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通史》质疑之一

唐和义公主身世考
义公主,是天宝三载(744年)嫁给西域的宁远奉化王阿悉烂达干的和亲公主。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指出:“义和公主是唐玄宗堂弟前河南府告城县令参第四女”(该书156页)。
是否准确,需要考证。

一、史书记载
《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下》载:“玄宗开元二十七年,王阿悉烂达干助平吐火仙,册拜奉化王。天宝三载,改其国号宁远,帝以外家姓赐其王曰窦,又封宗室女为和义公主降之。”
《封和义公主出降宁远国王制》:“呼韩来享,位列侯王,乌孙入和,义通姻好。怀柔之道,今古攸同。……四从弟前河南府告城县令参第四女,……可封和义公主,降宁远国奉化王。” (《全唐书·卷24》、《册府元龟·卷979》)

二、李参其人
李参是李隆基的四从弟,前河南府告城县令。
从弟,有两种解释:
其一、古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对立称谓是从兄。从弟、从兄合称为从兄弟。
根据祖父相同与否,又分为二类:
同曾祖父,不同祖父,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祖弟”
同祖父,不同父亲,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父弟”。即现在所谓的堂弟。
二者统称为从弟。
唐代以后普遍使用“堂兄弟”称法,较少使用冠“从”的从弟称谓。
其二、从弟,堂弟。
李参是李隆基的堂弟?
《新唐书》卷81《三宗诸子》记载:
“高宗八子:燕王忠,字正本。赐死,年二十二。无子。
原悼王孝,永徽元年,始王许,早薨。
泽王上金,始王杞。上金闻素节已被杀,即雉经,七子并流死显州。神龙初,追还官爵,以子义珣嗣王。
许王素节,始王雍,授雍州牧。至龙门驿被缢,年四十三,葬以庶人礼。子瑛等九人并诛,惟琳、瓘、璆、钦古尚幼,长囚雷州。
孝敬皇帝弘,无子
章怀太子贤字明允。三子:光顺、守礼、守义。
中宗四子:韦庶人生重润,后宫生重福、重俊、殇帝。”
由此知:唐高宗的孙子中,没有叫李参的,即李参不是唐玄宗堂弟。
李参是李隆基的从第,不是堂弟,只能是从祖弟,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

三、和义公主身世
和义公主,是前河南府告城县令参第四女。李参是唐玄宗的四从弟(从祖弟),因此,和义公主,不是唐玄宗的堂侄女,是族侄女或宗室女。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03 14:08:00 +0800 CST  
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嫁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广
西梁(后梁)明帝萧岿之女嫁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广。成婚时,男方是隋皇帝之子—晋王,女方为西梁皇帝之女,晋王妃;后来,男方是隋皇帝,女方为萧皇后,是典型的和亲。
更是由于双方联姻,“由是罢江陵总管,岿专制其国”,隋撤销其江陵总管,完全由萧岿管理西梁,更加友好亲善。
但是,在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正文中没有见到;在其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中,也没有查到,不知何故?在正文中,可以没有,但是在《中国古代和亲简表》中,应有一席之地。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06 11:31:00 +0800 CST  
隋义成公主出塞和亲
隋宗室女义成公主,先后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等父子四人。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指出:
“大业五年(609年)启民可汗染病而死,,其子咄吉继立,是为始毕可汗(609-619年)”(该书第172页)
“武德二年(619年),始毕可汗病死,其弟俟利弗设继立,是为处罗可汗(619~621年)”
“武德四年(621年),义成公主与处罗可汗又想夺取并州……”
“改立处罗弟咄苾继承汗位,号称颉利可汗(620~630年)”(该书第173页)
上述记载,有的不准确。
其中,处罗可汗(619~621年),不准确,应该是处罗可汗(619~620年);
“武德四年(621年),义成公主……”,不准确,应该是:“武德三年(620年),义成公主……”。
《资治通鉴》卷188载: 武德三年(620年)二月“突厥处罗可汗迎杨政道,立为隋王。中国士民在北者,处罗悉以配之,有众万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于定襄。
十月“处罗又欲取并州以居杨政道,其群臣多谏,处罗曰:“我父失国,赖隋得立,此恩不可忘!”将出师而卒。义成公主以其子奥射设丑弱,废之,更立莫贺咄设,号颉利可汗。乙酉,颉利遣使告处罗之丧,上礼之如始毕之丧。 ”

《和亲通史》:义成公主“608年再嫁始毕可汗,619年三嫁处罗可汗,621年四嫁颉利始毕可汗,”(该书第594页)
上述记载,有的不准确。
其中,“608年再嫁始毕可汗”,不准确,应该是“609年再嫁始毕可汗”;
“621年四嫁颉利始毕可汗”,不准确,应该是“620年四嫁颉利始毕可汗,”
《资治通鉴》卷181载:大业五年(609年)十一月突厥启民可汗卒,上为之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是为始毕可汗;表请尚公主,诏从其俗。”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
“时间:597年;出嫁者:安义公主;出嫁者身份:隋宗室女;出嫁对象:突厥首领染干;资料出处:《隋书·突厥传》、《新唐书·突厥传》
其中,“出嫁对象:突厥首领染干”,不严谨,应当是:突厥启民可汗。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
“时间:599年;出嫁者:义成公主;出嫁者身份:杨谐女;出嫁对象:突厥首领染干;资料出处:《隋书·突厥传》、《新唐书·突厥传》
其中,“出嫁者身份:杨谐女”,不严谨,应当是:隋宗室杨谐女。
“出嫁对象:突厥首领染干”,不严谨,应当是:突厥启民可汗。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08 05:43:00 +0800 CST  
隋华容公主宇文氏出嫁高昌王鞠伯雅。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指出:
“大业八年(612年)十一月己卯,隋炀帝将宗亲宇文氏女封为华容公主,嫁给鞠伯雅”(该书第154页)
问题有二:
“十一月己卯”,系何日?应该是:十一月己卯(初三),或十一月初三;
“宗亲宇文氏女”,如何理解?史书称“戚属宇文氏女”。
宗亲,指以姓氏为区分的同宗亲属。它是我国古代亲属分类之一,另外是外亲、妻亲。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
“时间:609年;出嫁者:华容公主;出嫁者身份:隋宗室女;出嫁对象:高昌王鞠伯雅;资料出处:《隋书·高昌传》、《北史·西域传》
其中,“时间:609年”,不准确,应该是:612年。
“出嫁者:华容公主”,宜增加备注:唐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
“出嫁者身份:隋宗室女”,不准确,应该是:隋戚属宇文氏女。
“资料出处:《隋书·高昌传》、《北史·西域传》”不准确,
《隋书·高昌传》、《北史·西域传》相关内容相同。应该将《北史·西域传》删除,增加《旧唐书·高昌传》

《隋书》卷83《高昌传》载:“大业四年,遣使贡献,帝待其使甚厚。明年(609年),伯雅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女华容公主。八年(612年)冬归蕃,”
《北史》卷97《西域传》载:“大业四年,遣使贡献,帝待其使甚厚。明年伯雅来朝,因从击高丽。还,尚宗室女华容公主。八年冬,归蕃,”
《旧唐书》卷198《高昌传》载:“隋炀帝时入朝,拜左光禄大夫、车师太守、封弁国公,仍以戚属宇文氏女为华容公主以妻之。武德二年,伯雅死,子文泰嗣,遣使来告高祖遣前河州刺史硃惠表往吊之。贞观四年(630年)冬,文泰来朝,及将归蕃,赐遗甚厚。其妻宇文氏请预宗亲,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下诏慰谕之。”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10 08:03:00 +0800 CST  
隋淮南公主身世考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写道:“淮南公主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大业末年,天下大乱,淮南公主避难跑到突厥……”(该书178页)
其中,“淮南公主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缺少史料依据。
“大业末年”,与史书记载矛盾,应为大业中。
《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载:“突利可汗什钵苾(603—631年)者,始毕可汗之嫡子,颉利之侄也。隋大业(605-618年)中,突利年数岁,始毕(609~619年)遣领其东牙之兵,号为泥步设。隋淮南公主之北也,遂妻之。”
《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载:“突利初为泥步设,得隋淮南公主以为妻。”

“突利(602-631年)……突利生于仁寿二年(602年)……贞观五年(631年)……生病而死时年29岁。”
相互矛盾,631年,时年29岁,突利应生于603年。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
“时间:大业末;出嫁者:淮南公主;出嫁者身份:隋炀帝女:出嫁对象:突厥突利可汗;资料出处:两《唐书》《突厥传》
其中,“时间:大业末”,不准确,应该是:大业中;
“出嫁者身份:隋炀帝女”,缺少史料依据,疑是隋宗室女。

淮南公主是否是隋炀帝女,已不可考,确认淮南公主是隋炀帝女,缺少史料依据。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10 14:01:00 +0800 CST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是当代和亲史的权威著作。但是,该书有多处错误。如果当代史学家,未能指出并更正,岂不贻笑后人!

在正文中,对静乐、固安、宜芳等公主身世,有大段文字叙述,但是,不严谨、不准确。竟然誉为“新发现”,实乃“错误论断”。
在正文中,对史书的错误解读,有之;对错误史书,照抄、照译,有之;尤为严重的是:窜改史书,随意嫁接史实,编撰故事,亦有之,这是历史学家的大忌。
在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中,问题较多,有的莫名其妙,“毗伽公主入塞和亲”、“西梁明帝萧岿之女出嫁”,竟没有一席之地。
两个月了,分别揭示东西魏、隋唐时期《和亲通史》谬误的《和亲通史》质疑、《和亲通史》质疑之一,暂告一阶段。正在“西汉吧”出《和亲通史》质疑之二。
一部巨著有几处、十几处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有几十处错误,尤其有对史书的错误解读、窜改史书等错误,问题就严重了。如何处置,崔教授应该给读者一个交代。
《和亲通史》,有多处错误。但是,有多少读者会怀疑其中有错!能够识别其真伪!
揭示《和亲通史》谬误,做为备案存查,供有兴趣者查阅;可以为读者提供些线索,阅读时稍加警惕;更为崔教提供一份需要处理的问题清单;也许稍加整理成为学习《和亲通史》的必备参考资料。
可能有的不准确,欢迎批评指正。尤其是崔教授可以据理反驳,澄清是非;也可以明确表态,寻求匡谬措施:以期早日达成共识。
对吧主、小吧主、一些吧友的关心、支持、鼓励、积极参与,表示感谢!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12 07:47:00 +0800 CST  
电网改造停电,不能上机,只好翻翻《和亲通史》。翻到定襄县主与阿史那忠。
《和亲通史》写道:“阿史那忠擒拿颉利可汗,送给唐太宗。……阿史那忠被封为左屯卫将军,娶定襄县主,被赐名为忠。……宿卫48年……上元初(760年)阿史那忠死于长安。”(该书第180页)

阿史那忠擒拿颉利可汗,送给唐太宗,应发生于贞观四年(630年)。
宿卫48年,应死亡于677年,不可能是760年,又是一笔糊涂账。
“宿卫四十八年”,来源于《新唐书》卷110《阿史那忠传》;
“上元初卒”,来源于《旧唐书》卷109《阿史那忠传》。
唐朝有两个上元年号:唐高宗上元(674-676年),唐肃宗上元(760-761年)
《和亲通史》写道:上元初(760年)阿史那忠死于长安。
其中,上元初(760年),错误,应该是上元初(674年)。
按阿史那忠碑,死亡于唐上元二年(675年)。
如是,“宿卫四十八年”、“上元初卒“,都不准确。《和亲通史》将上元初,定为760年,更是笑话。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7-14 15:34:00 +0800 CST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是当代和亲史的权威著作。但是,该书有多处错误。如果当代史学家,未能指出并更正,岂不贻笑后人!
分别揭示东西魏、隋唐时期《和亲通史》谬误的《和亲通史》质疑、《和亲通史》质疑之一,已告一阶段。当前,正在“西汉吧”出《和亲通史》质疑之二,揭示东西汉时期《和亲通史》谬误。
有兴趣的吧友,可以到“西汉吧”查阅。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8-08 08:03:00 +0800 CST  
《和亲通史》质疑之一,有一个系列:
《和亲通史》质疑,在“百家争鸣吧“,揭示《和亲通史》东、西魏时期谬误;
《和亲通史》质疑之一,在“唐朝吧“,揭示《和亲通史》隋唐时期谬误,被评为精品;
《和亲通史》质疑之二,在“西汉吧“,揭示《和亲通史》西汉时期谬误,被评为精品;
《和亲通史》质疑综述,在“古代史吧“,揭示《和亲通史》西汉至宋时期谬误。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5-27 14:02:00 +0800 CST  
关于闼卢摸末与金明县主婚姻,只有下述记载:
《新唐书》卷221《吐谷浑传》载:“……久之,摸末死,主与次子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闼卢摸末来请婚,帝以宗室女金明县主妻之。既而与吐蕃相攻……”。
其中,“久之,摸末死”,并不成立(前提错误);当时,闼卢摸末不可能拜右武卫大将军(身份错误);长子赐婚已十余年,尚未成婚,怎能为次子再赐婚(目的错误);《旧唐书》,尤其是《资治通鉴》、《册府元龟》没有涉及(只是孤证):因此,“帝以宗室女金明县主妻之”,是否属实,令人质疑,希望专家、学者发表卓见。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7-06-26 07:59:00 +0800 CST  

楼主:宁江翁

字数:13456

发表时间:2016-05-12 00: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2 18:17:31 +0800 CST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