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略论义宁元年(公元617年)李唐与薛秦扶风之战


当然,有人要说,以上都是武德贞观年间的战例,可是,这是被李世民篡改过了的,李世民篡改了史书,夺走了父兄之功……(此处省略一万悲情文字)。

那好,那我们就举高宗年间的战例:

第三,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讨百济之战。

《资治通鉴》:苏定方引军自成山济海,百济据熊津江口以拒之。定方进击破之,百济死者数千人,馀皆溃走。定方水陆齐进,直趣其都城。未至二十馀里,百济倾国来战,大破之,杀万馀人,追奔,入其郭。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逃于北境,定方进围其城;义慈次子泰自立为王,帅众固守。隆子文思曰:“王与太子皆在,而叔遽拥兵自王,借使能却唐兵,我父子必不全矣。”遂师左右逾城来降,百姓皆从之,泰不能止。定方命军士登城立帜,泰窘迫,开门请命。于是义慈、隆及诸城主皆降。

百济国力如何呢?诸书记载如下:

《三国遗事》:百济全盛之时,十五万二千三百户。

《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凡置五都督,卅七州二百五十县,户廿四万,口六百廿万。

《旧唐书》百济传:其国旧分为五部,统郡三十七,城二百,户七十六万。

《旧唐书》的户数畸高,我们姑且不用,《三国遗事》与《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合看,暂将百济户数确定为20万户,按5口1户测算,百济人口100万,10人1兵,全国出动10万军队还是可以的。

百济以倾国之兵来战,被“杀万馀人”后,也出现了大崩溃,继而就全国投降了。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35:00 +0800 CST  

第四,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白水山之战。

《册府元龟》卷358: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左监门大将军。咸亨三年,与高丽馀众战於白水山,大破之,时新罗还将救高丽以拒官军,侃与副将李谨行等引兵迎击高丽,斩首三千级。

另据《三国史记》记载:秋七月,唐将高侃率兵一万,李谨行率兵三万,一时至平壤,作八营留屯。八月,攻韩始城、马邑城,克之进兵,距白水城五百许步作营,我兵与高句丽兵逆战,斩首数千级。高侃等退,追至石门战之,我兵败绩,大阿湌晓川、沙湌义文、山世、阿湌能申、豆善、一吉湌安那含、良臣等死之。

当时唐军共4万人,新罗与高句丽联军敢于迎战,且一度逼退高侃,则联军总数当不少于4万人,被“斩首三千级”,就出现了大败退,多名高级将领战死,主将走小路才得以逃回新罗都城,“大将军等, 微行入京”(《三国史记》金庾信传)。

以上种种,出自多部史书记载,均可以证明,一支数量级10万人左右的军队,被斩首数千或万余而出现大崩溃或大败退,是完全可信的。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36:00 +0800 CST  

当然,与后来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七月浅水原之战中,唐军十死五六的情况对比来看,扶风之战中薛秦战死的比例相对较小,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这与薛秦和李唐军队的构成有关。

薛秦起自陇右,而陇右地区恰是隋朝诸牧所在地,查《隋书》志23,“陇右牧,置总监、副监、丞,以统诸牧”,因此,当时薛秦多马多骑兵,据《旧唐书》列传5薛举传记载,“掠官收马,招集群盗,兵锋甚锐,所至皆下”,另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平定薛秦后,“获贼兵精骑甚众”。

而李唐军队的马匹相对较少,查《新唐书》志40记载,“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监牧之制始于此”,当然唐军马匹未必真就这么一点,但是,当时唐军马匹少、骑兵少、以步兵为主的特点还是基本可以确定的。

步兵打骑兵,在冷兵器时代难度是可想而知的,甚至后来到了热兵器时代,在一定条件下,步兵打骑兵依然困难,徐向前元帅对此发过感慨:“敌大部以乘马,进退均速。我方胜利难缴获,败即无生还”。

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能打出扶风之战的战果,是很难得的。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37:00 +0800 CST  

2、义宁元年底至义宁二年初的西线局势

当时的西线局势到底如何呢?其实史书是有明确记载的,据《资治通鉴》义宁元年(公元617年)记载:

(十二月)乙未(十九日),平凉留守张隆,丁酉(二十一日),河池太守萧瑀及扶风、汉阳郡相继来降。

这其中,扶风郡的正式归降,是李世民的直接功劳,正是李世民的扶风大捷,将薛秦驱逐出扶风郡,使得李唐正式控制战略要地扶风郡;河池郡、汉阳郡的归降,直接归功于姜謩、窦轨,据《旧唐书》列传9记载,“謩与窦轨出散关,下河池、汉阳二郡”;至于平凉郡,此前已于十一月“遣使请命”,这次只是正式归降。

从地图可以看出,平凉郡(原州)位于天水郡(秦州)以北,扶风郡位于天水郡(秦州)以东,河池郡、汉阳郡位于天水郡(秦州)以南,4郡先后来降,天水郡(秦州)已处于被半包围的状态,形势对于薛秦非常不利,对李唐非常有利。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38:00 +0800 CST  

既然如此,那姜謩、窦轨的长道之败与刘世让的战败又该如何看待呢?

我们分别来看。

先看姜謩、窦轨的长道之败。

从军队属性上讲,姜謩、窦轨的军队是一支偏师;从地理位置上讲,长道县属汉阳郡(成州),据《旧唐书》志20记载,成州“在京师西南九百六十里”;从交战结果上讲,唐军确实败了,但是,无论《旧唐书》地理志还是《元和郡县图志》均记载,汉阳郡于武德元年波澜不惊的改为成州,所领三县(上禄、长道、潭水)一个不少,可见,战后李唐在此并未丢失土地。

那么,李唐一支偏师在距离长安近千里的地方失利,失利后也未丢失土地,这样一次局部失利,对西线全局能有多大的影响呢?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38:00 +0800 CST  

再看刘世让的战败。

某些人认为,刘世让于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至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正月在扶风战败,这种认识是极端错误的。当然,这其中,《资治通鉴》的迷惑性记载可能起到了误导作用,据《资治通鉴》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记载:

渊使通议大夫醴泉刘世让安集唐弼馀党,与举相遇,战败,为举所虏。

这一记载实际上是不确切的,我们来看看两唐书是怎么记载的:

《旧唐书》列传19: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俄得数千人。复为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以拒薛举,战败,世让及弟宝俱为举军所获。……太宗时屯兵高墌,世让潜遣宝逃归,言贼中虚实。

《新唐书》列传19:时唐弼余党寇扶风,世让自请安辑,许之,得其众数千,因授安定道行军总管,率兵二万拒薛举,战不胜,与弟宝皆没于贼。……秦王方屯高墌,世让密遣宝间走王,言贼虚实。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39:00 +0800 CST  

通过两唐书的记载可以看出,《资治通鉴》把刘世让的2件事情合并成了1件来写:

刘世让安辑唐弼余党这是1件事,确实发生于扶风,时间可能是在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扶风之战后不久,但这件事情是成功了的,“俄得数千人”。

刘世让作为安定道行军总管迎击薛举,这是另1件事,这一次刘世让被打败了,但是时间和地点均发生了变化。从时间上讲,“太宗时屯兵高墌”的记载,说明刘世让战败距离李世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出征薛举的时间不远;从地点上讲,刘世让的头衔是“安定道行军总管”,很明显,其作战区域是在安定郡(泾州)。时间和地点结合来看,刘世让的这次战败,大致可以归入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六月薛举寇泾州及李世民率军迎战这个时间段,距离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的扶风之战,已过了很长时间。

据此,刘世让的战败,与义宁元年底至二年初的西线局势毫无关系。

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在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扶风之战后的一段时间,西线局势对李唐来说,并不严峻,相反,薛秦败归天水郡(秦州),扶风等4郡归附李唐,形势对李唐来说总体上是比较有利的,至于长道之败,只是一次局部失利,并不影响大局。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40:00 +0800 CST  

分析至此,我就要说了,某些人为什么要不惜歪曲事实来夸大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至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正月西线的严峻局势呢?其实很简单,是在为他们篡改历史做准备,这些大仙们无限夸大西线的严峻局势,就是要证明李世民根本无法抽身参加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正月戊辰(二十二日)开始的争夺东都洛阳之战,是李世民篡改了史书,夺走了父兄之功……(此处省略一万悲情文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西线局势整体对李唐是有利的,因此,大仙们的推论也就彻底瓦解了。对于李世民是否参与争夺东都之战,因为无关本文主旨,我也不再多说,只提一句,对于某些极端蔑视《旧唐书》等史书的人,我再次援引《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记载:

义宁二年,春正月,……其日令曰:“李密趑趄巩洛,自许当涂,王城如毁,忧心孔棘。东都危逼,有若倒悬。西人之子,理本奔命,其左右大都督府所统诸军,并宜诫严,以时式遏。有征无战,是谓义师,招谕不从,勿难还也。初年孟月,春作方兴,不夺农时,宜知其速。”于是以世子为左元帅,秦王为右元帅,左右二府诸军十余万众,引于浐水之北。仍以尚书萧瑀为相府司马,刘文静为左元帅府长史,尚书窦璡为掾,殷开山为右元帅府长史司马,又拜屈突通为上柱国,封蒋国公、检校行军左右虞侯事,军士以下僚佐等,皆选知名者为之。帝亲诣军,劳而誓遣之。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41:00 +0800 CST  

那些不承认李世民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正月参与争夺东都的丑类们,先把这段记载也一并给否定了吧。如果还是有人舔着脸说《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这段记载也被李世民篡改了,那我不得不说,某些人的双重标准用的还真是出神入化、法无定法,俨然已经达到了禅宗的境界。对这些大仙们,我实在没有别的可说。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42:00 +0800 CST  

3、薛举败后询降的逻辑

薛举于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扶风战败后,发出“自古天子有降事乎”的询问,有人认为不可能,因为当时薛秦虽败,但主力还在,为什么会投降?这就需要详细分析当时的态势。

当时李世民的军队已经将薛秦主力打败,并追到了天水郡(秦州)界,而天水郡(秦州)正是薛秦的都城所在,而当时薛秦主力虽然还在、还没被彻底消灭,但是处于败退状态,要将其重新收集整编恢复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李唐乘胜不间断进攻,一举攻入天水郡(秦州),难道对薛举不是很大的威胁?据此看,薛举因扶风之败感觉受到严重威胁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而且,主力尚在但败亡的战例是存在的,远的不说,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灭萧铣,不就是这种情况吗?当时李孝恭打了萧铣一个措手不及,萧铣被迫投降,“铣降数日,援兵至者十馀万,闻江陵不守,皆释甲而降”(《资治通鉴》),当时萧铣尚存的实力倒还真是不小,但是萧铣不是真的投降了吗?据此看,薛举发出如此询问,又有何不合理呢?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43:00 +0800 CST  

以上是我对于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十二月李唐与薛秦扶风之战的分析,此后如有时间,我将继续对义宁二年(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唐与薛秦的战争进行分析。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4:43:00 +0800 CST  
原本是想写一篇整个平薛秦的文章的,可是,光写扶风之战就已经这么长了,而且最近实在比较忙,先写这么多,大家凑合看吧。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6-17 18:21:00 +0800 CST  
这篇文章也同时发到了天涯,不过目前参与讨论的人不是很多,看来大家对此不是很感兴趣。亦或是我的行文风格有问题,大家读起来比较枯燥?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00104-1.shtml



楼主 wuanguo  发布于 2015-07-10 10:55:00 +0800 CST  

楼主:wuanguo

字数:11272

发表时间:2015-06-17 21: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2-20 09:12:15 +0800 CST

评论数: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