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中国妖怪

新人御轩,第一次发贴,求关照٩( 'ω' )و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3 22:09:00 +0800 CST  
【A】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3 22:10:00 +0800 CST  
【傲因】
•《神异经(西荒经)》:“西荒之中有人焉,长短如人,著百结败衣,手虎爪,名曰獏。伺人独行,辄食人脑,或舌出盘地丈馀,人先开其声,烧大石以投其舌,乃气绝而死。不然食人脑矣。”
•傲因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专门袭击单身旅人,喜食人脑。
•傲因类人,穿着破烂衣服,手为利爪,舌头暴长,有时伸出盘在地上休息。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3 22:11:00 +0800 CST  
【媪】
媪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神兽之一。似羊非羊,似猪非猪。在地下食死人脑,能人言。用柏枝插其头方可杀之。《搜神记》、《晋太康地志》有载。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3 22:11:00 +0800 CST  
【B】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3 22:17:00 +0800 CST  
【白鵺】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3 22:18:00 +0800 CST  
【比肩兽】
• 比肩兽即蟨。传说中祥瑞之兽名。双头鸟。 “比肩兽”其实有二:一称瑞兽比肩兽,一又称“迭食而迭望”的北方“比肩民”。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海内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
•《穆天子传》郭璞注:“即蛩蛩巨虚也,一走百里。”
•《宋书·符瑞志中》:“比肩兽,王者德给矜寡则至。”
•《尔雅义疏·释地》陆德明释文引李巡曰:“邛邛、岠虚能走,蟨知美草。即若惊难者,邛邛、岠虚便负蟨而走,故曰比肩兽。”
•《韩诗外传·五》中记载:“西方有兽,名曰蜃,前足鼠,后足兔,得甘草必衔以遗蛩蛩距虚。其性非爱蛩蛩距虚,将为假足之故也。”
•《吕氏春秋·不广》:“北方有兽,名曰蹶,鼠前而兔后,趋则跲,走则颠,常为蛩蛩距虚取甘草以与之。蹶有患害也,蛩蛩距虚必负而走,此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尔雅》: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蹷。(西方有种异兽叫做比肩兽,和邛邛、岠虚是共生关系,(它)为邛邛岠虚采集甘草(做食物),当有危险时,邛邛岠虚背着(它)逃跑。(比肩兽)又有名字叫做蟨。)
因为《尔雅》是郭璞在西晋时代注释整理的,所以蟨兔最早的记载应该出于《吕氏春秋》。
• 跳兔是一种前腿如鼠,后腿如兔的奇怪动物,也叫蟨兔,长短不一的脚使它举步维艰。但它却经常给一种叫“邛邛距虚”的动物采甘草吃,等到蟨兔有难时,邛邛距虚便把蟨兔背在背上,共同逃难。 这应该是一种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关系。而袁珂先生认为:蹶(或作蟨)与蛩蛩距虚二兽合称“比肩兽”。
•《尔雅》郭璞注:“此即半体之人,各有一目一鼻一孔一臂一脚,亦犹鱼鸟之相合更望备惊急。”
•《山海经·海外西经》曰:“一臂国。一臂一目一鼻孔。”
•《山海经》中又说,一臂国中非但一臂人是一臂一目一鼻孔,就连一臂国里的黄色虎纹马,也与一臂人一样,仅半片身子,须双马比肩,方能成行。有的古经传中记述到的比肩兽,特点是两兽帮助,各用所长。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4 09:21:00 +0800 CST  
【毕方】
• 毕方: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两翼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毕方见则其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等俱有载。
• 毕方在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是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有可能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毕方的外形象丹顶鹤,但是只有一条腿(一说为只有一只翅膀),身体为蓝色、有红色的斑点,喙为白色。据说毕方的出现预示着大火。 而传说黄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时,乘坐着蛟龙牵引的战车,而毕方则伺候在战车旁。
• 《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
译文:山中还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鹤,但只有一只脚,红色的斑纹和青色的身子而有一张白嘴巴,名称是毕方,它鸣叫的声音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在哪个地方出现那里就会发生怪火。
• 《山海经·海外南经》:“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译文:毕方鸟在它的东面,在青水的西面,这种鸟长着一副人的面孔却是一只脚。另一种说法认为毕方鸟在二八神人的东面。
• 《淮南子·氾论训》:“叔孙敖三去令尹而无忧色,受罪禄不能累也;荆亻次非两蛟夹绕其船而志不动,怪物不能惊也。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守,物莫足以惑之。夫醉者俯入城门,以为七尺之闺也;超江、淮,以为寻常之沟也;酒浊其神也。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以为虎也;惧掩其气也。又况无天地之怪物乎?夫雌雄相接,阴阳相薄,羽者为雏,毛者为驹犊,柔者为皮肉,坚者为齿角,人弗怪也。水生蠬蜄,山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弗怪也。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井生坟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天下之怪物,圣人之所独见;利害之反覆,知者之所独明达也;同异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淮南子》「木生毕方」是受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意即木生火。因毕方为火鸟故用毕方代火,非指毕方生于木。
张衡《东京赋》中说:“毕方……老父神,如鸟,两足一翼,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也。”
• 《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合鬼神于西秦山之上,驾象车而世讯毕方,毕方并害。”
•《骈雅》:“毕方,兆火鸟也。”凤即为神,也是灾难的象征。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4 14:22:00 +0800 CST  
【并封】
• 并封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形状类似猪,身体颜色黑色,前后皆有头。
•《山海经·海外西经》:“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49:00 +0800 CST  
【白衣秀士】
• “白衣秀士”出自《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孙悟空化装为白衣秀才,与玄奘一行6人相遇,自称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来助和尚取经。白衣秀才是孙悟空这个形象形成中的一个环节。从孙悟空原型看,与白衣秀士密切相关。现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南宋时说话人使用的话本。写了猴行者化身白衣秀士保护唐僧取经、沿途降妖伏怪的故事。该书中的猴行者显然是后来《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前身,但神通远不及孙悟空。
• 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所叙述的情节,是目前所知关于悟空最早的一段文字记载。只有通过对故事原始雏形的审视,才可以将我们的想像力解放出来,去猜测背后的答案。这个白衣秀士便是悟空的雏形,他自称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要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诗话》中,将这个白衣秀士叫作“猴行者”,于是这个不像猴的猴行者,便从此进入了取经故事的文字之中。这时还没有“悟空”这个名字,只是有一个和“孙行者”仅有一字之别的“猴行者”,但他手中没有武器,脸上也没有半根救命汗毛。要说八戒和沙僧,那要等到几百年以后,才会陆续的进入到这个故事里。这个“猴行者”的身世也颇为神秘,在《诗话》中,他见玄奘时,自己也没有提过。这可没有元朝的那个悟空坦白了,据无名氏《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第一拆中所写,悟空竟然是个拥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的老猴精,而不是个天生天养的石猴,他自报家门说:“吾神三人,姊妹五个,大哥哥通天大圣,吾神乃齐天大圣,姐姐是龟山水母,妹子铁色猕猴,兄弟是耍耍三郎”。想必是元朝人觉得悟空孤单可怜,勉强加上去的吧。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0:00 +0800 CST  
【壁神】
出自民间怪谈。
这是有关东部一间旧宅第中所发生的故事。
一道古老的墙壁环绕着宅第。据说天气晴朗的话,从墙内会传出弹奏乐器的声音。
如果有人想要修补墙壁,往墙上钉钉子的话,那么他就会连续肚子痛三天三夜。
没有人知道为何会如此。真可谓「不要在太岁头上动土」「遇见盗贼敬而远之」。
然而,只有姓徐的屋主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他为了开个便门,便在墙壁上凿出一个大洞。
但是,他的女儿突然感到眼睛疼痛,于是家人便对他说道:
「这是壁神在惩罚我们,快祈神保佑吧!」
不料,徐某一概充耳不闻。
当天夜里,窗外传来窃窃的私语声。屋外明月当空,徐某悄悄地往外望去,不得了了,只见院子里竟有七只奇形怪状的妖怪好像在讨论着什么事情似的。
「这个就算了。我们去缠住那一个吧!一定会有人来供奉的啦!」
说完后,它们各自都变成了「妖兽」,走进徐某儿子的房间。
第二天,徐某女儿的眼睛突然不痛了,可是他的儿子却生病了。
不论服用什么药,徐某儿子的病都没有好转。于是,徐某也不得不相信壁神的存在,决定祈求神明保佑。过没多久,儿子的病也好了。
中国人家中的墙壁,都是由砖瓦排列堆积起来的(也许还有很多种方式),非常坚固厚实,尤其是村人旧房屋的墙壁建造得更为坚固。因此,越是古老的墙壁,里面就算住着某种古怪的东西,我们也不会感到奇怪。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0:00 +0800 CST  
【薄鱼】
• 薄鱼像鳣鱼,只有一只眼睛,叫声就像人呕吐一样,每当它一出现,天下就面临干旱。
• 见《山海经》:“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1:00 +0800 CST  
【狴犴】
• 狴犴(bi an)又名宪章,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它形似虎,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
• 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天禄识余·龙种》:“俗传龙子九种,各有所好……四曰狴犴,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
《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品质,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 在牢狱门头上、公堂两侧、法官审讯犯人或出巡时分立两边的肃静回避牌上,是狴犴所在的地方。传说狴犴像獬豸一样,爱好诉讼,主持正义,明辨是非,又生得相貌堂堂,能够增加威严的氛围,高高在上镇慑犯人,所以人们把它雕刻、绘饰在了这一正义较量非正义的地方。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1:00 +0800 CST  
【白龙马】
• 白龙马,《西游记》中的角色。白龙马原来是西海龙王敖闰殿下的三太子,名字叫敖烈。纵火烧了殿上玉帝赐的明珠,触犯天条,犯下死罪,幸亏大慈大悲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出面,西海龙王三太子才幸免于难,被贬到蛇盘山等待唐僧西天取经。无奈他不识唐僧和孙悟空,误食唐僧坐骑白马,后来被观世音菩萨点化,锯角退鳞,变化成白龙马,皈依佛门,取经路上供唐僧坐骑,任劳任怨,历尽艰辛,终于修成正果,取经归来,被如来佛祖升为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后在化龙池得复原身,盘绕在大雷音寺的擎天华表柱上。在《西游记》目录或书中诗赋里,白龙马也常称作意马,五行属水。
• 在西游取经事件的相关材料中,白龙马形象的形成大致有一个发展过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这样的记述:明日日欲下,遂入草间,须臾彼胡更与一胡老翁乘一瘦老赤马相逐而至……胡翁曰:“师必去,可乘我马。此马往返彼吾已有十五度,健而知道。师马少,不堪远涉。”法师乃窃念在长安将发志西方日,有术人何弘达者,诵咒占观,多有所中。法师令占行事,达曰:“师得去。去状似乘一老赤瘦马,漆鞍桥前有铁。”既睹所乘马瘦赤,漆鞍有铁,与何言合,心以为当,遂即换马。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2:00 +0800 CST  
【灞波儿奔】
• 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小妖角色,本身为一黑鱼精。
• 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驸马与万圣龙王来到祭赛国,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万圣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闻得有个孙悟空往西天取经,据说神通广大,沿路上专一寻人的不是。于是 时常差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前去金光寺宝塔巡视。不想却被悟空双双捉拿,从他们口中得知佛宝舍利失踪的真相。询得缘由后,孙悟空、猪八戒带着两个鱼精前去碧波潭索战,灞波儿奔被割掉耳朵,抛下碧波潭去龙宫报信。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3:00 +0800 CST  
【奔波儿灞】
• 奔波儿灞,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小妖角色。本身为一鲇鱼怪。
• 乱石山碧波潭的九头驸马与万圣龙王来到祭赛国,显大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的舍利子佛宝。万圣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闻得有个孙悟空往西天取经,据说神通广大,沿路上专一寻人的不是,所以这些时常差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前来巡视。不想却被悟空双双捉拿,从他们口中得知佛宝失踪的真相。询得缘由后,孙悟空、猪八戒带着两个鱼精前去碧波潭索战,渀波儿灞被割掉下唇,抛下碧波潭去龙宫报信。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25 13:53:00 +0800 CST  
【赑屃】
• 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 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驮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 赑屃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义。
权利地位的象征;
长寿吉祥的象征,人们崇拜龟,一直把龟奉为长寿的象征。
地域文化的象征;
图腾崇拜与神仙方术崇拜盛行,代表了人们对神仙方术的追求。
“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的结果。当代人们仍旧喜欢把赑屃当做长寿吉祥的象征,比如说,现代很多寺庙、陵园建筑中都有重建或保存完好的赑屃。
• 赑屃有多种解释:壮猛有力貌;指作气用力之貌;凝重貌,强劲貌;大而重貌;蠵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赑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用来代指石碑;负载;引申为担负重任。
• 明·杨慎《升庵集·八一卷九五》:“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镮;八曰狻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
《玉篇》:赑屃,作力貌。
《文选·汉张衡<西京赋>》:“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三国吴薛综《注》:“赑屃,作力之貌也。”
《元诗选·柳贯待制集·<浦阳十泳>》:“朱鸟前头森赑屃,苍龙古角见嵯峨。”猛壮有力貌。
《左思·吴都赋》:“巨鳌赑屃,首冠灵山。”
《本草纲目·介部》:“赑屃者,有力貌,今碑趺象之。”
《疏·正义》:“西京赋云巨灵赑屃以流河曲。”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31 17:13:00 +0800 CST  
【冰蚕】
• (1) 传说中的一种蚕。《拾遗记》卷十:“员峤山······有冰蚕,长七寸,黑色,有角,有鳞。以霜雪覆之,然后作茧,长一尺,其色五彩。织为文锦,入水不濡,以之投火,经宿不燎。唐尧之世,海人献之,尧以为黼黻。”袁桷《伯庸开平书事次韵》:“桂蠢除烦来五岭,冰蚕却暑贡三齐。
(2).普通蚕的美称。
(3).有时也用于指蚕茧
•《春秋异考》
冰蚕,性至阴,有剧毒,产于北冥蛮荒,柘叶为食,丝极韧,刀剑不可断,作琴瑟弦,远胜凡丝矣,然遇火即化。
阴兴于三九,故冰蚕三变而所消,死于九,三九二十七,故二十七年而茧。
然若以冥泠柘为食者,可九变,喜战好斗,两蚕相遇,不死不休,死者可化茧,茧破则复生,九死而九生者,冰蚕魄也!十丈之内莫敢近,遇之则冻毙,然得之以烈火煅,可得冰蚕珠魄,至宝!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31 17:13:00 +0800 CST  
【辟尘大王】
• 辟尘大王是《西游记》中的人物,乃是修行多年的犀牛精,能飞云步雾,多种变化。辟尘大王与辟寒大王、辟暑大王占据玄英洞的三妖。
• 辟寒大王手使一把钺斧,是妖精的魔头,辟暑大王使用一杆大刀,辟尘大王使的是少见的奇挞藤,三妖怪都能飞云步雾,多种变化。三妖魔设计捉住唐僧,正在算计怎么个吃法,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打上门来,妖魔仗着人多势大,又捉住八戒、沙僧。孙悟空人少力单,只好上天搬救兵,玉皇大帝派四木禽星捉拿妖怪。那三个妖魔一见四木禽星,纷纷逃窜到西海中,西海龙太子率兵相助悟空,捉住三个妖魔,救出唐僧、八戒和沙僧。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7-31 17:14:00 +0800 CST  
【辟寒大王】
•《西游记》里的妖怪,辟寒大王与辟暑大王、辟尘大王,都是修行多年的犀牛精。辟寒大王手使一把钺斧,是妖精的魔头,辟暑大王使用一杆大刀,辟尘大王使的是少见的奇挞藤,三妖怪都能飞云步雾,多种变化。
• 三妖魔设计捉住唐僧,正在算计怎么个吃法,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打上门来,妖魔仗着人多势大,又捉住八戒、沙僧。孙悟空人少力单,只好上天搬救兵,玉皇大帝派四木禽星捉拿妖怪。那三个妖魔一见四木禽星,纷纷逃窜到西海中,西海龙太子率兵相助悟空,捉住三个妖魔,救出唐僧、八戒和沙僧。






楼主 火靈霸童  发布于 2015-08-01 09:38:00 +0800 CST  

楼主:火靈霸童

字数:3092

发表时间:2015-07-24 06: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12:46:47 +0800 CST

评论数:44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