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本人愿意分享一年来和咨询师沟通时的所思所想

希望可以帮到那些纠结ing但不太了解咨询的伙伴们!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08 23:18:00 +0800 CST  
其实本人在找正规的心理咨询师之前,在学校里就找过很多次心理老师,不过还是劝广大学生团体一句,除非你只是想单纯宣泄情绪或寻找倾听者,否则还是不要寄多大希望,毕竟老师们不是太专业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08 23:32:00 +0800 CST  
先简要介绍下我的情况:大二学生,现就读于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从高二下半学期开始出现心理失衡,高三一年彻底崩溃。大一上半学期比较顺利,考了全院第二。下半学期开始重新出现心里波动并逐渐偏离平衡状态。期末考试前两天飞回家里,过后又再次返校办理休学手续。之后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心理咨询生活,代替了大二的学习生活。
所以想在帖子里写一写自己这一年来不断更换心理咨询师的过程和心情,也可以分享一些各咨询师的特点,如果有兴趣便可以自行去了解。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09 00:36:00 +0800 CST  
【一、匹配】总的来说,我自己的经历表明,心理咨询师水平的绝对高低与咨询效果的好坏并没有太绝对的正相关意义。这是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问题,而咨询师也有自己比较擅长的和比较薄弱的方面。虽然,一般情况下,在进行正式咨询之前,咨询师会对自己做一个评估(至少在我咨询的时候都是这样),看看自己适不适合接这样的咨客。但这样做的作用也的确相当有限。因为咨询师会根据你的问题和自己擅长的方面进行类似比对的评估,但在接触你之前,他/她对于你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做事方式、价值观念、甚至是学力,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便有了咨询的第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匹配。我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开始于咨询师与咨客的匹配,如果不能匹配,几乎可以认为,这样进行的心理咨询除了一些显而易见或具有共性的价值判断内容,和合理宣泄情绪之外,不会有任何真正有意义的自我提升。所以咨询师和咨客的匹配是保证咨询顺利进行并产生真正的价值的重要一步。
当然,匹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两个人再怎么相互认同,也无法避免产生分歧。这时就需要我们考虑,究竟是咨询师不适合我,还是这恰恰是我的问题?也就是说,匹配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因为它本身可能就反映了你的心理症结。
还是拿我自己举例,曾经换了三个咨询师,其中不乏国内相当知名咨询师,可是效果都不明显。而第四位咨询师在咨询的第二次就告诉我:“你之所以频繁换咨询师,本身就反映出你的思维模式中的一些特点。我也不能保证能成为你的最后一位咨询师,但我很清楚,你和咨询师的匹配会比一般人更困难一些。”
所以,我想分享自己的观点:当你准备进行心理咨询时,要清楚一件事,不是任何一个咨询师都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无论他的名声如何、是博士还是硕士,重要的是能否与你匹配,能否和您一同成长。因为唯有相互匹配的咨询师与咨客,才可能实现咨客真正的自我成长。而关于自我成长,有机会在后面的内容中与大家分享。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如果你本来就是想宣泄一下,或是排遣一下孤独,或是寻找一下安慰,那么,匹配的问题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说得不妥之处还望吧里的前辈不吝指教。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09 13:25:00 +0800 CST  
【二、知识水平与生活水平共同决定咨询师的水平】
从我经历过的四个咨询师的情况来看,缺少专业知识或缺少共情能力,都会限制一个咨询师的咨询水平,也自然会限制咨询的效果。下面,我先简单总结一下这四位咨询师的咨询风格,给大家一些更明确的感受:
No 1 这位咨询师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女性,她曾告诉我,她是大专毕业的。她之所以选择心理咨询师这个行业,完全是因为家里人有善于帮助别人的热心传统。这位咨询师的生活阅历非常丰富,但专业知识不够,她自己也承认是“自学成才”,可见没有接受过非常系统的学习。
No 2 这位咨询师也是一位老奶奶级的女性,比第一位咨询师更加“生活化”,看上去已经不像是心理咨询师了,完全是居委会的大妈,至少没有让我感觉到咨询师应有的成熟与稳重。所以我只和她聊过两次就不再去了。
No 3 这一位我希望隆重介绍一下,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查查他的博客啊什么的:苏晓波。可以说,他是我见过的咨询师里最朴素也最神秘、最有学术能力也最平易近人的咨询师。他擅长运用精神分析疗法,不过这只是我听说的,因为他似乎并没有对我用过,准确的说,他并没有开始对我用任何方法。一上来没聊两句,他就对我说:“你在这坐着,翘着二郎腿,牛逼哄哄(原词-_-#)的样子,根本不像是个有问题的人啊!你现在自我保护得太严密了,我也不知道你的问题是什么。”之后就不再说话了!印象最深的是,我问他:“咨询难道不要说话的么?”他竟然回答:“谁说咨询非要说话了。”之后便是更长时间的冷场……基本上每次50分钟的咨询,能说话的时间不到30分钟。
虽然只和他咨询过三次(原因:不够匹配),但每次和别人提起这三次的经历,我都会说:“能和老苏聊聊天,是一辈子荣幸的事。我还被他点拨了几番,更是觉得幸运。”他对我的几个评价——诸如小上帝、小野兽,我在日后的生活过程中也越发认同,而且发现几乎再找不出比这更贴切的词。逐渐的,我发现他仅仅用了150分钟,就对我有了极深刻的了解与理解,这对于分析型阻抗比较强的人来说,是非常出乎预料的。【PS:“分析型阻抗”这个词就是老苏告诉我的】根据我的实际情况来看,他对于我的评价,以及日后可能会面对的道路,都在这一年里完全应验了。不得不说他很像黑客帝国里的先知!【PPS:老苏的咨客一般是熟人介绍的,而我的大姨正好是他的学生,于是我很有幸接触到了这位“第一个在国内开办私人心理诊所”的伟大咨询师】
No 4 这一位是和我建立比较稳定的咨询关系的咨询师,三十多岁的男性,是主任咨询师。他曾让我描述他的咨询风格,我说:“您就像是个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外科医师。在发现问题之前总可以很善良很温暖的对待自己病人,给予他们极大的鼓励与支持。但是,一旦您找到了疾病的根源,就会像其他外科医生一样,非常冷漠的开始手术,不再关心病人每刻的情况。”现在看来,这就是共情能力、或者说是最核心的人文关怀不够强大的原因,毕竟他只从事了七八年心理咨询的工作,和老苏这样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咨询师当然相差很远(原话)。
(To be continued…)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0 09:30:00 +0800 CST  
【续二】
由此,我得出题目中的结论:知识能力与生活能力共同决定咨询师的水平。所谓知识水平,是指专业的心理知识水平,就是关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医学的相关知识(若是普通的心理咨询,所需知识可能不会全部涵盖三者)。我听过有些人说只要能力够,学历不重要的说法。在此我不敢苟同,并不是说高学历就一定等于高能力,但是更高的学历才有机会接触更深刻更前沿的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No1老师就是由于缺乏扎实的心理基功,从而限制了她的咨询效果以及咨询水平的提高。可见,专业知识相当于一个咨询师的手术刀,没有锋利的工具,人道关怀再充分,也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
但是,光有知识没有能力又成了死读书,也是不够的。现在,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去考心理咨询师那个证,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当然还远远不够)。但是,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咨询经验,甚至没有和他人共情、很好的理解他人的能力或愿望——也就是所谓的生活能力不足,结果也无法完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咨询。就像No4老师自己和我说的:他现在欠缺的就是咨询后半程对于问题的处理解决能力,说白了也就是生活能力不足,见到问题光顾着运用自己的知识动手术了,忘记病人其实还处于痛苦之中呢。可见,光有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于一个咨询师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要说做得最好的,只能是苏老师了:既可以非常理性客观的分析,又可以从最深处感受咨客的痛苦;既是一个冷静的医生,又是一个热情的支持者。大概唯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强大的心理咨询师。

本人观点,希望与吧友讨论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0 09:48:00 +0800 CST  
【PS-好东西一起分享】
几天前在吧里看到有人推荐微心理网站,是关于微表情的视频。无意间发现了另一个视频:
htt p://www.weixlw.com/ college/movie/201307/00001564.html 对精神分析感兴趣的伙伴们可以进去看一看,有的内容还是很不错的。
另外,这是我在coursera上找到的课程《活用希腊哲学》:htt p://c. open.163.com/coursera/courseIntro.htm?cid=1261#/courseIntro 其中包括一些对于真理的论述,我认为会对认知自我有一定帮助,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0 13:35:00 +0800 CST  
【三、克服恐惧】
本打算明天早晨再发,结果心血来潮!先铺垫一下,埋个伏笔。明天再补全。


当我们从至善的一端向现实的平衡点走去时,不可避免的,和走向邪恶的一端是同一个方向。于是,当我们走向平衡点的时候,邪恶也越来越近,伴随而来的是对邪恶的恐惧。而正是这个恐惧的心理状态,使我们不愿改变自己,不愿成长,并建立起强大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让自己活在虚拟的世界。这就像《黑客帝国》描绘的情形一样:我们所处的日常社会是虚拟的,但同时也是幸福的;而现实世界的确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痛苦的、恐怖的——只能吃到蛋白质与维生素、要不断躲避乌贼、最可怕的是要承受“机器人统治人类”的事实。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是选择痛苦的真实还是虚拟的幸福?这的确是非常艰难的抉择,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的抉择,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塞夫最终就选择了“背叛”。
形象的说,这个过程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当你从一端向中点即平衡点走去时,不可避免的,和走向另一端是同一个方向。而且,另一端一定是逐渐下降的。这样,对于来自另一端的坠落的恐惧,就成了我们行走的最大障碍。要想走到平衡点,我们就必须克服由另一端代表的“堕落”所带来的恐惧!而究竟是选择继续前行,还是退回原点,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


注:关于恐惧的话题,是非常复杂而繁多的,但同时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会尽量整理筛选,将最精华的部分呈献给大家,希望对伙伴们有所帮助~~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0 23:05:00 +0800 CST  
各位伙伴们,如果对我写的内容有什么疑问或是建议,可以随时告诉我哈!这样我写起来也可以更有针对性一起进步共同成长!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1 10:23:00 +0800 CST  
【四、再谈恐惧】
()必须赶快先把恐惧写了,要不然别的都没办法开展了。


()直接抛出我的观点:我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其根源的症结都在于恐惧。其实我自己的理解是认为一切心理问题都源于恐惧,但因为毕竟年龄有限、阅历尚浅,便必须加个“几乎”。不知道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反正我最近发现,我的很多问题的根源最终都会指向恐惧。就拿我的一个例子来说明:我发现自己很久以前就有完美倾向,但读过了一部分《完美主义研究》之后,发觉自己在“追求完美-讨厌不完美”的冷动机之上,还有一个热动机,而正是这个热动机,导致了很多完美主义负面的影响。但至于是什么当时还很模糊。最近,当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完美主义时,发觉那个热动机,极有可能就是我对于“错误”的恐惧:我害怕失败。


()由于我对于失败的恐惧,导致我逼迫自己必须做到最好,就像我的咨询师所说:“你一直呆在神坛上不敢下来。”所谓神坛,其实就是“完美”的一个表象。而我攀登神坛的目的,并不是别人看来的追求自我价值,而是为了摆脱来自地面的恐惧,因为地面上存在着让我可能会失败的东西:现实。于是我便一直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制定自己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上帝。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2 00:46:00 +0800 CST  
()而恐惧感一旦出现,人们的本能反应就是:寻求保护。这个时候,自我保护便登场了。因为自我保护可以把恐惧感牢牢包围起来,它的大门也被你自己牢牢锁住。于是,所有的人,连同你在内,都与牢笼里面的东西隔离开来,这让你重新感到安全、感到舒适。可惜的是,自我保护和黑洞一样,并不能把所有东西吸入自己内部。黑洞会向外辐射霍金射线,自我保护同样会向外辐射一些东西,那就是当你被一些可以勾起恐惧的东西触碰到时,痛苦就会绕开自我保护,以自己的频率向外扩散。因为,问题毕竟没有得到解决,自我保护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假象,它的确可以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也确实解决了某一件事。但是,一旦被相似的事情再度触发,痛苦不会有丝毫减弱,甚至会有增加。而为了减弱痛苦,隔离痛苦源,便建立起更加牢固的自我保护……久而久之,自我保护变得异常坚固,没有人可以进入,包括你自己,于是问题便更难以解决——因为你已经和自己的内心,在这一方面上隔离开了。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2 00:47:00 +0800 CST  
()苏晓波老师说过:“要在恐惧中克服恐惧。”听上去是一句超级弱智的话,连三岁小孩都懂的道理,我却一直理解不好,所以我承认自己比较笨。不过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因为很多问题都是由于恐惧造成的,对于不同人事物的恐惧导致了不同的心理缺失,所以,解决恐惧几乎可以认为是自我成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又联想到老苏的另一句话:“当你面对恐惧不知所措时,就在恐惧造成的痛苦感觉中多呆上一会吧,不要着急出来。”当我们面对恐惧面对痛苦时,最习惯也最省力的做法是建立更快更高更强的自我保护,而其动机,自然是希望更快的脱离痛苦感、脱离恐惧。但是,上面已经提到,这种脱离对于自我成长来说是百害无利的,是阻碍我们迈向成熟的障碍。很多人都在这时退缩了,退回了自己熟悉的模式。
()可是,如果我们能在痛苦感中多呆一会,便会发生两件事:1、不会马上去建立自我保护——因为不需要马上逃跑;2、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回自己的内心:因为不必逃跑,你不需要冥思苦想各种借口;因为恐惧逐渐转化为一种抽象的感受,摆脱了具体事物这个载体,你的注意力便从外部世界回到了自己身上,直接思考自己该如何面对这个恐惧。而只有当你的注意力从外面回到自己心中时,解决问题对于你来说才是有价值的,你才会认真去做。相反的,如果你的精力全部贯注在外部世界,你自然会认为如何应对外界才是更有意义的,于是便迷失了自我。
()毕竟,人总是会做自己认为更有意义的事,而是否提升自己,就在于你是否认为提升自己是最有意义的事。而导致不同的“认为”的观点——所谓价值观——,则是和我们潜意识层的心理动力是密相连的。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2 00:47:00 +0800 CST  
()最后我想说,既然恐惧是心理问题的根源,那么,我们最需要的,也是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想必就是勇气了。咨询师能够给予你的最重要的,不是支持,不是无条件的关怀,而是勇气:给予你战胜恐惧的勇气。我相信它是最重要的。

()注:关于“心理咨询的重点”,我打算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呈现。写了这么多,既是梳理也是自我成长,我很喜欢这样的形式,也从中收获了很多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2 00:48:00 +0800 CST  
【五、谈谈心理咨询】
()谈了两天恐惧,今天换点轻松的话题,谈一谈我对心理咨询的看法。
()首先说说咨询师。
()之前我一直认为,心理咨询师就应该认真听咨客倾诉,并且可以无条件的接纳各种各样的观点。现在看,显然我将心理咨询师和神父混淆了-_-#咨询师也是人,他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好恶,有自己的价值观。奇妙的是,如果一个咨询师越是希望掩饰自己这样的特征,希望给咨客留下自己可以接纳一切的印象时,那么他说出的话只可能是废话,因为他已经无暇考虑自己说出的话是否蕴含价值,而只能小心翼翼的斟酌每一个字,担心哪一个字没准就给咨客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这时,咨询师就迷失了自我。
()关于“迷失自我”的事,放到后面说,这次只说说咨询师。今天在咨询时,No4和我说:“其实我以前总是坚信一个观念:每次咨询都必须让我的咨客有所收获。可自从上一次和你的触碰,我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是收获,我认为的收获对于咨客也是吗?所以现在,我开始试着用更轻松、更顺其自然的咨询模式。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那么功利性。”可见,心理咨询果然是咨询双方同时成长的过程,这也是心理咨询的魅力所在——我的咨询师也慢慢回归了自我^.^
()根据我的经验,除了苏晓波老师外,另外三个咨询师无一例外的在最开始的咨询工作中出现过于“功利”的倾向。目的当然是好的:希望帮助咨客更快脱离痛苦的状态,但他们在这么做的同时,便逐渐偏离了心理咨询最重要的价值:自我成长与自我提升。因为过度屏蔽痛苦,带来的只能是成长的停滞。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45:00 +0800 CST  
()既然谈到心理咨询的价值,也就来说一说。在我看来,心理咨询的初级价值,应该就是对情绪的合理控制与合理宣泄,其中包括情绪的来源、情绪的产生、情绪开关何时便会开启等等;中级价值,应该就是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包括儿时的成长经历、作为问题基础的性格特质、理解自己对于某些问题存在过于主观/过于消极的判断等等。当然,心理咨询还包括更多的价值,只不过,毕竟我自己没有那么多问题,也就无法了解到对于具有其他问题的咨客,会有哪些我不很清楚的重要意义。
()但是,我认为心理咨询的终极价值应该都是相同的:自我成长与自我提升。的确,上面的那些价值也极为重要,但是,既然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在于自我的成长与提升,在于自己真正感悟到了一些来自内心世界的力量,那么心理咨询的最重大意义,也应于此相匹配。如果咨客自我成长的愿望不够强烈的话,心理咨询对于他来说,就失去了很大的意义,至少没办法起到他本身所代表的重要作用,成了“高级的聊天”。
()于是,我们了解到,心理咨询的核心,并不在于咨询师,而是在于咨客。咨客才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咨客自己的目的决定了心理咨询的方向,咨客的自我状态决定了心理咨询的价值。而且,心理咨询的价值,我指的是终极价值,主要并不体现在咨询室里,更多的在于咨询室之外,咨客在自己生活中的自我成长。咨询室之内,更多的是
()总结起来就是,心理咨询的终极价值,在于咨客自身,而且在于咨询室之外咨客的自我成长。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45:00 +0800 CST  
()那么,心理咨询师难道“没用”了?当然不是!要知道,有很多问题单靠自己思考和实践的确可以解决,但求助于(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得不说是成长的捷径。就像agar老师说的,咨询师可以引导我们找寻内心中的勇气,去对抗同样来自内心的恐惧。勇气,是我们在面对真正的恐惧时,比支持与理解更加重要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上面的捷径,指的并不是缩短人生的弯路,而是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生没有弯路。因为,路都要靠自己的双腿走出来,每一步都有它的必然性、有它的意义。可以想象,如果人生的道路永远是笔直的,那我们的内心该会是多么的幼稚,多么的脆弱,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不堪一击!人生没有弯路,所有的“弯路”皆是人生!
()心理咨询给我的帮助,逐渐不再和所谓的“进步”挂钩,更多的是一种“回归”的感悟。
()祝福所有正在自我成长道路上艰难前行的我和同行者们,都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完成自我的回归!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46:00 +0800 CST  
【附】开私人心理诊所的酸甜苦辣——苏晓波(发自肺腑,值得参考)
()一转眼,我的私人心理诊所已经开办了七年多了,据说,这是中国大陆开办最早、维持时间最长的私人心理诊所了。这种说法暂时还无法考证,即使“最早”和“最长”的记录被我保持着,也不能说明任何问题。但是,至少它使我可能有资格谈谈,谈谈七年来开私人心理诊所的酸甜苦辣;可能使我有资本讲讲,讲讲自己的失败经验,供大家参考,与致力于心理治疗事业的朋友共勉。

()由于我所进行的心理治疗和所接受的训练,是以精神分析为主,所以,我不想把这篇稿件,写成散文或者是纪实文学,更希望它能成为具有心理动力学色彩的什么东西,希望它能更多地体现我内部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现实。这样做的更深层原因,是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外部世界和生活,实际上都是内部世界和心理过程的外在体现。大家了解了我开私人心理诊所的内部心理活动的过程,能够更透彻地感觉和体会我心中的甜酸苦辣,更容易从中激发出一些新的体会或者启示。我想,既然打算写成具有心理动力学色彩的,就该先从动力或者动机谈起。对,就先从开办心理诊所的动力谈起吧。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47:00 +0800 CST  
()我当初开办心理诊所的表面动力,是想效仿精神分析心理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办一家弗洛伊德式的私人心理诊所,成为中国的弗洛伊德。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次雄心勃勃的尝试。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向弗洛伊德认同的背后,一定有与弗洛伊德相似的心理动力学过程。所以,了解弗洛伊德,有助于大家了解我开办心理诊所的动机。据近代美国精神分析大师弗洛姆的研究,弗洛伊德本人,就一直被一种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俄底浦斯情结困扰,这正是弗洛伊德发现、创立精神分析、并开办私人心理诊所的最根本动力——试图认识和拯救自己。他的精神分析著作,就是他的自我拯救笔记;他的心理诊所,就是自我拯救和拯救别人的场所;他在诊所中的精神分析治疗,就是自我拯救和拯救别人的过程。

()实际上,不只是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界的影响仅次于弗洛伊德的荣格,也曾经被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幻觉所困扰。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本人患有各种心理障碍的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每一位心理治疗大师,都是在治疗自己和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成为治疗大师的。据统计,大约有40%以上的心理治疗师,曾经患过心理障碍。国外的很多心理治疗师,最初是接受治疗的心理障碍患者,心理障碍治愈后,又转向学习心理治疗,并最终成为心理治疗师。实际上,每一位对于心理学或者心理治疗抱有浓厚兴趣的人,其动力首先是来自于对于自己以及自己问题的关注。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48:00 +0800 CST  
()我也不例外,或者说我也不能幸免。所以,我开心理诊所的动机,首先是想认识和改变自己;在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想拯救自己。可以说,这是我开办心理诊所之后,感受比较深的体会。任何想投身于心理治疗领域的朋友,都必须对这一点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对这一点的认识,是决定心理治疗成败的关键。这种认识,也是在失败的苦涩中,逐渐获得的。也许,如果我早就知道其中的奥秘,大概当初就不会有勇气开办私人心理诊所了。这也正应了王朔的那句话,“无知者无畏”呀。对我的这种说法,大家可能会感到令人费解。不要紧,读了我的下一段,你的看法也许会跟现在不同。

()幸运的是,在开办心理诊所不久,我就开始接受德国专家的训练了。在我们接受精神分析训练的时候,一些初学者常常会问:“下一步怎么办?”“用什么技巧可以克服治疗阻力?”。我在刚开始做心理治疗的时候,也是比较重视技巧和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是,在治疗的最初两三个月内,疗效都会很明显。这时候,自己真有一种洋洋得意、踌躇满志的感觉。这是一个心理医生的成长,可能会经历的第一阶段,我称之为“自以为是阶段”。但是,时间一长,症状就又会死灰复燃。后来,才逐渐了解到,最初的疗效,被称做心理治疗的“蜜月效应”,其治疗效果,更多的是一种暂时支持性的暗示效应,并没有导致患者内心结构或人格的真正改变,所以,几个月的暗示效应一过,症状就又会反复。到了这时候,初学者往往会去调动各种“方法”和“技巧”,甚至使用各种药物和仪器,似乎病人的人格被分析得够清楚了,各种防御机制也摆明白了,情结也挖掘出来了,但效果却差强人意。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49:00 +0800 CST  
()患者常常会问我:“我的问题都分析明白了,下一步怎么办呢?”。有的患者甚至这样抱怨:“你就象一个提着手术刀的外科医生,把皮肤切开,把病灶全都暴露出来,对着血淋淋的伤口告诉我,看,这就是你的问题,然后就扔下不管了。”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治疗师就会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变得悲观绝望,开始怀疑,心理治疗是否真的能治病?心理障碍是否是不治之症?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心理治疗?这是我亲身经历过的阶段,是十分痛苦的阶段,这大概就是治疗师经历的第二阶段——“外部否定阶段”。可以说,没有经历过这些犹豫、怀疑、徘徊、和自我否定的治疗师,难以成为成熟的治疗师。因为只有经历过这些阶段,治疗师才能深入地思考:“心理治疗中,究竟是什么,在起着决定性作用?”。这种痛苦,将为治疗师的进一步成长,酝酿动力。

()在德国专家进一步的高级精神分析训练中,我逐渐意识到,真正决定心理治疗进程的,不是理论、也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治疗者本身的人格。只有一个比较健康稳定的人格,才是心理治疗师取得治疗效果的根本保证。心理治疗师人格的健康度和完整度,决定和限制着心理治疗取得疗效的程度。这样一来,心理医生对于自己的了解和分析、心理治疗师的自我成长,就跃升为心理治疗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了。

楼主 b1e2i3j4ing  发布于 2014-06-13 08:50:00 +0800 CST  

楼主:b1e2i3j4ing

字数:17584

发表时间:2014-06-09 07:1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9 09:32:58 +0800 CST

评论数:31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