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清末旧书《谏书稀庵笔记》

朕决定暂时将所有的娱乐活动限制于一本小书。。。。
每天读一段,
将译文连载到这里。

作者简介:
陈恒庆(1844~1920),字子久,清末官吏,潍城区松园子街人,他少年颖悟,读书勤奋,同治十二年乡试中举人,光绪十二年进士及第。他长期做京官,曾出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屯田司郎中等职.后到都察院做官,曾任巡城御史、兵种给事中、河南道监察御史、掌印给事中等职。60岁时辞官归里。终日与故友以文字为乐,常同潍城学者名流宴饮于十笏园内,诗词酬答,觞咏流连。著有《谏书稀庵文草》、《诗草》、《随笔》、《归里清草》、《清季野闻》等。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6-30 14:38:00 +0800 CST  
为什么选这本书呢,
第一,初学者了解历史,看二十四史,不如看古人的笔记作品。
第二,它每一篇都比较短。
第三,作者是山东潍县人。@剩人1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6-30 14:41:00 +0800 CST  
状元


有清以来,山东出过六个状元:聊城傅以渐、邓钟岳,济宁孙如瑾、孙毓溎,潍县曹鸿勋,王寿彭。

曹鸿勋中状元的时候,我还在家读书。过了二十年,王寿彭也中了状元,恰好他俩都住在南关新巷,是邻居。我那时候已经在京做事。有天我跟曹鸿勋说:“唉,想当年我在考卷上工工整整写了一大堆,才得了个二甲。早知道就搬你家隔壁来住了。”老曹说:“你住我隔壁也没用。知道问题在哪吗,问题出在你的字,非要自成一体,不苏不黄。要是我,我也不录取你。” 这话太打击我了,从此以后再没给人写过字。

王寿彭传胪的时候,我也在京城。按惯例,同乡京官要帮忙准备好荷包忠孝带,以备得了前十名,觐见皇帝的时候用。辰时刚过,阅卷大臣们进了皇宫,大家在外面等着。辰时一刻,大臣捧一张黄纸出来了,站在乾清门丹墀上,开始念名字:“王寿彭。”这家伙紧张得话都不会说了,旁边同乡替他喊:“再此!”帮他整好衣服,配上荷包忠孝带,扶上丹陛,立在大臣后面。然后继续念名字,喊一个上去一个,前十名都念完了,大臣领着这十个人进去见驾。完事出来,同乡官员们一块拥到山东会馆,“状元及第”牌匾、“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对联已经挂上了,会馆按惯例准备好一大笔银子,交给状元作应酬费,再给他一个账簿,日程怎么安排,宴会该邀请哪些人,上面都写得明明白白,他只要照着名单发请帖就行。

第二天,在会馆大摆宴席,照例吃完了还要看戏,不过我们山东会馆没有看戏这项,因为会馆大堂供着孔圣人,不能听那些靡靡之音。

第三天,皇帝驾临太和殿,状元榜眼探花三位上殿,三跪九叩,其他进士在午门外行礼。然后皇帝退朝,一大队人马带着黄榜,鼓乐仪仗,太监举着黄伞,从太和门、午门、端门正中一路出来,把黄榜悬在长安左门北墙上,旁边搭一彩棚,设一红案,摆着水果和酒,顺天府尹在那里,亲自敬状元榜眼探花各一杯。三人站着喝完了,有人过来给他们披红挂花,扶上马,前呼后拥、吹吹打打一帮人,先去国子监,两个大司成正襟危坐,受三叩礼。这俩人动都不敢动,因为大司成脑袋动的话,对状元不吉,左右手动的话,对榜眼探花不吉。从国子监出来,就是状元游街了。沿途老百姓争相目睹,有些妇女一路跟着看,还品头论足“状元美,榜眼伟,探花秀”。还有群众说状元郎要被皇上看中,去做驸马了。。。这些人真是看戏看多了,这种事在有清一代闻所未闻,因为清朝的考试难啊,等到考上状元,少说也得三十出头了,俗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哪个家伙好意思做陈世美。。。

游街完毕,三位各回住处,首先榜眼探花一起送状元回去,然后探花送榜眼,最后探花自己回去。这时候,会馆里又是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京中大官都来拜会。同乡京官帮忙迎来送往,我跟着奔波一天,累得半死。我们潍县有句俗话:“乃弟娶新妇,乃兄跑断筋”,大概跟这差不多。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6-30 17:20:00 +0800 CST  
赛金花


某状元还是举人的时候,在东海关道做幕僚,喜欢一个妓女秦爱玉。早上起来洗脸,爱玉发现他手掌心特别红,这是大富大贵之相,于是暗下决心要跟他从良。要上京赶考了,可惜家里穷,凑不够盘缠,爱玉帮他凑了三百两银子,这才启程。临走前许诺,说一旦得了功名,就回来将她纳为侧室。结果这家伙中了状元之后反悔了,留在北京再也没回去。可是消息走得快,家乡父老都知道他中状元了。秦爱玉自他走后,闭门谢客再不接活,周围人都称之为状元夫人,可是左等右等,就是盼不回来。爱玉知道自己是被抛弃了,羞愧难当,上吊死了。

相传秦爱玉死的那天,正是赛金花出生之日。而且恰好和状元是同乡。出生的时候,脖子里还有一圈细细的红迹。长大以后,美若天仙,但是家里穷,只能卖身青楼,做了雏ji。有一年状元回乡闲住,朋友们请客吃饭,按当时风尚,每人招一个相好的陪酒,朋友为他点了赛金花。两人一见面,还真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赛金花乖巧地偎依在旁,饭局结束了还恋恋不舍。于是带回家,给了她母亲一大笔钱,纳为侧室。来年,状元以副公使的身份出使德国,带着金花一起去。在德国住了几年之后,赛金花聪明颖悟,德国话基本能听懂。回国后,一直跟着状元住在北京。几年后,状元病重,眼看是不行了,嘱托大老婆,将来留三千两银子给赛金花,让她母亲给她另找个人家。大老婆吝啬之极,只给了她一点首饰衣物,直接赶出去了。

赛金花先去了上海,重操旧业。后来辗转回京,住在西安门外砖塔胡同。这地方是京城名妓的发源地,佳人辈出。这就慢慢火起来了,天天车马盈门,结交的都是显贵。因为经常到我领导府上请安,我也有幸目睹其芳容。她在场的时候,我们都不敢正眼看,因为实在太漂亮了,一看就忍不住胡思乱想。

庚子年,闹义和团了,洋兵攻进北京,领兵的是德国人瓦德西。这人和赛金花原来就认识,这次重逢之后,再续前缘,京城的达官显贵们凡是受到洋兵骚扰的,都带着钱去求赛金花代为说情,立刻就能解决。就这么积了巨额的钱财。等到洋兵撤退,名声更大了,人称赛二爷,门前挂着“候选曾寓”的牌子,因为她本姓曾。家里养了四五个雏ji 代她接客,自己终日待在楼上,除非钱多官大的贵客,否则绝不下楼。能跟她睡一觉的,那得是王爷贝勒之流,大家都把楼上称为椒房。

赛金花性格残忍,一个雏ji曾被她鞭打致死,埋在楼后,被人告发了。那时候我正在做巡城御史,负责京城内外的案子,就派手下一个指挥,赵孝愚,带着传票去传唤她。到那一看,几个姨娘已经备好了二千两银子,希望能放赛金花逃走。赵指挥家境富裕,不为所动。又诡称 “半夜进了贼,把衣服偷走了,没法出门”,赵指挥立即叫手下兵丁出去买衣服。赛金花一看这趟非去不可了,这才下楼登车,来到城防衙门。五城御史都跟她有交情,不敢审理,都说:“这是命案,还是上交刑部吧。”于是送到刑部,上面指派了一满一汉两个司员来审讯,满员先拍桌子吓唬,赛金花毫不畏惧,抬起头直视该官:“三爷,你还吓唬我,难道忘了那一晚了吗?”满员直接逃跑了。汉员是个正派人,盯着她看了很久,越看越心猿意马,把持不住。旁边录口供的,笔都掉地上了,拿刑具的那位也手软心虚,下不了手。汉员定了定神,感叹说:“这真是祸水呀,必须判死罪,永绝后患。”这一说不打紧,消息传出去之后,说情的、塞钱的纷至沓来,请求免她不死。最后定了个误伤人命,发配黑龙江。各种说情的又来了,请求从轻发落,于是改为发配上海。。。。判完了交给我们押送,我一听,这不是送蛤蟆到泥塘吗。还是派赵指挥去,押着她登上火车,走到良乡县,县官在火车站恭迎,告诉赵指挥:“酒席都摆好了,就等二位光临”。到了县衙门,赏花喝酒,其乐融融。第二天,赵指挥回京复命。

最近听说赛金花去世了,年不过四十岁。苏东坡有一句诗:“使君莫忘霄溪女,阳关一曲断肠声。”正合其事。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1 10:49:00 +0800 CST  
伤乳


京城外有个地方叫鸭嘴溪,地势平坦空旷,洋人每年都要在这里举行赛马活动,附近老百姓争相围观,场面非常热闹。

有一年正值赛马会,人山人海。有一少妇骑驴路过,有个年轻的书生,不知为什么突然点燃一串鞭炮,驴受了惊吓猛地一窜,把少妇摔了下来,身子扑在一块尖棱石头上,擦伤了左乳,鲜血把衣服都浸透了。少妇的男人赶到现场,跟读书人吵起来了,两人拉扯着到城署衙门来告状。

我先让稳婆给少妇验伤,所幸伤得不重,敷了药,血已止住。然后当堂审问书生,原来是宛平县的一名秀才。我就骂:“你小子,看见妇女骑驴而来,就故意点燃鞭炮惊吓驴,显然是存心调戏!可见你平时就是个放浪轻佻的东西,必须严惩!”让差役按住,用大板子抽手掌心二十下。结案。

判完之后写判词,我给他写的是:“洋人赛马,正来鸭嘴之溪;少妇堕驴,误创鸡头之肉。桃符未换,爆竹何来?戒佻浮之狂徒,惩以夏楚;保软温之双ru,赏以膏丹。少妇归哺幼儿,书生勿为浪子。其各遵判勿违。”判词张贴在衙门口,被一报馆记者看见了,抄走登了报。以后这家报纸就经常来抄判词,隔三差五挑有意思的登在报上,还不收报费。

不过,要是判案也能挣到稿费,那就更好玩了。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2 14:57:00 +0800 CST  
改《胭脂判》


《聊斋》中的《胭脂》一章,是发生在东昌府的真人真事。当时蒲松龄正在应试,故事中平反冤案的清官施愚山,即当地的提学施闰章,是蒲松龄的老师。

清末,《聊斋》流传到了宫里,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命京剧名家孙菊仙把《胭脂》排成戏,因为剧情复杂,要演整整一天。鄂秋隼的扮演者是朱素云,年轻漂亮,擅长苏、黄书法。胭脂的扮演者是杨小朵,温柔秀美像个女孩子。他的父亲人称老朵,形象也漂亮,在剧中扮演卖花婆,与胭脂问答调笑,活跃气氛。扮演施愚山的就是孙菊仙。

宫里唱戏的设备一应俱全,服装道具布景全是顶尖水平。戏中城隍出场的时候,有一高一矮两个鬼,高鬼穿着二丈长的孝衣,孝帽二尺高。矮鬼由一个小孩子扮演,披着头发戴着面具,蹦蹦跳跳出场。还有刀山血磨,利锯钢叉,立在台前,灯光惨淡,鬼哭狼嚎,让人看得毛骨悚然。等到结尾大团圆的时候,笙箫吹着喜乐,胭脂乘着花轿出嫁,鄂郎披红挂花,坐一顶蓝轿子,县官坐另一顶轿子相送,鸣锣开道,场景特别真实。

慈禧太后看了之后心情大悦,赏赐极其丰厚。在外面戏院里演出的时候,满园子人头攒动,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唯一的缺憾是,蒲松龄写的判词有点长,好几百字,还文绉绉不太好懂,孙菊仙在上面念判词,观众在台下快睡着了。我就帮他修改这段词,改成连说带唱的。孙菊仙嗓音清亮,擅长皮黄。观众们听了以后,都跟着击节叫好,再没人睡觉了。在宫里重演的时候,太后夸奖说:“这儿改得好,是谁改的?”孙菊仙说是他自己改的,没把我供出来。这人真够意思。当时朝廷严禁官员进戏院里看戏,最多只能在私宅,或会馆里看堂会戏。否则重罚。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2 17:48:00 +0800 CST  
侄告姑


五城公署旁边有个菩萨庙,住持是个尼姑。尼姑的母亲老了,没人照顾,就接到庙里赡养,同时还把侄媳妇王氏也接到庙里,不让和侄子见面。侄子叫李时元,好长时间没见着媳妇,怀疑他姑姑在庙里养妇卖奸,于是跑到城署提起控告。

呈词上说,他姑姑乳名兰姐,作风不正派,圈禁了他老婆,不让回家,也不让拜见老太太,到处风传兰姐不守清规,求大人把她抓来仔细讯问,等等等等。我看了之后,说:“本官向来不愿意传唤妇女上堂,何况尼姑。这点破事,直接判了。”判词如下:

尼姑敬佛,勿登柏树之堂;农子娶妻,愿为瓜绵之续。侄既授室,当有室人;姑既出家,莫干家事。饬兰姐在庙养母,明三教不废伦常;饬王氏出庙从夫,使两人永无怨旷。奸情既无凭证,控案作为结完。此判。

然后让原告立即到庙里把老婆领回家。

此事传出去以后,受到京城尼姑们的广泛赞扬:“某御史为了保护我们的体面,没把案子深究下去。真是个厚道人啊。”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3 08:38:00 +0800 CST  
潘尚书


潘伯寅,谥号文勤,被皇上钦点入翰林院,学问渊博,曾供职枢密院,后值守南书房。总是半夜起来,太监帮忙点起十几根蜡烛,坐在烛光下看书。“勤”字当之无愧。

潘文勤做工部尚书的时候,上任第一天,从宫里一出来就进部署办公,当时天刚刚亮,对部里的司员说:“清晨办公好啊,脑子清醒。皇上按照祖宗规矩,天天上早朝,从来不耽误事。但是呢,咱们部里也有自己的传统,秋、冬、春是晚衙门,只有夏天是早衙门,你们还叫苦不迭。不过,我可以体谅大家,你们不必天天早来。我隔三差五来得早一点,会提前一天通知。不会让你们来了白等。”

尚书生活节俭,不坐轿子,乘一辆车上下班,驾车的骡子已经老了,毛色灰白。有一年夏天下雨过多,道路泥泞不堪,早起上班,走到宣武门外,骡子陷在泥里走不动了。尚书对仆人说:“前面有一辆车,挂着工部的灯笼。赶紧叫住他,我去搭他的车。”过去一问,果然是一位工部的司员,而且是尚书的门生,这人赶紧下车,让领导先走。尚书说:“不用不用。这是你的车。你坐车里,我坐外面就行。你要是不答应,我就自己走着去。”就这么一直坐到上班地方。

从此他那骡子彻底不行了,只好租了一顶轿子,没有轿夫,就让自己的仆人充当。不成想抬轿子也是技术活,仆人没练过,有一天走到正阳门,雨后路滑,前面两人啪唧一下滑倒了,尚书直接从轿子里摔了出来。路边行人看了哈哈大笑。有群众认出来了:“不能笑不能笑,这是管过顺天府的父母官啊,你们眼瞎了吗?”尚书站起来,不急也不火:“有啥不能笑,本来就好笑嘛。”然后坐轿子回去了。这事在京城传为笑柄。

骡子一般年轻的时候颜色乌黑,老了就变白了。潘府的骡子白多黑少,北京城流传一句话:“潘家一窝白,陈家一窝黑。”

尚书和翁同龢一样,有性功能障碍。有个门生不知道,第一次拜见的时候,问:“老师家有几位世兄?”尚书说:“你不知道我性功能障碍吗?”

尚书喜欢收藏,擅长鉴别金石。有个潍县人叫裴三,开古董店的,入手一个汉洗,花纹、篆刻都不错。尚书以三百两银子买下,爱不释手。裴三请求写个楹联,尚书说:“好。你先回店,一会儿我派人给你送过去。”于是铺开纸墨,一气呵成,让仆人收拾好送去了,过一会儿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一幅,让人再去送。得一古玩,高兴成这样。

有个诸城县的贡生,叫尹祝年,也精通金石之学。做事比较虎。上京赶考的时候,直接写了个门生帖去拜见潘尚书。尚书对着拜帖纳闷:“这不是我的学生,让他进来吧。”尹祝年进来,二话不说就行师生礼,口称老师。第二天到了南书房,尚书跟曹鸿勋说:“您老乡尹祝年,到我府上硬拜老师,简直跟强jian似的。”一起值守的同僚赶忙问:“最后已遂还是未遂?”大家一起笑得前仰后合,根本停不下来。太监急忙进来说:“皇上要登殿了!”这才止住。

尚书下班后,出了东华门,必到小合兴酒馆喝酒。店里挂了不少他的墨迹。上书房的翰林们大多住在西城,下班后都出西华门,再出西安门,门外有家万福楼,离我的住处不远,他们经常邀请我去。有天早上一起喝过了,下午又去喝。曹鸿勋出了个《聊斋》的对子:“妓女出门访情人,来时万福,去时万福。”要我对下联。我一时着急,脱口而出:“翰林下班唤酒保,你饮一杯,我饮一杯。” 以妓女对翰林,纯属娱乐。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3 10:26:00 +0800 CST  
雷甲雷乙


吏部有两个陕西籍进士,都姓雷,不过同姓不同宗。人们称呼为雷甲、雷乙。

雷乙没有正室,只带着一个小妾住在京城。大门上挂着衔条“吏部雷”。雷甲有老婆,是个母老虎,不能生育。于是雷甲偷偷娶了个小妾,另外找了个住处安置。大门上的衔条也是“吏部雷”。雷甲的老婆听说他娶小妾了,就暗中向雷甲的仆人打听他住在哪里,仆人说大门上挂着“吏部雷”的就是。老婆提了根大棒子就去了。到了雷乙家大门口,一看“吏部雷”三个字,没问题,就是这里了。。冲进去一看,有个少妇正在梳洗,长得真是漂亮,发鬓乌黑,三寸金莲。怒火噌的就上来了,不由分说,上去抡起棒子就打,连打带砸,把梳妆镜敲了个粉碎。正在大展拳脚,雷乙从外面回来了,一看:“我勒个去,哪里来的泼妇,到我家来撒野?”雷甲老婆愣住了。雷乙走过去,盯着她看了五分钟:“嗯。。。稍微老了点。。。不过别有一番风韵。我正缺个正妻,不如你就跟了我吧。。。。”让小妾出去,关门闭窗,抱起来就往床边走。雷甲老婆吓坏了:“误会误会,这都是误会呀大哥。你的损失我全额包赔。千万别这样我是清白的。。。。我是雷甲的老婆,他背着我娶了个小妾,才闹出这档子事来。”雷乙于是放手,对她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你老公都四十多了,连个儿子都没有。他有个母老虎,这事都出名了,三省六部无人不知。我看这么着吧,我家里供着佛,你就在佛前发一毒誓,从此以后,听凭你男人自由纳妾,永不过问。如果食言,让佛收了你。”雷甲老婆答应了,发誓完毕,雷乙放她回家。从此规规矩矩,再不找麻烦。雷甲经常住在小妾那里,最后生了两个儿子。

人们都夸赞说:“ 雷甲生儿子,全是雷乙的功劳啊。。。。”听者笑喷。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4 12:50:00 +0800 CST  
姚颂虞
工部同僚姚颂虞,浙江人,出身盐商世家,富可敌国。年轻时候,家里给他花钱买了一个候补郎中的名额,进了工部。老婆是尚书盛宣怀的女儿,十分强悍,常往来于京津之间。
有段时间,京剧名家谭鑫培在天津演戏,戏园里有专为女客准备的包厢雅座。姚太太爱看戏,戏园老板就每天给她留一个楼上的包间。那天,易州刺史窦小村在天津请客,要听谭鑫培的《战宛城》,派人来订座,可惜来晚一步,客满了。窦小村没办法,只好找姚太太商量,求她让包间一天。姚太太同意了,窦小村感激地热泪盈眶。
有一天,姚颂虞跟朋友在妓院喝酒,老婆发现之后,大怒,扬言要去有关部门揭发他,身为官员出入不良场所,让皇上革他的职。。。姚颂虞快要吓死了,走投无路,想起窦小村曾和老婆借过包间,想必面子比较大,于是托窦小村帮他求情。窦小村见了姚太太,替他苦苦哀求。姚太太说:“那天借给你包间,是因为看你像个正经人。今天居然来帮那个混蛋求情,看来你跟他是一路货色。我得连你一起揭发,告你引诱良家子弟,革了你的功名!”窦小村一听,扑通一声就跪下了,而且是长跪不起。最后姚太太终于答应放过他了,也答应放过姚颂虞。
窦小村回来跟我们说:“在易州,山上有老虎,我能带人去抓回来。今天狮子一吼,我直接吓破胆了。”有人开涮:“今天你演的这出《打苏跪墀》,可比谭鑫培的《战宛城》好看多了!”我说:“是啊,没想到一个女人就能生擒窦尔敦。”
姚颂虞两口子都在北京的时候,同僚偶尔去他家做客,老姚都要提前叮嘱,千万不要提去妓院喝酒的事,怕隔墙有耳。他家有两个丫鬟,都是十五六岁。老婆总是疑心她们跟老姚有一腿,天天拷问。老姚实在看不下去了:“饶她们一命吧,我已经给她们找好人家了。”这才放出来,赶紧托人做媒,可这事急也没用,不是一下半下就能找到,只好先租个房子暂时安置她们。结果很快就露馅了,老婆提了根棒子过去,把丫鬟揍个半死。直接卖掉了。老姚又气又吓,大病一场,躺了几个月之后,呜呼哀哉。
其实在这之前,慈禧太后和皇帝去西安避难,回来的时候,姚颂虞花十二万两银子,把流落到民间的宫中器物、瓷器买回来一大批,送到宫里,太后挺高兴,已经下旨让他候补道员。恰好广西桂梧盐道有空缺,当下就能去赴任。没想到他已经去阎王那儿报到了。这下亏大发了。。。。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4 15:10:00 +0800 CST  
两大司成

盛伯羲先生是满人,清朝宗室,学问十分渊博,人称旗中小圣人。做大司成的时候,对学生的奖励力度很大,使国子监的学风大为改观。汉人大司成,则是我们山东的王廉生。两人都擅长金石之学,重视考据,因此国子监出来的人,学问都以汉学为主。两人下班以后,经常彻夜长谈。我的老领导端午帅,对金石学也有研究,经常跟他们辩论,互相开涮,给他俩起外号“大八成”。当时花钱买官能打折,八折现付可以优先录用,俗称大八成。

王廉生有个口头禅“王八蛋样”。极好极坏的事都用“王八蛋样”形容。有时候读到一篇好文章,忍不住夸赞:“写得真好,瞧这王八蛋样。”人们不免在背后颇有微辞,我就跟他们解释:“这不是骂人。王八蛋样,就是朱子所说的好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没词儿可以形容了。”王廉生知道后高兴地说:“老同年,你对圣人的解读太到位了!”

王廉生有两个儿子,可惜长子刚考上举人就病故了。盛伯羲没有子嗣,有一天梦到王廉生已故的长子来给自己当儿子,不久之后,果然生了一个男孩,于是仍然取了和王举人一样的名字,可惜还没成人就夭折了。

盛伯羲礼贤爱士,戊子年到山东担任主考,录取了很多山东有名的才子。这一届京城大考,答卷质量山东第一。门生上京赶考时,都喜欢住在他家里。客厅墙上挂着一幅画,出自名家之手,上面画的是鼎炉、萱花和大螃蟹。盛先生常指着这幅画对门生说:“我最盼望的,就是你们能鼎甲传胪。”有个叫邹道沂的门生说:“门生不敢指望鼎甲传胪,能给老师做垆子,时得亲炙,就心满意足了。”当时垆子在北京是骂人话,邹道沂刚来不知道,在座的人哄堂大笑,盛伯羲也笑着离开了。这一下,邹道沂的外号就在京城传开了。

庚子之变的时候,王廉生和夫人、寡居的媳妇投井殉国,皇帝下旨,谥号文敏,配享国子监韩文公祠。人们都说韩愈爱辩论,王廉生也爱辩论,把两人搁在一起恐怕要天天吵架。国子监的学官说:“自从王文敏入祠后,半夜睡梦中就听见有人在争论,似乎说的是有关孔孟和杨墨的话题,醒来之后仔细听,啥声音也没了。”死后能得到永久的祭祀,而且能和昌黎对峙,这也是我们山东的光荣。


注:盛伯羲即盛昱,王廉生即发现甲骨文的王懿荣,端午帅即端方。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5 13:31:00 +0800 CST  
洁癖

相国裕斋田有洁癖,家里禁忌很多。他常坐的座位,别人不能坐。掀帘子、开门,他常捏的位置,别人不能碰。有时在部署画草稿,手下的司员们了解他的毛病,把笔递给他,都捏着最顶端递过去。如果黄历上说当天是四离四绝,则干脆不出门,也不办公。身上穿的衣服,不但一尘不染,连一条折痕都没有。有时在部里坐得久了,衣服上难免压出一点褶子,回家后立即叫人熨平。

有一天傍晚,大家下班出去,看见巷子口有卖烤羊肉的小摊。当时正值冬天,有很多小推车载着烤炉、羊肉、酒壶、木炭,找个地方支起来就开张,非常方便。食客站在车旁,一脚踏地,一脚蹬车,拿着筷子吃。相国正在那吃着呢,突然跑来一条狗,当时刚下过雪,狗身上又是雪花又是泥,直接钻进相国两腿之间,相国穿着一件洁白的狐皮大衣,立刻惨不忍睹。。。相国又恶心又气,羊肉也不吃了,命仆人把狗抓住,把它尾巴割下来。不为什么,泄愤。正好我在旁边,就跟他开玩笑:“古话说貂不足,狗尾续。这狗尾巴送我吧,我正好有件貂褂坏了,兴许用得上。您看这天这么冷,您那狐皮大衣若是嫌脏不想要,一块赏我得了,我不嫌脏。”大家一笑而散。

相国回去对家人说:“今天跟我开玩笑的这位是山东人,他能这么劝谏我,真是良师益友啊。他生活一点都不讲究,能吃能睡,什么毛病没有。五六十岁了,还能轻松走十几里地。跟人一比,我这是何苦呢。”从此洁癖的毛病慢慢改了。

我听闻之后,说:“我能劝,相国也听劝。从谏如流,不愧是贤相啊,”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6 20:58:00 +0800 CST  
同乡相参


开坊翰林尹朗若,山东日照人,和御史郑菱泉有嫌隙。

有一天同乡聚餐,两人喝多了对骂,被同乡们劝开。第二天,各自上折子告对方的黑状。皇帝指派翰林院的掌院学士调查此事。掌院学士要求当天参加聚会的人员,每人写一份材料交到翰林院,描述当天的情形。潍县郭虞琴是我表兄,当天也在场。到翰林院交了材料,出来跟人感叹:“想我一个监生,连进士都没考上,今天居然也进了一趟翰林院,这辈子无憾了。”

掌院学士综合这些材料,把情况汇报给皇帝,大意是尹郑两人使酒骂座,双方都有过错,要罚一起罚。于是,降旨下来,俩人都被革职处理。尹朗若丢官之后,在崂山下出家做了和尚。郑菱泉不知道,在崂山上出家做了道士。真是巧到一块儿了。香火会的时候,两人碰面了,又是一顿互掐,被周围人劝散。从此以后,俩人天天写信互骂,一日不歇。这事被我知道了,我说:“在下有一妙计,能让他俩再不打仗。”人问什么办法,我说:“一个做和尚,另一个挥刀自宫改做尼姑。异性相吸,就再也不吵了。”纯属玩笑。没想到时间不长,两人都因为不守清规,被住持赶出了庙门。我说:“上回说错了,其实他俩应该一起自宫做尼姑,就不会被赶出来了。”

几年以后,郭虞琴表兄的长子郭松存,先以副榜身份考入国子监,后顺利通过会试、殿试,进入翰林院。我说:“当年你爹去翰林院送材料,正是今天的预兆啊。”虞琴点头笑了。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6 21:00:00 +0800 CST  
潘得誉


粤东有位潘得誉,富甲一方,拥有一所十余亩的大花园。亭台楼阁错落而建。夏天的时候,弄那么一个镜榻,里面放满了水,养着金鱼,跟小妾们不穿衣服在里面玩儿,叫作如鱼得水。其中第五个小妾田氏最得宠。

田氏有一个弟弟叫田十,是个无赖,除了赌钱什么都不会,经常来找田氏借钱。田氏烦不胜烦,有一天对他说:“给你五十两银子,你去租一所房子,娶个老婆,从现在开始安安稳稳过日子,我每年都会帮衬你一点。否则,滚出去再别来了。”田十立刻想到一个人,开鸦片馆的李六,他老婆非常漂亮。于是去找李六商量借她老婆用用,期限一天,绝不过夜,租金三十两。。。李六同意了。

田十回去告诉姐姐,媳妇已经聘好,房子也租下了,过几天恰好是个吉日,喜事就定在那天,到时候请姐姐过去喝喜酒。。。到了时间,田氏过去一看,果然万事皆备。不一会儿,花轿把新娘子接来了,拜过天地,进门向姐姐行礼。田氏看新娘子还真不错,端庄秀丽,于是拉着媳妇的手坐下,对她说:“以后跟我弟弟好好过,吃穿用度都不用担心,我可以随时支应你们。”说着,从手腕上脱下一个金镯子,给媳妇带上。又叮嘱了一番,告辞回去了。

新媳妇看着这金镯子,沉甸甸,黄灿灿,这辈子都没见过。再回头一看田十,年轻小伙,又帅又聪明,跟了他还能衣食无忧,比李六强多了。主意已定,天一黑,关门闭窗跟田十上床睡去了。李六左等右等,天都黑了还不见老婆回来,只好跑去敲门,发现大门紧闭叫也不应。正打算翻墙进去,被巡逻的兵丁看见了,抓回去一审问,才知道是这么一档子事。兵丁们都安慰他:“无妨无妨,你老婆命中注定跟田十有一炮之缘。。。”第二天,李六就告到官府去了。县官把新媳妇传唤来,问她愿意跟谁,媳妇说:“跟田十。” 于是判离,命田十赔偿李六娶老婆的费用。结案。

潘家靠经商起家,富而不贵。这年乡试的时候,为了给儿子买个监生,花了数万两银子,打通上下关节,这事当地人都知道。等到考完试放榜的那天,监考官正要去写榜,半路上碰到一个狂奔去报喜的,跑得太急,差点撞上。榜还没出来就跑去报喜,太奇怪了。监考官抓住他一问,原来是给潘家报喜的,想抢到头一个报喜能获重赏,所以提前出发了。考官跟他要了报条,进了办公室对其他考官说:“报条上这个人,碰到他的名字,直接不予录取。虽然说钱能通神,但他们做的也太过分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咱们还是谨慎一点好。”写榜到写三十多名,果然有个姓潘的,监考直接把他顶替了。另外两个考官脸色很不自然,也无可奈何。人们都说“赔了数万银钱,保住四个头颅”(舞弊行为一旦露馅,三个考官和姓潘的都要掉脑袋),也算潘家的福分。

潘得誉活了八十多岁才亡故。他有一门独特的养生之法,古今中外闻所未闻 —— 每天把七颗煮熟的红枣,塞进小妾们的那里,浸润半天,然后取出来吃掉。死后入殓的时候,人们发现他的舌头不见了,都百思不得其解。我说:“很正常。舌头和阳茎一气相联,如果采阴补阳,结果就是阳物长、舌头短。死的时候气全部往下走,舌头就缩没了。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7 17:37:00 +0800 CST  
崔灵芝


我在北京的时候,京城有三个有名的艺人,名字都叫灵芝。一个姓丁,一个姓李,一个姓崔。李灵芝长相清秀斯文,不擅唱曲,但会写诗,很有情调的一个人,河间府献县人。他没听说过河间名人纪晓岚,我就赠送了他一部《纪氏五种》。丁灵芝唱戏唱得好,但长相稍差一点。只有崔灵芝长相和唱腔都没得挑,谁见了都折服,所以声价最高。

有一天凌晨我去城署上班,出了正阳门,远远看见数十人站在桥上,好像是在等我。到了跟前,一帮人围住我的车要呈递状子,我拿过来粗略看了看,让他们到城署去说。于是一起到了衙门里,仔细看了一下,原来是两个戏班争抢崔灵芝一个人。一方说:“崔灵芝先收了我们三百两银子,答应入我们戏班唱一年。”另一方说:“崔灵芝在我们戏班很多年了,突然不告而别,实在说不过去。不就是三百两银子嘛,跟我说我也愿意给,何必弃旧谋新呢。”崔灵芝说收了人家的三百两银子,现在已经花光了,无力偿还。我对他们说:“这事容易。每天给两个班唱戏,先后顺序你们自己商量。北京城都知道你人长得好看,戏唱得好听,就算一天唱两出,人们也会趋之若鹜。再说了,一年能挣六百两,比宰相都多,岂不是两全其美?”果然不出所料,两个戏班都双手赞成这个安排,齐声说:“遵断!”崔灵芝说:“多挣钱是好,可是一天演两出,恐怕要累死的。”我毫不客气地说:“别人都可怜你,我不可怜你。你要是累死了,正合我意。这就是最终判决,敢违抗命令就打你屁股。你是唱戏的,怎能不为你的屁股想想呢?”大家哄笑而散。同僚都说我善于玩文字游戏,判案也老没正经。

此后每天演两出,戏园老板和观众们都对我感恩戴德。我说:“我也就这点功德了。”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8 07:10:00 +0800 CST  
义和拳

庚子年义和拳之乱,最近新出的《清朝野史》有一些记载,但说得不够清楚。我当时还在京城,有一个多月生活在枪林弹雨中。住所离西什库法国教堂不远,亲眼目睹了义和拳和虎神营官兵整天围攻教堂的情形。

听说当时教堂里收容了教士和教民三四百人,只有几十支枪。义和拳找来煤油和柴草,在外面一边念咒一边放火,想要火烧教堂,但没有成功。又开始捏造谣言,说教士用女人的血涂过教堂的屋顶,又把一坛子女人血埋在地下当作镇物,所以咒语对教堂不起作用。

大学士启秀给端王、庄王出主意:“这些义和拳的道术太浅。五台山有个老和尚,道行最深,咱们赶快把他请来助阵。”于是派专人快马去请。十天后,老和尚来了。启秀在军机处提前祝贺:“明天就太平了。”人问为什么,他说:“五台山的大和尚已经到了,只等明天教堂一毁,则天下大定。”人们面上不说,背地里都嘲笑他。

老和尚住在庄王府,先选人,挑选出数百名健壮的拳匪,又选出数十名红灯照女子。大学士刚毅帮他一起选。这些女孩子很年轻,脚穿小红鞋,手拿红巾,腰里系着长长的红带子,一直垂到脚面上,额上一抹红,脸上涂着粉,在王府里搭台做法,一边念咒一边迈着小碎步款款而行。乐部的歌舞妓甩着长袖唱《荡韵》(很雅致的曲子,只有京城能见到)都没这好看。

挑选完了,庄王问老和尚:“咱们哪天攻打教堂?”和尚掐指一算:“今天三点钟就是吉时!”又问:“骑马还是步行?”和尚闭上眼睛,说:“骑载勋(庄王名字)的马,带一把大刀。”庄王于是提刀跨马,率领一帮拳匪开进西安门,红灯照女子跟在后面。刚毅也用红布束腰缠头一起走着去。西安门里有两间当铺,早就被拳匪劫掠一空,和尚暂时驻扎在里面等待吉时,小桌上摆着一壶酒一碟菜,自斟自饮。刚毅和拳匪们伫立在外面等候吩咐。

快到三点钟的时候,我爬上墙头准备看热闹,家人阻止我:“子弹不长眼睛,您赶快下来吧。”我说:“不行,今天拼了命也要看这出戏。”很快就看到和尚骑着马带领拳匪直扑教堂,指挥纵火。教堂里啪啪放了几枪,正中要害,和尚栽下马来。拳匪大师兄在队伍前面,也中弹倒下了。后面的人群立刻崩溃,一帮人拖着尸体就跑,排在最后的红灯照小女孩们没反应过来,被踩死好几个,揉花碎玉,好可惜啊。败逃的人群蜂拥冲出西安门,刚毅被人群冲得站都站不住,紧紧抱住城门柱子勉强支撑。看城门的老头子不知道他是宰相,说:“你老先生都这把年纪了,怎么也跟着学这些乱七八糟的,真是自找苦吃。”拳匪拖着尸体直奔庄王府,半路跟人说:“和尚跟大师兄只是睡着了,我们带回去念咒叫醒他们。” 围观群众小声说:“恐怕是长眠不起了吧。”

教堂没攻下来,端王怒了,命木工用杆子搭了一座炮台,拉来著名的大将军巨炮,装上斗大的铅弹轰击。炮弹打到教堂屋瓦上,还是没击穿。又派人挖地道,用填满火药的棺材爆破。教堂被摧毁一个房间,死了数十个教民。仍然没攻下来。又找来更多的人在周围区域一起开挖,想挖坏教堂地基让它倒塌。我的住宅也要被挖了,只好带着家眷移居北城。

当时是六月二十四,关帝生辰,拳匪准备了纸衣纸马去庙里磕头,高调宣布:“关帝爷座下的马出汗了,这是好兆头,等会儿去天津大战,定能把洋人杀得干干净净。”没几天,天津失守。端王接到战报,紧急招李秉衡进京,问下一步是战是和。李秉衡仍然主战,于是率领乌合之众开赴通州。洋兵已经攻到燕郊镇,李秉衡的人马不战自溃,李在通州服毒自尽。还有个太史王廷相,是我同年,见识迂腐又偏执,经常被我嘲笑,当时在李秉衡营里担任参赞戎务,也服毒自尽。

七月二十一日,炮声隆隆响了一夜。清晨,洋兵攻破齐化门。八旗兵展开巷战,表现非常英勇,奋不顾身,双方死伤遍地。紧接着,洋人炮轰东华门,太后和皇帝坐着太监的车子走到西直门,逃难者壅塞道路,无法前进。载澜开枪击毙数十人,这才出了西直门,直奔颐和园。太后在太监的屋子里稍做休息,说:“饿坏了。” 太监说:“先煮几个鸡蛋吃吧。” 没一会儿,炮声越来越近,离这不远了,太后说:“不吃了。”上车又跑了九十里,晚上到达贯市村,住在回民的礼拜寺里。太后召见老回回,问:“你有现银吗?我走得着急,一分钱没带。”老回回说:“正好有给人押送的八百两镖银。”命令全部交上来。村民煮好麦饭,用竹筒盛着送到寺里,高声喊:“请娘娘们喝粥!”老回回赶紧制止:“这是什么地方,怎么敢瞎叫唤!”太后、皇帝和宫人饱餐麦粥,和唐明皇出逃时的情形一模一样。自此以后到太原,到西安的过程,《清代野史》已经说得很详细,不再赘述。下面写一下洋兵在北京城的情况。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9 11:43:00 +0800 CST  
洋兵占城


洋兵进了北京城,共有八国:美、英、法、德、意、俄、日、奥。把京城划为八个区,分区驻扎。统帅是德国将领瓦德西,因为驻京公使里面,德国公使克林德死得最惨,所以推举德国人为八国联军首领,主持和谈。

瓦德西驻在西苑的仪鸾殿,原是太后寝宫。洋兵刚来的时候,教堂里幸存的人欢庆死里逃生,出来一齐展开报复行动,杀人泄愤。西安门以北的人家被屠戮殆尽。第二天洋兵统帅下达禁令才制止住,但已经尸积如山了。

我在北城,见家家户户都插着白旗,上面写着”顺民“两字,大概是模仿李自成进北京的旧例。不久,北城划为日本分区,日军传令各家撤下”顺民“二字,改为一个红日。然后搜查拳匪,搜了好几天。接下来局势稳定了,百姓相安无事。在顺天府衙门设审判处,请文瑞来做审判,文瑞以后飞速升迁,就是从这里开始。那时,道路两边堆积着衣服、古董、家具,不计其数,起因是城破的时候,当铺、市场、大户都被土匪抢劫一空,京城几百年积累的精华消耗殆尽。上等的皮衣、旧瓷器、名画大多被外国人低价买走,华商只能买到剩下的中下等品。留守的京官们手里没钱,只能看着眼红。

京城大员也有没走的,有崇中堂、左小侯、怀尚书、世侍郎等十几个人,想走又想留,茫茫然不知所措。洋帅主要是想议和,却见不到一个能主持局面的中国大官,无从下手。于是,海关总顾问赫德出面去找总理衙门的掌印司员舒龄,传达和谈的意向。舒龄邀请了七八个大员到他家里,商量去见洋人。大员们家里都被抢劫,连一身合适的衣服都没有。舒龄打开自己的衣箱,给大家找出几件长衫穿上,这才步行出门。洋人公使表示欢迎,说:”得请你们庆亲王、李中堂进京,才能开始和议。“然后,指着屋顶说:”看这些弹孔,我们这些人能活到今天,纯属万幸啊。“大员们回到舒龄住所,商量着写好奏折,派司员朴寿送到太后所在地,得到旨意,命庆亲王回京议和。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9 13:05:00 +0800 CST  



潍县风俗,男人作女人打扮,称之为“男人带鬟”,因为他说话不算数,恬不知耻,像个女人似的。按《玉篇》的解释:”

形容头发有光泽的样子,引申为用笄盘起头发。“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又说:”笄总角,拂髦。女大则蟠发为<髟贵>。“
潍县风俗也是这样。

古代的男子盘头发,则是用栉,形状就像今天的小梳子。左思称其妹妹左芬为”不栉进士“就是这么来的。猜想古代男人不剃头发,应该是用栉和笄以示男女有别。到清朝入关,下令剃发,到了民国,又要求剪发,两次都不涉及妇女。数百年来,男人都无法保全自己的头发,而妇女发型一如既往。现在又废除了缠足,也是妇女的幸运。

共和以后,我把头发剃得跟和尚似的。夏天偶尔去东城楼关帝庙乘凉,和尚少澜幸灾乐祸地说:”哟,老爷也学我剃度啦。“我说:”哪有。明明是你学我。为什么呢,我家有老婆,如今和尚也偷偷娶老婆,不是和尚学我吗。“和尚被我说得一脸不好意思。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09 15:06:00 +0800 CST  
盗墓


清朝制度,即使是宰相公卿,死后也只是挖个土坑,棺材外面加个木椁而已。虽然外省人经常不按规矩来,但京畿范围内不敢不遵。因此,埋了以后经常被盗掘。一般是在离坟一二里的地方开始挖地道,精艺精湛,外面都看不见土。甚至有守墓的佃户,穷得过不下去,直接从自己家中挖个地道进去,根本防范不住。

四川卓相国,死后葬在京畿地区,子孙们住在京城,突然都患了腿疼,以为是住宅低湿所致,可是儿媳、孙媳和仆人们都没这毛病。医生看了之后说:“虽然腿疼,但六脉正常,没有问题。”很长时间无法解决。一天夜里,相国托梦告诉儿子:“我腿有毛病。”开坟查看,才发现墓被盗了。盗墓贼把相国腿上的长骨头卸下一根,用来支住棺材盖。于是换了棺材,整理好遗体,重新下葬,子孙们的腿疼病才慢慢痊愈。相国能托梦给儿子,是因为人死之后灵魂还在。枯骨受了惊扰,全家不得安宁。由此可知血脉相传,绵延累世,让人怆然而生饮水思源、勿忘根本之心。

当年我在京城的时候,还见过卓家公子,大家都叫他“卓矮子”。身高仅有普通人的一半,荫封做了郎中,在户部当差。堂官嫌他一副侏儒模样,不愿让他去部里上班,怕补缺时到宫里见驾,被皇上嗤笑。有一天堂官上班,卓公子拿着一叠材料进去,站在桌前踮起脚尖呈递。堂官签了字递给他的时候,左右张望:“卓老爷在哪里?”然后低头一看笑了:“哟,在桌子底下呢,我说怎么找不到了呢。”卓从此报了休假,再也不去了。

凡是盗墓贼,因为常被尸气熏蒸,眼珠子都是绿色的。我审案的时候,这条经验屡试不爽。最后临刑的时候,没有一个喊冤枉的。可是,最近有不少中国人娶外国媳妇,生的孩子都是黑发碧眼,不知以后怎么分辨呢?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10 11:25:00 +0800 CST  
论墓


按照制度,帝王陵寝为石室、石床、石门,外围再砌砖,叫作室城。嫔妃则用石头砌成长方池,叫作金井。以下的公卿宰相,则直接埋在土穴里。

我们潍县则不然,大概是因为天高皇帝远,夜郎自大,不少有钱没规矩的人家,则用“宝沙穴”,也写作“包沙”,用沙土和石灰加水凝固,筑成高出地面的房厅,前面开隧道。这是最好的。稍差一点的是“攒馆”,前面也有隧道,房屋稍小一点,或砖或石,顶部和地面平齐。有些号称懂礼法的人,不敢开隧道,但也会用砖沙砌个金井。棺材外面有的用椁,有的不用。

以上这些做法,虽说违反了朝廷的制度,但保护遗体不被泥土侵蚀,也是仁人孝子的心意。这样筑成的墓穴,从来不会被盗。卢家祖先的金碗,放了一千年还在。

墓碑最好高不过三尺,厚二尺,矗在地上不容易倒。树木适合用学士松,枝叶茂盛,蔚然丛生,因为长不大,不能当材料用,所以不会被人砍伐。可以等到数万年后,随着地质变迁,自然消失在沧海桑田之中。

楼主 名月光洋  发布于 2015-07-10 11:52:00 +0800 CST  

楼主:名月光洋

字数:75845

发表时间:2015-06-30 22: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04 22:35:47 +0800 CST

评论数:411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