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勤看隆美尔在北非是怎么把自己给玩死的

第六章 从锡尔特到阿拉曼
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出自《战争与后勤》] 1977
问题的焦点隆美尔的第一次进攻1942:奇怪的一年结论:非洲的补给与作战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27:00 +0800 CST  
问题的焦点
如果轴心国进军中东,能否使希特勒赢得战争,这至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早期的作者们声称,如果希特勒支持隆美尔从利比亚发起攻势,经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和伊拉克,抵达波斯湾,他在对英战争中就可能是向胜利大大地靠近了。近期的学者们对这一观点表示怀疑,断言希特勒坚持地中海不过是次要战区的看法终究没有错。不论这两派观点如何分歧,他们都同意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希特勒的决断问题。这就是说,问题不在于他有无可能向地中海派出更多的兵力,而在于他是否应当这样做。但是,这样说还需要解释。隆美尔在回忆录中就其补给问题未得解决一事到处提出了责难,而当时负责协调补给工作的人——德国驻罗马的武官也写了一篇文章,声称这个问题本来就是无法解决的。由于这两种材料都语焉不详,而其作者又都有个人利害关系牵扯在内,所以未足为凭。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仍然是:上述各个目标是否处在轴心国兵力所能到达的范围之内。
首先,必须对问题本身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第一,虽然希特勒及其参谋部确有占领直布罗陀,甚至夺取法属西北非洲及其邻近岛屿的计划,但我们假定德国如能战胜英国,那只能是在东地中海。第二,我们假定,轴心国进军中东只能局限于南部,亦即利比亚和埃及,因为如果通过土耳其,将遇到苏联的抵抗,从而发展成德苏战争。有了这两点设想,我们就可撇开德国同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土耳耳合作中间的大部分政治问题,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焦点上:德意从利比亚向埃及和中东进军,从军事上讲是否行得通?

图8 北非战区

隆美尔的第一次进攻
在军事史上,埃及西部沙漠地区的战局常被说成占有独特的地位。就补给方面而言,这样评价是再正确不过了。一般来说,后勤发展史是同军队逐渐摆脱对就地取给的依赖性联系在一起,但我们从很多的实例中可以看到,这种发展又不是直线式的、很简单的。就连古德里安在俄国,以及率领一支摩托化军队的巴顿在法国,都至少可以直接利用某些地方资源。而且,在他们的背后,还有一套庞大的后勤机构,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当地的一切。但是,英军及其德国对手在沙漠中作战,除骆驼粪外,毫无希望找到任何有用的东西。英军至少在埃及还有一个略具规模的基地,德军则连最基本的必需品都完全要靠海运供应。在两年多一点时间内,隆美尔的部队消耗的每一吨物资,都必须费力地在意大利进行包装,然后运过地中海。弹药、油料、给养,一切都是用这种方式前送。而且,由于沙漠的特殊条件,连水也常常需要输送数百英里。
除物资缺乏外,更严重的问题是进军距离过大,同德军在欧洲碰到的情况根本不能同日而语。从位于波兰境内德苏分界线上的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到莫斯科,只有约600英里,这大约相当于从的黎波里到班加西的距离,但只有从的黎波里到亚力山大的距离的一半,其间除有一些零星的95厘米铁道外,辽阔的空间全靠公路通行,而公路只有一条,即沿海岸延伸的、漫无尽头的巴尔比亚公路。它有时容易被洪水冲断,而且总是容易受到空中巡逻飞机的袭击。除此以外就只有一些沙漠小道,对这些小道也不得不加以利用,它们使车辆的磨损大大加快。
德军完全不习惯于沙漠作战,他们随后碰到的一些问题证明他们缺乏经验。例如口粮的脂肪含量太高,不适于非洲的炎热气候。部分地由于这一原因,当时认为,一个士兵驻在利比亚如果超过两年,他的健康不可能不受到有长久影响的危害。德国的发动机,特别是汽车发动机,容易因过热而停车。坦克发动机也受到影响,其寿命由1400-1600英里减少到300-900英里。如果实行严格的保养制度,气候酷热和路况不良的某些后果本来是可以防止的,但隆美尔对这方面并不十分注意。至少由于德国和意大利的装备没有实现标准化,维修保养是特别困难的。几年后隆美尔在回顾这一段历史时曾说,一个将军应当亲自过问补给工作,以便“迫使补给部门加强他们的主动性”。但在实际上,每当权衡作战目标和后勤能力时,被忽视的常常是后勤。
对于派遣德军部队前往北非的问题,在1940年10月初就开始认真考虑了。当时,德军的一位参谋,李特·冯·托玛将军,被派往进军埃及的意大利军队,以便就地调查情况。10月23日他报告说,在沙漠中只有摩托化部队才有用处。“必须有四个装甲师,才足以”保证胜利,而四个师的兵力也是“在穿过沙漠向尼罗河流域挺进过程中能有效保樟其补给的最大限度”。他说,这一支兵力必须是最精锐的部队,意思就是暗示要以德国部队替换驻利比亚的意大利部队。希特勒清楚地知道,这一条是墨索里尼决不能同意的。因此,没有作出决定,事情也就这样不了了之。
1941年1月,问题重新提出,因为意军不但没有打进埃及,反而被韦维尔的尼罗河集团军赶出了昔兰尼加。尽管希特勒认为,即便完全丢掉北非,也是轴心国“在军事上可以忍受的”,但他很担心事态这样发展下去将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因为墨索里尼的立场是要求派出一支拦截部队协助制止英军的推进。正如希特勒的参谋部所急忙指出的,这样一支部队最终必须从预定用来入侵俄国的兵力中抽出,所以,希特勒后来决定,这支部队的规模应尽可能小。
但是,就连维持这样一支小部队,也是一开始就大成问题的。一部分人员和少量补给品可以空运到非洲。1942年初,就有260架之多的飞机,包括一些巨大的十引擎水上飞机,可以用于这一目的。但是,大部分装备和物资必须海运。在海运方面,从意大利这一头来说,因为那不勒斯、巴里、布林迪西和塔兰托都可用作装载港,估计不会有什么困难,只是意大利的铁路布局不均,因而大部分运输舰船只能在那不勒斯一个港口装载。而非洲那一头则不然,由于意军撤出了昔兰尼加,1941年2月可用来卸载补给品的港口已经减少到一个,即利比亚的最大港口的黎波里。这个港口在理想的条件下可以同时卸载五艘货轮或四艘运兵船。只要不发生意外的爆炸,码头不遭到破坏,又无使劳工(大都是当地人)逃走的空袭,的黎波里港的吞吐能力每月平均可达45,000吨左右。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28:00 +0800 CST  
但是,在的黎波里,维持一支军队在北非作战的问题还刚刚开头。希特勒根据作战需要精明地提出,他同意在非洲帮助墨索里尼,但必须附带一个条件,即意军不能象他们起初打算的那样,仅仅控制的黎波里及其周围的邻近地区,而须控制相当大的一个区域,使德军去后有机动余地,并有利于对空防御。这一决定,加上丘吉尔将韦维尔的部分兵力撤往希腊,使得战线在的黎波里以东300英里的锡尔特稳定下来。由于从的黎波里往东没有适宜的铁路,这就意味着,即使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前线德军作战时,与其后方基地的距离也将超过通常公认的汽车有效保障距离极限的百分之五十。墨索里尼在其将领们的怂恿下,大胆提请林特仑 [ 译者注:林特仑,德国驻罗马武官。 ] 注意这一事实,但德国人决意置之不理,从而给自己造成了作战需要和后勤能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使德军在非洲始终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
德军最初派往利比亚的是一个师的摩托化部队,这样一支兵力每天需要350吨补给品,其中包括水。据陆军总司令部计算,在沙漠地区,运送上述数量的物资300英里,除去部队建制车辆,不留任何后备运力,还需要39个汽车队,每队由30台两吨卡车组成。但是,这还仅是个开端。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但是,隆美尔即便不发起进攻,再给他派来另一个师,也会使他的补给陷入危机。德、意两军加在一起,轴心国驻利比亚的兵力现在已达七个师,再加上空军和海军部队,每月共需物资70,000吨,这就超过了的黎波里港的有效装卸能力。所以,除非法国人同意每月让20,000吨补给品通过他们控制的突尼斯比塞大港,否则必将发生危机。虽然隆美尔通常与其名义上的意大利上司不和,这回他们却意见一致,因为墨索里尼早就在寻找机会渗入突尼斯。所以,隆美尔的要求得到了热烈的支持。
同维希的谈判随即开始。首先,向法国总理达兰海军上将 [ 松鼠妖注:原文如此,可能是达尔朗上将,但他不是维希政府总理是海军司令。 ] 提出,要他将法国屯在非洲的载重汽车卖给德国。对此,达兰立即表示了同意 [ 注:谈判是在1941年4月28日进行的,但直到6月才达成正式协议。此后,由于法国人设置重重障碍,德国人差不多完全没有得到什么装备。 ] 。在这一成功的鼓舞下,希特勒紧接着于5月11日召来达兰进行密谈,告诉他的黎波里港的卸载设施已“发挥最大效能”,仍不能满足需要,要求法国允许使用比塞大港。达兰答应了这一要求。于是,5月27-28日,在巴黎签订了德法议定书,赋予德国人从比塞大过境的权利。该议定书还规定轴心国可以租用法国的船只,并提到以土伦作为一个备用的装载港,以备那不勒斯发生堵塞时使用。正在这时,维希因英军入侵叙利亚而恐慌起来,德国人也因别的缘故后悔签了这一协定。所以,直到夏末没有任何轴心国的货物通过比塞大。
在此期间,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明确命令,于4月初发起了进攻。他打乱英军的阵脚,将他们赶出了利比亚,包围了托布鲁克,但在首次突击中未能攻克,最后在埃及国境内的苏卢姆停止了前进。隆美尔的闪电式进军无论在战术上怎样辉煌,在战略上却是重大的失策。它既未带来决定性的胜利,又使本已过长的交通线新增了700英里距离。不出陆军总司令部所料,由此而产生的负担过于沉重,是隆美尔的后勤部门所承受不起的。5月中旬,隆美尔第一次,但却不是最后一次埋怨他的补给工作。他之所以遭遇困难,并非象人们常常认为的那样,是由于未能消除马耳他的破坏作用。甚至在当年损失最大的5月,发往非洲的补给品在海运途中也只损失了百分之九。从2月到5月,隆美尔及其意大利盟友总共收到325,000吨补给品,超过正常消耗量45,000吨。但是,一当隆美尔发起了进攻,他掌握的后勤手段就根本不能保障他有效地克服的黎波里和前线之间的巨大间隔。结果,补给品堆在码头上,而前线却发生物资短缺。有时所需物资的数量很小,但很重要,例如5月6日紧急需要几吨反坦克弹药,却无从到手。与此同时,意军的困难更大,因为225,000人只有7,000辆汽车。
所以,6月是危机月。尽管卸载了创纪录的125,000吨补给品,但形势仍然“每天都处在巨大的危险中”,隆美尔所需的物资也只能是随到随耗。在此以前,轴心国曾于4月4日重新占领了班加西港,离埃及边界仅300英里。但这对局势并无多大补益,因为现有的沿海船只每月只能输送15,000吨物资,而不是预计的50,000吨。从理论上说,班加西港每天可处理2700吨物资,但它处在英国空军的有效活动范围以内,因而经常受到空袭,其实际日卸载能力仅在个别情况下能达到700-800吨。所以,补给品继续堆积在的黎波里,而隆美尔的处境则越来越困难。
通过这次急速的推进,隆美尔使自己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班加西的卸载能力这样小,继续留在此地必然招致灾难。撤退又等于承认陆军总司令部的一贯正确(这时在陆军总司令部已称隆美尔为“发了疯的军人”)。唯一的出路是进攻和夺取托布鲁克港。但是,隆美尔不得不承认,要采取这样一个行动必须有4个德国装甲师,而这正好是冯·托玛最初设想的数目。然而,这是一个不可能满足的要求。不仅德军此刻正全力对付俄国,而且,答应隆美尔的要求就意味着德意志非洲军团每月的物资需要又将增加20,000吨,这是卸载能力所办不到的。后来,德国同意军协商,双方同意隆美尔应以现有兵力克服困难。作为一种抚慰,轴心国在利比亚的部队被改名为非洲坦克集团军,隆美尔此时已提升为四星上将,受命统率德、意两军部队。
从后来1942年发生的情况来看,即便隆美尔夺取了托布鲁克,对他也不见得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港口从理论上说每天可卸载1,500吨物资,但实际上很少超过600吨。在研究其用途时,德国海军把它排除在大型舰船卸载港之外,并且直截了当地对陆军总司令部说,仅仅依靠的黎波里和班加西就满可以保证隆美尔的补给了。由于这一时期(1941年7-8月)沿海运输船舶太少,连对班加西港也不能保证充分利用,所以,隆美尔靠夺取托布鲁克解决补给困难的计划是很不现实的。
在此期间,在隆美尔的背后,地中海的形势正在恶化。6月初,原来一直负责保护船队从西西里基地开往非洲的德国第10航空军,大部分转移到希腊,因而以马耳他及其他地点为基地的英国海空力量逐渐恢复了很大的行动自由。在此之前微不足道的海上损失,开始惊人地上升。7月,送往利比亚的全部补给品中被击沉的为19%(按重量计算);8月,为9%;9月,25%;10月仍然有23%。此外,9月份班加西不断遭到轰炸,开来的船舶只得改道驶往的黎波里,从而使交通线从250英里延长到1,000英里。这时,各有关司令部开始互相责怪。一贯强烈反意的隆美尔,责备意军最高统帅部办事效率太低,要求将全部补给组织由德军接管过来。德国海军对此表示同意,并怀疑意军之所以明显地偏重于使用的黎波里港,可能同人们传说的意大利人企图保存其商船队“供战后使用”有某种关系。陆军总司令部拟制了一份详细报告,说空军因要攻击东地中海地区的目标而忽略了保护运输船队。对从希腊直接向昔兰尼加输送补给品的可能性也进行了研究,但这样作必须依赖从贝尔格莱德到尼希的一条单轨铁路,而这条铁路经常拥挤不堪。意军则争辩说,持续使用的黎波里是为“分割敌人兵力”所必需的,并声称他们没有油料来保障其海军对付以马耳他为基地的英军部队,要求德国空军承担这一任务。但当德国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提出派德国海军人员协助管理利比亚港口时,却被意军婉言拒绝。10月初,曾经不太认真地尝试过给坦克集团军空运最急需的补给品,但因飞机不足而失败,引起更多的指责与反指责。有一个时候,隆美尔因精神状态不正常,竟至在幻觉中看到英国船队渡过了地中海,结果受到武装力量总司令部的严厉训斥。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28:00 +0800 CST  
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一个事实被完全忽略了,即:不管存在什么困难,意大利在从7月至10月的四个月内,平均每月将72,000吨物资送过了地中海,这略多于隆美尔的正常消耗量。所以,隆美尔的困难,与其说是因为从欧洲送来的补给品太少,不如说是因为他在非洲大陆上的交通线太长。例如,这位德军司令官发现,他极为宝贵的油料要消耗掉10%输送其余的90%。如果坦克集团军的油料运输量占其总运输量的三分之一(不包括水和人员的输送),那么,我们据此就能合理地估算出,从海上运到北非的全部油料,有30-50%要浪费在的黎波里至前线的运输途中。由于每趟运输要在沙漠中走1,000英里之远,所以,经常都有35%的汽车处于失修状态。在这样的条件下,补给勤务不管怎样组织,都是非中断不可的。
11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危机。9日夜间,一支由5艘船舶组成,共载有20,000吨物资的船队在邦角以外全部被英国水面舰艇击沉。在此以后,意大利人宣布的黎波里港“实际上已被封锁”。这一个月,卸载的补给减少到灾难性的30,000吨,而船舶的损失则增加到30% [ 注:这是加布里埃尔文集中的最新估计数字。从他统计的各种数字来看,送过地中海的补给品数量之所以很少,主要不是因为船舶的损失,而是因为燃油的缺乏迫使意大利人将其所用的船舶减少了三分之一。 ] 。但是,由于隆美尔的主力部队只有两个德国师,每月共消耗物资20,000吨左右,加之还存有一些储备品,所以,后方前送量的减少,同英军于11月18日开始进攻这一事实相比较,后者的直接影响更大,因为危及了非洲大陆上补给线的安全。英国的飞机和装甲车使德军补给车队受到严重的损失,同时,因运输只能在夜间进行,等于使运力减少了一半。11月22日以后的几天内,两个师实际上都中断了补给,只有一支运输车队凑巧得以通过。在这种情况下,前线无法固守,12月4日隆美尔下令全面撤退。十分奇怪的是,德意志非洲军团军需官这一天的日记却说:“从任何观点来看,补给形势都是有利的”。
起初,撤退使局势更加困难。不仅滨海公路因人车西行而拥挤不堪,而且,撤送储备品的工作更加剧了车辆的短缺。由于没有坦克护送,坦克集团军的运输汽车有50%被英国的装甲车打成了碎片。但是,这次撤退大大缩短了补给距离,12月16日,当隆美尔到达班加西附近,并准备撤离这座城市时,据说“(德意志非洲军团的)军需官们无忧无虑,各师都得到了充分的补给”。
然而,就整个坦克集团军来说,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11月14日,在德国的压力下,意大利人被迫恢复了向的黎波里的航运,但起初这只是造成更大的损失。油料特别短缺,到12月中旬,德国驻非洲的空军每天已只能出击一次。当然,决不能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希特勒不顾海军将领们的反对,决定将德国潜艇派往地中海。12月5日,宣布了从俄国抽调部队紧急增援地中海德国空军。他们施加强大的压力,迫使法国人售给3,600吨油料,以此作为救急措施。
在此期间,意大利人全力以赴地拯救隆美尔。他们先是使用军舰和潜艇向德尔纳和班加西输送油料,有力地帮助了隆美尔的撤退。随后他们又作了一次最大的努力,于12月16-17日派出4艘战列舰、3艘轻巡洋舰和20艘驱逐舰护送运输船队开往利比亚。虽然这是一次成功的行动(仅战列舰利托里奥号受伤),但它充分暴露了另一个使轴心国在非洲感到苦恼的问题。由于港口卸载能力极为有限,被护送的船只实际上只有4艘,其中有1艘还离开了船队,驶往班加西,而不是的黎波里。10万吨军舰被用来护送2万吨商船,油料的耗费高得无法承受。这种比例失当的行动,除第二年的1月初又采取过一次外,以后再未有过。
墨索里尼对法属突尼斯觊觎已久,他利用补给上的危机使其阴谋复活起来。12月2-3日,他提出了改善局势的各种措施(包括向意大利海军供应德国油料,以及“大规模”使用德国空运力量),与此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只有利用比塞大才能最终解决问题。希特勒同意前两个措施,但他担心对法国施加过多的压力,会促使它投入英国阵营。所以,他拒绝了墨索里尼的突尼斯计划,并且指出,从比塞大到利比亚的路程,无论如何是太远了。12月8日,意大利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即认为此事“已作罢论”。但是,一当12月24日隆美尔撤离班加西时,墨索里尼又旧事重提,要求德国向法国作出“让步”,并说他准备使用武力,必要时甚至使用“整个意大利海军”。希特勒被吓住了,答应同维希重开谈判,但谈判未取得任何结果。
使用比塞大能否对隆美尔大有帮助是值得怀疑的。以比塞大作为卸载港,非洲的港口能力问题可以一举解决,但问题是又会使本已过长的交通线再增加500英里。其中,在300多英里的一段有两条独立的铁路可用,但从加贝斯到祖瓦赖这150英里距离,却要靠汽车通过,而当时汽车正感到短缺。比塞大本身以及从比塞大到的黎波里的整个线路都处在马耳他的有效打击范周之内,铁路则是英国空军极好的袭击目标。从这些事实来看,使用“整个意大利海军”来夺取马耳他可能更有利些,但即便作到这一点,也不能解决隆美尔为之头痛的两大根本问题,即港口能力问题和非洲大陆上的运输距离问题。
从德意志非洲军团军需官的日记来看,在此期间形势逐渐好转。既然运过地中海的物资只有39,000吨,可见形势的好转并非由于海运安全程度的提高,而是因为在的黎波里附近意外地发现了13,000吨意大利的油料储备品。更重要的是,隆美尔撤至阿盖拉使其交通线缩短到了460英里这样一个比较便于管理的长度。1942年1月6日,第二次的“战列舰护航队”护送6艘载运补给品的船只到达非洲,从而使局势进一步缓和。虽然1月份送到非洲的补给品不大可能超过50,000吨,但在新的一年中,坦克集团军,特别是德意志非洲军团的处境是好得多了。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28:00 +0800 CST  
1942:奇怪的一年
1941年初,希特勒达到了权力的顶峰,他统治着整个西欧,并准备将其控制范围扩展到巴尔干半岛。一年以后,虽然德国控制下的地盘大大扩展了,但形势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阴影已在第三帝国的周围聚集拢来。1941年12月10日,美国正式加入了反希特勒的战争。与此同时,侵俄德军已被阻住,随后,他们自开战以来第一次败退。有些学术权威认为,德国此时已完全丧失获胜的希望,这一意见是否符合实际,至今仍是未解决的问题。当然,它剩下的唯一机会,就是趁西线敌人还未把人力物力完全动员起来之际,集中一切能够使用的力量作一次最大的努力,以打败东线的敌人。其他的一切均应从属于这个独一无二的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北非发动新的进攻可能是不适宜的。1942年1月,隆美尔还控制着足可进行防御的大片地区。交通线的缩短,使其补给情况得以改善,在数百英里的沙漠地带内维持一个后勤系统的负担现在落到了敌人身上。虽然凯塞林第2航空大队的来到大大有助于缓和中地中海的局势,但只有从的黎波里向前线构筑一条铁路,物资补给才能真正稳妥可靠。就连隆美尔也不会估计不到,一旦重新发起进攻,必将再次出现后勤困难。所以,他要求给他的补给车队再增加8,000辆汽车。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这时在俄国作战的四个坦克集群总共才有14,000辆汽车。陆军总司令部,林特仑,甚至墨索里尼,在拒绝这一要求时都警告隆美尔说,任何新的进军都可能使补给再次中断。但隆美尔第二次无视这一警告,经过又一次闪电式突击之后,他的部队于1月29日重新进入班加西,并幸运地在这里夺回了一部分原来丢掉的储备品。后来的情况可从隆美尔的德意志非洲军团(它是军事效率的样板)的部队日记中读到。2月9日,部队所需的补给品有些已不能保证。到第二天,因前送距离过长和一贯性地缺乏车辆,作战进展已大大超过后勤能力,前方部队再也得不到弹药了。2月12日,德意志非洲军团军需官愤怒地要求同隆美尔紧急会见。2月13日宣布,进军将在离的黎波里900英里的贾扎拉告一段落。
从2月中旬至5月,非洲坦克集团军和陆军总司令部之间的大量通信都没有在后勤方面诉苦的内容[ 注:但是,隆美尔向他的妻子诉苦说,他没有足够的汽车(见《隆美尔文件集》英文版第186页)。 ] 。这是值得注意的,因为隆美尔的兵力已增至10个师(3个德国师、7个意大利师),其物资需要量相应地增至10万吨,但他在这4个月中实际上平均每月只得到6万吨。这比1941年6月至10月这一困难时期中坦克集团军(当时它的规模小得多)所得到的物资更少。尽管如此,隆美尔却能实施一次闪电式的进攻,然后又能准备另一次规模更大的进攻。这些使人不可理解的事实,可用以下理由来加以说明。第一,每月10万吨的需要量是过分夸大了,这是10个满员德国师的需要,而隆美尔指挥的兵力实际上要小得多 [ 注:隆美尔后来承认,事实上只要有60,000吨物资就能满足他的需要(《隆美尔文件集》英文版第192页)。但是,这个数字显然没有包括空军的补给品。 ] 。第二,班加西港在以往的进攻中几乎没有起什么作用,现在则发挥了全部卸载能力,因而坦克集团军能在离的黎波里900英里的情况下保障自己的需要。具体地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补给品,其前送距离减少到了280英里。这个距离虽然仍很遥远,但已经比较地便于管理了。
但是,由于班加西以东再无任何港口,继续进军必将导致新的危机。墨索里尼及其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卡巴耶罗将军认识到这一点,要求停止进军,但隆美尔的打算却是待增援部队到来后再向托布鲁克和利埃边界进攻,并越过边界向前挺进。当意军最高统帅部询问隆美尔打算怎样保证其部队的补给时,他承认自己不知道。他认为后勤部门总会以某种方式“适应”作战情况需要的 [ 注:隆美尔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在罗马占椐负责岗位的人拥有足够的权威,又有解决补给问题的主动精神,那么,这个问题是能够解决的”(《隆美尔文件集》英文版第191-192页) ] 。意大利未能劝住隆美尔,就试图利用希特勒夺取马耳他的愿望来阻止隆美尔实现自己的计划,因为希特勒想在非洲发起新的进攻前拿下英军在中地中海的这个要地。而这样大规模的登陆行动,准备工作复杂,不可能在7月底以前实施,意大利人希望以此为理由来迫使隆美尔将其进攻推迟到秋天。新任命的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看出了意大利人的打算,试图劝说他们以奇袭夺取马耳他。但意大利人很固执,于是,问题提到了轴心国领导人4月29-30日的会议上。希特勒认为埃及“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因而支持早日发起进攻,这样,就定出了一个折衷的解决办法。隆美尔应于5月底进攻和夺取托布鲁克,但他不得越过埃及边界,并奉命于6月20日结束作战行动,以保证德国空军转移,去夺取马耳他。
关于这一决定的功过,近三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从纯作战的观点来看,它可能是正确的。使昔兰尼加的机场不为英国人所用,马耳他就孤立了。但另一方面,后勤问题却复杂得多。我们知道,隆美尔的物资补给充分与否,主要不取决于马耳他,而取决于利比亚港口的卸载能力和非洲大陆上的前送距离。前一个问题或许是可以解决的,后一个问题则必将一直存在下去,因为没有足够的汽车来满足德意志非洲军团的需要。所以,向苏卢姆进军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性的胜利,只能给隆美尔的已经拉得很长的交通线再增加150英里。而且,当时意大利人正以缺乏燃油为借口,越来越多地不把运给隆美尔的油料送到班加西,而是改送到的黎波里。由于托布鲁克的卸载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即便夺取了马耳他,也解决不了隆美尔的补给问题。这一点在头年六月就已经看得清楚了,当时补给品基本上可以不受损失地送过地中海,但陆上交通线太长,仍使坦克集团军遇到没完没了的困难。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28:00 +0800 CST  
所以,轴心国面临的问题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怎样保障从意大利出发的运输船队的安全,二是怎样获得一个离前线距离适中的合宜港口。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全是夺取胜利所必不可少的,只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都无济于事。根据这些事实,轴心国有两种办法可供选择:一是采纳意大利人的建议,也就是要隆美尔停在现在的位置上不动,意大利人则按他们自己选定的时间夺取马耳他。只要能找到油料供意大利海军使用,又能适当扩大班加西港,就可保障隆美尔长期坚持,并为尔后向埃及发起大规模进攻作好准备。另一个办法就是调集足够的增援部队——2至4个德国装甲师 [ 注:这是隆美尔自己的估计。(见《隆美尔文件集》英文版第191页,)但是,即便作到这一点,也还是没有取得战略性胜利的希望,而只能“在一个长时期内消除来自南方的威胁”。 ] ,积累充足的储备品,使隆美尔能一举攻克亚历山大。正如哈尔德早在1940年所指出的,这将一劳永逸地解决港口能力问题,同时使马耳他变成战略上的死地,从而有可能断其粮道,使之屈服。
但是,无论马耳他是否在轴心国手中,向亚历山大进军都不见得是切实可行的。即便希特勒握有多余的部队,如将它们调到非洲,会使坦克集团军的物资需要量增大到超出班加西和的黎波里加在一起的通过能力。这反过来又会使为进攻而积累储备品的工作没有完成的希望。至于在非洲大陆上前送储备品所需的汽车数量,则远非德军非常有限的实际能力所能提供。也许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是使坦克集团军摆脱其拉后腿的意大利盟友,这是托玛在1940年10月就曾提出的要求。但是,如果这样作,战争将是另一种情形,此处姑置不论。实际上,只要夺取了马耳他,而隆美尔又能同其基地保持适中的距离,他就可以无限期地坚持下去。他最初受领的任务不过就是如此。正如卡巴耶罗和林特仑反复地指出的,任何进一步的企图必将因后勤的严酷现实而成为画饼。
然而,隆美尔在这种情况下实际采取的作法却是坏得不能再坏了。5月26日,他发起进攻。6月22日攻下托布鲁克,发现这个港口完好无损。但轴心国无法利用这一战果。虽然6月同5月相比,船舶的损失基本上没有增加,但因海军缺油,致使往返于非洲航线上的船舶吨位下降了三分之二,而卸载的补给品从15万吨减少到灾难性的3万2千吨。不仅如此,由于油料短缺,连这样少的补给品还不得不在的黎波里,而不是在班加西卸载。这使隆美尔陷入了绝境。既然不能在原地停留,他就必须或者退却,或者“飞奔向前”,以便有可能靠取之于敌维持补给。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在德军南线总司令的支持下提出反对,但毫无用处。隆美尔宣称,在托布鲁克缴获的补给品,足可保障他打到尼罗河,因而决心继续前进。对马耳他行动从未特别热心过的希特勒,表示支持隆美尔。于是,轴心国的希望都寄托在攻陷托布鲁克后缴获的2,000辆汽车、5,000吨补给品,首先是1,400吨油料上。这当然是不够的。坦克集团军在推进了又一个400英里之后,终因“困难的补给形势”,以及部队的疲劳和敌人的顽强抵抗,而于7月4日停顿下来。正如隆美尔后来所承认的,他幸亏停在此处,否则就可能带着两个营和30辆坦克到达亚历山大,而其交通线将更加延长。
虽然隆美尔停在阿拉曼,但他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他仍想休整几天后重新发起进攻。但他的漫长交通线的影响,这时终于充分表现出来。在每月所需的10万吨物资中,托布鲁克只能卸载2万吨,而托布鲁克离前线也有数百英里之远。载重汽车仍象往常一样短缺。曾经试图利用起自苏卢姆的英国铁路,结果每天只能运输300吨物资,而不是预计的1,500吨。更糟的是,苏卢姆港以及通向该港的海上航线都无可救药地暴露在以埃及为基地的英国空军袭击火力之下。补给船如直接驶往托布鲁克,或更小也更易受到损害的巴迪亚港和马特鲁港,也都是困难的,而在分别离前线800和1,300英里的班加西和的黎波里进行卸载,又要造成不堪忍受的浪费和迟误。面对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意军最高统帅部犹豫不决。7月,意大利人不顾坦克集团军的强烈抗议,决定在班加西和的黎波里卸载。结果,虽然在航运中船舶仅损失5%,有91,000吨物资送过了地中海,但将补给品送到前线却要花费几个星期。隆美尔自己对这一困境也看得十分清楚,但他不同意意大利的作法,坚持要求将船舶直接驶往托布鲁克。结果,8月份的船舶损失增加了3倍,而送过地中海的补给品则减少到51,000吨。
这些事实的教训是很清楚的。无论马耳他是否在轴心国手中,开往的黎波里和班加西的船只通常都能通过,而继续向东行驶,只能使托布鲁克变为“意大利海军的墓地”而已。所以,8月中旬意大利决定不顾隆美尔的反对,仍将补给品集中送往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这就使坦克集团军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留在原地不动等于自杀。隆美尔宣称8月份需要3万吨油料,实际仅有8,000吨。虽然如此,但仍决定孤注一掷,作一次进军尼罗河的最后尝试。凯塞林支持隆美尔,答应向托布鲁克派出更多的油船。当油船被击沉时,他又说要每天空运500吨油料。凯塞林的飞机未能到达,“那个愚蠢的隆美尔”消耗了1万吨宝贵的油料,在阿拉姆-哈尔法激战四天后,又退回到了出发地。
经过了尝试和失败,隆美尔终于认识到,这场赌博输了。他甚至开始考虑撤出非洲,但此时希特勒进行了干预,禁止隆美尔退却。意大利人不顾坦克集团军的抗议,9月份仍集中向的黎波里和班加西输送补给品,结果送过地中海的物资增加到77,000吨,仅10月份略有减少。但补给量再也无法满足隆美尔的全部需要,不过原因不是船舶在海上蒙受损失。9月份,船舶损失率降低到了7月的水平,10月份虽再次上升 [ 注:这显然是因为在隆美尔的要求下意大利停止了他们封闭托布鲁克港的“愚蠢”做法。 ] ,但仍大大低于8月的数字 [ 注:海上损失船舶的具体数字是:6月13,581吨,7月11,611吨,8月45,668吨,9月15,127吨,10月32,572吨。 ] 。确切地说,隆美尔的困难是由于往返于非洲航线上的船舶吨数显著地减少了 [ 注:往返于非洲航线上的船舶吨数是:6月135,847吨,7月274,337吨,8月253,005吨,9月205,559吨,10月197,201吨,而5月是393,539吨。 ] 。很难说这是因为真的缺船,还是因为意大利人不愿损失更多的船只。根据我们查到的确实数字,1940年6月意大利在地中海拥有1,748,941吨船舶,至1942年底损失了1,259,061吨。但是,在此期间,又增加了582,302吨德国的和德国缴获的船只,以及约300,000吨新造的和修复的船只等。所以,到1942年底仍然保有的总吨位应为约1,362,682吨,即意大利参战时船舶吨位的百分之七十七。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迟至1942年10月中旬,卡巴耶罗还把意大利在这一年的损失说成是“轻微的”。总之,隆美尔不相信船舶不足,而责备意大利人保存实力。随着局势的恶化,两个盟国之间的争吵日益加剧。但争吵也毫无作用,当阿拉曼会战开始时,隆美尔部队的油料储备量已降低到只有3个基数,而不是他宣称在非洲必须要有的30个基数,弹药储备量则降至8-10个基数。由于起自托布鲁克的铁路遭到水淹,运输情况又一次被说成“非常困难”。事实上,1万吨补给品仍留在托布鲁克,无法向前线输送。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33:00 +0800 CST  
结论:非洲的补给与作战
北非战争过去后,隆美尔痛心疾首地批评说,希特勒因妄想守住突尼斯而白白地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物资,如果这些兵力和物资给他隆美尔一部分,他就能多次地把英国人赶出埃及。此后,许多作者都赞成隆美尔这个意见。但是,这些作者忽略了一个事实,隆美尔的撤退和同盟国在西北非的登陆,使得轴心国在非洲的处境完全不同了。由于占领了比塞大和土伦,并夺得了法国商船队,轴心国拥有的手段已能用隆美尔的坦克集团军从未见过的速度向非洲增加援军。但即使如此,轴心国在突尼斯也仍然未能维持多久。
在利比亚作战期间的教训,看来很清楚。第一,北非港口的卸载能力低下,始终是造成隆美尔补给困难的原因之一。它不仅决定着可以维持的军队的最大数量,而且限制着运输船队的规模。从油料消耗数量以及所用舰船数量之多而言,护航这个办法代价高得不堪设想。第二,人们对“护航战斗”的重要意义往往过分夸大了。在北非战局过程中,中地中海的海空战斗从未起过决定性的作用,1941年11-12月也许是个例外。但就连这一时期,隆美尔的困难也主要是因为其非洲大陆上的交通线过于漫长和易遭袭击,而不是因为海上的损失 [ 注:根据能够找到的最可靠的材料,从1940到1943年,在从意大利到利比亚的海上航运过程中损失的补给品仅为15%,人员8.5%,船舶8.4%。 ] 。第三,对于北非战局的结局,1942年夏天轴心国关于不占领马耳他的决定所起的作用,远远比不上下面这个事实,即:托布鲁克港口太小,而且无可救药地暴露在驻埃及英国空军的攻击火力之下。
然而,与上述各点相比,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非洲大陆上的前送距离太大。这里的前送距离,绝非德军在欧洲,包括在俄国碰到的情况所能比拟,而用来实施前送的汽车却又太少。不错,1942年曾搞过若干海上运输,但收效甚微,因为英国空军握有制空权,港口愈靠近前线,就愈易遭到空袭。从这些事实来看,林特仑关于只有修筑一条铁路才能解决补给问题的意见是正确的。这本来就是英国人打算采取的措施之一。但意大利从未动员其力量来实现这一目的,而隆美尔也没有耐心待其实现。
常常有人认为,1942年夏秋隆美尔的败北,是由于意大利没有送来油料,或因为被击沉的舰船中,碰巧极端重要的油船占了过大的比例。这种看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只要细看一下1942年9月2日至10月23日被击沉的舰船名单,就可发现,总共27艘舰船中,油船只有两艘。此外,隆美尔从7月至10月收到的油料平均数量,实际上比2月至6月那一平静时期略为多些 [ 注:具体数字是:2月至6月,每月22,264吨;7月至10月,每月22,442吨。 ] 。这就表明,他的困难与其说是因为来自欧洲的补给品不足,不如说是在非洲大陆上运送油料的能力太低。这个看法还可用下面的事实作为证据:在阿拉曼会战期间,坦克集团军非常有限的储备品竟有三分之一还留在离前线数百英里的班加西。
最后,说希特勒对隆美尔支持不够这种老生常谈,也是与实际不符的。隆美尔得到的兵力,是在北非能够保障得了的最大兵力,而且超出了这一限度。所以,迟至1942年8月底,他的情报官还估计坦克集团军的坦克和重炮数量实际上多于英军。为保障这支兵力而配备给隆美尔的汽车,较之同等规模、同等重要的任何其他德国军团都多得无可比拟。如果说由于上述种种因素,关于确保坦克集团军在非洲大陆上有一条可靠交通线的问题始终未得真正解决,那主要应归咎于隆美尔自己。后来他终于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为时已经太晚:
“充足的武器、油料和弹药储备,这是一支军队能够坚持紧张战斗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事实上,在战斗开始之前,双方的军需官们就已经在打仗,并在决定着战斗结局了。没有枪炮,最勇敢的士兵也无能为力;没有充足的弹药,则枪炮毫无用处;而在机动作战中,没有灌满了油料的车辆随行,无论枪炮或弹药都起不了多大作用。保养修理工作也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同敌人相等”。

由于德军只实现了部分摩托化,又无真正强大的汽车工业作后盾,由于政治形势要求德军拖带着意大利部队这种无用的累赘,加之利比亚港口容量太小,而陆上前送距离太大,所以,不管隆美尔在战术上的成就如何出色,进军中东的轴心国部队的补给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初定下的派一支部队到北非防守局部地区的决心是正确的,而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33:00 +0800 CST  
Notung

上校12
1.北非地区是否是大英帝国除了本土以外最重要的控制地区,如果是,那么假如轴心国取得了胜利,是否就如隆美尔自己写的那样“迫使英国人接受某种和谈或者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力再对德国造成任何威胁”?
-------------------------------
应该是是苏伊士地区二不是北非,如果真的胜利了,英国一样能撑,只不过是绕个好望角远点而已,又不会死,你忘记后面还有美国干爹罩着,而且压根不会胜利,这不可能,德国不打东线就有力量让他打下苏伊士,但是这可能吗?


2.如果轴心国兵临苏伊士运河地区,取消苏伊士运河当时“对于所有交战国开放”政策使其为轴心国服务,运输北非地区的各种资源为德国战争服务的做法是否可行?
---------------------------------------------------------
北非资源也不是很多,入不熬出



3.如果轴心国占领埃及地区,东线大规模作战的同时,还有无兵力进入中东地区?如果有足够兵力,同时有没有能力说服土耳其加入轴心国对中东地区实行南北夹击,同时德国能否利用阿拉伯人“反游”(百度和谐)倾向,联合阿拉伯人,对中东实施占领,如果没有足够兵力,那么在轴心国胜利的假设上北非战局应该如何发展?如果要满足非洲至中东作战的补充需要,东线应如何?
------------------------------------------------
麻烦你翻下地图,补给天上飞下来?北非的问题从来不在兵力,而在补给,不给隆美尔增兵的根本原因压根就是现在的兵补给都困难,还加兵是找死,所以这个战略行不通,就算你南北夹击,也不现实,高加索山地容易守的很,你占不到多大便宜,北非稳住,让意大利不丢完地盘就行了,等德国东线问题解决了再解决北非,如果满足北非到中东的作战,德国东线四三年就可以被推回波兰国境,打的顺手就入德国本土了。


4.去掉假设,以实际情况而言,在东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而德军确实已经介入北非,而无法获得更多部队的情况下,非洲德意联军的指挥官应该在面对优势英军时采取何种作战方式?取得何种战果为最佳?
------------------------------------------------------
将战略战术组合使用,战略防御,战术进攻,以巧妙的打击构成防御的盾牌,实行机动防御与弹性防御相结合,严忌战略进攻,攻则败,守则胜,以击退来犯敌军为佳,只许战术性追击。


5.以实际情况而言,北非战场对于德国究竟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处于何种地位?是否真的是一种不偿失,应该早早退回欧洲?或者干脆就不应该介入非洲战场?
------------------------------------------
稳意大利这个**,对德国没用,鸡肋地位,完全得不偿失,不能退,拖一拖还是好的,非洲因该介入,不能让意大利死的太难看,免得他国内乱了,稳住就是了。
举报|2楼2010-08-18 18:31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1:34:00 +0800 CST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6 12:31:00 +0800 CST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略各层次的相互渗透
看隆美尔在战略上如何失败,将德国拖向失败的深渊
https://tieba.baidu.com/p/2641920447?red_tag=2611099291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7 14:46:00 +0800 CST  
我再贴一份资料

那么非洲军的辉煌胜利又是怎样得来的呢?我认为,我方的胜利决定于三个因素:第一,我们的反坦克火炮在质量上占优势;第二,我们系统地采用了诸兵种协同作战的原则;第三(当然重要性不是第三位),就是我们有高明的战术手段。英军用他们的威力很大的3.7英寸高炮,只局限于打飞机,而我们使用88毫米高炮,既打飞机,又打坦克。一九四一年十一月我们只有35门88毫米高炮,但是由于能与坦克密切协同,这些火炮对付英军坦克起了很大作用。不仅如此,我们的初速较高的50毫米反坦克炮,大大超过了英军发射两磅炮弹的火炮。装备这些反坦克火炮的炮兵连,常常伴随我们的坦克作战。我们的野战炮兵也进行了与坦克协同的训练。简而言之,德军装甲师是高度机动的诸兵种合成兵团,无论是进攻或防御,都要依赖于炮兵。与此相反,英军把反坦克炮看成是防御性武器,而且没有能够充分利用他们强有力的野战炮兵,本来野战炮兵是可以用来消灭我方的反坦克炮的。   我们的坦克战术是由古德里安将军在战前的年代里发展起来的。隆美尔对古德里安的原则心领神会,并把它用于沙漠作战之中。这些战术原则的价值,已经在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十八日展开的大规模作战中充分得到证实 [ 注:虽然我们在坦克数量上总的来说是劣势,但在作战指挥上却是成功的,这表现在我们能把优势的坦克和火炮集中使用在关键地点(或者是主要突击方向上)。 ] 。 -----《坦克战》德 冯·梅林津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7 14:53:00 +0800 CST  
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愁的没运输机送补给的时候,德军一半以上的运输机都集中在地中海和北非
https://tieba.baidu.com/p/5927072606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7 14:59:00 +0800 CST  
现在让我们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远征军在北非的作战,这是现代军事史上不和谐的一个典型例子。1941年2月埃尔温·隆美尔中将首次被派往意属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开始他只有一个机械化师。当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在加紧准备,希特勒认为埃及不值得攻取 [ 注:希尔格鲁伯《希特勒的战略》(1965年)第190-192页。 ] 。因此隆美尔受领的任务极为有限,希特勒只要求他帮助意大利抵抗英军的进攻,并不要求他攻入埃及,因为英军的进攻几乎快把意军从北非的殖民地赶出去了,这对轴心国的威信将造成损害。即使对利比亚辽阔而空旷的东半部领土昔兰尼加,德国也只是打算等到秋天过后,如果条件允许,再重新夺回。


但隆美尔却直接违抗希特勒本人的命令, [ 注:阿丁顿《闪击战时代》第165页。 ] 把他本来就很少的一个师的部队一分为二,一路迫使英军沿漫长的海岸公路撤退,兵力较强的另一路则沿着岩石重叠的骆驼小路穿越沙漠。实际上隆美尔不是派遣,而是亲自率领他的部队一路向前


因此,德国陆军司令部一开始就反对隆美尔在埃及的冒险是十分正确的。即使希特勒予以批驳,他也仅给了隆美尔很有限的兵力。因为他欣赏隆美尔的战绩主要是出于宣传价值:特别与俄国战线的德军相比。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沙漠骁将为德国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样板。当时在俄国,德军虽已取得很大成功,但已显示出不祥之兆。 [ 注:许多历史学家批评希特勒拒绝在1942年夏给隆美尔派出援军,指出只是当隆美尔在阿莱曼失败之后才给他送去大量德军。但到那时,德国人的目的已不再是征服埃及、而是阻止突尼斯的陷落,以保持意大利在战争中仍能作为自己的盟友。突尼斯已是轴心国手中的西西里对面的最后一块北非领土了。与征服埃及不同,这是大战略层次上的一个重要目标。 ] 而向埃及进军并不能达到什么重要目的,它不能使德国在北非吸引大量的英国军队,因为英军在1941年或1942年根本没有主次战场之分,德军则在隆美尔到达的黎波里后就很快有了主次战场之分了。
只有在东线,德国才可能在大战略方面取得确定的成果。德国人通过打击苏联,至少会有取胜的机会,因为在那个战区,纵向胜利可以产生横向后果:对苏联人口和资源的掠夺即可削弱苏联同时又可增加德国的实力,仿佛利用外交手段拉走敌人的一个盟友一样。德国可以把苏联的人口和资源都用于德国的战争事业。彻底征服苏联当然会消除希特勒最大的政治谋略失误所造成的恶果,从而使德国能够对付因美国参战与英国并肩作战所表明的新的政治谋略失误。上述例子表明,纵向领域的成功可在大战略的层次上发挥主导的作用。


以上出自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爱德华·鲁特瓦克 [美国]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8 00:28:00 +0800 CST  
就这样,隆美尔于1941年2月6日被召到了总理府。希特勒给他看了一些英国和美国的插图杂志,上面登有理查德·奥康诺胜利开进利比亚的照片。这些照片使隆美尔的脑海里闪现了许多念头。当他出发时,口袋里已装着最高统帅部总司令凯特尔为他拟定的行动方案,指示他在罗马和利比亚如何对付意大利人。这份文件反映了希特勒的不妥协态度:“不允许把德国部队投入毫无意义的战斗。”根据这一点,他判定意大利目前的意图仅仅是守住的黎波里。由于这一地区范围太小,无法建立空军基地,倘若意大利不同意在的黎波里以东筑起一条防线,隆美尔就只好向格拉齐亚尼元帅表示歉意,没有“必要”把德军派往那里。


有一个暂时的机密是不能告诉隆美尔的,希特勒即将入侵俄国,为此他需要尽可能多的师去执行这一计划。于是隆美尔仅仅接到这样的命令:守住现有的防线,准备一次严格控制的有限进攻。接到口头命令的第二天——3月21日,又有一份书面指示作了进一步的强调。他大为不满,失望地飞回北非,并决心违背这项命令。


,希特勒严肃地指示,隆美尔的任务是巩固阵地并钳制英国军队。“任何必要的有限进攻行动均不得超过小股部队的兵力……总而言之,你要避免在你开阔的右翼采取任何冒险行动,束缚自己,不要北上进攻班加西。”如果敌人的装甲部队开出昔兰尼加,必将出现一种新的形势——然而,即使在那种情况下,隆美尔也必须等候新的命令。


狐狸的踪迹——隆美尔
戴维·欧文 [英国]




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此期间,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明确命令,于4月初发起了进攻。他打乱英军的阵脚,将他们赶出了利比亚,包围了托布鲁克,但在首次突击中未能攻克,最后在埃及国境内的苏卢姆停止了前进。隆美尔的闪电式进军无论在战术上怎样辉煌,在战略上却是重大的失策。它既未带来决定性的胜利,又使本已过长的交通线新增了700英里距离。不出陆军总司令部所料,由此而产生的负担过于沉重,是隆美尔的后勤部门所承受不起的。5月中旬,隆美尔第一次,但却不是最后一次埋怨他的补给工作。


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出自《战争与后勤》] 1977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8 00:39:00 +0800 CST  
wd***: 回复 万色烈空 :后勤?你见过哪个几百公里的补给线用卡车来运输禁言 | 删除 | 2018-10-28 11:07回复
-------------------------------------
隆迷的逻辑非常奇怪,输了都是客观条件的锅,希特勒和总参明明告诉他,就这条件了,补给跟不上的,没卡车了,不要进攻。隆美尔多次违背命令非要进攻,进攻了补给跟不上,又有隆迷给他洗地。


怎么用卡车来运输,怪卡车罗,希特勒没在几天内跨海修好几千公里铁路怪希特勒罗,希特勒没把全德国的飞机都来给隆美尔运补给真是亏待了隆美尔啊


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困,居然都只分了一部分运输机给隆美尔,没把保卢斯的运输机都调过来保证隆美尔在北非攻下苏伊士运河,让英国只能从好望角运补给,真是对不起啊。


德国真是太对不起隆美尔了,希特勒真是太对不起隆美尔了


看看人家以色列学者怎么说的
第六章 从锡尔特到阿拉曼
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出自《战争与后勤》] 1977
由于德军只实现了部分摩托化,又无真正强大的汽车工业作后盾,由于政治形势要求德军拖带着意大利部队这种无用的累赘,加之利比亚港口容量太小,而陆上前送距离太大,所以,不管隆美尔在战术上的成就如何出色,进军中东的轴心国部队的补给问题显然是无法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最初定下的派一支部队到北非防守局部地区的决心是正确的,而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重要的话重复三遍


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隆美尔再三违令,远离基地,盲目进军,则是完全错误的,他将永远不能得到宽恕。


!!!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8 11:40:00 +0800 CST  
隆美尔迷总能认为,为了成就隆美尔的千秋战功,所以德国应该执行如下战略


很清楚,隆美尔的指挥方法和他的非凡活力使德军在战役层次上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在隆美尔的亲自率领下,德国人比英国人的行动要快得多。这好比是一场典型的空战,一名较优秀的飞行员驾驶着一架较好的战斗机可以对一架较迟钝的敌机作内侧转弯,向敌机的尾部开火而不会受到惩罚,然后再转弯第二次开火,这时候敌机还未对第一次开火作出反应。德军在战役层次上的优势最终克服了它在战区战略层次上的明显劣势。仅此一例就足以证明,一个层次上的成功可以向另一个层次渗透,而这种现象与人们理所当然设想的结果多有差异。
然而,隆美尔在1941年春天时长驱直入并没有导致德军胜利地攻下开罗。相反,在此后的两年里,英德双方开始了戏剧性地进攻继而又仓惶撤退的交替过程。先是一方后是另一方都超越了它们的胜利顶点。最后,德国人在1943年彻底失败了。尽管战果辉煌,但德国人在北非战役层次上的优势显然渗透不到大战略的层次上。从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整个北非战役只不过是世界大战这一更广阔的背景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它的结局注定要受到其它更关键的战区战况演变的支配:在东线,德国人几乎投入了比北非多百倍的军队;在西欧,诺曼底登陆后,德国投入了虽比东线少但数量仍然十分巨大的兵力;在亚太战区,轴心国正与英国的另一些部队作战;在北大西洋战区,盟国的船队与德国的潜艇展开了搏斗,这场搏斗关系到盟国能得到多少补给;而在所有轴心国上空的空中战区,盟军的轰炸机将展开对工业区的战略轰炸。


相互渗透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即使隆美尔在北非最终打赢,他的结局也不过和驻海峡群岛、丹麦以及挪威的德军命运一样。这些德军曾无敌于一时,但无论如何,不得不在1945年5月7日投降。当然隆美尔并没有在北非打赢。尽管德军在战役层次上对英军具有很大优势,但这并不能完全抵销战区战略层次上空间因素的制约作用。人们的视野必须越出北非的范围,认识到德军作战空间因素的广阔性。我们可以设想,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部队、更好的补给,他很可能达到他个人的最终目标——距的黎波里1500英里的开罗和苏伊士运河。对于一个才能仅限于战役领域和至少在北非战场上显然完全不懂得战区战略的将军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胜利。 [ 注:或者,他本应认识到,他能够供应的跨越的黎波里到苏伊士运河(长达1500英里)的这支军队人数太少不足以击败英军,而人数多到能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的军队他又供应不了,见范·克利夫德的《战争中的供给》第181-201页。 ] 然而,即便如此,这也只是一次作战胜利,或者是几次作战胜利的战果,而不是一次战役胜利。因为战役并未因此而结束。
英国人仍将继续战斗,他们无疑会在开罗以南通过上埃及和苏丹的基地建立一条新的战线,并在苏伊土运河的西奈一侧,通过在巴勒斯坦和外约旦的基地建立另一条新战线。通过红海水域,英国可同时向这两条新战线提供补给。如果置之不理,英国人就会在美国人的援助下修建基地、工场、野战医院、公路、铁路和港口,以便养精蓄锐,积累增援部队,最后收复失地。既然无法迫使英国人投降(因为只有在伦敦而不是在开罗这一目标才能达到),德国人不得不在两者中作出抉择:要么消极等待英国人不断增加实力,并对德国人在埃及已占有的成果造成威胁。要么进一步发动进攻,夺取那些正在针对他们进行反攻准备的大片地区。这种大规模的征服也许会使隆美尔名声更大,但只要伦敦不想投降,隆美尔决不能取得战役的胜利。正如马来亚、新加坡、缅甸被日本人占领、英国被赶出东南亚以后的所作所为一样,英国人无疑将继续战斗,在外约旦东部的浩翰沙漠地带,在叙利亚、苏丹的广阔土地上,甚至在埃塞俄比亚进行抵抗。在上述地区,英国人在东线可通过波斯湾和伊拉克得到补给,在南线可通过好望角和东非得到补给。与以前一样,英国人会着手积蓄力量,最后过渡到反攻,就像1942年后英国人在印度不断得到加强、1944年开始收复缅甸、并继续向马来亚和新加坡前进一样。(由于日本的投降,就是眼看着要收复新、马,也没有必要进行了。)
即使到那时,随着部队在辽阔地区拉开战线,德国人将再次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在两条战线与一个日益强大的敌人展开无限期的战斗,要么发动新一轮的进攻,攻入英国人占据的对德国的战果继续构成威胁的那些地区。对德国人来说,只要战役没有结束,从的黎波里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战果就仍将是不牢靠的,就只能靠更多的战斗来保持。对于德军来说这些战斗只能是进攻性的,这真好比德军是迎着敌人物质力量的潮涌游泳。而这一切又是他们在政治谋略横向领域内的根本性失误所造成的结果。最终,隆美尔将不得不通过东非一直攻到开普敦,同时向东越过伊拉克、穿过伊朗、征服广袤的印度,以便真正打赢他的战役。只有到那时,英国人才无法在多条开阔的战线上作战。除非德国人把英军从非洲彻底驱逐出去,并且把英军从印度撵走,进而与日本在印缅边境会师,英国人将继续对前所有的战果构成威胁,并仍旧将遥远的的黎波里作为他们的最终目标。


以上出自《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这个书的作者是美国知名战略学者,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爱德华·鲁特瓦克。他的书在90年代被我国军方主动翻译引进国内。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8 11:46:00 +0800 CST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8 11:57:00 +0800 CST  
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十一月二十五日的战争日志记载道,元首对第六集团军的处境抱有“信心”,虽然能否真正给被围的集团军空运它每天所需的七百吨给养是令人怀疑的。这样的空运需要大约五百架左右的运输机,而第四航空队只有二百九十八架运输机。
那天上午,在遥远的“狼穴”大本营,德国元帅戈林通过他的参谋长耶顺内克将军宣布,德国空军将负责给被围的第六集团军运送补给。据说戈林的这个保证是不顾紧急的警告作出的。警告说第四航空队——事实上整个德国空军——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运输机从事如此大规模的空运。德国空军还得保持突尼斯桥头堡的供应。--
于尔根·罗韦尔博士 [德国]
[出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那么突尼斯桥头堡用了多少运输机了?我目前查到的资料如下


为了避免海上运输冒更大的风险,德国空军也组建了地中海地区的运输队,大约有200架Ju-52三引擎运输机和15架Me-323巨型运输机可供调遣,每天又能从南意大利和西西里的基地额外运送585吨物资。


德国差不多将40%的运输机给了隆美尔,每天运送585吨物资。但关键是,斯大林格勒本身有298运输机,加上隆美尔的215架,刚好500架。


第六集团军刚好需要五百架才能保持每天700吨的补给,也不至于崩溃。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28 12:21:00 +0800 CST  
隆美尔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根本停不下来。掌握着地中海控制权的英军集结速度远远超过了德意联军的补充速度,无论是兵力兵器对比还是海空支援都对德意联军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让英国人有机会按照自己的部署发动反击,那隆美尔除了跳海没有别的办法了,因为根本没法防守。
-------------------------------------------------------------------------------------------------------------
你要明白一件事,补给距离是决定性的,可以战术攻击,但不能战略攻击。英军能被隆美尔打退,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战略进攻太远,补给和空中支援跟不上。
反过来英军只要战略进攻就有破绽,就可以用战术进攻反制。这就是德军两大核心战法模式之一,战略防御,战术进攻。




阿拉曼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隆美尔才刚停下进攻了,英国人立刻就恢复了元气,直接以三四倍的压倒性优势发起反攻,结果是德意联军从埃及一路退回的黎波里。而当的黎波里失守后,直接就在突尼斯等死了,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有,可以说要不是隆美尔的进攻,北非战场41年就结束了
---------------------------------------------------------------------------------------------------------
你连这都看不穿?看过战争论吗,学过攻击顶点理论吗,隆美尔的进攻让其到达了顶点。正是因为其战略进攻,才失败。阿拉曼战役都快43年了。别和我扯谈41年都撑不下去。别这里和我把41年的战术进攻和41-42年的战略进攻混为一谈。


还有你的32-33的资料没有了
----------------------------------------------
32楼发重复了,被我自己删了,看31和33楼就是了,我这几天很忙,回的慢。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0-31 12:28:00 +0800 CST  
我觉得这个锅主要由XTL背比较合适,隆美尔作为战地指挥官乘胜追击溃败之敌是可以理解的,关于这一点,当时非洲军的作战参谋梅林津在坦克战一书已经有精辟的论述了,OKW如果不同意隆的进军,他也没办法进攻埃及,其实隆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受挫后即要求把部队撤回边境以保持装甲部队的行动自由。这一要求被拒绝使得隆只能在阿拉曼打一场毫无获胜希望的消耗战而不是自己擅长的流动性作战
-------------------------------------------------------------
你把这个叫做隆美尔追击溃退之敌?你分不清战略进攻和战术进攻?




现在让我们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德国远征军在北非的作战,这是现代军事史上不和谐的一个典型例子。1941年2月埃尔温·隆美尔中将首次被派往意属利比亚的首都的黎波里。开始他只有一个机械化师。当时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正在加紧准备,希特勒认为埃及不值得攻取 [ 注:希尔格鲁伯《希特勒的战略》(1965年)第190-192页。 ] 。因此隆美尔受领的任务极为有限,希特勒只要求他帮助意大利抵抗英军的进攻,并不要求他攻入埃及,因为英军的进攻几乎快把意军从北非的殖民地赶出去了,这对轴心国的威信将造成损害。即使对利比亚辽阔而空旷的东半部领土昔兰尼加,德国也只是打算等到秋天过后,如果条件允许,再重新夺回。


但隆美尔却直接违抗希特勒本人的命令, [ 注:阿丁顿《闪击战时代》第165页。 ] 把他本来就很少的一个师的部队一分为二,一路迫使英军沿漫长的海岸公路撤退,兵力较强的另一路则沿着岩石重叠的骆驼小路穿越沙漠。实际上隆美尔不是派遣,而是亲自率领他的部队一路向前


因此,德国陆军司令部一开始就反对隆美尔在埃及的冒险是十分正确的。即使希特勒予以批驳,他也仅给了隆美尔很有限的兵力。因为他欣赏隆美尔的战绩主要是出于宣传价值:特别与俄国战线的德军相比。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沙漠骁将为德国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样板。当时在俄国,德军虽已取得很大成功,但已显示出不祥之兆。 [ 注:许多历史学家批评希特勒拒绝在1942年夏给隆美尔派出援军,指出只是当隆美尔在阿莱曼失败之后才给他送去大量德军。但到那时,德国人的目的已不再是征服埃及、而是阻止突尼斯的陷落,以保持意大利在战争中仍能作为自己的盟友。突尼斯已是轴心国手中的西西里对面的最后一块北非领土了。与征服埃及不同,这是大战略层次上的一个重要目标。 ] 而向埃及进军并不能达到什么重要目的,它不能使德国在北非吸引大量的英国军队,因为英军在1941年或1942年根本没有主次战场之分,德军则在隆美尔到达的黎波里后就很快有了主次战场之分了。
只有在东线,德国才可能在大战略方面取得确定的成果。德国人通过打击苏联,至少会有取胜的机会,因为在那个战区,纵向胜利可以产生横向后果:对苏联人口和资源的掠夺即可削弱苏联同时又可增加德国的实力,仿佛利用外交手段拉走敌人的一个盟友一样。德国可以把苏联的人口和资源都用于德国的战争事业。彻底征服苏联当然会消除希特勒最大的政治谋略失误所造成的恶果,从而使德国能够对付因美国参战与英国并肩作战所表明的新的政治谋略失误。上述例子表明,纵向领域的成功可在大战略的层次上发挥主导的作用。


以上出自
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
爱德华·鲁特瓦克 [美国]










就这样,隆美尔于1941年2月6日被召到了总理府。希特勒给他看了一些英国和美国的插图杂志,上面登有理查德·奥康诺胜利开进利比亚的照片。这些照片使隆美尔的脑海里闪现了许多念头。当他出发时,口袋里已装着最高统帅部总司令凯特尔为他拟定的行动方案,指示他在罗马和利比亚如何对付意大利人。这份文件反映了希特勒的不妥协态度:“不允许把德国部队投入毫无意义的战斗。”根据这一点,他判定意大利目前的意图仅仅是守住的黎波里。由于这一地区范围太小,无法建立空军基地,倘若意大利不同意在的黎波里以东筑起一条防线,隆美尔就只好向格拉齐亚尼元帅表示歉意,没有“必要”把德军派往那里。


有一个暂时的机密是不能告诉隆美尔的,希特勒即将入侵俄国,为此他需要尽可能多的师去执行这一计划。于是隆美尔仅仅接到这样的命令:守住现有的防线,准备一次严格控制的有限进攻。接到口头命令的第二天——3月21日,又有一份书面指示作了进一步的强调。他大为不满,失望地飞回北非,并决心违背这项命令。


,希特勒严肃地指示,隆美尔的任务是巩固阵地并钳制英国军队。“任何必要的有限进攻行动均不得超过小股部队的兵力……总而言之,你要避免在你开阔的右翼采取任何冒险行动,束缚自己,不要北上进攻班加西。”如果敌人的装甲部队开出昔兰尼加,必将出现一种新的形势——然而,即使在那种情况下,隆美尔也必须等候新的命令。


狐狸的踪迹——隆美尔
戴维·欧文 [英国]




隆美尔一到的黎波里,就开始喊叫要求增援,希特勒不顾哈尔德的反对,决定将第15装甲师增派给他。这就使保障德意志非洲军团所需的运力增加到6,000吨。这一数字按比例而言是配备给准备入侵俄国的各集团军运力的10倍,因而宣布之后遭到陆军总司令部军需部长的强烈反对,他担心隆美尔贪得无厌的要求会严重危及巴巴罗萨行动。进一步说,如果隆美尔得到更多的增援部队,或其行动距离超过300英里,汽车肯定不够用。根据调查,沿海航运也不可能使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减轻多少。所以,希特勒在同意给隆美尔提供汽车的同时,又下达了一道明确无误的命令,禁止他采取任何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以免使他的需求进一步增大。


在此期间,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明确命令,于4月初发起了进攻。他打乱英军的阵脚,将他们赶出了利比亚,包围了托布鲁克,但在首次突击中未能攻克,最后在埃及国境内的苏卢姆停止了前进。隆美尔的闪电式进军无论在战术上怎样辉煌,在战略上却是重大的失策。它既未带来决定性的胜利,又使本已过长的交通线新增了700英里距离。不出陆军总司令部所料,由此而产生的负担过于沉重,是隆美尔的后勤部门所承受不起的。5月中旬,隆美尔第一次,但却不是最后一次埋怨他的补给工作。


马丁·万·克列威尔德 [以色列]
[出自《战争与后勤》] 1977

楼主 万色烈空  发布于 2018-11-01 11:31:00 +0800 CST  

楼主:万色烈空

字数:34715

发表时间:2018-10-26 19: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19 22:03:09 +0800 CST

评论数:26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