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白垩纪北美洲恐龙动物群的变迁——第二期

卡莲和八重樱镇楼,敬那些逝去但不朽的生命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0:11:00 +0800 CST  
也许任何事的起点都比想象中更加久远——我说的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0:12:00 +0800 CST  
一亿年前,当晚白垩纪开始的时候,北美洲大陆的动物群并没有与早白垩纪的先辈出现多大的区别,一些动物群(比如雪松山组mussentuchit段)甚至直接横跨了早晚白垩纪的边界,腱龙和原赖氏龙这样的大型鸟脚类用先进的颌部咀嚼着坚硬的植物,阿比杜斯龙(可能还有索诺拉龙)这样的腕龙科和其他巨龙形类四处漫步寻找大片的森林,活堡龙这样的结节龙科和一些原始的甲龙科缓慢前行着,靠全身装甲阻挡掠食者,对付当时时隐时现的驰龙科等小型掠食者也差不多足够了,那时最晚的恐爪龙也许还在不怀好意地窥伺着周围的素食动物,但即使凶残的恐爪龙也必须小心,因为他们身边还有一种更加庞大的掠食者——西雅茨龙可能是北美洲最早的暴龙超科(有观点认为属于大盗龙类)。在这片在熟悉的,仿佛还停留在阿尔比阶的场景之下,一场巨变正在悄然酝酿。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0:28:00 +0800 CST  
几百万年在地质学上并不算长,就在短短几百万年后,一个全新的动物群将在北美洲南部扎根,这是北美洲动物群翻天覆地变化的开始。大约九千一百万年前的土仑阶中期,新墨西哥州的祖尼盆地生活着一些奇特的恐龙种类,比如水桶身材的,长有巨爪的镰刀龙类(懒爪龙),当然还有白垩纪中期各大陆都很常见的鸭嘴龙超科,不过最与众不同的是一类新出现的恐龙——眼睛上方长有额角的角龙超科,而他们的天敌,当时还没什么特点的暴龙超科同样是日后动物群的关键成员。图为祖尼盆地未命名的暴龙超科,也就是BBC恐龙星球中“祖尼暴龙”的原型。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0:51:00 +0800 CST  
之后发生了什么呢?很遗憾,目前我们无法完全复原,因为之后将近一千万年的时间里,北美洲鲜少有恐龙化石发现,也许是因为全球范围内海平面的大幅上升,北美洲的大部分区域被海水淹没。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出现了一条南北向纵贯北美洲的西部内陆海道,在晚白垩纪,西部内陆海道的海平面进一步上升,淹没了北美洲的大部分区域,众所周知在八千多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北美洲的西部内陆海道地区生活着大量海生蜥形纲动物像是沧龙科,蛇颈龙类和海龟,还有海鸟(比如黄昏鸟)和靠海而生的翼龙类,当然也少不了鲨鱼,剑射鱼和头足纲等地道的海洋生物。而在陆地生活的恐龙退居到两块主要的陆地上,这几百万年中北美洲恐龙动物群的几乎一切变化都发生在这两块,尤其是西边那块陆地上。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1:42:00 +0800 CST  
当我们比较现在与白垩纪北美洲的地图,会发现大陆板块的形状几乎没有变化,只是多了这片内陆海,而两块主要的陆地刚好对应现在的落基山脉和阿巴拉契亚山脉,而当时的落基山脉和周围的高地还有一个更加耳熟能详的名字——拉腊米迪亚。不难看出,在海平面远高于现在的时期,正是这两片高大的山脉露出海面,形成了两块生机盎然的陆地,形成了北美洲恐龙繁荣昌盛的家园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1:57:00 +0800 CST  
可以说,没有这两块高地,就不会有北美洲多样的恐龙动物群,而这两片山地的形成,要追溯到远早于恐龙的年代。五亿五千万年前,昙花一现的潘诺西亚大陆裂解,北美克拉通(劳伦大陆)成为了一块独立的大陆板块,不过当时的二氧化碳含量远高于现在,海平面自然也很高,像白垩纪一样北美洲被一片浅海分隔成一系列岛屿。在当时,落基山脉南部可能已经隆起形成露出海面形成岛屿。必须要声明,古生代地图争议比较大,常有不同版本。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当时落基山脉的北部还未形成,因为这一地区还将成为另一场巨大变革的重要根据地。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6 22:39:00 +0800 CST  
大约五亿一千万年前,落基山脉的北部被一片浅海覆盖,继澄江动物群等根据地之后,这里成为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较晚的一处中心地带。未来这里将是北美洲恐龙重要的栖息地,而早在寒武纪中期,这里就已经是一片世外桃源,当然,也是生存的角斗场。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7 08:40:00 +0800 CST  
在落基山脉的大部分或全部都还在海平面以下时,北美洲另一座重要的山脉开始崛起,奥陶纪中期,北美洲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开始了强烈的造山运动,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山脉之一。图:泥盆纪时期的阿巴拉契亚地区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7 08:47:00 +0800 CST  
最晚在石炭纪(大约325ma),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南部已经隆起,成为超级大陆中心的一系列山脉中的组成部分,随着各陆块相继与南方大陆靠拢,逐渐形成盘古大陆,各大陆相接的边缘被连绵不绝的山脉缝合在一起,北美的阿巴拉契亚龙(应该还有落基山脉)与非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在摩洛哥相连,而在西班牙则与内华达山脉相连。有观点认为,正是这些巨大的山脉形成了深入超级大陆各地的河流水系,为肉鳍鱼类和四足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8 11:00:00 +0800 CST  
两亿年前,随着北大西洋的形成,泛大陆从南北美洲的连接处开始裂解,此后阿巴拉契亚山脉与非洲的连接成了劳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最后的联系之一,异特龙,角鼻龙,腕龙科和剑龙科等恐龙类群就沿着这条道路在北美与非洲之间往来。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8 11:39:00 +0800 CST  
在早白垩纪,古老的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如同盘古大陆分裂一样,地壳的裂缝成了岩浆喷出地表,释放来自地球内部压力的通道,海水被岩浆加热而膨胀,加上大片海底火山的形成导致海床的抬升,导致全球范围内海平面的急剧上升,非洲,澳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大片区域都被海水淹没。北冰洋向南扩张,特提斯海则向北,二者一起向北美洲的中央海侵,它们相连之后形成穿过北美洲大陆的西部内陆海道(也叫北美洲内海),北美洲板块只剩两片高地露出海面,西部的落基山脉(也就是拉腊米迪亚)和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8 19:49:00 +0800 CST  
冈瓦纳大陆的分裂引发的大规模火山活动和海平面升降进一步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也许这就是白垩纪中期物种灭绝和生态变迁的关键原因,就在这个动荡的年代,一种从未在北美洲出现过的恐龙从亚洲迁徙而来——角龙类。有颈盾的新角龙类在白垩纪早期阿普第阶的亚洲北部首次抛头露面,在晚白垩纪,新角龙类成了角龙下目仅有的类群,并且开始繁荣壮大。图:早白垩纪的基干新角龙类。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8 20:13:00 +0800 CST  
九千多万年前的森诺曼阶晚期,全球的生态面貌开始发生巨大改变,伴随着各大陆大型蜥脚类的衰落,鲨齿龙科退出了顶级掠食者的位置,棘龙科也从化石记录中消失,而几乎紧随其后的是,长有一对额角的角龙超科在劳亚大陆出现。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8 20:23:00 +0800 CST  
尽管角龙科未来会成为北美洲西部最常见的恐龙之一,最初的角龙超科却很罕见,只有图兰角龙和祖尼角龙两种,发现的标本也不多,图兰角龙发现于西亚(这一带的恐龙动物群向来不怎么明确),比较接近北美洲,几乎可以的是确定这类动物从西亚向西进入了北美洲,但祖尼角龙与图兰角龙生活的地区相差很远(祖尼角龙生活在拉腊米迪亚南部),我们无法确定角龙超科如何迁徙并在北美洲定居,甚至也无从得知之后的进化史,因为化石记录陷入了断层,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晚白垩纪早期,角龙超科并不是唯一从亚洲迁徙到北美的类群。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9 10:18:00 +0800 CST  
尽管祖尼角龙所在的土仑阶,北美洲已经有暴龙超科存在,演化成暴龙科的那一支或许是留在亚洲的类群。暴龙超科的化石记录曾有数千万年的缺失,而雄关龙(早白垩纪阿尔比阶)和帖木儿龙(土仑阶)的发现开始填补这个空缺,其中年代更晚,更接近暴龙科的帖木儿龙与图兰角龙生活在同一动物群,也许只是巧合,但也有可能,早在九千万年前,暴龙和三角龙的祖先类型(不一定是直接祖先)已经建立了微妙的联系。图:雄关龙和帖木儿龙化石被发现的部分。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9 10:42:00 +0800 CST  
暴龙超科究竟起源于哪里,直到现在也没有定论,但另一类拉腊米迪亚常见的恐龙类群几乎可以肯定是来自亚洲——早在白垩纪早期,伤齿龙科就在内外蒙古一代安家落户,实际上整个伤齿龙科大部分已知种类都发现于这一地带,原始伤齿龙科在阿普第阶的热河群以及临近区域(比如河北的金凤鸟)首次露面,进步的伤齿龙科早在阿尔比阶就在内蒙古定居(中国鸟脚龙),像很多其他类群一样,伤齿龙科的化石记录在晚白垩纪出现了一段空缺,坎帕阶之前仅有保存状况很差的甘肃民和组和年代不确定的内蒙古二连组有破碎的化石,考虑到坎帕阶伤齿龙科的多样性,伤齿龙科的辐射演化应该不会比坎帕阶早太多,但一定早于八千万年前,因为那个时候,伤齿龙科不仅重出江湖,而且是在一个有些意外的地方——拉腊米迪亚中部。图:中国鸟脚龙已发现部分和未命名的伤齿龙科标本。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09 11:18:00 +0800 CST  
拉腊米迪亚另一类可能起源于亚洲的恐龙是一类形态与伤齿龙科有些相似的兽脚类——似鸟龙科。最早的似鸟龙科出现在在晚白垩纪早期(大约是土仑阶)的内蒙古,中国似鸟龙生活在假鲨齿龙和吉兰泰龙的阴影之下,这里的鲨齿龙科等大型掠食者在当时还未灭绝,而大约同一时期,亚洲其他地区的生态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年代有争议的二连组同样在内蒙古,这里的动物群却截然不同:有暴龙超科(独龙)和窃蛋龙类(巨盗龙)为代表,伤齿龙科和伶盗龙亚科等等,而这里也正是已知最原始的似鸟龙科——古似鸟龙的家园。视线来到当时的乌兹别克斯坦,当暴龙超科与角龙超科已经开战,而古似鸟龙(未定种)就在这片变革的前沿,实际上,似鸟龙科似乎有极强的适应性,是时候同一个属甚至同一物种就能适应多种不同的环境,北美洲的似鸟龙科化石记录不早于坎帕阶,所以如果他们真的源于亚洲,迁徙到北美的时间不晚于坎帕阶早期。图:中国似鸟龙成年与幼年个体头骨和骨架复原,古似鸟龙骨骼复原。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10 08:59:00 +0800 CST  
九千万年前到八千万年前发生了很多事,角龙科就在这一时期出现并且分化成尖角龙亚科和开角龙亚科,暴龙科和鸭嘴龙科起源地点尚不明确(都有理论认为来自亚洲但也都有些问题),但也同样在北美分化成两个亚科,驰龙科的驰龙亚科(东山再起)和蜥鸟盗龙亚科逐渐壮大并最终成为常见的类群,伤齿龙科和纤角龙科从亚洲迁徙到达北美,换句话说,之后的主要动物群差不多都到齐了。大约八千一百万年前,海水退却,沧龙和无齿翼龙等西部内陆海道动物群的舞台逐渐收场,在拉腊米迪亚这片湿润的温床上,一批新的演员已经做好了登场的准备。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13 18:01:00 +0800 CST  
八千一百万年前,在拉腊米迪亚,至少两个截然不同的动物群登场了,在犹他州,最早的角龙科和暴龙科在露出海面不久的陆地上——machairoceratops和血王龙,血王龙的外表和一般的暴龙科没有多大差别,而早期角龙科已经开始展示多样的形态——这种角龙属于尖角龙亚科,不过最初的尖角龙亚科鼻子上方并没有角而是有一片明显的隆起,倒是眼睛上方有一对跟祖尼角龙和开角龙亚科如出一辙的额角,头骨前段看起来与祖尼角龙相差不大,但颈盾边缘出现了一排角状突起——颈盾缘骨突,这也是角龙科独有的特征。颈盾缘骨突的特化也是角龙科形态多样的重要因素之一,最早的尖角龙亚科已经有了明显的特化,最上方一对颈盾缘骨突延长变成一对向前弯曲的尖角。








楼主 印尼姬兜65  发布于 2017-03-13 20:05:00 +0800 CST  

楼主:印尼姬兜65

字数:7587

发表时间:2017-03-07 04: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31 23:11:24 +0800 CST

评论数:150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