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勤看隆美尔在北非是怎么把自己给玩死的

导致北非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地中海地区英美和德意的力量对比差异,深层次原因是东线蓝色计划的失败,如果蓝色计划成功了,苏联南部战线崩溃丢掉高加索油田,,其主要的燃料供应来源被切断,战力必然大受影响,作为俄国人几百年的世仇,土耳其加入轴心国阵营是大概率事件(这正是XTL一直想促成的事情),这样,德国装甲部队通过土耳其迅速前出到中东地区直取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东方威胁苏伊士运河,整个地中海局面将为之一变,要知道,中东地区的英国军力是当时极其薄弱的
-----------------------------------------------------------------------------------
根本原因是北非希特勒根本不想投入,你和我扯打北非有价值,行,你来反驳下这个




很清楚,隆美尔的指挥方法和他的非凡活力使德军在战役层次上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在隆美尔的亲自率领下,德国人比英国人的行动要快得多。这好比是一场典型的空战,一名较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一架较好的战斗机可以对一架较迟钝的敌机作内侧转弯,向敌机的尾部开火而不会受到惩罚,然后再转弯第二次开火,这时候敌机还未对第一次开火作出反应。德军在战役层次上的优势最终克服了它在战区战略层次上的明显劣势。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一个层次上的成功可以向另一个层次渗透,而这种现象与人们理所当然设想的结果多有差异。
然而,隆美尔在1941年春天时长驱直入并没有导致德军胜利地攻下开罗。相反,在此后的两年里,英德双方开始了戏剧性地进攻继而又仓惶撤退的交替过程。先是一方后是另一方都超越了它们的胜利顶点。最后,德国人在1943年彻底失败了。尽管战果辉煌,但德国人在北非战役层次上的优势显然渗透不到大战略的层次上。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整个北非战役只不过是世界大战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它的结局注定要受到其它更关键的战区战况演变的支配:在东线,德国人几乎投入了比北非多百倍的军队;在西欧,诺曼底登陆后,德国投入了虽比东线少但数量仍然十分巨大的兵力;在亚太战区,轴心国正与英国的另一些部队作战;在北大西洋战区,盟国的船队与德国的潜艇展开了搏斗,这场搏斗关系到盟国能得到多少补给;而在所有轴心国上空的空中战区,盟军的轰炸机将展开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


相互渗透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即使隆美尔在北非最终打赢,他的结局也不过和驻海峡群岛、丹麦以及挪威的德军命运一样。这些德军曾无敌于一时,但无论如何,不得不在1945年5月7日投降。当然隆美尔并没有在北非打赢。尽管德军在战役层次上对英军具有很大优势,但这并不能完全抵销战区战略层次上空间因素的制约作用。人们的视野必须越出北非的范围,认识到德军作战空间因素的广阔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部队、更好的补给,他很可能达到他个人的最终目标——距的黎波里1500英里的开罗和苏伊士运河。对于一个才能仅限于战役领域和至少在北非战场上显然完全不懂得战区战略的将军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 注:或者,他本应认识到,他能够供应的跨越的黎波里到苏伊士运河(长达1500英里)的这支军队人数太少不足以击败英军,而人数多到能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的军队他又供应不了,见范·克利夫德的《战争中的供给》第181-201页。 ] 然而,即便如此,这也只是一次作战胜利,或者是几次作战胜利的战果,而不是一次战役胜利。因为战役并未因此而结束。
英国人仍将继续战斗,他们无疑会在开罗以南通过上埃及和苏丹的基地建立一条新的战线,并在苏伊土运河的西奈一侧,通过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的基地建立另一条新战线。通过红海水域,英国可同时向这两条新战线提供补给。如果置之不理,英国人就会在美国人的援助下修建基地、工场、野战医院、公路、铁路和港口,以便养精蓄锐,积累增援部队,最后收复失地。既然无法迫使英国人投降(因为只有在伦敦而不是在开罗这一目标才能达到),德国人不得不在两者中作出抉择:要么消极等待英国人不断增加实力,并对德国人在埃及已占有的成果造成威胁。要么进一步发动进攻,夺取那些正在针对他们进行反攻准备的大片地区。这种大规模的征服也许会使隆美尔名声更大,但只要伦敦不想投降,隆美尔决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正如马来亚、新加坡、缅甸被日本人占领、英国被赶出东南亚以后的所作所为一样,英国人无疑将继续战斗,在外约旦东部的浩翰沙漠地带,在叙利亚、苏丹的广阔土地上,甚至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抵抗。在上述地区,英国人在东线可通过波斯湾和伊拉克得到补给,在南线可通过好望角和东非得到补给。与以前一样,英国人会着手积蓄力量,最后过渡到反攻,就像1942年后英国人在印度不断得到加强、1944年开始收复缅甸、并继续向马来亚和新加坡前进一样。(由于日本的投降,就是眼看着要收复新、马,也没有必要进行了。)
即使到那时,随着部队在辽阔地区拉开战线,德国人将再次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在两条战线与一个日益强大的敌人展开无限期的战斗,要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攻入英国人占据的对德国的战果继续构成威胁的那些地区。对德国人来说,只要战役没有结束,从的黎波里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战果就仍将是不牢靠的,就只能靠更多的战斗来保持。对于德军来说这些战斗只能是进攻性的,这真好比德军是迎着敌人物质力量的潮涌游泳。而这一切又是他们在政治谋略横向领域内的根本性失误所造成的结果。最终,隆美尔将不得不通过东非一直攻到开普敦,同时向东越过伊拉克、穿过伊朗、征服广袤的印度,以便真正打赢他的战役。只有到那时,英国人才无法在多条开阔的战线上作战。除非德国人把英军从非洲彻底驱逐出去,并且把英军从印度撵走,进而与日本在印缅边境会师,英国人将继续对前所有的战果构成威胁,并仍旧将遥远的的黎波里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


以上出自《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这个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战略学者,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爱德华·鲁特瓦克。他的书在90年代被我国军方主动翻译引进国内。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1 11:34:00 +0800 CST  
这样一来,英美将不得不调动大量战舰和运输船将重兵集团走绕过好望角的漫长海路输送到中东救急,那么在42年内就绝无可能在法属北非实施火炬行动了,那么,二战的历史就要改写


归根结底,德国在东线消耗了太多的德军资源又未能速胜让其他战线也跟着受累最终崩盘,美国参战之后,德国唯一的希望就是在43年秋季以前运用军事和政治上的一切手段(哪怕因此失去东方获得的一切),结束对俄战争,然后转身对英美全力作战,以欧陆上的不败态势和英美求得妥协,为战争获得一个较好的结局(全面胜利就不要指望了)


XTL在战争中后期德国陷入困境时,死战到底不考虑任何政治解决方案,寄希望于英美苏这个意识形态差异巨大的的反德联盟最终分裂而使德国翻盘,这个思路正确与否,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
来,把楼上的资料反驳了,出自《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这个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战略学者,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爱德华·鲁特瓦克。他的书在90年代被我国军方主动翻译引进国内。


下面是节选
https://tieba.baidu.com/p/2641920447?red_tag=2611099291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1 11:34:00 +0800 CST  
有关你的资料,出自
卡尔·贡德拉赫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1981


我刚才去翻了下,直接也贴那本书的资料来回你
下面一段资料说明,希特勒始终是以东线为中心,北非是次要的。希特勒是考虑过发动进攻,可惜计划都没形成了。
下文中,两个紧贴横线之间,都是出自上书的资料


----------------------------------------------------------------
德军在没有强大舰队支援的情况下夺取了克里特岛,这可能使希特勒认为,地中海的局势有利于再战。但是他早已决定对苏作战,在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三日发布的“中东”指令中,他断然把向英军占领的位干地中海与波斯湾之间这一地区的决定性攻势(包括进攻苏伊士运河)的时间推迟到“巴巴罗萨”作战(进攻苏联)胜利结束之后 [ 注:德国的军事实力范围扩大到地中海东部,对他来说首先只是意味着东线深远翼侧有了更为可靠的保护。 ] 。
六月十一日起草的第三十二号指令极其详尽地阐明了这一思想,并且涉及到完成“巴巴罗萨”作战后挥师在东南欧作战要作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使用这条始于希腊南部的“海上新航线”,“向在地中海与近东的英军发起围攻”。


另一方面,自从意大利在一九四○年底第一次企图进攻苏伊士运河惨遭失败之后,轴心国就局限于保卫意属在的黎波里塔尼亚的北非殖民帝国这一核心地区。甚至那时也是在踌躇再三之后。希特勒才终于同意德国向其盟国意大利提供必要的援助。他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害怕意大利一旦丧失其在北非的殖民地桥头堡,就会放下武器完全背弃轴心联盟。


由于在这同时占领了整个巴尔干半岛而且又正要发动对俄国的进攻,德国现在有可能对地中海进行更富有雄心的考虑。希特勒便开始考虑实施钳形攻势,其南路将从北非向东推进,穿过埃及深入中东,从而瓦解英帝国。

可是在这种富有雄心的计划还没有具体形成之前,在北非的意、德部队就被逐回到他们原先在锡尔特海湾地区的出发阵地。此时正值一九四二年初,东线的冬季危机正处于紧张阶段
--------------------------------------------------------------------------------------






然后有关你刚才贴的一切资料,都是
-----------------------------------------------------------
轴心国力图决一雌雄(一九四二年四月-九月)
两个轴心国领导人于一九四二年年四月二十九日之后的。
---------------------------------------------------------
你怎么洗都洗不掉,1941年2月,到1942年4月。希特勒不想战略进攻,隆美尔挤占大量资源疯狂进攻,影响巴巴罗莎。对此他要负全责。








最后希特勒看他没法打下北非,希望他多拖下英军,结果隆美尔不想给德国背这个锅又跑掉了,哈哈哈哈


------------------------------------------------------------------------------
但是另一方面,在激战仍猛烈地继续进行时。情况似乎突然有所好转。十一月一日对现场情况进行了观察之后,凯塞林认为最危急的关头已经度过。与此同时查诺伯爵在其日记中也提到,墨索里尼情绪很好,他认为这是北非“战事的顺利发展”而致。可是这些愉快的印象,很快就由于后续不太有利的报告而消逝。这些报告使得意军最高统帅部不得不于十一月二日下达一项命令,即“不惜任何代价”守住阿拉曼的阵地。同一天下午晚些时候,希特勒也感到有必要给隆美尔发一份热情洋溢的无线电报,鼓励他固守到底。电文一开始,希特勒就表白了他对在北非的部队及其司令的充分信任,然后再次宣称在这种形势下,“不能有其他想法,只能坚持到底,寸土不让”。尔后,他正式许诺要尽最大努力提供必要的补给品及装备,接着在电报结尾时对隆美尔陆军元帅本人嘱咐道:“以坚强的意志战胜强大之师,这在历史上不乏前例。你可以向你的部队指明这条唯一的道路,不胜利毋宁死!”
然而,在这封冗长的密码无线电报抄下来、译好再送到隆美尔手中时,他早已决定——在十一月二日晚上十点——进行有秩序的撤退。在这次历时十一天的战斗中,英军凭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弹药不断猛烈轰击轴心国阵地。因此隆美尔置反复给他的命令而不顾,决定把他的部队完整地从阿拉曼撤出,决不拖下去让他们送死,他认为这是他的责任。
--------------------------------------------------------------------------------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5 19:33:00 +0800 CST  
说了半天还是没法推翻奥地利人同意进攻埃及,管他是几月,你把时间限定了就能给奥地利人甩锅了?是谁在前边信誓旦旦说奥地利人认为埃及不值得攻取?
---------------------------------------------------------------------
你给的所有资料,都故意没说时间,和我玩春秋笔法,没用的,我翻了你的书,资料给的清清楚楚,你给的全是42年4月以后的资料,你没法把隆美尔42年4月以前的锅甩出去






就这样,隆美尔于1941年2月6日被召到了总理府。希特勒给他看了一些英国和美国的插图杂志,上面登有理查德·奥康诺胜利开进利比亚的照片。这些照片使隆美尔的脑海里闪现了许多念头。当他出发时,口袋里已装着最高统帅部总司令凯特尔为他拟定的行动方案,指示他在罗马和利比亚如何对付意大利人。这份文件反映了希特勒的不妥协态度:“不允许把德国部队投入毫无意义的战斗。”根据这一点,他判定意大利目前的意图仅仅是守住的黎波里。由于这一地区范围太小,无法建立空军基地,倘若意大利不同意在的黎波里以东筑起一条防线,隆美尔就只好向格拉齐亚尼元帅表示歉意,没有“必要”把德军派往那里。


有一个暂时的机密是不能告诉隆美尔的,希特勒即将入侵俄国,为此他需要尽可能多的师去执行这一计划。于是隆美尔仅仅接到这样的命令:守住现有的防线,准备一次严格控制的有限进攻。接到口头命令的第二天——3月21日,又有一份书面指示作了进一步的强调。他大为不满,失望地飞回北非,并决心违背这项命令。


,希特勒严肃地指示,隆美尔的任务是巩固阵地并钳制英国军队。“任何必要的有限进攻行动均不得超过小股部队的兵力……总而言之,你要避免在你开阔的右翼采取任何冒险行动,束缚自己,不要北上进攻班加西。”如果敌人的装甲部队开出昔兰尼加,必将出现一种新的形势——然而,即使在那种情况下,隆美尔也必须等候新的命令。


狐狸的踪迹——隆美尔
戴维·欧文 [英国]




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此期间,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明确命令,于4月初发起了进攻。他打乱英军的阵脚,将他们赶出了利比亚,包围了托布鲁克,但在首次突击中未能攻克,最后在埃及国境内的苏卢姆停止了前进。隆美尔的闪电式进军无论在战术上怎样辉煌,在战略上却是重大的失策。它既未带来决定性的胜利,又使本已过长的交通线新增了700英里距离。不出陆军总司令部所料,由此而产生的负担过于沉重,是隆美尔的后勤部门所承受不起的。5月中旬,隆美尔第一次,但却不是最后一次埋怨他的补给工作。


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出自《战争与后勤》] 1977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10:00 +0800 CST  
现在让我们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远征军在北非的作战,这是现代军事史上不和谐的一个典型例子。1941年2月埃尔温·隆美尔中将首次被派往意属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开始他只有一个机械化师。当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在加紧准备,希特勒认为埃及不值得攻取 [ 注:希尔格鲁伯《希特勒的战略》(1965年)第190-192页。 ] 。因此隆美尔受领的任务极为有限,希特勒只要求他帮助意大利抵抗英军的进攻,并不要求他攻入埃及,因为英军的进攻几乎快把意军从北非的殖民地赶出去了,这对轴心国的威信将造成损害。即使对利比亚辽阔而空旷的东半部领土昔兰尼加,德国也只是打算等到秋天过后,如果条件允许,再重新夺回。


但隆美尔却直接违抗希特勒本人的命令, [ 注:阿丁顿《闪击战时代》第165页。 ] 把他本来就很少的一个师的部队一分为二,一路迫使英军沿漫长的海岸公路撤退,兵力较强的另一路则沿着岩石重叠的骆驼小路穿越沙漠。实际上隆美尔不是派遣,而是亲自率领他的部队一路向前


因此,德国陆军司令部一开始就反对隆美尔在埃及的冒险是十分正确的。即使希特勒予以批驳,他也仅给了隆美尔很有限的兵力。因为他欣赏隆美尔的战绩主要是出于宣传价值:特别与俄国战线的德军相比。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沙漠骁将为德国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样板。当时在俄国,德军虽已取得很大成功,但已显示出不祥之兆。 [ 注:许多历史学家批评希特勒拒绝在1942年夏给隆美尔派出援军,指出只是当隆美尔在阿莱曼失败之后才给他送去大量德军。但到那时,德国人的目的已不再是征服埃及、而是阻止突尼斯的陷落,以保持意大利在战争中仍能作为自己的盟友。突尼斯已是轴心国手中的西西里对面的最后一块北非领土了。与征服埃及不同,这是大战略层次上的一个重要目标。 ] 而向埃及进军并不能达到什么重要目的,它不能使德国在北非吸引大量的英国军队,因为英军在1941年或1942年根本没有主次战场之分,德军则在隆美尔到达的黎波里后就很快有了主次战场之分了。
只有在东线,德国才可能在大战略方面取得确定的成果。德国人通过打击苏联,至少会有取胜的机会,因为在那个战区,纵向胜利可以产生横向后果:对苏联人口和资源的掠夺即可削弱苏联同时又可增加德国的实力,仿佛利用外交手段拉走敌人的一个盟友一样。德国可以把苏联的人口和资源都用于德国的战争事业。彻底征服苏联当然会消除希特勒最大的政治谋略失误所造成的恶果,从而使德国能够对付因美国参战与英国并肩作战所表明的新的政治谋略失误。上述例子表明,纵向领域的成功可在大战略的层次上发挥主导的作用。


以上出自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爱德华·鲁特瓦克 [美国]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11:00 +0800 CST  
进攻埃及在战胜苏俄之后,很好,结果打下图布鲁克之后又同意进攻埃及了,很好,精神分裂症患者奥地利人自己掌嘴。


该奥地利人背的锅你怎么甩也甩不掉,除非咱前边发的那几楼你能推翻。
---------------------------------------------------------------------------
你给的所有资料,都故意没说时间,和我玩春秋笔法,没用的,我翻了你的书,资料给的清清楚楚,你给的全是42年4月以后的资料,你没法把隆美尔42年4月以前的锅甩出去






41年6月奥地利人就给墨索里尼写信想进攻埃及,到你这里就成了41年2月之后奥地利人不想战略进攻,你能不自相矛盾么?
--------------------------------------------------------------------------
希特勒打的嘴炮还算少吗,写个信而已,他之前签的协议打嘴炮的都多了去了。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13:00 +0800 CST  
进攻埃及在战胜苏俄之后,很好,结果打下图布鲁克之后又同意进攻埃及了,很好,精神分裂症患者奥地利人自己掌嘴。


你说了半天,要么奥地利人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相矛盾自己掌嘴,要么同意进攻埃及的是个假奥地利人。


这么想替奥地利人甩锅,你干脆说奥地利人是被约大叔脑控才同意进攻埃及的多好,哈哈哈哈。
---------------------------------------------------------------------------
你自己去反驳我31-33的资料,反驳不了就别废话




还挤占大量资源,说的就跟德三在苏俄的资源比在非洲少似的,自己拉不出屎怪茅厕,巴巴罗萨指望靠那些军队半年就打到AA线本身就是在说梦话,真以为苏俄是纸糊的还是泥捏的呢?指望梦话变成现实,你说你搞笑不搞笑。
-------------------------------------------------------------------------------------
你的逻辑能力很差,我最后警告你一次不要人身攻击,端正你的讨论态度,否则直接滚,没水平,没逻辑,还这里瞎J8扯,你的很多论点连反驳的价值都没有。


比如前面说什么希特勒写信,写个信说想,和实际上准备执行去做,完全是两回事,我每天和别人会说有十个想做的想法,但最后有资源,能够去执行的不到一个。希特勒那个时候忙着巴巴罗莎了孩子,写个信安慰下另外孩子,你居然还把想想,和真做,混为一谈。


我给的资料清晰的证明了,希特勒给隆美尔下达的命令就是不准战略进攻,这就是做,这才是有价值的资料,懂了吗,你需要加强逻辑。


先有论点,再有论据,然后去论证,你看看你前面给的英文资料,只有论据,没有论点和论证,你让别人怎么和你谈,你这东西,连证明力都没有,因为都不知道在证明什么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23:00 +0800 CST  
有逻辑能力的人是这么谈问题的,如下图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29:00 +0800 CST  
没逻辑能力的人是这么谈问题的,如下图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30:00 +0800 CST  
中间有一楼可能不显示,截图再发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9 12:33:00 +0800 CST  

楼主:万色烈空

字数:34715

发表时间:2018-10-26 19: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19 22:03:09 +0800 CST

评论数:26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