近代的腓特烈国王战役中可以找到这类例子,经过那个骑士年代以后,骑兵的作用开始下降,而在采用来复枪之后,骑兵就很快地脱离了其步兵基地,因为他们的乘马攻击力日益被子弹所减弱。
上次世界大战的静止性质是由下面这个事实所造成:即,从步兵基地不可能发挥持续的机动力,这是一场保护性战术基地的战争,因此,堑壕战或围攻战占主导地位,因为不再可能从步兵基地发挥骑兵的机动力,故要竭尽全力从炮兵基地发挥步兵的机动力。然而,战术方法的这一变化却没有成功,因为步兵不再可能象七十五年以前的骑兵冒着滑膛枪和发射霰弹的火炮的火力前进那样,冒着现代步枪和机枪的火力前进。解决这个问题要有防弹的马匹和骑兵,而坦克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纵贯历史,当骑兵的机动力与步兵的保护力相结合时,骑兵战术就处在全盛时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要把坦克部队与反坦克部队相结合,坦克行动与反坦克行动相结合,要把一个视如锤,把另一个视作砧,也就是说,要使两者互为补充。假如这种坦克作战思想始终有一个支持者,那它就是骑兵,因为今天的坦克作战思想正是昨天的骑兵作战思想。
69. 进攻中的工兵
在机械化战争中,工兵,无论从这个词的那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战斗员,是反坦克组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兵要设计反坦克防御——挖什么工事,布设什么地雷场,架设或炸毁什么桥梁,使用什么毒气以及建立什么反毒气防御。为了帮助工兵完成这些不同的任务,在将来的战争中,工兵多半要装备有反坦克壕挖掘机、布雷装置、机械式或诱爆式扫雷器材、架桥车以及坦克,并且坦克要配备施放毒气和有毒烟云以及用化学泡沫剂洗消地面的装备。
70. 进攻中的飞机
飞机在进攻中与机械化部队协同时,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直接击败敌空军,或者通过攻击距离遥远的、敌不得不加以防御的某个指挥中心,把敌空军调离战场,从而取得局部制空权。
(2)发现敌人,保持与敌接触,观察敌之运动并迅速报告,以获取情报。
(3)详细地对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现敌设置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的所有位置进行侦察,以保护进攻部队。如果不用飞机对敌军和地形仔细地进行侦察,在进攻中,坦克就会失去其大部分威力。空战的战术基地不是遥远的飞机场,而是反坦克基地,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取最多的情报,在空中的机械化兵种和地面上的诸机械化兵种之间的协同必须尽可能密切。
因而,反坦克基地应当包括飞机着陆场,并应编有防空部队,因为它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如果没有防空部队,它就不能构成对飞机的保护性基地。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整个部队都要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空军必须与防空部队紧密协同,而且他们和野战部队也一定必须接受统一的指挥——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67. 进攻中的坦克
要讨论进攻中坦克的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尚无实践经验作为讨论的基础。在上次战争中,坦克受到了步兵的严重束缚,因此,能够从那个时期的战斗中学到的经验寥寥无几。自从上次战争以来,坦克的作战思想已掺杂进了许多其它作战思想,例如炮兵掩护射击、反坦克防护、与步兵乃至骑兵协同,使之陷入毫无解决希望的境地。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唯一要做的事情似乎首先是要尽可能简单地计划交战之前可能发生的各种行动,然后要制定特别简单的战斗计划,并根据此计划处理可能发生的情况。
首先由飞机发出关于敌军接近的通知,在敌对双方的装甲车辆和游击分队之间几乎肯定会发生实际接触。假设敌为X,我为Y,以后会发生什么行动呢?
X一方当然不会盲目地向前运动,它将决心在没有得到充分的情报以前不采取任何明确的行动。
同时,装甲车和游击分队将开进,也有可能实施佯攻和分散敌注意力的行动。
如果双方决心打到底。(这种情况将是很少的),双方将不得不制定进攻计划,其中制约因素将包括:敌之兵力、地形性质以及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敌之反坦克基地的位置或近或远。假如双方兵力大致相同,那么X一方之目的将是:
(1)歼灭Y一方之坦克部队并攻占其反坦克基地;
(2)或者切断Y一方之坦克部队与基地的联系,迫使其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3)或者迫使Y一方撤出其作战地区,退到其它某个地区。
现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见图十一)。X一方和Y一方所在地区如图所示。X一方决定将其反坦克基地由a运动到b,并向c佯攻,以便把Y一方吸引到该方向。然后,在夜暗的掩护下向d运动,并由此插到Y一方之坦克部队和其位于c的反坦克基地之间,因此,X一方的目的就是上述的第二个目的,也就是说,要迫使敌方因缺乏燃料而投降。
Y一方通过游击分队获得关于X一方移动反坦克基地的情报,根据当地的地形来衡量敌之基地的移动,怀疑X一方向c之运动是佯攻;因此,它仅在f地区留下一支缩额部队,而将主力后撤到e。
X一方因对这一机动毫无所知,故于次日晨由d进到g;但是,Y一方在猜出其意图后已离开其在e附近的阵地,向h前进,转到X一方之右翼,尔后将其赶向位于i的沼泽地和丘陵地。为此,它配备兵力如下:一支侦察坦克部队在其右翼和后方有侦察车的掩护下,向h前进,留在f的一支部队在此前卫的左翼侧配合行动,这支留在f的部队,目的是要与敌交战,并把敌吸引到自己方向上来。主力部队在有侦察车保护右前翼侧的前卫的掩护下机动,其后方是预备队。主力部队的目的是要在X一方调过方向与前卫交战时打击其左翼侧和后方。
然而,X一方并没落入这个陷阱。当与Y一方之前卫遭遇时,它尚未肯定Y一方之前卫是否从f来,并有本队在后面跟进,也就是说,Y是否在 j-k-l-m地区行动,或者从e进入k-n-o-m地区。当通过空中侦察获悉其敌方部队位于这两个地区中的后一个地区时,由于不希望与其正面交战,它即缓缓后退,最后退到其位于b的反坦克支撑点。虽然会发生一定数量的小冲突,但没有发生战斗,因为双方都没有做出有失面子的事情,我认为,在机械化战争中,这种情况是会经常发生的。
上面是关于战斗的一般概述,下面将讨论分队战术并详细考察两种作战行动,即对运动之敌和对驻止之敌所采取的行动。
(1)坦克打坦克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没有任何值得讨论的实际战争经验,所以我所说的纯粹是假设。通常,似乎会发生难以分辨敌友的混战。
全部问题的确是一个保持控制的内题。如果侦察坦克在战斗坦克之前机动,显然会保持较大的队形,因为战斗坦克的队形不大可能分散。然而,侦察坦克与侦察坦克交战的时刻是会到来的,这就是说,这支屏护部队将迅速地发展为机动射击线上的部队。那么,这支部队以及战斗部队或主力部队应当据之行动的一般战术理论又应当是什么呢?我认为,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一般地貌中去找。地面是不可能绝对水平的,地面很可能到处起伏不平,并从而提供隐蔽的接近路。应当尽可能地利用这些接近路,以掩护运动,尤其是占领能够实施短停射击的阵地。换一句话来说,进攻术大致上将在于建立能够把精心指挥的火力导向敌坦克的机动支撑点,而其他部队的运动中的坦克则把敌赶向这些支撑点。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假设有一支装备有侦察坦克、战斗坦克和自行火炮的部队,图十二以简单的形式示出了这些战术,而这些战术又使人们回想起与骑兵协同的马挽炮兵的老战术。敌之前进路线在图中以字母a表示,我军的配置如下:b1、b2和b3为侦察坦克,c为战斗坦克,d为自行火炮。随敌之前进,b2与之交战,而c则在b1火力的掩护下进入战斗,并因而发生了遭遇战斗。与此同时,d在b3的保护下,利用地形的掩护,迅速向e机动,c则试图将敌赶向e。若c达成意图,那么敌就直接进入e的有效射程以内,d就向敌开火。
虽然就我看来,这些战术将导致令人吃惊的或迅速的决心,这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但是,越经常地重复这种简单的“锤与砧” 的机动,敌之损失就越大,并且随着敌之攻击力的减弱,他将被迫节节后退,直到被赶入一个角落,因缺乏燃料而投降为止。
虽然关于坦克战术的这个例子本身是简单的,但为了说明它可能会变得多么复杂,只要把上述双方的兵力扩大五倍就够了。这时将会看出,为了集中兵力并防止分散,控制就一定会成为一个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根据计划,双方各自使用的六个群或装甲连之间将存在一种总的关系,以及不是因为计划而是因为敌之行动的影响,任何一个群及其友邻群之间也存在一种个别关系。为了指挥一个群抗击敌之一个群,制空权将有很大帮助;但要指挥一个群抗击数个群,或要指挥若干群抗击若干群,制空权成为主要的了,因为没有制空权,即使战场格外开阔,要发现敌之各种阵地和运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就这些战术而论,还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加以考察,那就是坦克将怎样与坦克交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可能是:通常,不是一辆坦克对一辆坦克交战,而是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当然,假如一辆坦克与敌之一辆坦克遭遇,它们之间将要发生战斗;可是,如果实施有效的控制,这种交战可能证明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例外,因为这种交战的多样性将表明已经失去了控制。
再者,当坦克部队与坦克部队交战时,不应毫无目的地开火,而应集中火力,首先打敌之指挥坦克(若能识别敌之指挥坦克),或者打敌之先头坦克;假如敌之先头坦克被打得丧失了战斗力,尔后就打其下一辆坦克。
(2)坦克打反坦克武器的问题。除了地雷之外,还有两种真正的反坦克武器:火炮和反坦克机枪,它们都能从坦克内发射,也都能在坦克外发射。当在坦克外发射时,虽然失去了机动力,但却获得了极大的射击精度,因为从固定平台上发射的火炮,与从快速运动中的平台上发射的火炮其精度是不能相比的。
当一辆运动中的坦克被迫在开阔地进攻一门非装甲火炮时,对其最危险的射距介于八百和一千码之间。
虽然坦克在较近的距离上暴露的目标较大,可是,坦克越靠近目标,其本身火力的死界也就越大。另外,若坦克按之字形的路线跃进—— 即与火炮的射向呈角度地前进,越接近火炮,火炮就得越快地调动方向,而火炮越快地调动方向,其射击精度也就越低。假如这个情况发生在距火炮五百码以内,火炮十有八九被摧毁。
但是,当我们考虑到有装甲防护的火炮时,无论火炮是安装在坦克上还是安装在防弹转塔内,进攻的问题就还要困难得多,虽然依旧存在着要调动方向来对付运动目标这个固有的不利条件,但是,火炮的装甲能防坦克机枪的火力这个事实将使局面发生逆转。坦克越接近,不论是否与火炮射向呈角度地接近,坦克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我们在这里所面临的问题与一艘战舰进攻海岸要塞的问题非常类似。
在有装甲防护的反坦克机枪的情况下,关于进攻的这个问题就越加复杂,因为这种武器体积比较小,能够隐蔽,并能够在近距离——即在其对一辆接近的坦克不至于有脱靶可能的距离上突然地实施密集射击。
由此可以看出,应当避免正面进攻,除非经过充分准备对正面进攻进行掩护。因为准备需要时间,并因为野战进攻发展快,所以能够用于准备的时间将是很少的。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总的结论是,有装甲防护的、静止的反坦克武器是不利于运动中的坦克进攻的目标。
当然,如果是正面进攻,甚至在翼侧或后方发动进攻的条件上,也必须记住,坦克或装甲转塔上的火炮或机枪能够在数秒钟内转动一周来抗击这种进攻。防御越机动——即越能在防御地点调动武器,其威力就越大;因此,威力最大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本身——坦克是一种能够机动、带有装甲、在行进间和静止间都能射击的武器。
68. 进攻中的骑兵
虽然在装甲车辆之间的战斗中骑兵毫无用武之地,但绝不应忘记,骑兵的思想是机械化战争所必不可少的。装甲能使骑兵原来具有的机动力再次支配战场,这正是机械化战争优于步兵战的原因。
骑兵处于极盛时期,经常能够作为独立兵种作战,可是,当骑兵与徒步士兵相结合时,骑兵战术作为一种学术就发展到了顶点,因为徒步士兵能够建立保护性的战术基地,有助于骑兵发挥其机动力和实施攻击性作战行动。从古代战争,如阿贝拉之战(公元前331年),中世纪战争,如杜普林-穆伊尔之战(1332年)和近代的腓特烈国王战役中可以找到这类例子,经过那个骑士年代以后,骑兵的作用开始下降,而在采用来复枪之后,骑兵就很快地脱离了其步兵基地,因为他们的乘马攻击力日益被子弹所减弱。
上次世界大战的静止性质是由下面这个事实所造成:即,从步兵基地不可能发挥持续的机动力,这是一场保护性战术基地的战争,因此,堑壕战或围攻战占主导地位,因为不再可能从步兵基地发挥骑兵的机动力,故要竭尽全力从炮兵基地发挥步兵的机动力。然而,战术方法的这一变化却没有成功,因为步兵不再可能象七十五年以前的骑兵冒着滑膛枪和发射霰弹的火炮的火力前进那样,冒着现代步枪和机枪的火力前进。解决这个问题要有防弹的马匹和骑兵,而坦克就是这个问题的答案。
纵贯历史,当骑兵的机动力与步兵的保护力相结合时,骑兵战术就处在全盛时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即要把坦克部队与反坦克部队相结合,坦克行动与反坦克行动相结合,要把一个视如锤,把另一个视作砧,也就是说,要使两者互为补充。假如这种坦克作战思想始终有一个支持者,那它就是骑兵,因为今天的坦克作战思想正是昨天的骑兵作战思想。
69. 进攻中的工兵
在机械化战争中,工兵,无论从这个词的那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战斗员,是反坦克组织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兵要设计反坦克防御——挖什么工事,布设什么地雷场,架设或炸毁什么桥梁,使用什么毒气以及建立什么反毒气防御。为了帮助工兵完成这些不同的任务,在将来的战争中,工兵多半要装备有反坦克壕挖掘机、布雷装置、机械式或诱爆式扫雷器材、架桥车以及坦克,并且坦克要配备施放毒气和有毒烟云以及用化学泡沫剂洗消地面的装备。
70. 进攻中的飞机
飞机在进攻中与机械化部队协同时,有以下三个目的:
(1)通过直接击败敌空军,或者通过攻击距离遥远的、敌不得不加以防御的某个指挥中心,把敌空军调离战场,从而取得局部制空权。
(2)发现敌人,保持与敌接触,观察敌之运动并迅速报告,以获取情报。
(3)详细地对地区以及有可能发现敌设置火炮和反坦克武器的所有位置进行侦察,以保护进攻部队。如果不用飞机对敌军和地形仔细地进行侦察,在进攻中,坦克就会失去其大部分威力。空战的战术基地不是遥远的飞机场,而是反坦克基地,因为为了节省时间和获取最多的情报,在空中的机械化兵种和地面上的诸机械化兵种之间的协同必须尽可能密切。
因而,反坦克基地应当包括飞机着陆场,并应编有防空部队,因为它有可能遭到敌机的空袭,如果没有防空部队,它就不能构成对飞机的保护性基地。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整个部队都要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不仅空军必须与防空部队紧密协同,而且他们和野战部队也一定必须接受统一的指挥——形成“三位一体”的指挥。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8 19:12:00 +0800 CST  
申精,此贴可精否?
@qdkfc@天佑侠

楼主 s171313949  发布于 2013-02-09 17:37:00 +0800 CST  

楼主:s171313949

字数:68227

发表时间:2013-02-09 01: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2-17 00:35:20 +0800 CST

评论数:7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