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通史》质疑之一


关于宜芳公主身世的考证,共有一条主线、三条辅线:
一条主线,那就是唐朝吧的《唐宜芳公主身世简述(仅是删节版)》,百家争鸣吧《唐宜芳公主不是唐玄宗外孙女》等,主要是回答《和亲通史》称“宜芳公主为唐玄宗第十三女卫国公主与杨说的女儿”的论断。除此以外,还增加是否是卫国公主嫁给杨氏的姊妹的女儿的考证。
三条辅线,主要是回答网上提出的种种疑问。
其一、 唐朝吧的《宜芳公主不可能是杨说前妻或妾的女儿》、宜芳公主吧的《唐宜芳公主身世与卫国公主杨说无关》等;
其二、 宜芳公主吧的《宜芳公主不可能是卫国公主与其前夫豆卢建的女儿》;
其三、 宜芳公主吧的《宜芳公主不是长宁公主的女儿》。
如是考证,可能没有遗漏,可以经得起推敲与争论。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04 06:04:00 +0800 CST  

DDR680:多次对新帖批注,简单扼要。谢谢!
希望对指出的《和亲通史》存在的问题,参与争论,澄清是非。
《和亲通史》,有多处错误。但是,有多少读者会怀疑其中有错!能够识别其真伪!
揭示《和亲通史》谬误,可以为读者提供些线索,阅读时稍加警惕。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06 06:00:00 +0800 CST  
是新发现?还是错误论断?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序言指出:“对学术界研究成果最为集中的唐代和亲的有关史实,作者(崔明德)也都作了精心考释。如关于出嫁契丹的静乐公主以及出嫁奚的固安公主和宜芳公主的身世问题。史书中都有不同的说法。作者经过深入考证,认定静乐公主是唐玄宗外孙女,固安公主是唐玄宗的从外甥女,宜芳公主是唐玄宗第十三女卫国公主与杨说的女儿。……诸如此类的新发现,既凸显了该文的学术价值,也为作者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奠定了基础。”(该书第4页)
果真是新发现?

《和亲通史》:“关于静乐公主的身世,总括史书大致有如下记载:(一)唐玄宗外孙独孤的女儿;(二)唐玄宗外甥女;(三)唐玄宗外孙女。……第十五女信成公主出嫁独孤明。由此可见,静乐公主是信成公主所生。所以,静乐公主是唐玄宗外孙女。”
错误有四:
和亲公主身世概括不准确,尚有“宗室出女”之说;
因为概括不准确。更不应非此即彼,在第一、二个说法被否定后,不能认为一定是第三个说法;
天宝四载(745年)静乐公主独孤氏出嫁时,信成公主是否有可以出嫁的女儿,没有论证;
静乐公主不是信成公主和独孤明的女儿,不是唐玄宗外孙女,而是宗室出女。

《和亲通史》:“固安公主姓辛,关于她的身世,史书有两种记载:(一)唐玄宗从外甥女;(二)唐玄宗外甥女。……由此可见,固安公主应是唐玄宗的从外甥女。”
错误有三:
和亲公主身世概括不准确,尚有“宗室出女”、“辛景初女”之说;
因为概括不准确。更不应非此即彼,在第二个说法被否定后,不能认为一定是第一个说法;
固安公主不是唐玄宗从外甥女,不是宗室出女,而是辛景初女。

《和亲通史》:“关于宜芳公主的身世,史书有两种说法:(一)外甥女杨氏;(二)外孙女杨氏……可以断定宜芳公主为唐玄宗第十三女卫国公主与杨说的女儿。”
错误有四:
和亲公主身世概括不准确,史书尚有“宗室出女杨”、“杨氏女”、“外孙杨氏女”之说,但是
没有“外孙女杨氏”。
由于身世概括不准确,更不应非此即彼:第一种说法被否定后,不能认为一定是第二种说法。
天宝四载(745年)宜芳公主杨氏出嫁时,卫国公主是否有可以出嫁的女儿?未进行论证;
宜芳公主不是卫国公主与杨说的女儿,不是唐玄宗外孙女,而是宗室出女。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中有“静乐公主”等条,其“出嫁者身份”,存在同样错误。
《和亲通史》的上述结论,不符合史实,不是“新发现”,而是“错误论断”。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06 06:17:00 +0800 CST  

唐与契丹、奚和亲,除宜芳公主以外,其余六位和亲公主考证新帖有:
在宜芳公主吧有《唐静乐公主身世简述》、《唐静乐公主不可能是信成公主的女儿》;百家争鸣吧有《唐静乐公主不是唐玄宗外孙女》;
在唐朝吧有《唐固安公主身世简述》;
在和亲通史吧有《唐燕郡公主身世简述》、《唐东华公主身世简述》
在百家争鸣吧有《唐永乐公主不是唐东平王李续外甥女》、《唐东光公主不是唐宗室女》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09 05:19:00 +0800 CST  

毗伽公主入塞和亲辩
在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中,有一节专讲“毗伽公主入塞和亲”。
毗伽公主,是一位特殊的公主。她不是大唐女子,是回纥人,回纥怀仁可汗之女,被唐肃宗封为毗伽公主。
毗伽公主入塞和亲,嫁给敦煌王,此人姓李名承采,是唐高宗李治的曾孙,章怀太子李贤之孙,豳王李守礼之子,唐肃宗的从兄弟。
毗伽公主与敦煌王的联姻,促使回纥出兵协助平叛,更是以后多次唐、回纥和亲的开端,在和亲历史中,具有突出的地位。
但是,在《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中,却没有查到,不知何故?
可能是因为敦煌王李承寀,仅是唐肃宗的从兄弟,不是肃宗本人或太子的缘故吧,既然如此,为什么在正文中称“毗伽公主入塞和亲”?况且《和亲简表》“出嫁对象”中,非政权首领者,大有人在。
“毗伽公主入塞和亲”,在《和亲简表》中,应有一席之地。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09 05:21:00 +0800 CST  
唐宁国公主生年考
唐寧國公主,是真正以公主和亲的第一人。寧國公主何年生?天宝十四载(755年)年岁几何?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写道:“据《全唐文》卷344颜真卿《和政公主神道碑》记载,“和政公主于天宝九载(750年)出嫁,时年18岁。安史之乱爆发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和政公主当时应为23岁, 而宁国公主是和政公主的姐姐,年龄自然大于23岁。”(该书第253页脚注)
上述推导,不够准确。

“和政公主于天宝九载(750年)出嫁,时年18岁”。可能来源于《和政公主神道碑》记载,“天宝九载春三月既望,封和政公主,降於河东柳潭,既笄之三载矣。”
然而,《和政公主神道碑》还记载,“广德二载(764年)六月二十有五日辛卯,(和政公主)薨於常乐坊之私第,春秋三十有六。”
天宝九载(750年),时年18岁;与广德二载(764年),时年36岁矛盾。前者,生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后者,生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前者,天宝九载或“既笄之三载矣”,至少有一处记载不实;后者,更可靠些。

和政公主生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天宝十四载(755年),应为27岁,不是23岁。宁国公主是和政公主的姐姐,年龄自然大于27岁,不是大于23岁。

宁国公主是和政公主的姐姐,生年早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应为开元十六年(728年)左右。天宝十四载(755年),年28岁左右。
乾元元年(758年)七月,出降回鶻英武威遠毘伽可汗,年31岁左右。二年(759年)八月二十三日。自蕃還,年32岁左右。至貞元五年(789年)四月十二日。議罷公主府。置邑司,年62岁左右。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11 05:32:00 +0800 CST  
唐荣王李琬女出塞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第十二章第三节标题是:“宁国公主、小宁国公主与毗伽阙可汗”(该书第252页)
其中,“小宁国公主”,不准确,问题在于:
宁国公主,是唐肃宗对次女的册封,而小宁国公主,不是唐肃宗册封,毗伽阙可汗在世时,仅是宁国公主的媵女,怎能相提并论?

《和亲通史》称:“宁国公主到回纥时,唐肃宗又以荣王李琬的女儿以‘媵’的身份陪嫁回纥可汗。被回纥称为‘小宁国公主’。”(该书255页)
令人费解。不得不查找史书原文。
《旧唐书》195《回纥传》载:“肃宗以宁国公主降回纥,又以荣王女媵之;及宁国来归,荣王女为可敦,回纥号为小宁国公主。”
《和亲通史》所言,是对史书的错误解读。错误有二:
“以宁国公主降回纥”,不是“宁国公主到回纥时”,而是“宁国公主下嫁回纥。”
“及宁国来归,荣王女为可敦,回纥号为小宁国公主”,不是“宁国公主到回纥时,荣王李琬的女儿,被回纥称为‘小宁国公主’。”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有:
“时间:758年;出嫁者:小宁国公主:出嫁者身份:唐荣王女;出嫁对象:回纥英武威远可汗;资料出处:《旧唐书》《回纥传》。”
其中,“出嫁者:小宁国公主”,不准确。
“小宁国公主”、“少宁国”,不是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等给予的册封,不是公主,仅是“回纥号为小宁国公主”、号“少宁国”而已,因此,应改为空白。
唐朝出塞和亲没有公主封号的仅有三人,小宁国公主是其中之一,另两人是仆固怀恩出塞第一、二女。
“资料出处:《旧唐书》《回纥传》”,不完整,孤证不立,应该是:两《唐书》《回纥传》。

《和亲通史》中,对史书的错误解读,并非孤例。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13 06:02:00 +0800 CST  
谢谢!希望对指出的《和亲通史》存在的问题,参与争论,澄清是非。
如果有兴趣,可以通过百家争鸣吧,查阅《和亲通史》质疑揭示的东西魏时期的谬误。其中,竟有严重的对史书的错误解读,作为当代和亲史的权威著作,出现这样错误,是绝对不应该的。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16 05:39:00 +0800 CST  
唐崇徽公主出嫁和亲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写道:“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光亲可敦和登里可汗由仆固怀恩护送返回回纥。……但仆固怀恩想到自己‘女嫁绝域,再收两京,皆导引回纥,摧灭强敌’,却受到猜忌,心中萌发了叛唐念头。”(该书258页)
很不准确。仅仅是“心中萌发了叛唐念头”? 以后。确实有叛唐的实际行动。
《资治通鉴》223载: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仆固怀恩诱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数十万众俱入寇,令吐蕃大将尚结悉赞摩、马重英等自北道趣奉天,党项帅任敷、郑庭、郝德等自东道趣同州,吐谷浑、奴剌之众自西道趣,回纥继吐蕃之后,怀恩又以朔方兵继之。”
“怀恩中途遇暴疾而归;丁酉,死于鸣沙。”
九月,仆固怀恩诱使回纥、吐蕃、吐谷浑、党项、奴剌数十万人众共同进犯唐朝,仆固怀恩命令吐蕃大将尚结悉赞摩、马重英等人从北道奔赴奉天,党项帅任敷、郑庭、郝德等人从东道奔赴同州,吐谷浑、奴剌的部队从西道奔赴,回纥部队则跟随吐蕃后面,仆固怀恩又让朔方军队紧随其后。
仆固怀恩在进军途中突然得急病,只好返回灵武。丁酉(初八),在鸣沙县去世。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有:
“时间:758年;出嫁者:公主:出嫁者身份:唐大将仆固怀恩女;出嫁对象:回纥登里可汗;资料出处:《新唐书》《仆固怀恩传》、《回纥传》。”
其中,“出嫁者:公主”,不准确。无公主封号,应改为空白。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有:
“时间:758年;出嫁者:公主:出嫁者身份:唐大将仆固怀恩女;出嫁对象:回纥登里可汗;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9、《新唐书》《仆固怀恩传》。”
其中,“出嫁者:公主”,不准确。更无公主封号,应改为空白。
“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9、《新唐书》《仆固怀恩传》”,不准确,应删除《册府元龟》卷979,增加《资治通鉴》卷223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有:
“时间:768年;出嫁者:崇徽公主:出嫁者身份:唐大将仆固怀恩女;出嫁对象:回纥登里可汗;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9。”
其中,“出嫁者身份:唐大将仆固怀恩女”,错误,应改为:唐叛将仆固怀恩女。
“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9”,孤证不立,应增加《新唐书》《回纥传》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16 05:48:00 +0800 CST  
咸安公主出塞和亲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第十二章第六节标题是:“咸安公主:与武义成功可汗、忠贞可汗、奉诚可汗及怀信可汗”(该书第260页)
问题有三:
其一、历配四位可汗的和亲公主,并非仅仅咸安公主一人。隋文帝宗室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太和公主嫁回鹘的崇德、昭礼、彰信、阖馺等四位可汗,尚有乌介可汗,记载含糊。为什么只有咸安公主如次标识?
其二、如果是对咸安公主“主历四可汗”表示同情,然而更应该同情的是:下嫁两姓、三辈、四任可汗,在正文中,却没有说明。
其三、咸安公主是唐代人称赞的和亲公主,元和三年(808年)咸安公主去世,白居易写《祭咸安公主文》对咸安公主出塞和亲,给予高度评价。但是,标题与正文不协调,缺少褒义词汇。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有:
“时间:788年;出嫁者:咸安公主:出嫁者身份:唐德宗女;出嫁对象:回纥武义成功可汗、忠贞可汗、奉诚可汗、怀信可汗;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9。”
其中,“出嫁对象:回纥武义成功可汗、忠贞可汗、奉诚可汗、怀信可汗”,不严谨。出嫁对象只能一人,况且从未如此阐述;
“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9”,孤证不立,应增加《新唐书》《回纥传》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18 13:33:00 +0800 CST  
不太清楚新帖的含意,仅就一般情况介绍如下:
唐与契丹、奚和亲,是唐朝对外和亲密度最高、次数最多的和亲。
唐与契丹、奚共有七位和亲公主,出嫁契丹首领的有:永乐公主杨氏、燕郡公主慕容氏、东华公主陈氏,静乐公主独孤氏;出嫁奚首领的有:固安公主辛氏、东光公主韦氏、宜芳公主杨氏。
其中,有突出业绩的莫过于固安公主;最悲惨的,就是静乐公主、宜芳公主,和亲后半年同时惨遭杀害。
唐与契丹、奚和亲的公主,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选择有某种家庭背景的堂姊妹或宗室女的女儿或孙女和亲,即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光公主;
选择宗室关系疏远的宗室出女(即宗室甥女)和亲,即是其余四位和亲公主。
如有问题,可以提出,相互切磋。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19 09:47:00 +0800 CST  
谢谢!希望对指出的《和亲通史》存在的问题,参与争论,澄清是非。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是当代和亲史的权威著作。但是,该书也有问题,甚至有多处错误。如果当代史学家,未能指出并更正,岂不贻笑后人!
揭示《和亲通史》谬误,做为备案存查,供有兴趣者查阅;可以为读者提供些线索,阅读时稍加警惕;更为崔教提供一份需要处理的问题清单。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1 17:44:00 +0800 CST  
弘化公主身世没有考证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时间:640年;出嫁者:弘化公主;出嫁者身份:唐宗室女;出嫁对象:吐谷渾王诺曷钵;资料出处:两《唐书》《吐谷渾传》”
《和亲通史》对弘化公主的出嫁时间,进行了详细考证,得出结论。然而,对其出嫁者身份,却没有深入探讨。
弘化公主,是唐朝嫁出的第一位有公主封号的和亲公主。其身世如何,事关唐太宗这位“天可汗”,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态度。
唐太宗是以弘化公主为自己的女儿,嫁给吐谷浑王慕容诺曷钵。以体现“天可汗”对诺曷钵的尊重与关怀。实非如此,弘化公主并非唐太宗之女。否则,淮阳王李道明无“漏言主非帝女”事,更不会受到“夺爵国除”的严格惩处。
弘化公主的身世,有诸多史书、类书记载,更有《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但是《和亲通史》对于弘化公主身世,没有考证,更没有结论。
《和亲通史》对于李渊登基前送出去的一个女妓,非常怀念,还要“考清”其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更应该“考清”弘化公主的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2 07:25:00 +0800 CST  
弘化公主长子苏度摸末婚期与终年
弘化公主长子苏度摸末何年与唐宗室女金城县主成婚?
《新唐书》卷221《吐谷浑传》载:“公主表请入朝,遣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迎之。(永徽三年,652年)十一月,及诺曷钵至京师,帝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妻其长子苏度摸末,拜左领军卫大将军。”。
《大唐金城县主墓志铭》载:“县主讳季英,陇西人也。可封金城县主食邑四千户出降吐谷浑国王诺曷钵男成王忠为妻。永徽三年(652年)四月出降。春秋二十有二。抚临浑国五十余年,上副所寄,下安戎落。年七十有六,开元六年(718年)正月十七日薨于部落,七年八月十七日,合葬于凉州南阳晖谷北岗。”
如果确认金城县主出嫁时22岁,于开元六年(718年)时,是76岁,其出嫁年份不是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应该是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
《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载: “王讳忠,阴山人也。……以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薨于灵州城南浑牙之私第,春秋五十有一。以圣历二年(699年)三月十八日归葬于凉州城南之山岗。”
圣历二年(699年),51岁,成婚时麟德元年(664年),16岁。
从652年,唐高宗许婚,到664年,苏度摸末与金城县主成婚,中间间隔12年,初期,主要是因年龄因素;后期,吐谷浑遭受吐蕃进攻,对婚期必然有一定影响。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
时间:652年;出嫁者:金城县主;出嫁者身份:唐宗室女;出嫁对象:吐谷浑国王诺曷钵长子苏度摸末;资料出处:两《唐书》《吐谷浑传》
注释:“许婚于永徽三年(652年),据靳翠萍考证,出嫁时间为麟德元年(664年)”
既然承认靳翠萍考证,“中国古代和亲简表”理应按此记载。
其中,“时间:652年”,不准确,应改为:664年;
“资料出处:两《唐书》《吐谷浑传》”,不准确,应增加《大唐金城县主墓志铭》

弘化公主长子苏度摸末终年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载:“永徽三年,652年十一月,弘化公主与诺曷钵一起到达长安。为了牢固笼络住吐谷浑,唐高宗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许嫁给诺曷钵长子苏度摸末,还将其封为左领军卫大将军。过了10年左右,苏度摸末死,”(该书第149页)
资料来源于《新唐书》卷221《吐谷浑传》载:“公主表请入朝,遣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迎之。(永徽三年,652年)十一月,及诺曷钵至京师,帝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妻其长子苏度摸末,拜左领军卫大将军。久之,摸末死,……既而与吐蕃相攻……吐蕃遂有其地”。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大举进攻、灭亡吐谷浑。
说明苏度摸末死于龙朔三年(663年)。
但是,《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记载:弘化公主长子苏度摸末死亡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
应以墓志铭为准,相差35年。
《新唐书》卷221《吐谷浑传》中,有的文字错误,崔教授是清楚的,仍然照译不误。

《和亲通史》,对史书的错误解读,有之,对错误史书,照译不误,亦有之。
如有异议,希望陈述,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4 10:18:00 +0800 CST  
弘化公主次子婚期
弘化公主次子闼卢摸末何年与唐宗室女金明县主成婚?。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指出:“关于这次和亲,《新唐书·吐谷浑传》有比较详细记载,其文云:‘久之,摸末死,主与次子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闼卢摸末来请婚,帝以宗室女金明县主妻之。既而与吐蕃相攻,上书相曲直,并来请师,天子两不许。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奔吐蕃,言其情,吐蕃出兵捣虚,破其众黄河上。诺曷钵不支,与公主引数千帐走凉州。’”(该书第152页)。
上文中,有的与墓志铭矛盾。
《大周故西平公主墓志铭》、《大周故青海王墓志铭》表明:弘化公主与其长子苏度摸末同时死亡于圣历元年(698年)五月三日。
“摸末死”,公主亦死,怎能做到“摸末死,主与次子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闼卢摸末来请婚,帝以宗室女金明县主妻之。”史书与墓志铭记载矛盾。当然,应以墓志铭为准。
《和亲通史》载:“过了10年左右,苏度摸末死,弘化公主与次子右武卫大将军梁汉王闼卢摸末到长安请求再次和亲,唐高宗又把宗室女金明县主许嫁给闼卢摸末。”(该书第149页)
《新唐书》卷221《吐谷浑传》中,有的文字错误,崔教授是清楚的,仍然照抄、照译不误。

《和亲通史》认为:“我们认为,金明县主极有可能是在龙朔三年(663年)被唐高宗许嫁给闼卢摸末的。”(该书第152页)
问题有二:
其一、苏度摸末是慕容诺曷钵的长子,麟德元年(664年)与金城县主成婚。闼卢摸末是慕容诺曷钵的次子,不可能早于麟德元年(664年)结婚;
其二、闼卢摸末不可能在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国灭亡前后结婚。
闼卢摸末应是在麟德元年(664年)以后几年内成婚。由于史书与墓志铭记载矛盾,无法定论。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记载:
“时间:663年;出嫁者:金明县主;出嫁者身份:唐宗室女;出嫁对象:吐谷浑国王诺曷钵次子闼卢摸末;资料出处:《旧唐书·吐谷浑传》、《新唐书·吐谷浑传》、《大唐金城县主墓志墓志铭》
其中。“时间:663年”,不准确,应当是664年以后。

《和亲通史》,对史书的错误解读,有之,对错误史书,照抄、照译不误,亦有之。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5 10:04:00 +0800 CST  
唐与突厥和亲
崔明德著《中国古代和亲通史》(以下简称《和亲通史》)指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结交始毕可汗,便派遣襄武郡公李琛与太常卿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由于史料匮乏,现在我们无法对这位“女妓”的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考清了。通过这次和亲,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李渊高兴地说:“天其假我此胡,以成王业也。”(该书第176页)
是否准确,不妨对照史书原文:
《旧唐书》卷60《宗室传》载:“襄武王琛,高祖从父兄子也。琛,义宁中封襄武郡公,与太常卿郑元璹赍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始毕甚重之,赠名马数百匹,遣骨咄禄特勒随琛贡方物。”

《和亲通史》载:“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结交始毕可汗……”,
《旧唐书》卷60《宗室传》载:“琛,义宁中封襄武郡公,……”
《和亲通史》将和亲时间,由“义宁中”,即“李渊攻克长安——登基之前”,窜改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以此凸显这次和亲的意义与作用。

《和亲通史》载:“通过这次和亲,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
《旧唐书》卷60《宗室传》载:“始毕甚重之,赠名马数百匹,遣骨咄禄特勒随琛贡方物。”
史书被窜改,面目全非。

《和亲通史》载:“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
康鞘利率突厥兵五百,马两千匹,是用“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换来的,与这次和亲无关。已于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十五日到达龙门。
而李琛与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尚未出发。

《和亲通史》载:“由于史料匮乏,现在我们无法对这位“女妓”的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考清了”,史书未载。

《和亲通史》载:“李渊高兴地说:“天其假我此胡,以成王业也。”
《大唐创业起居注》载:隋义宁元年(617年) “帝曰:地名贾胡,知胡将至。天其假吾此胡,以成王业也。”
李渊感言,是一语谐音双关句,与这次和亲无关。

《和亲通史》窜改史书,随意嫁接史实;编撰故事,是史学家的大忌!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6 11:50:00 +0800 CST  
谢谢对本帖的关心。希望对指出的《和亲通史》存在的问题,参与争论,澄清是非。先阐述一个问题:
《和亲通史》指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结交始毕可汗,便派遣襄武郡公李琛与太常卿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通过这次和亲,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该书第176页)

送去一个女妓,换回来“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哪有这样便宜事?不妨查对史书原文:
《旧唐书》卷60《宗室传》载:“(李)琛,义宁中封襄武郡公,与太常卿郑元璹赍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始毕甚重之,赠名马数百匹,遣骨咄禄特勒随琛贡方物。”
“赠名马数百匹”,怎么变成“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
李渊“派遣襄武郡公李琛与太常卿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与“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没有因果关系,是独立存在的两件事。
“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马二千匹”,是用“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换来的,与这次和亲无关,有史书为证:
《资治通鉴》卷184 载:隋义宁元年(617年)“七月,刘文静至突厥,见始毕可汗,请兵,且与之约曰:“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始毕大喜,丙寅,遣其大臣级失特勒先至渊军,告以兵已上道。”
刘文静到突厥,拜见了始毕可汗,请求派兵,并且与始毕约定,“要是进入长安,百姓、土地归唐公,金玉绫罗归突厥。” 始毕可汗大喜。丙寅(十八日),始毕派大臣级失特勒先往李渊的军营,通知他突厥军已经上路。
《资治通鉴》卷184 载: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癸巳,渊至龙门,刘文静、康鞘利以突厥兵五百人、马二千匹来至。渊喜其来援,谓文静曰:‘吾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马多,皆君将命之功也。”
八月十五日,李渊到达龙门。刘文静、康鞘利率突厥兵五百,马两千匹来到。李渊很高兴他们来得晚,他对刘文静说:“我向西走到黄河,突厥人才到达,并且是兵少马多,都是您的功劳啊!”
《和亲通史》窜改史书,随意嫁接史实,编撰故事,是史学家的大忌!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6 15:34:00 +0800 CST  
谢谢!过高的评价。正在做某权威人士不满意的事情,能够得到网友的同情与支持,是一大快事。
希望对指出的《和亲通史》存在的问题,参与争论,澄清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8 05:13:00 +0800 CST  
《和亲通史)指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结交始毕可汗,便派遣襄武郡公李琛与太常卿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通过这次和亲,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该书第176页)
上述阐述,要害问题:首先是和亲实效,其次是和亲时间。
其中,“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不够准确,需要考证:

一、查阅《册府元龟》
《册府元龟》卷978载:“唐高祖义宁中遣襄武郡公琛与太常卿郑元赍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
类书指出:以结和亲,发生于“义宁中”。
义宁(617年11月—618年5月):隋朝政权隋恭皇帝杨侑的年号,历时7个月。
隋义宁元年(617年)七月初五,李渊正式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初九,李渊攻克长安。
隋义宁二年(618年)五月十四日,恭帝禅位于唐,逊居代邸,降为酅国公,唐王李渊在长安即位称皇帝,改元武德。
“义宁中”:日期:617年11月—618年5月;态势:“李渊攻克长安,登基之前”。
这次和亲发生在“义宁中”,不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

二、查阅李琛传
《旧唐书》卷60《宗室传》载:“襄武王琛,高祖从父兄子也。……琛,义宁中封襄武郡公,与太常卿郑元璹赍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
这次和亲发生在“义宁中”,不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
这次和亲发生在“义宁中”,崔教授是清楚的,为什么将它改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是勘误?还是窜改?需要佐证。

三、查阅郑元踌传
《新唐书》卷100《郑元踌传》载:“元,字德芳,隋沛国公译之子。性察慧,爱尚文艺。以父功拜仪同,袭爵。累迁右卫将军,更封莘国公。大业末,出为文城郡守。高祖兵兴,遣将张纶西略地,攻拔其城,系致军门,释之,授太常卿。与襄武王琛使突厥,还为参旗将军。”
显然,这次和亲时间,不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应当是“李渊起兵之后”。

四、查阅《资治通鉴》卷
《资治通鉴》卷184 载: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乙卯,张纶徇龙泉、文成等郡,皆下之,获文成太守郑元璹。元璹,译之子也。”
九月初七,张纶攻打龙泉、文成等郡,攻克,俘获文成太守郑元璹。郑元璹是郑译的儿子。
由于九月初七郑元璹还是隋文成太守,现职高官,因此,这次和亲时间,不可能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

五、查阅《大唐创业起居注》
《大唐创业起居注》:隋义宁二年(618年)“二月,以华阳公郑元璹为太常卿,封沛国公,遣将兵出商山上洛道,定南阳以东诸郡”
由于义宁二年(618年)二月,以郑元璹为太常卿。故这次和亲时间,不可能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将拖到义宁二年(618年)二月以后。

六、结语
综上所述,“派遣襄武郡公李琛与太常卿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的时间,不是“李渊在太原起兵时”,而是在“义宁中”,即“李渊攻克长安,登基之前”,具体时间:义宁二年(618年)二月以后。
崔教授将这次和亲时间,从“义宁中”,改为“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不是勘误,而是窜改,以此凸显这次和亲的意义与作用。

《和亲通史》窜改史书,肆意论断,编撰故事,是史学家的大忌!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28 10:19:00 +0800 CST  
《和亲通史》指出:“由于史料匮乏,现在我们无法对这位“女妓”的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考清了。通过这次和亲,始毕可汗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该书第176页)

根据前面考证:突厥“派特勤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是用“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换来的,与这次和亲无关,已于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十五日到达龙门。而李琛与郑元璹带着女妓遗突厥始毕可汗,以结和亲,尚未出发。
既然如此,那送出去的“女妓”有什么功劳?有什么独到之处?值得那样怀念!还要“考清”其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遗憾的是“由于史料匮乏,现在我们无法”做到了。
这段感伤,史书未载,系今人的“佳作”,用以渲染这次和亲的成效。
唐初有名的弘化公主,有多种史书记载,又有墓志,不能说是史料匮乏,《和亲通史》也没有能够“考清”其姓名、籍贯、家世及来历。
当然,送出去的女妓也有一定贡献,那就换回来“始毕甚重之,赠名马数百匹,遣骨咄禄特勒随琛贡方物”的回报。
《和亲通史》作为和亲历史的权威巨著,对于一个女妓的身世,如此关心,实属罕见。

《和亲通史》的这段感伤,在网上一再传播。更有:“可能这位女妓确实非同凡响,哄得始毕可汗高兴,不久,始毕可汗派特勒康鞘利率领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战马支援李渊”。“李氏大唐王朝的建立,应该给这个“无名的女妓”在功劳薄上大说一笔,没有她的“献身精神”,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的帝业也不会如此顺利。”
这些文字,是以《和亲通史》编撰的故事为蓝本,既有原文照抄,又有尽情发挥。可见《和亲通史》影响之大。

《和亲通史》附录二“中国古代和亲简表”载:
“时间:618年;出嫁者:代公主;出嫁者身份:女妓;出嫁对象:突厥颉利可汗;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8》
其中:“出嫁者:代公主”,不准确,应空白。当时李渊是唐王。李渊的女儿,都不是公主,哪来的代公主?
“出嫁对象:突厥颉利可汗”,错误,应改为突厥始毕可汗。
“资料出处:《册府元龟·卷978》” ,应增加《旧唐书》卷60《宗室传》

如有异议,希望提出,进行交流,以理服人,明辨是非。

楼主 宁江翁  发布于 2016-06-30 09:59:00 +0800 CST  

楼主:宁江翁

字数:13456

发表时间:2016-05-12 00: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11-12 18:17:31 +0800 CST

评论数:52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